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漏泄 拼音:lòu xiè
亦作“ 漏洩 ”。
(1).泄露。《左传·襄公十四年》:“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洩,则职女之由。”《韩非子·亡徵》:“浅薄而易见,漏泄而无藏,不能周密,而通羣臣之语者,可亡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后人怪问,漏泄其事,玉女遂求去。” 宋 柳永 《玉楼春》词:“乌龙未睡定惊猜,鸚鵡能言防漏泄。” 王统照 《母爱》:“﹝她﹞不怕漏泄秘密,却总难承认自己是生过孩子的母亲。”
(2).渗漏。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苇槨桐棺,穿壙七尺,上无漏泄,下无积水。” 唐 韩偓 《绕廊》诗:“浓烟隔帘香漏泄,斜灯映竹光参差。”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迭舘者,楼上作轩,轩上再作平臺,上下盘折重叠四层,且有小池,水不漏泄,竟莫测其何虚何实。”
(3).犹破绽。《水浒传》第一一六回:“那 石寳 一口刀,战两枝戟,没半分漏泄。”词语解释:泄泄 拼音:xiè xiè
(1).和乐貌。《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 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杜预 注:“洩洩,舒散也。” 杨伯峻 注:“洩本作泄,今作洩者,盖仍《唐石经》避 唐太宗 李世民 讳改。《金泽文库》本作泄。”《文选·张衡〈思玄赋〉》:“聆广乐之九奏兮,展洩洩以肜肜。”旧注:“洩洩肜肜,皆乐貌。”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王粲 《赠杨德祖》诗云:‘我君饯之,其乐洩洩。’”
(2).舒徐貌。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内有 成山 ,衝出此险道,洩洩宵行至 威海卫 所,开泊 刘公岛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阿樨》:“明知弟幼弱,不加防护,任其独行,不饱豺虎,必遭颠坠。汝虑我死后,数亩山田,不能独受,故幸灾乐祸,洩洩独归耶?”
(3).飞翔貌。《文选·木华〈海赋〉》:“羣飞侣浴,戏广浮深。翔雾连轩,洩洩淫淫。” 李善 注:“洩洩淫淫,飞翔之貌。”一说沉浮貌。见 张铣 注。
(4).任风貌。《文选·木华〈海赋〉》:“於是舟人渔子,徂南极东……或掣掣洩洩於裸人之国,或汎汎悠悠於黑齿之邦。” 李善 注:“掣掣洩洩,任风之皃。”
(1).鼓翼貌。一说缓飞貌。《诗·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 毛 传:“雄雉见雌雉飞,而鼓其翼泄泄然。” 朱熹 集传:“泄泄,飞之缓也。”
(2).闲散自得貌;和乐貌。《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 朱熹 集传:“泄泄,犹闲闲也。”《诗·魏风·十亩之间》:“桑者闲闲兮。” 朱熹 集传:“闲闲,往来者自得之貌。” 晋 夏侯湛 《猎兔赋》:“盘紆游田,其乐泄泄。”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思及此而犹泄泄于民上者,非人心也。”
(3).弛缓;懈怠。《诗·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朱熹 集传:“泄泄,犹沓沓也;盖弛缓之意。”《明史·方从哲传》:“四十六年四月,大 清 兵克 抚顺 ,朝野震惊。帝初颇忧惧,章奏时下,不数月泄泄如故。” 清 钱谦益 《跋〈董侍郎文集〉》:“今之边镇,只恃一 辽 ,一旦有事,内虚外弱…… 金 再举而 宋 虏者,以不听 李纲 ,散遣勤王诸将之故,今可泄泄不早为之所乎?” 清 林则徐 《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餉之银。”一说竞进貌。见《诗·大雅·板》 孔颖达 疏。或说多言。见《说文·口部》“呭”和《言部》“詍”。词语解释:蓄泄 拼音:xù xiè
