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长江 拼音:cháng jiāng
(1).泛指长的江流。 宋 曾巩 《道山亭记》:“ 福州 治 侯官 ……其地於 闽 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
(2).水名。古专称 江 ,后以江为大川的通称,始称 长江 。发源于 唐古拉山脉 主峰 格拉丹东雪山 西南侧的 沱沱河 。流经 青海 、 西藏 、 四川 、 云南 、 湖北 、 湖南 、 江西 、 安徽 、 江苏 等省区,在 上海市 入 东海 。全长6300公里,为 中国 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词语解释:大江 拼音:dà jiāng
长江 。《楚辞·九歌·湘君》:“望 涔阳 兮极浦,横 大江 兮扬灵。” 宋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 钟山 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 大江 。”词语解释:西江 拼音:xī jiāng
(1).江名。 珠江 干流,古称 鬱水 ,在 广东省 西部,由 黔 、 鬱 、 桂 三江汇合而成。 唐 张籍 《野老歌》:“ 西江 估客珠百斛,船中养犬常食肉。”
(2). 唐 人多称 长江 中下游为 西江 。 唐 李白 《夜泊牛渚怀古》诗:“ 牛渚 西江 夜,青天无片云。” 唐 元稹 《相忆泪》诗:“ 西江 流水到 江州 ,闻道分成九道流。” 唐 温庭筠 《西洲词》:“南楼登且望, 西江 广復平。艇子摇两桨,催过 石头城 。”此指 南京市 北的 长江 。
(3). 四川 锦江 的别称。《庄子·外物》:“我且南游 吴 越 之王,激 西江 之水而迎子,可乎?” 成玄英 疏:“ 西江 , 蜀江 也。” 蜀江 即 锦江 。
(4). 湖北 天门河 的别称。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千羡万羡 西江 水,曾向 竟陵 城下来。” 竟陵 今名 天门 , 天门河 流经城西。词语解释:清江 拼音:qīng jiāng
(1).水色清澄的江。 南朝 梁 何逊 《初发新林》诗:“鐃吹响清江,悬旗出长屿。” 唐 王昌龄 《送窦七》诗:“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2).古 夷水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 夷水 即 佷山 清江 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 蜀 人见其澄清,因名 清江 也。”词语解释:曲江 拼音:qǔ jiāng
(1).水名。指 江苏省 扬州市 南 长江 的一段。 汉 枚乘 《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 广陵 之 曲江 。”参阅《初学记》卷六、 清 汪中 《述学·广陵曲江证》。
(2).水名。即 钱塘江 。本名 浙江 ,因潮水经 浙山 下曲折而东入海,故又名 曲江 。 清 魏源 《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静中疑是 曲江 涛,此则云垂彼海立。”参阅《浙江通志·山川一·钱塘江》。
(3).水名。即 曲江池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 曲江 之隑州兮,望 南山 之参差。” 唐 高适 《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诗:“ 南山 鬱初霽, 曲江 湛不流。” 清 孙枝蔚 《东亭春暮忆旧游》诗:“纵到 曲江 谁并马,可怜 秦 女善弹筝。”详“ 曲江池 ”。
词语解释:曲江池 拼音:qǔ jiāng chí
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东南。 秦 为 宜春苑 , 汉 为 乐游原 ,有河水水流曲折,故称。 隋文帝 以曲名不正,更名 芙蓉园 。 唐 复名 曲江 。 开元 中更加疏凿,为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参阅 唐 康骈 《剧谈录·曲江》、 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关西道一·雍州》。词语解释:春江 拼音:chūn jiāng
(1).春天的江。 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诗:“灩灩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宋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诗之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 富春江 的简称。词语解释:楚江 拼音:chǔ jiāng
