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御去声 [chù,处所,名词][yù,告也][详注1][yù,参与][详注2][xū][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粗去声。楚利也。又木名。出历山。][详注3][详注4][详注5]


注1:如 亦若也。举去声。《东方朔·七谏》忽容容其安之兮,超荒忽其焉如。苦众人之难信兮,愿离情而远举。
注2:除 音箸。《诗·唐风》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传》除,去也。又《小雅》风雨攸除,鸟䑕攸去,君子攸芋。又《小雅》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传》除,开也。
注3:女 《广韵》《集韵》《韵会》尼据切,茹去声。以女妻人曰女。《书·尧典》女于时。
注4:狙 叚借爲覻字而後讀去聲。周禮蜡氏注。狙司卽覻伺也。倉頡篇曰。狙,伺候也。史,漢。狙擊秦皇帝。伏虔,應劭,徐廣皆曰。狙,伺也。方言。自關而西曰素。或曰狙。郭注云。狙,伺也。此皆千恕切。
注5:椐 音据。《诗·大雅》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末字词组
黄淤壅淤寒淤胶淤沮淤潴淤积淤 
填淤滓淤发淤润淤湫淤渐淤刷淤 
河淤泥淤蒸饼淤洲淤放淤廞淤  

词语解释:黄淤  拼音:huáng yū
洪水过后淤积的肥沃黄土。 宋 陈师道 《送赵教授》诗:“北州豪杰知谁健,乞我黄淤十里秋。” 元 吴莱 《去岁留杭恍然有怀为续此诗却寄董》诗:“裂衣腾朔漠,胶棹入黄淤。”
词语解释:填淤  拼音:tián yū
见“ 填閼 ”。
词语解释:填阏  拼音:tián è
亦作“ 填淤 ”。 淤泥。亦指沉积;淤塞。《史记·河渠书》:“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餘顷,收皆亩一鐘。”《汉书·沟洫志》:“如使不及今冬成,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有填淤反壤之害。” 唐 杜甫 《溪涨》诗:“马嘶未敢动,前有深填淤。” 宋 司马光 《户部侍郎周公神道碑》:“ 六塔渠 广四十餘步……自 河 徙以来,填閼成高陆。” 清 刘大櫆 《通江府通判许君传》:“ 松江 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
词语解释:河淤  拼音:hé yū
(1).河流泥沙冲积成的土地。 宋 苏轼 《河复》诗:“ 楚 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
(2).河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定额包工和评工记分》:“例如捞河淤、推粪下田等。”
词语解释:壅淤  拼音:yōng yū
淤塞;不流通。 明 无名氏 《运甓记·姑病求医》:“这症候,实可疑,胎前产后恶露迷,月水久壅淤,行经忒宣利。”
词语解释:滓淤  拼音:zǐ yū
污泥;污浊的东西。 唐 贾岛 《寄李輈侍郎》诗:“语嘿曾延接,心源离滓淤。”
词语解释:泥淤  拼音:ní yū
淤泥;烂泥浆。《宋史·汪纲传》:“乃开浚八千餘丈,復创牐江口,使泥淤弗得入,河水不得洩,於涂则尽甃以达城闉。”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进旅店,鞋袜已为泥淤湿透,索火烘之。”
词语解释:寒淤  拼音:hán yū
即寒洲。 唐 杜甫 《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 杜陵 斜晚照, 潏水 带寒淤。” 仇兆鳌 注:“《方言》:水中可居者曰洲, 三辅 谓之淤。”参见“ 寒洲 ”。
词语解释:寒洲  拼音:hán zhōu
称秋冬的水中可居的陆地。 南朝 宋 鲍照 《望水》诗:“苕苕岭岸高,照照寒洲爽。”
词语解释:发淤  拼音:fā yū
犹发绀。谓显现出血液凝积不流通的病象。 姚雪垠 《长夜》三三:“他只有二十岁上下,脸皮蜡黄,有点发淤,眼泡虚肿,白眼球网着红丝。”
词语解释:蒸饼淤  拼音:zhēng bǐng yū
不能耕种的淤田。 宋 苏轼 《东坡志林·汴河斗门》:“数年前,朝廷作 汴河 斗门以淤田,议者皆以为不可,竟为之,然卒亦无功。方 樊山 水盛时放斗门,则河田坟墓庐舍皆被害,及秋深水退而放,则淤不能厚,谓之蒸饼淤。”
词语解释:胶淤  拼音:jiāo yū
指水道因泥沙沉积而不能畅通。《明史·熊明遇传》:“ 黄河 泛滥, 运河 胶淤。”
词语解释:润淤  拼音:rùn yū
水中泥草。《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畎瀆润淤,水泉灌溉。” 李贤 注:“《説文》曰:‘淤,淀滓也。’ 顾野王 曰:‘今水中泥草也。’”
词语解释:洲淤  拼音:zhōu yū
水中小块陆地。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出乎椒丘之闕,行乎洲淤之浦。”
词语解释:沮淤  拼音:jù yū
低洼泥泞。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四:“骑贼復张两翼,围攻我后,我隔河,军不能相救,又地沮淤难驰骋。”参见“ 沮洳 ”。
词语解释:沮洳  拼音:jù rù
(1).低湿之地。《诗·魏风·汾沮洳》:“彼 汾 沮洳,言采其莫。” 孔颖达 疏:“沮洳,润泽之处。” 唐 柳宗元 《零陵三亭记》:“ 零陵县 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汚涂。” 林纾 《记九溪十八涧》:“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渟蓄犹见沙石。”
(2).指低湿。 晋 左思 《魏都赋》:“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芜秽。”《新唐书·韩全义传》:“遇贼 广利城 ,方暑,地沮洳,士皆病癘。”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初四日》:“昔城中沮洳之地颇多积水,自营此沟,而民不苦卑溼,秽气亦有所渫,始少疾病。”
词语解释:湫淤  拼音:qiū yū
积滞不通。 明 李东阳 《九日柬敷五》诗:“林壑费躋厉,城市多湫淤。”
词语解释:放淤  拼音:fàng yū
引淤泥入瘠地,以改良土壤,增加肥分。
词语解释:潴淤  拼音:zhū yū
停聚淤泥。 唐 元稹 《唐故越州刺史薛公神道碑文》:“ 荻塘河 水瀦淤逼塞,不能负舟。”
词语解释:渐淤  拼音:jiàn yū
低湿泥泞。 三国 魏 阮籍 《元父赋》:“其土田则污除渐淤,泥湼槃洿。”
词语解释:廞淤  拼音:xīn yū
淤塞。《新唐书·刘晏传》:“ 河 汴 自寇难以来,不復穿治,崩岸灭木,所在廞淤。”
词语解释:积淤  拼音:jī yū
沉积在水中的泥沙。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水学·水害》:“或又谓 太湖 洩水第一要处,全在 吴江 之 长桥 ,自 宋 时筑隄驾桥, 元 时又易以石,虽留堰洞以洩水势,而咽喉已塞,积淤渐高,使上流阻遏,下流散缓。”
词语解释:刷淤  拼音:shuā yū
清除淤泥。《镜花缘》第三六回:“此河东首刷淤之处,贵人曾言彼处当年办理不善,以致淤沙停积,水无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