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先平声 [xiān,新鲜][xuán,周旋、绕行]穿便[pián,安也][diàn tián][yān,地名][详注1][yán,研究]沿[qián,乾坤][jiān,溅溅]軿[xuán][quān juān][详注2][quán,曲也][qián][详注3][shān][quán][tián]篿[chān][渠焉切,音乾。钥牡也。][jiān][diān][详注4][piān,扁舟][chán,单于][quán shuān][dǎn][chán]骿[详注5][详注6][juān][yān][zhuān][quán]辿


注1:还 《广韵》似宣切《集韵》《韵会》旬宣切,音旋。与旋同。《礼·礼运》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注》迭相终而还相始,如环无端也。
注2:平 音㛹。【廣韻】平平,辨治也。【書·洪範】王道平平。【詩·小雅】平平左右。又【韻會】均也。
注3:垠 叶五坚切,音妍。《楚辞·远游》道可受兮而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按叶音宜,归本韵,传在先韵,言在元韵,《字汇》鱼轩切,音言,《正字通》因之,误。今依《韵补》攺正。
注4:零 《广韵》落贤切《集韵》《韵会》《正韵》灵年切,音莲。《广韵》先零,西羌也。《前汉·赵充国传》先零豪言,愿时渡湟水北。《注》零,音怜。
注5:阏 yān,《广韵》乌前切《集韵》因莲切,音烟。阏氏,单于适妻也。《前汉·韩王信传》乃使人厚遗阏氏。《注》阏,於连反。《史记·匈奴传》后有所爱阏氏。《索隐注》阏氏,匈奴皇后号也。习凿齿与燕王书曰:山下有红蓝,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绯黄,捋取其上英鲜者作胭脂,妇人采捋用为颜色,因名妻作阏氏。 又《史记·历书》年名焉逢。《注》甲岁雄也。汉书作阏逢。阏亦音焉。 又《广韵》於乾切《集韵》尤虔切,音焉。义同。
注6:纯 音全。《仪礼·乡射礼》二算为纯。《注》犹全也。《礼·投壶》二算一纯。《疏》二算合为一全。
末字词组
龙涎蜗涎野狐涎蛇涎邪涎黏涎沈涎刮涎
流涎蛟涎清涎拖涎粘粘涎涎漫涎粘涎 
垂涎口涎痰涎香涎鬼狐涎失涎唾涎 
馋涎飞涎顽涎风涎迤涎染指垂涎稠涎 

词语解释:龙涎  拼音:lóng xián
见“ 龙涎香 ”。
词语解释:龙涎香  拼音:lóng xián xiāng
抹香鲸病胃的分泌物。类似结石,从鲸体内排出,漂浮海面或冲上海岸。为黄、灰乃至黑色的蜡状物质,香气持久,是极名贵的香料。 宋 刘过 《沁园春·美人指甲》词:“见凤鞋泥污,偎人强剔,龙涎香断,拨火轻翻。”《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内官一队队捧出金鑪,焚了龙涎香。”亦省称“ 龙涎 ”。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暑气将盛,公主命取澄水帛,以水蘸之,掛于南轩。良久,满座皆思挟纊。澄水帛长八九尺,似布而细,明薄可鉴,云其中有龙涎,故能消暑毒也。” 宋 苏轼 《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诗:“香似龙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严嵩庆寿》:“凤蜡光摇,龙涎瑞靄,华堂恍如仙岛。” 郁达夫 《毁家诗纪》之十:“频烧絳蜡迟宵柝,细煮龙涎涴宿熏。”
词语解释:流涎  拼音:liú xián
淌口水。《水浒传》第十六回:“原来 杨志 吃的酒少,便醒得快……看那十四个人时,口角流涎,都动不得。” 乔羽 《果园姐妹》第一场:“看着看着,嘴里流涎。”
词语解释:垂涎  拼音:chuí xián
(1).因想吃而流口水。 唐 柳宗元 《三戒·临江之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桂迁 ﹞见妻与二儿攒聚先啖,不觉垂涎。” 茅盾 《诗与散文》:“你喘息垂涎,象一条狗!”
