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八勘去声 [hān][dàn][详注1][dàn,憺畏,动词][音憺。《广韵》狂也。][《韻會》蘇暫切。《論語》三思而後行。][详注2][zǎn][音糁。杂也。《韵会》与糁同。][详注3]


注1:澹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徒滥切,音啖。水摇动貌。《宋玉·高唐赋》水澹澹而盘纡。
注2:赣 《集韵》古暗切,音绀。《前汉·地理志》琅邪郡赣榆。《注》师古曰:赣,音绀。
注3:篸 《廣韻》《集韻》作紺切。《篇海》簪去聲,以針篸物也。
末字词组
泛滥幸滥赃滥通滥侵滥溃滥染滥窳滥
真滥杂滥侥滥鄙滥俗滥漂滥暴滥叨滥
浊滥流滥僻滥驳滥酷滥枉滥恶滥行滥
斯滥觞滥贪滥亵滥余滥放滥悭滥宁缺毋滥
僭滥舛滥乖滥靡滥放刁把滥愚滥氿滥猥滥
渝滥诬滥乞留恶滥逾滥浮滥波滥烦滥多滥
阿滥讹滥冗滥偏滥涤滥淫滥竽滥 
冤滥诡滥冒滥欺滥浏滥寖滥秽滥 
横滥厮滥谬滥违滥漭滥慆滥苛滥 

词语解释:泛滥  拼音:fàn làn
亦作“氾滥”。亦作“泛滥”。
(1).大水漫溢。《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横流,氾滥於天下。”《史记·河渠书》:“为我谓 河伯 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宋 叶适 《题蔡君进书后》:“巨潦汎滥,流荡漂溺,至以滔天灭木为患。” 瞿秋白 《乱弹·世纪末的悲哀》:“天在旋转着,地在震荡着,洪水泛滥着。”
(2).比喻不好的事物如大水漫溢,到处都是。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其实,近一两年来,杂文集的出版,数量并不及诗歌,更其赶不上小说,慨叹于杂文的泛滥,还是一种胡说八道。”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我们应当批评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不加批评,看着错误思想到处泛滥,任凭它们去占领市场,当然不行。” 艾芜 《漫谈三十年代的“左联”》:“订出许多条条框框,必然导致千篇一律,公式化、概念化就会泛滥起来。”
(3).波动;波动貌。《楚辞·九章·哀郢》:“凌 阳侯 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唐 沉佺期 《入卫作》诗:“緑芳幸未歇,泛滥此明波。” 峻青 《秋色赋·女英雄孙玉敏》:“这个愿望,泛滥在她心海里已不止一天了。”
(4).浮游于水上。 汉 司马相如 《大人赋》:“奄息 总极 氾滥水嬉兮,使 灵媧 鼓瑟而舞 冯夷 。”《楚辞·刘向〈九叹·忧苦〉》:“留思北顾,涕渐渐兮;折鋭摧矜,凝氾滥兮。” 王逸 注:“氾滥,犹沉浮也。” 南朝 梁 陶弘景 《寻山志》:“鸥双双以赴水,鷺轩轩而归田。赴水兮汎滥,归田兮翱翔。”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室罗伐悉底国》:“鼓棹清流,随波泛滥。”
(5).谓博览而沉浸其中。 南朝 梁 萧统 《与何胤书》:“﹝余﹞每纘閲六经,汎滥百氏,研寻物理,顾略清言。” 宋 苏轼 《策总叙》:“自 汉 以来,世之儒者,忘己以徇人,务射策决科之学,其言虽不叛於圣人,而皆泛滥於辞章,不适於用。” 清 钱谦益 《祖逢阳赠浙江布政使司制》:“学问渊源乎经术,文辞氾滥于百家。” 王棻 《与友人书》:“其为诗也,导源於《风》《雅》,游泳乎《离骚》,浸淫乎 汉 魏 ,汎滥於六朝。”
(6).广博;广泛。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汎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宋 苏轼 《复改科赋》:“彼文辞泛滥也,无所统纪;此声律切当也,有所指归;巧拙由一字之可见,美恶混千人而莫违。”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读史》:“其《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五略》,为旧史之所无,以矜奇炫博,泛滥及之。”
