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海棠 拼音:hǎi táng
落叶乔木。叶子卵形或椭圆形,春季开花,白色或淡红色。品种颇多,供观赏。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唐 裴廷裕 《蜀中登第答李搏六韵》:“ 蜀 柳笼堤烟矗矗,海棠当户燕双双。” 宋 李清照 《如梦令》词:“试问捲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明 谢谠 《四喜记·红楼遣思》:“前春共赏海棠开。” 老舍 《离婚》第十四:“脸上虽瘦了些,可是腮上的颜色近于海棠。”词语解释:海上 拼音:hǎi shàng
(1).海边;海岛。《吕氏春秋·恃君》:“ 柱厉叔 事 莒敖公 ,自以为不知而去,居於海上,夏日则食菱芡,冬日则食橡栗。”《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公孙弘 ﹞家贫,牧豕海上。”《后汉书·荀爽传》:“﹝ 荀爽 ﹞后遭党錮,隐於海上,又南遁 汉 滨。” 明 陆深 《春雨堂随笔》:“予家海上,园亭中喜种杂花。”
(2).指湖滨。《文选·江淹〈恨赋〉》:“迁客 海 上,流戍 陇 阴。” 李善 注引《汉书》:“ 匈奴 乃徙 苏武 北海 上无人处。”
(3).海面上。《汉书·郊祀志上》:“及 秦始皇 至海上,则方士争言之。” 南朝 梁 沉约 《夕行闻夜鹤》诗:“愍海上之惊鳧,伤云閒之离鹤。” 唐 皮日休 《奉酬崔璐进士见寄次韵》:“意超海上鹰,运跼辕下驹。”
(4).指 上海 。犹言 沪 上。《海上花列传》第一回:“只因 海 上自通商以来,南部烟花日新月盛。” 冯自由 《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壬寅春,旅 沪 志士 馀杭 章炳麟 ……因联络 海 上有志之士,发起中国教育会为策动机关。” 王旡生 《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吾闻 海 上诸君子,发大愿合大力,既賡续此报,復求所以改良者,吾未尝不为之距跃三百,喜而不寐也。”词语解释:海内 拼音:hǎi nèi
国境之内,全国。古谓我国疆土四面临海,故称。《孟子·梁惠王下》:“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 焦循 正义:“古者内有九洲,外有四海……此海内,即指四海之内。”《史记·货殖列传》:“ 汉 兴,海内为一。” 宋 曾巩 《熙宁转对疏》:“海内智谋之士,常恐天下之势,不得以久安也。”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不知海内博雅君子,以为何如?”词语解释:海门 拼音:hǎi mén
海口。内河通海之处。 唐 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宋 吴琚 《酹江月·观潮应制》词:“晚来波静,海门飞上明月。”《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重阳前四日山响楼凭眺书感〉诗》:“驱驾洪涛羽翼振,海门无计限飞轮。”词语解释:海水 拼音:hǎi shuǐ
海中或来自海中的水。例如:海水浴。
海洋中的水
海。例如:海水不可斗量。词语解释:海边 拼音:hǎi biān
(1).海的边沿一带。 唐 李郢 《送人之岭南》诗:“ 谢 氏海边逢素女, 越王 潭上见青牛。”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凫》:“﹝鳧﹞常在海边沙上食砂石,皆消烂,惟食海蛤不消,随其粪出,用为药倍胜者也。”
(2).指海疆。《三国志·魏志·胡质传》:“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词语解释:海风 拼音:hǎi fēng
①海上刮的风。②气象学上指沿海地带白天从海洋吹向大陆的风。词语解释:海月 拼音:hǎi yuè
(1).海上的月亮。 唐 张说 《送王光庭》诗:“ 楚 云眇羈翼,海月倦行舟。” 唐 白居易 《饮后夜醒》诗:“枕上酒容和睡醒,楼前海月伴潮生。” 明 何景明 《九月二十五日会曹汝学侍御于麓堂夜归遂过侍御宅》诗:“菊院霜天静,枫城海月迟。”
(2).海生动物名。亦称窗贝。贝壳圆形,薄而透明,多用来嵌装门窗或房顶,以透光线;肉可食。《文选·郭璞〈江赋〉》:“王珧海月,土肉石华。” 李善 注注《临海水土物志》:“海月,大如镜,白色,正圆,常死海边,其柱如搔头大,中食。” 宋 梅尧臣 《杜和州寄新醅》诗:“ 淮南 寄我玉醅酒,白蚶海月君家有。” 孙景瑞 《红旗插上大门岛》第七章:“头上是瓦盖的屋顶,在前檐铺着的那四块海月上面,迅疾地滚动着雨水。”词语解释:海东 拼音:hǎi dōng
指海以东地带。常指 日本 。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佛法自西土,故海东未之有也。 天宝 末, 扬州 僧 鉴真 始往 倭国 ,大演释教。” 宋 欧阳修 《奉使道中五言长韵》:“骏足来山北,轻禽出海东。” 章炳麟 《艾如张》诗:“釃酒思共和,共和在海东。”词语解释:海底 拼音:hǎi dǐ
海洋的底部
海床词语解释:海潮 拼音:hǎi cháo
海洋潮汐。指海水定时涨落的现象。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海潮迎舰,江萍送王。” 宋 叶适 《上陈提举》:“金铁所藏,山脉有夷伤之患;鱼盐通馈,仰海潮枯竭之餘。”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户部·西北水田》:“且地在三岔河,海潮上溢,可以灌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超然瑯琊二台》:“又臺下入海十餘里,復有一碑,每海潮退时,乃可见。”词语解释:海气 拼音:hǎi qì
