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姿[wéi,施为][cuī shuāi][饥渴][cī,参差][順遷也][léi][mí][跨马,动词][yí][治国][méi mí][chí shi][详注1][chuí zhuī][chí][地方古音,读同之。][yí][详注2][zī][详注3][zī][详注4][yí][dī][音兹。《诗·小雅》或耘或耔。沈重读。][qī][lí][huī][详注5][繁殖][huī suī][sī][盱眙,縣名。][音驰。《说文》趍赵,久也。][音夷。義同。][qí]觿[bēi][xī][shī][chí][详注6][pī][cí][zī][通黴][ní][梓也][wēi][详注7][详注8][qí][克也,任也][zhī zī][lí][音靡][ér][lí][tí][zuī][yí][pī][guī][详注9][lí][详注10][木名。][详注11][huī][音雌。嵾嵯,山不齐貌。通作参差。或作嵯。][qí][详注12][详注13][chí][ní][qí][wēi][详注14]乿


注1:齐 《正韻》津私切,音貲。《論語》攝齊升堂。孔安國曰:衣下曰齊。
注2:犁 《广韵》力脂切《集韵》《韵会》良脂切,音梨。《广韵》牛驳。《论语》犁牛之子。《注》犁杂文。
注3:比 音毗。和也。一曰次也。比邻,犹并邻。《杜甫诗》不教鹅鸭恼比邻。
注4:氂 犛牛尾也。又長毛也。《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註》氂,長毛也。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注5:居 音基。语助辞。《礼·檀弓》公仪仲子之丧,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注》怪之之辞,犹言何故也。一说何居,犹言此义何处。居读如字,不必改音基。《集韵》通作其。
注6:蠡 邻知切,音离。《史记·匈奴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
注7:剂 《说文》齐也。从刀,齐声。《尔雅·释言》剂,翦齐也。《疏》齐截也。《周礼·地官·司市》以质剂结信而止讼。《注》质剂,谓两书一札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言保物要还矣。《疏》质剂谓券书。恐民失信,有所违负,故为券书结之,使有信也。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故知质剂是券书。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与古质剂同也。
注8:台 《唐韵》与之切《集韵》《韵会》盈之切《正韵》延知切,音怡。《尔雅·释诂》台,我也。《又》予也。《书·禹贡》祇台德先。《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又《说文》悦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又《扬子·方言》养也,晋卫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鲁之閒曰台。
注9:箠 音垂。竹名。《张衡·南都赋》其竹则筱簳、箛箠。又音追,竹节也。
注10:鑴 《广韵》许规切《集韵》《韵会》翾规切,音隓。《广韵》大钟。《集韵》鼎属。一曰日旁气。《周礼·释文》郑康成读。
注11:萑 音鵻。《说文》草多貌。 又草名。茺蔚也。《尔雅·释草》萑蓷。《注》茺蔚,又名益母。 又《集韵》枲未沤者。
注12:梩 音釐。《廣韻》徙土轝也。《周禮·地官·鄕師註》梩或云揷,或云鍬。
注13:荠 才資切,音疵。《采薺》,逸《詩》篇名。《周禮·春官·樂師》趨以采薺。又通茨。
注14:锜 音奇。《广韵》凿属。《集韵》釜属。《诗·豳风》又缺我锜。《传》凿属曰锜。《释文》锜,巨宜反。韩诗云:木属。
[衣服][芳菲][jī,微也。如见几][穀不熟][详注1][féi]岿鬿[详注2]


注1:蜚 與飛通。《史記·周本紀》麋鹿在牧,蜚鴻滿野。《楚世家》三年不蜚,蜚將沖天。
注2:騩 音归。山名。《后汉·郡国志》河南尹密县有大騩山。《山海经》大騩之山,其阴多铁,多美垩。
西[qī,夫妻][yī][tí][详注1][dī]觿[ní][lí][bī pī][bǐ][详注2][详注3][guī][guī][xī][tí][详注4][qí jī][pí]


注1:儿 音霓。姓也。《前汉·艺文志》儿良一篇。《注》师古曰:六国时人也。《儿宽传》儿宽,千乘人也。又《韵会》弱小也。通作倪。《孟子》反其旄倪。
注2:媞 音题。美好,如“西施~~而不得见兮。”安详,如“有女怀芬芳,~~步东厢。”
注3:澌 音西。与嘶同。《说文》散声也。《徐曰》若今谓马鸣为嘶也。
注4:錍 又《集韵》篇迷切。《尔雅·释器·金镞翦羽谓之鍭注》今之錍箭是也。《扬子·方言》凡箭簇胡合嬴者,广长而薄镰,谓之錍。《注》錍,普蹄反。
灰(半)[守宮槐][pēi pī péi][léi][méi][音磓。《广韵》治玉。《集韵》锻也。][kuí][详注1][huī][léi][bēi][音隈。石不平。][傀儡]鼿[kuī][suī][亦手摩物也]


注1:敦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都回切,音堆。《诗·豳风》敦彼独宿。《传》敦敦然独宿也。
现代汉语字典本字分属于多个韵部:
 韵 平声
 韵 去声 nì,拘泥
 韵 上声 ní,露泥泥