(7).指泛泛;笼统。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铭不得曰志,然泛滥言之,则志亦包铭,而其为式,或志与铭并用,或用其一而已足,此又古今之变也。”
(8).广泛流行、扩散。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俎》:“ 元 初法度犹明,尚有所惮,未至於汎滥。” 清 钱谦益 《〈艺林汇考〉序》:“类书之作,昉於六朝,盛於 唐 而氾滥於 宋 。”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承 嘉靖 末 苏 曾 氾滥之餘…… 顾涇阳 先生独以博大宏通之才,竪大义,析微言,屹然岳立。”
(9).浮泛,不切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汎滥博文,则多而久之。” 张守节 正义:“汎滥,浮辞也。”《北史·裴叔义传》:“﹝ 景融 ﹞虽才不称学,而缉缀无倦,文词汎滥,理会处寡。” 宋 叶适 《应诏条奏六事》:“臣不敢汎滥条奏,苟应故常。” 明 李贽 《孔明为后主写管子申韩六韬》:“独儒家者流,汎滥而靡所适从。” 清 黄宗羲 《〈明文案〉序下》:“ 纬真 之文汎滥中尚有可裁。”
(10).随便,漫不经心。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我等今来者直寻有道者耳,非浮游无著泛滥而行也。”《朱子语类》卷一一七:“若是泛滥看过,今次又见是好,明次又见是好,终是无功夫不得力。”
(11).洋溢;充溢。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八段:“那张像五彩鲜明,发出光彩, 吴天宝 的脸又红又亮,也泛滥着生命的光彩。” 艾青 《向太阳》诗之七:“太阳的光,泛滥在街上。”
词语解释:真滥  拼音:zhēn làn
古乐和新声。 唐 韩愈 《秋怀》诗之六:“古声久埋灭,无由见真滥。”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三:“七均师无声,五和常主淡。芸芸观此归,一德贯真滥。”
词语解释:浊滥  拼音:zhuó làn
鄙陋。 唐 寒山 《诗》之二三三:“世间浊滥人,恰以黍黏子。”
词语解释:斯滥  拼音:sī làn
谓不自检束,胡作非为。语本《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何晏 集解:“滥,溢也。君子固亦有穷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 晋 陶潜 《有会而作》诗:“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
词语解释:僭滥  拼音:jiàn làn
《诗·商颂·殷武》:“不僭不滥,不敢怠遑。” 毛 传:“赏不僭,刑不滥也。”后因以“僭滥”谓赏罚失当,过而无度。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明检齐以杜僭滥,详直枉以违晦吝。”《隋书·经籍志二》:“然则刑书之作久矣。盖藏於官府,惧人之知争端,而轻於犯。及其末也,肆情越法,刑罚僭滥。”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御史与边功》:“边功,自将帅而外,止当及督抚司道。若归功兵部、兵科,以及阁臣,已为僭滥,犹曰发踪调度之功也。”
词语解释:渝滥  拼音:yú làn
犹泛滥。喻行事不符合原则、制度。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斯或承家之僻王,或亡国之庸主,不謚灵繆,为幸已多;犹曰祖宗,孰云其可?而史臣载削,曾无辨明;每有所书,必存庙号。何以申劝沮之义,杜渝滥之源者乎?”《旧唐书·睿宗纪》:“比者赃贿不息,渝滥公行,放心未寧,禁犯无惧。”
词语解释:阿滥  拼音:ā làn
见“ 阿滥堆 ”。
词语解释:阿滥堆  拼音:ā làn duī