(1).海面上或江面上的雾气。《汉书·武帝纪》:“朕巡 荆 扬 ,辑 江 淮 物,会大海气,以合 泰山 。” 唐 张子容 《永嘉即事寄赣县袁少府瓘》诗:“海气朝成雨,江天晚作霞。”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景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清 周亮工 《钱塘江示王古直》诗:“海气喷江折, 吴 山搅 越 青。”
(2).海上蜃气。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唐 骆宾王 《蓬莱镇》诗:“野楼疑海气,白鷺似江涛。”参见“ 海市蜃楼 ”。
(3).沙漠上的气流。海,指旱海,沙漠。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一:“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词语解释:海市蜃楼 拼音:hǎi shì shèn lóu
(1).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或全反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而形成的各种奇异景象,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人误认为蜃吐气而成,故称。语出《史记·天官书》:“海旁蜄(蜃)气象楼臺;广野气成宫闕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白雪遗音·剪靛花·九座楼》:“姐儿房中绣枕头……绣的是海市蜃楼。”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祁连山下》:“这一千多公里的大戈壁滩,几乎杳无人迹,但见远远的地平线上,有些海市蜃楼而已。”
(2).比喻虚幻的事物。《骈字类编》卷四六引《隋唐遗事》:“ 张昌仪 恃宠,请托如市。 李湛 曰:‘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 巴金 《春》二八:“她知道他们不会拿海市蜃楼来哄骗她。” 沉从文 《灯》:“因为那仿佛由于自己脑中成立的海市蜃楼,而又在这奇幻景致中对于海市中人物的我的生活加以纯然天真的信仰,我不好意思把这老兵的梦戳破。”词语解释:海滨 拼音:hǎi bīn
近海之处;海边。《书·禹贡》:“厥土白坟,海滨广斥。” 孔颖达 疏:“海畔逈阔,地皆斥卤,故云广斥。” 唐 李白 《赠友人》诗之三:“虎伏避故尘,渔歌游海滨。”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海外二奇人》:“适有鱷鱼为害,国王不能制,方伯为坛海滨,陈列牺牲,取 韩昌黎 文读而焚之,鱷鱼遂遁去。”词语解释:海角 拼音:hǎi jiǎo
(1).本指突出于海中的狭长形陆地,常形容极远僻的地方。 元 范梈 《游南台闽粤王庙》诗:“海角钓龙人杳杳,云间待雁路迢迢。” 元 张雨 《答杨廉夫》诗之二:“詔书宽大到海角, 河 北饥氓争倒戈。”
(2). 许地山 有短篇小说《海角底孤星》。
(3).用海螺壳作的号角。《西游补》第八回:“外面又擂鼓一通,吹起海角,击动云板。”词语解释:海外 拼音:hǎi wài
(1).四海之外,泛指边远之地。今特指国外。《诗·商颂·长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郑玄 笺:“四海之外率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之所不能睹。” 宋 曾巩 《送江任序》:“或中州之人,用于荒边侧境山区海聚之间,蛮夷异域之处;或 燕 、 荆 、 越 、 蜀 ,海外万里之人,用于中州,以至四遐之乡相易而往。” 巴金 《中国人》:“他远离祖国三十多年,已经在海外成家立业。”
(2).方言。谓放肆、神气。《官场现形记》第九回:“他再来逼你,叫他提防,我要出他的花样。 上海 地方还轮不着他海外哩。”《海上花列传》第十七回:“我看仔 双玉 倒讨气,耐不过多仔几个局,一歇海外得来,拿 双宝 来要打要駡。”
(3).方言。极言其多。《海上花列传》第五九回:“耐生意海外得来,故是成日成夜,出来进去。”
(4).方言。表示程度相当高。如:他客气得海外。词语解释:海涯 拼音:hǎi yá
海边。 宋 苏轼 《寄高令》诗:“田园知有儿孙委,蚤晚扁舟到海涯。”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王天碧》:“丰年有象皆侯德,《五袴》歌謡徧海涯。” 许地山 《海角底孤星》:“金星从东边底海涯升起来。”词语解释:海岳 拼音:hǎi yuè
亦作“ 海岳 ”。
(1).大海和高山。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 吕尚 长於用兵,短於为国,不能仪玄黄以覆载,拟海岳以博纳。”《旧唐书·房玄龄传》:“臣老病三公,旦夕入地,所恨竟无尘露,微增海岳。” 陈毅 《为苏南摩擦答某君》诗:“怒潮翻海岳,雄鬼起风埃。”
(2).见“ 海岳高深 ”。
(3).谓四海与五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海岳降神,才英秀发。”《新唐书·车服志》:“毳冕者,祭海岳之服也。” 明 唐顺之 《冬至南郊》诗:“声容六变合,海岳百灵纷。”
词语解释:海岳高深 拼音:hǎi yuè gāo shēn
海之深,山之高。形容极为高深。 唐 窦臮 《述书赋》下:“如海岳高深,青分孤岛。”《北史·越王侗传》:“徒承海岳之恩,未有涓尘之答。” 唐 罗隐 《龙泉东下却寄孙员外》诗:“恩如海岳何时报,恨似烟花触处生。”词语解释:海涛 拼音:hǎi tāo
