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不治 拼音:bù zhì
(1).不能治理。《管子·国蓄》:“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史记·樊郦滕灌商列传》:“ 商 事 孝惠 、 高后 时, 商 病,不治。” 裴骃 集解引 文颖 曰:“不能治官事。” 宋 曾巩 《饮归亭记》:“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也。”
(2).不追究,不治罪。《汉书·晁错传》:“非谤不治,铸钱者除。”
(3).不修整。《史记·酷吏列传》:“上幸 鼎湖 ,病久,已而卒起幸 甘泉 ,道多不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久而不治,竟全就圮頽。”
(4).不医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
(5).指无法治好。 宋 曾巩 《上欧阳舍人书》:“苟有为,犹膏肓之不治,譬癃痹之老也。” 王西彦 《死在担架上的担架兵》:“每次看见不治的伤兵抬到庄后的山上去时,他心里总要温习一遍酸苦。”
(6).不研究。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固尝钻厉求学而一经不治。”词语解释:平治 拼音:píng zhì
(1).谓合法度。《荀子·性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
(2).治理;整治。《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百喻经·比种田喻》:“问麦主言云:‘何能令是麦茂好?’其主答言:‘平治其地,兼加粪水,故得如是?’” 宋 范成大 《麻线堆》诗:“况观峡山路,由来欠平治。” 清 刘大櫆 《乡饮宾方君墓志铭》:“镇人平治道路,君亦同为甃砌。”
(3).太平。 唐 韩愈 《董府君墓志铭》:“太师累践大官,臻宰相,致平治。” 唐 韩愈 《请上尊号表》:“ 尧 之在位七十餘载,戒飭咨嗟,以致平治。”
(4).犹平息。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与御史大夫,亦可平治慊恨。”词语解释:文治 拼音:wén zhì
谓以文教礼乐治民。《礼记·祭法》:“ 文王 以文治, 武王 以武功,去民之菑。” 宋 范仲淹 《答赵元昊书》:“小国无文治而有武功,祸莫大焉。” 清 陈梦雷 《送官子之盖州序》:“ 盛 京 以 丰 岐 重地,文治焕然一新。”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一幕:“朝廷正在广罗人才,力修文治。”词语解释:自治 拼音:zì zhì
(1).自行管理或处理。《史记·陈涉世家》:“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繫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輒自治之。”《汉书·南粤传》:“服领以南,王自治之。”《新唐书·北狄传·黑水靺鞨》:“离为数十部,酋各自治。” 宋 李纲 《上道君太上皇帝》:“ 杜牧 所谓上策莫如自治,而以浪战为最下策者,诚为知言。”
(2).修养自身的德性。 宋 程颐 《辞免西京国子监教授表》:“伏念臣才识迂疏,学术肤浅,自治不足,焉能教人。” 明 高启 《白田耕舍记》:“取圣贤之书而读之,求所以自治之道。” 清 洪榜 《戴先生行状》:“君子之自治也,情与欲,使一於道义。”
(3).自然安治。《尹文子·大道上》:“法用则反道,道用则无为而自治。”《淮南子·诠言训》:“君子脩行而使善无名,布施而使仁无章,故士行善而不知善之所由来,民澹利而不知利之所由出。故无为而自治。”《朱子语类》卷七二:“但能内君子而外小人,天下自治,何必深治之哉!”
