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纸上声 齿[mǐ][jī,几案]使[详注1][徵羽][详注2][详注3][诺也][pǐ,否泰][lěi][bèi,名词][mǐ][yǐ][zhǐ][详注4][chuǎi chuài][zǐ][详注5][详注6][nǐ][shì dì][xǐ lǐ][guī xī][yǐ][详注7][克也,任也][guī][ní,音你。声也。][shī][guǐ][lěi]氿[guǐ][qì][详注8][音跂。《广韵》行喘息貌][dǐ]俿[lǐ]


注1:使 式至切。遣人聘问曰使。《前汉·韩信传》发一乘之使,下咫尺之书。又《鬼谷子抵巇篇》圣人者,天地之使也。《淮南子·天文训》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
注2:箠 音捶。击马策也。《史记·张耳陈余传》杖马箠,下赵数十城。
注3:花 《唐韻》韋委切,音蔿。《玉篇》花榮也。《拾遺記》西王母進洞淵紅蘤。《唐書·西域傳》王坐金蘤榻。
注4:机 音几。《说文》木名。《山海经》单狐之山多机木。《郭注》状如榆,可烧以粪田。 又与几通。《易·涣卦》涣奔其机。《注》承物者也。《家语》仰视榱桷,俯察机筵。《注》机作几。
注5:萎 音委。药草。《尔雅·释草》荧,委萎。《注》萎蕤也。《韩愈诗》萎蕤缀蓝瑛。《注》萎蕤,青花圆实。亦作荽蕤。
注6:庳 脾上声。《说文》庳中,伏舍。一曰屋卑。《左传·襄三十一年》宫室卑庳。
注7:哆 音侈。《说文》张口也。《诗·小雅》哆兮侈兮,成是南箕。《传》哆,大貌
注8:坻 《广韵》《正韵》诸氏切《集韵》《韵会》掌氏切,音纸。止也。《左传·昭二十九年》蔡墨论养龙官曰: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
共181,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末字词组
谁氏名氏慈氏人氏燧人氏钟氏祝融氏冶氏
伯氏赵氏匠氏媒氏陶唐氏异氏伊祁氏甲氏
释氏吕氏尹氏触氏豢龙氏浑沌氏有巢氏庶氏
老氏舅氏佛氏夏后氏葛天氏有虞氏夸娥氏伊耆氏
姓氏嬴氏汉氏汪氏庭氏萍氏君氏琴氏
和氏外氏周氏于氏侯氏女娲氏伯赵氏五氏
仲氏母氏莱氏徐氏夏氏凫氏门氏无名氏
史氏太史氏二氏萧氏蝈氏命氏林氏春官氏
百氏季氏魏氏无怀氏梵氏青鸟氏伏羲氏蛮氏
秦氏师氏项氏段氏轩辕氏族氏大庭氏冥氏

词语解释:谁氏  拼音:shuí shì
何人。《太平广记》卷三○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永清县庙》:“见荒庙岿然,土偶罗列,无门榜牌记,莫知谁氏,访之邑吏,但云 永清大王 而已。”
词语解释:伯氏  拼音:bó shì
(1).长兄。《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 高亨 注:“伯氏,大哥。” 唐 韩愈 《复志赋》:“常岁行之未復兮,从伯氏以南迁。”
(2).长子。《国语·晋语一》:“伯氏不出, 奚齐 在庙,子盍图乎!” 韦昭 注:“伯氏为 申生 。伯氏,犹言长子也。”
(3).伯父。《左传·昭公十五年》:“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 晋 独无有,何也?’……叔父 唐叔 , 成王 之母弟也。” 杨伯峻 注:“ 周王 于诸侯,同姓者,无论行辈,俱称伯父或叔父。”
词语解释:释氏  拼音:shì shì
佛姓 释迦 的略称。亦指佛或佛教。《晋书·何充传》:“于时 郗愔 及弟 曇 奉天师道,而 充 与弟 準 崇信 释氏 。” 南朝 梁 沉约 《究竟慈悲论》:“ 释氏 之教,义本慈悲。” 唐 罗隐 《代文宣王答》诗:“ 释氏 宝楼侵碧汉,道家宫殿拂青云。”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崔侍郎 安潜 ,崇奉 释氏 ,鲜茹荤血。”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余平生不信 释氏 之学,而梦中所见如此,殆不可解。” 清 王锡 《法相寺》诗:“ 释氏 贵无生,不在形骸久。”
词语解释:老氏  拼音:lǎo shì
(1).指 老子 。 汉 张衡 《东京赋》:“思 仲尼 之克己,履 老氏 之常足。” 宋 梅尧臣 《依韵和邵不疑以雨止烹茶观画听琴之会》:“淡泊全精神, 老氏 吾将师。” 清 赵翼 《书怀》诗:“敢援 老氏 戒,谓知足不辱。”
(2).指 老莱子 。相传为 春秋 末年 楚 隐士。居于 蒙山 之阳,自耕而食。 楚王 召其出仕,不就。见《高士传》卷上、《列女传》卷二。 宋 梅尧臣 《咏严子陵》:“ 老氏 轻璧马, 庄生 恶牺牛。”
词语解释:姓氏  拼音:xìng shì
(1).姓和氏。姓、氏本有分别,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 秦 汉 以后,姓、氏不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 宋 洪迈 《容斋三笔·汉人希姓》:“两《汉书》所载人姓氏,有后世不著见者甚多,漫纪于此,以助氏族书之遗脱。”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氏族》:“姓氏之称,自 太史公 始混而为一。”
(2).指姓名。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七章:“ 调皮骡子 砍了几个木橛,刮了一刮,用歪歪斜斜的字迹记下了他们的姓氏,插在他们的墓前。”
词语解释:和氏  拼音:hé shì
(1). 楚 人 卞和 (又称 和氏 )得玉璞于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和 武王 。使玉工辨认之,均曰:“石也。”以诳欺罪,被刖去两足。后又献之 楚文王 ,使玉工理之,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后以“和氏”指识才之士。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夫见玉而指之曰石,非玉之不真也,待 和氏 而后识焉。”
(2).指怀才不遇之人。 唐 刘得仁 《送友人下第归省》诗:“莫将 和氏 泪,滴著 老莱 衣。”
(3).借指美玉。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晁采琬琰,和氏出焉。” 汉 扬雄 《甘泉赋》:“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瓏。”参见“ 和氏璧 ”。
即 和氏 。《吕氏春秋·异宝》:“以 龢氏 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汉书·叙传上》:“宾又不闻 龢氏 之璧韞於 荆 石, 随侯 之珠藏於蜯蛤虖?”参见“ 和氏 ”。
