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紫泥 拼音:zǐ ní
古人以泥封书信,泥上盖印。皇帝诏书则用紫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奉 高皇帝 璽綬” 李贤 注引 汉 蔡邕 《独断》:“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纽……皆以 武都 紫泥封之。”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封紫泥於璽禁,传墨令於银书。”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古印文作白字,盖用以印泥,紫泥封詔是也。”后即以指诏书。 南朝 梁 沉约 《为始兴王让仪同表》:“徒尘翠渥,方降紫泥,以兹上令,用隔下情。” 唐 白居易 《代书一百韵寄微之》:“恩随紫泥降,名向白麻披。”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紫泥欲下早蝉蜕,掉头不肯随东封。”词语解释:尘泥 拼音:chén ní
(1).犹尘土。 唐 杜甫 《无家别》诗:“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宋 苏辙 《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之三:“尘泥翳泉井,荆棘败禾粟。”
(2).喻卑下。 宋 苏舜钦 《吕公初示古诗一编因以短歌答之》:“昔时名价满天下,此日塞默趋尘泥。”词语解释:燕泥 拼音:yàn ní
(1).燕子筑巢所衔的泥;燕巢上的泥。 南朝 梁简文帝 《和湘东王首夏诗》:“燕泥衔復落,鶗吟歛更扬。” 唐 李德裕 《谪岭南道中作》诗:“愁衝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宋 戴复古 《滕王阁次韵刘允叔》:“当年杰阁栖龙子,今日空梁落燕泥。” 清 汪琬 《示林吉人顾有典》诗:“花繁蜂酿熟,风暖燕泥乾。”
(2).燕子衔泥筑巢。 宋 陈造 《春日客中》诗:“露桃烟柳为谁好,蜂蜜燕泥徒自忙。”词语解释:醉如泥 拼音:zuì rú ní
(1).烂醉貌。《后汉书·周泽传》“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唐 李贤 注:“《汉官仪》此下云:‘一日不斋醉如泥。’” 唐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之三:“肯藉荒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 宋 张孝祥 《西江月》词:“三杯村酒醉如泥,天色寒呵且睡。” 清 李福 《浣溪沙》词:“望里层层众緑齐,春风也怕子规啼,只须饮到醉如泥。”
(2).酒杯名。 宋 无名氏 《五国故事》卷下:“ 延羲 在位,为长夜之饮,锻银叶为酒杯,以赐饮羣下。银叶既柔弱,因目之为冬瓜片,又名之曰醉如泥。”词语解释:金泥 拼音:jīn ní
(1).以水银和金粉为泥,作封印之用。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封泰山禅梁父》:“剋石纪号,著己绩也。或曰:金泥银绳,印之以璽。”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上》:“ 卫青 、 张騫 、 苏武 、 傅介子 之使,皆受金泥之璽封也。” 唐 李贺 《咏怀》之一:“惟留一简书,金泥 泰山 顶。” 王琦 汇解:“金泥,以水银和金为泥,以封玉牒者。”
(2).用以饰物的金屑。 唐 孟浩然 《宴张记室宅》诗:“玉指调筝柱,金泥饰舞罗。” 宋 周邦彦 《风流子》词之一:“泪花销凤蜡,风幕卷金泥。” 明 陈子龙 《杂诗》之九:“金泥緑玉字,千古藏莓苔。” 清 龚自珍 《后庭宴》词:“聘乏金钱,贮无金屋,嫁衣不用金泥簇。”词语解释:黄泥 拼音:huáng ní
(1).黄土;泥土。 唐 李白 《赠韦侍御黄裳》诗之一:“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2).犹黄泉。 汉 应瑒 《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常恐伤肌骨,身陨沉黄泥。” 明 刘基 《病妇行》:“不辞瞑目归黄泥,泉下常闻儿夜啼。”参见“ 黄泉 ”。
词语解释:黄泉 拼音:huáng quán
(1).地下的泉水。《孟子·滕文公下》:“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 唐 元稹 《酬乐天雨后见忆》诗:“黄泉便是通州郡,渐入深泥渐到州。”
