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汤饼 拼音:tāng bǐng
(1).水煮的面食。《释名·释饮食》:“蒸饼、汤饼、蝎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初学记》卷二六引 晋 束晳 《饼赋》:“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 宋 黄朝英 《缃素杂记·汤饼》:“余谓凡以麪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羹汤者,有‘汤饼’之意存焉。古无‘麵’字,凡麺食一概都叫作‘饼’。”
(2).指汤饼会。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汤饼》:“生儿三日会客,名曰汤饼。” 清 唐孙华 《贺王冰庵太守纳姬》诗之二:“明年汤饼应呼我,带醉题麞一笑譁。”参见“ 汤饼会 ”。
词语解释:汤饼会 拼音:tāng bǐng huì
旧俗寿辰及小孩出生第三天或满月、周岁时举行的庆贺宴会。因备有象征长寿的汤面,故名。《金史·忠义传四·毕资伦》:“提控 王禄 汤饼会,军中宴饮, 宋 龟山 统制 时青 乘隙袭破 泗州 西城。” 元 张翥 《最高楼·为山村仇先生寿》词:“愿年年,汤饼会,乐情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转眼间,又是满月,少不得做汤饼会,众乡绅亲友,齐来庆贺。”《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今之热汤儿麵,即古之‘汤饼’也。所以如今小儿洗三下麵,古谓之‘汤饼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过得两天, 撤儿 满月,开了个汤饼会,宴会了一天,来客倒也不少。”词语解释:汤汤 拼音:shāng shāng
动荡。汤,通“ 荡 ”。 明 宋濂 《凝道记·终胥符》:“今四海汤汤,未知所底定,先生之辙迹将安之乎?”
(1).水流盛大貌。《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孔 传:“汤汤,流貌。”《诗·卫风·氓》:“ 淇水 汤汤,渐车帷裳。” 毛 传:“汤汤,水盛貌。”《后汉书·班彪传》:“迺流辟雍,辟雍汤汤。”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叙画》:“画水,汤汤若动,使观者有浩然之气。” 吴伯箫 《北极星·歌声》:“东边是流水汤汤的 延河 ,隔河是 清凉山 。”
(2).广大貌;浩茫貌。 南朝 梁 沉约 《梁鼓吹曲·木纪谢》:“仁荡荡,义汤汤。” 南朝 梁 江淹 《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心汤汤而谁告?魄寂寂而何语?” 唐 陈子昂 《春台引》:“感伤春兮!生碧草之油油,怀宇宙以汤汤。” 宋 叶适 《治势》:“故其势之至也,汤汤然而莫能遏。”
(3).疾去貌。《楚辞·东方朔〈七谏·自悲〉》:“徐风至而徘徊兮,疾风过之汤汤。” 王逸 注:“风为号令,言君命宽则风舒,风舒则己徘徊而有还志也;令急风疾,则己惶遽欲急去也。”
(4).流畅貌。《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别人拿上书去,汤汤的背了,号上书,正了字,好不省事。”
(5).流水声。 宋 王禹偁 《潘阆咏潮图赞》:“ 吴山 未泐, 浙江 未枯,汤汤潮声,与诗名俱。” 宋 范成大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诗:“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沉从文 《从文自传·辰州》:“不过这船舱里舱板也没有,上面铺的只是一些稀稀的竹格子,船摇动时,就听到舱底积水汤汤的流动,到夜里怎么睡觉?”词语解释:汤沐 拼音:tāng mù
(1).沐浴。《公羊传·隐公八年》:“ 邴 者何? 郑 汤沐之邑也。天子有事于 泰山 ,诸侯皆从, 泰山 之下,诸侯皆有汤沐之邑焉。” 何休 注:“有事者,巡守祭天告至之礼也,当沐浴絜齐以致其敬,故谓之汤沐邑也。”《史记·苏秦列传》:“君诚能听臣, 燕 必致旃裘狗马之地, 齐 必致鱼盐之海, 楚 必致橘柚之园, 韩 、 魏 、 中山 皆可使致汤沐之奉。” 宋 陆游 《自笑》诗自注:“腊月五日汤沐、按摩几半日,是早左车第二牙脱去。”
(2).特指为死者沐浴所用热水等物。《淮南子·说林训》:“汤沐具而蟣蝨相弔,大厦成而燕雀相贺,忧乐别也。”《梁书·任昉传》:“虽情谬先觉,而迹沦骄饵,汤沐具而非弔,大厦构而相驩。”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家礼一》:“吾乡丧礼,自成服后,黎明具汤沐,主人以下皆哭。”
(3).泛指其它烫洗用的热水。 严复 《救亡决论》:“ 中国 一大豕也,羣虱总总,处其奎蹄曲隈,必有一日焉,屠人操刀,具汤沐以相待,至是而始相吊焉,固已晚矣。”
(4).指汤沐邑。《后汉书·班彪传》:“又旧制,太子食汤沐十县。” 唐 张说 《鄎国长公主神道碑》:“邸弟立官,汤沐建封。” 明 唐顺之 《皇陵行》:“ 江 左 金陵 扶地轴, 汉 家 丰沛 还汤沐。”参见“ 汤沐邑 ”。
词语解释:汤沐邑 拼音:tāng mù yì
(1). 周 代供诸侯朝见天子时住宿并沐浴斋戒的封地。《礼记·王制》:“方伯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於天子之县内。” 郑玄 注:“给齐戒自絜清之用。浴用汤,沐用潘。” 孔希旦 集解:“方伯汤沐之邑在天子之县内者,即《左氏》、《公羊》所谓朝宿之邑也,《左氏》、《公羊》以在京师者为朝宿之邑,在 泰山 下者为汤沐之邑,其实京师及 泰山 下之邑,皆为朝王而居宿,皆所以齐戒自洁清也。”
(2).指国君、皇后、公主等收取赋税的私邑。《战国策·楚策二》:“ 秦王 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翫丽好翫习音者,以懽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 上庸 六县为汤沐邑,欲因 张仪 内之 楚王 。”《史记·平準书》:“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 唐 杨炯 《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母 常山公主 , 河东 有汤沐邑,因家焉。” 清 龚自珍 《答人问关内侯书》:“其人揖让乎 汉 天子之朝,其汤沐邑之入,稍稍厚乎 汉 相公卿。”亦省作“ 汤邑 ”。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上:“上曰:‘朕之诸妹皆厚赐汤邑,筑外馆以尚天姻,酬先帝之爱也,汝独愿出家可乎?’”词语解释:汤武 拼音:tāng wǔ