(4).犹自营。《汉书·张禹传》:“ 禹 年老,自治冢塋,起祠室。”
(5).民族、团体、地区等除了受所隶属的国家、政府或上级单位领导外,对自己的事务行使一定的权力。如: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词语解释:至治 拼音:zhì zhì
(1).指安定昌盛、教化大行的政治局面或时世。《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文子·下德》:“欲治之主不世出,可与治之臣不万一,以不世出求不万一,此至治所以千岁不一也。” 元 独乐园主 《咏史》:“ 汉 朝 文 景 称至治,刑措可比 成 康 前。”
(2).最好的治理。《孔子家语·五刑解》:“ 冉有 问 孔子 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信乎?’ 孔子 曰:‘圣人之设防,贵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为至治也。’”词语解释:医治 拼音:yī zhì
治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 淳于意 ﹞即告其人曰:‘死,不治。适其共养,此不当医治。’” 宋 陆游 《快晴》诗:“新阳苏醒春前柳,轻暖医治雪后梅。” 巴金 《要不要制订“文艺法”》:“我们是在一面医治创伤、一面奋勇前进的时候,我们应当鼓足干劲,充满信心,但是绝不能够自我陶醉,忘记昨天。”词语解释:圣治 拼音:shèng zhì
至善之治。亦用以称颂帝王之治迹。《庄子·天地》:“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 清 唐孙华 《进呈御览诗一百韵》:“圣治今无外,王师古有征。”词语解释:卧治 拼音:wò zhì
西汉 时 汲黯 为 东海 太守,“多病,卧闺閤内不出,岁餘, 东海 大治。”后召为 淮阳 太守,不受。 武帝 曰:“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见《史记·汲郑列传》。后因以“卧治”谓政事清简,无为而治。 南朝 梁 丘迟 《旦发渔浦潭》诗:“坐啸昔有委,卧治今尚可。”《隋书·元孝矩传》:“若以边境务烦,即宜徙节 涇郡 ,养德卧治也。” 元 萨都剌 《寄呈江东廉使王继学》诗:“秪应 王 谢 风流在,卧治 东山 足令名。”词语解释:旧治 拼音:jiù zhì
从前或原来所管辖的地区。 清 李渔 《比目鱼·假神》:“他既然选在 汀州 ,就是我们的旧治了。”词语解释:孝治 拼音:xiào zhì
《孝经·孝治》:“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於公侯伯子男乎。”后用“孝治”谓以孝道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闢玄闈以阐化,寝鸣鐘以体国,翼亮孝治,缉熙中教。” 宋 欧阳修 《皇太后还政议合行典礼诏》:“刑於四海之风,必务先於孝治,惟是事亲之礼,盖存有国之规。”《清史稿·礼志五》:“ 顺治 十六年,左副都御史 袁懋功 请举祫祭,以彰孝治。”词语解释:吏治 拼音:lì zhì
官吏的作风和治绩。《史记·酷吏列传序》:“ 汉 兴,破觚而为圜,斲雕而为朴,网漏於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於姦,黎民艾安。” 唐 张籍 《祭退之》诗:“学无不该贯,吏治得其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八回:“我便和他谈些官场事情,问些 苏州 吏治。” 欧阳山 《三家巷》四:“当下有人主张刷新吏治,有人主张改选国会。”词语解释:善治 拼音:shàn zhì
(1).善于治理;好好治理。《老子》:“政善治,事善能。”《汉书·董仲舒传》:“今 汉 继 秦 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
(2).犹善政。《管子·枢言》:“无善事而有善治者,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 明 宋濂 《六经论》:“心既不正,则乡閭安得有善俗,国家安得有善治乎?”词语解释:内治 拼音:nèi zhì
(1).古指对妇女进行的教育。《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嬪……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 郑玄 注:“内治,妇学之法也。” 孔颖达 疏:“案九嬪职云‘掌妇学之法’,故知内治是妇学也。”
(2).指家务或治理家务。 宋 王安石 《仙游县太君罗氏墓志铭》:“经纪内治,能勤不懈。”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六:“﹝ 孙氏 ﹞一旦併焚其集,以为才思非妇人之事,自是专以妇道内治。”
(3).国内的政治。《管子·八观》:“豪桀材人,不务竭能,则内治不别矣。” 宋 叶适 《受玉宝贺笺》:“副禕是御,洪维内治之彰明,玉宝之来归信矣!” 孙中山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今者各省联合,互谋自治,此后行政期於中央政府与各省之关係,调剂得宜,大纲既挈,条目自举。是曰内治之统一。”
(4).指治理国政。《淮南子·诠言训》:“外交而为援,事大而为安,不若内治而待时。”
