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哿上声 [nà nuó][hè,负荷][稍也,副词][bǒ bò][kě][详注1][chuāi chuǎi chuài][详注2][《集韵》苦卧切,音课。《博雅》堁尘也。][nuó][dān dàn][婀娜][详注3][à,可,是否,用在问句加强语气][音妥。《揚子·方言》豔美也。]娿粿


注1:傩 nuó,音娜。行走姿态柔美:“佩玉之傩”。
注2:沱 音柁。与𣵺同。瀢𣵺,沙土往来貌。《郭璞·江赋》碧沙瀢𣵺而往来。
注3:娑 音縒。馺娑,汉殿名。《班固·西都赋》经骀荡而出馺娑。《三辅黄图》馺娑,马迅疾貌。借为宫名。
共486,分7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首字词组
火云火院火食火燎火铃火烛火正火葬
火候火德火山火坑火伴火珠火鼠火凤
火急火后火暖火烈火田火厄火伏火作
火烧火枣火攻火热火旗火炬火米火长
火宅火红火炎火力火炽火精火地火箭
火树火龙火气火前火烟火中莲火驰火性
火伞火炉火星火老火天火落火日火旻
火齐火城火流火色火耕火行火禁火号
火光火焰火风火井火令火蛾火迫火数
火轮火种火聚火牛火绝火运火车火功

词语解释:火云  拼音:huǒ yún
红云。多指炎夏。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蕤宾五月》:“冻雨洗梅树之中,火云烧桂林之上。” 唐 杜甫 《贻华阳柳少府》诗:“火云洗月露,絶壁上朝暾。” 仇兆鳌 注:“火云,朝霞也。” 明 刘基 《过闽关》诗之九:“岭上高秋生火云,狂雷送雨忽纷纷。” 郭沫若 《骆驼》诗:“看呵,璀璨的火云已在天际弥漫。”
词语解释:火候  拼音:huǒ hòu
(1).烹饪时火力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酒食》:“ 贞元 中,有一将军家出饭食,每説物无不堪喫,惟在火候,善均五味。” 宋 苏轼 《猪肉颂》:“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士人·金华二名士》:“﹝ 吴少君 ﹞孤介有洁癖……炊饭择好米,自视火候。” 叶圣陶 《未厌集·小病》:“口味咸淡,火候文烈,只要经她的手,便刚好恰当,最合适于我。”
(2).指方士炼丹的功候。 唐 白居易 《天坛峰下赠杜录事》诗:“河车九转宜精鍊,火候三年在好看。” 元 史九敬先 《庄周梦》第二折:“汞铅丹灶,能平善消,火候最难调。”《西游记》第七回:“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 老君 的火候俱全。”
(3).比喻道德、学问、技艺等修养工夫的成熟。 清 黄宗羲 《〈钱退山诗文〉序》:“以才识涵濡藴蓄,更当俟之以火候。”《儒林外史》第三回:“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发达。” 杨朔 《黄海日出》:“她们四发四中,摧毁了四辆坦克靶,武艺可算练到火候。”
(4).比喻紧要的时机。《孽海花》第三十回:“ 三儿 暗忖那话儿来了,但是我不可卤莽,便把心事露出,火候还没有熟呢。” 鲁迅 《伪自由书·后记》:“现在,听说已到组织团体的火候了。”
词语解释:火急  拼音:huǒ jí
形容极其紧急。《北齐书·幼主纪》:“﹝帝﹞特爱非时之物,取求火急,皆须朝徵夕办。” 宋 苏轼 《腊日游孤山访二僧》诗:“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水浒传》第二回:“庄客报知 史进 , 史进 火急披衣,来到庄前。” 峻青 《黎明的河边》:“河西沿岸的好多村庄里,都响起了火急的钟声。”
词语解释:火烧  拼音:huǒ shāo
着火,失火。《说岳全传》第六五回:“那 秦檜 在睡梦之中,听得火烧,惊醒起来。”
(1).指野火。 唐 韩愈 《雉带箭》诗:“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復没。”《朱子语类》卷一三○:“那人三四月只喫火烧之类,此人半日不食便软了。”《醒世姻缘传》第十一回:“你大家赶温麵,烙火烧吃。”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一章:“伕役送来一大包吃的东西--有火烧……摆了半桌子。”
(2).一种烤饼。 唐 韩愈 《雉带箭》诗:“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復没。”《朱子语类》卷一三○:“那人三四月只喫火烧之类,此人半日不食便软了。”《醒世姻缘传》第十一回:“你大家赶温麵,烙火烧吃。”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一章:“伕役送来一大包吃的东西--有火烧……摆了半桌子。”
词语解释:火宅  拼音:huǒ zhái
佛教语。多用以比喻充满众苦的尘世。《法华经·譬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所烧,我皆拔济。” 南朝 梁武帝 《宝亮法师〈涅槃义疏〉序》:“救灼烧於火宅,拯沉溺於浪海。” 唐 白居易 《赠昙禅师》诗:“欲知火宅焚烧苦,方寸如今化作灰。” 鲁迅 《野草·死火》:“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疑这才从火宅中出。”
词语解释:火树  拼音:huǒ shù
(1).形容开满红花的树。 晋 傅玄 《庭燎》诗:“枝灯若火树,庭燎继天光。” 唐 白居易 《山枇杷花》诗:“火树风来翻絳燄,琼枝日出晒红纱。” 清 陈维崧 《寄东皋冒巢民先生并一二旧游》诗:“万点水花笼夜碧,半巖火树落春红。”
(2).指用竿架装饰的焰火。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谐谑·贾实斋宪使》:“逼岁欲造火树,正需此(指火药),愿转乞少许。”
(3).比喻繁盛的灯火。 唐 孟浩然 《同张将蓟门看灯》诗:“ 蓟门 看火树,疑是烛龙然。” 宋 张宪 《鹊桥仙》词:“星桥火树, 长安 一夜,开红莲万蕊。” 明 唐寅 《观鳌山》诗之二:“凤蹴灯枝开夜殿,龙衔火树照春城。” 陈毅 《初游青岛》诗:“巨舰泊海中,火树花若燃。”
(4).红珊瑚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二·珊瑚》:“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变红色者为上, 汉 赵佗 谓之火树是也。”
词语解释:火伞  拼音:huǒ sǎn
(1).比喻烈日。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 清 林则徐 《中秋炮台眺月》诗:“行酒东臺对落日,犹如火伞张鬱攸。”
(2).红色的伞盖。 宋 秦观 《观宝林塔张灯次胡瑗韵》:“次第边烽举,高低祭烛攒;虹旌排阵堞,火伞御灵官。”
火繖:同“ 火伞 ”。 宋 刘克庄 《卜算子·茉莉》词:“相对炎官火繖中,便有清凉意。” 宋 杨万里 《夏夜月下独酌》诗:“明朝火繖上,别作一经营。” 清 赵翼 《苦热》诗:“火繖当空气益炎,避炎何处觅深严。”
词语解释:火齐  拼音:huǒ jì
(1).火候。《礼记·月令》:“﹝仲冬之月﹞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孔颖达 疏:“‘火齐必得’者,谓炊米和酒之时,用火齐,生熟必得中也。”《荀子·强国》:“工冶巧,火齐得。” 杨倞 注:“‘火齐得’,谓生熟齐和得宜。” 章炳麟 《訄书·地治》:“以式法授酒材,而得火齐者,其始不过数人。”
(2).即火齐汤。《韩非子·喻老》:“﹝疾﹞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 意 即为之液汤火齐逐热,一饮汗尽,再饮热去,三饮病已。”参见“ 火齐汤 ”。