积聚与分散;蓄存与泄放。 唐 崔融 《嵩山启母庙碑》:“蓄洩云雾,震荡雷风。”《明史·循吏传·陈灌》:“伐石筑堤,作水门蓄洩,护濒江田,百姓咸赖。”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修水利》:“水旱有蓄洩之或异……旱则闭而蓄之,涝则启而泄之。”词语解释:发泄 拼音:fā xiè
亦作“ 发洩 ”。
(1).散发,舒发。《墨子·节葬下》:“掘地之深,下无菹漏,气无发洩於上,垄足以期其所则止矣。”《吕氏春秋·季春》:“生气方盛,阳气发泄。” 高诱 注:“发泄,犹布散也。”《后汉书·顺帝纪》:“詔以民入山凿石,发洩藏气,勑有司检察所当禁絶。”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杨石斋》:“人家气数有限,今尽发洩如此。” 郭沫若 《文艺论集续集·文学革命之回顾三》:“外来的资本主义要把 中国 束缚成一个恒久的乡村,作为发泄它们过剩资本、过剩生产的尾闾。”
(2).尽量发出。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性洁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水浒传》第一○五回:“他们平日受的克剥气多了,今日一总发泄出来。” 清 戴名世 《先大人诗序》:“至於穷之大者,其怨更深;而无所发洩,则必有以自鸣其怨。” 茅盾 《昙》四:“她的满腔的怨怒,不知道向谁发泄方好。” 巴金 《〈往事与随想〉译后记》一:“我有感情需要发泄,有爱憎需要倾吐。”
(3).泄漏。《淮南子·道应训》:“臣闻袭国者,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为其谋未及发泄也。”
(4).显示;显现;表现。 唐 杨炯 《〈王勃集〉序》:“知音与之矣,知己从之矣,於是鼓舞其心,发洩其用,八絃驰骋於思绪,万代出没於豪端。” 宋 苏轼 《上王兵部书》:“士之贤不肖,见於面颜,而发泄於辞气。”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六:“ 长顺 听了 瑞宣 的话,也想对别人说:知识和感情都是要往外发泄的东西。”
(5).犹揭露。《隋书·房陵王勇传》:“ 素 又发洩东宫服玩似加琱饰者,悉陈之於庭,以示文武羣官,为太子之罪。”
(6).犹流通。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铜钱过 江 北,既有铁钱以易之矣,铁钱过 江 南,亦必有铜钱易之可也……若恐铁钱过 江 ,兑换者多,自合量宜撙节,但要存此发泄一路而已。”
(7).犹倾诉。 沙汀 《困兽记》一:“他想起了他的妻儿,但他没有认真发泄下去;更没有说出那件真正搅乱了他的事件。”
(8).中医指发汗宣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王冰 注:“发泄谓汗出也。”《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须请个太医来用药,表他的汗出来方好。不然,这风寒怎能勾发洩?”词语解释:融泄 拼音:róng xiè
亦作“ 融洩 ”。 流动貌。 宋 吴文英 《西河·陪鹤林登袁园》词:“春乍霽,清涟画舫融洩。”词语解释:呕泄 拼音:ǒu xiè
吐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厥阴所至,为脇痛呕泄。” 唐 杜甫 《北征》诗:“老夫情怀恶,数日呕泄卧。” 金 元好问 《病中》诗:“万钱谁呕泄,一臠尔乘除。”词语解释:溶泄 拼音:róng xiè
晃动貌;荡漾貌。《绿窗新话》引 唐 南卓 《解题叙》:“后二年,江上烟波溶洩,见女立於水中。”词语解释:下泄 拼音:xià xiè
下行;下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其人喜自静,不躁,又久安坐,伏几而寐,故血下泄。” 明 高启 《畣余新郑》诗:“丹中感癘得下泄,刃搅肠腹闻咿嚶。”词语解释:语泄 拼音:yǔ xiè