商汤 与 周武王 的并称。《易·革》:“ 汤 武 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史记·穰侯列传》:“以三十万之众守 梁 七仞之城,臣以为 汤 武 復生,不易攻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故其陈 尧 舜 之耿介,称 汤 武 之祗敬,典誥之体也。”词语解释:汤泉 拼音:tāng quán
温泉。 汉 张衡 《东京赋》:“温液汤泉,黑丹石緇。” 宋 苏轼 《咏汤泉》:“鬱攸火山裂,觱沸汤泉注。” 清 孙枝蔚 《闲居感怀》诗之二:“温当如汤泉,男女浴其中。”词语解释:汤鼎 拼音:tāng dǐng
(1).《史记·殷本纪》:“ 伊尹 名 阿衡 。 阿衡 欲奸 汤 而无由,乃为 有莘氏 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説 汤 ,致于王道。”后因以“汤鼎”称颂辅政的大臣。 唐 贺知章 《奉和圣制集贤书院成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三叹承 汤 鼎,千欢接 舜 壶。”
(2). 商汤 时所铸之鼎。 唐 温庭筠 《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书迹临 汤 鼎,吟声接 舜 弦。” 顾嗣立 案:“《宣和博古图》: 商 有 癸 鼎,今从四屮,此癸则一屮三包。 汉 扬雄 、 许慎 博羣书,穷训詁,而智不及知。无此鼎,则造书之精义奥旨,孰得而窥之。”
(3).煮水烹食之器。 宋 陆游 《雨中睡起》诗:“松鸣汤鼎茶初熟,雪积炉灰火渐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惟此四种恶业至多,是以清我泥犂,供其汤鼎,以白晳者、柔脆者、膏腴者充魔王食。”词语解释:汤火 拼音:tāng huǒ
(1).滚水与烈火。《素问·逆调论》:“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慄,是为何病?” 宋 王安石 《车螯》诗之二:“往往汤火间,身尽殻空存。”
(2).比喻极端危险的事物或处境。《尹文子·大道上》:“民之长幼临敌,虽汤火不避。”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用能免羣生於汤火,纳百姓於休和。”《晋书·荀晞传》:“虽陷汤火,大义所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生自独居,若离汤火,但觉凄寂。”
(3).比喻极端焦虑、急迫的心情。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三:“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上》:“今輦轂下,民食不造岁,汤火之忧也。”《陈书·沉炯传》:“一者以年将六十,汤火居心,每跪读家书,前惧后喜,温枕扇席,无復成童。”
谓烫伤和烧伤。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黄栌》:“洗赤眼及汤火、漆疮。”词语解释:汤熨 拼音:tāng yùn
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用热水熨帖患处以散寒止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素问·玉机真藏论》:“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王冰 注:“皆谓释散寒邪,宣扬正气。” 宋 陆游 《病减》诗:“病减停汤熨,身衰赖按摩。”词语解释:汤孙 拼音:tāng sūn
(1). 商汤 之子孙。《诗·商颂·那》:“ 汤 孙奏假,绥我思成。” 马瑞辰 通释:“ 汤 孙奏假,谓 汤 之子孙进假其祖。”
(2).泛指子孙。 唐 郑馀庆 《享太庙乐章》:“象德亿载,貽庆 汤 孙。”词语解释:汤剂 拼音:tāng jì
中药的一种制剂。把药材加水煎成汁服用。 唐 皮日休 《祝疟疠文》:“病于人者,上则汤剂,次则矿艾,愈矣。”《新唐书·吴凑传》:“詔侍医敦进汤剂,不获已,一饮之。” 宋 邵雍 《安乐窝中吟》之十:“安乐窝中设不安,略行汤剂自能痊。”词语解释:汤谷 拼音:tāng gǔ
即 旸谷 。古代传说日出之处。《楚辞·天问》:“出自 汤谷 ,次于 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王逸 注:“言日出东方 汤谷 之中,暮入西极 蒙水 之涯也。”《后汉书·张衡传》:“朝吾行於 汤谷 兮,从 伯禹 於 稽山 。” 李贤 注:“ 汤谷 ,日所出也。” 清 刘大櫆 《祭左和中文》:“讳曜灵之出 汤谷 兮, 羲 和 狂驰而不輟。”词语解释:汤池 拼音:tāng chí
(1).指难以逾越的护城河。形容城池防守严固。《汉书·食货志上》:“ 神农 之教曰:‘有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金城屠於庶寇,汤池杭於一苇。” 唐 杜甫 《秋日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三十韵》:“汤池虽险固,辽海尚填淤。” 清 王韬 《瓮牖馀谈·纪潮郡逆民事》:“墙垣悉以三合土筑成,隐然若金城汤池。”
(2).温泉浴池;温泉。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卷下:“ 元宗 幸 华清宫 ,新广汤池,制作宏丽。”《旧唐书·职官志三》:“温泉监掌汤池宫禁之事。” 明 程本立 《晚至安宁》诗:“汤池水底皆阴火,盐井烟中半夕嵐。”词语解释:汤药 拼音:tāng yào
(1).用水煎服的中药。《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陛下居 代 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夫愚夫乃不肯信汤药鍼艾,况深於此者乎!”《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他老人家是早年断弦,一向便在书房下榻,直到一病垂危,我还同你父亲在那里服侍汤药,早晚不离。” 曹禺 《雷雨》第一幕:“ 四凤 装做不听见,依然滤她的汤药。”
