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涟漪  拼音:lián yī
见“ 涟猗 ”。
词语解释:涟猗  拼音:lián yǐ
亦作“ 涟漪 ”。  水面波纹;微波。《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晋  左思 《吴都赋》:“剖巨蚌於回渊,濯明月於涟漪。” 明  许潮 《午日吟》:“沧浪烟浄,涟漪风淡。” 冯德英 《苦菜花》第十章:“柳枝的影子映在水面上,随着那泛着涟漪的水面轻轻荡漾。”词语解释:清漪  拼音:qīng yī
《诗·魏风·伐檀》:“ 河 水清且涟猗。”后以“清漪”谓水清澈而有波纹。 南朝  齐  谢朓 《泛水曲》:“日晚厌遵渚,採菱赠清漪。” 宋  苏轼 《渚宫》诗:“臺中絳帷谁復见,臺下野水浮清漪。” 清  孙枝蔚 《吊迷楼故址和彭骏孙》:“琪树经年开锦绣,珠帘入夏映清漪。”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小池一角清漪如画。”词语解释:风漪  拼音:fēng yī
(1).微风吹拂水面形成的波纹。 唐 孟郊 《献襄阳于大夫》诗:“风漪参差泛,石板重叠躋。” 清 赵翼 《清明前二日寿菊士招同棕亭再可立堂诸公泛舟至平山堂即事》诗:“ 红桥 南北渺风漪,处处名园互钩络。”
(2).借指竹席。 宋 范成大 《谢龚养正送蕲竹杖》诗:“一声霜晓谩吹愁,八尺风漪不耐秋。” 宋 陆游 《乙夜纳凉》诗:“八尺风漪真美睡,故应高枕到窗明。”词语解释:沦漪  拼音:lún yī
见“ 沦猗 ”。
词语解释:沦猗  拼音:lún yī
亦作“ 沦漪 ”。  微波;水生微波。《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沦猗。” 毛 传:“沦,小风水成文,转如轮也。” 陆德明 释文:“猗,於宜反,本亦作漪,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 景耀月 《己酉正月三去祖国愀然赋此》诗:“孤怀成黯淡,河水自沦漪。”词语解释:碧漪  拼音:bì yī
清澈的水波。亦泛指绿水。 唐  李贺 《河南府应试十二月乐词·四月》:“金塘閒水摇碧漪,老景沉重无惊飞,堕红残蕚暗参差。” 元  吴师道 《赵子固画梅》诗:“千树 西湖 浸碧漪,醉拈玉笛绕花吹。” 明  柴绍炳 《卓烈妇》诗:“清澜碧漪翠涟涟,珠坠 沧浪 光耀天。”词语解释:漪漪  拼音:yī yī
(1).水波荡漾貌。 宋  苏轼 《裙靴铭》:“百叠漪漪,风縐六銖。”
(2).形容花木摇曳如水波。《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引 清  李香林 《题竹》诗:“干霄修竹自漪漪,十载相违每繫思。”词语解释:寒漪  拼音:hán yī
清凉的水波。 明  何景明 《淇门》诗:“秖餘 淇 上竹,緑色映寒漪。”词语解释:澄漪  拼音:chéng yī
清波。 唐  方干 《题仙岩瀑布呈陈明府》诗:“聚向山前更谁测,深沉见底是澄漪。” 宋  梅尧臣 《清池》诗:“竞此长科斗,凌乱满澄漪。”词语解释:文漪  拼音:wén yī
多变的波纹。 宋  梅尧臣 《泗州郡圃四照堂》诗:“射堋宽阔习武事,镜沼清浅吹文漪。” 清  黄鷟来 《雨中感怀》诗:“清流含文漪,密藻动轻鯈。”词语解释:连漪  拼音:lián yī
犹涟漪。 南朝  齐  谢朓 《奉和随王殿下诗》之十六:“连漪映餘雪,严城限深雾。” 隋  李巨仁 《赋得方塘含白水诗》:“叠浪轻鳧影,连漪写鴈行。”词语解释:青漪  拼音:qīng yī
碧绿的河水。 宋  苏辙 《汝州谢雨文》:“青漪绕屋,乔木环渚。”词语解释:明漪  拼音:míng yī
明净的涟漪。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精神》:“明漪絶底,奇花初胎。”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词语解释:濛漪
细小的水波。 唐  许敬宗 《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熏风交閬闕,就日泛濛漪。”词语解释:回漪  拼音:huí yī
回旋的水波。 南朝  梁  沉约 《上巳华光殿》诗:“ 河宗 海若生蛟螭,浮梁径度跨迴漪。”词语解释:蒙漪  拼音:méng yī
细小的水波。 唐 许敬宗 《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熏风交閬闕,就日泛濛漪。”词语解释:黛漪  拼音:dài yī
碧绿的波纹。 闻一多 《红烛·红豆之二一》:“深夜若是一口池塘,这飘在他的黛漪上的淡白的小菱花儿,便是相思底花儿了。”词语解释:碧漪漪  拼音:bì yī yī
形容水流碧绿清澈而有微波。 清  吴嘉纪 《过漂母祠》诗:“高情臺下水,千载碧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