(2).比喻十分羡慕,极想得到。 宋 苏轼 《〈汉鼎铭〉引》:“自 春秋 时 楚庄王 已问其轻重大小,而 战国 之际, 秦 与 齐 楚 皆欲之, 周 人惴惴焉,视三虎之垂涎而睨己也。”《红楼梦》第六四回:“﹝ 贾璉 ﹞每日与 二姐儿 三姐儿 相认已熟,不禁动了垂涎之意。”
词语解释:馋涎  拼音:chán xián
因食欲而口中分泌的液体。 唐 皮日休 《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亦迭和之微旨也》:“将来示时人,猰貐垂馋涎。” 清 黄钧宰 《金壶逸墨·补图》:“值良朋霜天清讌,高歌烂醉,自笑馋涎揩未了。” 韦君宜 《忆西榆林》:“这些小枯枝子变成一片新果园,苹果香味会把过路人都招得流馋涎。”
词语解释:蜗涎  拼音:wō xián
(1).蜗行所分泌的黏液。 唐 杜牧 《华清宫》诗:“鸟啄摧寒木,蜗涎蠹画梁。” 宋 苏轼 《籍田》诗:“鱼沫依苹渚,蜗涎上綵楹。”
(2).比喻无用有害的东西。 明 王世贞 《九友斋十歌》之九:“毋论爱者似鷄肋,在我亦足成蜗涎。”
词语解释:蛟涎  拼音:jiāo xián
蛟龙的口液。 唐 李贺 《昌谷》诗:“潭镜滑蛟涎,浮珠噞鱼戏。” 宋 陆游 《度筰》诗:“回观目眩浪花上,小跌身裹蛟涎中。”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吕梁洪》:“然其下乱石如鰐齿排连,惊湍如蛟涎喷薄。”
词语解释:口涎  拼音:kǒu xián
即口水。 茅盾 《子夜》十七:“头发是越弄越脏了!香槟酒,再加上口涎。” 丁玲 《奔》:“他们正睡在那里,咧着嘴,流着口涎。”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八章:“老头子酒家瞌睡得口涎流到胡子尖。”
词语解释:飞涎  拼音:fēi xián
见“ 飞唌 ”。
词语解释:飞唌  拼音:fēi yán
亦作“ 飞涎 ”。 喷飞口沫。《文选·郭璞〈江赋〉》:“扬鬐掉尾,喷浪飞唌。” 刘良 注:“唌,口沫,或喷而飞。”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风期终破浪,水怪莫飞涎。”
词语解释:野狐涎  拼音:yě hú xián
据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七载:“ 捷 能使人随所思想,一一有见,人故惑之。大抵皆南法,以野狐涎与人食而如此。其法:以肉置小口罌中,埋之野外,狐见而欲食,喙不得入,馋涎流堕罌内,渍入肉中。乃取其肉,曝为脯末,而置人饮食间。”因以“野狐涎”指迷惑人的话。 后蜀 何光远 《鉴戒录·旌论衡》:“説法谩称狮子吼,魅人多是野狐涎。”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一折:“则你那癆病损的身躯难过遣,可怎生添上喘,央及杀粉骷髏也吐不出野狐涎。” 清 朱彝尊 《醉太平》曲:“野狐涎笑口,蜜蜂尾甜头,人生何苦鬭机谋,得抽身便抽。”
词语解释:清涎  拼音:qīng xián
口水。 吴组缃 《山洪》六:“他把肩头抬一抬,又吐了一口清涎。”
词语解释:痰涎  拼音:tán xián
痰与口水。偏指痰。 宋 李纲 《论治盗贼》:“治盗贼者,如医之治痰涎。” 明 张介宾 《景岳全书·论证》:“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穀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荣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臟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
词语解释:顽涎  拼音:wán xián
犹馋涎。比喻强烈的贪欲。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一折:“没乱杀 鸣珂巷 亚仙 ,兜的又引起顽涎。” 元 张可久 《寨儿令·妓怨》曲:“哆著口不断顽涎,腆著脸待喫痴拳。”《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 浑耀 ﹞闻得 白水寺 僧十分富厚,已自动了顽涎。”