(2).用滋补药材煮成的饮料。《水浒传》第二一回:“却从县前过,见一碗灯明,看时,却是卖汤药的 王公 来到县前赶早市。”词语解释:汤网 拼音:tāng wǎng
《吕氏春秋·异用》:“ 汤 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 汤 曰:‘嘻,尽之矣,非 桀 其孰为此也!’ 汤 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紓。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 汉 南之国闻之,曰:‘ 汤 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后因以“汤网”泛言刑政宽大。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启》:“ 汤 网虽疎,久而犹挂。” 唐 李群玉 《湘阴县送迁客北归》诗:“今日开 汤 网,冥飞亦未迟。” 元 贡师泰 《题伊尹耕莘图》诗:“碧海昼沸白日沦, 禹 鼎欲徙 汤 网仁。”词语解释:汤镬 拼音:tāng huò
(1).煮着滚水的大锅。古代常作刑具,用来烹煮罪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鑊。”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夫有道者视爵位如汤鑊,见印綬如縗絰。” 唐 陈子昂 《谏用刑书》:“臣不避汤鑊之罪,以螻蚁之命,轻触宸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阴律不孝罪至重,毋自蹈冥司汤鑊也。”
(2).比喻痛苦的处境。 清 周亮工 《与张瑶星书》:“弟之在汤鑊中者十閲月矣。”词语解释:汤盘 拼音:tāng pán
(1).《礼记·大学》:“ 汤 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孔颖达 疏:“ 汤 之盘铭者, 汤 沐浴之盘而刻铭为戒。必於沐浴之者,戒之甚也。”后以“汤盘”为自警之典。 唐 李商隐 《韩碑》诗:“ 汤 盘 孔 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词。”
(2).盛菜汤的盘子。 宋 洪巽 《旸谷漫录》:“厨娘发行奩,取锅、銚、盂、勺、汤盘之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一回:“于是收了汤盘上去,送上一盘白汁鱖鱼来。”词语解释:汤禹 拼音:tāng yǔ
大禹 。即 夏禹 , 夏 代开国之君。《楚辞·离骚》:“ 汤禹 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姜亮夫 校注:“ 汤禹 ,歷来诸家皆以为 殷汤 夏禹 。 寅 按古无倒称 汤 禹 之例……《庄子·逍遥游》‘汤之问棘也是已’, 简文 注:‘汤,广大也。’重言曰汤汤,《诗·载驰》‘ 汶水 汤汤’,传:‘大貌。’则 汤禹 犹后言 大禹 也。”《楚辞·九章·怀沙》:“ 汤禹 久远兮,邈而不可慕。” 姜亮夫 校注:“ 汤禹 , 大禹 也。”词语解释:汤婆 拼音:tāng pó
盛热水放在被中取暖用的扁圆形壶,用铜锡或陶瓷等制成。 元 无名氏 《东南纪闻》卷三:“锡夫人者,俚谓之汤婆,鞲锡为器,贮汤其间,霜天雪夜,置之衾席,用以煖足,因目为汤婆。”《红楼梦》第五一回:“我又想起来,汤婆子还没拿来呢。”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竹夫人汤婆子》:“今人用铜锡器盛汤,置衾中煖脚,谓之汤婆子,或以对竹夫人。按,此名虽不经见,然 东坡 有致 杨君素 札云:送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然则此物亦起於 宋 ,并名当亦已有之。按, 范石湖 有脚婆诗,则是时并有脚婆之称也。”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大半夜了, 愫妹妹 还下厨房拿水,给爹灌汤婆子呢。”词语解释:汤殿 拼音:tāng diàn
温泉浴室。 唐 王建 《华清宫感旧》诗:“公主妆楼金锁涩,贵妃汤殿玉莲开。” 唐 温庭筠 《过华清宫二十二韵》:“至今汤殿水,呜咽县前流。”词语解释:汤雪 拼音:tāng xuě
谓用热水浇雪。比喻疑惑顿解,或事情轻而易举。 汉 牟融 《理惑论》:“鄙人矇瞽,生於幽仄,敢出愚言,弗虑祸福。今也闻命,霍如汤雪。”《后汉书·皇甫嵩传》:“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摧强易於折枯,消坚甚於汤雪。”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何汤雪之能比,岂拾尘之可方。”词语解释:汤浴 拼音:tāng yù
洗热水澡。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把婴儿剪结好脐带,洗过汤浴之后,就把婴儿交还给 阿艾 。”词语解释:汤沐邑 拼音:tāng mù yì
(1). 周 代供诸侯朝见天子时住宿并沐浴斋戒的封地。《礼记·王制》:“方伯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於天子之县内。” 郑玄 注:“给齐戒自絜清之用。浴用汤,沐用潘。” 孔希旦 集解:“方伯汤沐之邑在天子之县内者,即《左氏》、《公羊》所谓朝宿之邑也,《左氏》、《公羊》以在京师者为朝宿之邑,在 泰山 下者为汤沐之邑,其实京师及 泰山 下之邑,皆为朝王而居宿,皆所以齐戒自洁清也。”
(2).指国君、皇后、公主等收取赋税的私邑。《战国策·楚策二》:“ 秦王 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翫丽好翫习音者,以懽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 上庸 六县为汤沐邑,欲因 张仪 内之 楚王 。”《史记·平準书》:“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 唐 杨炯 《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母 常山公主 , 河东 有汤沐邑,因家焉。” 清 龚自珍 《答人问关内侯书》:“其人揖让乎 汉 天子之朝,其汤沐邑之入,稍稍厚乎 汉 相公卿。”亦省作“ 汤邑 ”。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上:“上曰:‘朕之诸妹皆厚赐汤邑,筑外馆以尚天姻,酬先帝之爱也,汝独愿出家可乎?’”词语解释:汤饼会 拼音:tāng bǐng huì
