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淖糜 拼音:nào mí
烂糊粥。《尔雅·释言》“鬻,糜也” 晋 郭璞 注:“淖糜。”《宋史·真宗纪三》:“己未,遣使諭 京东 官吏安抚飢民,又命诸路振以淖糜。” 宋 陆游 《穷居》诗:“淖糜均列鼎,徒步当华轩。” 宋 陆游 《书志》诗:“一碗淖糜支日过,数椽破屋著身宽。”词语解释:淖衍 拼音:nào yǎn
流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沇溶淫鬻” 司马贞 索隐引 晋 郭璞 曰:“游激淖衍皃。”词语解释:淖约 拼音:nào yuē
(1).姿态柔美貌。淖,通“ 绰 ”。《庄子·逍遥游》:“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陆德明 释文:“淖约, 李 云:‘柔弱貌。’ 司马 云:‘好貌。’”《汉书·扬雄传上》:“闺中容竞淖约兮,相态以丽佳。” 颜师古 注:“淖约,善容止……淖音绰。”
(2).指物性柔弱。《庄子·在宥》:“淖约柔乎刚彊。” 成玄英 疏:“淖约,柔弱也。矫情行於柔弱,欲制服於刚彊。”《荀子·宥坐》:“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 杨倞 注:“淖当为绰;约,弱也。绰约,柔弱也。”《孔子家语·三恕》作“绰约”。
(3).指姿态柔美的女子。 苏曼殊 《非梦记》:“子有夙慧,我深信之;毋近淖约,自不沉烦惑之海。”词语解释:淖尔 拼音:nào ěr
蒙古语称湖泊为“淖尔”。如: 阿拉克淖尔 ; 阿勒坦淖尔 。也译作诺尔。参阅《嘉庆一统志·科布多·山川》。词语解释:淖泽 拼音:nào zé
湿润。《素问·经络论》:“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 王冰 注:“淖,湿也;泽,润液也。谓微湿润也。”词语解释:淖泞 拼音:nào nìng
泥泞。 元 杨载 《赠吾子行》:“长衢方淖泞,小水亦风波。”词语解释:淖湴 拼音:nào bàn
淤泥。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地理》:“今 川 广 之界亦有一小河,淖湴而深,今古不得渡。”词语解释:淖溺 拼音:nào nì
(1).消融。《汉书·郊祀志下》:“黄冶变化,坚冰淖溺。”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方士诈以药石若陷冰丸投之冰上,冰即消液。”
(2).犹沉溺。《楚辞·东方朔〈七谏·怨世〉》“世沉淖而难论兮” 汉 王逸 注:“言时世之人沉没财利,用心淖溺,不论是非,不别忠佞。”
柔和貌。淖,通“ 绰 ”。《文选·李康〈运命论〉》“受浊以济物,不伤於清” 李善 注引《管子》:“夫水淖溺以清,好洒人之恶,仁也。”今本《管子·水地》作“淖弱”。《淮南子·原道训》:“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於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词语解释:淖田 拼音:nào tián
烂泥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果报·义马》:“﹝ 王楨 ﹞人马俱疲,误入淖田,救兵不至,被贼断喉及臂而死。”词语解释:淖潦 拼音:nào liáo
烂泥积水。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二章:“夫微生物之生也,起於秽气,育於异袗,故房室隘湫,衣服不洁,淖潦交横,器物堆积,犬鷄牛豕,粪便杂沓,死鼠、腐蛇、毒虫、败叶,闇屯积久而蒸气於上,则微生毒物缘此化成。”词语解释:淖沙 拼音:nào shā
表面板结下面虚软易陷的沙地。又称流沙、活沙、范河。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予在 鄜延 ,见 安南 行营诸将閲兵马籍,有称‘过范河损失’。问其何谓‘范河’,乃 越 人谓‘淖沙’为‘范河’,北人谓之‘活沙’。予尝过 无定河 ,度活沙,人马履之,百步之外皆动,澒澒然如人行幕上,其下足处虽甚坚,若遇其一陷,则人马驰车,应时皆没,至有数百人平陷无孑遗者。或谓此即‘流沙’也。又谓沙随风流,谓之‘流沙’。”词语解释:淖冰 拼音:nào bīng
以药石消融冰冻,为古代的一种方术。 唐 李德裕 《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真容赞序》:“况乎 广成 之戒抱一, 玄元 之去多欲,予所贵道,良谓是矣。岂眩夫係风之言,奇彼淖冰之术,从 偓佺 之所珍,遗 尧 舜 之令名也哉!”《旧唐书·李德裕传》:“臣所虑赴召者,必迂怪之士,苟合之徒,使物淖冰以为小术,衒耀邪僻,蔽欺聪明。”参见“ 淖溺 ”。参阅《汉书·郊祀志下》。词语解释:淖污
泥水混浊。 明 归有光 《与沉敬甫书》:“雨不休, 句曲山 谿淖污可念。”词语解释:淖弱 拼音:nào ruò
柔和貌。淖,通“ 绰 ”。《管子·水地》:“夫 齐 之水,道躁而復,故其民贪麤而好勇; 楚 之水,淖弱以清,故其民轻果而贼。”《管子·水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