(2).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阴间。《管子·小匡》:“应公之赐,杀之黄泉,死且不朽。” 唐 王建 《寒食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三章:“否即碧落黄泉,无相见之日。”词语解释:无泥 拼音:wú ní
(1).犹言无丸泥之固。谓难以固守。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 洛阳 未復, 函谷 无泥。旋驾 金陵 ,方膺天眷。”
(2).不沾泥土。形容洁净。 唐 杜甫 《奉答严中丞雨中见忆》诗之二:“何日雨晴云出溪,白沙青石洗无泥。” 宋 苏轼 《留题仙游潭》诗:“青潭百尺皎无泥,山木阴阴谷鸟啼。”词语解释:障泥 拼音:zhàng ní
垂于马腹两侧,用于遮挡尘土的东西。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术解》:“ 王武子 善解马性。尝乘一马,箸连钱障泥,前有水,终日不肯渡。 王 云:‘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径渡。” 唐 李白 《紫骝马》诗:“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脂香玉黛约裙衩,障泥油壁停梳掠。”词语解释:云泥 拼音:yún ní
语出《后汉书·逸民传·矫慎》:“﹝ 吴苍 ﹞遗书以观其志曰:‘ 仲彦 足下,勤处隐约,虽乘云行泥,栖宿不同,每有西风,何尝不叹!’”云在天,泥在地。后因用“云泥”比喻两物相去甚远,差异很大。 南朝 梁 荀济 《赠阴梁州》诗:“云泥已殊路,暄凉詎同节。” 唐 钱起 《离居夜雨奉寄李京兆》诗:“寂寞想 章臺 ,始叹云泥隔。”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尧曰篇一》:“抑既为人心矣,其视道心有云泥之隔,而安能有过于道心者乎?”后因亦用“云”尊称他人,用“泥”谦称自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检开票子看那来信,上面歪歪斜斜的,写着两三行字。写的是:屡访未晤,为悵!僕事,谅均洞鉴……今午到关奉謁,乞少候。云泥两隐。”云泥两隐,指把受信人和写信人的名字都隐去不具。词语解释:青泥 拼音:qīng ní
(1).古时用以封缄文书、器皿的青色粘土。《东观汉记·邓训传》:“又知 训 好以青泥封书……还过 赵国 易阳 ,并载青泥一穙,至 上谷 遗 训 。” 晋 王嘉 《拾遗记·夏禹》:“ 禹 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於前,玄龟负青泥於后…… 禹 所穿凿之处,皆以青泥封记其所,使玄龟印其上。”《云笈七籤》卷七:“时出金壶四寸,上有五龙之检封以青泥。”
(2).相传神仙服食的一种泥浆、泥土。 晋 葛洪 《神仙传·王烈》:“石中有一穴口,径阔尺许,中有青泥流出如髓。 烈 取泥试丸之……气如粳米饭,嚼之亦然。”《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岂知神仙窟宅,每遇三千年纔一开底里,迸出泥来,叫做‘青泥’,专是把与仙人做饭喫的。”
(3).即 青泥城 。《晋书·安帝纪》:“ 赫连勃勃 大败王师於 青泥 北。”参见“ 青泥城 ”。
(4).指 青泥岭 。 唐 李白 《蜀道难》诗:“ 青泥 何盘盘,百步九折縈巖峦。” 五代 王周 《路次覆盆驿》诗:“曾上 青泥 蜀 道难,架空成路入云寒。” 清 吴伟业 《送吴门李仲木出守宁羌》诗:“ 黑水 分 榆柳 , 青泥 老 驌霜 。”参见“ 青泥岭 ”。
(5).古驿站名。在 青泥岭 上。 唐 元稹 《青云驿》诗:“昔游 蜀 门下,有驛名 青泥 。”
词语解释:青泥城 拼音:qīng ní chéng
古地名。在今 陕西 蓝田县 南。 东晋 刘裕 遣将入 武关 ,进屯于此,大败 后秦 之兵。《元和郡县志·京兆府上》:“县理城,即 嶢柳城 也,俗亦谓之 青泥城 。 桓温 伐 苻健 ,使将军 薛珍 击 青泥城 ,破之,即其处也。” 张驹贤 考证:“‘泥’作‘埿’,与 嶢柳 非一地…… 顾祖禹 曰:‘ 嶢柳城 ,今 蓝田县 治。 青泥城 ,在县南七里。’”
词语解释:青泥岭 拼音:qīng ní lǐng
岭名。在今 甘肃省 徽县 南。历来为 甘 陕 入 蜀 之要途。《元和郡县志·兴州》:“ 青泥岭 ,在县( 长举 )西北五十三里 接溪山 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 青泥岭 。”词语解释:冲泥 拼音:chōng ní
谓踏泥而行,不避雨雪。 唐 杜甫 《崔评事弟许迎不到走笔戏简》诗:“虚疑皓首衝泥怯,实少银鞍傍险行。” 宋 苏轼 《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诗之二:“披榛觅路衝泥入,洗足关门听雨眠。” 明 文徵明 《同王履约过道复东堂邀道复履约同作》诗:“推脱尘缘意绪佳,衝泥先到故人家。” 清 王士禛 《答谢方山》诗:“酒车冒雪远衝泥,尺素殷勤 谢傅 题。”词语解释:淤泥 拼音:yū ní