(1). 楚 境内的江河。 唐 李白 《望天门山》诗:“ 天门 中断 楚 江开,碧水东流至北迴。” 宋 吴文英 《澡兰香·淮安重午》词:“莫唱 江 南古调,怨抑难招, 楚 江沉魄。” 清 吴伟业 《顾西巘侍御同沉友圣虎丘即事》诗:“我昔 楚 江同 宋玉 ,君今 吴 市访 梁鸿 。”
(2).见“ 楚江体 ”。
词语解释:楚江体 拼音:chǔ jiāng tǐ
明 宁王 朱权 所定的乐府十五体之一。 明 朱权 《太和正音谱》卷上:“楚江体,屈抑不伸,攄衷诉志。”亦省作“ 楚江 ”。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上》:“曲之传远而所著又伙者……厥有黄冠、草堂、楚江、骚人诸体,皆不得志於时者之所为。”参阅 任讷 《散曲概论》。词语解释:沧江 拼音:cāng jiāng
江流;江水。以江水呈苍色,故称。 南朝 梁 任昉 《赠郭桐庐》诗:“沧江路穷此,湍险方自兹。” 唐 陈子昂 《群公集毕氏林亭》诗:“ 子牟 恋魏闕,渔父爱沧江。” 明 张含 《己亥秋月寄杨升庵》诗:“比来消息风尘断,白首沧江学钓鱼。” 清 吴伟业 《毛子晋斋中读吴匏庵手抄宋谢翱西台恸哭记》诗:“ 子陵 留高臺,西面沧江緑。”词语解释:湘江 拼音:xiāng jiāng
水名。源出 广西省 ,流入 湖南省 ,为 湖南省 最大的河流。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 九疑山 隔 湘江 ,跨 苍梧 野,连 营道县 界。” 唐 杜审言 《渡湘江》诗:“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 湘江 水北流。”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遂命僕人过 湘江 ,缘 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词语解释:吴江 拼音:wú jiāng
(1). 吴淞江 的别称。《国语·越语上》“三江环之” 三国 吴 韦昭 注:“三江: 吴江 、 钱唐江 、 浦阳江 。” 宋 毛滂 《过吴淞江》诗:“参军身外祇图书,独与 吴江 分不疎。” 清 黄燮清 《吴江妪》诗:“征帆自北来,晚泊 吴江 湄。”
(2).县名。属 江苏省 。 柳亚子 《迭韵寄呈毛主席》:“倘遣名园长属我,躬耕原不恋 吴江 。”词语解释:浙江 拼音:zhè jiāng
(1).水名。即 钱塘江 。《庄子》作 制河 ,《山海经》、《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作 浙江 ,《汉书·地理志》、《水经》作 渐江水 。古人所谓 浙 渐 ,实指一水。参阅 王国维 《浙江考》。
(2).省名。简称 浙 。在我国东部沿海。以境内 钱塘江 旧称 浙江 得名。词语解释:寒江 拼音:hán jiāng
称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 南朝 梁 何逊 《夕望江桥示萧咨议杨建康江主簿》诗:“旅人多忧思,寒江復寂寥。” 唐 柳宗元 《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宋 朱熹 《菩萨蛮·次圭父回文韵》词:“暮江寒碧縈长路,路长縈碧寒江暮。” 清 黄鷟来 《冬日送程与山归新安》诗:“此时独乘艇,心接寒江月。”词语解释:三江 拼音:sān jiāng
(1).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书·禹贡》:“三江既入, 震泽 底定。”《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 汉 以后有多种解释。《国语·越语上》 韦昭 注以 吴江 、 钱塘江 、 浦阳江 为三江。《水经注·沔水》引 郭璞 说以 岷江 、 松江 、 浙江 为三江。《书·禹贡》 陆德明 释文引《吴地记》以 松江 、 娄江 、 东江 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上》 颜师古 注以 北江 、 中江 、 南江 为三江。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唐 杜甫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诗:“ 天台 隔三江,风浪无晨暮。” 元 方回 《听航船歌》诗之六:“南到 杭州 北 楚州 ,三江八堰水通流。” 清 龚自珍 《胡户部集同人祀汉郑司农作祀议一篇质户部户部属檃括其指为韵语以谐之》:“《尚书》有今文,隻义餽贫送,四辨餽《尧典》,三江餽《禹贡》。”
(2). 蜀 有三江,即 岷江 、 涪江 、 沱江 。 明 杨慎 《嘉州刘介川进士母寿诗》:“三江化作长春酒,戯綵恒斟 爱日亭 。”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升庵集》:“ 蜀 之三江:外水 岷江 ,中水 涪江 ,内水 沱江 也。”
(3).指 广东 境内的 西江 、 北江 、 东江 。 清 黄遵宪 《羊城感赋》之二:“手挽三江尽北流,寇氛难洗 越 人羞。”
(4).指 鸭绿江 、 松花江 、 黑龙江 。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三:“ 鸭緑江 、 松花江 、 黑龙江 ,称三江,其源在 长白山 顶。”词语解释:松江 拼音:sōng jiāng