(5).修身;约束自己。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仁义法》:“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祉以劝福。” 汉 刘向 《列女传·有虞二妃》:“母憎 舜 而爱 象 , 舜 犹内治,靡有姦意。”
(6).指养生之道。《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许询“自序”〉》:“ 张子 闇内机, 单生 蔽外像” 唐 吕向 注:“ 张毅 是闇内治之几微, 单豹 是不明外治之法。”词语解释:政治 拼音:zhèng zhì
(1).政事得以治理;政事清明。《书·毕命》:“道洽政治,泽润生命。” 孔 传:“道至普洽,政化治理,其德泽惠施,乃浸润生民。” 汉 贾谊 《新书·大政下》:“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 周 田 皆以政治著闻,递迁大位。” 清 黄宗羲 《与康明府书》:“如此,则老父母之政治,与 昌黎 、 文惠 而为三矣。”
(2).政事的治理。《宋书·沉攸之传》:“至 荆州 ,政治如在 夏口 ,营造舟甲,常如敌至。” 明 方孝儒 《先府君行状》:“执政询以政治,乃惊曰:‘今列郡闕守长,而先生适至,朝廷之幸,吾安敢蔽贤?’”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汤文正》:“归自洗其堂廡曰:‘前令 郭琇 已死,今来者又一 郭琇 也。’其政治为之一变。”
(3).指治理国家所施行的一切措施。《周礼·地官·遂人》:“掌其政治禁令。”《汉书·京房传》:“ 显 告 房 与 张博 通谋,非谤政治,归恶天子,詿误诸侯王。” 清 戴名世 《史论》:“且夫作史者,必取一代之政治典章因革损益之故,与夫事之成败得失,人之邪正,一一了然洞然於胸中,而后执笔操简,发凡起例,定为一书。”
(4).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地方由少数读书人与多数军官,在政治上与婚姻上两面的结合,产生了一个上层阶级。”词语解释:世治 拼音:shì zhì
(1).世世代代地统治。《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2).时代太平;社会安定。《韩非子·有度》:“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废私术,专意一行,具以待任。”《三国志·魏志·袁涣传》:“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 明 刘基 《王子明墓志铭》:“世治而生,世乱而死。”词语解释:静治 拼音:jìng zhì
犹言无为而治。 宋 欧阳修 《国学试策第三道》:“ 帝尧 以巍巍之功,臻乎静治。” 宋 苏轼 《九日袁公济有诗次其韵》:“古来静治得清閒,我愧真常也一班。”词语解释:致治 拼音:zhì zhì
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公孙鞅 之事 孝公 也……设刀锯以禁姦邪,信赏罚以致治。”《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七年》:“随时任才,皆能致治。” 清 唐甄 《潜书·格君》:“我观两朝之臣……无定乱之才,无致治之学。”词语解释:郡治 拼音:jùn zhì
(1).郡守府署所在的首县。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 滇池县 ,郡治,故 滇国 也。”
(2).郡守的治所。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上元 吴县 放灯,﹝知县 王子溶 ﹞召太守为客,郡治乃寂无一人。”词语解释:修治 拼音:xiū zhì
(1).制作。《韩非子·五蠹》:“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毕罗》:“今北人所谓磨磨,乃麵为之者,南人罕能修治。”
(2).修理整治。《汉书·宣帝纪》:“郡国宫馆,勿復修治。” 宋 苏轼 《与孙叔静七首》之六:“愿公愍其不幸,因巡检至其所,特为一言於彼守令,得稍修治其殯。” 老舍 《四世同堂》第一部八:“他特别注意修饰,凡能以人工补救天然的,他都不惜工本,虔诚修治。”
(3).谓处理事务合宜。《东观汉记·牟融传》:“居职修治,又善论议。”
(4).谓各安其位。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贡》:“以 汉 之广博,士民之众多,朝廷之清明,上下之修治,而官无直吏,位无良臣。”
(5).特指整治饮食。《太平广记》卷四八三引 唐 房千里 《投荒杂录·岭南女工》:“故俚民争婚聘者,相与语曰:‘我女裁袍补袄,即灼然不会,若修治水蛇黄鱔,即一条必胜一条矣。’”词语解释:大治 拼音:dà zhì
(1).需要治理的重大事务。《周礼·地官·司市》:“市师涖焉,而听大治大讼。” 孙诒让 正义:“治谓以事咨辩陈请。”
(2).谓政治修明,局势安定。《礼记·礼器》:“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词语解释:愿治 拼音:yuàn zhì
谓希望得到大治。《汉书·礼乐志》:“故 汉 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今临政而愿治七十餘岁矣,不如退而更化。”《宋史·吕公著传》:“陛下临朝愿治,为日已久,而左右前后,莫敢正言。”词语解释:图治 拼音:tú zhì
