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汹汹 拼音:xiōng xiōng
亦作“汹汹”。
(1).水腾涌貌。《文选·宋玉〈高唐赋〉》:“濞汹汹其无声兮,溃淡淡而并入。” 李善 注:“《説文》曰:‘汹,汹涌也。’谓水波腾貌。”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二:“有河曰 亦运 ,流汹汹东注。” 清 蒲松龄 《趵突泉赋》:“ 濼水 之源,发自 王屋 ;为 济 为 滎 ,时见时伏;下至 稷门 ,滙为巨瀆;穿城绕郭,汹汹相续。” 孙犁 《白洋淀纪事·嘱咐》:“前面有一条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的流。”
(2).形容声音喧闹。《楚辞·九章·悲回风》:“惮涌湍之礚礚兮,听波声之汹汹。” 唐 韩愈 《泷吏》诗:“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 宋 洪迈 《夷坚丙志·红蜥蜴》:“家人共聚一室,闻风声汹汹,窗櫺戛然,疑即有覆压之患。” 明 陆粲 《庚巳编·鬼兵》:“一日薄暮, 容 倚门独立,闻隔岸汹汹,若有兵甲声。”
(3).骚乱不宁。《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但为寄坐,岂得久安!” 王闿运 《李仁元传》:“明年春正月,遂破 九江 , 江西 汹汹, 南昌 民逃且尽。” 朱德 《感时》诗之三:“汹汹天下尽为烽,八载衅开百二重。”
(4).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的样子。 明 何景明 《中州人物志》:“ 梦阳 遭 江西 之讼,众多媒孽其短,势汹汹欲挤陷重辟。”《西湖佳话·葛岭仙迹》:“但思贼本民也,汹汹而起者,不过迫于飢寒。”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适是时 黄兴 举义於 钦州 之 马篤山 ,声势汹汹,各地志士咸思响应而无从措手。” 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妇人在后面说:‘让我吃了中饭去罢。’老妇人却转过头,汹汹地答:‘赶快打起你底包袱去罢,早晚总有一次的。’”词语解释:呼汹 拼音:hū xiōng
呼啸汹涌。形容风高浪急。 唐 杜甫 《王兵马使二角鹰》诗:“悲臺萧瑟石巃嵸,哀壑杈枒浩呼汹。” 仇兆鳌 注引 黄生 曰:“大呼汹涌,树夹泉声。”词语解释:浩汹 拼音:hào xiōng
宽广;博大。 清 龚自珍 《送徐铁孙序》:“则如岭之表,海之滸,磅礴浩汹,以受天下之瑰丽,而洩天下之拗怒也。” 清 龚自珍 《祭程大理而哭之》诗:“英文鉅武鬱浩汹,天图地碣森巃嵸。”词语解释:其势汹汹 拼音:qí shì xiōng xiōng
来势凶猛;样子凶猛。含贬义。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三节:“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章:“战士们面对着这一群其势汹汹的敌人,信心百倍,勇气十足。”词语解释:人情汹汹 拼音:rén qíng xiōng xiōng
见“ 人情恟恟 ”。
词语解释:人情恟恟 拼音:rén qíng xiōng xiōng
形容人心动荡不安。《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宁康元年》:“是时,都下人情恟恟,或云欲诛 王 谢 ,因移 晋 室。”亦作“ 人情汹汹 ”。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 绍熙 甲寅, 孝宗 升遐, 光宗 疾,不能丧,中外人情汹汹。”《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五年》:“其锋鋭甚,有涉 河 犯京师之意,人情汹汹,颇有谋弃 燕 者。”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陆中丞》:“甲午, 寿张 王伦 作乱,距运河甚近,人情汹汹。”词语解释:汹洶
形容声音喧腾迅疾词语解释:气势汹汹 拼音:qì shì xiōng xiōng
盛怒凶狠貌。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童年》:“‘深更半夜,又不报丧,干嘛砸门啊!连个安稳觉也不叫睡吗?’地主气势汹汹地说。”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皇帝要想改变这些,我就不管敌手的多少,要出力来抵抗,世俗之众哪能不气势汹汹地毁谤呢?”词语解释:气汹汹 拼音:qì xiōng xiōng
犹言气势汹汹。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 曾思懿 ﹞有些气汹汹地向大客厅快步走去。” 茹志鹃 《百合花》:“她气汹汹的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词语解释:声势汹汹 拼音:shēng shì xiōng xiōng
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氏》:“次日,果有狐兵大至;或骑或步,或弓或弩,马嘶人沸,声势汹汹。”亦作“ 声势汹汹 ”。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文盲们不大懂得他的议论,但看见声势汹汹,知道一定是反对的意思,也只好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