犹污泥。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淤泥不能污其体,重昏不能覆其真。” 唐 方干 《东山瀑布》诗:“不缘真宰能开决,应向前山杂淤泥。” 宋 周敦颐 《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魏传统 《长征诗草·过阿西草原》:“脚踏水草地,淤泥软绵绵。”词语解释:香泥 拼音:xiāng ní
芳香的泥土。 隋 江总 《大庄严寺碑铭》:“木密联绵,香泥繚绕。” 唐 胡宿 《城南》诗:“昨夜轻阴结夕霏,城南十里有香泥。” 明 阮大鋮 《燕子笺·写笺》:“飞飞燕子,双尾贴妆鈿,啣去多情一片笺,香泥零落向谁边?”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四:“﹝ 郑德基 《马嵬》﹞云:‘知是 太真 身死处,马蹄何忍踏香泥?’”词语解释:雪泥 拼音:xuě ní
(1).雪后泥路。 唐 李商隐 《西南行却寄相送者》诗:“百里阴云覆雪泥,行人只在雪云西。” 宋 苏辙 《怀渑池寄子瞻兄》诗:“相携话别 郑原 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宋 陆游 《雪夜》诗之二:“村路雪泥人断行,佛灯一点絳纱明。”
(2).“雪泥鸿爪”的略语。 元 萨都剌 《经姑苏与张天雨杨廉夫郑明德陈敬初同游虎丘山次东坡旧题韵》:“踪跡留雪泥,宇宙寄泡影。”《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引 清 周之桐 《和钮牧村元夕招饮即送赴皖上》:“江馆雪泥传彩笔,桃花红雨送春潮。”词语解释:芝泥 拼音:zhī ní
指古人缄封书札物件用的封泥。上盖印章,如后世之用火漆印。或曰即印泥。 北周 庾信 《汉武帝聚书赞》:“芝泥印上,玉匣封来。” 明 杨慎 《艺林伐山·印色》:“今之紫粉,古谓之芝泥;今之锦砂,古谓之丹雘。皆濡印染籀之具也。” 清 龚自珍 《能令公少年行》:“银针玉薤芝泥封, 秦 疏 汉 密 齐 梁 工。”词语解释:芹泥 拼音:qín ní
燕子筑巢所用的草泥。 唐 杜甫 《徐步》诗:“芹泥随燕觜,花蕊上蜂鬚。” 清 金农 《有忆》诗之一:“涏涏谁怜燕尾长,芹泥冷落已销香。”词语解释:水泥 拼音:shuǐ ní
(1).泥浆。 唐 赵氏 《杂言寄杜羔》诗:“ 临邛 滞游地,肯愿浊水泥。” 巴金 《还魂草》二:“雨继续在落,路上全是滑脚的水泥,在水泥上移动脚步是相当困难的。”
(2).旧称洋灰,有的地区叫水门汀。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用石灰石、粘土等原材料经过多种工序制成。 陈登科 等《破壁记》第一章:“她身子一晃,昏昏沉沉跌倒在马路旁,脑袋又撞在水泥地上。”词语解释:印泥 拼音:yìn ní
(1).在封泥上盖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印章制度》:“ 赵彦卫 云:古印文作白文,盖用以印泥。” 俞樾 《茶香室三钞·印文阴阳之别》引 明 顾大韶 《炳烛斋随笔》:“古人之印章,以印泥故,凸起处其印文反凹,而凹陷处其印文反凸。”
(2).盖图章用的印料。多是红色,一般用朱砂、艾绒、蓖麻油混合制成。词语解释:深泥 拼音:shēn ní
很深的泥泞。《周礼·考工记·轮人》:“参分其辐之长,而杀其一,则虽有深泥,亦弗之溓也。”
过于拘泥。《朱子全书》卷六:“经旨要子细看上下文义,名数制度之类,略知之便得,不必大段深泥,以妨学问。”词语解释:涂泥 拼音:tú ní
(1).湿润的泥土。《书·禹贡》:“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厥赋上下错。” 宋 韩彦直 《橘录·种治》:“柑橘宜斥卤之地……凡圃之近涂泥者,实大而繁。” 明 刘基 《海宁应氏墓庵记》:“面山负山,厥土广斥涂泥,民质以良。”
(2).谓滋润泥土。 清 顾炎武 《酬归戴王潘四子韭溪草堂联句见怀二十韵》:“《式微》君莫赋,春雨正涂泥。”
(3).泥泞的路途。《汉书·阴兴传》:“ 兴 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出门。”词语解释:封泥 拼音:fēng ní
(1).谓用泥封缄文书。古代文书囊笥外加绳捆扎,在绳结处以胶泥加封,上盖钤印,以防泄密、失窃。也有将简牍盛于囊内,在囊外系绳封泥者。盛行于 秦 汉 。《后汉书·百官志三》:“守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 唐 李林甫 《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目对封泥,手连印署。” 王国维 《〈齐鲁封泥集存序〉》:“窃谓封泥之物,与古璽相表里,而官印之种类,较古璽印为尤伙,其足以考正古代官制地理者,为用至大。” 清 末以来,此项遗物发现甚多。参阅 清 吴式芬 陈介祺 《封泥考略》, 清 刘鹗 《铁云藏封泥》, 周明泰 《续封泥考略》、《再续封泥考略》, 王国维 《齐鲁封泥集存》, 马衡 《封泥存真》。
