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汹涌 拼音:xiōng yǒng
亦作“ 汹涌 ”。
(1).水势翻腾上涌。 汉 刘向 《九叹·逢纷》:“波逢汹涌,濆滂沛兮。” 唐 李白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清 薛福成 《〈五省沟洫图说〉序》:“西北横流,汹涌而衝决为患。”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十五:“他想起自家的身世,不禁悲从中来,热泪又涔涔地流下,落在汹涌的波浪中。”
(2).气势盛大。 唐 黄滔 《融结为河岳赋》:“刚柔随之而汹涌,嗜欲继之而隆崇。”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努目向人,势甚汹涌。” 唐弢 《〈点滴集〉序言》:“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革命浪潮汹涌,在中等城市里,中小学教师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
(3).动荡不安。 明 罗贯中 《风云会》第四折:“ 五代 乱离,人心汹涌。”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石亨奸党》:“事虽传闻,信实显著,人心汹涌,中外危疑。”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葛诚》:“知 长洲县 事 邓云霄 ,见民情汹涌,擒委官头目。”
(4).形容声音喧闹。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碧碧》:“有翁媪二人,率男妇六七辈,直入草堂,汹涌叫駡。”《廿载繁华梦》第九回:“及到了门前,已听得楼上人声汹涌,巴不得三步登到楼上。”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四章:“一霎时就地起水,山洪暴发了,雷声、雨声、山洪滔滔,汹涌嘈杂,使他们在避雨窑子里说话,还要大声喊叫才能听见。”词语解释:汹汹 拼音:xiōng xiōng
亦作“汹汹”。
(1).水腾涌貌。《文选·宋玉〈高唐赋〉》:“濞汹汹其无声兮,溃淡淡而并入。” 李善 注:“《説文》曰:‘汹,汹涌也。’谓水波腾貌。”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二:“有河曰 亦运 ,流汹汹东注。” 清 蒲松龄 《趵突泉赋》:“ 濼水 之源,发自 王屋 ;为 济 为 滎 ,时见时伏;下至 稷门 ,滙为巨瀆;穿城绕郭,汹汹相续。” 孙犁 《白洋淀纪事·嘱咐》:“前面有一条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的流。”
(2).形容声音喧闹。《楚辞·九章·悲回风》:“惮涌湍之礚礚兮,听波声之汹汹。” 唐 韩愈 《泷吏》诗:“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 宋 洪迈 《夷坚丙志·红蜥蜴》:“家人共聚一室,闻风声汹汹,窗櫺戛然,疑即有覆压之患。” 明 陆粲 《庚巳编·鬼兵》:“一日薄暮, 容 倚门独立,闻隔岸汹汹,若有兵甲声。”
(3).骚乱不宁。《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但为寄坐,岂得久安!” 王闿运 《李仁元传》:“明年春正月,遂破 九江 , 江西 汹汹, 南昌 民逃且尽。” 朱德 《感时》诗之三:“汹汹天下尽为烽,八载衅开百二重。”
(4).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的样子。 明 何景明 《中州人物志》:“ 梦阳 遭 江西 之讼,众多媒孽其短,势汹汹欲挤陷重辟。”《西湖佳话·葛岭仙迹》:“但思贼本民也,汹汹而起者,不过迫于飢寒。”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适是时 黄兴 举义於 钦州 之 马篤山 ,声势汹汹,各地志士咸思响应而无从措手。” 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妇人在后面说:‘让我吃了中饭去罢。’老妇人却转过头,汹汹地答:‘赶快打起你底包袱去罢,早晚总有一次的。’”词语解释:汹怒 拼音:xiōng nù
水流激荡。 宋 范成大 《白狗峡》诗:“连滩竹节稠,汹怒奔 夷陵 。”词语解释:汹溶 拼音:xiōng róng
亦作“汹溶”。
(1).水势翻腾上涌。 汉 王粲 《浮淮赋》:“於是迅风兴,涛波动,长瀨潭渨,滂沛汹溶。”
(2).指气势盛大。 唐 韩愈 孟郊 《会合联句》:“君才诚倜儻,时论方汹溶。”词语解释:汹洶
形容声音喧腾迅疾词语解释:汹猛 拼音:xiōng měng
亦作“汹猛”。 强大猛烈。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十:“革命的巨潮如此汹猛尚且只扫刷得一些。” 碧野 《擎电放光的人们》:“因为水势汹猛,广播声声通知大坝下游的船只赶快靠岸或进入避洪港。”词语解释:汹然 拼音:xiōng rán