吴淞江 的古称。 唐 陆广微 《吴地记》:“ 松江 ,一名 松陵 ,又名 笠泽 。”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松江》:“ 唐 人诗文称 松江 者,即今 吴江县 地,非今 松江府 也。 松江 首受 太湖 ,经 吴江 、 崑山 、 嘉定 、 青浦 ,至 上海县 合 黄浦 入海,亦名 吴松江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一·三江》:“三江皆 太湖 之委流也。一曰 松江 ,一曰 娄江 ,一曰 东江 。”词语解释:过江 拼音:guò jiāng
(1).过 长江 。特指 西晋 和 北宋 王室东渡事。《晋书·王导传》:“过 江 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 新亭 饮宴。”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过 江 初,拜官,舆饰供饌。”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自过 江 来,或有思京饌者,命倣傚製造,终不如意。”
(2).指代 东晋 。 清 沉德潜 《〈古诗源〉例言》:“ 越石 景纯 ,联鑣接軫;过 江 末季,挺生 陶公 。” 清 王士禛 《读史杂感》诗之一:“过 江 名义共推 袁 , 宋 室孤臣念愍孙。”词语解释:澄江 拼音:chéng jiāng
(1).清澈的江水。 南朝 齐 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餘霞散成綺,澄江静如练。” 宋 柳永 《轮台子》词:“雾敛澄江,烟消蓝光碧。”
(2).水名。在 海南岛 上。有二源:一出 琼山县 西石山 ,叫 内澄江 ;一出 琼山县 虎村岭 ,叫 外澄江 。二水在 澄迈县 南汇合入海。江水清澈,故名。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广东六·琼州府》:“ 澄江 在县东,源出山谷间,下流达 新安江 。”
(3). 江苏省 江阴市 的别称。古 长江 流到这里,江面骤宽,流缓沙沉,故有此称。 宋 俞巨源 《〈江阴县志〉序》:“ 大江 自 京口 来,委折而南,浩漾澎湃,势益壮越,数百里聚为 澄江 之区。” 宋 元 时城内置 澄江驿 。旧称县城北门为 澄江门 ,门外有 澄江河 ,有桥叫 澄江桥 。词语解释:锦江 拼音:jǐn jiāng
岷江 分支之一,在今 四川 成都平原 。传说 蜀 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故称。《文选·左思〈蜀都赋〉》“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 刘逵 注引 三国 蜀 谯周 《益州志》:“ 成都 织锦既成,濯於江水,其文分明,胜於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也。” 唐 杜甫 《登楼》诗:“ 锦江 春色来天地, 玉垒 浮云变古今。” 明 许潮 《龙山宴》:“愁暗 锦江 云,泪洒 巫山 雨。” 清 赵翼 《题敦拙堂诗集》诗:“先生甫筮仕,即泛 锦江 櫂。”词语解释:桐江 拼音:tóng jiāng
富春江 的上游。即 钱塘江 流经 桐庐县 境内一段。 唐 陆龟蒙 《钓车》诗:“ 洛 客见诗如有问,辗烟衝雨过 桐江 。” 宋 杨万里 《甲午出知漳州晚发舩龙山暮宿桐庐》诗之一:“海潮也怯 桐江 浄,不遣涛头过 富春 。” 元 萨都剌 《钓台夜兴》诗:“仙茶旋煮 桐江 水,坐客遥分石壁灯。” 明 张居正 《应制题画渔人》诗之二:“若非 渭水 持竿客,定是 桐江 把钓人。”词语解释:空江 拼音:kōng jiāng
浩瀚寂静的江面。 唐 张泌 《洞庭阻风》诗:“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唐 贾岛 《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诗:“山鐘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 元 揭傒斯 《楚山秋晚》诗:“老树风生舟正泊,空江日落雁初飞。”词语解释:横江 拼音:héng jiāng
(1).横陈江上;横越江上。 宋 苏轼 《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间。白露横 江 ,水光接天。” 宋 朱敦儒 《水龙吟》词:“铁锁横 江 ,锦帆衝浪, 孙郎 良苦。”
(2).指 横江浦 。地在今 安徽 和县 东南,与南岸 采石矶 隔 江 相对。 唐 李白 《横江词》诗之二:“ 横江 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词语解释:蜀江 拼音:shǔ jiāng
蜀郡 境内的江河。 唐 刘禹锡 《竹枝词》之一:“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 江春水拍山流。” 宋 黄庭坚 《定风波》词:“及至重阳天也霽,催醉, 鬼门关 外 蜀 江前。” 清 唐甄 《潜书·利才》:“天下之险,莫如 蜀 江,莫如沧海。”词语解释:下江 拼音:xià jiāng