谓所谈论的内容泄漏出去。语本《韩非子·说难》:“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史记·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汉书·刘向传》:“ 望之 、 堪 、 更生 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遂为 许 史 及 恭 显 所譖愬。”词语解释:露泄 拼音:lù xiè
亦作“ 露洩 ”。 泄露。《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后自是怀惧,乃与父 完 书,言 曹操 残逼之状,令密图之。 完 不敢发。至十九年,事乃露泄。 操 追大怒,遂逼帝废后。”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人士因有用金漆版代书帖与朋儕往来者,已而苦其露泄,遂有作两版相合,以片纸封其际者。”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缉捕》:“少有不谨,露洩风声。”词语解释:潴泄 拼音:zhū xiè
亦作“潴泄”。 蓄水和放水。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下湖》:“合为一流,如环带形,自有二斗门潴泄之。”词语解释:欧泄 拼音:ōu xiè
亦作“ 欧洩 ”。 上吐下泻。《汉书·严助传》:“夏月暑时,欧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 唐 韩愈 《谴疟鬼》诗:“求食欧洩间,不知臭秽非。”词语解释:决泄 拼音:jué xiè
亦作“ 决洩 ”。 除去壅塞,排放积水。 晋 陆云 《答车茂安书》:“火耕水种,不烦人力,决泄任意,高下在心。” 晋 束晳 《广农议》:“云雨生於畚臿,多稌生於决泄。” 唐 刘禹锡 《高陵县令刘君遗爱碑》:“决洩有时,畎澮有度。” 宋 欧阳修 《论水入太社札子》:“及差兵匠併力先且决洩,戽出积水。”词语解释:流泄 拼音:liú xiè
(1).流淌;排泄。 宋 陈师道 《黄楼铭序》:“ 河 决 澶州 ……流泄不时,盈益千里,平地水深丈餘。” 浩然 《洪涛曲》:“大草甸子的沥水急速地往下流泄着。”
(2).谓大小便失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词语解释:五泄 拼音:wǔ xiè
亦作“ 五洩 ”。 山名。在 浙江 诸暨县 境,因山有五瀑布而得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东逕 诸暨县 与 洩溪 合, 溪 广数丈,中道有两高山夹溪,造云壁立,凡有五洩……瀑布,土人号为洩也。” 明 徐渭 《哀骆怀远公验词》诗:“迟余去 五泄 ,深衣远相迎。”词语解释:舒泄 拼音:shū xiè
抒发,发泄。《释名·释形体》:“舌,泄也,舒泄所当言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八节:“这是民众受压迫过重过久,不自觉的呼号奔走,借以舒泄郁闷的怨气。”词语解释:脾泄 拼音:pí xiè
中医学病名。由于脾脏关系所致的腹泻。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肉豆蔻》﹝附方﹞:“脾泄气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三回:“恰好 多老爷 得了个脾泄的病,做儿媳妇的,别的都好伺候,惟有这搀扶便溺,替换小衣,是办不到的。” 周作人 《三礼赞》三:“至于失恋以至反目,事属寻常,正如酒徒呕吐,烟客脾泄,不足为病。”词语解释:阴泄 拼音:yīn xiè
阴雨。 宋 欧阳修 《与乐秀才第一书》:“自冬涉春,阴洩不止。 夷陵 水土之气,比频作疾,又苦多事,是以闕然。”词语解释:透泄 拼音:tòu xiè
走漏,漏泄。《元典章·吏部六·书吏》:“与路府州县官吏相通,或为容隐,或为透泄,遇有词讼,恣意起灭,把持官府,实为伤公害事。” 宋 文天祥 《与知吉州江提举万顷书》:“近见多有趋 龙泉 、 永新 运糴者,觉彼二处,米亦有限,县大夫各私其土,不肯透泄,亦其不得已者。”《金瓶梅词话》第七六回:“怪道前日 翟亲家 説我机事不密则害成,我想来没人,原来是他把我的事透泄与人,我怎得晓的?”词语解释:走泄 拼音:zǒu xiè
亦作“ 走洩 ”。