(2).《后汉书·隗嚣传》:“ 元 ( 王元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 函谷关 ,此万世一时也。”此谓守关如封泥,后因以“封泥”喻据守雄关。 唐太宗 《入潼关》诗:“弃襦怀远志,封泥负壮情。”词语解释:丸泥 拼音:wán ní
(1).一粒泥丸。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弹鸟则千金不及丸泥之用,缝缉则长剑不及数分之针。”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夫丸泥已不能遏 彭蠡 之沸腾,独贤亦焉能反流遁之失正。”
(2). 汉 刘向 《列仙传·方回》:“ 方回 者, 尧 时隐人也……为人所劫,闭之室中,从求道, 回 化而得去,更以方印掩封其户。时人言,得 回 一丸泥涂门户,终不可开。”后用为归隐的典实。 清 唐孙华 《乙酉元旦》诗之一:“衰年报謁心情嬾,欲取丸泥錮两扉。”
(3). 汉 王元 说 隗嚣 以兵守 函谷关 东拒 刘秀 :“今 天水 完富,士马最强…… 元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 函谷关 ,此万世一时也。”见《后汉书·隗嚣传》。后用为守险拒敌的典实。 宋 陆游 《书悲》诗:“何当受詔出, 函谷 封丸泥。” 清 朱彝尊 《百字令·度居庸关》词:“谁放十万 黄巾 ,丸泥不闭,直入 车箱口 。”
(4).揉泥,团泥。《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讨不从命” 裴松之 注引《江表传》:“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 晋 葛洪 《神仙传·玉子》:“每与子弟行,各丸泥为马与之,皆令闭目,须臾成大马。”《花月痕》第四九回:“亦有良懦辈,忍饥丸泥吞。”词语解释:泥泥 拼音:ní ní
道路泥泞貌。 明 何景明 《古怨诗》之一:“泥泥行间泥,零零蔓草露。” 清 龚自珍 《燕昭王求仙台赋》:“淫雨久极,黭黭汩汩。泥泥没没,万民蹙额。”
形容味道甘美诱人。《初学记》卷二六引 汉 邹阳 《酒赋》:“流光醳醳,甘滋泥泥。”
(1).露水浓重貌。《诗·小雅·蓼萧》:“蓼彼萧斯,零露泥泥。” 唐 杜甫 《寄狄明府博济》诗之三:“况乃山高水有波,秋风萧萧露泥泥。” 清 黄景仁 《平金川铙歌·将军奋》:“军宵行,露泥泥。”
(2).柔润貌。《诗·大雅·行苇》:“方苞方体,维叶泥泥。” 宋 范成大 《谒金门》词:“泥泥縠纹无气力,东风如爱惜。”词语解释:银泥 拼音:yín ní
(1).一种用银粉调成的颜料,用以涂饰衣物和面部。 唐 王建 《宫词》之八十:“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银泥。” 唐 白居易 《刘苏州寄酿酒糯米李浙东寄杨柳枝舞衫》诗:“金屑醅浓 吴 米酿,银泥衫稳 越 娃裁。”
(2).借指银泥涂饰的衣裙。 唐 李贺 《月漉漉篇》:“挽菱隔歌袖,緑刺罥银泥。” 五代 和凝 《山花子》词之一:“星靨笑偎霞脸畔,蹙金开襜衬银泥。”词语解释:烂泥 拼音:làn ní
稀烂的泥土。《朱子语类》卷一二一:“ 吕居仁 记 老苏 説平生因闻‘升里转、斗里量’之语,遂悟作文章妙处。这箇须是烂泥酱熟,纵横妙用皆由自家,方济得事也。”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谚语》:“烂泥摇桩,越摇越深。” 郭沫若 《孔雀胆》第四幕:“你同一名半 倮罗 结婚,实在是我最不能忍耐的事,就好像一只天鹅陷进了一个烂泥窖里。”词语解释:一丸泥 拼音:yī wán ní
(1).一颗泥丸。 汉 刘向 《列仙传·方回》:“时人言得 回 一丸泥涂门户,终不可开。”《明史·河渠志二》:“河至 清河 凡四折而后入海。 淮安 、 高 、 宝 、 盐 、 兴 数百万生灵之命託之一丸泥,决则尽成鱼虾矣。”
(2).《东观汉记·隗嚣载记》:“ 元 ( 王元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 函谷关 ,此万世一时也。”谓 函谷关 地势险要,易于防守。后用于比喻以极少的力量,可以防守险要的关隘。《晋书·四夷传·吐谷浑》:“以一丸泥封 东关 ,封 燕 赵 之路,迎天子於 西京 ,以尽遐藩之节。” 唐 李益 《再赴渭北使府留别》诗:“平戎三尺剑,封缄一丸泥。” 清 钱谦益 《狱中杂诗》之十一:“莫倚 居庸 三路险,请封 函谷 一丸泥。” 宋 王安石 《西帅》诗:“一丸岂虑封 函谷 ,千骑无由饮 渭桥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封 函谷 之一丸,据 雍州 之九郡。”词语解释:蟠泥 拼音:pán ní