(3).即火齐珠。《文选·张衡〈西京赋〉》:“翡翠火齐,络以美玉。” 李善 注:“火齐,玫瑰珠也。”《梁书·诸夷传·中天竺国》:“火齐状如云母,色如紫金,有光燿。别之,则薄如蝉翼;积之,则如纱縠之重沓也。” 清 吴伟业 《咏拙政园山茶花》:“吐如珊瑚缀火齐,映如螮蝀凌朝霞。”参见“ 火齐珠 ”。
词语解释:火齐汤  拼音:huǒ jì tāng
古代清火的汤药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 意 ( 淳于意 )饮以火齐汤,一饮得前﹝后﹞溲,再饮大溲,三饮而疾愈。”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五》:“‘一饮得前溲’,‘前’下当有‘后’字,言一饮而前后溲始通,再饮则大溲也。‘大溲’二字,兼前后言之。”
词语解释:火齐珠  拼音:huǒ jì zhū
(1).宝珠的一种。一说,似珠的石。《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 扶南国 ﹞献火齐珠。”《急就篇》卷三“係臂琅玕虎魄龙” 唐 颜师古 注:“琅玕,火齐珠也。一曰:石之似珠者也。” 沉宗畸 《题高丽闵王妃遗像》诗:“火齐珠悬玳瑁牀,水沉香爇鸳鸯被。”
(2).琉璃的别名。《太平御览》卷八○八引 晋 吕静 《韵集》:“琉璃,火齐珠也。”
词语解释:火光  拼音:huǒ guāng
火的光芒。《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宋书·五行志二》:“ 晋惠帝 永兴 元年, 成都 伐 长沙 ,每夜戈戟锋有火光如县烛。”《老残游记》第二回:“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 刘白羽 《勇敢的人》:“望着前面一团一团血一样红的火光在闪耀。”
词语解释:火轮  拼音:huǒ lún
(1).指太阳。 唐 韩愈 《桃源图》诗:“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宋 杨万里 《三辰砚屏歌》:“君不见八月十五夜向晨,东方亭亭升火轮。” 清 黄景仁 《苦暑行》:“火轮杲杲悬中天,下鑠大地生青烟。”
(2).神话传说中形似车轮的团火。亦指燃烧着火的轮子。 元 无名氏 《锁魔镜》第三折:“火轮起金蛇乱走,鞭梢动骤损驊騮。”《四游记·秦王请祷玄女》:“喷一口法水,化成火轮火箭。”
(3).汽轮的旧称。 茅盾 《子夜》一:“过了北河南路口上海总商会以西的一段,俗名唤作‘铁马路’,是行驶内河的小火轮的汇集处。” 张天翼 《欢迎会》:“﹝女师校长﹞派全校的童子军去放步哨:打小火轮码头起,一直到男子师范校门口。”
(4).即火车。《中国歌谣资料·铁路造到苏州城》:“铁路造好能通商……坐火轮一刻到 上海 。”参见“ 火车 ”。
词语解释:火车  拼音:huǒ chē
(1).古代有火攻装备的战车。《南齐书·高帝纪上》:“俄顷,贼马步奄至,又推火车数道,攻战相持移日。”《旧唐书·马燧传》:“ 燧 乃令推火车以焚其栅。” 明 刘若愚 《酌中志·逆贤羽翼纪略》:“ 谦 任监督时,所造火车銃礮不如法。”
(2).佛教语。运载罪人入地狱的能发烈火的车。车上有鬼卒押解罪人。《法苑珠林》卷四九:“欲因礼佛以中伤佛,欲去未到於 王舍 ,城中地自然破裂,火车来迎,生入地狱。”后用为典故,泛指神话中能发火的车。《四游记·众臣表奏捉华光》:“他不晓我这车是个火车,待他坐上,我便唸出咒来,火光大发,即将 华光 烧死。”
(3).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因铁路上最初使用蒸汽机车,以火力(指煤燃烧时的热能)产生牵引动力,故名。《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为甚么不坐火车到 天津 ,再换轮船到 上海 ,岂不快些?” 刘半农 《扬鞭集·晓》:“火车--永远是这么快--向前飞进。”
词语解释:火院  拼音:huǒ yuàn
(1).苦海;苦恼的境界。 唐 吕岩 《沁园春》词:“今年不了,又待来年,有限光阴,无涯火院,只恐蹉跎老却贤。”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三折:“我奈家贫也那亲老,穷火院怎生熬。”《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一怕火院锁牢缠,二怕家眷受熬煎。”
(2).指妓院。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二折:“偌来大穷坑火院,只央我一身填。” 元 杨暹 《刘行首》第三折:“自火院深沉向未彻,怎管的閒花风月自冤业。”
词语解释:火德  拼音:huǒ dé
(1).五德之一。以五行中的火来附会王朝历运的称火德。《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 周 得火德, 秦 代 周 德,从所不胜。” 张守节 正义:“ 秦 以 周 为火德。能灭火者水也,故称从其所不胜於 秦 。”《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火德既微,运缠大过。” 李善 注:“火德,谓 汉 也。 班固 《汉书·高纪赞》曰:‘旗帜尚赤,协于火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用事切当》:“ 淳熙 中, 孝宗 及皇太子朝上皇於 德寿宫 ,置酒赋诗为乐,从臣皆和。 周益公 ( 必大 )诗云:‘一丁扶火德,三合巩皇基。’盖 高宗 生于 大观 丁亥, 孝宗 生于 建炎 丁未, 光宗 生于 绍兴 丁卯故也。” 清 袁枚 《赤壁》诗:“ 汉 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2).火的功能。 唐 刘禹锡 《武陵观火》诗:“火德资生人,庸可一日无?” 明 茅元仪 《火药赋》:“五材并用,火德最灵,秉荧惑之精气,酌朱雀之权衡。”
(3).指热力。 南朝 梁 沉约 《五引曲·徵引》:“滔滔夏日火德昌,八音备举乐无疆。” 唐 皎然 《酬薛员外谊苦热行见寄》诗:“火德烧百卉,瑶草不及荣。”
(4).称南岳之神。 宋 姜夔 《铙歌吹曲·沅之上》:“岧岧镇山,火德之纪,真人方兴,百神仰止。”
词语解释:火后  拼音:huǒ hòu
(1).指寒食节禁火之后。 唐 刘禹锡 《送张盥赴举》诗:“不如摇落树,重有明年春,火后见琮璜,霜餘识松筠。” 宋 陆游 《天彭牡丹谱·风俗记》:“在寒食前者,谓之火前花,其开稍久。火后花则易落。”
(2).火烧之后。 唐 李咸用 《雪》诗:“云汉风多银浪溅, 崑山 火后玉灰飞。”
词语解释:火枣  拼音:huǒ zǎo
传说中的仙果,食之能羽化飞行。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运象二》:“玉醴金浆,交梨火枣,此则腾飞之药,不比於金丹也。” 唐 陆龟蒙 《袭美以春橘见惠因次韵复酬谢》:“堪居 汉 苑霜梨上,合在仙家火枣前。” 元 徐再思 《红绣鞋·道院》曲:“青猿藏火枣,黑虎听黄庭。”《封神演义》第七九回:“火枣琼浆原自异, 马忠 应得化微尘。”
词语解释:火红  拼音:huǒ hóng
(1).指物体燃烧发红。 宋 苏轼 《十一月三日访庆老不见惠州追录》诗:“卷卷长廊走黄叶,席帘垂地香烟歇;主人待来终不来,火红销尽灰如雪。” 宋 陆游 《农家》诗之一:“大布缝袍稳,乾薪起火红。”
(2).像火一样的红。 宋 梅尧臣 《和江邻几避暑》:“鬱气若甑炊,初阳如火红。”《老残游记》第二回:“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緑的碧緑。”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九:“还有火红的、鹅黄的、雪白的山芍药花,满山遍野的,都开开了。”