旧俗寿辰及小孩出生第三天或满月、周岁时举行的庆贺宴会。因备有象征长寿的汤面,故名。《金史·忠义传四·毕资伦》:“提控 王禄 汤饼会,军中宴饮, 宋 龟山 统制 时青 乘隙袭破 泗州 西城。” 元 张翥 《最高楼·为山村仇先生寿》词:“愿年年,汤饼会,乐情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转眼间,又是满月,少不得做汤饼会,众乡绅亲友,齐来庆贺。”《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今之热汤儿麵,即古之‘汤饼’也。所以如今小儿洗三下麵,古谓之‘汤饼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过得两天, 撤儿 满月,开了个汤饼会,宴会了一天,来客倒也不少。”词语解释:汤液 拼音:tāng yè
中药汤剂。《素问·移精变气论》:“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精工兇兇,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闻上古之时,医有 俞跗 ,治病不以汤液醴洒。”《新唐书·刘澭传》:“及 怦 得 幽州 ,不三月病且死, 澭 侍汤液未尝离。”词语解释:汤井 拼音:tāng jǐng
温泉。《文选·潘岳〈西征赋〉》:“南有玄 灞 素 滻 ,汤井温谷。” 李善 注:“汤井,温汤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漯水》:“火井东五六尺,又东有汤井,广轮与火井相状,热势又同。” 唐 张说 《扈从幸韦嗣立山庄应制》诗:“寒灰飞玉琯,汤井驻金舆。”词语解释:汤水 拼音:tāng shuǐ
(1).热水;开水。《水浒传》第三二回:“讨些汤水洗漱了,吃些醒酒之物,便来拜了那人,相叙旧话。”《西游记》第三九回:“众僧即奉献汤水,与他洗了面,换了衣服。”《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跑堂儿的提着开水壶来,又给了他些汤水喝。”
(2).连汤带水的食物。 明 高明 《琵琶记·再报佳期》:“何曾见汤水面,花红也不曾见半分毫。”《红楼梦》第六九回:“在园中厨内另做了汤水给他吃。”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十二章:“ 生禄 !可要叫媳妇们好好侍奉汤水。你伯上年纪了!”
(3).比喻财产。《儒林外史》第二六回:“戏子家有多大汤水弄这位奶奶家去!”《醒世姻缘传》第五回:“我有多大汤水,且多大官儿,到得那 王公 跟前,烦得动他照管?”词语解释:汤聘 拼音:tāng pìn
《孟子·万章上》:“ 伊尹 耕於 有莘 之野,而乐 尧 舜 之道焉…… 汤 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 汤 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 尧 舜 之道哉?’”本谓 商汤 用礼物聘请 伊尹 出来做官。后以“汤聘”指官爵利禄。《高子遗书·会语十八》:“苟无嚣然於 汤 聘的心肠,早有翻然而改的行径,未有不为富贵所魔者。”词语解释:汤瓶 拼音:tāng píng
一种煮茶水用的瓶。用铁、瓷或金、银制成。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三折:“今日清早晨起来,烧的汤瓶儿热,开开这茶铺儿,看有甚么人来。” 明 朱有燉 《柳摇金·诫风情》套曲:“想汤瓶是纸,如何煮茶?”《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 迎春 抱着银汤瓶, 绣春 拿着茶盒,走来上房,与 月娘 众人递茶。”词语解释:汤罗 拼音:tāng luó
犹 汤 网。 南朝 陈 徐陵 《为护军长史王质移文》:“非止 汤 罗,岂知 尧 德?”参见“ 汤网 ”。
词语解释:汤网 拼音:tāng wǎng
《吕氏春秋·异用》:“ 汤 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 汤 曰:‘嘻,尽之矣,非 桀 其孰为此也!’ 汤 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紓。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 汉 南之国闻之,曰:‘ 汤 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后因以“汤网”泛言刑政宽大。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启》:“ 汤 网虽疎,久而犹挂。” 唐 李群玉 《湘阴县送迁客北归》诗:“今日开 汤 网,冥飞亦未迟。” 元 贡师泰 《题伊尹耕莘图》诗:“碧海昼沸白日沦, 禹 鼎欲徙 汤 网仁。”词语解释:汤锅 拼音:tāng guō
屠宰牛、马等大牲畜的场所。《醒世姻缘传》第七九回:“再説一个 杨司徒 奉差回家,撞见两个 回 子,赶了百十隻肥牛,往 北京 汤锅里送。” 老舍 《骆驼祥子》四:“拉进城来,卖给汤锅,也值十几多块一头。” 浩然 《一匹瘦红马》:“这牲口还能使,我不能为了好看,为了排场,让一个能用的牲口进汤锅。” 峻青 《海啸》第二章七:“反正早晚把你送到汤锅子上去就是了,你就放心吧。”词语解释:汤点 拼音:tāng diǎn
茶点。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元旦》:“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飥。”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星灯》:“於更初设香楮,陈汤点,燃而祭之。”词语解释:汤头 拼音:tāng tóu
(1).中药的配方。《儒林外史》第二四回:“你替 胡赖 的哥子治病,用的是甚么汤头?”
