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浣花 拼音:huàn huā
(1).即 浣花溪 。 宋 陆游 《岁晚诗》:“ 浣花 道上人谁识,华表千年老 令威 。” 清 戴名世 《李县圃唱和诗》序:“然 子美 故乐 蜀 , 锦江 之上, 浣花 之滨,时时有 子美 ,时时有 子美 之诗也。”参见“ 浣花溪 ”。
(2).即浣花笺。 宋 陆游 《闲居无客戏作长句》诗:“韞玉面凹观墨聚,浣花理腻觉豪飞。”自注:“浣花, 蜀 笺名。”参见“ 浣花牋 ”。
(3).见“ 浣花日 ”。
词语解释:浣花溪 拼音:huàn huā xī
一名 濯锦江 。又名 百花潭 。在 四川省 成都市 西郊,为 锦江 支流。溪旁有 唐 杜甫 的故居 浣花草堂 。 唐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诗之三:“竹寒沙碧 浣花溪 ,橘刺藤梢咫尺迷。” 仇兆鳌 注引《梁益记》:“溪水出 湔江 ,居人多造綵牋,故号 浣花溪 。” 唐 张籍 《送客游蜀》诗:“ 杜 家曾向此中住,为到 浣花溪 水头。” 明 梁辰鱼 《七犯玲珑·惜别》曲:“ 浣花溪 畔惊重见,谁发夜深船。” 清 赵翼 《寄题怀杜阁》诗:“逈胜 浣花溪 ,当年只草堂。”
词语解释:浣花笺 拼音:huàn huā jiān
亦称“ 浣溪牋 ”。笺纸名。 唐 薛涛 命匠人取 浣花溪 水造纸,为深红彩笺,名“薛涛牋”。又名“浣花牋”。 唐 李商隐 《送崔珏往西川》诗:“浣花牋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鉤。” 唐 郑谷 《郊野》诗:“题诗满红叶,何必浣花牋?”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高逸》:“翌日, 宋 以浣溪牋、 李廷珪 墨、 诸葛氏 笔遗之。”参阅 元 费著 《蜀笺谱》。
词语解释:浣花日 拼音:huàn huā rì
亦作“ 浣花天 ”。 成都 旧时习俗,每年四月十九日,宴游于 浣花溪 畔,称“浣花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四月十九日, 成都 谓之浣花,遨头宴於 杜子美草堂 沧浪亭 。倾城皆出,锦绣夹道。自开岁宴游,至是而止,故最盛於他时。予客 蜀 数年,屡赴此集,未尝不晴。 蜀 人云:‘虽戴白之老,未尝见浣花日雨也。’” 宋 陆游 《初夏》诗:“已过浣花天,行开解粽筵。”亦省称“ 浣花 ”。 宋 苏轼 《次韵刘景文周次元寒食同游西湖》:“蓝尾忽惊新火后,遨头要及浣花前。”自注:“ 成都 太守自正月十日出游至四月十九日浣花乃止。” 宋 陆游 《叙州》诗:“ 楚 柂 吴 檣又远游,浣花行乐梦 西州 。”词语解释:浣衣 拼音:huàn yī
亦作“澣衣”。
(1).洗衣。 唐 冯贽 《云仙杂记·萱草浣衣》:“ 郑源 令婢 萱草 浣衣, 萱草 輒云:‘郎君尘土太多,令人手皮俱脱。’”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察智·高湝》:“有妇人临 汾水 浣衣。” 清 程麟 《此中人语·吴某》:“忽见隔河有一妇,临流浣衣,状类己妻。”
(2).谓多次洗过的衣服。指旧衣。亦指穿旧衣。《礼记·礼器》:“ 晏平仲 祀其先人,豚肩不揜豆;澣衣濯冠以朝。” 郑玄 注:“澣衣濯冠,俭不务新。” 宋 孔平仲 《续世说·容止》:“ 武帝 虽衣浣衣,而左右衣必须洁。”词语解释:浣濯 拼音:huàn zhuó
亦作“澣濯”。