(1).放泄,流失。 宋 单锷 《吴中水利书》:“今若治 吴江 岸泄众水,则 运河 之水,再防走泄,当於北门之外,创一堰可也。”
(2).走漏,泄露。《元典章·吏部七·掌印》:“使印之人非理刁蹬、取受钱物,或将机密事情因而走泄,不便参详,拟令遍行禁治。”《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只是此言未可走洩,望大人主张,发落去了这一干人,小生别有下情实告。”词语解释:写泄 拼音:xiě xiè
倾注排泄。 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其中腾波触天,高浪灌日,吞吐百川,写泄万壑。”词语解释:蹶泄 拼音:jué xiè
亦作“ 蹶洩 ”。 苦枣的别称。《尔雅·释木》:“蹶泄,苦枣。” 郭璞 注:“子味苦。” 郝懿行 义疏:“蹶洩者,今 登莱 人谓物之短尾者为蹶洩……枣形肥短,故以为名。”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苦枣》。词语解释:飧泄 拼音:sūn xiè
亦作“飱泄”。 中医病名。指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多因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词语解释:肿泄 拼音:zhǒng xiè
病名。腹泻及手足浮肿。《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五年》:“ 吴明彻 攻 寿阳 ,堰 肥水 以灌城,城中多病肿泄,死者什六七。”按,《陈书·吴明彻传》作“城中苦湿,多腹疾,手足皆肿,死者十六七”。词语解释:越泄 拼音:yuè xiè
见“ 越渫 ”。
词语解释:越渫 拼音:yuè xiè
亦作“ 越泄 ”。 涣散;散失。《说文·欠部》:“歇,息也。一曰:气越泄也。” 段玉裁 注:“泄,当作渫。此别一义。越渫,犹漏溢也。”《文选·枚乘〈七发〉》:“精神越渫,百病咸生。” 吕延济 注:“越,散;渫,发。”词语解释:融融泄泄 拼音:róng róng xiè xiè
形容和乐舒畅。语出《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 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清 钱谦益 《范太公八十序》:“匡床坐谈,石鼎联句,融融洩洩。”亦作“ 融融泄泄 ”。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我 纯哥 的家庭,融融泄泄,安闲恬静的生涯虽说不得,隐隐的森严规律的气象,点缀些花草的闲情雅意,也留我许多感想。” 郑振铎 《海燕》:“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间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呀!” 聂绀弩 《怀〈柚子〉》:“纵使这样的场合,也不一定永久融融泄泄,和气一团。”
见“ 融融洩洩 ”。词语解释:遗泄 拼音:yí xiè
指腹泻。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復赐冰屑麻节饮, 陈 体生寒慄,腹中雷鸣,再三请起,方许,上犹拭汗不已。 陈 纔及门,遗洩狼籍,逾日復故。”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药议》:“金罌子止遗洩,取其温且澁也。”词语解释:倾泄 拼音:qīng xiè
从高处大量涌流或倾倒下来。 华山 《山中海路》二:“冰川的雪水,从山豁口倾泄下来,形成一道瀑布。”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三章:“敌机大约倾泄下五六十个炸弹,才哼哼着满意地飞走了。”词语解释:通泄 拼音:tōng xiè
亦作“ 通洩 ”。
(1).疏通宣泄。《晋书·束晳传》:“又如 汲郡 之 吴泽 ,良田数千顷,泞水停洿,人不垦植。闻其国人,皆谓通泄之功不足为难。”《宋史·食货志上一》:“开濬毕功,通洩积水,久浸民田露出堘岸。”
(2).透露,泄露。 明 王世贞 《皇明异典述十·罢辅臣特敕》:“前岁 忠 ( 高忠 )代 言 ( 夏言 )进玉器祝寿,朕已疑其与彼同计矣,今果通泄朕言,不具敕稿,果无例耶?”词语解释:陶泄 拼音:táo xiè