词语解释: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韩非子·和氏》:“ 楚 人 和氏 ( 卞和 )得玉璞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 厉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 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厉王 薨, 武王 即位, 和 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 。 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 和 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 薨, 文王 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 之璧’。” 明 张煌言 《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 和氏 璧,橐中谁赐 陆生 金。”亦省称“ 和璧 ”。《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 随 珠、 和 璧,祇怨结而不见德。” 南朝 梁 沉约 《咏帐》:“甲帐垂 和 璧,螭云张桂宫。”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贺方回 作 王子开 《挽词》:‘ 和 璧终归 赵 , 干将 不葬 吴 。’” 清 姚鼐 《咏古》:“ 和 璧非珠翠,流光悦妇人。”参见“ 完璧归赵 ”。
词语解释:仲氏  拼音:zhòng shì
(1).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弟。《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 郑玄 笺:“伯仲,喻兄弟也。” 高亨 注:“仲氏,二弟。”
(2).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妹。《诗·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高亨 注:“仲氏,古代长子长女称伯称孟,中子中女称仲,幼子幼女称叔称季。”一说指 春秋 卫 戴嬀 。参阅《诗经》毛传。
(3). 汉 末 袁术 占有 长江 淮河 下游地区,自称为帝,号 仲氏 。又称 仲家 。《三国志·魏志·袁术传》“用 河内 张烱 之符命,遂僭号”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术 以 袁 姓出 陈 , 陈 , 舜 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见讖文云:‘代 汉 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 仲氏 。”
(4).指 汉 末 仲长统 。《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呜呼! 尚生 不存, 仲氏 既往,山阿寂寥,千载谁赏?” 李善 注引《后汉书》:“ 仲长统 ,字 公理 , 山阳 人也。性俶儻,默语无常,每州郡命召,輒称疾不就。”
词语解释:史氏  拼音:shǐ shì
史家;史官。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史氏襃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一》:“夫三篇之书,虽曰 伊尹 作,然自始至终,皆史氏所録。” 黄人 《〈清文汇〉序》:“循是或可得其大概,而为史氏徵文考献者效负弩之役。”
词语解释:百氏  拼音:bǎi shì
犹言诸子百家。《汉书·叙传下》:“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赋》:“採图辨纬,游璣访历,潜志百氏,沉神六经。” 唐 韩愈 《读〈仪礼〉》:“百氏杂家,尚有可取,况圣人之制度邪!” 宋 曾巩 《徐干〈中论〉目录序》:“盖 汉 承 周 衰及 秦 灭学之餘,百氏杂家与圣人之道并传。” 清 胡凤丹 《重刻〈日损斋笔记〉序》:“非贯穿经史,沉浸百氏,莫能道其单词。”
词语解释:秦氏  拼音:qín shì
指 秦 王朝。《隋书·律历志上》:“及 秦氏 灭学,其道浸微。” 唐 韩愈 《祭田横墓文》:“当 秦氏 之败乱,得一士而可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胡明仲本末》:“尝於謫所著《读史管见》数千万言,极意讥贬 秦氏 。”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碑帖·周石鼓文》:“谓为 秦氏 之文者, 郑樵 也。”
词语解释:名氏  拼音:míng shì
姓名。《公羊传·文公十六年》:“弑君者,曷为或称名氏,或不称名氏?” 汉 班固 《西都赋》:“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 唐 刘知几 《史通·二体》:“其有贤如 柳惠 ,仁若 颜回 ,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祝不疑奕胜刘仲甫》:“虽不出国门,而天下名碁,无不知其名氏者。” 清 袁枚 《续新齐谐·乩仙》:“其于梦美魂酣时觅我,不呼名氏,恐疑畏之顿生。”
词语解释:赵氏  拼音:zhào shì
指赵国。例如:赵氏求救于。——《战国策·赵策》
词语解释:吕氏  拼音:lǚ shì
(1).指 春秋 吕尚 的后代。 周武王 封 太公望 吕尚 于 齐 ,其子孙世代为 齐 君。入 战国 ,为 田 氏所簒。《韩非子·孤愤》:“人之所以谓 齐 亡者,非地与城亡也, 吕 氏弗制而 田 氏用之。”《韩非子·忠孝》:“是故 田氏 夺 吕 氏於 齐 , 戴 氏侵 子 氏於 宋 。”
(2).《吕氏春秋》的省称。 汉 杨修 《答临淄侯笺》:“《春秋》之成,莫能损益;《吕氏》《淮南》,字直千金。” 章炳麟 《文学说例》:“且沉思孰若 庄周 荀卿 ,翰藻孰若《吕氏》《淮南》。”
(3).指 汉高祖 后 吕雉 及其侄 吕产 、 吕禄 等。 晋 陆机 《五等论》:“然 吕 氏之难,朝士外顾; 宋昌 策 汉 ,必称诸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宣后 乱 秦 , 吕 氏危 汉 。”
词语解释:舅氏  拼音:jiù shì
即舅父。《诗·秦风·渭阳序》:“我见舅氏,如母存焉。” 孔颖达 疏:“谓舅为氏者,以舅之与甥氏姓必异,故书传通谓为舅氏。”《国语·晋语四》:“所不与舅氏同心也,有如 河 水。”参见“ 舅父 ”。
词语解释:舅父  拼音:jiù fù
母之兄弟。俗称母舅。《史记·孝文本纪》:“封 淮南王 舅父 赵兼 为 周阳侯 。” 司马贞 索隐:“舅父,即舅。”
词语解释:嬴氏  拼音:yíng shì
(1).称 秦国 或 秦 王朝。 秦 , 嬴 姓。 汉 张衡 《东京赋》:“ 嬴氏 搏翼,择肉西邑。” 晋 潘岳 《西征赋》:“躡 函谷 之重阻,看天险之衿带,迹诸侯之勇怯,筭 嬴氏 之利害。” 清 侯方域 《太子丹论》:“吾恐 嬴氏 之亡,不待 沛公 之入 关 矣。”