(1).海浪。 唐 杜牧 《长安杂题长句》之二:“雨晴九陌铺江练,嵐嫩千峯叠海涛。” 明 王守仁 《泛海诗》:“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往者作一律曰:‘生平颇忆挈 卢敖 ,东过 蓬莱 浴海涛。’”
(2).指海涛声。 叶圣陶 《倪焕之》十:“喧嚷声、笑语声、小儿啼哭声混合在一起,像有韵律似的,仿佛繁碎的海涛。”词语解释:海隅 拼音:hǎi yú
(1).亦作“ 海嵎 ”。海角;海边。常指僻远的地方。《书·君奭》:“我咸成 文王 功於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 孔 传:“今我 周 家皆成 文王 功於不懈怠,则德教大覆冒海隅日所出之地,无不循化而使之。” 南朝 宋 谢灵运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归客遂海嵎,脱冠谢朝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何容对仇敌而不惩,暴草木于海嵎乎?” 清 李渔 《怜香伴·惊飓》:“敝国远在海隅,久疎贡献。”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忆君生海隅,少小入军籍。”
(2).古代泽薮名。十薮之一。《尔雅·释地》:“ 齐 有 海隅 。” 邢昺 疏:“此 营州 藪也。”一说,指九薮之一。《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藪…… 齐 之 海隅 。”参见“ 九藪 ”、“ 十藪 ”。词语解释:海波 拼音:hǎi bō
(1).大海的波浪。 唐 方干 《题睦州乌龙山禅居》诗:“人世驱驰方丈内,海波摇动一杯中。” 金 元好问 《邓州城楼》诗:“长鲸驾空海波立,老鹤叫月苍烟愁。”
(2).喻指海上或海边的动乱。 清 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 德川氏 颇以文治平其国,故二百年来,海波不警者以此。”词语解释:海燕 拼音:hǎi yàn
(1).燕子的别称。古人认为燕子产于南方,须渡海而至,故名。 唐 沉佺期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诗:“ 卢 家少妇鬱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宋 陆游 《春晚泛湖归偶成》诗:“分泥海燕穿花径,带犊 吴 牛傍柳阴。” 宁调元 《哲夫》诗:“枯荷着雨怜秋意,海燕结巢隐画梁。”
(2).一种小型海鸟。海燕科。鼻孔都成管状,位于上喙背面,左右相接。食水生动物。 曹禺 《雷雨》第三幕:“在无边的海上……有一只轻得像海燕似的小帆船。”
海鷰:一种海洋动物。《南齐书·五行志》:“ 永明 九年, 盐官县 石浦 有海鱼乘潮来,水退不得去,长三十餘丈,黑色无鳞,未死,有声如牛,土人呼为海鷰,取其肉食之。” 词语解释:海峤 拼音:hǎi jiào
海边山岭。 唐 张九龄 《送使广州》诗:“家在 湘 源住,君今海嶠行。” 宋 文天祥 《战场》诗:“三年海嶠拥貔貅,一日蹉跎白尽头。” 明 何景明 《明月篇》:“ 长安 月,离离出海嶠。” 朱祖谋 《望江南》词:“不信明珠生海嶠, 江 南哀怨总难平。”词语解释:海若 拼音:hǎi ruò
传说中的海神。《楚辞·远游》:“使 湘灵 鼓瑟兮,令 海若 舞 冯夷 。” 王逸 注:“ 海若 ,海神名也。” 洪兴祖 补注:“ 海若 , 庄子 所称 北海若 也。” 南朝 宋 鲍照 《望水》诗:“ 河伯 自矜大, 海若 沉渺莽。” 宋 王安石 《谢知江宁府第二表》:“秋水方至,因知 海若 之难穷。” 章炳麟 《訄书·原教下》:“ 海若 者,右倪之龟也,以为瀛之神。”词语解释:海客 拼音:hǎi kè
(1).谓航海者。 唐 骆宾王 《饯郑安阳入蜀》诗:“海客乘槎渡,仙童驭竹回。”《宋史·方技传下·僧志言》:“海客遇风且没,见僧操絚引舶而济。” 清 黄遵宪 《春夜招乡人饮》诗:“常闻海客谈,异説十七八。” 郭沫若 《残春及其他·圣者》:“ 爱牟 听着海客的瀛谈。”
(2).指海商。 唐 李白 《估客乐》诗:“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宋 梅尧臣 《送杨叔恬应北京辟》诗:“子于文字实广博,海客谩估珠盈船。”《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玛宝哈 ﹞专一与海客兑换珍宝货物,不知有多少万数本钱。”
(3).浪迹四海者。谓走江湖的人。 唐 张固 《幽闲鼓吹》:“丞相 牛僧孺 应举时,知 于頔 相奇俊,特诣 襄阳 求知。住数日,两见,以海客遇之, 牛公 怒而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道士》:“道士能豪饮。 徐 见其衣服垢敝,颇偃蹇,不甚为礼; 韩 亦海客遇之。”词语解释:海南 拼音:hǎi nán
旧指今 海南岛 地区。亦泛指南部滨海地区。 宋 沉作喆 《寓简》:“草木之最香者如沉水……鸡舌之属,皆产於 岭 表、 海南 。”《说郛》卷三二引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海南人情不恶》:“ 东坡 自 海南 还,过 润州 ,州牧故人也,出郊迓之,因问 海南 风土人情如何。” 明 皇甫涍 《雪山歌奉寄彭太保》:“龙举空悲剑舄藏,海南漠北俱萧瑟。”词语解释:海日 拼音:hǎi rì
海上的太阳。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张素 《渤海中口占》:“海日三更晓, 齐 烟九点苍。”词语解释:海西 拼音:hǎi xī
(1).古 大秦国 ,即 罗马帝国 。《史记·大宛列传》“北有 奄蔡 黎轩 ”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魏略》云:‘ 大秦 在 安息 、 条支 西大海之西,故俗谓之 海西 。从 安息 界乘船直载 海西 ,遇风利时三月到,风迟或一、二岁。’”《后汉书·南蛮传》:“ 永寧 元年, 掸 国王 雍由调 復遣使者诣闕朝贺……自言我 海西 人。 海西 即 大秦 也。”