想办法把国家治好。 明 刘基 《郁离子·千里马》:“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数与?抑亦以为良而倚以图治与?”《清史稿·颖毅亲王传》:“图治在人。”词语解释:思治 拼音:sī zhì
想望治世。《诗·曹风·下泉序》:“《下泉》,思治也。 曹 人疾 共公 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 孔颖达 疏:“此谓思上世明王贤伯治平之时。”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国安由万邦之思治,主尊赖羣后之图身。”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时方颠沛,则显不如隐;万物思治,则默不如语。”词语解释:明治 拼音:míng zhì
(1).修明政事。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天设三光以照记,天子立公卿以明治。”《魏书·世宗纪》:“任贤明治,自昔通规;宣风赞务,实惟多士。”
(2). 日本 天皇 睦仁 的年号(公元1868-1912年)。 鲁迅 《现代日本小说集·关于作者的说明》:“ 夏目 的著作……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 明治 文坛上的 新江 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郁达夫 《日本的文化生活》:“ 明治 维新,到现在不过七八十年,而整个国家的进步,却尽可以和有千馀年文化在后的 英 法 德 意 比比。”词语解释:极治 拼音:jí zhì
谓政治修明,社会升平。 宋 王安石 《上相府书》:“某闻古者极治之时,君臣尽道以业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预其泽者,为之焦然耻而忧之。” 金 王若虚 《送彭正升之任冀州序》:“盖其量诚宏,而其德诚厚,此其能共成一代之极治者歟!” 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自古虽极治之时,不能无夷狄盗贼之患,唯百姓安乐,家给人足,虽则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无虞。”词语解释:分治 拼音:fēn zhì
分别治理。《管子·权修》:“朝不合众,乡分治也。”《史记·周本纪》:“ 王赧 时东西 周 分治。”《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其来降者,未肯言舍邪就正,咸称迫於困急,是与六国分治,无以为异也。”词语解释:出治 拼音:chū zhì
治理国家。 明 宋濂 《送徐教授纂修日历还任序》:“凡兴王出治之典,命将行师之绩,采章文物之懿,律历刑法之详……必商榷而谨书之。”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天父下凡诏书》二:“至若闺门为王化之始,宫中为出治之原,故明明德於天下者必先治其国,而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词语解释:佐治 拼音:zuǒ zhì
辅佐治理。《花月痕》第一回:“曾在 秦王 幕府佐治军书。”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一》“予有乱臣十人”:“窃谓 武王 誓师,数其佐治之人,而并及其母。”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 中国 有此膏肓之病,而不能除之,则 尧 舜 復生, 禹 皋 佐治,无能为也。”词语解释:在治 拼音:zài zhì
谓被依法究诘审理。《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始, 皋 之遭诬在治,念太妃老,将惊而戚,出则囚服就辩,入则拥笏垂鱼。” 胡三省 注:“在治者,谓狱吏治其事。 皋 以囚服在列。”词语解释:对治 拼音:duì zhì
(1).相匹敌。《汉书·韩安国传》“公等足与治乎” 唐 颜师古 注:“治谓当敌也,今人犹云对治。”
(2).原为佛教语。谓断烦恼。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六章:“邪僻之对治在乎守意。意者,心之动而未形者也。意正则神明。神明则无不照、无不能而成佛矣。”
(3).引申为对付。 宋 范成大 《夏日田园杂兴》诗之十二:“蜩螗千万沸斜阳,蛙黽无边聒夜长。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牀?”
(4).指对应,对照。 明 袁宗道 《论隐者异趣》:“古人云:若取自己自心为究竟,必有他物他人为对治。”词语解释:无治 拼音:wú zhì
(1).无为而治。《文子·道原》:“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厉其精神,偃其知见,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无治而无不治也。”
(2).谓国家不太平。《左传·宣公四年》:“公伐 莒 取 向 ,非礼也。平国以礼不以乱,伐而不治,乱也。以乱平乱,何治之有?无治何以行礼?”