(2).特指 秦始皇 。 晋 陶潜 《桃花源诗》:“ 嬴氏 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綺 入 商山 ,伊人亦云逝。” 唐 贾岛 《听乐山人弹易水》诗:“ 嬴氏 归山陵已掘,声声犹带髮衝冠。”
词语解释:外氏  拼音:wài shì
指外祖父母家。《东观汉记·朱晖传》:“ 莽 ( 王莽 )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 宛城 。”《后汉书·杜林传》:“ 林 少好学沉深,家既多书,又外氏 张竦 父子喜文采, 林 从 竦 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唐 韩愈 《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公讳 素 ,字某,生七岁,丧其父,贫不能家,母夫人提以归,教育于其外氏。”
词语解释:母氏  拼音:mǔ shì
(1).母亲。《诗·邶风·凯风》:“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清 刘大櫆 《程孺人传》:“又数年, 定 补县学生,将以报母氏之劬劳。”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四:“舅曰舅氏,母曰母氏,并见《诗经》。所以独母舅称氏者,以母与舅皆他氏故也。其父兄姊妹即不言氏矣。”
(2).特指皇帝母亲的家族。《后汉书·皇后纪下·虞美人》:“自 汉 兴,母氏莫不尊宠。”《后汉书·皇后纪下·陈夫人》:“隆 汉 盛典,尊崇母氏,凡在外戚,莫不加宠。”
词语解释:太史氏  拼音:tài shǐ shì
史官。 唐 韩愈 《送杨少尹序》:“不知 杨侯 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而太史氏又能大张其事,为传继二 疏 踪跡否?” 宋 梅尧臣 《同梅二十五饮永叔家观所钞集近事刘敞》诗:“观书太史氏,全性市门翁。”
词语解释:季氏  拼音:jì shì
即 春秋 时 鲁 国 季孙氏 。 庄公 季弟 季友 的后代。《论语·八佾》:“ 孔子 谓 季氏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朱熹 集注:“ 季氏 , 鲁 大夫, 季孙氏 也。”
词语解释:师氏  拼音:shī shì
(1). 周 代官名。掌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以及朝仪得失之事。 南北朝 时 北周 亦曾置此官。《书·顾命》:“师氏、虎臣、百尹、御事。” 孔 传:“师氏,大夫官。”《诗·小雅·十月之交》:“楀维师氏,艷妻煽方处。” 郑玄 笺:“师氏,亦中大夫也,掌司朝得失之事。”参阅《周礼·地官·师氏》
(2).指学官或教师。 唐 陈子昂 《为人陈情表》:“老母悯臣孤蒙,恐不负荷教诲,师氏训以义方。” 宋 苏轼 《又谢兼侍读表》:“而师氏之官,职在论説。”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儒》:“儒之名於古通为术士,於今专为师氏之守。”
(3).女师。指抚育古代贵族女子并教授其女德者。《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毛 传:“师,女师也。” 孔颖达 疏:“女师者,教女之师,以妇人为之……妇人五十无子出而不復嫁,能以妇道教人者,若今时乳母矣。”
词语解释:慈氏  拼音:cí shì
佛教菩萨名,即 弥勒菩萨 。 弥勒 ,梵语Maitreya,意译为“慈氏”,为将继承 释迦 佛位的未来佛。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二·竺僧辅》:“后憩 荆州 上明寺 ,单蔬自节,礼懺翘懃,誓生 兜率 ,仰瞻 慈氏 。” 唐 湛然 《金刚錍论》:“内观心,外观砾;外即内, 慈氏 舌。” 唐 刘禹锡 《第一祖新塔记》:“分 慈氏 之一支,为如来之别子,咸有祖称,粲然贯珠。”
词语解释:匠氏  拼音:jiàng shì
木匠;工匠。《左传·哀公十七年》:“公使匠久,公欲逐 石圃 ,未及而难作。辛巳, 石圃 因匠氏攻公。公闔门而请,弗许。” 唐 韩愈 《进学解》:“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宋 梅尧臣 《鱼琴赋》:“始其遇匠氏也,有幸不幸焉,故未得尽厥宜。”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三折:“如今见俺老来不能结实,老圃剗地裡发怒,伐去俺条枚,芟落俺枝叶,又要卖俺与匠氏。”
词语解释:尹氏  拼音:yǐn shì
官名。掌管册命臣工之事。《书·大诰》:“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 孔颖达 疏:“尹,正也。诸官之正,谓卿大夫。”
词语解释:佛氏  拼音:fó shì
犹佛家,佛门。《朱子语类》卷七一:“有人自是其心,全无邪而却不合於正理……佛氏亦岂有邪心者?”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 邵子 有‘元会运世’之説……其论甚奇,然佛氏已有此论矣。”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先是其母梦是奴为人执缚俎上……醒而恶之,恒戒以毋与人斗,不虞乃为鱼所击。佛氏所谓夙生中负彼命耶!”
词语解释:汉氏  拼音:hàn shì
指 汉 代。 汉 扬雄 《剧秦美新》:“往时 司马相如 作《封禪》一篇,以彰 汉 氏之休。” 汉 张衡 《西京赋》:“ 汉 氏初都,在 渭 之涘。” 晋 潘岳 《西征赋》:“愍 汉 氏之剥乱,朝流亡以离析。”《南史·恩倖传序》:“自 汉 氏以来,年且千祀。”
词语解释:周氏  拼音:zhōu shì
指 周 代。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反衰世之陵夷,继 周 氏之絶业,天子之亟务也。”《文选·刘琨〈劝进表〉》:“惠泽侔於 有虞 ,卜年过於 周 氏。” 李善 注:“《左传》 王孙满 曰: 成王 定鼎 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
词语解释:莱氏  拼音:lái shì
即 莱子 。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一:“ 漆园 有傲史, 莱氏 有逸妻。” 唐 皇甫冉 《赠郑山人》诗:“ 庞公 採药去, 莱氏 与妻行。”参见“ 莱子 ”。
词语解释:莱子  拼音:lái zǐ
(1).即 老莱子 。 春秋 时 楚 隐士,世传有 老莱子 戏綵娱亲的故事。 前蜀 贯休 《寄王涤》诗:“唯思 莱子 来,衣拖五般色。”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词:“老去聊攀 莱子 例,倒著斑衣戏舞。” 清 虞名 《指南公·举义》:“悲 温生 絶裾不犹,惭 莱子 承欢弗久。”参见“ 莱衣 ”。