(1). 长江 下游地区,包括 江苏 、 安徽 、 浙江 等省。《糊涂世界》卷四:“后来没得法子,照着 下江 的俗例,娶了 黎观察 的令爱,那知非常悍泼。” 茅盾 《船上》:“其实不待她开口,光看那种风度,就知道她是 下江 人了。”
(2). 江苏省 的别称。因 江苏省 居于 安徽省 的下游,故称 安徽省 为 上江 , 江苏省 为 下江 。
(3). 娄江 的别称。即今 江苏 浏河 。《史记·夏本纪》“ 三江 既入, 震泽 致定” 唐 张守节 正义:“ 江 东北下三百餘里入海,名曰 下江 ,亦曰 娄江 。”词语解释:涉江 拼音:shè jiāng
《楚辞·九章》篇名。战国楚人屈原作。篇中记叙了作者渡过江、湘南下的放逐路程,并表达了至死不回的坚贞信念和决不与楚国黑暗势力妥协的决心。词语解释:连江 拼音:lián jiāng
满江。 唐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诗之一:“寒雨连江夜入湖,平明送客 楚 山孤。” 宋 陆游 《鹊桥仙·夜闻杜鹃》词:“茅簷人静,蓬牕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词语解释:碧江 拼音:bì jiāng
水流澄碧的江。 唐 张祜 《梦江南》诗:“尽日碧江梦, 江 南红树春。” 唐 李咸用 《庐陵九日》诗:“菊花山在碧江东,冷酒清吟兴莫穷。” 宋 朱熹 《葺居》诗之一:“丈人高卧碧江头,门掩西风万木秋。”词语解释:荆江 拼音:jīng jiāng
长江中部从枝江到洞庭湖口的一段的别称。这一段长江蜿蜒曲折360公里,河床高于两岸平原词语解释:烟江 拼音:yān jiāng
烟雾弥漫的江面。 唐 韩偓 《咏灯》:“高在酒楼明锦幕,远随渔艇泊烟江。” 南唐 李煜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诗:“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宋 陆游 《遥夜》诗:“烟江新雁下,竹坞暗萤流。”词语解释:岷江 拼音:mín jiāng
长江 上游支流。在 四川省 中部。古代亦称 汶江 。 唐 杜甫 《别李义》诗:“重问子何之,西上 岷江 源。”词语解释:乌江 拼音:wū jiāng
水名。在今 安徽省 和县 东北。附近原有 乌江亭 ,相传为 项羽 兵败自刎处。《史记·项羽本纪》:“於是 项王 乃欲东渡 乌江 。” 闽 徐夤 《恨》诗:“ 乌江 项籍 忍归去,雁塞 李陵 长繫留。” 清 赵翼 《鄱阳湖怀古》诗:“ 楚 歌四面 乌江 败, 吴 火中流 赤壁 烧。”词语解释:南江 拼音:nán jiāng
古以 南江 、 北江 、 中江 为三江。 南江 即今 吴淞江 。《书·禹贡》:“东为 中江 。” 孔 传:“有北有中,南可知。” 孔颖达 疏引《地理志》:“ 南江 从 会稽 吴县 南,东入海。”词语解释:峡江 拼音:xiá jiāng
长江 自 四川 奉节县 瞿塘峡 以下,至 湖北 宜昌 ,称为 峡江 。 宋 陆游 《白帝泊舟》诗:“ 峡江 春涨减, 瀼 岸夜灯疏。”《嘉庆重修一统志·夔志府一·大江》:“旧《志》:‘自 瞿唐 而下,谓之 峡江 。’”词语解释:二江 拼音:èr jiāng
(1).指 四川 境内之 郫江 、 流江 。《史记·河渠书》:“ 蜀 守 冰 凿 离碓 ,辟 沫水 之害,穿二江 成都 之中。” 张守节 正义引 任豫 《益州记》:“二江者, 郫江 、 流江 也。” 晋 左思 《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抗 峨眉 之重阻。” 唐 杜甫 《大雨》诗:“三日无行人,二江声怒号。”
(2).借指 成都 一带。《隋书·于文仲传》:“ 王谦 窃居二江,叛换 三蜀 。” 前蜀 杜光庭 《自到仙都山醮词》:“ 蜀王 扶天茂绩,命世雄姿,八国二江,早列封圻之内; 黔 城 楚 硤,皆归陶冶之中。”
(3).相当于 北宋 的 江南东路 与 江南西路 。 宋 王安石 《金陵怀古》诗之一:“ 霸祖 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4). 四川 宜昌 段 长江 中有 葛洲坝 和 西坝 两个洲,将 长江 分成三条水流,即大江、二江和三江。二江介于两洲之间。词语解释:上江 拼音:shàng jiāng
(1).多指 长江 的上流地区。《北史·崔仲方传》:“ 上江 水军,鼓行以前,虽恃九江五湖之险,非德无以为固。”《隋书·郇王庆传》:“ 上江 米船,皆被抄截,士卒飢馁,半菽不充。” 唐 刘长卿 《奉送卢员外之饶州》诗:“天书万里至,旌旆 上江 飞。”《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朕方欲归,正为 上江 米船未至,今与汝归耳。” 胡三省 注:“ 夏口 以上为 上江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你今番回去,等过了年,便到 上江 一带去查看。”
(2).又因 长江 从 安徽 流入 江苏 ,故旧称 安徽 为 上江 , 江苏 为 下江 。今 浙江省 的 金华 、 衢州 一带,居 浙江 上游,旧时也称 上江 。