(3).不加惩罚。《史记·三王世家褚少孙论》:“天子以骨肉之故,不忍致法於 胥 ,下詔书无治 广陵王 ,独诛首恶 楚王 。”词语解释:观治 拼音:guān zhì
显示治绩。《新唐书·刘蕡传》:“京师,诸 夏 之本也,将以观治,而豪猾踰检;太学,明教之源也,期於变风,而生徒惰业。”词语解释:人治 拼音:rén zhì
(1).谓以人伦关系、道德观念和其他意识形态准则约束人民,治理国家。《礼记·大传》:“名者,人治之大者。” 郑玄 注:“人治所以正人。” 汉 王充 《论衡·本性》:“情性者,人治之本,礼乐所由生也。” 吴汝纶 《答严幼陵》:“抑执事之译此书,盖伤吾士之不竞,惧 炎 黄 数千年之种族,将遂无以自存,而惕惕焉欲进之以人治也。”
(2).与“法治”相对。主张“人治”者认为国之治乱,不在法而在统治者的贤能与否。词语解释:开治 拼音:kāi zhì
开辟疏通河流;开挖河道,治理水害。《宋史·河渠志六》:“乃调夫十万开治,既成,命 之奇 撰记,刻石 龟山 。”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刘景文梦代晋文公》:“ 元祐 五年, 坡 ( 苏軾 )守 钱塘 , 景文 为东南将领,佐公开治 西湖 。”词语解释:锄治 拼音:chú zhì
(1).耕锄整治。《书·仲虺之诰》“肇我邦予 有夏 ,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 孔 传:“始我 商 家国於 夏 ,世欲见翦除,若莠生苗,若秕在粟,恐被锄治簸颺。” 元 王祯 《农书》卷三:“以十家为率,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餘次之,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锄治。”
(2).引申为铲除、消灭。 严复 《原强》:“非数十百年薄海知亡,君臣同德,痛锄治而鼓舞之,将不足以自立。”词语解释:府治 拼音:fǔ zhì
指府衙。亦指它的所在地。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府治》:“ 临安 府治在 流福坊桥 右。”《清史稿·地理志十八》:“ 扈尾口 在府治西北, 磺溪 出府治 南山 。”词语解释:州治 拼音:zhōu zhì
旧时一州最高行政长官的官署。亦指它的所在地。 宋 陆游 《入蜀记》卷六:“宫今为州仓,而州治在宫西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直隶·通州》:“ 通州卫 ,在州治南, 建元 四年 成祖 置卫於此。”词语解释:磨治 拼音:mó zhì
(1).打磨治理。 唐 李商隐 《韩碑》诗:“长绳百尺拽碑倒,麤砂大石相磨治。”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金龙砚》:“后其孙於京师得铁镜,背铭高古,有道人请为磨治。” 清 恽敬 《张皋文墓志铭》:“今皇帝加上列圣尊号, 盛京 太庙旧藏寳,例遣官磨治,篆所加尊号,刻入之。”
(2).磨砺;锻炼。 宋 叶适 《宋邹卿墓志铭》:“凡书籍所载,问学所讲,其道心人欲,出入不常,操揉磨治,乃克底善。”
(3).调治;调理。 宋 苏轼 《代滕甫论西夏书》:“臣私计之,终不以一日之快,而易终身之忧,遂用其言,以善药磨治,半月而愈,初不伤气,体力益完。”
(4).折磨整治。 杨朔 《春子姑娘》:“﹝ 刘大婶 ﹞说着捋起 春子 的袖子道:‘你们看看,把个孩子磨治成什么样子,还说不受气!’”词语解释:盛治 拼音:shèng zhì
昌明的政治。 明 高明 《琵琶记·一门旌奖》:“显文明开盛治,説孝男并义女,玉烛调和归圣主。” 清 钱谦益 《苏州府修学记》:“ 成周 之盛治,岂復可几於后世哉!”词语解释:耘治 拼音:yún zhì
锄草治田。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宣谕》:“﹝ 万历 四年﹞五月,説与百姓每:如今田禾盛长,都要上紧耘治,不许怠惰。”词语解释:推治 拼音:tuī zhì
审问治罪。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 重 从远还,闻 玉 已死,故齎牲币,诣冢弔唁,感其篤终,輒与相见……愿勿推治。”《北齐书·司马世云传》:“恃叔之势,所在聚敛,仍肆姦秽,将见推治,内怀惊惧。”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三:“﹝ 李彪 ﹞覩时政之弊,欲上书论其事。 蔡氏 之党知之,乃密以告, 元长 大怒,付狱推治。” 元 元怀 《拊掌录》:“盖 文潜 时有僕 曹 某者,在家作过,亦失去酒器之类,既送天府推治,其人未招承。”词语解释:论治 拼音:lùn zhì
讨论研究治国之道。《说郛》卷九九引 宋 戴埴 《鼠璞·封章》:“本朝於章奏,凡论治大体及有关於圣躬者,往往留中不出。”词语解释:弹治 拼音:dàn zhì
弹压处治。《汉书·张敞传》:“ 梁国 大都,吏民凋敝,且当以柱后惠文弹治之耳。”《新唐书·儒学传下·元行冲》:“ 开元 初,罢太子詹事,出为 岐州 刺史,兼 关内 按察使。自以书生,非弹治才,固辞。” 宋 曾巩 《开封府狱空转官制》:“摘发姦欺,动而必中;弹治豪右,勇於敢为。”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巡抚 纪山 遣副将率兵弹治,不奉约,反伤我官兵。”词语解释:将治 拼音:jiāng zhì
