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流澌 拼音:liú sī
亦作“ 流凘 ”。
(1).江河解冻时流动的冰块。《楚辞·九歌·河伯》:“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 王逸 注:“流澌,解冰也。” 汉 刘歆 《遂初赋》:“激流凘之漻泪兮,窥九渊之潜淋。”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河朔寒》:“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唐 岑参 《送严维下第还江东》诗:“敝裘沾暮雪,归棹带流凘。” 清 唐孙华 《雪次东坡聚星堂韵禁体物语》:“夜半流澌霤结条,多年布衾真似铁。”
(2).流水。 唐 元稹 《江陵三梦》诗之一:“寂默深想像,泪下如流澌。” 清 吴兆骞 《谪宁古塔记》:“其石冈濶三十里,长三百餘里,嵌空玲瓏,下有流澌潺湲。”词语解释:冰澌 拼音:bīng sī
见“ 冰凘 ”。
词语解释:冰凘 拼音:bīng sī
亦作“ 冰澌 ”。
(1).解冻时流动的冰。 宋 苏辙 《游城西集庆园》诗:“冰澌片断水光浮,柳线和柔风力輭。” 宋 周邦彦 《南乡子》词:“自在开帘风不定,颼颼,池面冰澌趁水流。” 清 曹寅 《后陶留饮香河书屋》诗:“无多柳叶连桥暗,渐减冰凘落照斜。” 清 吴锡麒 《春霁图》曲:“响冰澌急溜放前沽,洒斜阳破网拦横浦。”
(2).冰棱。 宋 张元干 《夜游宫》词:“半吐寒梅未坼,双鱼洗,冰澌初结。”《金史·世祖纪》:“时十月已半,大雨累昼夜,冰凘覆地, 乌春 不能进。” 元 王子端 《大江东去·癸巳暮冬小雪》词:“冰凘生砚,问谁先得佳句。”词语解释:寒澌 拼音:hán sī
(1).指解冻时的流水。 南朝 齐 王融 《沉冥地狱篇颂》:“炎山翻烈火,冰涧帀寒澌。”
(2).指寒凉的冰。 唐 郑巢 《题崔行先石室别墅》诗:“桂阴生野菌,石缝结寒澌。”词语解释:凌澌 拼音:líng sī
流动的冰凌。 宋 苏轼 《新渡寺席上次韵送叔弼》:“春愁结凌澌,正待一笑泮。” 明 杨慎 《崤关行》:“凌澌正坚沍,河水无汍澜。” 词语解释:澌澌 拼音:sī sī
象声词。 唐 王建 《宫词》之五五:“月冷江清近猎时,玉阶金瓦雪澌澌。” 唐 李商隐 《肠》诗:“隔树澌澌雨,通池点点荷。” 明 高启 《题大黄痴天池石辟图》诗:“饮猿忽下藤裊裊,浴鹤乍立风澌澌。”《黄绣球》第二回:“冬天大冷天,也只给他一件破棉袄,冻的澌澌的抖。”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澌澌的沸涌。”词语解释:微澌 拼音:wēi sī
细小的流水。 唐 曹松 《信州闻通寺题僧砌下泉》诗:“耗痕延黑蘚,浄罅吐微澌。”词语解释:春澌 拼音:chūn sī
(1).春天解冻时水流中的浮冰。 晋 张协 《杂诗》:“飞泽洗冬条,浮飈解春澌。”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还归非无指, 灞 渭 扬春凘。”
(2). 晋 张协 《杂诗》:“飞泽洗冬条,浮飈解春澌。”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还归非无指, 灞 渭 扬春凘。”词语解释:涧澌 拼音:jiàn sī
山沟解冻时的流冰。 唐 孟郊 《奉报翰林张舍人见遗之诗》:“巖霰不知午,磵澌镇含曛。”词语解释:断澌 拼音:duàn sī
消失的流冰。 元 范梈 《奉和王继学怀济南旧游》之一:“前辈风流逐断澌, 济南 旧録故人诗。”词语解释:凝澌 拼音:níng sī
结冰。 明 刘基 《郁离子·灵丘丈人》:“夏不烈日,冬不凝澌,飘风吹而不摇,淋雨沃而不渍。”词语解释:迷澌 拼音:mí sī
亦作“ 迷廝 ”。 谓神思恍惚散乱。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诘病》:“看他娇啼隐忍,笑譫迷廝,睡眼懵憕。” 清 龚自珍 《送歙吴君序》:“然而心茫洋,目迷澌。”词语解释:销澌 拼音:xiāo sī
消耗已尽。 宋 欧阳修 《再乞外任第一表》:“精液销澌,志与神并耗。”词语解释:消澌 拼音:xiāo sī
消灭净尽。 明 邵璨 《香囊记·治吏》:“如今且喜姦党消澌,朝纲正道。”词语解释:泉澌 拼音:quán sī
犹泉水。 郭沫若 《瓶》诗之二五:“我在这旷莽的沙漠里面,想寻滴清洁的泉澌。”词语解释:潆澌 拼音:yíng sī
波纹消失。 清 黄景仁 《舟次颍上》诗:“ 寿阳 树绵邈, 潁 尾波瀠澌。”词语解释:漓澌 拼音:lí sī
形容水迅速流尽。 清 唐孙华 《次和酬恺功院长见怀一百韵》:“文澜惊滉瀁,墨浪注灕澌。”词语解释:漰澌 拼音:pēng sī
水流声。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水仙操》:“至 蓬莱山 ,留 伯牙 曰:‘吾将迎吾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但闻海上水汩汲漰澌之声。”词语解释:灭澌 拼音:miè sī
消尽;死亡。 清 赵翼 《古诗》之十五:“人乘生气生,气散则灭澌。”词语解释:沦澌 拼音:lún sī
消失至尽。《明史·列女传序》:“然至性所存,伦常所係,正气之不至於沦澌。” 清 唐甄 《潜书·除党》:“始轻之,渐远之,徐废之,岁月之间,并其丑类沦澌而销亡矣。”词语解释:气竭声澌 拼音:qì jié shēng sī
见“ 气竭声嘶 ”。
词语解释:气竭声嘶 拼音:qì jié shēng sī
气力竭尽,声音嘶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吕无病》:“儿气竭声嘶,呼而求饮。”亦作“ 气竭声澌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 直省 地处近畿,目覩此危急情形,不敢不为最后之忠告。气竭声澌,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