(2).指西域一带或位于我国西方的国家。 唐 张说 《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之二:“圣皇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 清 魏源 《江南吟》之八:“阿芙蓉,阿芙蓉,产海西,来海东。”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海西之乐,近又东来。”词语解释:海头 拼音:hǎi tóu
海边。 唐 刘言史 《偶题》诗之二:“得罪除名謫海头,惊心无暇与身愁。” 清 曾灿 《中秋前夕》诗:“有路难归去,吾兄尚海头。”词语解释:海鸥 拼音:hǎi ōu
(1).鸟名。上体主要呈苍灰色,下体白色,生活在海边和内陆河流湖泊附近,吃鱼、螺、昆虫,也吃谷物和其他植物的嫩叶。 南朝 宋 谢灵运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海鸥戏春岸,天鷄弄和风。”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鸥》:“在海者名海鸥,在江者名江鸥。”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又有一天到了 大西洋 岸,看见了沙滩上游戏的孩子和海鸥。”
(2).一种战船名。 宋 曾慥 《类说·海物异名记·海鸥棠橹》:“ 越 人水战,凌波赴敌则有海鸥--舟名也,又曰穿行鱼。”词语解释:海神 拼音:hǎi shén
传说的海中之神。《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梦与海神战,如人状。” 唐 刘禹锡 《和令狐相公送赵常盈炼师拜岳及天台投龙毕却赴京师》:“白鹤迎来天乐动,金龙掷下海神惊。”词语解释:海畔 拼音:hǎi pàn
海边。《书·禹贡》“夹右 碣石 入于 河 ” 孔 传:“ 碣石 ,海畔山。”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人各有好尚,兰茝蓀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 唐 柳宗元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海畔尖山似劒鋩,秋来处处割愁肠。”词语解释:海宇 拼音:hǎi yǔ
(1).犹海内、宇内。谓国境以内之地。《梁书·武帝纪上》:“浹海宇以驰风,罄轮裳而禀朔。” 宋 苏辙 《皇弟偲加恩制》:“罄海宇之人孰非付託之重。”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丈夫与叔叔文空海宇,洪然高掇,不必过忧。”《说唐》第三回:“举鼎千斤,名振海宇。”
(2).近海之地。 南朝 宋 颜延之 《家传铭》:“旷彼 琅邪 ,实唯海宇。”词语解释:海人 拼音:hǎi rén
(1).指海上渔民。 三国 魏 嵇康 《答张辽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若守药则弃宅,见交则非赊,是海人所以终身无山,山客白首无大鱼也。” 南朝 宋 谢惠连 《连珠》之二:“是以高罗举而云鸟降,海人萃而水禽翔。” 唐 鲍溶 《采珠行》:“海人惊窥水底火,百宝错落随龙行。” 宋 苏洵 《答二任》诗:“习见反不怪,海人等龙虾。”
(2).指海外异族。《南史·夷貊传下·倭国》:“国西南万里,有海人身黑眼白,裸而丑。”
(3).谓水神。《全唐诗》卷八六四载《霅溪夜宴诗》:“海人瑞锦前,岂敢言文章。”
(4).海中怪物。 明 叶子奇 《草木子·观物》:“ 南海 时有海人出,形如僧,人颇小。登舟而坐,至则戒舟人寂然不动,少顷復沉水,否则大风翻舟。”词语解释:海色 拼音:hǎi sè
(1).海面呈现的景色。常受天空颜色、海底底质等的影响。 唐 祖咏 《江南旅怀》诗:“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 宋 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元 宋无 《日出》诗:“金乌摇上浪如堆,万象分明海色开。”
(2).将晓时的天色。 唐 李白 《古风》之十八:“鸡鸣海色动,謁帝罗公侯。” 王琦 注引 杨济贤 曰:“海色,晓色也。鸡鸣之时,天色昧明,如海气矇矓然。”词语解释:海国 拼音:hǎi guó
(1).近海地域。 唐 张籍 《送南迁客》诗:“海国战骑象,蛮州市用银。” 宋 苏轼 《新年》诗之三:“海国空自煖,春山无限清。” 清 何绍基 《沪上杂书》诗:“愁风闷雨人无寐,海国平分鬼气多。”
(2).临海之国或海外之国。 明 何景明 《送宗鲁使安南》诗:“日月天门逈,星辰海国遥。” 清 卓尔堪 《题刘松年海岛图》:“ 中华 百货资百蛮,海国纷纷估客船。” 清 魏源 《寰海后》诗之九:“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词语解释:海里 拼音:hǎi lǐ
计量海洋上距离的长度单位,国际公制一海里等于1,852米。词语解释:海岸 拼音:hǎi àn
紧接海洋边缘的陆地。《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从郡至 倭 ,循海岸水行。” 唐 姚合 《赠王尊师》诗:“海岸夜中常见日,仙宫深处却无山。”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瑯琊秦碑》:“石壁俯临海岸,高数十丈。”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当她和 余永泽 沿着海岸踏着月光一同慢慢地走回村庄的时候, 余永泽 又轻声对她说:‘ 林 ,你就留在这村子里不要走了吧。’”词语解释:海心 拼音:hǎi xīn