调养治疗。 宋 苏辙 《门下侍郎孙固乞致仕不允仍给宽假诏》:“所请宜不允,仍给宽假将治。”词语解释:浚治 拼音:jùn zhì
疏浚。 宋 苏轼 《颜乐亭诗》序:“ 胶西 太守 孔君翰 始得其地,浚治其井,作亭於其上,命之曰 颜乐 。”《宋史·河渠志三》:“ 河 涸,舟不通,令河渠司自口浚治,岁以为常。” 明 宋濂 《送晋王傅李君思迪之官诗》序:“ 李君 之行,浚治其城隍,经营其宫闕,劳徠其黎庶,然后迎王就国。”
濬治:疏通河道,修治水利。 宋 叶适 《东嘉开河记》:“封疆道路,城郭沟池,其修补濬治之功,此民之力所能自为也。” 清 王原 《吴中吟·沟洫》:“濬治自壬子, 吴淞 流汤汤。”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疑狐穴被水,诱此人濬治云。” 词语解释:主治 拼音:zhǔ zhì
指药物的主要疗效。 明 王世贞 《〈本草纲目〉序》:“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词语解释:县治 拼音:xiàn zhì
县政府所在地。《明史·李锡传》:“ 柳州 怀远 , 瑶 、 僮 、 伶 、 侗 环居之, 瑶 尤獷悍。侵据县治久,吏民率寓郡城。” 清 姚鼐 《游媚笔泉记》:“ 桐城 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迆平。”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这地方又名 凤凰厅 ,到 民国 后便改成了县治,名 凤凰县 。”词语解释:心治 拼音:xīn zhì
谓不用法度,而凭主观意愿治理政事。《楚辞·九章·惜往日》:“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韩非子·用人》:“释法术而心治, 尧 不能正一国。”词语解释:行治 拼音:xíng zhì
普遍良好。《逸周书·度训》:“是故明王明丑以长子孙,子孙习服,鸟兽仁德,土宜天时,百物行治。”
(1).行谊治绩。《汉书·何武传》:“ 九江 太守 戴圣 ,礼经号 小戴 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 宋 王安石 《王深甫墓志铭》:“世皆称其学问、文章、行治,然真知其人者不多。”
(2).品质才能。 宋 秦观 《人材》:“器识閎而风节励,问学博而行治纯。”词语解释:保治 拼音:bǎo zhì
治理使安定。《国语·齐语》:“ 桓公 曰:‘各保治尔所,无或淫怠而不听治者。’”《汉书·元帝纪》:“閒者阴阳不调,黎民饥寒,无以保治,惟德浅薄,不足以充入旧贯之居。” 颜师古 注:“保,安也。”词语解释:同治 拼音:tóng zhì
治理方法相同。《通典·刑六》:“ 禹 承 舜 禪,与 尧 同治,必不释二圣而远则兇顽,固可知矣。”词语解释:赞治 拼音:zàn zhì
(1).谓负责文书的草拟工作。《周礼·天官·宰夫》:“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 郑玄 注:“赞治,若今起文书草也。” 贾公彦 疏:“起文书草,乃后判决,是为赞治之法,故称赞治也。”
(2).协助治理。 宋 洪适 《代人起居太母回銮表》:“彤史扬休,久嬪京而赞治;赤光协吉,遂毓圣以开祥。” 明 汤显祖 《南柯记·御饯》:“况有 周 田 二卿赞治,卿其勉之,以副国念。”
(3).官名。州府长官的行政助理。《北齐书·陈元康传》:“ 大业 初,卒於 彭城郡 赞治。”《隋书·裴蕴传》:“由是渐见亲委,拜京兆赞治,发擿纤毫,吏民慑惮。”《通典·职官十五》:“ 开皇 三年,改治中为司马。 煬帝 又改司马及长史,併置赞治一人,寻又改赞治为郡丞。”词语解释:和治 拼音:hé zhì
(1).和平治理。《穆天子传》卷三:“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2).太平,安定。《淮南子·本经训》:“天下和治,人得其愿。”词语解释:克治 拼音:kè zhì
谓克制私欲邪念。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明史·陈真晟传》:“又得 程子 主一之説,专心克治。”词语解释:听治 拼音:tīng zhì
断狱治事。《周礼·天官·太宰》:“王眡治朝,则赞听治。” 郑玄 注:“王视之,则助王平断。”《墨子·非乐上》:“与君子听之,废君子之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史记·孝文本纪》:“此细民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词语解释:疗治 拼音:liáo zhì
(1).医治,治疗。 南朝 宋 鲍照 《松柏篇》:“志士惜牛刀,忍勉自疗治。”《法苑珠林》卷二三引《菩萨本行经》:“世医所疗治,虽瘥还復生。”《水浒传》第一○八回:“ 宋江 亏神医 安道全 疗治,病势已减了六七分, 卢俊义 甚是喜慰。” 王西彦 《人的世界·第三家邻居》:“他生了气,拒绝医院的疗治。”
(2).犹疗养。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七章:“当下满村凑了二十多颗鸡蛋,就给 石得富 疗治起来了。”
(3).犹整治。使吃苦头。《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 钟离末 奏曰:‘ 王陵 须(虽)是 汉 将,住在 绥州 茶城 村。若见 王陵 ,捉取 王陵 ;若不见,捉取 陵 母,将来营内,苦楚蒸煮疗治。’”词语解释:统治 拼音:tǒng zhì