(3).比喻旺盛、有生气。如:火红的年代;火红的青春。
词语解释:火龙  拼音:huǒ lóng
(1).火形和龙形的图案。多用于帝王服饰。《左传·桓公二年》:“火龙黼黻,昭其文也。” 杜预 注:“火,画火也;龙,画龙也。”
(2).传说中浑身带火的神龙。 唐 王毂 《苦热行》:“ 祝融 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宋 梅尧臣 《次韵和马都官苦热》:“火龙将焚鬣,阳乌多渴心。”《清史稿·灾异志四》:“﹝ 康熙 ﹞五十七年八月初一, 钟祥 火灾,先是有童謡云:‘八月初一火龙过’,至是果应。”
(3).形容绵延不绝或连成一串的灯火。 唐玄宗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诗:“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宋 陆游 《丁酉上元》诗之一:“月离云海飞金镜,灯射冰帘掣火龙。”
(4).形容延烧的烈火。 宋 梅尧臣 《送黄殿丞通判润州》诗:“前年 江州 飞火龙,楼殿化尽山将鎔。”
(5).指龙灯。 清 李慈铭 《越中灯词》:“月下新妆齐出看,前村报舞火龙来。”
(6).喻火车。 郭沫若 《颂武汉》诗:“火龙驶过 龟蛇 舞,铁鸟飞临风鹤回。”
(7).方言。炉灶接连烟囱的通烟孔道。
(8).棉红蜘蛛和麦蜘蛛的别名。
词语解释:火炉  拼音:huǒ lú
供取暖和炊事用的炉子。《东观汉记·彭宠载记》:“又 宠 堂上闻虾蟆声,在火炉下,凿地求之,不得。” 唐 元稹 《晨起送使病不行因过王十一馆居》诗之二:“密宇深房小火炉,饭香鱼熟近中厨。”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三:“ 祥子 端起碗来,立在火炉前面,大口地喝着。”
词语解释:火城  拼音:huǒ chéng
(1).谓于城周举火,形成火的城墙,使敌不能进。《梁书·羊侃传》:“后大雨,城内土山崩,贼乘之,垂入,苦战不能禁。 侃 乃令多掷火,为火城以断其路,徐於里筑城,贼不能进。”
(2).古代朝会时的火炬仪仗。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每元日、冬至立仗,大官皆备珂伞,列烛有至五六佰炬者,谓之火城。宰相火城将至,则众少皆扑灭以避之。” 宋 王禹偁 《待漏院记》:“相君啟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噦噦鑾声。” 明 高启 《早至阙下候朝》诗:“騶吏忽传丞相至,火城如昼晓寒销。” 清 钮琇 《觚賸·燕京元夜词》:“曾望蕊珠宫闕,星桥云烂,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
词语解释:火焰  拼音:huǒ yàn
亦作“ 火炎 ”。亦作“ 火焰 ”。
(1).物体燃烧时所发的炽热的光华。 唐 柳宗元 《逐毕方文》:“各有攸宅兮,时闔而开;火炎为用兮,化食生财。”《元史·顺帝纪七》:“ 大名路 有星如火,从东南流,芒尾如曳篲,堕地有声,火燄蓬勃,久之乃息。” 瞿秋白 《关于俄罗斯和苏联文学的片断》:“火焰熠熠的飞涌,像火山似的。”
(2).喻红色的花苞。 唐 白居易 《题灵隐寺红辛夷花》诗:“紫粉笔含尖火焰,红燕脂染小莲花。芳情香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3).喻鲜红的光彩。 唐 鲍溶 《和淮南李相公夷简喜平淄青回军之作》:“天际兽旗摇火燄,日前鱼甲动金文。”
(4).喻激情。 叶圣陶 《倪焕之》十八:“难道恋爱的火焰在她心头逐渐熄灭了么?”
(5).喻剧烈的斗争环境。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二:“我们的党和军队是在群众中生了根的,是在长期革命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是有战斗力的。”
见“ 火燄 ”。
词语解释:火种  拼音:huǒ zhǒng
(1).属于火范畴的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脂非火种,水非鱼属。”
(2).供引火用的火。《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操 令军士往村落中刼掠粮食,寻觅火种。”《水浒传》第四一回:“ 侯健 就讨了火种,递与 薛永 ,将来点着。”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山洞里发现的大量灰烬,不仅说明了他们能初步使用火,也说明他们已能保持火种了。”
(3).喻潜藏的强大力量或强烈感情。 郭小川 《秋歌》:“不止一次了,节日的礼花点燃起我心中的火种。” 孙犁 《白洋淀纪事·杨国元》:“我想,如果不只从静止的方面看他,而想到他的本质和他身体里包藏的无限火种的力量,再能激发这种力量,他就进步得快了。”
火耕。 唐 刘长卿 《送州人孙沅却归句章新营所居》诗:“火种山田薄,星居海岛寒。” 宋 王禹偁 《畬田调》:“莫言火种无多利,林树明年似乱麻。”
词语解释:火食  拼音:huǒ shí
(1).谓吃熟食。《礼记·王制》:“东方曰 夷 ,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郑玄 注:“不火食,地气煖不为病。” 宋 陆游 《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诗:“有时三日不火食,山蕎畬粟杂沙磣。” 康有为 《大同书》丁部:“ 云南 野人山 之毛人,皆由不火食之故,故生毛耳;若改火食,毛即脱落。”
(2).指煮熟的食物,人间烟火食。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二折:“自家本 秦 时宫人,后以採药入山,谢去火食,渐渐身轻,得成大道。”《东周列国志》第四七回:“﹝ 萧史 ﹞日居 凤楼 之中,不食火食…… 弄玉 学其导气之方,亦渐能絶粒。”
(3).举火煮饭。《荀子·宥坐》:“ 孔子 南适 楚 ,戹於 陈 蔡 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糂,弟子皆有饥色。”《晋书·苻坚载记上》:“ 坚 曰:‘ 汉祖 ……父母妻子为 楚 所囚。 平城 之下,七日不火食,赖 陈平 之谋,太上、妻子克全,免 匈奴 之祸。’”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刘整》:“ 寅 罢 西阳郡 还,虽未别火食, 寅 以私钱七千赎 当伯 。”
(4).伙食,日常饭食。《北齐书·张纂传》:“﹝ 纂 ﹞輒令开门内之,分寄民家,给其火食,多所全济。”《黄绣球》第十七回:“反将购办的什物变卖,抵充房租火食。” 瞿秋白 《饿乡纪程》九:“他却要了我们买的面十铺德( 中国 秤合有三百斤面),算三个人在车上一个半月的火食。”
词语解释:火山  拼音:huǒ shān
(1).地壳内部因地热作用,喷射出岩浆、岩块等高温物质凝固成的锥形高地。《神异经·南荒经》:“南荒外有火山,其中生不尽之木,昼夜火燃,得暴风不猛,猛雨不灭。”
(2).山名。在今 山西省 大同市 西。
(3).山名。在今 新疆 鄯善 东。 唐 岑参 《经火山》诗:“ 火山 今始见,突兀 蒲昌 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4).比喻艰难险阻的境遇。参见“ 火山汤海 ”。
(5).荔枝的一种。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 梧州 对岸西火山……上有荔枝,四月先熟,以其地热,故为‘火山’也。” 宋 蔡襄 《荔枝谱》:“火山本出 广南 ,四月熟,味甘酸而肉薄。”
词语解释:火山汤海  拼音:huǒ shān tāng hǎi
喻艰难危险。《晋书·张骏传》:“虽有火山汤海,无所辞难,岂寒暑之足避哉!”
