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歧路 拼音:qí lù
(1).从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岔路。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歧,一本作“ 岐 ”。 唐 王勃 《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霑巾。” 清 梅曾亮 《小盘谷记》:“余尝求小盘谷者。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皆大竹蔽天,多歧路。” 郑泽 《夏日感兴次钝根韵即以奉寄》:“母唯事尘劳,歧路徒营营。”
(2).错误的道路。如: 小张 虽误入歧路,但在同志们耐心的帮助教育下,他决心改邪归正。词语解释:歧秀 拼音:qí xiù
聪慧出众。《新唐书·张仲方传》:“ 仲方 ,生歧秀,父友 高郢 见,异之。”词语解释:歧嶷 拼音:qí nì
(1).《诗·大雅·生民》:“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毛 传:“岐,知意也;嶷,识也。”后谓幼年聪慧为“歧嶷”。《后汉书·马援传》:“客卿幼而歧嶷,年六岁能应接诸公,专对宾客。”《文选·左思〈吴都赋〉》:“歧嶷继体,老成弈世。” 刘逵 注:“歧嶷,谓有识知也。”《北史·魏彭城王勰传》:“ 彭城王勰 字 彦和 ,少而歧嶷,姿性不羣。”
(2).谓六、七岁。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十:“﹝歧嶷﹞亦言六、七岁也。” 王闿运 《王仲章碣》:“君天姿雋异,缉熙光明,曾未歧嶷,堂堂神秀。”词语解释:歧黄 拼音:qí huáng
指 歧伯 与 黄帝 。《黄帝内经》托名 歧伯 与 黄帝 讨论医术。 李栋 王云高 《彩云归》四:“长此以往, 歧 黄 之后要变巫觋之徒了!”参见“ 岐黄 ”。
词语解释:岐黄 拼音:qí huáng
(1). 岐伯 和 黄帝 。相传为医家之祖。 宋 苏颂 《〈政和证类本草图经〉序》:“讎校 岐 黄 《内经》,重定鍼艾俞穴。”后以“岐黄”为中医医术的代称。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曲糵序》:“惟是五谷菁华变幻,得水而凝,感风而化。供用岐黄者神其名,而坚固食羞者丹其色。” 清 钱谦益 《送张老还溧阳》诗:“ 张君 攻岐黄,高名走妇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紫花和尚》:“邑有某生者,精岐黄,而不以术行。三聘始至,疏方下药,病愈。”
(2).借指中医医生或医书。 梁章鉅 《称谓录·医》引《帝王世纪》:“ 黄帝 命 岐伯 论经脉旁通问难为经,后世习其业者,故谓之岐黄。”《西湖佳话·白堤政迹》:“众亲友听了,尽鼓掌大笑道:‘这个相思疾,实害得新奇,但可惜《本草》、《岐黄》俱不曾留方,无药可治,如之奈何?’”词语解释:歧意 拼音:qí yì
犹贰心。《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其言如会何?后会也” 汉 何休 注:“説与会伐 宋 同。刺 陈侯 不慕霸者,反歧意于 楚 ,失信后会。”词语解释:歧途 拼音:qí tú
亦作“ 歧涂 ”。
(1).岔路。 清 赵翼 《放歌》:“谁教东驰西騖多歧涂,贪如夺标弃如屣。”《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两旁歧途曲巷中有无数的车马辐輳。” 宁调元 《游白云归感赋四律并柬同游诸子》之一:“亡羊已为歧途误,功狗翻先狡兔烹。”
(2).比喻错误的道路。 清 陆继辂 《〈七家文钞〉序》:“吾 常 自 荆川 之殁,此道中絶。后有作者,復趋于歧涂,以要一时之誉。” 宋庆龄 《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经走上了歧途。”
(3).谓不同的途径。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今地球万国,异文并列,审音、解字、联句、纂文之难易,截然歧途,不可混合。”词语解释:歧异 拼音:qí yì
差异;不相同。《清史稿·兵志十一》:“两局所製成枪炮子弹,格式分量,口径大小,一律合膛,并无歧异。”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八章:“夫人道既当大同,少有歧异,即生畛域。” 鲁迅 《坟·坚壁清野主义》:“更昏庸的,便以为只要意见和这些歧异者,就是土匪了。”词语解释:歧差
差误词语解释:歧道 拼音:qí dào
歧路,岔路。《吕氏春秋·疑似》:“故 墨子 见歧道而哭之。”歧,一本作“ 岐 ”。 高诱 注:“为其可以南可以北,言乖别也。” 汉 王充 《论衡·艺增》:“ 墨子 哭於练丝, 杨子 哭於歧道,盖伤失本,悲离其实也。”词语解释:歧出 拼音:qí chū
旁出。谓不一致。 清 恽敬 《香山先生家传》:“自百氏横议,先王之道崎嶇榛莽,分裂歧出。” 清 曾国藩 《〈彭尺木南畇先生遗书〉后序》:“道之歧出不统久矣。 宋 之世, 朱 与 陆 分涂; 明 之世, 王 与 罗 异辙。”词语解释:歧旁 拼音:qí páng
双岔路。《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 郭璞 注:“歧道旁出也。”词语解释:歧旨 拼音:qí zhǐ
歧义。 清 恽敬 《说仙三》:“若方士之术,则以养得之者也。其书多廋词,多歧旨,芝菌一术也,而以为麟焉,以为凤焉。”词语解释:歧互 拼音:qí hù
错杂;不一致。 清 恽敬 《〈楞伽经〉书后一》:“故道法大行,而禪復流於文字,此五宗语録之所以歧互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苏报案实录〉编者按》:“由于当时报章本有歧互, 张氏 未及订正。”词语解释:歧义 拼音:qí yì
谓语言文字的意义不明确,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词语解释:歧趣 拼音:qí qù