谓龙蟠曲于泥。指兴起之前的 周 室。语出 汉 扬雄 《法言·问神》:“龙蟠于泥,蚖其肆矣。” 李轨 注:“圣道未彰,羣愚玩矣;龙蟠未升,蚖其肆矣。” 唐 黄滔 《周以龙兴赋》:“ 岐梁 燿衔耀之所, 汧 陇 湛蟠泥之域。”词语解释:赤泥 拼音:chì ní
呈红色的泥土。旧时酒坛封口多用之。 宋 梅尧臣 《李审言遗酒》诗:“赤泥坼封倾瓦盎,母妻共尝婢流涎。” 宋 陆游 《春晚杂兴》诗:“山茗封青箬,村酤坼赤泥。”词语解释:洗泥 拼音:xǐ ní
犹洗尘。《宣和遗事》前集:“这人是 师师 的一箇哥哥,在 西京 洛阳 住。多年不相见,来几日,也不曾为洗尘。今日办了几杯淡酒,与洗泥则箇。”《水浒传》第二六回:“小人们都不曾与都头洗泥接风,如今倒来反扰。”词语解释:斲泥 拼音:zhuó ní
形容技艺高超。 宋 杨万里 《和仲良春晚即事》之五:“我语真彫朽,君诗妙斲泥。”参见“ 斲鼻 ”。
词语解释:斲鼻 拼音:zhuó bí
亦作“斵鼻”。 喻谓技艺高超。典出《庄子·徐无鬼》:“ 郢 人堊慢其鼻端若蝇翼,使 匠石 斵之; 匠石 运斤成风,听而斵之,尽堊而鼻不伤。” 宋 黄庭坚 《题王仲弓兄弟巽亭》诗:“儻无斵鼻工,聊付曲肱梦。” 宋 黄庭坚 《谢公定和二范秋怀五首邀予同作》之二:“虽怀斲鼻巧,有斧且无柯。”词语解释:行泥 拼音:xíng ní
在泥路上行走。比喻处世凡庸。语本《左传·襄公三十年》:“以 晋国 之多虞,不能由吾子,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后汉书·逸民传·矫慎》:“ 仲彦 足下:勤处隐约,虽乘云行泥,栖宿不同,每有西风,何尝不叹!”亦指犁田。 宋 杨侃 《皇畿赋》:“ 越 卒执手, 吴 牛行泥。霜早刈速,春寒种迟。”词语解释:鄣泥 拼音:zhāng ní
即马鞯。因垫在马鞍下,垂于马背两旁以挡尘土,故称。《晋书·王济传》:“ 济 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鄣泥,前有水,终不肯渡。”《魏书·长孙道生传》:“ 道生 廉约……一熊皮鄣泥,数十年不易。” 清 纳兰性德 《秋日送徐健庵座主归江南》诗之四:“鱼因尺素殷勤剖,马为鄣泥郑重骑。”词语解释:分泥 拼音:fēn ní
谓燕子衔泥垒窝。 宋 陆游 《初夏游凌氏小园》诗:“风和海燕分泥处,日永 吴 蚕上簇时。” 宋 陆游 《春晚泛湖归偶赋》诗:“分泥海燕穿花径,带犊 吴 牛傍柳荫。”词语解释:汩泥 拼音:gǔ ní
(1).语出《楚辞·渔父》:“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淈,通“ 汩 ”。汩泥,谓搅浑泥沙。 唐 孙樵 《书褒城驿壁》:“鱼钓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
(2).引申为随世浮沉。 宋 苏轼 《次韵刘贡父省上再和》:“当年曹守我 胶西 ,共厌餔糟与汩泥。”词语解释:醉泥 拼音:zuì ní
指酒。 唐 杜甫 《孟仓曹步趾领新酒酱二物满器见遗老夫》诗:“饭糲添香味,朋来有醉泥。” 唐 杜牧 《醉后题僧院》诗:“离心忽忽復悽悽,雨晦倾瓶取醉泥。”词语解释:滞泥 拼音:zhì ní
拘泥;固执。《朱子语类》卷六七:“若先靠定一事説,则滞泥不通了。”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孩儿忒滞泥,不必再沉吟。”词语解释:土泥 拼音:tǔ ní
泥土。 唐 柳宗元 《南岳弥陀和尚碑》:“公始居山西南巖石之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茹草木。”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盖其阁( 熙春阁 )皆桫木,壁饰上下无土泥,虽欲毁之不能。”《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在柏树下一齐着力,锄开面上土泥,露出石灰。”词语解释:沈泥 拼音:shěn ní
亦作“沉泥”。
(1).沉入泥中。 唐 尚颜 《与陈陶处士》诗:“ 钟陵 城外住,喻似玉沉泥。”
(2).指沉积泥土。如:凡有需要蓄水、缓洪、沉泥、积肥的地方,都根据水势的情况,挖有大小形式不同的坑子。
亦作“沉泥”。
(1).阻滞,不通畅。 清 曹寅 《秋饮》诗:“需生寡所欢,妙理久沉泥。”
(2).指仕途不通,不得官位的贤者。 唐 钱起 《宿新里馆》诗:“每食皆弹鋏,归山耐杖藜。 叔牙 先得路,何日救沉泥?”词语解释:朱泥 拼音:zhū ní
指用朱砂调制的丸药。旧俗于岁除服用,谓可祛邪。 南朝 梁 庾肩吾 《岁尽应令》诗:“金薄图神燕,朱泥却鬼丸。” 唐 司空曙 《酬卫长林岁日见呈》诗:“朱泥一丸药,柏叶万年杯。”词语解释:澄泥 拼音:dèng ní
见“ 澄泥砚 ”。
词语解释:澄泥砚 拼音:dèng ní yàn