(1).洗涤。《太平御览》卷八八五引 汉 桓谭 《新论》:“ 吕仲子 婢死,有女四岁,数来为沐头浣濯。”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王恭勤备至,浣濯必亲。”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结茧》:“若 嘉 湖 产丝成衣,即入水浣濯百餘度,其质尚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醒世文》:“遍体泥污难浣濯,受多风寒便生瘟。”
(2).指洗过多次的衣服;旧衣。《新唐书·食货志二》:“是时,因 德宗 府库之积,颇约费用,天子身服澣濯。”
(3).洗雪、清除(耻辱、过恶等)。《后汉书·第五伦传》:“三辅论议者,至云以贵戚废錮,当復以贵戚浣濯之,犹解酲当以酒也。” 清 欧阳巨源 《〈官场现形记〉序》:“而现在之耻,则未有不思浣濯之以涤其污,弥缝之以泯其跡者。”词语解释:浣花溪 拼音:huàn huā xī
一名 濯锦江 。又名 百花潭 。在 四川省 成都市 西郊,为 锦江 支流。溪旁有 唐 杜甫 的故居 浣花草堂 。 唐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诗之三:“竹寒沙碧 浣花溪 ,橘刺藤梢咫尺迷。” 仇兆鳌 注引《梁益记》:“溪水出 湔江 ,居人多造綵牋,故号 浣花溪 。” 唐 张籍 《送客游蜀》诗:“ 杜 家曾向此中住,为到 浣花溪 水头。” 明 梁辰鱼 《七犯玲珑·惜别》曲:“ 浣花溪 畔惊重见,谁发夜深船。” 清 赵翼 《寄题怀杜阁》诗:“逈胜 浣花溪 ,当年只草堂。”词语解释:浣花笺 拼音:huàn huā jiān
亦称“ 浣溪牋 ”。笺纸名。 唐 薛涛 命匠人取 浣花溪 水造纸,为深红彩笺,名“薛涛牋”。又名“浣花牋”。 唐 李商隐 《送崔珏往西川》诗:“浣花牋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鉤。” 唐 郑谷 《郊野》诗:“题诗满红叶,何必浣花牋?”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高逸》:“翌日, 宋 以浣溪牋、 李廷珪 墨、 诸葛氏 笔遗之。”参阅 元 费著 《蜀笺谱》。词语解释:浣纱石 拼音:huàn shā shí
亦作“澣纱石”。 石名。相传 西施 在其上浣纱,故名。《太平御览》卷四七引 晋 孔晔 《会稽记》:“ 勾践 索美女以献 吴王 ,得 诸暨 罗山 卖薪女 西施 郑旦 ,先教习於 土城山 。山边有石,云是 西施 澣纱石。” 唐 李白 《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未入 吴王 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存……若到天涯忆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 唐 张籍 《寄远曲》:“浣纱石上水禽栖, 江 南路长春日短。”参见“ 浣纱溪 ”。
词语解释:浣纱溪 拼音:huàn shā xī
(1).见“ 浣溪沙 ”。
(2).即 若耶溪 。在今 浙江省 绍兴县 南 若耶山 下,溪旁有浣纱石,相传为 西施 浣纱处。 唐 司空图 《杨柳枝》词:“何似 浣纱溪 畔住,緑阴相间两三家。” 清 陈维崧 《浣溪沙·投金濑怀古》词:“击絮人纔怜 伍员 , 浣纱溪 又产 夷光 ,英雄生死繫红粧。”
(3).水名。在 浙江省 青田县 长寿峰 。相传 南朝 宋 谢灵运 遇浣纱仙女于此。见《浙江通志·山川》引《括苍汇记》。词语解释:浣花翁 拼音:huàn huā wēng
见“ 浣花叟 ”。
词语解释:浣花叟 拼音:huàn huā sǒu