唐玄宗 所作的曲名。本为鸟名。俗名告天鸟,其鸣声相续,有如告诉,至为动人,故以其声翻曲。 唐 张祜 《华清宫》诗之三:“至今风俗 驪山 下,村笛犹吹《阿滥堆》。”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玄虚子》:“﹝ 徐贞一 ﹞书二絶於壁:‘……碧殿歌传《阿滥堆》,玉笙吹彻海桃开。’” 宋 贺铸 《天门谣》词:“待月上潮平波灩灩,塞管轻吹新《阿滥》。” 清 陈维崧 《花犯·西山晴雪》词:“凭栏望,吾狂甚矣,笛声吹《阿滥》。”自注:“《阿滥堆》,曲名。”参阅 南唐 尉迟偓 《中朝故事》。参见“ 阿嚲迴 ”。
词语解释:冤滥  拼音:yuān làn
谓断狱冤枉失实。《后汉书·霍谞传》:“ 諝 与 光 骨肉,义有相隐,言其冤滥,未必可谅。” 宋 陈亮 《廷对策》:“狱,民之大命也,朕所以选任其官者不为不谨,而冤滥之弊或未尽除。” 明 屠隆 《昙花记·礼佛求禳》:“道有妖神向此探,真冤滥。”
词语解释:横滥  拼音:héng làn
水不按原道而泛滥。 宋 孔武仲 《与廖开府自淮南同行赴举相别五年复遇于蕲水县为诗赠之》:“篮舆復指天涯去,长川横滥声浩浩。”
词语解释:幸滥  拼音:xìng làn
指依靠权幸而被滥授官职的人。《宋史·范仲淹传》:“而 仲淹 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倖滥,考覈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
词语解释:杂滥  拼音:zá làn
繁多芜杂。 清 章学诚 《为毕秋帆制府撰〈常德府志〉序》:“而载笔之士,不知辞尚体要,猥芜杂滥,无讥焉耳。”
词语解释:流滥  拼音:liú làn
泉水流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今时泉水已多流滥。”
词语解释:觞滥  拼音:shāng làn
犹滥觞。 宋 秦观 《次韵邢敦夫秋怀》之三:“笔势如 长 淮 ,初源可觴滥。经营终入海,欲语焉能暂。”
词语解释:舛滥  拼音:chuǎn làn
谬误失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故 张衡 摘 史 班 之舛滥, 傅玄 讥《后汉》之尤烦,皆此类也。”
词语解释:诬滥  拼音:wū làn
虚妄泛滥。 晋 道恒 《释驳论》:“正曰:侯王得一而天下贞,莫议仙化;死而不亡者寿,不论无死。臆説诬滥,辞非而泽。”
词语解释:讹滥  拼音:é làn
误谬失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李详 《〈历代诗话续编〉序》:“若防讹滥,必判雅郑,摄之检括,统为一书,则 钟仲伟 《诗品》是已。”
词语解释:诡滥  拼音:guǐ làn
虚夸失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自 宋玉 、 景差 ,夸饰始盛, 相如 凭风,诡滥愈甚。”
词语解释:厮滥  拼音:sī làn
指出身低下者。《北齐书·元文遥传》:“ 齐 因 魏 朝,宰县多用廝滥,至於士流,耻居百里。”《北史·穆提婆传》:“ 提婆 虽庸品廝滥,而性乃和善,不甚害物。”
词语解释:赃滥  拼音:zāng làn
谓贪赃枉法。 宋 包拯 《乞不用赃吏》:“此辈既犯赃滥,只可放令逐便,不可復以官爵。”《剪灯馀话·何思明游酆都录》:“遂出,踰百步许,入一门,牓曰‘惩戒赃滥之门’,亦大狱也。”
词语解释:侥滥  拼音:yáo làn
贪得无厌不守法度。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四:“且如内侍 蓝訢 、医官 周道隆 、乐官 孟子书 ,俱为平昔侥滥渠魁。”
词语解释:僻滥  拼音:pì làn
谓偏颇失实。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三国》其文之以代降也,若歷阶而下也……《唐》《宋》《辽》《金》僻滥,不称史矣。”
词语解释:贪滥  拼音:tān làn
贪欲无度。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八:“ 夏守恩 为 真定路 部署,贪滥不法。”《水浒传》第五八回:“那厮为官贪滥,非理害民。” 明 陆采 《明珠记·授计》:“色胆如天意态憨,出语腌臢,危机只在眼下未曾諳。休贪滥,形跡早藏潜。”
词语解释:乖滥  拼音:guāi làn
错杂不当。《后汉书·杜乔传》:“今 梁氏 一门,宦者微孽,并带无功之紱,裂劳臣之土,其为乖滥,胡可胜言!”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 灵 献 之时,品藻乖滥,英逸穷滞。” 唐 刘知几 《史通·覈才》:“然向之数子所撰者,盖不过偏记杂説,小卷短书而已,犹且乖滥踳驳,一至於斯。”
