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樽酒 拼音:zūn jiǔ
(1).杯酒。《易·坎》:“樽酒簋贰,用缶。” 唐 杜甫 《客至》诗:“盘飱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2).代指酒食。 唐 罗隐 《谗书·后雪赋》:“ 梁王 咏叹斯久,撤去樽酒。 相如 竦然,再拜稽首。”词语解释:樽俎 拼音:zūn zǔ
(1).古代盛酒食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越樽俎以代无知之庖,舍绳墨而助伤手之工。”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辞了 法聪 ,别了夫人,把樽俎收拾起。”
(2).指宴席。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一》:“ 仲尼 闻之曰:‘夫不出於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 晏子 之谓也,可谓折衝矣。’” 宋 王安石 《寄郎侍郎》诗:“久愿作公樽俎客,恨无三亩斲蓬蒿!” 陈毅 《满江红·送周总理赴日内瓦》词:“看我公樽俎折强权,期赢获。”词语解释:樽罍 拼音:zūn léi
樽与罍皆盛酒器。罍似坛。亦指饮酒。 唐 杜甫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樽罍临极浦,鳧雁宿张灯。”《西游记》第一回:“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 清 孙枝蔚 《村居杂感》诗之六:“长物吾家少,樽罍伴管絃。”词语解释:樽斝 拼音:zūn jiǎ
泛指酒器。樽与斝均盛酒之器。 清 黄周星 《楚州酒人歌》:“緑娥深坐槐眉下,万树桃花覆樽斝。”词语解释:樽杓 拼音:zūn sháo
指饮酒之器。 唐 白居易 《观稼》诗:“田翁逢我喜,默起具樽杓。”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 元和 中,酌酒犹用樽杓,所以丞相 高公 有斟酌之誉。数千人一樽一杓,挹酒而散,了无所遗。”词语解释:樽酌 拼音:zūn zhuó
指饮酒之器。 唐 韦应物 《答畅校书当》诗:“虽云无一资,樽酌会不空。”词语解释:樽彝 拼音:zūn yí
古代祭礼用的酒器。《国语·周语中》:“出其樽彝,陈其鼎俎。”《北史·后妃传序》:“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词语解释:樽榼 拼音:zūn kē
谓饮酒。樽、榼均盛酒器。 宋 王安石 《韩持国从富并州辟》诗:“扁舟信所过,行不废樽榼。”词语解释:樽篚 拼音:zūn fěi
指酒食。樽以盛酒,篚以盛食物。 晋 潘尼 《释奠颂》:“设樽篚于两楹之间,陈罍洗于阼阶之左。”词语解释:樽桂 拼音:zūn guì
(1).杯中桂花酒。 南朝 梁 庾肩吾 《从驾喜雨》诗:“ 西岳 浮樽桂, 东皇 事浴兰。”
(2).指捧着桂花酒。 南朝 齐 谢朓 《赛敬亭山庙喜雨》诗:“秉玉朝羣帝,樽桂迎 东皇 。”词语解释:樽酒论文 拼音:zūn jiǔ lùn wén
唐 杜甫 《春日忆李白》诗:“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后遂以“樽酒论文”谓一边喝酒,一边议论文章。《儒林外史》第十回:“少顷,摆出酒席,四位樽酒论文。直喫到日暮, 牛布衣 告别。” 陈世宜 《上巳社集是日值余初度》诗:“连年客里度初度,樽酒论文第一遭。”词语解释:樽约 拼音:zūn yuē
谓节约。樽,通“ 撙 ”。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八》:“广费因何论而兴?积坏至何事而见?今修復用何策是?欲樽约自何道始?二君负经济之学有閒矣,幸悉心科别其条会,而折诸理以对。”词语解释:樽节 拼音:zūn jié
(1).节省。樽,通“ 撙 ”。 宋 崔与之 《重建东岳行宫记》:“ 张 侯鼎来,樽节浮费,纔数月而公帑充牣。” 清 钱谦益 《南京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姚之光授奉政大夫制》:“鳩僝之务惟勤,樽节之功斯著。”
(2).精练;洗练。 清 方东树 《书惜抱先生墓志后》:“先生之文,紆餘卓犖,樽节櫽括,託於笔墨者净洁而精微。”
(3).抑止,约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天地五·生克制化》:“土尅水,水盛则喜土尅,是为樽节隄防。”词语解释:樽中弩 拼音:zūn zhōng nǔ
典出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父 郴 为 汲 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 杜宣 ,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於盃中,其形如虵。 宣 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 郴 因事过至 宣 家,闚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虵,虵入腹中。’ 郴 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輦载 宣 於故处设酒,盃中故復有虵,因谓 宣 :‘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 宣 意遂解,甚夷懌,由是瘳平。”后多用以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唐 杜甫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疑惑樽中弩,淹留冠上簪。”参见“ 杯弓蛇影 ”。
词语解释:杯弓蛇影 拼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载: 杜宣 夏至日赴饮,见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饮。酒后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病即愈。《晋书·乐广传》等亦有类似记述。后因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况杯弓蛇影,恍惚无凭,而点缀铺张,宛如目睹。” 清 黄遵宪 《感事》诗:“金玦厖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 咏簪 《武昌两日记》:“当十八的那一天, 武昌 城里,风声鹤唳,杯弓蛇影,惊惊惶惶,比前几日更加厉害。”亦省作“ 杯蛇 ”。 明 归有光 《与徐子与》:“以彼机穽可畏,不胜杯蛇之疑。”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父 郴 为 汲 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 杜宣 ,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於盃中,其形如蛇。 宣 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腹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 郴 因事过至 宣 家闚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 郴 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輦载 宣 於故处设酒,盃中故復有蛇,因谓 宣 :‘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 宣 意遂解,甚夷懌,由是瘳平。”后遂以“盃弓蛇影”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清 程麟 《此中人语·行素堂》:“又某乙游堂中,自言生平未尝信怪,且谓甲係盃弓蛇影也。”词语解释:樽前月下 拼音:zūn qián yuè xià
酒樽之前,月亮之下。谓对酒赏月的悠闲情境。 清 龚自珍 《与吴虹生书八》:“弟此节俗冗,焦头烂额,对月对酒皆不乐。樽前月下,尚有剥啄之声,如御十万敌,必须在家首先搪拒,竟无福前来望见颜色矣。”词语解释:樽俎折冲 拼音:zūn zǔ zhé chōng
语出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一》。谓不以武力而在宴席交谈中制胜敌人。后泛指外交谈判活动。折衝,使敌人战车后撤,谓击退敌军。《“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界风潮记下编》:“今吾国以存亡关係而不签字,各国当能见谅,必可留作悬案,为他日樽俎折衝之餘地。”参见“ 樽俎 ”。
词语解释:樽俎 拼音:zūn zǔ
(1).古代盛酒食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越樽俎以代无知之庖,舍绳墨而助伤手之工。”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辞了 法聪 ,别了夫人,把樽俎收拾起。”
(2).指宴席。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一》:“ 仲尼 闻之曰:‘夫不出於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 晏子 之谓也,可谓折衝矣。’” 宋 王安石 《寄郎侍郎》诗:“久愿作公樽俎客,恨无三亩斲蓬蒿!” 陈毅 《满江红·送周总理赴日内瓦》词:“看我公樽俎折强权,期赢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