亦称“ 浣花翁 ”。 指 唐 诗人 杜甫 。因 杜 宅位于 浣花溪 畔,故称。 清 方文 《早春别芜阴诸子》诗:“恰似 浣花叟 ,飘零 梓 閬 间。” 清 赵翼 《题陈东浦敦拙堂诗集》诗:“呜呼 浣花翁 ,在 唐 本别调。”词语解释:浣水 拼音:huàn shuǐ
指 浣纱溪 。 明 徐渭 《抱琴美人图》诗:“ 浣水 倾 吴国 ,为云到 楚臺 。”参见“ 浣纱溪 ”。
词语解释:浣纱溪 拼音:huàn shā xī
(1).见“ 浣溪沙 ”。
(2).即 若耶溪 。在今 浙江省 绍兴县 南 若耶山 下,溪旁有浣纱石,相传为 西施 浣纱处。 唐 司空图 《杨柳枝》词:“何似 浣纱溪 畔住,緑阴相间两三家。” 清 陈维崧 《浣溪沙·投金濑怀古》词:“击絮人纔怜 伍员 , 浣纱溪 又产 夷光 ,英雄生死繫红粧。”
(3).水名。在 浙江省 青田县 长寿峰 。相传 南朝 宋 谢灵运 遇浣纱仙女于此。见《浙江通志·山川》引《括苍汇记》。词语解释:浣溪沙 拼音:huàn xī shā
亦作“ 浣溪纱 ”。亦作“ 浣纱溪 ”。
(1).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见 唐 人词,仄韵始自 南唐 李煜 ,均双调四十二字。参阅 清 万树 《词律》卷三。
(2).曲牌名。有二,均属南曲南吕宫。其一字数格律与词牌半阕同,用作引子;另一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词语解释:浣溪纱 拼音:huàn xī shā
见“ 浣溪沙 ”。
词语解释:浣溪沙 拼音:huàn xī shā
亦作“ 浣溪纱 ”。亦作“ 浣纱溪 ”。
(1).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见 唐 人词,仄韵始自 南唐 李煜 ,均双调四十二字。参阅 清 万树 《词律》卷三。
(2).曲牌名。有二,均属南曲南吕宫。其一字数格律与词牌半阕同,用作引子;另一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词语解释:浣纱津 拼音:huàn shā jīn
即 浣纱溪 。 唐 楼颖 《西施石》诗:“ 西施 昔日浣纱津,石上青苔思杀人。”参见“ 浣纱溪 ”。
词语解释:浣纱溪 拼音:huàn shā xī
(1).见“ 浣溪沙 ”。
(2).即 若耶溪 。在今 浙江省 绍兴县 南 若耶山 下,溪旁有浣纱石,相传为 西施 浣纱处。 唐 司空图 《杨柳枝》词:“何似 浣纱溪 畔住,緑阴相间两三家。” 清 陈维崧 《浣溪沙·投金濑怀古》词:“击絮人纔怜 伍员 , 浣纱溪 又产 夷光 ,英雄生死繫红粧。”
(3).水名。在 浙江省 青田县 长寿峰 。相传 南朝 宋 谢灵运 遇浣纱仙女于此。见《浙江通志·山川》引《括苍汇记》。词语解释:浣雪 拼音:huàn xuě
谓洗刷罪名。《新唐书·藩镇传·王士真》:“是时宿师久无功,餉不属,帝忧之。而 淄青 、 卢龙 数表请赦,乃詔浣雪,尽以故地畀之,罢诸道兵。”词语解释:浣花天 拼音:huàn huā tiān
见“ 浣花日 ”。
词语解释:浣花日 拼音:huàn huā rì
亦作“ 浣花天 ”。 成都 旧时习俗,每年四月十九日,宴游于 浣花溪 畔,称“浣花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四月十九日, 成都 谓之浣花,遨头宴於 杜子美草堂 沧浪亭 。倾城皆出,锦绣夹道。自开岁宴游,至是而止,故最盛於他时。予客 蜀 数年,屡赴此集,未尝不晴。 蜀 人云:‘虽戴白之老,未尝见浣花日雨也。’” 宋 陆游 《初夏》诗:“已过浣花天,行开解粽筵。”亦省称“ 浣花 ”。 宋 苏轼 《次韵刘景文周次元寒食同游西湖》:“蓝尾忽惊新火后,遨头要及浣花前。”自注:“ 成都 太守自正月十日出游至四月十九日浣花乃止。” 宋 陆游 《叙州》诗:“ 楚 柂 吴 檣又远游,浣花行乐梦 西州 。”词语解释:浣熊 拼音:huàn xióng