(2).温泉的源头。 宋 晁冲之 《题鲁山温泉》诗:“君不见 汝海 之南 鲁山 左,亦有此泉名不播。征夫问路説汤头,可怜是亦 陈惊坐 。”词语解释:汤茗 拼音:tāng míng
茶水。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一:“日给太官常膳汤茗薪炭有差。” 明 宋濂 《郑仲涵墓志铭》:“当夏五六月,赤日流金,道多病暍者, 仲涵 设汤茗济之。”词语解释:汤散 拼音:tāng sàn
汤药和丸散。常泛指药。《水浒传》第六十回:“﹝ 宋江 等﹞亲手敷贴药饵,灌下汤散。”词语解释:汤厨 拼音:tāng chú
相传 伊尹 曾为 有莘氏 媵臣,负鼎俎,以滋味悦 汤 。事见《史记·殷本纪》。后以“汤厨”指美味。 唐 张说 《奉和爰因巡省途次旧居应制》:“丛觴祝 尧 寿,合鼎献 汤 厨。”词语解释:汤猪 拼音:tāng zhū
经滚水烫洗并去毛的猪。《红楼梦》第五三回:“一面忙展开单子看时,只见上面写着……汤猪二十个。”词语解释:汤饼局 拼音:tāng bǐng jú
即汤饼会。 宋 王灼 《次韵韶美义夫两家举孙》:“遥知汤饼局,欢传溪上村。”参见“ 汤饼会 ”。
词语解释:汤饼会 拼音:tāng bǐng huì
旧俗寿辰及小孩出生第三天或满月、周岁时举行的庆贺宴会。因备有象征长寿的汤面,故名。《金史·忠义传四·毕资伦》:“提控 王禄 汤饼会,军中宴饮, 宋 龟山 统制 时青 乘隙袭破 泗州 西城。” 元 张翥 《最高楼·为山村仇先生寿》词:“愿年年,汤饼会,乐情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转眼间,又是满月,少不得做汤饼会,众乡绅亲友,齐来庆贺。”《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今之热汤儿麵,即古之‘汤饼’也。所以如今小儿洗三下麵,古谓之‘汤饼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过得两天, 撤儿 满月,开了个汤饼会,宴会了一天,来客倒也不少。”词语解释:汤武之道
指商汤与周武王讨伐暴君之事词语解释:汤半体 拼音:tāng bàn tǐ
疾病名。即半肢风。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杂记》:“考今疾病之见於古者, 郑康成 曰‘汤半体’,即今之半肢风也。”词语解释:汤团 拼音:tāng tuán
亦作“ 汤糰 ”。 即元宵。糯米粉制成的球形食品,有馅,一般用水煮食。 明 刘若愚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自初九日之后,即有耎灯市买灯,吃元宵。其製法用糯米细麪,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 江 南所称汤团者。”《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只见 俞良 立在那灶边,手里拿着一碗汤团正吃哩。”《官场现形记》第八回:“ 陶子尧 坐在旁边坐着吃汤糰。”词语解释:汤圆 拼音:tāng yuán
即汤团。有的地方则专指无馅的,用水煮熟加糖吃的糯米粉小团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二回:“帝边是一个卖汤圆的担子,那火便是煮汤圆的火。” 沙汀 《困兽记》二五:“太阳已经落土,汤圆担子已经上了街了。”参见“ 汤团 ”。
词语解释:汤团 拼音:tāng tuán
亦作“ 汤糰 ”。 即元宵。糯米粉制成的球形食品,有馅,一般用水煮食。 明 刘若愚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自初九日之后,即有耎灯市买灯,吃元宵。其製法用糯米细麪,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 江 南所称汤团者。”《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只见 俞良 立在那灶边,手里拿着一碗汤团正吃哩。”《官场现形记》第八回:“ 陶子尧 坐在旁边坐着吃汤糰。”词语解释:汤刑 拼音:tāng xíng
商汤 制定的刑法。《左传·昭公六年》:“ 夏 有乱政而作《禹刑》, 商 有乱政而作《汤刑》, 周 有乱政而作《九刑》。”《竹书纪年》卷上:“﹝ 祖甲 ﹞二十四年重作《汤刑》。”词语解释:汤勺 拼音:tāng sháo
盛汤用的勺子词语解释:汤匙 拼音:tāng chí
餐具。舀汤的小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一回:“早有当差的送上一份汤匙刀叉。”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九章:“ 阿划 倒了一碗温开水,拌了盐端来,用把断汤匙喂他母亲喝水。”词语解释:汤包肚 拼音:tāng bāo dù
一种菜肴。即胃脯。把羊肚子放在沸水里煮熟取出拌上作料,晒干。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释谚·汤包肚》:“京师酒肆,最膾炙者汤包肚。按:《史记·货殖传》:‘胃脯,简微耳, 浊氏 连骑。’注: 晋灼 曰:‘今太官常以十月作沸汤潯羊胃,以末椒薑扮之暴使燥。’是也。”亦作“ 汤爆肚 ”。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小地方哪,像灶温的烂肉面,穆家寨的炒疙瘩,金家楼的汤爆肚,都一处的炸三角……这些个地方没有一个掌柜的我不熟。”词语解释:汤包 拼音:tāng bāo
装有碎肉和卤汁的蒸包词语解释:汤主 拼音:tāng zhǔ
山茱萸的别名。 宋 陶穀 《清异录·药谱》:“汤主,山茱萸。”词语解释:汤引 拼音:tāng yǐn
药引子。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火失剌把都》:“火失剌把都者, 回回 田地所产药也。其形如木鱉子而小,可治一百二十种证,每证有汤引。”词语解释:汤寒 拼音:tāng hán
抵挡寒冷。 元 锺嗣成 《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雪》曲:“共开颜,且汤寒,兴来未放酒杯乾。”《西游记》第四八回:“ 陈老 大喜,即命:‘取索果品,燉暖酒,与列位汤寒。’”词语解释:汤头歌诀 拼音:tāng tóu gē jué