发泄,排遣。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洩。除纸笔代喉舌,千种相思向谁説?”词语解释:且泄 拼音:qiě xiè
沮泄,泄漏。且,通“ 沮 ”。《吕氏春秋·仲冬》:“地气且泄,是谓发天地之房。”按,《礼记·月令》作“沮泄”。词语解释:黩泄 拼音:dú xiè
侮慢不恭。泄,通“ 媟 ”。《韩非子·八经》:“握明以问所闇,诡使以絶黷泄。”词语解释:桥泄 拼音:qiáo xiè
骄溢,傲慢。桥,通“ 憍 ”。《荀子·荣辱》:“桥泄者,人之殃也。”桥,一本作“ 憍 ”。 杨倞 注:“泄,与媟同,嫚也。”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念孙 曰:“ 吕 钱 本亦作憍。憍泄即骄汰之异文。”词语解释:钟泄 拼音:zhōng xiè
谓蓄洪和放水。《新唐书·高瑀传》:“州比水旱无年, 瑀 相地宜,筑隄庸百八十里,时其钟洩,民赖不饥。”词语解释:承泄 拼音:chéng xiè
容纳排洩。《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由于河道狭窄、淤垫、下游弯曲,不能承洩大量洪水。”词语解释:憍泄 拼音:jiāo xiè
傲慢。《荀子·荣辱》:“憍泄者,人之殃也。” 杨倞 注:“泄与‘媟’同,嫚也。”词语解释:慢泄 拼音:màn xiè
犹轻浮。《新唐书·外戚传·武三思》:“宰相 李嶠 、 苏味道 等及 沉佺期 、 宋之问 诸有名士,造作文辞,慢泄相矜,无復礼法。”词语解释:注泄 拼音:zhù xiè
(1).泄泻,下泻。《素问·至真要大论》:“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阴同候。”
(2).倾泻。指把力量、精力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 李大钊 《Pan……ism之失败与Democracy之胜利》:“强大优越之民族,所争多在外部之发展,其民族精神之缔结,国家位置之优胜,均足以助其争之本能,以高其固有之境遇,而一致以注泄于外竞。”词语解释:展泄 拼音:zhǎn xiè
犹抒发。《魏书·彭城王勰传》:“展洩哀穷,指不云远。”词语解释:涌泄 拼音:yǒng xiè
亦作“涌洩”。 见“ 涌泄 ”。
亦作“涌洩”。
(1).呕吐排泄。《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王冰 注:“涌,吐也;泄,利也。” 宋 秦观 《治势下》:“天下之势犹一人之身,缓而救之以猛,犹关鬲不通而涌泄之也;其急而解之以宽,犹虚中暴下而补养之也。”
(2).喷涌外泄。 明 唐顺之 《赠蔡年兄道卿序》:“后生耳目好奇而不择方。其力蓄而气鋭,力蓄则必有所涌洩,非泛滥不足以肆。”词语解释:涯泄 拼音:yá xiè
边际。词语解释:披泄 拼音:pī xiè
陈述发泄。《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 师鐸 始亦望 駢 旧将劳问,得以具陈 用之 姦恶,披泄积愤。”词语解释:沮泄 拼音:jǔ xiè
泄漏。《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命有司曰:土事毋作,慎毋发盖,毋发室屋,及起大众,以固而闭,地气沮泄,是谓发天地之房。” 孔颖达 疏:“令地沮泄,谓泄漏地之阳气。”词语解释:漫泄 拼音:màn xiè
水满外流。 元 唐奎 《赤乌碑》诗:“ 河 水初润 瓠子 决, 东吴 沪瀆 復漫泄。”词语解释:导泄 拼音:dǎo xiè
疏导排泄。 南朝 梁 萧统 《请停吴兴等三郡丁役疏》:“开漕沟渠,导泄 震泽 ,使 吴兴 一境无復水灾。”词语解释:烝泄 拼音:zhēng xiè
蒸发。《管子·幼官》:“冬行秋政,雾;行夏政,雷;行春政,烝泄。”词语解释:溶溶泄泄 拼音:róng róng xiè xiè
见“ 溶溶曳曳 ”。
词语解释:溶溶曳曳 拼音:róng róng yè yè