海中。 唐 陆龟蒙 《舞曲歌辞·剑俞》:“龙魂清,虎尾白,秋照海心同一色。”词语解释:海岛 拼音:hǎi dǎo
亦作“ 海隝 ”。 海洋中的陆地。《史记·田儋列传》:“臣恐惧,不敢奉詔,请为庶人,守海岛中。”《汉书·田儋传》作“守海隝中”。《明史·方国珍传》:“臣本庸才,遭时多故,起身海岛。”《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那两件里……一件装着几根海岛边生的乌皮海藻。” 杨朔 《木棉花》:“ 香港 ,这个美丽的海岛,暂时还是平静的。”词语解释:海陵 拼音:hǎi líng
现在江苏省泰州市词语解释:海榴 拼音:hǎi liú
即石榴。又名海石榴。因来自海外,故名。古代诗文中多指石榴花。 隋 江总 《山庭春日》诗:“岸緑开河柳,池红照海榴。” 唐 李白 《咏邻女东窗海石榴》诗:“ 鲁 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王琦 注引《太平广记》:“ 新罗 多海红并海石榴。” 元 张可久 《一支花·夏景》套曲:“海榴浓喷火,萱草淡堆金。” 明 唐寅 《川拨棹》词:“碧碧草沿堦,海榴半吐绽。”词语解释:海岱 拼音:hǎi dài
今 山东省 渤海 至 泰山 之间的地带。 海 , 渤海 ; 岱 , 泰山 。《书·禹贡》:“ 海 岱 惟 青州 。” 孔 传:“东北据 海 ,西南距 岱 。” 唐 杜甫 《登兖州城楼》诗:“浮云连 海 岱 ,平野入 青 徐 。” 明 何景明 《送王梦弼之高邮》诗:“风节云霄上,霜威 海 岱 间。” 清 顾炎武 《济南》诗之二:“百战只愁今 海 岱 ,一麾犹足定 青 徐 。”词语解释:海眼 拼音:hǎi yǎn
泉眼,泉水的流出口。古人认为井泉的水,潜流地中,通江海,故称。 唐 杜甫 《太平寺泉眼》诗:“石涧见海眼,天畔縈水府。” 宋 王安石 《龙泉寺石井》诗之一:“山腰石有千年润,海眼泉无一日乾。” 清 许承钦 《由来鹤桥登楼观趵突泉》诗之二:“槛外金沙玉蕊繁,谁开海眼任澜翻。” 朱自清 《潭柘寺戒坛寺》:“洞里有石虎、石龟、上天梯、海眼等等。”词语解释:海北 拼音:hǎi běi
泛指僻远的北方。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朔南暨教,海北腾声。” 南朝 陈 徐陵 《河东康简王墓志》:“违青丘於海北,应紫盖於 江 南。”词语解释:海鹤 拼音:hǎi hè
海鸟名。或说即江鸥。 南朝 宋 鲍照 《秋夜》诗之二:“霽旦见云峰,风夜闻海鹤。” 唐 高适 《酬庞十兵曹》诗:“别岸迥无垠,海鹤鸣不息。” 唐 杜甫 《寄常徵君》诗:“ 楚 妃堂上色殊众,海鹤阶前鸣向人。” 仇兆鳌 注引《西京杂记》:“海鹤,江鸥。” 唐 顾况 《苦雨》诗:“行骑飞泉鹿,卧听双海鹤。”词语解释:海曲 拼音:hǎi qǔ
海隅;海湾。 晋 陆机 《齐讴行》:“ 营丘 负海曲,沃野爽且平。” 唐 王勃 《滕王阁诗序》:“屈 贾谊 於 长沙 ,非无圣主;窜 梁鸿 於海曲,岂乏明时?”《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十年》:“ 知慧 逃入海, 素 躡之至海曲。”词语解释:海槎 拼音:hǎi chá
同“ 海查 ”。 隋 虞茂 《赋昆明池一物得织女石》诗:“船疑海槎渡,珠似客星来。” 唐 宋之问 《经梧州》诗:“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 唐 刘长卿 《赠元容州》诗:“何事沧波上,漂漂逐海槎。”词语解释:海路 拼音:hǎi lù
(1).海上航道。《南齐书·陈显达传》:“犴噬之刑,四剽於海路;家门之衅,一起於中都。”《新五代史·吴越世家·钱鏐》:“﹝ 钱鏐 ﹞始由海路入贡京师。”
(2).海上行程。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十:“归飞海路远,独宿天霜寒。”词语解释:海流 拼音:hǎi liú
(1).指泮水。即太学四周的流水,象征德化流行。《文选·班固〈东都赋〉》:“ 太液 昆明 ,鸟兽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 李善 注引《三辅黄图》:“辟雍,水四周於外,象四海也。”
(2).指流动的海水。 汉 应瑒 《别诗》之二:“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
(3).指海水的流速。 林建征 《莺歌海》:“他那像钢琴家一样熟练的手,敏捷地在计算机的键盘上跳动着,进行那要通过160道计算才能得出的海流数字。”
(4).即洋流。参见“ 洋流 ”。
词语解释:洋流 拼音:yáng liú
海洋的水比较穏定地朝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称“洋流”。又称海流。词语解释:海雾 拼音:hǎi wù
海上的雾气。 唐 骆宾王 《晚泊江镇》诗:“海雾笼边徼,江风绕戍楼。” 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诗:“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 潇湘 无限路。” 唐 柳宗元 《梅雨》诗:“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词语解释:海面 拼音:hǎi miàn
海水的表面。 唐 李贺 《神仙曲》:“碧峰海面藏灵书,上帝拣作神仙居。” 曹禺 《雷雨》第三幕:“白色的帆张得满满的,像一只鹰的翅膀,斜贴在海面上飞,飞,向着天边飞。”词语解释:海邦 拼音:hǎi bāng
(1).古指近海邦国。《诗·鲁颂·閟宫》:“遂荒大东,至于海邦。” 郑玄 笺:“海邦,近海之国也。” 晋 陆云 《祖考颂》:“光宅海邦,大造 江 汉 。”
(2).指沿海省分。 明 唐顺之 《升通政司右通政谢表》:“窃念岛夷为寇,海邦荐惊。”
(3).指外国。 清 姚鼐 《袁随园君墓志铭》:“名越海邦,蔼如其冲。”词语解释:海沂 拼音:hǎi yí