词语解释:蛇涎  拼音:shé xián
蛇的唾液。 唐 李贺 《自昌谷到洛后门》诗:“道上千里风,野竹蛇涎痕。” 王琦 汇解:“野竹霑雨而冻,其痕有似蛇涎。”
词语解释:拖涎  拼音:tuō xián
蜗牛。 宋 陶穀 《清异录·虫》:“ 李善寧 之子十岁能即席赋诗,亲友尝以‘贫家壁’试之,略不构思,吟曰:‘椒气从何得,灯光凿处分,拖涎来藻饰,惟有篆愁君。’拖涎,指蜗牛也。”
词语解释:香涎  拼音:xiāng xián
香液。 明 宋濂 《蔗庵述梦文》:“泰尊初泛,霜肥 汉 液,宝刀新割,艷动 吴 腴,潄华池之香涎,流丹齶之甘滋。”
词语解释:风涎
患风疾的病根
词语解释:邪涎  拼音:xié xián
口水。 清 蒲松龄 《墙头记》第四回:“这等説慟与不慟,还只得淌淌邪涎。”
词语解释:粘粘涎涎
形容言语不简要
词语解释:鬼狐涎  拼音:guǐ hú xián
犹鬼胡由。胡闹。 元 史九敬先 《庄周梦》第四折:“剗的你牵缠顾恋鬼狐涎,却不道春风桃李闻鶯燕。”
词语解释:迤涎  拼音:yǐ xián
亦作“迆涎”。 曲折绵延貌。
词语解释:黏涎  拼音:nián xián
谓说话、动作、表演等不爽快,冗长而无味,令人厌倦。例:这戏那么黏涎,一点儿不紧凑。
词语解释:漫涎  拼音:màn xián
见“ 漫演 ”。
词语解释:漫演  拼音:màn yǎn
(1).连绵不尽。 明 王廷相 《慎言·乾运》:“山有壑谷,水道之荡而日下也;地有平旷,水土之漫演也。”
(2).引伸。《朱子语类》卷一三九:“如今只是将虚文漫演,前面説了,后面又将这一段翻转,这只是不曾见得。”
(3). 汉 杂戏名。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设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渝》都卢、海中《碭极》、漫演鱼龙、角觝之戯,以观视之。”
词语解释:失涎  拼音:shī xián
犹垂涎。《艺文类聚》卷七二引 晋 束晳 《饼赋》:“气勃鬱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行人失涎於下风,童僕空噍而斜眄。”《初学记》卷二六引作“垂涎”。
词语解释:染指垂涎  拼音:rǎn zhǐ chuí xián
形容急欲攫取,十分贪馋。垂涎,流口水。《元史·郝经传》:“病民诸奸各持两端,观望所立,莫不覬覦神器,染指垂涎。”
词语解释:沈涎  拼音:shěn xián
亦作“沉涎”。 沉香和龙涎香。 清 唐甄 《潜书·七十》:“兰桂芬於园囿,沉涎馥於堂室,凡所以奉鼻者,无不为也。”
词语解释:粘涎  拼音:zhān xián
(1).口涎。《西游记》第八五回:“呆子( 八戒 )得胜,也自转来,累得那粘涎鼻涕,白沫生生,气嘑嘑的,走将来。”
(2).方言。谓言语、举止不爽利,令人乏味。
词语解释:唾涎  拼音:tuò xián
唾液,口水。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三:“雪白的鸡片,鲜红的辣油海椒,浓黑的酱油……这样写着都禁不住唾涎的津津分泌了。”
词语解释:稠涎  拼音:chóu xián
浓痰。《儒林外史》第三回:“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
词语解释:刮涎  拼音:guā xián
勾引;挑逗。《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谁想见面,到来刮涎,纔晓得是不停当的。”《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訕语时,口要紧;刮涎处,脸须皮。”《金瓶梅词话》第二三回:“他便时常走来与妇人吃酒,到晚夕刮涎就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