词语解释:乞留恶滥  拼音:qǐ liú è làn
形容睡态难看。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四折:“那蹇驴儿柳阴下舒着足乞留恶滥的卧。”
词语解释:冗滥  拼音:rǒng làn
1.亦作"冗滥"。
2.谓过分庞杂而无必要的限制。
词语解释:冒滥  拼音:mào làn
不合格而滥予任用。《新唐书·鄂王瑶传》:“选任冒滥,时不以为荣。”《明史·世宗纪一》:“丁酉,革锦衣卫冒滥军校三万餘人。” 清 方苞 《〈畿辅名宦志〉序》:“以是推之,欲贤者之不遗,而无实者不得冒滥,岂易言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广州新军起义清方档案》:“所有出力各员准其择尤酌保,毋许冒滥。”
词语解释:谬滥  拼音:miù làn
犹假冒。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三:“君勃然曰:‘何以谬滥!汝乃道士 周太玄 ,字 虚灵 。’” 宋 司马光 《论举选状》:“岂可以一二人谬滥,废天下之举贤?是犹因溺而废天下之舟,因噎而废天下之食也。”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三》:“至於任子,则有数害:自员郎致仕即得荫补为一害,太中大夫待制已上荫补得京官为一害,一人入仕世爵无穷为一害,今者汰其谬滥,限其员数,又为一害。”
词语解释:通滥  拼音:tōng làn
普遍地蔓延。 宋 苏轼 《论黑肱以滥来奔》:“而《公羊》之説,最为疎谬,以为 叔术 之后而通滥於天下,故不繫 黑肱 於 邾 。”
词语解释:鄙滥  拼音:bǐ làn
谓粗制滥造。 清 谭嗣同 《三十自纪》:“ 宋 明 以还,降而鄙滥,粗了文义,莫不各有专集。”
词语解释:驳滥  拼音:bó làn
亦作“駮滥”。 驳杂失实。 宋 司马光 《贾生论》:“不知夫駮滥刻深,非吾党也。”
词语解释:亵滥  拼音:xiè làn
轻慢无度。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二八:“有天下者追尊其祖, 唐 宋 旧制皆四代,惟 后魏 追尊至二十八代,最为褻滥。”
词语解释:靡滥  拼音:mí làn
(1).流动泛滥。《淮南子·原道训》:“天下之物莫柔弱於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
(2).浮靡失实。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无有闻见之杂,记诵之烦,辞章之靡滥,功利之驰逐;而但使之孝其亲,弟其长,信其朋友,以復其心体之同然。”
词语解释:逾滥  拼音:yú làn
亦作“踰滥”。 过度;漫无限度。《南齐书·王融传》:“且王公百司,唯贤是举,高下之敬,等秩有差,不敢踰滥,岂应‘訾毁’?”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卷二:“ 唐 睿宗 景云 元年八月,以 中宗 时官爵踰滥,因依妃主墨敕,而受官者时谓斜封,禁之。”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五》:“先帝虽英断特出,独於此不甚加意,故一时之謚,不无踰滥。”
词语解释:偏滥  拼音:piān làn
偏颇失检,谓措词浮泛不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逮 光武 拨乱,留意斯文,而造次喜怒,时或偏滥。”
词语解释:欺滥  拼音:qī làn
谓以假当真,以次充好。指假钱、劣钱。 唐 元稹 《钱货议状》:“每更守尹,则必有用钱不得加除之牓,然而铜器备列於公私,钱帛不兼於卖鬻,积钱不出於墻垣,欺滥遍行於市井。”
词语解释:违滥  拼音:wéi làn
错误;失实。《梁书·徐勉传》:“且人子承衾之时,志懣心絶,丧事所资,悉关他手,爱憎深浅,事实难原,如覘视或爽,存没违滥,使万有其一,怨酷已多,岂若缓其告敛之辰,申其望生之冀。”
词语解释:侵滥  拼音:qīn làn