海边。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 王生 和鼎实, 石子 镇海沂。”《魏书·崔光伯传》:“ 光伯 自蒞海沂,清风远著。” 唐 皇甫冉 《送邹判官赴河南》诗:“海沂军未息,河畔岁仍荒。”词语解释:海濒 拼音:hǎi bīn
海滨。《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序》:“ 公孙弘 自海濒而登宰相。” 颜师古 注:“海濒,谓近海之地。”《新唐书·杜中立传》:“旧傜车三千乘,岁輓盐海濒,民苦之。” 宋 王安石 《与楼郁教授书》:“足下学行篤美,信于士友,穷居海濒,自乐于屡空之内。”词语解释:海翻 拼音:hǎi fān
指南方沿海区域,秋天由飓风造成海潮侵入陆地的灾害。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沓潮者, 广州 去大海,不远二百里,每年八月,潮水最大。秋中復多颶风,当潮水未尽退之间,颶风作而潮又至,遂至波涛溢岸,淹没人庐舍,荡失苗稼,沉溺舟船,南中谓之沓潮,或十数年一有之……俗呼为‘海翻’。”词语解释:海口 拼音:hǎi kǒu
(1).古以我国四境外为海,因以海口借指边境。 唐 李白 《大猎赋》:“而内以中华为天心,外以穷髮为海口。”
(2).通海的出口。即内河通海之处。 唐 方干 《陆山人画水》诗:“但有片云生海口,终无明月在潭心。”《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翌日, 茂才 追至 浮子门 ,遇海舟五百艘遮海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他见了,以为我们正在海疆戒严的时候,别国兵轮如何到我海口里来?” 清 史致谔 《同治二年三月初一日禀左宗棠》:“ 寧波 为通商海口,米之来源尚广,其值亦较内地便宜,自应照旧办运。”
(3).谓大而深的嘴。古以为圣人的奇表异相。《陈书·高祖纪上》:“海口河目,贤圣之表既彰。”《诗·大雅·生民》“鸟乃去矣, 后稷 呱矣” 唐 孔颖达 疏:“异之於人,谓有奇表异相,若 孔子 之河目海口。” 唐 王维 《为相国王公紫芝木瓜赞》:“而我相公生而英姿,河目海口。”《东周列国志》第七八回:“ 孔子 生有异相,牛脣虎掌,鸳肩龟脊,海口辅喉,顶门状若反宇。”
(4).形容一般大嘴。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二部分六:“一对水泡眼……口哩,倒是一个海口,不过没有胡须。”
(5).大话。亦指说大话。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一折:“你看这生説海口哪。”《西游记》第六七回:“不是 老孙 海口,只这条棒子,揝在手里就是塌下天来,也撑得住。”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八章:“ 梁老三 的小犊子……夸下海口,指名道姓,产量要压倒你大叔哩!”词语解释:海市 拼音:hǎi shì
(1).大气因光折射而形成的反映地面物体的形象。旧称蜃气。 晋 伏琛 《三齐略记》:“海上蜃气,时结楼臺,名海市。”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异事》:“ 登州 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臺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歷歷可见,谓之海市。”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一·蛟龙附蜃》附录:“﹝蜃﹞能吁气成楼臺城郭之状,将雨即见,名蜃楼,亦曰海市。”《老残游记》第一回:“大家住下,也就玩赏玩赏海市的虚情,蜃楼的幻相。” 杨朔 《海市》:“最奇的是海上偶然间出现的幻景,叫海市。”参见“ 海市蜃楼 ”。
(2).海边城市。 唐 鲍溶 《采葛行》:“蛮女将来海市头,卖与 岭 南贫估客。”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富民说》:“上溯 康 乾 之际,税釐不征而度充,海市禁而闤闠足。” 陈毅 《初游青岛》诗:“海市灯辉煌,海水漫无边。”
词语解释:海市蜃楼 拼音:hǎi shì shèn lóu
(1).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或全反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而形成的各种奇异景象,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人误认为蜃吐气而成,故称。语出《史记·天官书》:“海旁蜄(蜃)气象楼臺;广野气成宫闕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白雪遗音·剪靛花·九座楼》:“姐儿房中绣枕头……绣的是海市蜃楼。”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祁连山下》:“这一千多公里的大戈壁滩,几乎杳无人迹,但见远远的地平线上,有些海市蜃楼而已。”
(2).比喻虚幻的事物。《骈字类编》卷四六引《隋唐遗事》:“ 张昌仪 恃宠,请托如市。 李湛 曰:‘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 巴金 《春》二八:“她知道他们不会拿海市蜃楼来哄骗她。” 沉从文 《灯》:“因为那仿佛由于自己脑中成立的海市蜃楼,而又在这奇幻景致中对于海市中人物的我的生活加以纯然天真的信仰,我不好意思把这老兵的梦戳破。”词语解释:海潮音 拼音:hǎi cháo yīn
(1).佛教语。海潮按时而至,其音宏大,故以喻佛、菩萨应时适机说法的声音。《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