(3).水名。《史记·夏本纪》“ 三江 既入, 震泽 致定” 唐 张守节 正义:“ 三江 者,在 苏州 东南三十里,名 三江口 …… 江 东南上七十里至 白蜆湖 ,名曰 上江 ,亦曰 东江 。”
(4).水名。 广东省 称 鬰水 ( 西江 )为 上江 , 泷水 为 下江 。参见“ 西江 ”。
词语解释:西江 拼音:xī jiāng
(1).江名。 珠江 干流,古称 鬱水 ,在 广东省 西部,由 黔 、 鬱 、 桂 三江汇合而成。 唐 张籍 《野老歌》:“ 西江 估客珠百斛,船中养犬常食肉。”
(2). 唐 人多称 长江 中下游为 西江 。 唐 李白 《夜泊牛渚怀古》诗:“ 牛渚 西江 夜,青天无片云。” 唐 元稹 《相忆泪》诗:“ 西江 流水到 江州 ,闻道分成九道流。” 唐 温庭筠 《西洲词》:“南楼登且望, 西江 广復平。艇子摇两桨,催过 石头城 。”此指 南京市 北的 长江 。
(3). 四川 锦江 的别称。《庄子·外物》:“我且南游 吴 越 之王,激 西江 之水而迎子,可乎?” 成玄英 疏:“ 西江 , 蜀江 也。” 蜀江 即 锦江 。
(4). 湖北 天门河 的别称。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千羡万羡 西江 水,曾向 竟陵 城下来。” 竟陵 今名 天门 , 天门河 流经城西。词语解释:重江 拼音:chóng jiāng
(1).两条江。《文选·鲍照〈芜城赋〉》:“重江复关之隩,四会五达之庄。” 李善 注:“南临二江曰重。” 清 顾炎武 《杭州》诗:“重江险足凭,百货东南聚。”
(2).指二江或诸江合流。 唐 杜甫 《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诗之二:“满峡重江水,开帆八月舟。” 仇兆鳌 注引 顾宸 曰:“重江,如 北江 、 中江 、 大江 之水,皆自峡而下。”词语解释:东江 拼音:dōng jiāng
珠江的支流,发源于江西,在虎门入海,干流全长523公里,流域面积3.2万平方公里词语解释:枕江 拼音:zhěn jiāng
临江。 唐 李商隐 《因书》诗:“絶徼南通栈,孤城北枕江。” 宋 王禹偁 《寄献润州赵舍人》诗:“ 南徐 城古树苍苍,衙府楼臺尽枕江。”词语解释:饮江 拼音:yǐn jiāng
(1).向江中喝水。 宋 苏过 《飓风赋》:“断虹饮江而北指,赤云夹日而南翔。”
(2).犹饮河。比喻不慕荣利,隐退自乐。 明 张居正 《奉旨迎母就养谢遣官郊劳疏》:“既以紓瞻云陟屺之怀,奏甘膬以承欢,寧復忆饌鲤饮江之乐,候起居于八座,欣团聚于一堂。”参见“ 饮河 ”。
见“ 饮马长江 ”。
词语解释:饮河 拼音:yǐn hé
(1).谓喝 黄河 水。《山海经·大荒北经》:“ 夸父 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 禺谷 。将饮 河 ,而不足也,将走大泽。”事又载《列子·汤问》。 唐 韩愈 《双鸟诗》:“朝饮 河 生尘,暮饮海絶流。”
(2).《庄子·逍遥游》云: 尧 让天下于 许由 , 由 曰:“鷦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成玄英 疏:“ 许由 ,隐者也……隐於 箕山 ,师於 啮缺 ,依山而食,就河而饮。 尧 知其贤,让以帝位。 许由 闻之,乃临河洗耳。”后遂用作典故,以“饮河”比喻所需求极有限。 晋 左思 《咏史》之八:“饮 河 期满腹,贵足不愿餘。” 唐 王勣 《游北山赋》:“饮河知足,巢林必安。”
(3).比喻隐退,不追求荣利。 南朝 梁 陶弘景 《解官表》:“臣闻 尧 风冲天, 潁 阳振饮河之谈, 汉 德括地, 商 阴峻餐芝之气。”参阅《吕氏春秋·求人》、 晋 皇甫谧 《高士传·许由》。
词语解释:饮马长江 拼音:yìn mǎ cháng jiāng
在 长江 边给战马喝水。谓渡 江 南下进行征伐。《南史·檀道济传》:“ 道济 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幘投地,曰:‘乃坏汝万里 长城 。’ 魏 人闻之,皆曰‘ 道济 已死, 吴 子辈不足復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 长江 之志。”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虏骄》:“神兵到来谁敢阻,饮马 长江 滸。”亦省作“ 饮江 ”。 宋 魏了翁 《与李舍人书》:“此处正当衝要,若放令韃骑南牧,则 庐信 、 黄蘄 最切,莫不有饮 江 之虑矣。”词语解释:京江 拼音:jīng jiāng
指 长江 流经今 江苏 镇江市 北的一段。因 镇江 古名 京口 而得名。 唐 杜牧 《杜秋娘诗》:“ 京江 水清滑,生女白如脂。” 宋 张孝祥 《浣溪沙》词:“ 湓浦 从君已十年。 京江 仍许借归船。相逢此地有因缘。”词语解释:两江 拼音:liǎng jiāng
清 江南省 和 江西省 的合称。地辖 江苏 、 安徽 、 江西 三省。《清会典·户部·尚书侍郎职掌二》:“ 山东省 之南为 两江 ,其省三:曰 江南 之 江苏 ,曰 江南 之 安徽 ,曰 江西 。” 鲁迅 《朝花夕拾·琐记》:“这也无怪,这学堂的设立,原是因为两江总督(大约是 刘坤一 罢)听到 青龙山 的煤矿出息好,所以开手的。”词语解释:螺江 拼音:luó jiāng