汹涌翻腾貌。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任中宣梦水神持镜》:“后 中宣 南鶩 洞庭 ,风浪汹然,困泊舟。”词语解释:汹茫 拼音:xiōng máng
水势汹涌、广阔貌。 明 王錂 《寻亲记·修筑》:“ 黄河 水决恁汹茫,那风波怎当。”词语解释:汹汹拳拳 拼音:xiōng xiōng quán quán
喧闹欢腾貌。 唐 元稹 《莺莺传》:“或朋从游宴,扰杂其间,他人或汹汹拳拳,若将不及, 张生 容顺而已,终不能乱。”词语解释:汹涌淜湃 拼音:xiōng yǒng péng pài
同“ 汹涌彭湃 ”。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八月三十日》:“ 荷兰 之 来因河 、 马斯河 、 美 之 密昔西比 等河汹涌淜湃,从前频年泛决。”词语解释:汹赫 拼音:xiōng hè
形容气势盛。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司空颍川韩稜》:“上令 兴 负贪昧之罪,子被署用之愆,章问汹赫,父子湮没。”词语解释:汹涌澎湃 拼音:xiōng yǒng péng pài
亦作“汹涌澎湃”。 巨浪翻滚,互相撞击。亦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冯玉祥 《我的生活》第三二章:“同时南方的革命浪潮一天天汹涌澎湃起来了。” 韩北屏 《非洲夜会·金字塔的启示》:“当它( 尼罗河 )从 苏丹 境内奔腾而出的时候,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吴晗 《朱元璋传》第五章:“从 朱元璋 建立新皇朝的时候起, 江 南地区新的农民战争,农民反抗地主的战争就汹涌澎湃地展开了。”
同“ 汹涌彭湃 ”。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仰望瀑布,作三级倾泻於两山之间,飞琼溅雪,汹涌澎湃,浩浩然声若奔雷。” 明 袁宏道 《江上游记》:“ 蜀 江数千里奔泻至吾邑,汹涌澎湃。”词语解释:汹汹茫茫 拼音:xiōng xiōng máng máng
形容嘈杂、纷乱。《英烈传》第四七回:“众军汹汹茫茫,也没有个理会。”词语解释:汹溃 拼音:xiōng kuì
犹动荡离析。 明 张四维 《双烈记·宠赐》:“人情汹溃,朝纲倾敝。”词语解释:汹惶 拼音:xiōng huáng
动荡不安。 清 魏源 《户部左侍郎提督江苏学政周公神道碑铭》:“方狱事之起,始以 江西 客民之獷横,继以 湖 民之报復,大吏不善镇抚,以致闭城罢市,械鬭兼旬,人心汹惶,几激大变。”词语解释:汹急 拼音:xiōng jí
水势湍急。《元史·汪德臣传》:“ 嘉陵 、 白水 交会,势汹急。”词语解释:汹恶 拼音:xiōng è
形容气势盛大凶险。《“五四”爱国运动资料·蔡校长之去职》:“ 北京 宵小充盈,横生猜忌,其暗潮之汹恶,故不自今日始矣。”词语解释:汹惧 拼音:xiōng jù
亦作“汹惧”。 惶恐不安。 后蜀 阎选 《再生记·王穆》:“其地去贼界四十餘里,众心汹惧。”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一:“时人情汹惧,皆以为旦夕不支。”《明史·陈循传》:“ 土木 之变,人心汹惧。”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采薇翁》:“今无辜将士,往往自失其首,人情汹惧;将军与处,亦危道也,不如图之。”词语解释:汹歘 拼音:xiōng xū
形容声音喧腾迅疾。 元 刘詵 《陈所翁子雷岩画龙》诗:“轩窗怒涛声汹歘,篋笥夜光亚春吐。”词语解释:汹动 拼音:xiōng dòng
亦作“汹动”。 喧扰不宁。 宋 苏轼 《论叶温叟分擘度牒不公状》:“切缘度牒三百道,约直钱五万餘贯。所在商贾富民,为之奔走汹动。” 宋 叶适 《蔡知阁墓志铭》:“自是中外讹言相汹动,无不讥切过宫者。”《宋史·河渠志七》:“ 运河 自州前至北郭,穿闤闠中盖十四五里,每将兴工,市肆汹动,公私骚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偷桃》:“忽有一人率披髮童,荷担而上,似有所白,万声汹动,亦不闻为何语。”词语解释:汹扰 拼音:xiōng rǎo
喧扰不宁。《宋书·武帝纪上》:“ 毅 败问至,内外汹扰。”词语解释:汹呶 拼音:xiōng náo
水势喧嚣翻腾貌。 清 刘大櫆 《芋园张君传》:“邑东溪水自 龙眠 两山奔流数十里,其势汹呶。”词语解释:汹怖 拼音:xiōng bù
骚乱恐慌。 清 王晫 《今世说·政事》:“邑固滨海,一日,惊传海水且大上,居人汹怖反走。”词语解释:汹涌彭湃 拼音:xiōng yǒng péng pài
波浪翻腾,互相撞击。亦比喻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沸乎暴怒,汹涌彭湃。” 颜师古 注:“汹涌,跳起也。彭湃,相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