词语解释:火暖
暖和。 唐 白居易 《送张山人归嵩阳》诗:“酒酣火煖与君言,何事入关又出关。” 宋 陆游 《寒夜》诗:“半榼浊醪求火煖,一篇疑义与儿评。”
词语解释:火攻  拼音:huǒ gōng
(1).用火攻击敌军的战术。《孙子·火攻》:“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輜,四曰火库,五曰火队。”《三国志·吴志·黄盖传》:“ 建安 中,随 周瑜 ,拒 曹公 於 赤壁 ,建策火攻。”《宋史·兵志九》:“宜倣古制造战船,以运转轻捷安稳为良。又习火攻,以焚敌舟。” 清 魏源 《海国图志·筹海篇一》:“吾之所以御敌者不过二端:一曰礮击,二曰火攻。”
(2).中医用热性药或灼艾治病的方法。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也。” 宋 陆游 《久病灼艾后独卧有感》诗:“计出火攻伤老病,卧闻鳶堕叹蛮烟。”
词语解释:火炎  拼音:huǒ yán
见“ 火燄 ”。
词语解释:火焰  拼音:huǒ yàn
亦作“ 火炎 ”。亦作“ 火焰 ”。
(1).物体燃烧时所发的炽热的光华。 唐 柳宗元 《逐毕方文》:“各有攸宅兮,时闔而开;火炎为用兮,化食生财。”《元史·顺帝纪七》:“ 大名路 有星如火,从东南流,芒尾如曳篲,堕地有声,火燄蓬勃,久之乃息。” 瞿秋白 《关于俄罗斯和苏联文学的片断》:“火焰熠熠的飞涌,像火山似的。”
(2).喻红色的花苞。 唐 白居易 《题灵隐寺红辛夷花》诗:“紫粉笔含尖火焰,红燕脂染小莲花。芳情香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3).喻鲜红的光彩。 唐 鲍溶 《和淮南李相公夷简喜平淄青回军之作》:“天际兽旗摇火燄,日前鱼甲动金文。”
(4).喻激情。 叶圣陶 《倪焕之》十八:“难道恋爱的火焰在她心头逐渐熄灭了么?”
(5).喻剧烈的斗争环境。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二:“我们的党和军队是在群众中生了根的,是在长期革命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是有战斗力的。”
见“ 火燄 ”。
词语解释:火气  拼音:huǒ qì
(1).物体燃烧时所发的热气。 汉 王充 《论衡·言毒》:“火烟入鼻鼻疾,入目目痛,火气有烈也。”《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乡间失火……稻场上都是烟煤,兀自有焰腾腾的火气。”
(2).“五行”说以火之气为物质运动的因素之一。古人以其同金、木、水、土等相生相克,并与五音、五色、季节等等相联系,故用以解释种种现象。《吕氏春秋·应同》:“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五事》:“电者,火气也,其音徵也,故应之以电。”《晋书·郭璞传》:“又岁涉午位,金家所忌。宜于此时崇恩布泽,则火气潜消,灾谴不生矣。”《法苑珠林》卷七:“云何春热?时……地已燥坼,水气向下,火气向上。”
(3).火力的强弱程度。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三折:“锅里水满了也,再放这枚金钱在内,用火烧着,只要火气十分旺相,一时间将此水煎滚起来。”
(4).喻怒气。《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转来转去无定相,恼得心头火气冲。”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此老生平著述,全是一时火气,不许今人低首古人,何尝为解经讲学起见。” 巴金 《月夜》:“ 唐锡藩 没有做到乡长,火气大得很。”
(5).指欲火。《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知观﹞一心想着 吴氏 日里光景,且把道童 太清 出出火气。”
(6).中医指引起发炎、红肿、烦躁等症状的原因。《素问·五常政大论》:“火气高明,心热烦,嗌乾善渴。”《素问·至真要大论》:“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
词语解释:火星  拼音:huǒ xīng
(1).星名。即荧惑。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 汉 王充 《论衡·变虚》:“ 子韦 曰:‘荧惑,天罚也……臣请伏於殿下以伺之,星必不徙,臣请死耳。’是夕,火星果徙三舍,如 子韦 之言。” 宋 叶适 《徐德操墓志》:“在太平之岁,实 淳熙 八年,火星犯南斗,公以历占之曰:‘此饥岁而民流’……流民果大至。”
(2).星名。指大火。即心宿二。《左传·昭公四年》“火出而毕赋” 晋 杜预 注:“火星昏见东方,谓三月、四月中。” 杨伯峻 注:“十七年《传》云:‘火出,於 夏 为三月’……则 夏 正三月,天蝎座星于黄昏时出现。”《宋书·律历志下》:“在《诗》‘七月流火’,此 夏 正建申之时也……冬至日度在斗二十一,则火星之中,当在大暑之前,岂隣建申之限。” 北周 庾信 《和张侍中述怀》:“夷则火星流,天根秋水涸。” 倪璠 注引 毛苌 曰:“火,大火也。” 唐 高适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诗:“春野变木德,夏天临火星。”
(3).小流星。 唐 陈羽 《长安卧病秋夜言怀》诗:“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 宋 杨万里 《入郡城泊文家宅子夜热不寐》诗:“毒热通宵不得眠,起来弄水绕庭前。火星跳下银盆底,翻动琉璃一镜天。”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禨祥·赤眚黑眚》:“ 正德 八年二月,月二火星陨于 浙江 之 常山县 官舍中,大如鹅卵。”
(4).旧时阴阳家禁忌的凶神之一。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今阴阳家禁忌,可谓极密。一日之中,则有白虎、黑杀……火星、河魁、钩绞、焦坎、灭门、的呼等凶神。”
(5).指火神。《廿载繁华梦》第十七回:“夫人这裡都要酬神送火星,许个平安愿才是。”
(6).犹火花;极小的火。 贺敬之 《放歌集·十年颂歌》:“我的衣服上,落满武钢二号高炉的飞迸的火星。” 徐迟 《不过,好日子哪天有?》:“她又到厨房去看过,确实没有未熄的火星了。”
(7).特指人在发怒、疲乏等情况下眼前感到出现的像星一样的火点。《红楼梦》第四七回:“刚至大门前,早遇见 薛蟠 在那里乱嚷乱叫…… 柳湘莲 听了,火星乱迸,恨不得一拳打死。” 洪深 《青龙潭》第四幕:“今天的人来到有这样多,个个火星直冒,一句话不对就跳起来。”
(8).犹火种。比喻能直接引起某一事变爆发的事件或因素。 茅盾 《子夜》十二:“也许从我们厂里爆出来那一点火星,会弄成了 上海 全埠丝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
词语解释:火流  拼音:huǒ liú