古砚名。以水澄结细泥烧制而成。 宋 苏易简 《文房四谱·砚谱》:“作澄泥砚法:以墐泥令入于水中,挼之,贮于瓮器内,然后别以一瓮贮清水,以夹布囊盛其泥而摆之,俟其至细,去清水,令其乾,入黄丹团和溲如麪,作一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至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荫乾……烧一伏时,然后入墨蜡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益墨,亦足亚于石者。”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 江 南 李氏 有澄泥砚,坚腻如石,其实陶也。” 宋 李之彦 《砚谱·诸州砚》:“ 虢州 澄泥, 唐 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 清 钮琇 《觚賸·石言》:“澄泥歛色,雀瓦销英。”词语解释:丹泥 拼音:dān ní
(1).丹元和泥丸的合称。道教谓丹元为心,泥丸为脑。 唐 李商隐 《戊辰会静中出贻同志二十韵》:“林洞何其微,下僊不与羣。丹泥因未控,万刼犹逡巡。”
(2).红色的印泥。 清 顾炎武 《路舍人家见东武四先历》诗:“印用 文渊阁 ,丹泥胜珠琲。”词语解释:野泥 拼音:yě ní
犹污泥。 唐 杜甫 《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诗:“采菱寒刺上,踏藕野泥中。” 唐 韩偓 《曲江秋日》诗:“斜烟缕缕鷺鷥栖,藕叶枯香折野泥。”词语解释:六一泥 拼音:liù yī ní
(1).道家炼丹用以封炉的一种泥。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用雄黄水、矾石水、戎盐、卤盐、矾石、牡蠣、赤石脂、滑石、胡粉,各数十斤,以为六一泥﹝封之﹞。” 王明 校释:“ 孙 校:‘泥’下刻本有‘封之’二字。 明 案《籤》六七‘泥’下有‘固济’二字。固济者,密封也。”后以指炼丹。 唐 王维 《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贤观长天寺》诗:“墨点三千界,丹飞六一泥。”亦省称“ 六一 ”。 唐 吕岩 《七言》诗之十四:“知是一般真箇术,调和六一也同天。”
(2).中药名。蚯蚓泥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土·蚯蚓泥》。词语解释:老泥 拼音:lǎo ní
(皮肤上的)积垢。 鲁迅 《彷徨·肥皂》:“她有时自己偶然摸到脖子上,尤其是耳朵后,指面上总感着些粗糙,本来早就知道是积年的老泥,但向来倒也并不很介意。”词语解释:血泥 拼音:xuè ní
血肉凝成的糊状物。《说岳全传》第三四回:“锤到处,打成肉浆;鐧来时,变做血泥。”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四:“ 日本 鬼子用两辆卡车,把这三百多个凝着血泥的麻袋送到冰雪封住的 松花江 上。”词语解释:抟泥 拼音:tuán ní
捏弄泥团,以为器皿。喻粗陋。 明 李东阳 《再次陶鼎韵答用济诸君》:“却有好诗如拱璧,摶泥何意敢争光。”词语解释:鸿泥 拼音:hóng ní
鸿鸟在雪泥上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的痕迹。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古迹序》:“足跡所到,略志鸿泥,以备遗忘,不可谓之閲歷也。”《随园诗话》卷十引 清 浦柳愚 诗:“谁能鹤髮六千里,来证鸿泥五十秋。”《恨海》第三回:“紫竹林无处访鸿泥,八百户暂时驻芳趾。”参见“ 鸿爪 ”。
词语解释:鸿爪 拼音:hóng zhǎo
宋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復计东西。”后用“鸿爪”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 清 黄景仁 《和仇丽亭》:“鸿爪游踪首重回,经年褦襶逐尘埃。” 茅盾 《〈茅盾文集〉后记》:“旧诗若干首,都没有发表过,而今附印于纸尾,不是自觉得还像诗,而是为的可志鸿爪云尔。”词语解释:娇泥 拼音:jiāo ní
柔媚缠绵。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攟馀》:“每过 翠芸阁 ,必招姬相左右,侍櫛挥紈,事事称意。或有时投怀娇泥,若深知余之怜且爱者。”词语解释:油泥 拼音:yóu ní
(1).含油的污垢。《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众人一看那个蓝布口袋,先恶心了一阵;且不必问他是怎的个式样,就讲那上头的油泥,假如给了剃头的便是使熟了的絶好一条杠刀布。” 老舍 《四世同堂》七九:“他的嗓子,因风雨无阻的吆喝了几十年,已经沙哑,所以手里打着个满是油泥的木梆子。”
(2).印泥。《上海文学》1984年第3期:“舅不知从哪里摸出一根针,凑近火光,一星儿一星儿地剔着公章上的油泥。”词语解释:胶泥 拼音:jiāo ní