(2).即耒子。古钱币名。 唐 李贺 《感春》诗:“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 王琦 汇解引 吴正子 注:“‘莱子’当作‘耒子’。 宋废帝 景和 元年,铸二銖钱,文曰‘景和’。形式转细,无轮郭、不磨凿者,谓之‘耒子’。”
词语解释:莱衣  拼音:lái yī
相传 春秋 楚 老莱子 侍奉双亲至孝,行年七十,犹著五彩衣,为婴儿戏。后因以“莱衣”指小儿穿的五彩衣或小儿的衣服。着莱衣表示对双亲的孝养。 南唐 李中 《献中书汤舍人》诗:“鑾殿对时亲 舜 日,鲤庭过处着 莱 衣。” 明 沉鲸 《双珠记·二友推恩》:“北堂光景迫桑榆,寂寞 莱 衣久失娱。”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四九:“祇将媿汗溼 莱 衣,悔极堂堂岁月违。”
词语解释:二氏  拼音:èr shì
指佛、道两家。 唐 韩愈 《重答张籍书》:“今夫二氏之所宗而事之者,下乃公卿辅相,吾岂敢昌言排之哉?” 宋 文天祥 《义阳逸叟曾公墓志铭》:“维二氏之蔽於死生兮,小其用於一身。” 清 阮元 《〈国朝汉学师承记〉序》:“两 汉 经学所以当尊行者,为其去圣贤最近,而二氏之説未起也。” 胡适 《费氏父子的学说》:“山林幽简之儔行于一室,名曰二氏。 老 氏,其徒静坐相传为专养心性。佛氏,其徒静坐相传为专悟心性。”
词语解释:魏氏  拼音:wèi shì
传说中的古代善射者, 羿 的四传弟子。《文选·曹植〈七启〉》:“乃使 任子 垂钓, 魏氏 发机。” 吕向 注:“ 魏氏 ,善射者。”
词语解释:项氏  拼音:xiàng shì
指 项籍 。 汉 班固 《史述赞·述高纪》:“ 项氏 畔换,黜我 巴 汉 。” 晋 潘岳 《西征赋》:“虐 项氏 之肆暴,坑降卒之无辜。”参见“ 项王 ”。
词语解释:项王  拼音:xiàng wáng
指 项籍 。 秦 末 下相 人,字 羽 。从叔父 梁 在 吴中 起事, 梁 败死, 籍 领其军。 秦 亡,自立为 西楚霸王 ,继与 刘邦 争天下。后 汉王 用 张良 、 陈平 计,围 籍 于 垓下 ,至 乌江 自刎。见《史记·项羽本纪》。 唐 李白 《拟恨赋》:“若乃 项王 虎鬭,白日争辉。拔山力尽,盖世心违。” 元 贡师泰 《彭城怀古》诗:“ 项王 帐底犹 虞 舞, 汉祖 军中尽 楚 声。”常用以借指失败的英雄。 清 吴伟业 《戏题仕女图·虞兮》诗:“博得美人心肯死, 项王 此处是英雄。”
词语解释:人氏  拼音:rén shì
人,指籍贯说。《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有一秀士,姓 王 名 勃 ,字 子安 ,祖贯 山西 晋州 龙门 人氏。”《红楼梦》第一回:“这 贾雨村 原系 湖州 人氏。” 克非 《春潮急》十七:“他原是 金山铺 山沟里人氏。”
词语解释:媒氏  拼音:méi shì
(1).官名。掌管婚姻之事。《周礼·地官·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清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八章:“国家当设媒氏之官,选秀才年老者充之,兼司教事。其男女婚姻,皆告媒氏,自具愿书,领取凭照。”
(2).说合婚姻的人。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唐 王贞白 《妾薄命》诗:“妾专修妇德,媒氏却相轻。”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受钗》:“你做媒氏,疾忙与我送还他的财礼。”
词语解释:触氏  拼音:chù shì
《庄子》寓言中的蜗角小国名。《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参见“ 触蛮 ”。
词语解释:触蛮  拼音:chù mán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 触 和 蛮 ,古代寓言中蜗牛角上的两个小国。后因以“触蛮”称因争细微私利而兴师动众。 清 黄遵宪 《旋军歌》之八:“何洲何地争 触 蛮 ,看余马首旋。” 赵朴初 《拟寒山》诗:“杀声动天地, 触 蛮 酣大战。”
词语解释:夏后氏  拼音:xià hòu shì
指 禹 受 舜 禅而建立的 夏 王朝。称 夏后氏 。亦称“ 夏氏 ”、“ 夏后 ”。《论语·八佾》:“ 夏后氏 以松, 殷 人以柏, 周 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左传·定公四年》:“分 鲁公 以大路、大旂, 夏后氏 之璜, 封父 之繁弱。”《书·汤誓》:“ 夏氏 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史记·夏本纪》:“ 禹 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 夏后 ,姓 姒氏 。”
词语解释:汪氏  拼音:wāng shì
传说中 西海 外的国名。《文选·张衡〈思玄赋〉》:“超 轩辕 於 西海 兮,跨 汪氏 之龙鱼。” 李善 注:“ 汪氏国 在 西海 外。”
词语解释:于氏  拼音:yú shì
同“ 於是 ”。 氏,通“ 是 ”。《隶释·韩敕修孔庙后碑》:“ 韩君 於氏愤慉之思,惟古之嘆。” 洪适 释:“碑以‘於氏’为‘於是’。”
词语解释:徐氏  拼音:xú shì
春秋 时 殷 民六族之一。《左传·定公四年》:“ 殷 民六族: 条氏 、 徐氏 、 萧氏 、 索氏 、 长勺氏 、 尾勺氏 ,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丑类,以法则 周公 ,用即命于 周 。”
词语解释:萧氏  拼音:xiāo shì
(1).指 萧史 。 宋 柳永 《巫山一段云》词之五:“ 萧氏 贤夫妇, 茅 家好弟兄。羽轮飆驾起层云,高会尽仙卿。”参见“ 萧史 ”。
(2).指 萧育 , 西汉 人, 萧望之 之子。见《汉书》本传。《文选·张协〈杂诗〉之三》:“案无 萧氏 牘,庭无 贡公 綦。” 刘良 注:“ 萧育 与 朱博 为友, 王阳 与 贡禹 为密交,述此两事,思友人不相往来也。”
(3). 殷 民六族之一。《左传·定公四年》:“ 殷 民六族, 条氏 、 徐氏 、 萧氏 、 索氏 、 长勺氏 、 尾勺氏 。”
词语解释:萧史  拼音:xiāo shǐ
(1).传说中人物名。相传为 春秋 秦穆公 时人,善吹萧,能致孔雀白鹤于庭。 穆公 以女 弄玉 妻之。 萧史 日教 弄玉 吹萧作凤鸣,后凤凰来集其屋。 穆公 筑凤台,使 萧史 夫妇居其上,数年后,皆随凤凰飞去。见 汉 刘向 《列仙传》。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是以 萧史 偕翔凤以凌虚, 琴高 乘朱鲤於深渊,斯其验也。” 唐 韩愈 《谁氏子》诗:“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 萧史 。”
(2).借指情郎。 清 黄遵宪 《游箱根》诗:“ 洪崖 揖 浮丘 , 萧史 媚 弄玉 。”