(1).形容酷热。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炎丘火流,焦邑灭都。”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炎夏火流,閒居倦想。”
(2).犹流火。指大火星西流。 宋 苏辙 《秋后即事》诗:“苦热真疑不復凉,火流渐见迫西方。” 清 许承钦 《送郭皋旭之大梁》诗:“火流七夕秋初到,客去 三河 雁有声。”
词语解释:火风  拼音:huǒ fēng
(1).炎热的风。比喻恶劣的人际关系。 唐 李绅 《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火风晴处扇,山鬼雨中呼。”
(2).佛经所说“四大”中的火和风。 唐 刘禹锡 《闻董评事疾因以书赠》诗:“火风乖四大,文字废三餘。”参见“ 四大 ”。
词语解释:四大  拼音:sì dà
(1).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王,当作“人”。说见 朱谦之 《老子校释》及 任继愈 《老子新译》
(2).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四者分别包含坚、湿、暖、动四种性能,人身即由此构成。因亦用作人身的代称。 晋 慧远 《明报应论》:“夫四大之体,即地、水、火、风耳,结而成身,以为神宅。”《圆觉经》:“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髮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於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於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 罗什 未终少日,觉四大不悆……死於 长安 。”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六十年来一梦醒,飘然四大御风轻。”
(3).古称大功、大名、大德、大权为四大。《晋书·忠义传·王豹》:“明公挟大功,抱大名,怀大德,执大权,此四大者,域中所不能容。”
(4). 北周 时 冀州 人戏称四种大物为四大。《北史·儒林传下·熊安生》:“ 道暉 好着高翅帽、大屐…… 冀州 人为之语曰:‘ 显公 鐘, 宋公 鼓, 宗道暉 屐, 李洛姬 肚’谓之四大。 显公 ,沙门也; 宋公 , 安德 太守也; 洛姬 ,妇人也。”
词语解释:火聚  拼音:huǒ jù
(1).原为佛教语。指火聚地狱(烈火聚集的地狱)。《正法念经》卷十一:“彼人所作恶业势力,急掷其身,堕彼火聚。”
(2).泛指聚集的猛火。 明 张居正 《答李中溪有道尊师书》:“而 正 以退食之餘,犹得默坐澄心,寄意方外,如入火聚得清凉门。”
(3).古指军队的集体管理。《宋史·兵志七》:“比多逃亡者,缘所在推行未至,及主兵司官遵奉未严故也。其弊有六:一曰上下率歛……六曰单身无火聚。”
词语解释:火燎  拼音:huǒ liǎo
灯烛;火炬。《宋史·仪卫志五》:“香凳一,火燎一,小舆一。” 冰心 《往事二》三:“朵朵的火燎和生寒的铁甲,会缭乱了静冷的月光。”
词语解释:火坑  拼音:huǒ kēng
(1).烈火弥漫的坑堑。《百喻经·蛇头尾共争在前喻》:“头果在前,其尾缠树,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堕火坑,烧烂而死。”《隋书·五行志下》:“ 大业 九年,帝在 高阳 , 唐县 人 宋子贤 善为幻术……鹰扬郎将以兵捕之,夜至其所,遶其所居,但见火坑,兵不敢进。”
(2).佛教语。六道轮回中,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受苦最烈,佛经多譬为“火坑”。《法华经·普门品》:“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 观音 力,火坑变成池。”
(3).指争名夺利、放纵欲望而终将导致苦果恶报的场所。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杂识》:“以此推之,则知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莫向人间恋火坑,幻身浑似浮沤影。”
(4).喻极端悲惨的苦境。《红楼梦》第一回:“到那时只要不忘了我两人,便可跳出火坑矣。” 邹韬奋 《我们的灯塔》:“劳苦大众无论由农村跑到城市,或由城市跑回农村,满地荆棘,都是火坑,真所谓‘走投无路’。”
(5).旧时喻指妓院。 元 杨暹 《刘行首》第三折:“他母亲狠似那双蟳蝎,心毒似两头蛇。呆汉,谁着你去火坑中将身子儿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我不幸自落火坑,晓得你们不肯舍我,我也逃不得死了。”《老残游记》第十四回:“两位老爷菩萨,救命恩人,捨得花银子把我救出火坑,不管做甚么丫头老妈子,我都情愿。” 瞿秋白 《人才易得》:“娼妓说她落在火坑里,还是想人家去救她出来。”
亦作“ 火坑 ”。北方人用土坯或砖头砌成的一种床,底下有洞,可以生火取暖。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九:“京师火坑烧石炭,往往熏人中毒,多至死者。” 杨朔 《潼关之夜》:“他们耐不住寒冷,睡不惯火炕,吃不下小米。”
词语解释:火烈  拼音:huǒ liè
(1).持火把者的行列。烈,通“ 列 ”。《诗·郑风·大叔于田》:“ 叔 在藪,火烈具举。” 郑玄 笺:“列人持火俱举,言众同心。” 孔颖达 疏:“火有行列,俱时举之。”
(2).火势猛烈。《左传·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盖 放诸船,同时发火”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去北军二里餘,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烧尽北船。” 宋 苏轼 《司竹监烧苇园》诗:“霜乾火烈声爆野,飞走无路号且讶。”《说岳全传》第二九回:“一霎时,火烈烟飞。”
(3).比喻威势猛烈。《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威亮火烈,势踰风扫。” 张铣 注:“言其威武信为猛烈。” 南朝 梁 江淹 《北伐诏》:“驍雄竞奋,火烈风扫。”
(4).起火焚烧。《梁书·武帝纪上》:“移檄京邑曰:‘……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宋 苏舜钦 《游山》诗:“近为雷霆拔,火烈瓦甓糜。”
(5).指物被火焚烧而爆裂。《后汉书·蔡邕传》:“ 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 邕 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
(6).喻严明。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至於小人,虽宪典火烈,杀人奸盗,犹不絶踵,而况地狱之眇茫乎!”