(1).统率治理。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吾为帝统治水土,调民安居,使得其所。”《隋书·经籍志二》:“古之仕者,名书於所臣之策,各有分职,以相统治。”《资治通鉴·秦始皇帝三十三年》:“ 蒙恬 常居 上郡 统治之,威振 匈奴 。” 宋 曾巩 《给事中制》:“惟精敏不懈,可以统治要剧;惟刚方不苟,可以辨白是非。”
(2).凭借政权、地位来控制、管理国家或地区。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六:“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 上海 的时期,金元券不值钱,时时刻刻往下跌。” 艾青 《光的赞歌》:“他们想把火扑灭,在无边的黑暗里,在岩石所砌的城堡里,维持血腥的统治。”
(3).支配。 巴金 《家》四:“夜死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一:“焦灼、暴躁,统治了这一群。人们知道水灾之后,还应该有一次热灾。”词语解释:讲治 拼音:jiǎng zhì
(1).讲求治国之道。 宋 强至 《代张龙图谢二府书》:“惟本朝之讲治,重全 蜀 之分麾,长材多择于近班,抚众要明于远略。”
(2).讲习研治。 宋 张载 《经学理窟·学大原下》:“学不长者无他术,惟是与朋友讲治,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词语解释:制治 拼音:zhì zhì
犹言统治。治理政务。《书·周官》:“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孔颖达 疏:“治,谓政教。”《史记·酷吏列传序》:“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宋 苏轼 《谢应中制科启》:“恭惟制治之要,惟有取人之难。”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季氏篇一》:“以其安分无求而不动於恶者在是,其以制治保邦而免於倾危者亦即在是。”词语解释:收治 拼音:shōu zhì
收捕法办。《三国志·魏志·楚王彪传》:“乃遣傅及侍御史就国案验,收治诸相连及者。”词语解释:布治 拼音:bù zhì
(1).普遍治理。《书·禹贡》“ 禹 敷土” 孔 传:“洪水汎溢, 禹 布治九州之土。”
(2).颁布政令或法典。《周礼·天官·大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 郑玄 注:“大宰以正月朔日布王治之事於天下,至正岁又书而县于象魏,振木鐸以徇之,使万民观焉。” 孙诒让 正义:“大宰於 周 正月朔日始宣布治典於畿外邦国、畿内都鄙。”
(3).谓施政。 明 高启 《三贤堂》诗:“至今郡中人,犹想布治年。”词语解释:法治 拼音:fǎ zhì
谓根据法律治理国家。与“人治”相对。《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 桓公 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淮南子·氾论训》:“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 邹韬奋 《抗战以来》六二:“在此种惨酷压迫之情况下,法治无存,是非不论。”亦指依法处治。《史记·蒙恬列传》:“ 高 有大罪, 秦王 令 蒙毅 法治之。”词语解释:根治 拼音:gēn zhì
(1).彻底追究。 宋 苏轼 《乞将台谏官章疏降付有司根治札子》:“降付有司,令尽理根治,依法施行。” 宋 陆游 《上殿札子》之一:“前日数十条,或曰当置典宪,或曰当议根治,或曰当议显戮。”
(2).彻底治理。 毛泽东 《为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题词》:“一定要根治 海河 !” 康濯 《东方红》第三章:“听说 刘成旺 还早有一颗根治水旱的决心,不过他那决心在单干时期显然是无从实现。”词语解释:辨治 拼音:biàn zhì
(1).谓区分等级而治之。《荀子·成相》:“辨治上下,贵贱有等明君臣。”
(2).辨别治绩,考察治绩。《史记·滑稽列传》:“传曰:‘ 子产 治 郑 ,民不能欺; 子贱 治 单父 ,民不忍欺; 西门豹 治 鄴 ,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
能成功地治理。《汉书·张敞传》:“审如掾言, 武 必辨治 梁 矣。” 宋 王安石 《兵部员外郎马君墓志铭》:“及出仕,所至号为辨治。”一本作“ 办治 ”。词语解释:逮治 拼音:dǎi zhì
逮捕惩治。《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有司请逮治 衡山王 ,天子不许,为置吏二百石以上。” 明 陈子龙 《皇明殉节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虞求徐公行状》:“即上所逮治大臣,未有六日即释去者。” 清 薛所蕴 《驿卒词》:“昨年偶尔悮一时,县官逮治驛卒死。”词语解释:玩治 拼音:wán zhì
谓沉溺于太平。《宋史·邓绾传》:“﹝ 綰 ﹞条上时政数十事,以为 宋 兴百年,习安玩治,当事更化。”词语解释:辅治 拼音:fǔ zhì