见“ 歧趋 ”。
词语解释:歧趋 拼音:qí qū
亦作“ 歧趣 ”。 不同的趋向。 清 曾国藩 《复陈虎臣书》:“若习静以涵养此心,则即《大学》所云定静安虑者,又何歧趋之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苏报案·苏报鼓吹革命清方档案》:“所有学堂条规,并著督飭认真整顿,力挽浇风。以期经正民兴,勿误歧趣。” 孙中山 《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行动既一,决无歧趋。”词语解释:歧趋 拼音:qí qū
亦作“ 歧趣 ”。 不同的趋向。 清 曾国藩 《复陈虎臣书》:“若习静以涵养此心,则即《大学》所云定静安虑者,又何歧趋之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苏报案·苏报鼓吹革命清方档案》:“所有学堂条规,并著督飭认真整顿,力挽浇风。以期经正民兴,勿误歧趣。” 孙中山 《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行动既一,决无歧趋。”词语解释:歧阻 拼音:qí zǔ
谓道路阻塞。 清 恽敬 《答赵青州书》:“ 敬 尝观之古人,其畜道德能文章者,饥寒之外復多变故,或家室违异,或朝廷歧阻,或毁败於谗讥。”词语解释:歧颐 拼音:qí yí
犹歧嶷。《春秋元命包》:“ 后稷 歧颐自求,是谓好农。”《诗·大雅·生民》“克岐克嶷” 清 马瑞辰 通释:“岐嶷,通作‘歧颐’。”参见“ 歧嶷 ”。
词语解释:歧嶷 拼音:qí nì
(1).《诗·大雅·生民》:“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毛 传:“岐,知意也;嶷,识也。”后谓幼年聪慧为“歧嶷”。《后汉书·马援传》:“客卿幼而歧嶷,年六岁能应接诸公,专对宾客。”《文选·左思〈吴都赋〉》:“歧嶷继体,老成弈世。” 刘逵 注:“歧嶷,谓有识知也。”《北史·魏彭城王勰传》:“ 彭城王勰 字 彦和 ,少而歧嶷,姿性不羣。”
(2).谓六、七岁。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十:“﹝歧嶷﹞亦言六、七岁也。” 王闿运 《王仲章碣》:“君天姿雋异,缉熙光明,曾未歧嶷,堂堂神秀。”词语解释:歧言 拼音:qí yán
指离别之言。 南朝 梁 任昉 《别萧谘议》诗:“歧言未及申,离目已先举。”词语解释:歧误 拼音:qí wù
亦作“ 歧悮 ”。 差错,错误。 清 章学诚 《校雠通义·辨嫌名》:“此则人名字号之不一,亦开歧悮之端也。” 清 恽敬 《读〈晏子〉一》:“﹝《晏子春秋》﹞盖由采掇所就,故书中歧误复重多若此。”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如明早五更起身,今晚即将路程单交与各军总制,熟记在心,以便带兵按程前行,不致歧误。”词语解释:歧路亡羊 拼音:qí lù wáng yáng
《列子·说符》:“ 杨子 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 杨子 之竖追之。 杨子 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心都子 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后用“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走入迷途。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二五章一》:“而诸儒之言,故为纷纠,徒俾歧路亡羊。总以此等区处,一字不审,则入迷津。”词语解释:歧母 拼音:qí mǔ
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吕氏春秋·谕大》:“地大则有 常祥 、 不庭 、 歧母 、 羣抵 、 天翟 、 不周 。”歧,一本作“ 岐 ”。 陈奇猷 校释引 孙诒让 曰:“‘常祥’以下六者皆山名。”词语解释:歧歧 拼音:qí qí
飞行貌。《文选·潘岳〈笙赋〉》:“如鸟斯企,翾翾歧歧。” 李善 注:“歧歧,飞行貌。”一本作“ 岐岐 ”。词语解释:歧迷 拼音:qí mí
分歧迷离。 清 方东树 《〈切问斋文钞〉书后》:“循 陆氏 之言,而证以卷中之文。将使义理日以歧迷,文体日以卑伪。”词语解释:歧视 拼音:qí shì
不平等地看待。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朕恭膺天命,寅绍丕基,中外一家,罔有歧视。” 巴金 《家》二五:“节省时间,便于工作,以及减少社会上歧视女子的心理。”词语解释:歧涂 拼音:qí tú
见“ 歧途 ”。
词语解释:歧途 拼音:qí tú
亦作“ 歧涂 ”。
(1).岔路。 清 赵翼 《放歌》:“谁教东驰西騖多歧涂,贪如夺标弃如屣。”《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两旁歧途曲巷中有无数的车马辐輳。” 宁调元 《游白云归感赋四律并柬同游诸子》之一:“亡羊已为歧途误,功狗翻先狡兔烹。”
(2).比喻错误的道路。 清 陆继辂 《〈七家文钞〉序》:“吾 常 自 荆川 之殁,此道中絶。后有作者,復趋于歧涂,以要一时之誉。” 宋庆龄 《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经走上了歧途。”
(3).谓不同的途径。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今地球万国,异文并列,审音、解字、联句、纂文之难易,截然歧途,不可混合。”词语解释:歧杂 拼音:qí zá
错杂;纷乱。 清 恽敬 《〈古今首服图说〉序》:“千载之后以言乎千载之前,岂敢谓出於尽是?然浮假之説,歧杂之言,则不敢及焉。” 孙中山 《伦敦被难记》二:“ 华 人虽隶一国,而言语多相扞格,譬如 汕头 之与 广州 ,相距仅一百八十英里,视 伦敦 之与 利物浦 相近,然商人之言语,乃彼此不相通……多以英语相晋接,此足以见我国言语之歧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