词语解释:火热  拼音:huǒ rè
(1).火似的热。常用于比喻极热,很热。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一折:“如今伴着一个秀才,是 西川 成都 人,好不缠的火热。”《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其母取而吞之,醒来便觉满腹火热,异香满室,经月不散。”《红楼梦》第五二回:“﹝ 贾寳玉 ﹞伸进被去摸了一摸身上,也是火热。” 冰心 《斯人独憔悴》:“这时 颖石 脸上火热,眼泪也干了,目光奕奕的一直说下去。” 巴金 《灭亡》第八章:“我用我底火热的眼睛望着她。” 杨朔 《昨日的临汾》:“我们有坚强的精神堡垒建筑在民众的火热的心脏上!”
(2).热闹貌。 前蜀 贯休 《长安道》诗:“黄尘雾合,车马火热。”
词语解释:火力  拼音:huǒ lì
(1).燃烧所产生的能量,热度。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当起火昼夜数十日伺候火力,不可令失其适。” 唐 陆龟蒙 《寄怀华阳道士》诗:“分张火力烧金灶,拂拭苔痕洗酒缾。”《老残游记》第十二回:“这县里出的灯,样式又好,火力又足,光头又大。”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二章:“纯日之体皆火也,火力蒸动而自转,则火屑爆烈飞跳焉。”
(2).道教指修炼的功力。 南朝 梁 陶弘景 《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火力既足,表里坚固,河山可尽,此形无灭。”
(3).指武器弹药的杀伤力、破坏力。 老舍 《神拳》第三幕:“寨墙上添了人与洋枪,火力渐猛。” 闻捷 《海燕》:“敌人最大的火力不过是重机枪。”
(4).喻战斗力。 邹韬奋 《地位》:“我们现在必须集中火力对付我们的最大敌人的残酷的侵略。”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十五:“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
词语解释:火前  拼音:huǒ qián
(1).谓寒食节禁火之前。 唐 薛能 《晚春》诗:“征东留滞一年年,又向军前遇火前。”
(2).即火前茶。 五代 齐己 《咏茶十二韵》:“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宋 王观国 《学林·茶诗》:“茶之佳品,摘造在社前,其次则火前,谓寒食前也。”《宋史·食货志下六》:“ 建寧 腊茶, 北苑 为第一,其最佳者曰社前,次曰火前。”参见“ 火前茶 ”。
词语解释:火前茶  拼音:huǒ qián chá
指寒食节禁火以前采制的新茶。 唐 韩偓 《己巳年正月为闽相相召却请赴沙县郊外泊船》诗:“数醆緑醅桑落酒,一甌香沫火前茶。”
词语解释:火老  拼音:huǒ lǎo
(1).指五行中火的衰退。《淮南子·墬形训》:“土壮、火老、金生、木囚、水死。”
(2).指残夏。火旺于夏,故云。 唐 韩愈 孟郊 《纳凉联句》:“金柔气尚低,火老候愈浊。” 宋 杨万里 《夏夜露坐》诗之一:“火老殊未热,雨多还自晴。”
词语解释:火色  拼音:huǒ sè
(1).似火的颜色,指赤红色。《北史·隋纪上·文帝》:“﹝ 开皇 元年﹞詔以初受命,赤雀降祥,推五德相生,为火色……而朝会之服,旗帜、牺牲尽尚赤。” 唐 罗虬 《比红儿》诗之八九:“火色樱桃摘得初,仙宫只有世间无。”
(2).指人面上红光。《逸周书·太子晋》:“ 师旷 对曰:‘汝声清汗,汝色赤白,火色不寿。’”《旧唐书·马周传》:“吾见 马君 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扬搉古今……然鳶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耳。” 宋 苏轼 《赠善相程杰》诗:“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
(3).犹火候。指情况,时机。 清 蒋士铨 《空谷香·报选》:“ 大名 、 江都 俱已报过,火色平常。”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赶季节,抢火色,都是叫化子照火,只往自己怀里扒,哪一家都不肯放让。” 克非 《春潮急》十五:“他心头很害怕,所以叫 王三哈哈 来观观火色。”
(4).喻兴旺。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章:“娃呀,你歪好弄个印把子到手里,一则洗刷了贼名儿,二则也叫她跟着你过几天火色日子。叫你妈享点老来福。”
词语解释:火井  拼音:huǒ jǐng
(1).产可燃天然气的井。古代多用以煮盐。《文选·左思〈蜀都赋〉》:“火井沉荧於幽泉,高爓飞煽於天垂。” 刘逵 注:“ 蜀郡 有火井,在 临邛县 西南。火井,盐井也。”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井盐》:“ 西川 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絶无火气。但以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
(2).温泉井。 北周 王褒 《温汤碑》:“火井飞泉,垂天远扇。焦源沸水,衝流迸集。” 唐 玄宗 《温汤对雪》诗:“未见温泉冰,寧知火井灭。”
词语解释:火牛  拼音:huǒ niú
(1).双角缚兵刃,尾部束苇灌脂,焚之使冲杀敌军的牛。语本《史记·田单列传》:“﹝ 田单 ﹞乃收城中得千餘牛……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 燕 军, 燕 军夜大惊。” 宋 苏轼 《云龙山观烧得云字》诗:“火牛入 燕 垒,燧象奔 吴 军。”《元史·按竺迩传》:“ 夔 夜驱火牛,突围出奔。”
(2).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十年》:“以枪揭火牛焚之,战舰既然,贼皆溃走。” 胡三省 注:“火牛,缚草为之,爇以烧敌。”
词语解释:火铃  拼音:huǒ líng
(1).道士所用的法器。 唐 皮日休 《入林屋洞》诗:“腰下佩金兽,手中持火铃。”
(2).道教亦借指人体中胆边的肉珠。《黄庭内景经·胆部》:“雷电八振扬玉旌,龙旂横天掷火铃。”
词语解释:火伴  拼音:huǒ bàn
北魏 时,军中以十人为火,共灶炊食,故称同火者为火伴。后泛指同伴。《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之一》:“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唐 元稹 《估客乐》诗:“出门求火伴,入门辞父兄。”《水浒传》第四四回:“西山地面广阔,可令 童威 、 童猛 弟兄带领十数个火伴那里开店。”
词语解释:火田  拼音:huǒ tián
(1).以火焚烧草木而田猎。《礼记·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尔雅·释天》:“火田为狩。”
(2).火耕之田。《晋书·食货志》:“往者东南草创人稀,故得火田之利。” 唐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吏徵鱼户税,人纳火田租。”
词语解释:火旗  拼音:huǒ qí
(1).亦作“ 火旂 ”。红旗,朱旗。 唐 杜甫 《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诗:“火旗还锦缆,白马出江城。” 仇兆鳌 注:“朱旗,红旗也,诸侯所建。《考工记》:‘龙旂九旒,以象大火。鸟旟七旒,以象鶉火。’” 唐 李贺 《吕将军歌》:“榼榼银龟摇白马,傅粉女郎火旗下。” 王琦 汇解:“火旗,旗之红者。” 唐 雍裕之 《四色》诗:“劳魴莲渚内,汗马火旂间。”
(2).喻指炎热的云层。 唐 王毂 《苦热行》:“ 祝融 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词语解释:火炽  拼音:huǒ chì
(1).火势炽盛。 汉 王充 《论衡·论死》:“火炽而釜沸,沸止而气歇。” 宋 李觏 《寄祖秘丞》诗:“去年仲夏后,盛暑若火炽。”
(2).比喻使人情绪激动。 郭小川 《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哦,这是一个极为火炽的惊心动魄的日子!”