水名。也称 螺女江 。在 福建省 福州市 西北。 宋 葛长庚 《寄三山彭鹤林》:“瞻彼 鹤林 ,在彼 长乐 嵩山 之上, 螺江 之角。” 清 纳兰性德 《凤皇台上忆吹箫·除夕得梁汾闽中信因赋》词:“喜 螺江 双鲤,忽展新词。”词语解释:蛮江 拼音:mán jiāng
指 四川 青衣江 。因自塞外流入 乐山 境与 岷江 会合,故称。亦泛指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带的江水。 宋 苏轼 《初发嘉州》诗:“ 锦水 细不见,蛮江清可怜。” 王十朋 注引 林子仁 曰:“蛮江, 阳山 与 青衣江 也。” 查慎行 注:“《太平寰宇记》: 青衣水 ,濯衣即青,故名。至 龙游县 ,与 汶水 合,以其来自徼外,故曰蛮江。” 宋 陆游 《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词:“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清 吴伟业 《送曹秋岳以少司农迁广东左辖》诗:“山连鸟道天应尽,日落蛮江浪未平。”词语解释:北江 拼音:běi jiāng
古以 南江 、 北江 、 中江 为三江。 北江 指今 长江 下游。《书·禹贡》:“东为 北江 ,入于海。” 孔 传:“自 彭 蠡 ,江分为三,入 震泽 ,遂为 北江 而入海。”词语解释:沿江 拼音:yán jiāng
靠江地带;顺着江河词语解释:赣江 拼音:gàn jiāng
江西省最大河流,注入鄱阳湖,长江中游重要支流,长758公里,流域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词语解释:摇江 拼音:yáo jiāng
江河之侧以两舟相对,中间张网,摇小舟徐行以捕蟹, 吴 人称之为摇江。见 宋 傅肱 《蟹谱下·荡浦摇江》。词语解释:之江 拼音:zhī jiāng
谓江流之曲折如“之”字者。如古 浙江 及今 钱塘江 下游 闻家堰 至 闸口 一段即有此称。词语解释:沈江 拼音:shěn jiāng
(1).谓沉尸于江。《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痛忠言之逆耳兮,恨 申子 之沉江。” 王逸 注:“ 申子 , 伍子胥 也…… 吴王 杀而沉之江流也。”
(2).谓投江自尽。 汉 班固 《〈离骚〉序》:“今若 屈原 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羣小之閒,以离谗贼;然责数 怀王 ,怨恶 椒 兰 ,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对不容,沉江而死。”词语解释:夹江
濒临江水,沿着江水词语解释:誓江 拼音:shì jiāng
语本《晋书·祖逖传》:“﹝ 祖逖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餘家渡 江 ,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 不能清中原而復济者,有如 大江 !’”后以“誓江”为矢志收复失地、安定国家的典故。 宋 苏轼 《表忠观碑》:“仰天誓 江 ,月星晦蒙。强弩射潮,江海为东。”词语解释:玻璃江 拼音:bō li jiāng
亦作“ 玻瓈江 ”。 江名。在 四川省 眉山县 境。波流澄莹,故名。 宋 苏轼 《送杨孟容》诗:“相望六十里,共饮 玻瓈江 。” 宋 陆游 《记梦》诗:“千峯 庐山 锦绣谷 ,一水 蜀 道 玻璃江 。” 宋 范成大 《玻璃江一首戏效陆务观作》诗:“ 玻璃江 头春渌深,别时沄沄流到今。”词语解释:回江 拼音:huí jiāng
迂回的江流。《文选·王褒〈洞箫赋〉》:“翔风萧萧而逕其末兮,迴江流川而溉其山。” 李善 注:“回江谓江回曲也。”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指 苍梧 之迢递,临迴江之威夷。” 南朝 宋 谢灵运 《过始宁墅》诗:“葺宇临迴江,筑观基曾巔。”词语解释:闽江
水名。为福建省第一大河流词语解释:濯锦江 拼音:zhuó jǐn jiāng
江名。即 锦江 。 岷江 流经 成都 附近的一段。一说, 成都市 内之 浣花溪 。濯锦,锦彩鲜润逾于常,故名。 唐 王维 《送王尊师归蜀中拜扫》诗:“大罗天上神仙客, 濯锦江 头花柳春。”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六:“ 濯锦 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 扬州 。” 唐 杜甫 《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 浣花村 。 河阳县 里虽无数, 濯锦江 边未满园。”词语解释:飞江 拼音:fēi jiāng
古代的一种渡水工具。《六韬·军用》:“渡大水,飞江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水浒传》第一百回:“城外 李俊 、二 张 、三 阮 ,乘着飞江、天浮,逼近城来。恰与城垣高下相等。”词语解释:文江 拼音:wén jiāng