亦作“ 溶溶洩洩 ”。 晃动貌;荡漾貌。 唐 罗隐 《浮云》诗:“溶溶曳曳自舒张,不向 苍梧 即帝乡。”曳曳,一本作“ 洩洩 ”。 宋 范成大 《眼儿媚·萍乡道中乍晴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词:“溶溶洩洩,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宋 吴自牧 《梦粱录·暮春》:“是月春光将暮,百花尽开……当此之时,雕梁燕语,綺槛鶯啼,静院明轩,溶溶洩洩,对景行乐,未易以一言尽也。”词语解释:开泄 拼音:kāi xiè
打开;泄露。 唐 元稹 《祈雨九龙神文》:“凡天降疵厉,必因於人,岂予心之虚削孤独,依倚气势耶?将予刑之僭滥失所,冤哀无告耶?或予政之抑塞和令,开洩闭藏耶?”词语解释:放泄 拼音:fàng xiè
犹发泄。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不是信》:“因这一回的放泄,我才悟到 陈源 教授大概是以为揭发 叔华 女士的剽窃小说图画的文章,也是我做的,所以早就将‘大盗’两字挂在‘冷箭’上,射向‘思想界的权威者’。”词语解释:攻泄 拼音:gōng xiè
谓饮服烈性药物使之宣泻。 梁启超 《新民说》第十六节:“沉疴在躬,固不得不施药石。若无论其受病不受病之部位,而一切鍼灸之,攻洩之,则直自杀而已。”词语解释:餐泄 拼音:cān xiè
谓食物未经消化而排泄。《癸巳类稿·持素证论》引《灵枢经·胀论》:“大肠胀,肠满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则湌泄不化。”《癸巳类稿·持素证论》引《灵枢经·师传》:“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湌泄。”今本《灵枢经》作“飧泄”。词语解释:溏泄 拼音:táng xiè
亦作“ 溏洩 ”。亦作“ 溏泻 ”。 轻度腹泻。《素问·气变交大论》:“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门絶者不治。”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予按《神农本经》‘枳实’条内称:‘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臟,益气轻身,安胃气,止溏泄,明目。’尽是枳壳之功,皆当摘入‘枳壳’条。”《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肺经原络应刺病,胸胀溏泻小便频。”词语解释:渗泄 拼音:shèn xiè
见“ 渗洩 ”。
亦作“ 渗泄 ”。
(1).泄露;泄漏。 元 杨梓 《豫让吞炭》第二折:“ 韩 魏 二君,与我谨守堤岸,不可渗洩。” 明 唐顺之 《赠蔡年兄道卿序》:“夫聚其全气与力,无所渗洩而一以输之於道,至於久而未有闻焉者,吾不信也。”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三》:“生气渗泄,外强中乾,而仁之存者寡矣。”
(2).指侵蚀财货。《元典章·户部八·市舶》:“如曾停泊他处,将贩到物货转变渗泄作弊,及抄填不尽或因事发露到官,即从漏舶法断没。”
(3).中医谓利尿。《素问·至真要大论》:“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王冰 注:“渗泄,小便也。”《元史·方技传·李杲》:“今用渗泄之剂而病亦甚者,是气不化也。”词语解释:濡泄 拼音:rú xiè
濡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 王冰 注:“濡泄,水利也。”参见“ 濡写 ”。
词语解释:濡写 拼音:rú xiě
因水湿阻于肠胃,脾虚不能制水导致的腹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胜则浮,溼胜则濡写。” 王冰 注:“以湿内盛而写,故谓之濡写。”词语解释:支泄 拼音:zhī xiè
卸下出售。《元典章·户部八·市舶则法二十三条》:“舶商去来不定,多在 海南 州县支泄细货。”词语解释:掣掣泄泄 拼音:chè chè xiè xiè
随风飘荡貌。《文选·木华〈海赋〉》:“於是舟人渔子,徂南极东……或掣掣洩洩於裸人之国,或汎汎悠悠於黑齿之邦。” 李善 注:“掣掣洩洩,任风之貌。”词语解释:排泄 拼音:pái xiè