哺乳动物。体形似貉,但尾有五六个黑色环纹。体长65~75厘米,尾长约25厘米。体及四肢呈灰色,略带黑色。树栖。夜行性;喜食软体动物、蟹和鱼类等,也吃植物性食物。食前有把食物在水中洗濯的奇习,故名。是一种珍贵的毛皮兽。词语解释:浣花草堂 拼音:huàn huā cǎo táng
即 杜甫草堂 。位于 成都市 浣花溪 畔,故名。 唐 杜甫 《从事行赠严二别驾》诗:“ 成都 乱罢气萧索, 浣花草堂 亦何有。”词语解释:浣花叟 拼音:huàn huā sǒu
亦称“ 浣花翁 ”。 指 唐 诗人 杜甫 。因 杜 宅位于 浣花溪 畔,故称。 清 方文 《早春别芜阴诸子》诗:“恰似 浣花叟 ,飘零 梓 閬 间。” 清 赵翼 《题陈东浦敦拙堂诗集》诗:“呜呼 浣花翁 ,在 唐 本别调。”词语解释:浣练 拼音:huàn liàn
洗而使白。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三·冬瓜》:“﹝冬瓜﹞其瓤谓之瓜练,白虚如絮,可以浣练衣服。”词语解释:浣纱溪 拼音:huàn shā xī
(1).见“ 浣溪沙 ”。
(2).即 若耶溪 。在今 浙江省 绍兴县 南 若耶山 下,溪旁有浣纱石,相传为 西施 浣纱处。 唐 司空图 《杨柳枝》词:“何似 浣纱溪 畔住,緑阴相间两三家。” 清 陈维崧 《浣溪沙·投金濑怀古》词:“击絮人纔怜 伍员 , 浣纱溪 又产 夷光 ,英雄生死繫红粧。”
(3).水名。在 浙江省 青田县 长寿峰 。相传 南朝 宋 谢灵运 遇浣纱仙女于此。见《浙江通志·山川》引《括苍汇记》。
词语解释:浣溪沙 拼音:huàn xī shā
亦作“ 浣溪纱 ”。亦作“ 浣纱溪 ”。
(1).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见 唐 人词,仄韵始自 南唐 李煜 ,均双调四十二字。参阅 清 万树 《词律》卷三。
(2).曲牌名。有二,均属南曲南吕宫。其一字数格律与词牌半阕同,用作引子;另一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词语解释:浣衣里 拼音:huàn yī lǐ
晋 嵇绍 安葬处。 晋 陆翽 《邺中记》附录:“ 惠帝 师败 荡阴 ,千官皆走。独 嵇绍 端冕帝侧,以身捍主,遂至见害,血溅御衣。及事定,左右欲浣之。帝曰:‘此 嵇侍中 血,勿去也!’詔葬县南,因名此地为 浣衣里 。”词语解释:浣衣局 拼音:huàn yī jú
明 代犯罪女子服役洗衣处。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倖·主上外嬖》:“﹝ 段鋹 ﹞以 满堂 为后。后败俘入京,同党俱伏诛,惟 满堂 以中旨贷命,入浣衣局。”《明史·徐珪传》:“乃杖 满仓儿 ,送浣衣局。”词语解释:浣拭 拼音:huàn shì
洗涤擦拭。 明 李东阳 《岳孺人周氏墓志铭》:“虽秽器亦手自浣拭。”词语解释:浣衣菲食 拼音:huàn yī fěi shí
谓衣食节俭。 宋 苏轼 《刘夫人墓志铭》:“性不蓄财,浣衣菲食以终其身。”词语解释:浣浣 拼音:huàn huàn
亦作“ 浣澣 ”。 洗濯。 明 袁宗道 《祭王老师母文》:“惟我夫子,纯孝天植。母也相之,克共妇职。浣澣躬亲,甘脆手飭。”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畿辅杂记·圣水》:“ 三河县 西北有一泉,汲以洗目,可愈目疾,因名圣水· 刘希契 诗:‘……浣浣清人目,泠泠医国心。’”词语解释:浣草 拼音:huàn cǎo
