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详注1][音黕。亦虎视。又音禫。徐视也。][dàn,憺然,名词]欿[《集韵》乌感切,庵上声。覆取也。与掩同。]


注1:歜 蚕上声。《左传·僖三十年》王使周公阅来聘享有昌歜。《杜注》昌歜,昌蒲菹。正义曰:《周礼·醢人》:朝事之豆,其实有昌本。郑康成云: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为菹,知昌歜即是昌蒲菹也。齐有邴歜,鲁有公甫歜,其音为触,此昌歜之音,相传为在感反。遍检书传,昌蒲之草无此别名,未知其所由也。《韩愈·赠无本诗》家住幽都远,未识气先感。来寻吾何能,无殊嗜昌歜。 又叔歜,海外国名。《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叔歜国,颛顼之子。《郭注》歜,乍感反。又音触。
[càn shǎn][音豏。怒声。][lián][详注1][详注2]


注1:阚 虎槛切。虎声。《诗·大雅》阚如虓虎。《传》阚然如虎之怒。《释文》火斩反。《前汉·叙传》於是七雄虓阚。
注2:滥 《广韵》胡黯切《集韵》《韵会》户黤切,音槛。泉名。《尔雅·释水》滥泉正出。通作槛。又水名。《前汉·地理志》降狄道东有白石山滥水。
[hān][dàn][详注1][dàn,憺畏,动词][音憺。《广韵》狂也。][《韻會》蘇暫切。《論語》三思而後行。][详注2][zǎn][音糁。杂也。《韵会》与糁同。][详注3]


注1:澹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徒滥切,音啖。水摇动貌。《宋玉·高唐赋》水澹澹而盘纡。
注2:赣 《集韵》古暗切,音绀。《前汉·地理志》琅邪郡赣榆。《注》师古曰:赣,音绀。
注3:篸 《廣韻》《集韻》作紺切。《篇海》簪去聲,以針篸物也。
[zhàn,占据][详注1][详注2][《集韵》力验切,音潋。爁焱火延。][详注3]


注1:沾 音店。亦水名。又县名,在乐平。《汉志》属上党郡。《广舆记》太原府乐平县,本汉沾县。
注2:盐 音艳。《广韵》以盐腌物也。《礼·内则》屑桂与姜以洒诸上,而盐之。
注3:胁 《广韵》许欠切《集韵》虚欠切,音搚。妨也。
[仕忏切。镵土具。][张帆行驶,动词][qiàn qian][同陷][详注1][xiàn]


注1:阚 《广韵》《集韵》许鉴切《韵会》胡忏切《正韵》胡监切。《广韵》犬声。《集韵》兽怒声。
现代汉语字典本字分属于多个韵部:
 韵 上声 渐次
 韵 平声 音尖。流入也,浸也。

拼音:jiàn 繁体或异体字:俭韵,另见

漸 jiàn
〈名〉
  • (形声。从水,斩声。本义:古水名。即今新安江及其下游钱塘江)
  • 古水名
  • 渐,渐水丹阳黟南蛮中,东入海。——《说文》
  • 渐江,山海经谓之浙江也。——《水经注·渐江水》。按,即今之钱塘江,古大江与钱塘江通。
  • 征兆,迹象 。如:渐不可长(刚露头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许其发展滋长);防微杜渐
〈副〉
  • 逐渐
  • 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渐闻水声。——·欧阳修《醉翁亭记》
  • 渐拍渐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 又如:渐次间(渐渐,逐渐);渐至佳境(渐入佳境。逐渐好转或兴味逐渐浓厚);渐积(逐渐发展,积聚)
  • 立刻
  •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水浒传》
  • 缓慢
  • 为变盖渐。——[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渐 jiàn
〈动〉
  • 疏导河川
  • 渐九川。——《史记》
  • 加剧
  • 疾大渐。——《尚书》
  • 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书·顾命》。传:“自叹其疾大进笃,惟危殆。”
  • 汝寒温不节,虚实失度,病由饥饱、色欲、精虑、烦散,非天非鬼,虽渐,可攻也。——《列子》
  • 成长;滋长
  • 自下之渐。——·高启《书博鸡者事》
  • 又如:渐包(渐苞。不断滋长;丛生)
康熙字典

  • 《唐韻》慈冉切《集韻》《韻會》疾染切《正韻》秦冉切,𠀤𥕌上聲。 (俭韵)
  • 水名。《說文》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
  • 又漸次也,進也,稍也,事之端先覩之始也。《易·漸卦正義》漸者,不速之名。凡物有變移,徐而不速,謂之漸。
  • 又通作蔪。《書·禹貢》草木漸包。《釋文》如字,本又作蔪。《字林》才冉反,草之相包裹也。
  • 又《集韻》鋤銜切,音鑱。 (咸韵)
  • 與巉通。高也。或作嶄。《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 又側銜切,音𪗂。 (咸韵)
  • 流貌。《楚辭·九章》涕漸漸兮。
  • 又《廣韻》子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將廉切,𠀤音尖。 (盐韵)
  • 流入也。《書·禹貢》東漸于海。
  • 又漬也,濕也。《詩·衞風》漸車帷裳。
  • 又浸也,染也。《前漢·董仲舒傳》漸民以仁。
  • 又臺名。《水經注》太液池中有漸臺,三十丈。
  • 又星名。《甘氏星經》漸臺四星,屬織女東足。
  • 又《集韻》子艷切,音𡄑。 (艳韵)
  • 漸洳,溼貌也。
  • 又之列切,音折。 (屑韵)
  • 同浙。江名。
  • 又《類篇》慈鹽切,音潛。
  • 涉水也。與潛通。《書·洪範》沉潛剛克。《左傳》《史記》皆作沉漸。
  • 考證:〔通作蔪。《書·禹貢》草木漸包。《傳》如字,本又作蔪。〕
  • 謹照原書傳字改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