(1).使多余的水排出。 沉从文 《泥涂》:“这厂里大坪原来就满是积水,像一个湖没有排泄处。” 浩然 《艳阳天》第一章:“河水引过来以后,这边靠山区的土地干旱问题就解决了大半,还能排泄一部分低洼地的积水。”
(2).把无用的东西排出体外。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十五:“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叶君健 《火花》十一:“需要排泄,需要蹦跳几下,松动松动它的筋骨,准备新来一天的工作。”词语解释:春光漏泄 拼音:chūn guāng lòu xiè
男女的奸情私通苟合被人觉察识破。例如:呀,这春光漏泄,怎地开交?——洪昇《长生殿·絮阁》词语解释:沤泄 拼音:ōu xiè
呕吐腹泻。 唐 柳宗元 《愚溪对》:“予闻 闽 有水,生毒雾厉气,中之者,温屯沤泄,藏石走瀨。”词语解释:消泄 拼音:xiāo xiè
消散宣泄。 沙汀 《医生》:“彷彿这大半天的闷气,甚至这几场、这几年的闷气,都已经消泄罄尽。”词语解释:洞泄 拼音:dòng xiè
亦作“ 洞洩 ”。 洞泻,腹泻。《素问·金匮真言论》:“仲夏善病胸脇,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宋 李纲 《再与吴元中书》:“病洞洩,则有虚脱之理,必以热药补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良药滋补,未必能使人骤健;而峻剂攻伐,一饮之则洞泄。”词语解释:简泄 拼音:jiǎn xiè
犹简慢。 汉 贾谊 《新书·大政下》:“刑罚不可以慈民,简泄不可以得士……故夫士者,弗敬则弗至。”词语解释:吐泄 拼音:tǔ xiè
犹发泄。 蒋光慈 《弟兄夜话》:“此时 江霞 又动了乡情,心中的情绪如乱麻也似地纷扰,要想找一个方法吐泄一下。”词语解释:玩泄 拼音:wán xiè
玩忽,轻慢。 明 陈子龙 《中都》诗:“守臣今玩泄,小丑忽猖狂。”词语解释:寒泄 拼音:hán xiè
中医病名。因寒邪客肠胃所致,症见肠鸣腹痛,便泻稀水等。《汉书·赵充国传》:“其秋, 充国 病,上赐书曰:‘制詔后将军:闻苦脚脛、寒泄,将军年老加疾,一朝之变不可讳,朕甚忧之。’” 颜师古 注:“寒泄,下利也。”词语解释:宣泄 拼音:xuān xiè
亦作“ 宣洩 ”。
(1).泄露;泄漏。《汉书·刘向传》:“窃推《春秋》灾异,以救今事一二,条其所以,不宜宣泄。”《南史·后妃传上·宋孝武帝宣贵妃》:“ 殷淑仪 , 南郡王 义宣 女也。丽色巧笑。 义宣 败后,帝密取之,宠冠后宫。假姓 殷 氏,左右宣泄者多死,故当时莫知所出。”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前恐 唐古特氏 民人生变,故未发丧,今当以丑年十月二十五日出定坐床,求大皇帝勿宣泄。”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四十章:“县委考虑,群众普遍发动起来之后,斗争全面展开了,来一次大规模的搜山活动,但目前不宜宣泄出去,到时再作具体部署。”
(2).犹言舒散。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九:“然则后生词彩绚然,宣洩太尽者,葢甘露之类也。”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尤奇者,县署窗瓦,亦被大风揭去,洞开一穴云。是岂天之震怒斯邦,而以烈风警之耶?抑天地山川有不平之气,藉风以宣洩之耶?”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重重对生活的厌倦和失望甚至使他懒于宣泄心中的苦痛。”
(3).排放,泄出。《明史·陈瑄传》:“导湖水入 淮 ,筑四闸以时宣洩。” 清 林则徐 《清厘福州小西湖界址告示》:“凡西北一带之田,旱则灌溉无资,涝则宣洩无路,岂非图小利而忘大害乎?” 徐迟 《搜尽奇峰打草稿》:“按这老资料来设计就糟了。到时候闸门打开,洪水却不能畅快宣泄。”词语解释:痁泄 拼音:shān xiè
疟疾而又泄痢(水泻痢疾)。 唐 柳宗元 《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 元和 十二年秋七月日,病痁泄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