比喻文章的内容深广犹如 大江 。 唐 骆宾王 《上司列太常伯启》:“文江散珠,圆波潄驪龙之穴。” 唐 皎然 《奉和颜使君真卿修韵海毕州中重宴》:“九流宗《韵海》,七字挹文江。”词语解释:中江 拼音:zhōng jiāng
(1).江流的中央;江中。《三国志·吴志·周瑜传》“顷之,烟炎张天” 裴松之 注引《江表传》:“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北齐书·王琳传》:“ 太清 二年, 侯景 渡江,遣 琳 献米万石,未至,都城陷,乃中江沉米,轻舸还 荆州 。” 元 范梈 《送吴真人持诏宁亲》诗:“明月落中江,倒景射斗牛。”
(2).水名。古三江之一。《书·禹贡》:“东为 中江 ,入于海。”
(3). 汉 以后有多种解释。《汉书·地理志》指今 安徽 芜湖 东经 江苏 、 高淳 、 东坝 、 溧阳 至 宜兴 通 太湖 一水;《初学记》引 郑玄 说,指 岷江 会合 北江 、 南江 后的一段; 盛弘之 《荆州记》指 长江 经流自今 湖北 江陵 以下至 江西 九江 一段。今 四川 沱江 , 六朝 以来亦有 中江 之称。词语解释:决江
掘开江边堤岸放水词语解释:开江 拼音:kāi jiāng
(1).船只启碇开航。《水浒传》第四一回:“众多好汉拖转 黑旋风 ,回到 白龙庙 前下船。 晁盖 整点众人完备,都叫分头下船,开江便走。”《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他説他东家 万雪斋 有两船盐,也就在这两日开江,託吾们在路上照应照应。”
(2).江水解冻。《人民文学》1984年第1期:“ 毕凤云 用一种挂铃铛网的巧办法,从封江到开江,已打了万数斤鱼了。”《报告文学》1984年第2期:“今年五月初, 黑龙江 倒开江,形成几十里长的冰坝。”词语解释:黔江 拼音:qián jiāng
(1).水名。 贵州 乌江 流入 四川 境,亦称 黔江 。 唐 韩愈 《送灵师》诗:“寻胜不惮险, 黔江 屡洄沿。”
(2).水名。 西江 中游 象州县 石龙 至 桂平县 城段的别称。在 广西 中部。词语解释:外江 拼音:wài jiāng
(1).江名。 长江 至 湖北 枝江县 东分为二支,流经 百里洲 以南的为 外江 ,至 江陵 西南与 内江 合。参阅《嘉庆一统志》卷三四四。
(2).江名。 四川 境内, 沱湔 称为 外江 , 郫江 称为 内江 。 唐 杜甫 《寄岑嘉州》诗:“ 外江 三峡 且相接,斗酒新诗终自疎。” 仇兆鳌 注引 邵宝之 集注:“《一统志》:‘一渠由 永康 过 新安 ,入 成都府 ,谓之 外江 。一渠由 永康 过 郫县 ,入 成都府 ,谓之 内江 。’” 唐 李商隐 《武侯庙古柏》诗:“ 蜀 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阴成 外江 畔,老向 惠陵 东。”
(3).旧称 长江 以南为外江,也称江外。 清 方濬师 《蕉轩随录·外江》:“ 寇莱公 谓 晏元献 为外江人。 真宗 顾 元献 曰:‘ 张九龄 非江外人耶?’”按, 晏 , 抚州 临川 人, 张 , 韶州 曲江 人,都在 长江 以南。
(4). 广东 、 福建 等地人称 长江 左近及以北数省为外江,称其人为外江人。参见“ 外江话 ”。
词语解释:外江话 拼音:wài jiāng huà
广东 、 福建 等地人称 长江 左近及以北数省的人说的话。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十一章:“‘唔,怎么不走啦?’这是 季交恕 打湖南腔的普通话。可是车夫听不懂,只是伸出手去接车钱。幸亏那位会说点外江话的女挑夫在后面代答一声。”按, 季 当时在 广州 。词语解释:天江 拼音:tiān jiāng
(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天津九星,横河中,一曰天汉,一曰天江。” 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一:“ 嘉祐 元年五月二十四日昏时,二星相继西流,一出天江,一出天市。”
(2).指天河。 唐 李贺 《上云乐》诗:“天江碎碎银沙路, 嬴 女机中断烟素。” 曾谦甫 注:“天江,天河也。”词语解释:沪江 拼音:hù jiāng
上海 的别称。 黄节 有《沪江重晤秋枚》诗。词语解释:青江 拼音:qīng jiāng
(1).指水色清澈的江河。 南朝 齐 谢朓 《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唯待青江可望,候归艎於春渚。” 唐 陈子昂 《春晦饯陶七于江南同用风字》:“黄鹤烟云去,青江琴酒同。”
(2).即 清江 。又名 夷水 。在 四川省 奉节县 ,水色清澄, 蜀 人因称“青江”。相传江中有盐水神女。 明 杨慎 《竹枝词》之五:“ 青江 白石女郎神,门外往来祈赛频。”参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词语解释:柳江 拼音:liǔ jiāng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流,为西江支流。河道弯曲,多浅滩。在石龙与红水河会合,长726公里,流域面积5.84万平方公里词语解释:珠江 拼音:zhū jiāng