词语解释:火烟  拼音:huǒ yān
亦作“ 火烟 ”。
(1).火焰和烟气。《淮南子·说山训》:“以束薪为鬼,以火烟为气。”《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早见四下火烟布合,山口一军摆开。”
(2).指炊烟。《南齐书·五行志》:“日入后,土雾勃勃如火烟。”《醒世姻缘传》第九回:“我们跟去服事奶奶,难道又留个火烟在这里?”
词语解释:火天  拼音:huǒ tiān
夏天。五行火主夏,故称。 唐 陆羽 《茶经·煮》:“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於其间。”
词语解释:火耕  拼音:huǒ gēng
一种原始的耕作方法。烧去草木,就地种植作物。 唐 杜甫 《戏作俳谐体遣闷》诗之二:“瓦卜传神语,畬田费火耕。” 仇兆鳌 注:“《货殖传》:‘ 楚 俗之地,地广人稀,或火耕而水耨。’ 楚 俗烧榛种田,谓之火耕。” 唐 畅当 《自平阳馆赴郡》诗:“寥落火耕俗,征途青冥里。”参见“ 火耕水耨 ”。
词语解释:火耕水耨  拼音:huǒ gēng shuǐ nòu
古代一种耕种方法。烧去杂草,灌水种稻。《史记·平準书》:“ 江 南火耕水耨,令飢民得流就食 江 淮 閒。”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烧草,下水种稻。草与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復下水灌之,草死,独稻长,所谓火耕水耨也。”《晋书·食货志》:“ 预 又言:诸欲修水田者,皆以火耕水耨为便。” 南朝 陈 徐陵 《欧阳頠德政碑》:“公乃务是民天,敦其分地,火耕水耨,弥亘原野。”《通典·食货二》:“ 江西 良田旷废未久,火耕水耨,为功差易。”
词语解释:火令  拼音:huǒ lìng
(1).即火宪。《周礼·夏官·司爟》:“司爟掌行火之政令……时则施火令。凡国失火,野焚莱,则有刑罚。” 孙诒让 正义:“火令,即火宪也。”参见“ 火宪 ”。
(2).指寒食节禁火的命令。 唐 韩愈 《寒食日出游》诗:“明宵故欲相就醉,有月莫愁当火令。”
词语解释:火宪  拼音:huǒ xiàn
防火的法令。《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藪、积草。”《荀子·王制》:“脩火宪,养山林、藪泽、草木、鱼鱉、百索。” 杨倞 注:“不使非时焚山泽。”
词语解释:火绝  拼音:huǒ jué
火烟断绝。谓无后嗣。 唐 韦应物 《鼙鼓行》:“何况鰥孤火絶无晨炊,独妇夜泣官有期。”
词语解释:火烛  拼音:huǒ zhú
(1).泛指照明的灯烛。 宋 文同 《织妇怨》诗:“不敢輒下机,连宵停火烛。”
(2).指失火焚烧。 宋 苏辙 《论雇河夫不便札子》:“及其觉之欠少,或託以火烛,或因河流向著,一经卷归,大破数目。” 明 张居正 《京师重建贡院记》:“易旧制板屋以瓦甓,可以避风雨,防火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七回:“有一个听説火烛,连忙把些被褥布衣服之类,归在一隻箱子裡,扛起来就跑。”
词语解释:火珠  拼音:huǒ zhū
即火齐珠。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屈露多国》:“既邻 雪山 ,遂多珍药,出金、银、赤铜及火珠、鍮石。”《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林邑》:“﹝ 贞观 ﹞四年,其王 范头黎 遣使献火珠,大如鸡卵,圆白皎洁,光照数尺,状如水精,正午向日,以艾承之,即火燃。”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水精》:“火珠,《説文》谓之火齐珠,《汉书》谓之玫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是庙基址与 中和殿 东西相直,殿上火珠映日回光耳。”参见“ 火齐珠 ”。
词语解释:火齐珠  拼音:huǒ jì zhū
(1).宝珠的一种。一说,似珠的石。《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 扶南国 ﹞献火齐珠。”《急就篇》卷三“係臂琅玕虎魄龙” 唐 颜师古 注:“琅玕,火齐珠也。一曰:石之似珠者也。” 沉宗畸 《题高丽闵王妃遗像》诗:“火齐珠悬玳瑁牀,水沉香爇鸳鸯被。”
(2).琉璃的别名。《太平御览》卷八○八引 晋 吕静 《韵集》:“琉璃,火齐珠也。”
词语解释:火厄  拼音:huǒ è
犹火灾。 晋 王嘉 《拾遗记·蜀》:“君财寳可支一世,合遭火厄。” 金 刘从益 《戏答侯威卿觅墨》诗:“万松火厄化緇尘,依旧 徂徠 雪里春。”《三国演义》第四九回:“火厄盛时遭水厄,棒疮愈后患金疮。” 清 梁恭辰 《劝戒三录·救难巧报》:“昔遭火厄,幸遇一士子掷一衣,得蔽体而归。”
词语解释:火炬  拼音:huǒ jù
火把。《晋书·王濬传》:“又作火炬,长十餘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燃炬烧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礮声大震,火炬尽爇。” 郭沫若 《洪波曲》第五章一:“当中的一天晚上要举行火炬游行,临后一天白天要举行大示威游行。”
词语解释:火精  拼音:huǒ jīng
(1).太阳。 汉 王充 《论衡·说日》:“夫日,火之精也;月,水之精也。” 唐 韩鄂 《岁华纪丽·日》:“日,火精。” 唐 李白 《上云乐》诗:“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 王琦 注引《淮南子》:“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
(2).凤凰。《太平御览》卷九一五引《春秋演孔图》:“凤,火精。” 清 李元 《蠕范·物理》:“凤……羽虫,火之精。”
(3).茯苓。《太平御览》卷六七一引《宝玄经》:“伏苓治少,胡麻治老……卉醴华腴,火精水寳。”原注:“火精,茯苓也。”
词语解释:火中莲  拼音:huǒ zhōng lián
见“ 火生莲 ”。
词语解释:火生莲  拼音:huǒ shēng lián
佛教语。语出《维摩经·佛道品》:“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禪,稀有亦如是。”后因以“火生莲”喻虽身处烦恼中而能解脱,达到清凉境界。 唐 白居易 《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浮荣水划字,真諦火生莲。”亦作“ 火中莲 ”。 唐 罗虬 《比红儿》诗之三五:“常笑世人语虚诞,今朝自见火中莲。” 宋 苏轼 《陆莲庵》诗:“陆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莲。”
词语解释:火落  拼音:huǒ luò
(1).大火星为夏季南天之标识,因以“火落”谓炎暑消失,初秋来临。《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四·周祀五帝歌之九》:“云高火落,露白蝉寒。” 唐 李白 《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诗:“当君相思夜,火落金风高。” 王琦 注:“火落,大火西流也。”