谓超出某一特定的范围不加节制。《宋书·武帝纪下》:“其有户统及讁止一身者,不得復侵滥服亲,以相连染。”《隋书·儒林传·何妥》:“臣闻 舜 举十六族,所谓八元、八愷也。计其贤明,理优今日,犹復择才授任,不相侵滥,故得四门雍穆,庶绩咸熙。”
词语解释:俗滥  拼音:sú làn
平庸而使用过多。《红楼梦》第七九回:“什么‘红綃帐里,公子情深;黄土陇中,女儿命薄’,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綃帐里’未免俗滥些。” 朱光潜 《艺文杂谈·〈“慢慢走,欣赏啊!”〉》:“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
词语解释:酷滥  拼音:kù làn
残酷无度。《后汉书·谢弼传》:“其为酷滥,骇动天下,而门生故吏,并离徙錮。”《南史·陈纪下·后主》:“刑罚酷滥,牢狱常满。”《太平广记》卷二四三引 唐 牛肃 《纪闻·李邕》:“ 邕 又好客,养亡命数百人,所在攻劫,事露则杀之;后竟不得死,且坐其酷滥也。”
词语解释:余滥  拼音:yú làn
谓笨而又不检点。馀,用同“ 愚 ”。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四折:“你往日忒餘滥,今番刀下斩。”
词语解释:放刁把滥  拼音:fàng diāo bǎ làn
谓刁难敲诈,胡作非为。《水浒传》第二四回:“近来暴发跡,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放刁把滥,説事过钱,排陷官吏。”《水浒传》第一○一回:“他父亲 王砉 是 东京 大户,专一打点衙门,擸唆结讼,放刁把滥,排陷良善,因此人都让他些个。”
词语解释:浮滥  拼音:fú làn
泛滥,多而杂。 南朝 陈 徐陵 《与顾记室书》:“ 陕西 官爵乃多浮滥。”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十一节:“《文心雕龙》说:‘ 后汉 以来,碑碣云起。’其浮滥可知,但刻石技术却愈益普遍而精工。”
词语解释:涤滥  拼音:dí làn
指音乐节奏疾速短促。《礼记·乐记》:“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郑玄 注:“狄、涤,往来疾貌也;滥,僭差也。” 孔颖达 疏:“狄成、涤滥,皆谓往来速疾,谓乐之曲折,速疾而成,疾速而止。”
词语解释:浏滥  拼音:liú làn
谓清净而泛滥。《文选·扬雄〈甘泉赋〉》:“正瀏滥以弘惝兮,指东西之漫漫。” 李善 注:“瀏滥,犹言清浄而汎滥也。”
词语解释:漭滥  拼音:mǎng làn
广远空阔貌。 南朝 梁 陶弘景 《寻山志》:“鸥双双而赴水,鷺轩轩而归田。赴水兮汎滥,归田兮翱翔。此漭滥之足乐,意斯龄之不长。”
词语解释:溃滥  拼音:kuì làn
溃决泛滥。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四》:“ 河 之源自天上来,惊涛奔浪,一泻千里, 雍 冀 首当之而不至大为溃滥者,有山以束之也。”
词语解释:漂滥  拼音:piāo làn
漂流泛滥。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三》:“然水流急濬,霖雨暴涨,漂滥无常,行者难之。”
词语解释:枉滥  拼音:wǎng làn
(1).枉法恣肆。《后汉书·左雄传》:“朱紫同色,清浊不分,故使姦猾枉滥,轻忽去就。拜除如流,缺动百数。”
(2).谓枉错淫滥,使无辜受害。《魏书·高恭之传》:“窃见御史出使,悉受风闻,虽时获罪人,亦不无枉滥。”《新五代史·杂传·赵延义》:“王者抚天下,当以仁恩德泽,而 汉 法深酷,刑罚枉滥,天下称冤,此其所以亡也。” 宋 范仲淹 《奏灾异后合行四事》:“转运使提点刑狱,但采其虚声,岂能徧閲其实,故刑罚不中,日有枉滥。”《元典章·刑部二·鞫狱》:“受贿枉法,变乱是非,颠倒轻重,欲使狱无枉滥,其可得乎。”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二二:“不问罪之轻重,理之是非,但云有犯,即处极刑,枉滥之家,莫敢上诉。”
词语解释:放滥  拼音:fàng làn
没有节制;放纵无度。《东观汉记·朱遂传》:“怠慢废兴,不务恳惻,淫刑放滥。”《后汉书·蔡茂传》:“外戚憍逸,宾客放滥。”
词语解释:愚滥  拼音:yú làn
愚笨而行为不检点。 元 石德玉 《秋胡戏妻》第四折:“据着你那愚滥荒唐,你怎消得那乌靴象简,紫綬金章?”