含有水份的黏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 庆历 中,有布衣 毕昇 ,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脣,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红楼梦》第二七回:“像你上回买的那……胶泥垛的风炉子儿,就好了。” 梁斌 《红旗谱》三十:“我捉摸了个法子:先把它碾烂,使些胶泥和起来,用板子拍得一方块一方块的。等晒干了,把它垒成院墙。”词语解释:井中泥 拼音:jǐng zhōng ní
语出《易·井》:“井泥不食。” 孔颖达 疏:“井泥而不可食,即是久井不见渫治。”后用以比喻贤才沉埋下位。 南朝 梁 刘孝威 《箜篌谣》:“岂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尘。” 唐 李商隐 《井泥四十韵》:“悒怏夜将半,但歌井中泥。” 廖仲愷 《壬戌六月禁锢中闻变有感》诗:“咏到潜龙字字悽,那堪重赋井中泥。”词语解释:河泥 拼音:hé ní
江河、湖泊或池塘中的淤泥。 茅盾 《水藻行》三:“带河泥兼冰屑的蕰草渐渐在船肚里高起来了。”《红旗歌谣·田里的河泥》:“泥弓入土三尺深,锯起河泥百斤重。”词语解释:蔽泥 拼音:bì ní
也称障泥。垂于马腹两旁用以蔽尘土者。 唐 杜牧 《少年行》:“连环羈玉声光碎,緑锦蔽泥虬卷高。”
壅塞拘泥。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用功到精处,愈著不得言语,説理愈难,若着意在精微上,全体功夫反蔽泥了。”词语解释:山泥 拼音:shān ní
取自山地的腐殖土,土质呈酸性。供种植杜鹃、山茶等嗜酸性花卉用。 陈俊愉 刘师汉 等《园林花卉·杜鹃花》:“杜鹃是酸土植物, 上海 盆栽历来都用黑山泥栽种。”词语解释:隗嚣泥 拼音:wěi xiāo ní
《东观汉记·隗嚣载记》:“ 嚣 将 王元 説 嚣 曰:‘……今 天水 完富,士马最强,北取 西河 ,东收 三辅 ,案 秦 旧迹,表里山 河 。 元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 函谷关 ,此万世一时也。’”后因以“隗嚣泥”指据险固守之力。 唐 罗隐 《南园题》诗:“病怜 王猛 畚,愚笑 隗嚣 泥。”词语解释:阻泥 拼音:zǔ ní
阻止。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林林之民,咸致同情于不平者,凡有能阻泥教旨,抗拒法皇,无间是非,輒与赞和。”词语解释:塘泥 拼音:táng ní
池塘中的污泥,可作肥料。词语解释:堇泥 拼音:jǐn ní
粘土。《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城中无食,米斗直钱五十緡,草根木实皆尽,以堇泥为饼食之,饿死者太半。” 胡三省 注:“堇泥,黏土也。”词语解释:脱泥 拼音:tuō ní
从煤浆、矿浆等去掉细泥或把它们分开为粗细两种颗粒——一般指选矿的湿法脱泥词语解释:草塘泥 拼音:cǎo táng ní
也叫灰塘泥、塘草粪等。 江 浙 农村积制较多的一种沤肥。先将河泥和稻草(或其他杂草)夹杂积置,使其发酵腐解。入春,常与厩肥、绿肥等一起作为水田的基肥。词语解释:刍泥 拼音:chú ní
见“ 芻尼 ”。
词语解释:刍尼 拼音:chú ní
亦作“ 芻泥 ”。 喜鹊。 宋 许顗 《彦周诗话》:“记人作《七夕》诗,押‘潘尼’字,众人竟和无成诗者。僕时不曾赋,后因读藏经,呼喜鹊为芻尼,乃知读书不厌多。” 宋 苏轼 《法云寺礼拜石记》:“闻我佛修道时,芻泥巢顶,霑佛气分。” 清 曹寅 《鸦鸣歌》:“东门鸜鵒还飞逐,枝上芻尼不出城。” 陈去病 《自居庸关南骑行入口漫成》诗:“多少芻尼频报喜,防秋应莫动悲笳。”词语解释:出云入泥 拼音:chū yún rù ní
谓自己一旦青云直上,便不惜将旧时朋友踩入泥中。喻人情浇薄,世态炎凉。 清 王韬 《徐古春耆旧诗存序》:“及一旦势位崇,名誉盛,畴昔知交,贫贱潦倒,伏处田里,不足引援,往往尽削其酬酢诗文,不使一篇登之集中,出云入泥,良可浩叹。”词语解释:锦泥 拼音:jǐn ní
沾有落花的泥地。 元 萨都剌 《寄中台王本中》诗:“吟诗月白倾瑶露,归马春红踏锦泥。”词语解释:乌叠泥 拼音:wū dié ní
乌爹泥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土·乌爹泥》。词语解释:乘云行泥 拼音:chéng yún xíng ní
比喻地位高下悬殊。《后汉书·逸民传·矫慎》:“虽乘云行泥,栖宿不同,每有西风,何尝不叹!”词语解释:乌爹泥 拼音:wū diē ní
