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详注1][音黕。亦虎视。又音禫。徐视也。][dàn,憺然,名词]欿[《集韵》乌感切,庵上声。覆取也。与掩同。]


注1:歜 蚕上声。《左传·僖三十年》王使周公阅来聘享有昌歜。《杜注》昌歜,昌蒲菹。正义曰:《周礼·醢人》:朝事之豆,其实有昌本。郑康成云: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为菹,知昌歜即是昌蒲菹也。齐有邴歜,鲁有公甫歜,其音为触,此昌歜之音,相传为在感反。遍检书传,昌蒲之草无此别名,未知其所由也。《韩愈·赠无本诗》家住幽都远,未识气先感。来寻吾何能,无殊嗜昌歜。 又叔歜,海外国名。《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叔歜国,颛顼之子。《郭注》歜,乍感反。又音触。
[càn shǎn][音豏。怒声。][lián][详注1][详注2]


注1:阚 虎槛切。虎声。《诗·大雅》阚如虓虎。《传》阚然如虎之怒。《释文》火斩反。《前汉·叙传》於是七雄虓阚。
注2:滥 《广韵》胡黯切《集韵》《韵会》户黤切,音槛。泉名。《尔雅·释水》滥泉正出。通作槛。又水名。《前汉·地理志》降狄道东有白石山滥水。
[hān][dàn][详注1][dàn,憺畏,动词][音憺。《广韵》狂也。][《韻會》蘇暫切。《論語》三思而後行。][详注2][zǎn][音糁。杂也。《韵会》与糁同。][详注3]


注1:澹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徒滥切,音啖。水摇动貌。《宋玉·高唐赋》水澹澹而盘纡。
注2:赣 《集韵》古暗切,音绀。《前汉·地理志》琅邪郡赣榆。《注》师古曰:赣,音绀。
注3:篸 《廣韻》《集韻》作紺切。《篇海》簪去聲,以針篸物也。
[zhàn,占据][详注1][详注2][《集韵》力验切,音潋。爁焱火延。][详注3]


注1:沾 音店。亦水名。又县名,在乐平。《汉志》属上党郡。《广舆记》太原府乐平县,本汉沾县。
注2:盐 音艳。《广韵》以盐腌物也。《礼·内则》屑桂与姜以洒诸上,而盐之。
注3:胁 《广韵》许欠切《集韵》虚欠切,音搚。妨也。
[仕忏切。镵土具。][张帆行驶,动词][qiàn qian][同陷][详注1][xiàn]


注1:阚 《广韵》《集韵》许鉴切《韵会》胡忏切《正韵》胡监切。《广韵》犬声。《集韵》兽怒声。
现代汉语字典本字分属于多个韵部:
 韵 平声
 韵 去声 音店。亦水名。又县名,在乐平。《汉志》属上党郡。《广舆记》太原府乐平县,本汉沾县。

繁体或异体字:艳韵,另见

沾 zhān
〈名〉
  • 古水名
  • 沾,沾水,出上党壶关东入。从水,占声。——《说文》
  • 淇水支流。源出山西省壶关县南赵掌尖老山南麓,东流入河南省,至鹤壁市西注入淇水。今上流建有弓上水库
〈动〉
  • 假借为“霑”。浸润;浸湿
  • 沾,一曰益也。——《说文》
  • 惠沾渥。——《汉曹全碑》
  • 澍雨沾洽。——《白石神君碑》
  • 汗出沾背。——《史记·陈丞相世家》
  • 泣下沾衿。——《汉书·李广苏建传》
  • 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泣下沾襟。——·欧阳修《伶官传》
  • 不终朝日,而澍雨沾洽。——《白石神君碑》
  • 十八日,大雨沾足,乃种豆。——《聊斋志异》
  • 又如:沾足(雨水充足);沾洽(雨水充足;渊博)。又如:沾浃(浸透);沾渥(浸润);沾臆(沾膺。泪水浸湿胸前);沾濡(浸湿);沾襟(浸湿衣襟);沾洒(水珠洒落浸湿。多指流泪);沾缨(泪水浸湿冠缨。指痛哭、悲伤)
  • 牵扯,牵连 。如:沾扯(牵扯);沾带(牵连);沾恋(牵念留恋);沾连(沾带。牵连)
  • 接触
  • 沾水则高下不平。——·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 殊不沾污。
  • 又如:沾粘(相互粘结,接触);沾唇(形容略微喝一点酒、茶水等饮料);沾牙(吃喝东西);从来滴酒不沾
  • 熏陶;感化
  • 礼乐所不沾,宪章弗能革。——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 又如:沾化(感受德化);沾被(影响所及)
  • 受赏 。如:沾赉(受赏赐;赏赐);沾赏(受赏赐);沾丐(给人以利益);沾锡(赏赐)
〈形〉
  • 自矜的样子 。如:沾沾(自矜。自得的样子);沾沾自炫(自以为美好而自我炫耀)
霑 zhān
〈动〉
  • 雨水浸湿
  • 霑,渍也。——《广雅·释诂二》
  • 霑体涂足。——《国语·齐语》。注:“霑,濡也。”
  • 霑余襟之浪浪。——《楚辞·离骚》
  • 既霑既足,生我百谷。——《诗·小雅·信南山》
  • 又如:沾衣(润湿衣服);沾衿(沾湿衣襟);沾醉(饮酒大醉,沾湿胸襟);沾体涂足(身体被田水沾湿,脚上被泥巴涂污)
  • 比喻恩泽沾润
  • 盖闻圣主之养民也,仁沾而恩洽。——《文选·扬雄·长杨赋》
  • 又如:沾沐(承受恩泽);沾洽(雨泽丰足,也以比喻恩泽广被)
康熙字典

  • 《唐韻》《集韻》《韻會》𠀤他兼切,音添。 (盐韵)
  • 水名。《說文》水出壷關,東入淇。
  • 又《說文》一曰益也。義同添。《徐鉉》曰今俗別作添,非是。
  • 又《廣韻》張廉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廉切,𠀤音詹。 (盐韵)
  • 漬也,濡也。《史記·滑稽傳》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陳丞相世家》汗出沾背,通作霑。
  • 又與覘通。《禮·檀弓》國昭子曰:我喪也,斯沾。《註》沾讀爲覘,視也。
  • 又《廣韻》《集韻》𠀤都念切,音店。 (艳韵)
  • 亦水名。
  • 又縣名,在樂平。《漢志》屬上黨郡。《廣輿記》太原府樂平縣,本漢沾縣。
  • 又《集韻》《正韻》𠀤的協切,音跕。 (叶韵)
  • 沾沾,自整貌。《史記·魏其傳》沾沾自喜。《註》師古曰:輕薄也。徐廣曰:沾,昌兼反,又當牒反,一曰尺占反。


  • 《唐韻》張廉切《集韻》《韻會》知廉切,𠀤音沾。 (盐韵)
  • 《說文》雨𩃵也,从雨沾聲。《廣韻》霑,濕也。又濡也,漬也。《詩·小雅》旣霑旣足。《疏》言霑潤。《禮·曾子問》雨霑服。《齊語》霑體塗足。《前漢·𨻰遵傳》𠋫遵霑醉時。《註》師古曰:霑,濕。《揚雄·長楊賦》仁霑而恩洽。《揚子·方言》瀧涿謂之霑𣿙。《集韻》通作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