(2).指僧众诵经的声音。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来时只识菩提路,去时还听海潮音。”词语解释:海鸟 拼音:hǎi niǎo
在海岛上或海边生长、栖息的鸟类。《国语·鲁语上》:“海鸟曰‘爰居’,止於 鲁 东门外三日, 臧文仲 使国人祭之。” 晋 张华 《鹪鹩赋》:“海鸟鶢鶋,避风而至。” 唐 李白 《赠任城卢主簿潜》诗:“海鸟知天风,窜自 鲁 郊东。” 陈福北 《祖国南海上的明珠--西沙群岛》:“那里的树林栖息着数以千万计的各种海鸟。”词语解释:海城 拼音:hǎi chéng
海边之城。 唐 马戴 《送皇甫协律淮南从事》诗:“ 隋 柳疏 淮 岸,汀洲接海城。” 唐 项斯 《寄流人》诗:“雾开蛮市合,船散海城孤。” 宋 陈师道 《和贾耘老春晚》:“一卧海城春又晚,不妨闲处得真机。”词语解释:海运 拼音:hǎi yùn
(1).海动。谓海动风起。《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溟。” 陈鼓应 注引 林希逸 曰:“海运者,海动也……海动必有大风,其水涌沸,自海底而起,声闻数里。” 晋 郭璞 《江赋》:“极泓量而海运,状滔天以淼茫。” 郑泽 《嘤求草题词》:“枪榆我自嗤,海运君怀敞。”
(2).指海洋潮汐现象。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 扶南 去 林邑 四千里,水步道通……自 船官 下注 大浦 之 东湖 ,大水连行。潮上西流,潮水日夜长七八尺。从此以西,朔望并潮,一上七日,水长丈六七。七日之后,日夜分为再潮,水长一二尺。春夏秋冬,厉然一限。高下定度,水无盈缩,是为海运,亦曰象水也。”
(3).古代特指由海道运粮至京师。《元史·食货志五》:“海运, 元 自 世祖 用 伯颜 之言,岁漕东南粟,由海道以给京师。”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海运》:“国朝海运粮储,自 朱清 张瑄 始,以为古来未尝有此。按 杠工部 《出塞》云:‘ 渔阳 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 辽海 ,稉稻来东 吴 。’……如此,则 唐 时已有海运矣。”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铁路》:“自河运改行海运以来,轮舶往还费省而效捷。”
(4).今泛指海上的运输。 陈毅 《满江红·参观光华海轮》词:“海运百年无我份,而今奋起多兴旺。”参阅 明 危素 《元海运志》、《清续文献通考·国用十五》。词语解释:海图 拼音:hǎi tú
(1).绘画或刺绣的海景图。 唐 姚合 《和座主相公西亭秋日即事》:“海图装玉轴,书目记牙籤。” 唐 杜甫 《北征》诗:“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
(2).根据航海和开发海洋需要绘制的地图。 闻捷 《海燕》:“海军上尉打开那个纸卷,原来是幅画满标记的海图。”词语解释:海县 拼音:hǎi xiàn
犹神州。指 中国 。《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宴群臣登歌》:“皇明御歷,仁深海县。” 唐 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申 管 晏 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知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 梁琛 ﹞曰:‘今海县分裂,天光分曜,安得以乘舆,行在为言哉!’” 胡三省 注引 驺衍 曰:“中国有 赤县神州 , 赤县神州 内有九州, 禹 所叙九州是也;其外有裨海环之。海县之説,盖本诸此。” 宋 陆游 《谢明堂赦表》:“德协穹祇,春回海县。”词语解释:海船 拼音:hǎi chuán
航海的大船。《三国志·魏志·明帝纪》:“詔 青 、 兖 、 幽 、 冀 四州,大作海船。” 唐 王建 《送郑权尚书南海》诗:“市喧山贼破,金贱海船来。” 许地山 《海角底孤星》:“下了海船,改乘小舟进去。”词语解释:海道 拼音:hǎi dào
海路,海上航道。《晋书·庾翼传》:“时东土多赋役,百姓乃从海道入 广州 。”《新唐书·归崇敬传》:“ 大历 初,授仓部郎中,充弔祭册立 新罗 使,海道风涛,舟几坏。”《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前日由海道到 崇明县 。”词语解释:海错 拼音:hǎi cuò
《书·禹贡》:“厥贡盐絺,海物惟错”。 孔 传:“错杂非一种”。后因称各种海味为海错。 南朝 梁 沉约 《究竟悲慈论》:“秋禽夏卵,比之如浮云;山毛海错,事同於腐鼠。” 宋 杨万里 《毗陵郡斋追怀乡味》诗:“江珍海错各自奇,冬裘何曾羡夏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访翠》:“赴会之日,各携一副盒儿,都是鲜物异品,有海错、江瑶、玉液浆。”词语解释:海壖 拼音:hǎi ruán
亦作“ 海堧 ”。 海边地。亦泛指沿海地区。 唐 柳宗元 《南省转牒欲具江国图令尽通风俗故事》诗:“圣代提封尽海壖,狼荒犹得纪山川。” 宋 苏轼 《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诗:“流传至此谁使然,并包 齐 鲁 穷海壖。” 明 归有光 《祭朱恭靖公文》:“唯 崑 为县,僻在海堧。” 章炳麟 《訄书·定版籍》:“今之大法,自法、井、海堧有盐而外,露田稻最长,黍、稷、粱、麦各有品也。”词语解释:海通 拼音:hǎi tōng