将中药常用配方编成的歌诀,便于习医者记诵和应用。通行的有 清 汪昂 所编的《汤头歌诀》一书。 胡适 《问题与主义》:“好比医生单记得许多《汤头歌诀》,不去研究病人的症候,如何能有用呢?”词语解释:汤壶 拼音:tāng hú
即汤婆。《红楼梦》第五一回:“他素日又不要汤壶,咱们那熏笼上又暖和,比不得那屋里炕凉,今儿可以不用。”参见“ 汤婆 ”。
词语解释:汤婆 拼音:tāng pó
盛热水放在被中取暖用的扁圆形壶,用铜锡或陶瓷等制成。 元 无名氏 《东南纪闻》卷三:“锡夫人者,俚谓之汤婆,鞲锡为器,贮汤其间,霜天雪夜,置之衾席,用以煖足,因目为汤婆。”《红楼梦》第五一回:“我又想起来,汤婆子还没拿来呢。”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竹夫人汤婆子》:“今人用铜锡器盛汤,置衾中煖脚,谓之汤婆子,或以对竹夫人。按,此名虽不经见,然 东坡 有致 杨君素 札云:送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然则此物亦起於 宋 ,并名当亦已有之。按, 范石湖 有脚婆诗,则是时并有脚婆之称也。”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大半夜了, 愫妹妹 还下厨房拿水,给爹灌汤婆子呢。”词语解释:汤器 拼音:tāng qì
煮茶的釜器。 宋 陶穀 《清异录·十六汤》:“以金银为汤器,惟富贵者具焉。”词语解释:汤元 拼音:tāng yuán
即汤圆。 晓立 《节序、风格和艺术》:“这些曾使我童年沉醉着迷的节日的欢乐,今天却保留得非常非常之少了,留下的,不过是元旦的假期和一些口腹的享受:汤元、粽子、月饼。” 克非 《春潮急》二九:“这天早晨,一般人家都只草草率率吃了些面条,有的人--像 蚱蜢老汉 、 铁鸡公 那样的老古板人家,则吃汤元。”参见“ 汤圆 ”。
词语解释:汤圆 拼音:tāng yuán
即汤团。有的地方则专指无馅的,用水煮熟加糖吃的糯米粉小团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二回:“帝边是一个卖汤圆的担子,那火便是煮汤圆的火。” 沙汀 《困兽记》二五:“太阳已经落土,汤圆担子已经上了街了。”参见“ 汤团 ”。
词语解释:汤团 拼音:tāng tuán
亦作“ 汤糰 ”。 即元宵。糯米粉制成的球形食品,有馅,一般用水煮食。 明 刘若愚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自初九日之后,即有耎灯市买灯,吃元宵。其製法用糯米细麪,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 江 南所称汤团者。”《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只见 俞良 立在那灶边,手里拿着一碗汤团正吃哩。”《官场现形记》第八回:“ 陶子尧 坐在旁边坐着吃汤糰。”词语解释:汤媪 拼音:tāng ǎo
即汤婆。 明 陈继儒 《辟寒部》卷一:“ 山谷 戏咏暖足缾,即汤媪也。”参见“ 汤婆 ”。
词语解释:汤婆 拼音:tāng pó
盛热水放在被中取暖用的扁圆形壶,用铜锡或陶瓷等制成。 元 无名氏 《东南纪闻》卷三:“锡夫人者,俚谓之汤婆,鞲锡为器,贮汤其间,霜天雪夜,置之衾席,用以煖足,因目为汤婆。”《红楼梦》第五一回:“我又想起来,汤婆子还没拿来呢。”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竹夫人汤婆子》:“今人用铜锡器盛汤,置衾中煖脚,谓之汤婆子,或以对竹夫人。按,此名虽不经见,然 东坡 有致 杨君素 札云:送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然则此物亦起於 宋 ,并名当亦已有之。按, 范石湖 有脚婆诗,则是时并有脚婆之称也。”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大半夜了, 愫妹妹 还下厨房拿水,给爹灌汤婆子呢。”词语解释:汤夫人 拼音:tāng fū rén
即汤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亭》:“曩夜婢子登榻,倾跌,堕汤夫人泡两足耳。”参见“ 汤婆 ”。
词语解释:汤婆 拼音:tāng pó
盛热水放在被中取暖用的扁圆形壶,用铜锡或陶瓷等制成。 元 无名氏 《东南纪闻》卷三:“锡夫人者,俚谓之汤婆,鞲锡为器,贮汤其间,霜天雪夜,置之衾席,用以煖足,因目为汤婆。”《红楼梦》第五一回:“我又想起来,汤婆子还没拿来呢。”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竹夫人汤婆子》:“今人用铜锡器盛汤,置衾中煖脚,谓之汤婆子,或以对竹夫人。按,此名虽不经见,然 东坡 有致 杨君素 札云:送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然则此物亦起於 宋 ,并名当亦已有之。按, 范石湖 有脚婆诗,则是时并有脚婆之称也。”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大半夜了, 愫妹妹 还下厨房拿水,给爹灌汤婆子呢。”词语解释:汤婆子 拼音:tāng pó zǐ
见“汤壶”
充以热水放在被中取暖的铜制扁圆形容器
词语解释:汤壶 拼音:tāng hú
即汤婆。《红楼梦》第五一回:“他素日又不要汤壶,咱们那熏笼上又暖和,比不得那屋里炕凉,今儿可以不用。”参见“ 汤婆 ”。
词语解释:汤婆 拼音:tāng pó
盛热水放在被中取暖用的扁圆形壶,用铜锡或陶瓷等制成。 元 无名氏 《东南纪闻》卷三:“锡夫人者,俚谓之汤婆,鞲锡为器,贮汤其间,霜天雪夜,置之衾席,用以煖足,因目为汤婆。”《红楼梦》第五一回:“我又想起来,汤婆子还没拿来呢。”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竹夫人汤婆子》:“今人用铜锡器盛汤,置衾中煖脚,谓之汤婆子,或以对竹夫人。按,此名虽不经见,然 东坡 有致 杨君素 札云:送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然则此物亦起於 宋 ,并名当亦已有之。按, 范石湖 有脚婆诗,则是时并有脚婆之称也。”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大半夜了, 愫妹妹 还下厨房拿水,给爹灌汤婆子呢。”词语解释:汤参 拼音:tāng cān