词语解释:无怀氏  拼音:wú huái shì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管子·封禅》:“昔 无怀氏 封 泰山 。” 尹知章 注:“﹝ 无怀氏 ﹞古之王者,在 伏羲 前。”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衔觴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 之民歟, 葛天氏 之民歟!” 宋 罗泌 《路史·禅通纪三·无怀氏》:“ 无怀氏 ,帝 太昊 之先。其抚世也,以道存生,以德安刑……当世之人甘其食,乐其俗,安其居而重其生。”
词语解释:段氏  拼音:duàn shì
(1).锻工。古代金工六种之一。主要从事农具制作。《周礼·考工记·輈人》:“段氏为鎛器。” 郑玄 注:“鎛器,田器,钱鎛之属者。”
(2). 鲜卑 族的一支。以部为氏。 西晋 时,首领 段务目尘 受 晋 封 辽西公 。所领凡三万余家,分布 辽 西一带。后为 石虎 所破,部众多与 汉 人同化。
词语解释:燧人氏  拼音:suì rén shì
传说中的古帝王。钻木取火的发明者。《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 燧人氏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若使 包羲 因 燧皇 而作《易》, 孔子 何以不云 燧人氏 没 包羲氏 作乎?” 唐 杜甫 《写怀》诗之二:“祸首 燧人氏 ,厉阶 董狐 笔。”亦省称“ 燧人 ”。《庄子·缮性》:“逮德下衰,及 燧人 、 伏羲 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 汉 班固 《白虎通·号》:“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 燧人 也。” 赵朴初 《滴水集·〈历史博物馆〉诗之二》:“ 燧人 取火非常业,世界从兹事事新。”
词语解释:陶唐氏  拼音:táo táng shì
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 唐尧 治地,位于 平阳 (今 山西 临汾 西南), 尧 乃其领袖。《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宣子 曰:‘昔 匄 之祖,自 虞 以上,为 陶唐氏 ,在 夏 为 御龙氏 ,在 商 为 豕韦氏 ,在 周 为 唐杜氏 。’” 杜预 注:“ 陶唐 , 尧 所治地, 太原 晋阳县 也。终 虞 之世以为号,故曰自 虞 以上。”《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 陶唐氏 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 宋 罗泌 《路史·后纪·陶唐氏》:“ 帝尧 , 陶唐氏 , 姬 姓, 高辛氏 之第二子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三节:“ 祁 姓有传说中的 陶唐氏 ,即 唐尧 所属的氏族部落。 陶唐氏 原在今 河北省 的一些地方,所以说‘唯彼 陶唐 ,帅彼天常,有此 冀 方’。到 尧 时迁到今 山西 南部 汾水 流域,其后裔建立 唐国 。”参见“ 陶唐 ”。
词语解释:陶唐  拼音:táo táng
(1).古帝名。即 唐尧 。 帝喾 之子,姓 伊祁 ,名 放勋 。初封于 陶 ,后徙于 唐 。《书·五子之歌》:“惟彼 陶唐 ,有此 冀 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而亡。”《孔子家语·五帝德》:“ 宰我 曰:‘请问 帝尧 。’ 孔子 曰:‘ 高辛氏 之子,曰 陶唐 ,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刑法》:“ 太宗 谓侍臣曰:‘昔 陶唐 大圣, 柳下惠 大贤,其子 丹朱 甚不肖,其弟 盗跖 为巨恶。’”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乃粒》:“ 神农 去 陶唐 ,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
(2).古部族名。《史记·夏本纪》:“ 陶唐 既衰,其后有 刘累 ,学扰龙于 豢龙氏 ,以事 孔甲 。” 唐 杜甫 《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诗:“与君 陶唐 后,盛族多其人。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 朱鹤龄 注:“《唐·宰相世系表》: 杜 氏出 祁 姓, 帝尧 裔孙 刘累 之后,在 周 为 唐杜氏 。 成王 灭 唐 ,以封弟 叔圉 ,改封 唐氏 子孙於 杜城 , 京兆 杜陵 是也。然则 唐 与 杜 盖同族也。”参见“ 陶唐氏 ”。
(3). 陶唐 为古代传说中的圣主,后指称贤明的帝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久著仁贤声誉重,中外推戴 陶唐 。”
(4).指 陶唐 之世。 晋 左思 《魏都赋》:“鉴茅茨於 陶唐 ,察卑宫於 夏禹 。”
(5).借指开明盛世。 唐 鲍溶 《读李相心中乐》诗:“果闻丞相心中乐,上赞 陶唐 一万春。” 清 钱谦益 《山西布政使文翔凤授朝议大夫制》:“以 河汾 之学,教 陶唐 之人,士习之淳,文体之正,胥自 晋 始。”
(6).指《击壤歌》。 宋 陆游 《示儿子》诗:“父子扶携返故乡,欣然击壤咏《陶唐》。” 清 黄鷟来 《咏怀》之五:“枝榦虽不广,亦足蔽一乡。野人时就坐,鼓腹歌《陶唐》。”参见“ 陶唐歌 ”。
(7).借指 中国 。 清 吕履恒 《许由冢》诗:“青山顶上一孤邱,俯视 陶唐 十二州。”
词语解释:豢龙氏  拼音:huàn lóng shì
氏族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古者畜龙,故国有 豢龙氏 ,有 御龙氏 。”参见“ 豢龙 ”。
词语解释:豢龙  拼音:huàn lóng
(1).养龙。传说中本为氏名,亦借用为古官名。 晋 王嘉 《拾遗记·炎帝神农》:“以降露成池,蓄龙为圃。及乎 夏 代,世载绵絶,时有豢龙之官。” 清 钱谦益 《仙坛倡和诗》之六:“生尝畏世諳谈虎,术不逢时学豢龙。”
(2).古代名马。《梁书·张率传》:“风被之域,越险効珍,軨服乌号之骏,騊駼豢龙之名。”
词语解释:葛天氏  拼音:gě tiān shì
传说中的远古帝名。一说为远古时期的部落名。《吕氏春秋·古乐》:“昔 葛天氏 之乐,三人掺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奏 陶唐氏 之舞,听 葛天氏 之歌。” 宋 罗泌 《路史·禅通记》:“ 葛天 者,权天也,爰儗旋穷作权象,故以 葛天 为号。其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无能名之。” 明 何景明 《赠萧文彧号古峰序》:“想 无怀 、 葛天 之民,慨身世之既远也。”