与海外通航。 严复 《译〈天演论〉例言》:“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 鲁迅 《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汽车飞艇,价值既远过于大轿马车,租界和外国银行,也是海通以来新添的事物。” 钱锺书 《围城》二:“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 中国 社会里长存不灭。”词语解释:海物 拼音:hǎi wù
指海鱼等海产物品。《书·禹贡》:“厥贡盐絺,海物惟错。” 孙星衍 注引 郑玄 曰:“海物,海鱼也。” 晋 陆机 《齐讴行》:“海物错万类,陆产尚千古。” 南朝 梁 沉约 《梁三朝雅乐歌》诗之八:“荆包海物必来陈,滑甘滫瀡味和神。” 宋 梅尧臣 《元日》诗:“行庖得海物,醎酸何琐碎。”词语解释:海湄 拼音:hǎi méi
海边。《文选·嵇康〈琴赋〉》:“邪睨 崑崙 ,俯瞰海湄。” 吕向 注:“海湄,海畔也。” 唐 李白 《大鹏赋》:“然后六月一息,至於海湄。” 明 刘基 《越山亭晚望》:“ 越 絶孤城枕海湄, 越王亭 下景迟迟。”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海湄请雨,神听有喜。”词语解释:海藏 拼音:hǎi cáng
传说中大海龙宫的宝藏。 唐 张说 《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海藏安静,风识牵乐。不入度门,孰探玄要?” 唐 李德裕 《赠园明上人》诗:“ 远公 説《易》长松下, 龙树 双经海藏中。” 金 元好问 《游黄华山》诗:“驪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词语解释:海仙 拼音:hǎi xiān
锦带花的别名。 宋 王禹偁 《海仙花》诗序:“海仙花者,世谓之锦带。 维扬 人传云:初得於 海州 山谷间,其枝长而花密,若锦带然……予谓此花不在海棠下,宜以仙为号,目之锦带,俚孰甚焉。又取始得之地,命曰:海仙。”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事志》:“ 朐山 有花类海棠,而枝长花尤密,惜其不香,无子。既开,繁丽裊嫋,如曳锦带,故 淮南 人以锦带目之。 王元之 以其名俚,命之曰:海仙。”词语解释:海甸 拼音:hǎi diàn
近海地区。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张英风於海甸,驰妙誉於 浙 右。”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壤歌唯海甸,画角自山楼。” 明 梁辰鱼 《浣纱记·伐越》:“主公初登宝位,新御黎民,海甸甫安,边烽乍息。” 陈毅 《驯鹰词》:“翱翔于太空,嬉游于海甸。”词语解释:海蜃 拼音:hǎi shèn
海市蜃楼。常比喻虚无缥缈的事物。 宋 唐艺孙 《天香·龙涎香》词:“海蜃楼高,仙娥鈿小,縹緲结成心字。”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其上嵌空纷纶,復闢一竇,幻片海蜃状。” 周咏 《秋怀》诗之六:“烹狗藏弓事可哀,看他海蜃结楼臺。”词语解释:海田 拼音:hǎi tián
谓沧海变桑田。 元 艾性夫 《避乱逢故人》诗:“海田未必非天数,空对西风老泪滂。” 明 高启 《赠步炼师祷雨》诗:“人间又见海田枯,十丈黄尘没城郊。”《明诗纪事戊籤·王廷陈》引《国雅》:“ 稚钦 调高趣新,颇多奇句,如……《弔道士》云‘海田犹有变,洞壑岂无哀’。”参见“ 沧海桑田 ”。
词语解释:沧海桑田 拼音:cāng hǎi sāng tián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语本 晋 葛洪 《神仙传·王远》:“ 麻姑 自説云:‘接侍以来,已见 东海 三为桑田。’”后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唐 储光羲 《献八舅东归》诗:“独往不可羣,沧海成桑田。” 明 刘基 《惜馀春慢·咏子规》词:“沧海桑田有时,海若未枯,愁应无已。”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后有 延庆祖师塔 , 曇公 不记其何代人,又不知何故陷于地中,沧海桑田,高岸深谷,信然矣。” 赵朴初 《普天乐·国庆十周年献词》曲之二:“三千六百日乾旋坤转,二十四小时沧海桑田。”词语解释:海鳌 拼音:hǎi áo
神话传说中的海中巨鳖。《晋书·郭璞传》:“鷦鷯不可与论云翼,井蛙难与量海鼇。”参阅《列子·汤问》。词语解释:海舶 拼音:hǎi bó
(1).海船。《梁书·王僧孺传》:“﹝ 南海郡 ﹞海舶每岁数至。” 唐 白居易 《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牙檣连海舶,铜鼓赛江神。”《清史稿·食货志一》:“以及创铁路,改邮传,设电局,通海舶。”
(2).特指外国船。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海舶,外国船也。每岁至 广州 、 安邑 , 师子国 船最大。” 陈毅 《广东》诗:“海舶百年来祸患,謫人歷代富篇章。”词语解释:海浦 拼音:hǎi pǔ
海湾,海滨。《文选·张衡〈西京赋〉》:“光炎烛天庭,嚣声震海浦。” 薛综 注:“海浦,四瀆之口。” 南朝 宋 颜延之 《侍游曲阿后湖》诗:“金练照海浦,笳鼓震溟洲。”《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八年》:“ 护儿 引兵还屯海浦,不敢復留应接诸军。”词语解释:海蟾 拼音:hǎi chán
指月亮。 宋 梅尧臣 《闻角》诗:“高树朝光动,城头落海蟾。”词语解释:海漫 拼音:hǎi màn
紧接在护坦下游防止河床被冲刷的设施。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策略》:“山既长,砖石之砌其上者渐次迸开,海漫裂缝,雨水浸入,无不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