辅佐治理政事。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今先生率然高举,远集 吴 地,将以辅治寡人。” 汉 王充 《论衡·逢遇》:“ 禹 王天下, 伯益 辅治, 伯成子高 委位而耕。”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觉世训》:“譬如君长主治囯中,岂无官府辅治也?”词语解释:道治 拼音:dào zhì
(1).修治道路。《周礼·夏官·候人》:“候人各掌其方之道治。” 郑玄 注:“道治,治道也。”
(2).以道家之教义治理国家。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词语解释:通治 拼音:tōng zhì
(1).谓平常治理国家。《文子·下德》:“故仁义礼乐者,所以救败也,非通治之道也。”
(2).普遍研习。《金史·选举志一》:“律科止知读律,不知教化之源,可使通治《论语》、《孟子》以涵养其气度。”词语解释:重治 拼音:zhòng zhì
犹大治。《商君书·画策》:“国或重治,或重乱。明主在上,所举必贤,则法可在贤。法可在贤,则法在下,不肖不敢为非,是谓重治。不明主在上,所举必不肖;国无明法,不肖者敢为非,是谓重乱。”词语解释:独治 拼音:dú zhì
(1).一人治理;一人统治。《墨子·尚同下》:“天子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天下,是以选择其次,立为三公。”《汉书·五行志上》:“是时女主独治,诸 吕 相王。”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明君不能独治,则为臣以佐之。”
(2).谓独能按法治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词语解释:调治 拼音:tiáo zhì
(1).调养治疗。 宋 李纲 《与程给事书》:“某已次 临江 ,适苦疟疾,少留数日调治。”《水浒传》第一○二回:“赁箇僻静所在,调治十餘日。棒疮稍愈,公人催促上路。”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一:“假若这位大夫光会敲钱,而不认真去调治病人,他会毫不留情的给他几个有力的嘴巴的。”
(2).整治修理。《新唐书·赵珝传》:“库有巨弩,机牙坏,不能张, 珝 以意调治,激矢至五百步,人马皆洞,贼畏不敢逼。”
(3).烹调。 清 朱之瑜 《答野节书》之二:“得一美饌,手自调治,特遗亲信使臣賷赐。”词语解释:资治 拼音:zī zhì
(1).致治。《新唐书·陆贽传》:“治或生乱者,恃治而不脩也。乱或资治者,遭乱而能治也。”《元典章·户部四·嫁娶》:“志在敦厚风俗,急於资治,人臣之心,昭然可见。”
(2).资助修治。 宋 曾巩 《江州景德寺新戒坛记》:“ 智暹 食淡衣粗,所居屋坏不自治,所得於人,惟资治其寺。”词语解释:顺治 拼音:shùn zhì
顺从而大治。指社会秩序井然而安定。《礼记·聘义》:“用之於战胜则无敌,用之於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 汉 贾谊 《新书·数宁》:“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 明 张居正 《贺元旦表五》:“外威严,内顺治,神武丕扬。”词语解释:究治 拼音:jiū zhì
追究处理。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二:“ 元丰 间,亦有守边者,一夕失城门锁,亦不究治。”《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昨夜被统领官 盛彦 刼去银四百锭,且被绑缚,伏乞追还究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船到 南京 ,我便上岸去,昨夜那几个贼如何送官究治,我也不及去打听了。”词语解释:辩治 拼音:biàn zhì
治理。《韩诗外传》卷五:“善辩治人者,故人安之。”《淮南子·泰族训》:“ 苍頡 之初作书,以辩治百官,领理万事。”词语解释:穿治 拼音:chuān zhì
开凿营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厚葬薄葬》:“ 秦始皇 穿治 驪山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盐田池井不自煮暴者不得有,旷土不建筑穿治者不得有。”词语解释:植治 拼音:zhí zhì
用大量栽培植物的方法治理沙漠等。如通过绿化固定沙丘、防止水土流失等。《新华半月刊》1958年第11期:“植治,就是植树种草,绿化沙漠,固定沙丘。”词语解释:办治 拼音:bàn zhì
(1).谓治政有方。《新唐书·李元紘传》:“改 好畤 令,迁 润州 司马,以办治得名。”《宋史·沉立传》:“居职办治,加赐金,数詔嘉之。” 宋 周必大 《跋临江军任诏盘园高风堂记》:“ 任侯 子 严 ,出于名家,少年已负雋声,下笔輒数百言,涖官所至办治。”
(2).指事情办成,办好。 唐 韩愈 《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县令丞尉畏如严京兆,事以办治。”词语解释:城治 拼音:chéng zhì
地方官署所在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涔水》:“傍山寻涧,五里有餘,盘道登陟,方得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