词语解释:庭氏  拼音:tíng shì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射杀都城附近的鸱鸮、狼、狐之类夜间鸣叫的鸟兽。《周礼·秋官·庭氏》:“庭氏掌射国中之夭鸟。” 郑玄 注:“庭氏,主射妖鸟,令国中絜清如庭者也。” 宋 欧阳修 《鬼车》诗:“昔时 周公 居 东周 ,猒闻此鸟憎若讎。夜呼庭氏率其属,弯弧俾逐出九州。”
词语解释:侯氏  拼音:hòu shì
(1).指诸侯个人。《仪礼·觐礼》:“至于郊,王使人皮弁用璧劳。侯氏亦皮弁迎于帷门之外。” 郑玄 注:“不言诸侯言侯氏者,明国殊舍异,礼不凡之也。” 贾公彦 疏:“言诸侯则凡之总称;言侯氏则指一身,不凡之也。而所劳之处或非一国,舍处不同,故不总言诸侯而云侯氏也。”
(2).泛指诸侯。 宋 宋咸 《进〈孔丛子〉表》:“臣窃以 仲尼 以还、 子思 而后,圣嗣不絶,贤才挺生,皆道被於门人,悉教施於侯氏。”
词语解释:夏氏  拼音:xià shì
见“ 夏后氏 ”。
词语解释:夏后氏  拼音:xià hòu shì
指 禹 受 舜 禅而建立的 夏 王朝。称 夏后氏 。亦称“ 夏氏 ”、“ 夏后 ”。《论语·八佾》:“ 夏后氏 以松, 殷 人以柏, 周 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左传·定公四年》:“分 鲁公 以大路、大旂, 夏后氏 之璜, 封父 之繁弱。”《书·汤誓》:“ 夏氏 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史记·夏本纪》:“ 禹 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 夏后 ,姓 姒氏 。”
词语解释:蝈氏  拼音:guō shì
古官名。掌清除蛙类动物。《周礼·秋官·蝈氏》:“蟈氏,掌去鼃黽。焚牡蘜,以灰洒之,则死。” 郑玄 注:“ 齐 鲁 之间谓鼃为蟈;黽,耿黽也。蟈与耿黽尤怒鸣,为聒人耳,去之。” 清 曹寅 《闻蛙》诗:“我官同蟈氏,清夜听閒冷。” 清 赵翼 《食田鸡戏作》诗:“尝攷 康成 註《蟈氏》,上供御食始 汉 时。”
词语解释:梵氏  拼音:fàn shì
佛家,佛门。 唐 牛僧孺 《幽怪录》:“ 元和 初, 泗州 普光王寺 ,有梵氏戒坛,人之为僧者必由之。四方辐凑,僧尼繁会,观者如市焉。”
词语解释:轩辕氏  拼音:xuān yuán shì
即 黄帝 。《庄子·胠箧》:“ 轩辕氏 , 赫胥氏 。” 汉 班固 《东都赋》:“分州土,立市朝,作舟舆,造器械,斯乃 轩辕氏 之所以开帝功也。” 唐 韩愈 《答陈商书》:“﹝有求仕於 齐 者﹞叱曰:‘吾瑟鼓之能使鬼神上下,吾鼓瑟合 轩辕氏 之律吕。’”参见“ 黄帝 ”。
词语解释:黄帝  拼音:huáng dì
(1).古帝名。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少典 之子,姓 公孙 ,居 轩辕之丘 ,故号 轩辕氏 。又居 姬水 ,因改姓 姬 。国于 有熊 ,亦称 有熊氏 。以土德王,土色黄,故曰 黄帝 。《易·繫辞下》:“ 神农氏 没, 黄帝 、 尧 、 舜 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 孔颖达 疏:“ 黄帝 , 有熊氏 少典 之子, 姬 姓也。”《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者, 少典 之子,姓 公孙 ,名曰 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裴駰 集解:“号 有熊 。” 司马贞 索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 黄帝 ,犹 神农 火德王而称 炎帝 然也。” 郭沫若 《残春及其他·残春一》:“但是他那粉白色的皮肤,平滑无表情的相貌,好像是我们祖先传来的一种烙印一样,早使我知道他是我们 黄帝 的子孙了。”
(2).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指中央之神。《礼记·月令》:“﹝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 黄帝 ,其神 后土 。”《史记·天官书》:“ 黄帝 行德,天夭为之起。” 张守节 正义:“ 黄帝 ,中央 含枢纽 之帝。” 宋 高似孙 《纬略》卷八:“《洛书》曰: 苍帝 起,青云扶日; 赤帝 起,赤云扶日; 黄帝 起,黄云扶日; 白帝 起,白云扶日; 黑帝 起,黑云扶日。”
词语解释:钟氏  拼音:zhōng shì
周 代设色之工,掌染羽。《周礼·考工记·锺氏》:“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 贾公彦 疏:“染布帛者,在天官染人。此钟氏惟染鸟羽而已。”
词语解释:异氏  拼音:yì shì
指佛教。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戴震》:“异氏尚无欲,君子尚无蔽。异氏之学,主静以为至,君子强恕以去私。”
词语解释:浑沌氏  拼音:hùn dùn shì
亦作“ 浑敦氏 ”。 传说中的上古帝名。《庄子·天地》:“彼假脩 浑沌氏 之术者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宋 罗泌 《路史·初三皇纪》:“乃谓天地之初,有 浑敦氏 者,出为之治。继之以 天皇氏 、 地皇氏 、 人皇氏 。” 宋 罗泌 《中三皇纪·浑沌氏》:“ 浑沌氏 ,是为 浑敦 ,后有 浑氏 、 沌氏 、 屯氏 ,若至於所谓 盘古氏 异矣……虽然, 浑沌氏 之治,於今果何如邪? 老儋子 曰:古者被髮而无卷领,以王天下,其德生而不杀,予而不夺。天下之人,非其服而同怀其德。当是之时,阴阳和平,万物无息,蜚鸟之巢,可俯而探也,走兽可繫而从也。盖执中涵和,除日无岁,无内而无外者,此 浑沌氏 之治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鹘突》:“ 浑沌氏 ,古之贤人也。”
词语解释:有虞氏  拼音:yǒu yú shì
古部落名。传说其首领 舜 受 尧 禅,都 蒲阪 。故址在今 山西省 永济县 东南。有,词头。《周礼·考工记序》:“ 有虞氏 上陶, 夏后氏 上匠, 殷 人上梓。”《国语·鲁语上》:“ 夏后氏 故 有虞氏 禘 黄帝 而祖 顓頊 ,郊 尧 而宗 舜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卷下:“ 舜 为 有虞氏 。”
词语解释:萍氏  拼音:píng shì
古官名。《周礼·秋官·萍氏》:“萍氏,掌国之水禁,几酒,谨酒,禁川游者。”
词语解释:女娲氏  拼音:nǚ wā shì
中国 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传说她与 伏羲 由兄妹而结为夫妇,产生人类。又传说她曾用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支撑四极,平治洪水,驱杀猛兽,使人民得以安居。并继 伏羲 而为帝。参阅《淮南子·览冥训》《史记》 司马贞 补《三皇本纪》《太平御览》卷七八皇王部《女娲氏》所举诸书。