草名。一名颠棘。或谓即天门冬。可洗涤污垢。《太平御览》卷九八九引 晋 张华 《博物志》:“挼根入汤,可以浣縑素,白如绒紵, 越 人名曰浣草,胜於用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天门冬》﹝集解﹞引 苏恭 曰:“此有二种:一种苗有刺而涩,一种无刺而滑,皆是门冬。俗云颠棘、浣草者,形貌詺之。虽作数名,终是一物。二根浣垢俱净,门冬、浣草,互名也。”词语解释:浣染 拼音:huàn rǎn
洗染。《新唐书·食货志一》:“然帝性俭约,身所御衣,必浣染至再三,欲以先天下。”词语解释:浣溪笺 拼音:huàn xī jiān
见“ 浣花牋 ”。
词语解释:浣花笺 拼音:huàn huā jiān
亦称“ 浣溪牋 ”。笺纸名。 唐 薛涛 命匠人取 浣花溪 水造纸,为深红彩笺,名“薛涛牋”。又名“浣花牋”。 唐 李商隐 《送崔珏往西川》诗:“浣花牋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鉤。” 唐 郑谷 《郊野》诗:“题诗满红叶,何必浣花牋?”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高逸》:“翌日, 宋 以浣溪牋、 李廷珪 墨、 诸葛氏 笔遗之。”参阅 元 费著 《蜀笺谱》。词语解释:浣花日 拼音:huàn huā rì
亦作“ 浣花天 ”。 成都 旧时习俗,每年四月十九日,宴游于 浣花溪 畔,称“浣花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四月十九日, 成都 谓之浣花,遨头宴於 杜子美草堂 沧浪亭 。倾城皆出,锦绣夹道。自开岁宴游,至是而止,故最盛於他时。予客 蜀 数年,屡赴此集,未尝不晴。 蜀 人云:‘虽戴白之老,未尝见浣花日雨也。’” 宋 陆游 《初夏》诗:“已过浣花天,行开解粽筵。”亦省称“ 浣花 ”。 宋 苏轼 《次韵刘景文周次元寒食同游西湖》:“蓝尾忽惊新火后,遨头要及浣花前。”自注:“ 成都 太守自正月十日出游至四月十九日浣花乃止。” 宋 陆游 《叙州》诗:“ 楚 柂 吴 檣又远游,浣花行乐梦 西州 。”词语解释:浣帛 拼音:huàn bó
亦作“澣帛”。 经过煮练染色的丝织品。多用作祭服。《礼记·礼运》:“衣其澣帛,醴醆以献。” 郑玄 注:“澣帛,练染以为祭服。”《孔子家语·问礼》:“衣其浣帛,醴醆以献。”词语解释:浣涤 拼音:huàn dí
亦作“澣涤”。 洗涤。《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建 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謁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帬厕牏,身自浣涤。”《宋史·列女传·崔氏》:“妇得齿贱获,执澣涤之事幸矣,况敢污家乎!” 清 刘大櫆 《胡孝子传》:“至夜必归,归则取母中裙秽污,自浣涤之。”词语解释:浣准 拼音:huàn zhǔn
(1).管准。古代用以瞄测取平的器具。《淮南子·齐俗训》:“视高下不差尺寸,明主弗任,而求之乎浣準。” 高诱 注:“浣準,水望之平。”
(2).比喻法度。 章炳麟 《秦政记》:“夫贵擅于一人,故百姓病之者寡,其餘荡荡平于浣準矣。”词语解释:浣慰 拼音:huàn wèi
犹宽慰;快慰。 明 张居正 《与南学院周少鲁书》:“自公简畀学使,清誉藉甚。 楚侗 先驱,公为后继,可称二美,浣慰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