即 粤江 ,为我国南方大河 西江 、 北江 、 东江 的总称。以在 广州市 内一段中有一沙洲名“海珠”,故名。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广东二·广州府》:“﹝三江﹞江中有 海珠石 ,是曰 珠江 。” 清 赵翼 《擢授贵西兵备道》诗:“ 珠江 典郡一年多,又指邮程 大渡河 。” 柳亚子 《颐和园夜宴》诗:“ 珠江 粤海 惊初见, 巴县 渝州 别一时。”词语解释:云江 拼音:yún jiāng
云雾笼罩的江水。 唐 杜甫 《赠虞十五司马》诗:“沙岸风吹叶,云江月上轩。”词语解释:霜江 拼音:shuāng jiāng
犹秋江。 唐 李白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诗:“ 汉水 旧如练,霜江夜清澄。”词语解释:新安江 拼音:xīn ān jiāng
钱塘江的支流,在浙江省北部,长293公里。新安江水库有“千岛之湖”之称,新安江水电站为中国东南最大水电站词语解释:富春江 拼音:fù chūn jiāng
水名。 浙江 在 富阳 、 桐庐 县境内的一段称 富春江 。是著名的风景区。 汉 严光 曾垂钓于此。 毛泽东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莫道 昆明 池水浅,观鱼胜过 富春江 。”词语解释:漫江 拼音:màn jiāng
满江。例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毛泽东《水调歌·游泳》词语解释:扬子江 拼音:yáng zǐ jiāng
长江 在今 仪徵 、 扬州 一带,古称“ 扬子江 ”,也写作“ 杨子江 ”。因 扬子津 而得名。近代外国人常通称 长江 为 扬子江 。参见“ 杨子津 ”。
词语解释:杨子津 拼音:yáng zǐ jīn
即 杨子渡 。杨,通“ 扬 ”。 明 高启 《忆远曲》:“ 杨子津 头风色起,郎帆一开三百里。”参见“ 杨子渡 ”。词语解释:张曲江 拼音:zhāng qǔ jiāng
唐 张九龄 , 韶州 曲江 人,故称“张曲江”。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以人而论,则有 张曲江 体。”词语解释:邗江 拼音:hán jiāng
古水名。也称 邗沟 、 邗溟沟 。即 江苏 境内自 扬州市 西北至 淮安市 北入 淮 的运河。《左传·哀公九年》“ 吴 城 邗 ,沟通 江 淮 ” 晋 杜预 注:“於 邗江 筑城穿沟,东北通 射阳湖 ,西北至 末口 入 淮 ,通粮道也,今 广陵 韩江 是。” 清 李斗 《和答对琴比部再用前韵》之三:“好是 邗江 耆旧在,今朝理架为求书。”词语解释:香江 拼音:xiāng jiāng
香港 的别称。《廿载繁华梦》第十八回:“故府方纔成瓦砾, 香江 今又焕门楣。” 鲁迅 《而已集·略谈香港》:“若夫‘ 香江 ’(案:盖 香港 之雅称)之于国粹,则确是正在大振兴而特振兴。”词语解释:鲈江 拼音:lú jiāng
松江 的别名。因盛产鲈鱼,故名。 宋 范成大 《鄂州南楼》诗:“却笑 鱸江 垂钓手, 武昌 鱼好便淹留。”词语解释:钱塘江 拼音:qián táng jiāng
亦作“ 钱唐江 ”。 浙江 的下游,称 钱塘江 。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成著名的“钱塘潮”。《国语·越语上》“三江环之” 三国 吴 韦昭 注:“三江, 吴江 、 钱唐江 、 浦阳江 。” 崔左夫 《钱塘风雨》:“ 钱塘江 的江水向上游奔涌着,江面越来越显得宽阔。”亦省作“ 钱塘 ”。 唐 李朝威 《柳毅》:“寡人之爱弟昔为 钱塘 长,今则致政矣。”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初, 张公 之行, 赵元镇 丞相以诗送之云:速宜浄埽妖氛了,来看 钱塘 八月潮。”词语解释:怒江 拼音:nù jiāng
中国西南地区大河。源于西藏唐古拉山南麓,经云南出国境。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全长3200千米(中国境内段长2013千米)。中游处于横断山区,峡谷深邃。流量和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词语解释:鸭绿江 拼音:yā lù jiāng
亦作“鸭淥江”。 中 朝 两国界河。源出 吉林 东南 中 朝 边境的 白头山 ,西南流到 辽宁 丹东 以下入 黄海 。长795公里。支流有 长津江 、 浑江 等。流域面积有6.37万平方公里。流量和水力资源丰富,冰期长约四个月。色若鸭头绿,故称。《辽史·太祖纪上》:“冬十月戊申,钩鱼于 鸭渌江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九·朝鲜等附》:“ 鸭渌江 , 杜佑 曰在 平壤 西北四百五十里。《汉志》所谓 马訾水 也。” 魏巍 《这里是今天的东方》:“秋天的 鸭绿江 水,正在孩子们的钓鱼竿下,安静地向大海里流去。”词语解释:南渡江 拼音:nán dù jiāng
海南省最大河流。源出海南岛中部山区,在海口以东入琼州海峡。长311千米。流量丰富。上游建有松涛水库。词语解释:鮀江 拼音:tuó jiāng
汕头 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