词语解释:凫氏  拼音:fú shì
《周礼》官名。职掌作锺之事。《周礼·考工记·凫氏》:“鳧氏为钟。” 唐 王勃 《七夕赋》:“鳧氏鸣秋,鸡人唱晓。”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击鳧氏之鐘,霜清日观;淬雷公之剑,影动星津。”
词语解释:命氏  拼音:mìng shì
赐姓。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 微子 以至仁开基, 宋段 以功高命氏。”《文选·陆倕〈新刻漏铭〉》:“ 挈壶 命氏,远哉义用。” 李善 注引《周礼》:“ 挈壶氏 下士六人。”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 赵德明 归款, 真宗 赐以宗姓…… 晁文元 草制云:‘奕世荷殿邦之德,举宗联命氏之荣。’”
词语解释:青鸟氏  拼音:qīng niǎo shì
古官名。为历正的属官,掌管立春、立夏。《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 少皞 挚 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於鸟,为鸟师而鸟名……青鸟氏,司启者也。” 孔颖达 疏:“立春立夏谓之启。此鸟以立春鸣立夏止,故以名官,使之主立春立夏。”
词语解释:族氏  拼音:zú shì
宗族姓氏。 唐 韩愈 《毛颖传》:“ 颖 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 秦 事,无不纂録。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 老子 、外国之説,皆所详悉。”
词语解释:祝融氏  拼音:zhù róng shì
即火神 祝融 。借指火。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其家虑恐兵遁图讖干犯禁条,悉付 祝融氏 ,及收拾烬餘,存者又无几矣。”参见“ 祝融 ”。
词语解释:祝融  拼音:zhù róng
(1).神名。 帝喾 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命曰 祝融 。亦以为火或火灾的代称。《国语·郑语》:“夫 黎 为 高辛氏 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吕氏春秋·孟夏》:“其神 祝融 。” 高诱 注:“ 祝融 , 顓頊氏 后, 老童 之子, 吴回 也,为 高辛氏 火正,死为火官之神。” 唐 张说 《蒲津桥赞》:“ 飞廉 煽炭, 祝融 理炉。” 清 赵翼 《八月二日天宁寺旁巽宫楼火》诗:“趋观乃知此楼燬,刹竿突兀招 祝融 。”
(2).神名。南方之神,南海之神。《管子·五行》:“得 奢龙 而辩於东方,得 祝融 而辩於南方。”《汉书·扬雄传上》:“丽 鉤芒 与驂 蓐收 兮,服 玄冥 及 祝融 。” 颜师古 注:“ 祝融 ,南方神。”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考於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 祝融 。”
(3).传说中的古帝。 汉 王符 《潜夫论·五德志》:“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 伏羲 、 神农 为二皇,其一者或曰 燧人 ,或曰 祝融 ,或曰 女媧 ,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4).峰名。 衡山 的最高峰。据《路史》云, 祝融 葬 衡山 之阳,是以名之。 唐 韩愈 《谒衡岳庙》诗:“ 紫盖 连延接 天柱 , 石廩 腾掷堆 祝融 。” 宋 杨万里 《送刘子思往衡阳》诗:“ 洞庭 昨夜起霜风,翩然欲登 石廩 与 祝融 。”
词语解释:伊祁氏  拼音:yī qí shì
春神。 唐 皮日休 《桃花赋》:“ 伊祁氏 之作春也,有艳外之艳,华中之华,众木不得,融为桃花。”
词语解释:有巢氏  拼音:yǒu cháo shì
传说中巢居的发明人。有,词头。《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羣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 有巢氏 。”
词语解释:夸娥氏  拼音:kuā é shì
神话传说中的大力神
词语解释:君氏  拼音:jūn shì
对诸侯侧室的尊敬。《左传·隐公三年》:“夏, 君氏 卒。 声子 也。” 杨伯峻 注:“国君曰君,君夫人曰小君,‘君氏’者,犹言‘小君氏’,‘氏’亦犹‘母氏’‘舅氏’之义例。”按, 声子 是 鲁隐公 之母, 鲁惠公 的侧室。
词语解释:伯赵氏  拼音:bó zhào shì
古官名。 少皞氏 时主夏至、冬至之官。《左传·昭公十七年》:“伯赵氏,司至者也。” 杜预 注:“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 孔颖达 疏:“此鸟以夏至来鸣,冬至止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至也。” 唐 于尹躬 《南至日太史登台书云物》诗:“官称伯赵氏,色辨五方云。”
词语解释:门氏  拼音:mén shì
旧时女子出嫁后,常在自己姓氏前冠以夫姓,称某门某氏。一般门指夫姓,氏指父姓。《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这左一位的字是我父亲的官衔;右一位的字是我母亲的门氏。”
词语解释:林氏  拼音:lín shì
古诸侯名,亦指其国名。《逸周书·史记》:“昔有 林氏 召 离戎 之君而朝之,至而不礼,留而弗亲。” 孔晁 注:“ 林氏 ,诸侯。”《山海经·海内北经》:“ 林氏国 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騶吾,乘之日行千里。” 汉 张衡 《东京赋》:“圉 林氏 之騶虞,扰泽马与腾黄。”
词语解释:伏羲氏  拼音:fú xī shì
也称“牺皇”、“包牺”。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人类。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人类开始渔猎畜牧生活的情况。又传说他还制作八卦。
词语解释:大庭氏  拼音:dà tíng shì
传说中的古帝之名。或以为古国名。《左传·昭公十八年》:“ 宋 、 卫 、 陈 、 郑 皆火, 梓慎 登 大庭氏 之库以望之。” 杜预 注:“ 大庭氏 ,古国名,在 鲁 城内, 鲁 於其处作库。” 孔颖达 疏:“先儒旧説皆云 炎帝 号 神农氏 ,一曰 大庭氏 。”《庄子·胠箧》:“昔者 容成氏 、 大庭氏 …… 神农氏 ,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成玄英 疏:“已上十二氏,并上古帝王也。”《汉书·古今人表》作“大廷氏”。 颜师古 注:“廷,读曰庭。”
