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氏族 拼音:shì zú
(1).宗族。 汉 班彪 《王命论》:“故 刘氏 承 尧 之祚,氏族之世,著于 春秋 。” 唐 刘知几 《史通·邑里》:“昔五经诸子,广书人物,虽氏族可验,而邑里难详。” 宋 苏轼 《眉州远景楼记》:“吾州之俗……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 清 顾炎武 《裴村记》:“盖近古氏族之盛,莫过於 唐 。”
(2).宗族谱系。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聪敏》:“ 秦 府仓曹 李守素 尤諳氏族,时人号为‘肉谱’。”《新唐书·儒学传中·殷践猷》:“博学,尤通氏族、历数、医方。” 宋 王谠 《唐语林·文学》:“ 大历 已后,专学者有 蔡广成 《周易》……天文则 徐泽 ,氏族则 林寳 。”
(3).指姓。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氏族》:“ 战国 时人,大抵犹称氏族, 汉 人则通谓之姓。”《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旗人彼此相见,不问氏族,先问台甫。”
(4).原始社会中按血缘关系结成的集体。其内部实行禁婚,集体公有生产资料,集体生产,集体消费。词语解释:氏胄 拼音:shì zhòu
世家大族的后裔。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氏胄曩兴,焕乎坟典。”词语解释:氏姓 拼音:shì xìng
(1).氏与姓。《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 孔颖达 疏:“人臣有大功者,天子封为国君,又赐之以姓,诸侯以国为氏,言其得封又得姓,兼受之也。”《国语·周语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閒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絶后无主,湮替隶圉。”
(2).指姓。《后汉书·乌桓传》:“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亦有氏姓本复,减省从单,或去‘万纽’而留‘于’,或止存‘狄’而除‘厙’。” 鲁迅 《热风·不懂的音译》:“但于外国人的氏姓上定要加一个《百家姓》里所有的字,却几乎成了现在译界的常习。”
(3).谓宗族谱系。《新唐书·李守素传》:“通氏姓学,世号‘肉谱’。”词语解释:氏谱 拼音:shì pǔ
宗族谱系。《新唐书·高俭传》:“雅负裁鉴,又详氏谱。所署用,人地无不当者。”词语解释:氏族志 拼音:shì zú zhì
记载宗族谱系的著作。 唐 高俭 等著有《大唐氏族志》一百卷。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凡为国史者,宜各撰氏族志,列於百官之下。”词语解释:氏号 拼音:shì hào
犹称号。指远古传说中的贤明帝王的称号。亦代指这些贤明帝王。《文选·班固〈典引〉》:“厥有氏号,绍天阐绎。” 蔡邕 注:“所依为氏也。号,功之表也。号 太昊 曰 伏羲 , 炎帝 曰 神农 , 黄帝 曰 轩辕 , 少昊 曰 金天 , 顓頊 曰 高阳 , 帝嚳 曰 高辛 , 尧 曰 陶唐 , 舜 曰 有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