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虞平声 [pū,铺盖][tú][wū,污秽][详注1][gū][yú][详注2][详注3][dū][fú][qú][fú][音于。《老子·道德经》动而愈出。][wū]洿[yú][xū][nú][同摹][拜也,动词][qú][wú wū][详注4][详注5][通逾][xū][chú]跿[音拘。《周礼·司救》刘昌宗读。][qú][详注6][详注7][直诛切,襌衣也。][qú,盤錯][wū][详注8][音儒。与嚅同。][详注9][详注10][hū]


注1:桴 无切,音敷。编竹木代舟也。大曰筏,小曰桴。《论语》乘桴浮于海。《管子·小匡篇》方舟投柎,乘桴济河。
注2:镂 龙珠切,音慺。剑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赐子胥属镂之剑。《注》属镂,剑名。
注3:牾 音吾。獸名。◎按啎,俗刻誤作牾。前漢王莽傳:亡所牾意。後漢桓典傳:以牾宦官賞不行。楊子方言:適牾也。穆天子傳:白鹿一牾。皆啎字之譌。其善本原作啎。
注4:怃 音呼。大也。《诗·小雅》乱如此怃,叶上辜。《注》火吴反。《毛传》怃,大也。
注5:娄 《集韵》龙珠切《正韵》凌如切,音慺。曳也。《诗·唐风》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注6:呕 《集韵》《韵会》《正韵》匈于切,音吁。《集韵》悦言也。《正韵》慈爱之声。《史记·韩信传》言语呕呕。《汉书》作姁姁。《集韵》同呴。 又《集韵》亏于切,音区。呕夷,水名。《周礼·呕夷释文》一音驱。 又《集韵》《类篇》春朱切,音枢。怒声。
注7:臑 音儒。《广韵》𡟓耎貌。《集韵》肱骨也。一曰衣名。襦者,本取臑义。
注8:芋 音于。草盛貌。又音吁。《扬子·方言》大也。《诗·小雅》君子攸芋。《注》香于反。又火吴反。或作吁。又陈有芋尹,见《左传》盖以鸟名官。
注9:溇 音慺。《说文》雨溇溇也。一曰小雨不绝貌。又《扬子·方言》汝南谓饮酒习之不醉曰溇。
注10:驺 叶逡须切,音趋。《前汉·叙传》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又叶窗俞切,音刍。《淮南子·原道训》四时为马,阴阳为驺,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
现代汉语字典拼音:rú 虞韵

濡 rú
〈名〉
  • 古水名
  • 濡,濡水,出涿郡故安,东入。——《说文》
  • 在河北省
  • 尿
  • 病方今客肾濡,此所谓“肾痹”也。——《史记》
  • 通“儒”。儒士,学者
  • 海内称之曰濡术之宗。——《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
  • 少以濡术。——《尉卫卿衡方碑》
  • 假借为“堧”。空地
  • 自以城池道濡麦。——《鲁相史晨飨孔庙后碑》
〈动〉
  • 沾湿
  • 不濡其翼。——《诗·曹风·候人》
  • 春雨露既濡。——《礼记·祭义》
  • 濡濯弃于坎。——《礼记·丧大记》
  • 今客贤濡。——《史记·扁仓传》
  • 又如:濡墨挥毫(用毛笔蘸墨写字或作画);濡笔(沾墨于笔);濡栉(沾湿梳篦);濡染(沾染);濡缕(沾湿一缕);濡褐(沾湿马衣);濡溺(沉浸,沉溺);濡濡(湿润;沉湎);濡渥(湿润);濡浃(沾润);濡沫(用唾沫来湿润);濡沃(滋润);濡如(雨露润滋);濡化(滋润化育);濡泽(沾、润)
  • 迟缓;滞留
  • 是何濡滞也。——《孟子》
  • 又如:濡迟(迟滞;缓慢);濡需(苟安一时);濡迹(滞留)
〈形〉
  • 湿的
  • 人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韩非子》
  • 缓慢的
  • 云精无永滞,水碧岂惭濡?——南朝·江淹《郊外望秋答殷博士》
  • 通“软”。柔顺
  • 羔裘如濡。——《诗·郑风·羔裘》
  • 以濡弱谦下为表。——《庄子·天下》
  • 又如:濡忍(柔顺,容忍);濡弱(柔弱)
康熙字典

  • 《唐韻》人朱切《集韻》《韻會》汝朱切,𠀤音儒。 (虞韵)
  • 水名。《說文》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漆洓。《廣輿記》濡水,出易州窮獨山。一名聖女水。
  • 又水出蒼梧。《水經注》水出永豐縣西北濡山。
  • 又漬也。《詩·邶風》濟盈不濡軌。
  • 又滯也。《孟子》是何濡滯也。
  • 又鮮澤也。《詩·小雅》六轡如濡。
  • 又溺也。《史記·倉公傳》不亟治病,必入濡腎。
  • 又溼也。《禮·曲禮》濡肉齒決。
  • 又含忍曰濡。《史記·聶政傳》無濡忍之心。《註》濡,潤也。人性溼潤,則能含忍。
  • 又《集韻》《韻會》𠀤人之切,音而。 (支韵)
  • 水名。《左傳·昭七年》公與齊侯燕人盟于濡上。《註》濡水,出高陽縣,東北至河閒鄚縣,入易水。
  • 又與胹通。《禮·內則》濡豚,濡雞。《註》濡,謂亨之以汁和也。
  • 又《集韻》詢趨切,音須。 (虞韵)
  • 義同。
  • 又人余切,音如。 (鱼韵)
  • 安也。《莊子·徐無鬼》有濡需者。《註》濡需,謂偷安須臾之頃。
  • 又《唐韻》乃官切《集韻》奴官切,𠀤音渜。 (寒韵)
  • 水名,在遼西。《水經注》濡水,出禦夷鎭東南。
  • 又《集韻》而由切,音柔。 (尤韵)
  • 柔忍也。或作𠠐。
  • 又《集韻》《正韻》𠀤乳兗切,音耎。 (铣韵)
  • 與輭軟同。柔也。通作耎。
  • 又《集韻》儒遇切,音孺。 (遇韵)
  • 亦沾溼也。
  • 又奴亂切,與渜同。 (翰韵)
  • 沐浴餘潘也。
  • 又奴臥切,懦去聲。 (个韵)
  • 水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