词语解释:冶氏  拼音:yě shì
犹冶工。《周礼·考工记·冶氏》:“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冶氏执上齐。”《周礼·考工记·冶氏》:“冶氏为杀矢,刃长寸,围寸,鋌十之,重三垸。”
词语解释:甲氏  拼音:jiǎ shì
春秋 时 赤狄 族的一支。居地在今 河北省 曲周县 一带,后为 晋 所并。《春秋·宣公十六年》:“十有六年春王正月。 晋 人灭 赤狄甲氏 及 留吁 。” 杜预 注:“ 甲氏 留吁 , 赤狄 别种。”
词语解释:庶氏  拼音:shù shì
犹他氏。《礼记·檀弓下》:“ 子思 之母死於 衞 ,赴於 子思 , 子思 哭於庙门。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於 孔 氏之庙乎?’ 子思 曰:‘吾过矣!吾过矣!’遂哭於他室。” 清 黄生 《义府》卷上:“庶氏,犹他氏。言出母既嫁,是即他氏之母耳,哭於庙,非礼也。”
官名。《周礼·秋官·庶氏》:“庶氏,掌除毒蛊。”
词语解释:伊耆氏  拼音:yī qí shì
(1).古帝号。即 神农 ,一说即 帝尧 。《礼记·郊特牲》:“ 伊耆氏 始为蜡。” 郑玄 注:“ 伊耆氏 ,古天子号也。” 孔颖达 疏:“《明堂》云:‘土鼓、苇籥, 伊耆氏 之乐。’《礼运》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蕢桴而土鼓。’俱称土鼓,则 伊耆氏 , 神农 也。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也。” 陆德明 释文:“耆,巨夷反,或云即 帝尧 也。”亦省称“ 伊耆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昔 伊耆 始蜡,以祭八神。” 周振甫 注:“ 伊耆 , 神农氏 ,为三皇之一。”《清史稿·礼志三》:“ 高宗 諭曰:‘大蜡之礼,昉自 伊耆 , 三代 因之,古制夐远,传注参错。’”
(2).周代官名。《周礼·秋官·伊耆氏》:“掌国之大祭祀,共其杖咸,军旅授有爵者杖,共王之齿杖。”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各解》:“ 尧 称 伊耆氏 ,人所知也,《周礼·大司寇》之属,有‘ 伊耆氏 掌国之大祭祀,供其杖咸’。则 伊耆氏 又官名也。”亦省称“ 伊耆 ”。《周礼·秋官·序官》“ 伊耆氏 下士一人,徒二人” 汉 郑玄 注:“ 伊耆 ,古王者号,始为蜡,以息老物。此主王者之齿杖,后王识 伊耆氏 之旧德,而以名官与。”
词语解释:琴氏  拼音:qín shì
指 琴高 。 唐 贾岛 《寄李輈侍郎》诗:“谁言姓 琴氏 ,独跨角生鱼。”参见“ 琴高 ”。
词语解释:琴高  拼音:qín gāo
(1).传说 周 末 赵 人,能鼓琴,后于 涿水 乘鲤归仙。 汉 刘向 《列仙传·琴高》:“ 琴高 , 周 末 赵 人,能鼓琴,为 宋康王 舍人,浮游 冀州 涿郡 间。后与诸弟子期,入 涿水 取龙子,某日当返。至期,弟子候於水旁, 琴高 果乘鲤而出。留一月,復入水去。”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 萧史 借翔凤以凌虚, 琴高 乘朱鲤于深渊。” 唐 皮日休 《投龙潭》诗:“ 琴高 坐赤鲤,何许纵仙逸。” 元 王旭 《螺杯赋》:“约 琴高 以并游,拉 宓妃 而相过。”
(2).借指鱼。 宋 黄庭坚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诗之一:“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参见“ 琴高鱼 ”。
词语解释:琴高鱼  拼音:qín gāo yú
宋 时 泾县 琴溪 的特产小鱼。传说为 琴高 于此所投药滓化生,故名。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五:“今 寧国府 涇县 东北二十里有 琴溪 ……溪中别有一种小鱼,他处所无。俗谓 琴高 投药滓所化,号琴高鱼。” 宋 陆游 《寒夜》诗:“一掬琴高鱼,且復伴吾儿。” 宋 汪藻 《赋琴高鱼》:“百川萃高州,水族何磊砢,其间琴高鱼,初未列楚些。”
词语解释:五氏  拼音:wǔ shì
同“ 五徵 ”。 《后汉书·李云传》:“得其人则五氏来备。” 李贤 注:“《史记》曰:‘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风、曰寒。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繁廡。’”
词语解释:无名氏  拼音:wú míng shì
指姓名不可考的人。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茶汤》:“ 宋 无名氏《南窗纪谈》云:‘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 宋 无名氏《九张机》,自是逐臣弃妇之词,凄婉绵丽,絶妙古乐府也。” 鲁迅 《南腔北调集·经验》:“人们大抵已经知道,一切文物,都是历来的无名氏所逐渐的造成。”
词语解释:春官氏  拼音:chūn guān shì
礼部的别称。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春官氏每岁选升进士三十人,以备将相之任。”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春官氏选士,得其人止供职业耳。”
词语解释:蛮氏  拼音:mán shì
(1).古国名。在今 河南省 临汝县 西南, 汝阳县 东南。《左传·成公六年》:“ 晋 伯宗 、 夏阳説 、 卫 孙良夫 、 宁相 、 郑 人、 伊雒之戎 、 陆浑 、 蛮氏 侵 宋 ,以其辞会也。”《吕氏春秋·精谕》:“ 晋 果使祭事先,因令 杨子 将卒十二万而随之,涉於 棘津 ,袭 聊阮 、 梁 、 蛮氏 ,灭三国焉。”
(2).古代寓言中的小国名。《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参见“ 蛮触 ”。
词语解释:蛮触  拼音:mán chù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蛮触”为典,常以喻指为小事而争斗者。 唐 白居易 《禽虫》诗之七:“蟭螟杀敌蚊巢上, 蛮 触 交争蜗角中。”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访姨》:“人生大梦信无凭, 蛮 触 徒然有鬭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顾乃於电光石火之内,更兴 蛮 触 之兵戈,不梦中梦乎?” 赵朴初 《读朱委员长泸州诗敬作》诗:“旧时袍泽同盟侣,化为 蛮 触 争蜗涎。”
词语解释:冥氏  拼音:míng shì
《周礼》官名。掌攻除猛兽。《周礼·秋官·冥氏》:“冥氏掌设弧张,为阱擭以攻猛兽,以灵鼓敺之,若得其兽,则献其皮、革、齿、须、备。”
共181,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