指浸渍取汁后再晒干的人参。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人参》:“近又有薄夫以人参先浸取汁自啜,乃晒乾復售,谓之汤参,全不任用,不可不察。”词语解释:汤去三面 拼音:tāng qù sān miàn
《史记·殷本纪》:“ 汤 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 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 汤 德至矣,及禽兽。’”后因以“汤去三面”泛言普施仁德。《后汉书·王畅传》:“ 汤 去三面,八方归仁。”参见“ 汤网 ”。
词语解释:汤网 拼音:tāng wǎng
《吕氏春秋·异用》:“ 汤 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 汤 曰:‘嘻,尽之矣,非 桀 其孰为此也!’ 汤 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紓。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 汉 南之国闻之,曰:‘ 汤 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后因以“汤网”泛言刑政宽大。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启》:“ 汤 网虽疎,久而犹挂。” 唐 李群玉 《湘阴县送迁客北归》诗:“今日开 汤 网,冥飞亦未迟。” 元 贡师泰 《题伊尹耕莘图》诗:“碧海昼沸白日沦, 禹 鼎欲徙 汤 网仁。”词语解释:汤炭 拼音:tāng tàn
滚水与炭火。比喻极端痛苦的处境或非常危险的境地。《魏书·田益宗传》:“臣闻机之所在,圣贤弗之疑;兼弱攻昧,前王莫之捨。皆拯羣生於汤炭,盛武功於方来。”《陈书·傅縡传》:“此文明著,甚於日月,犹有忘爱躯,冒峻制,蹈汤炭,甘虀粉,必行不顾也。”词语解释:汤汤儿 拼音:shāng shāng ér
犹言趟趟儿。每次。《醒世姻缘传》第五七回:“可不这天老爷近来更矮,汤汤儿就是现报。”《醒世姻缘传》第八三回:“这京官汤汤儿就遇着恩典,貤封两代,去世的亲家公亲家母都受七品的封。”词语解释:汤饭 拼音:tāng fàn
犹饮食。《元朝秘史》卷十:“ 孛罗元勒 与我做伴,凡紧急的征战处,虽有雨的夜里,与敌人抗拒时,不曾教缺了汤饭,使我空宿了。”词语解释:汤脚 拼音:tāng jiǎo
剩汤。《儒林外史》第十回:“只道粉汤碗已是端完了,把盘子向地下一掀,要倒那盘子里的汤脚,却叮噹一声响,把两个碗和粉汤都打碎在地下。”词语解释:汤风 拼音:tāng fēng
热风。 汉 贾谊 《旱云赋》:“隆盛暑而无聊兮,煎砂石而烂 渭 ;汤风至而含热兮,羣生闷满而愁憒。”
顶风,迎风。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诊祟》:“你因为后花园汤风冒日,感下这疾,荒废书工。” 明 无名氏 《白兔记·巡更》:“落在长行队,提铃报更点,汤风冒雪图荣显。”词语解释:汤面 拼音:tāng miàn
同“汤麪”。带汤的面条。 老舍 《茶馆》第三幕:“妈,晌午给我作点热汤面吧!” 杨朔 《潼关之夜》:“一碗汤面,夹杂着泥沙的汤里加进多量的酱油。”
湯麪:同“汤面”。带汤的面条。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面条子》:“《伤寒论》云:食以索饼。今医书则谓之汤麪,又谓之麪汤。”词语解释:汤汤荡荡 拼音:shāng shāng dàng dàng
水流广阔浩大貌。《艺文类聚》卷八引 晋 潘岳 《沧海赋》:“徒观其状也,则汤汤荡荡,澜漫形沉,流沫千里,悬水万丈。”词语解释:汤碗 拼音:tāng wǎn
盛汤的碗词语解释:汤邑 拼音:tāng yì
见“ 汤沐邑 ”。
词语解释:汤沐邑 拼音:tāng mù yì
(1). 周 代供诸侯朝见天子时住宿并沐浴斋戒的封地。《礼记·王制》:“方伯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於天子之县内。” 郑玄 注:“给齐戒自絜清之用。浴用汤,沐用潘。” 孔希旦 集解:“方伯汤沐之邑在天子之县内者,即《左氏》、《公羊》所谓朝宿之邑也,《左氏》、《公羊》以在京师者为朝宿之邑,在 泰山 下者为汤沐之邑,其实京师及 泰山 下之邑,皆为朝王而居宿,皆所以齐戒自洁清也。”
(2).指国君、皇后、公主等收取赋税的私邑。《战国策·楚策二》:“ 秦王 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翫丽好翫习音者,以懽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 上庸 六县为汤沐邑,欲因 张仪 内之 楚王 。”《史记·平準书》:“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 唐 杨炯 《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母 常山公主 , 河东 有汤沐邑,因家焉。” 清 龚自珍 《答人问关内侯书》:“其人揖让乎 汉 天子之朝,其汤沐邑之入,稍稍厚乎 汉 相公卿。”亦省作“ 汤邑 ”。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上:“上曰:‘朕之诸妹皆厚赐汤邑,筑外馆以尚天姻,酬先帝之爱也,汝独愿出家可乎?’”词语解释:汤粥 拼音:tāng zhōu
汤药和稀饭。 汉 刘向 《说苑·修文》:“古者有菑者谓之厉,君一时素服,使有司弔死问疾忧,以巫毉匍匐以救之,汤粥以方之。”词语解释:汤罐 拼音:tāng guàn
旧式灶上利用灶火支道烧火的罐儿。《水浒传》第三一回:“ 武松 却望灯明处来看时,正是厨房里。只见两箇丫嬛,正在那汤罐边埋怨。”词语解释:汤饼筵 拼音:tāng bǐng yán
即汤饼会。 清 唐孙华 《英孙》诗:“周晬还张汤饼筵,羊酒賔朋动里閈。” 清 赵翼 《昨岁除夕香远内弟得一子》诗:“纷纷羊酒贺亲邻,汤饼筵开喜气新。”参见“ 汤饼会 ”。
词语解释:汤饼会 拼音:tāng bǐng huì