药物名。以茶为原料制成。可敷治小儿诸疮。始制自 东南亚 国家,我国仿造后改名为“孩儿茶”。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番人呼为乌爹泥,又呼为乌叠泥。俗因治小儿诸疮,故名‘孩儿茶’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土·乌爹泥》:“乌爹泥出南番 爪哇 、 暹罗 、 老挝 诸国,今 云南 等地造之。云是细茶末入竹筒中,坚塞两头,埋污泥沟中,日久取出,捣汁熬制而成。”词语解释:蒜泥 拼音:suàn ní
捣得非常烂的蒜,用来拌菜或蘸菜吃。《水浒传》第四回:“那庄家连忙取半隻熟狗肉,捣些蒜泥,将来放在 智深 面前。”词语解释:软泥 拼音:ruǎn ní
柔软的泥。 郭沫若 《〈柳亚子诗词选〉序》:“ 中国 的文学语言,无论雅言或常语,在他的笔下就像是雕塑家手里的软泥,真是得心应手。” 徐志摩 《再别康桥》诗:“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叶紫 《丰收》:“孩子们一伴一伴地跑来跑去,赤着脚在太阳底下踏着软泥儿耍着。”词语解释:趁水和泥 拼音:chèn shuǐ huó ní
利用现成的水来搅泥。比喻乘机行事。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十一章:“ 罗汝才 笑一笑,说:‘这母货不早不晚,来的恰好。趁水和泥,趁火打铁,捎带着把她收拾啦吧。’” 徐慎 《四书记》:“录音一放,马上会把基层干部的思想搞乱,这时咱们趁水和泥,根据电影,联系实际,大揭大批,甚至当场可以把 赵越 揪出来。”词语解释:判若云泥 拼音:pàn ruò yún ní
像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泥土的距离那样远。比喻高低相差悬殊。也说“判若天渊”词语解释:跺泥 拼音:duò ní
指脚用力蹬地。 老舍 《断魂枪》:“刀顺过来,猛的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词语解释:请泥 拼音:qǐng ní
《后汉书·隗嚣传》:“ 元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 函谷关 ,此万世一时也。”后以“请泥”为请求守关的典实。 明 海瑞 《白下即事》诗:“ 北门 宰相堪称钥, 函谷 将军罢请泥。”词语解释:陶泥 拼音:táo ní
即陶土。 宋 米芾 《砚史·陶砚》:“ 相州 士人自制陶砚。在 铜雀 上,以 蜀 绢二重陶泥澄之,取极细者,燔为砚。”《无锡日报》1984.6.18:“红星陶瓷厂有关科研人员经过上百次试验,用普通陶泥和普通烧法,创出了陶结晶釉。”参见“ 陶土 ”。
词语解释:陶土 拼音:táo tǔ
(1).烧制陶器。《新唐书·百官志三》:“甄官署。令一人,从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琢石、陶土之事;供石磬、人、兽、碑、柱、碾、磑、瓶、缶之器,敕葬则供明器。”
(2).烧制陶器或粗瓷器的高岭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每群陶窑中间有一个灰土废物坑,附近还有一个储存陶土的坑。”词语解释:雀金泥 拼音:què jīn ní
用孔雀毛织成的毛料。《红楼梦》第五二回:“这叫做‘雀金泥’。这是 俄罗斯国 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词语解释:五色泥 拼音:wǔ sè ní
琉璃瓦。 清 吴伟业 《读史偶述》诗之十八:“琉璃旧厂虎房西,月斧修成五色泥。”词语解释:高级水泥 拼音:gāo jí shuǐ ní
又称“高强水泥”。快硬高强度水硬性胶凝材料。以适当矿物组成的硅酸盐水泥熟料,加入适量石膏,在合理的粉磨细度下获得。分700和800两种标号,其拉压强度分别为700和800千克/厘米2。词语解释:鱼泥 拼音:yú ní
谓将鱼肉剁碎捣烂成半固体状的像泥的糜状物。 石三友 《金陵野史·春有刀鲚夏有鲥》:“ 长江 口岸的 江阴 县城,素有著名的‘刀鱼面’,是将新鲜的刀鱼洗净后,除掉头尾和刺骨,剁成鱼泥,再拌和鸡蛋及面粉,揉匀后做成面条,下锅煮熟,佐以鸡汤,其味极美,别具风味。”词语解释:庚泥 拼音:gēng ní
犹言硬土。《管子·地员》:“﹝其下﹞庚泥,不可得泉。” 郭沫若 等集校引 颜昌峣 云:“《释名·释天》:‘庚,坚强貌也。’然则庚泥谓坚实之泥,故不可得泉。”词语解释:末泥 拼音:mò ní
古代戏剧角色名。简称“末”。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妓乐》:“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諢,或添一人,名曰装孤。” 明 朱有燉 《香囊怨》第一折:“自家姓 刘 ,是这 汴梁 乐人院里一箇出名的末泥。”参阅 王国维 《古剧脚色考》。词语解释:橡皮泥 拼音:xiàng pí ní
用生橡胶、白石蜡、陶土等材料搀和颜料制成,柔软有塑性,不易干,可供捏制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