拼音:ní 齐韵,另见

泥 ní
〈名〉
  • (形声。从水,尼声。本义:泥水)
  • 中国古水名,泾水支流,即今甘肃省庆阳地区的东河及其下流马连河
  • 泥,泥水也。出北地郁郅北蛮中。亦曰白马水。一名东河。——《说文》
  • 北地郡郁郅县泥水出北蛮夷中。——《汉书》
  • 泥土;泥巴
  • 厥土惟涂泥。——《书·禹贡》
  • 致远恐泥。——《论语》
  •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杜甫《无家别》
  •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泥中死者。——《资治通鉴》
  • 又如:泥木(土木);泥水(带泥土的水);泥牛(即土牛);泥冈子(土山冈);泥坂(土坡);泥灰(灰土);泥尘(尘土);泥墩墩(土墩子。比喻呆板无用的人);泥垡头(泥土块)
  • 泥水,稀泥;烂泥
  • 震遂泥。——《易·震卦》。注:“坤土得雨为泥。”
  • 胡为乎泥中。——《诗·邶风·式微》
  • 市南门外泥中歇。——·白居易《卖炭翁》
  • 尘泥渗漉。——·归有光《项脊轩志》
  • 又如:泥掌(泥水匠用以抹平墙壁的泥镘);泥书(泥封的书函);泥头(指封酒坛口的泥巴);泥缄(古人书函多以泥封,后因以借指书信);泥章(封泥上所盖的印章);泥淖(烂泥;淤泥);泥荡(泥潭。泥坑);泥沟(烂泥淤积的水沟)
  • 粘土的泥塑 。如:泥马(用泥塑造的马形);泥媳妇(泥塑的妇女像);泥像(泥塑佛像);泥龙(泥塑龙像);泥孩(泥塑娃娃);泥佛(泥塑的佛像)
  • 重而稀软的、泥泞或粘滑的沉淀物 。如:泥涂(比喻污浊);汽车房地上的油泥
  • 一堆捣成或压成的柔软的糊状混合料
  • 那庄家连忙取半只熟狗肉,捣些蒜泥,将来放在智深面前。——《水浒传》
  • 又如:枣泥;土豆泥;蒜泥
  • 读“{niè}”,通“涅”,染黑
  •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形〉
  • 软弱无力
  • 威夷(兽名),长颈而泥。——《尔雅·释兽》
康熙字典

  • 《廣韻》奴低切《集韻》《韻會》《正韻》年題切,𠀤音䛏。 (齐韵)
  • 水名。《說文》水出北地郁郅北蠻中。
  • 又潏水之別名。《長安志》潏水,今名泥水。
  • 又江州洣水又謂之泥水。《前漢·地理志》長沙國茶陵泥水。
  • 又水和土也。《書·禹貢》厥土惟塗泥。
  • 又汚也。《易·井卦》井泥不食。
  • 又丘名。《爾雅·釋丘》水潦所止曰泥丘。
  • 又泥中,衞邑也。《詩·邶風》胡爲乎泥中。
  • 又泥陽,縣名。《史記·酈商傳》蘇駔軍於泥陽。《前漢·地理志》北地郡有泥陽縣,王莽更曰泥隂。
  • 又弱也。《爾雅·釋獸》威夷長脊而泥。
  • 又蟲名,出東海,得水則活,失水則如泥。《杜甫詩》先拚一飮醉如泥。
  • 又紫泥,以封璽書者。《西京雜記》中書以武都紫泥爲璽室,加綠綈其上。
  • 又靑泥,水名。《長安志》藍田縣南有靑泥水,魏置靑泥軍。又坊名。《杜甫詩》飯煮靑泥坊底芹。
  • 又蜀人謂糊窻曰泥窻。《花蘂夫人宮詞》紅錦泥窻遶四廊。
  • 又渤泥,佛泥,俱國名。《諸蕃風俗》佛泥國在廣州東南,宋濂有渤泥入貢記。
  • 又《薛俊·日本寄語》星曰付泥,金曰空措泥,銀曰失祿楷泥,船曰浮泥。
  • 又姓。漢犍爲功曹泥和。
  • 又《廣韻》奴禮切《集韻》《韻會》《正韻》乃禮切,𠀤音禰。 (荠韵)
  • 泥泥,露濃貌。《詩·小雅》蓼彼蕭斯,零露泥泥。
  • 又柔澤貌。《詩·大雅》方苞方體,維葉泥泥。亦作𦰫。
  • 又《廣韻》奴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乃計切,𠀤尼去聲。 (霁韵)
  • 滯也。《論語》致遠恐泥。
  • 又《集韻》乃定切,音甯。 (径韵)
  • 泥母,地名。又亭名。《左傳註》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讀如甯。
  • 又與涅同。《史記·屈原傳》皭然泥而不滓。《註》泥音涅。
  • 考證:〔又杇也。《易·井卦》井泥不食。〕
  • 謹按程傳井之不可食以泥汚也。杇改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