词语解释:波滥  拼音:bō làn
见“ 波澜 ”。
词语解释:波澜  拼音:bō lán
亦作“ 波滥 ”。
(1).波涛。 汉 马融 《长笛赋》:“波澜鳞沦,窊隆诡戾。”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明 徐复祚 《投梭记·交战》:“看山形险赚,尖削如簪,营带 长江 ,滔天波滥。” 冰心 《姑姑·三年》:“凝眸时如同不起波澜的黑海,流动处如同空中飞走的黑星。”
(2).波浪翻腾。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诗:“ 洞庭 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五代 齐己 《题鹤鸣泉八韵》:“ 瀟湘 在何处,终日自波澜。” 宋 曾巩 《访石仙岩杜法师》诗:“石巖天开立精庐,四山波澜势争趋。”
(3).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毫髮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宋 王安石 《赠彭器资》诗:“文章浩渺足波澜,行义迢迢有归处。” 马南邨 《燕山夜话·文天祥论学》:“尽管 韩愈 在文章中间掀起了几个波澜,反复论证,而实际上都只是为了说明他的基本论点。”
(4).比喻起伏变化的思潮。 唐 孟郊 《列女操》:“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此所谓波澜不生,心如枯井者乎。”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五幕:“我实在也有点耽心,万一他们都死了,我这已经平定了八年的心境,恐怕又要卷起波澜来了。” 巴金 《沉默集(二)·丹东的悲哀》:“ 丹东 的面容还是十分安静,人看不出他心里究竟是否起了波澜。”
(5).比喻世事的起伏变化。 清 宋儒醇 《翌日湖中风雪转甚》诗:“乾坤多畏途,何处无波澜?” 清 洪昇 《长生殿·合围》:“天降摧残,地起波澜。”
词语解释:淫滥  拼音:yín làn
(1).过度;越轨。《后汉书·梁商传》:“《春秋》之义,功在元帅,罪止首恶,故赏不僭溢,刑不淫滥。”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至如畋狩军旅,燕享刑罚,因民之性,不可卒除,就为之节,使不淫滥尔。”《礼记·经解》“絜静精微《易》教也” 唐 孔颖达 疏:“《易》之於人,正则获吉,邪则获凶;不为淫滥是絜静,穷理尽性言入秋毫是精微。” 章炳麟 《校文士》:“规法 宋 人,而能止节淫滥,时以大言自卫,亦不敢过其情。”
(2).指不雅正的乐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夫乐本心术,故响浹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
(3).淫乱;放荡。《宣和遗事》后集:“﹝ 金 人﹞於 逐方巷 廿四厢 集民女子拣选出城,父母号泣,声动天地,其女子往往为 金 人恣行淫滥。”《元典章·刑部七·官民奸》:“ 徐绍祖 职受三品,犯姦合行加等治罪……淫滥不改,欺坏风俗。”《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五:“其母 马氏 是个寡妇,却是好风月淫滥之人。”《红楼梦》第一回:“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於淫滥。”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她思慕着奢华淫滥的生活和交际明星的声望。”
词语解释:寖滥  拼音:jìn làn
逐渐失去节制,过度。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上:“ 宣和 元年四月庚子,臣僚言恩泽之行,比年寖滥,有入仕十二年转十官者。”
词语解释:慆滥  拼音:tāo làn
怠慢放纵。《吕氏春秋·音初》:“流辟誂越慆滥之音出,则滔荡之气、邪慢之心感矣。”
词语解释:染滥  拼音:rǎn làn
浸染,浸泡。喻指混迹情场。 清 程羽文 《鸳鸯牃·薛涛》:“ 薛涛 巧偷鸚鵡,色借凤凰,空作风尘染滥。宜远配 张绪 杨柳, 魏收 蝴蝶,举止轻儇,恣其佻达。”
词语解释:暴滥  拼音:bào làn
残暴无度。《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兄大将军 冀 鴆杀 质帝 ,专权暴滥,忌害忠良。”《后汉书·襄楷传》:“ 桓帝 时,宦官专朝,政刑暴滥。”
词语解释:恶滥  拼音:è làn
犹滥竽充数。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砚》:“ 北齐 试士,其恶滥者饮墨水一升。”
词语解释:悭滥  拼音:qiān làn
谓钱币质量粗劣。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铸钱》:“ 正嘉 中,民间用古钱。其后慳滥之极,至翦铁叶锡片伪为之。”