旧俗寿辰及小孩出生第三天或满月、周岁时举行的庆贺宴会。因备有象征长寿的汤面,故名。《金史·忠义传四·毕资伦》:“提控 王禄 汤饼会,军中宴饮, 宋 龟山 统制 时青 乘隙袭破 泗州 西城。” 元 张翥 《最高楼·为山村仇先生寿》词:“愿年年,汤饼会,乐情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转眼间,又是满月,少不得做汤饼会,众乡绅亲友,齐来庆贺。”《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今之热汤儿麵,即古之‘汤饼’也。所以如今小儿洗三下麵,古谓之‘汤饼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过得两天, 撤儿 满月,开了个汤饼会,宴会了一天,来客倒也不少。”词语解释:汤神 拼音:tāng shén
称煮茶技艺高超的人。 宋 陶穀 《清异录·乳妖》:“ 吴 僧 文了 善烹茶,游 荆南 , 高保勉 白于 季兴 ,延置 紫云庵 ,日试其艺, 保勉 父子呼为汤神。”词语解释:汤祷桑林 拼音:tāng dǎo sāng lín
谓 汤 逢大旱,自以身为牺牲,祷于 桑山 之林以祈雨。表示 商汤 仁德爱民。语本《吕氏春秋·顺民》:“昔者, 汤 克 夏 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 汤 乃以身祷於 桑 林……用祈福於上帝,民乃甚説,雨乃大至。”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 汤 祷 桑林 , 邾 迁于 绎 , 景 祠于旱,可谓爱民矣。”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汤 祷 桑 林,復为君父耶?”词语解释:汤社 拼音:tāng shè
聚会饮茶之称。 宋 陶穀 《清异录·汤社》:“ 和凝 在朝,率同列递日以茶相饮,味劣者有罚,号为汤社。”词语解释:汤瓢 拼音:tāng piáo
(1).即调羹。餐具的一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出来还没有做着二百钱的生意,却碰了这几个瘟神,去了二十多个圆子,汤瓢也打断了一个!”
(2).炊具。用来舀汤打菜的勺子,有长柄。 沙汀 《航线》:“于是,老板自己也便动起手来,拿汤瓢挑松了瓦盆子里的豆芽,然后往每一只土碗里分散。”词语解释:汤盏 拼音:tāng zhǎn
热水杯。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谈资·妓对》:“有郡丞席上作对,属云:‘酒热不须汤盏汤。’一妓对曰:‘厅凉无用扇车扇。’”词语解释:汤爆肚 拼音:tāng bào dǔ
见“ 汤包肚 ”。
词语解释:汤包肚 拼音:tāng bāo dù
一种菜肴。即胃脯。把羊肚子放在沸水里煮熟取出拌上作料,晒干。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释谚·汤包肚》:“京师酒肆,最膾炙者汤包肚。按:《史记·货殖传》:‘胃脯,简微耳, 浊氏 连骑。’注: 晋灼 曰:‘今太官常以十月作沸汤潯羊胃,以末椒薑扮之暴使燥。’是也。”亦作“ 汤爆肚 ”。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小地方哪,像灶温的烂肉面,穆家寨的炒疙瘩,金家楼的汤爆肚,都一处的炸三角……这些个地方没有一个掌柜的我不熟。”词语解释:汤烧火热 拼音:tāng shāo huǒ rè
谓生病发高烧。《红楼梦》第二十回:“又见他汤烧火热,自己守着他,歪在旁边劝他:‘只养病,别想那些没要紧的事。’”词语解释:汤玉 拼音:tāng yù
谓汤饼。 宋 陶穀 《清异录·糟云》:“释 鉴兴 《天台山居颂》:‘汤玉入甌,糟云上筯。’谓汤饼莹滑,糟薑岐秀焉耳。”参见“ 汤饼 ”。
词语解释:汤饼 拼音:tāng bǐng
(1).水煮的面食。《释名·释饮食》:“蒸饼、汤饼、蝎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初学记》卷二六引 晋 束晳 《饼赋》:“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 宋 黄朝英 《缃素杂记·汤饼》:“余谓凡以麪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羹汤者,有‘汤饼’之意存焉。古无‘麵’字,凡麺食一概都叫作‘饼’。”
(2).指汤饼会。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汤饼》:“生儿三日会客,名曰汤饼。” 清 唐孙华 《贺王冰庵太守纳姬》诗之二:“明年汤饼应呼我,带醉题麞一笑譁。”参见“ 汤饼会 ”。
词语解释:汤饼会 拼音:tāng bǐng huì
旧俗寿辰及小孩出生第三天或满月、周岁时举行的庆贺宴会。因备有象征长寿的汤面,故名。《金史·忠义传四·毕资伦》:“提控 王禄 汤饼会,军中宴饮, 宋 龟山 统制 时青 乘隙袭破 泗州 西城。” 元 张翥 《最高楼·为山村仇先生寿》词:“愿年年,汤饼会,乐情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转眼间,又是满月,少不得做汤饼会,众乡绅亲友,齐来庆贺。”《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今之热汤儿麵,即古之‘汤饼’也。所以如今小儿洗三下麵,古谓之‘汤饼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过得两天, 撤儿 满月,开了个汤饼会,宴会了一天,来客倒也不少。”词语解释:汤池铁城 拼音:tāng chí tiě chéng
形容城池牢不可破。亦比喻言谈无懈可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 虽思虑通长,然於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汤池铁城,无可攻之势。”词语解释:汤汁 拼音:tāng zhī
食物加水煮出的汁液。《水浒传》第三八回:“﹝ 宋江 ﹞拿起箸来,相劝 戴宗 、 李逵 吃,自也吃了些鱼,呷了几口汤汁。”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七章:“半桶热汤不到吸几筒烟的工夫就分得连桶底倒挂起来也滴不出一滴汤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