词语解释:氿滥  拼音:guǐ làn
小泉。《文选·班固〈答宾戏〉》:“欲从堥敦而度高乎 泰山 ,怀氿滥而测深乎重渊,亦未至也。” 李周翰 注:“氿滥,小泉也。”《后汉书·黄宪传》:“ 奉高 之器,譬诸氿滥,虽清而易挹; 叔度 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词语解释:烦滥  拼音:fán làn
冗杂失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词语解释:竽滥  拼音:yú làn
犹滥竽。 傅尃 《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余友 高子 ,近辑《诗徵》:综卅年以来,捃一世之彦,旁求名集,博访通人,去门户之嫌,泯同异之辨……犹恐涉乎标榜,未厌羣流;或失精严,转疵竽滥。故特详加审择,务应法言。”参见“ 滥竽 ”。
词语解释:滥竽  拼音:làn yú
(1).《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 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 请为王吹竽, 宣王 説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 死, 湣王 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以“滥竽”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时也表示自谦。 南朝 梁简文帝 《答湘东王和受试诗书》:“使夫怀鼠知慙,滥竽自耻。” 明 张景 《飞丸记·权门狼狈》:“我是曳白菲才,滥竽入金街。”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滥竽作吏,旷职怀惭。”
(2).比喻以劣充优。 郭沫若 《文艺论集·儿童文学之管见》:“审定务求严格,凡无艺术价值,不合儿童文学本质者不使滥竽。”
词语解释:秽滥  拼音:huì làn
犹粗滥,不精细。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八》:“但求品物丰备,皆秽滥不可入口。”
词语解释:苛滥  拼音:kē làn
过严或过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是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然后銓评昭整,苛滥不作矣。”
词语解释:窳滥  拼音:yǔ làn
粗劣。 宋 苏舜钦 《两浙路转运使司封郎中王公墓表》:“公建言,使定其窳滥逋欠之当理者,令三司本判官復察面辨之,遂絶其弊。” 章炳麟 《校文士》:“惟 俞先生 文窳滥,不称其学,此则軼出於恒律者也。”
词语解释:叨滥  拼音:dāo làn
犹言滥充。多用作自谦之词。《魏书·袁翻传》:“於臣庸朽,诚为叨滥。” 唐 张九龄 《谢赐衣物状》:“臣有何力,可以叨滥?”《旧唐书·窦威传》:“臣又阶缘戚里,位忝凤池,自惟叨滥,晓夕兢惧。”
词语解释:行滥  拼音:xíng làn
谓器物质量差,不坚牢。《唐律疏议·杂律·器用绢布行滥》“有行滥短狭而卖者”:“行滥,谓器用之物,不牢不真。” 宋 刘攽 《中山诗话》:“世语虚伪为何楼,盖国初京师有 何家楼 ,其下卖物皆行滥者,非沽滥称也。”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周官上》“饰行”:“古人谓物脆薄曰行,或曰苦,或曰行苦,或曰行敝,或曰行滥。”
词语解释:宁缺毋滥  拼音:níng quē wú làn
宁可短缺,不要不顾质量而一味求多。 茅盾 《子夜》五:“前天晚上,我们不是决定了宁缺毋滥的宗旨吗?”
词语解释:猥滥  拼音:wěi làn
(1).多而滥。《魏书·释老志》:“ 正光 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 唐 赵璘 《因话录》卷五:“上不慎名器,是以廝养待贤也;下不慎名器,是以婴孩奉君,而削弱朝廷也。遂致猥滥讹弊,流荡可忧。”《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又欲收军士之意,汎加阶级,皆为将军,无復员限,自是勋赏之官大致猥滥,人不復贵。”
(2).谓卑陋多余,不起作用。 宋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内有事状猥滥并老疾愚昧之人,不堪理民者,别取进止。”
词语解释:多滥  拼音:duō làn
见“ 多滥葛 ”。
词语解释:多滥葛  拼音:duō làn gě
亦称“ 多滥 ”。亦称“ 多览葛 ”。 唐 时少数民族 敕勒 诸部中的一个部族。《新唐书·回鹘传下》:“ 多览葛 亦曰 多滥 ,在 薛延陀 东。”后即以为三字姓。见《续通志·氏族·代北三字姓》。参阅《通典·边防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