(2).方言。生火煮饭的地方。 艾芜 《回家》:“ 永森嫂 到火落里去洗碗,祖母坐在灯下,拿扇子轻轻地拍着。”
词语解释:火行  拼音:huǒ xíng
犹火德。谓于五行中属火,故称。《宋书·律历志中》:“史臣按 邹衍 五德, 周 为火行。 衍 生在 周 时,不容不知 周氏 行运。”《周书·明帝纪》:“自火行至今,木德应其运矣,朕何让焉!”《后汉书·陈宠传》“ 汉 家祖腊” 唐 李贤 注:“ 汉 家火行盛於午,故以午日为祖也……火行,衰於戌,故腊用戌日也。”
词语解释:火蛾  拼音:huǒ é
形容舞动的彩灯灯火。 清 陈维崧 《瑞鹤仙·上元和康伯可韵》词:“六街笑声满,看火蛾金茧,春城飞遍。”
词语解释:火运  拼音:huǒ yùn
指应火德而昌的帝运。 南朝 梁 沉约 《梁鼓吹曲·木纪谢》:“木纪谢,火运昌,炳南陆,耀炎光。”《陈书·高祖纪下》:“ 梁氏 将末,频月亢阳,火运斯终,秋霖奄降。”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唐 承 隋 代火运,故为土德。”参见“ 火德 ”。
词语解释:火德  拼音:huǒ dé
(1).五德之一。以五行中的火来附会王朝历运的称火德。《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 周 得火德, 秦 代 周 德,从所不胜。” 张守节 正义:“ 秦 以 周 为火德。能灭火者水也,故称从其所不胜於 秦 。”《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火德既微,运缠大过。” 李善 注:“火德,谓 汉 也。 班固 《汉书·高纪赞》曰:‘旗帜尚赤,协于火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用事切当》:“ 淳熙 中, 孝宗 及皇太子朝上皇於 德寿宫 ,置酒赋诗为乐,从臣皆和。 周益公 ( 必大 )诗云:‘一丁扶火德,三合巩皇基。’盖 高宗 生于 大观 丁亥, 孝宗 生于 建炎 丁未, 光宗 生于 绍兴 丁卯故也。” 清 袁枚 《赤壁》诗:“ 汉 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2).火的功能。 唐 刘禹锡 《武陵观火》诗:“火德资生人,庸可一日无?” 明 茅元仪 《火药赋》:“五材并用,火德最灵,秉荧惑之精气,酌朱雀之权衡。”
(3).指热力。 南朝 梁 沉约 《五引曲·徵引》:“滔滔夏日火德昌,八音备举乐无疆。” 唐 皎然 《酬薛员外谊苦热行见寄》诗:“火德烧百卉,瑶草不及荣。”
(4).称南岳之神。 宋 姜夔 《铙歌吹曲·沅之上》:“岧岧镇山,火德之纪,真人方兴,百神仰止。”
词语解释:火正  拼音:huǒ zhèng
(1).古代掌火之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火正曰祝融。”《汉书·五行志上》:“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
(2).指仲夏。古以五行配四时,火旺于夏,故称。 南朝 梁 庾肩吾 《团扇铭》:“炎隆火正,石鑠沙煎。” 清 徐昂发 《夏寒》诗:“奈何厥罚寒,凭陵当火正。”
(3).指 汉 朝。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系 列山 之洪绪,承火正之明光。”按, 南朝 宋武帝 刘裕 为 汉高祖 弟 刘交 之后。参见“ 火刘 ”。
词语解释:火刘  拼音:huǒ liú
指 汉 王室 刘氏 。 刘氏 自命以火德王,故称。《汉书·王莽传下》:“诸欲依废 汉 火 刘 ,皆沃灌雪除,殄灭无餘杂矣。”
词语解释:火鼠  拼音:huǒ shǔ
(1).传说中的异鼠。其毛可织火浣布。《太平御览》卷八二○引 晋 张勃 《吴录》:“ 日南 比景县 有火鼠,取毛为布,烧之而精,名火浣布。” 唐 张说 《喜雨赋》:“南穷火鼠之泽,北尽烛龙之会。” 宋 苏轼 《徐大正闲轩》诗:“冰蚕不知寒,火鼠不知暑。” 清 赵翼 《途遇大雪》诗:“先生身将作火鼠,去向炎方尝溽暑。”参见“ 火鼠布 ”。
(2).古代一种鼠形武器,利用火药发挥杀伤力。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火药》:“ 戚继光 帅 蓟门 ,又用火鸦、火鼠、地雷等物。”
词语解释:火鼠布  拼音:huǒ shǔ bù
即火浣布。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锁锁》:“ 回讫 野马川 有木曰锁锁,烧之,其火经年不灭,且不作灰,彼处妇女取根製帽,入火不焚,如火鼠布云。”参见“ 火浣布 ”。参阅旧题 汉 东方朔 《十洲记》
词语解释:火伏  拼音:huǒ fú
谓心星(大火)隐没。《左传·哀公十二年》:“ 丘 闻之,火伏而后蛰者毕。” 杜预 注:“火,心星也,火伏在十月。”《新唐书·历志三上》:“《麟德历》霜降后五日,火伏。小雪后十日,晨见。”
词语解释:火米  拼音:huǒ mǐ
(1).旱稻。 唐 李德裕 《谪岭南道中作》诗:“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鷄。” 宋 范成大 《离堆行》:“ 成都 火米不论钱,丝管相随看蚕市。”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一·粳》:“西南夷亦有烧山地为畬田种旱稻者,谓之火米。”
(2).先蒸后炒的稻谷。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四:“ 蜀 稻先蒸而后炒,谓之火米。可以久积,以地润故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四·陈廩米》:“火米有三:有火蒸治成者,有火烧治成者,又有畬田火米,与此不同。”
词语解释:火地  拼音:huǒ dì
犹火田。《中国民间故事选·鲍鱼》:“岳父对孤儿说:‘明天我们比赛砍火地。’”参见“ 火田 ”。
词语解释:火田  拼音:huǒ tián
(1).以火焚烧草木而田猎。《礼记·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尔雅·释天》:“火田为狩。”
(2).火耕之田。《晋书·食货志》:“往者东南草创人稀,故得火田之利。” 唐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吏徵鱼户税,人纳火田租。”
词语解释:火驰  拼音:huǒ chí
(1).形容急速地奔驰。《庄子·天地》:“ 啮缺 之为人也……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 郭象 注:“机谋急速也。” 成玄英 疏:“捨己効人,驰骤奔逐,其速如火矣。” 宋 范成大 《元日》诗:“老来百味絮霑泥,期会关身尚火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陆判》:“ 朱 促舆行,火驰不顾。”
(2).谓很快地消逝。 章炳麟 《訄书·颜学》:“此其业不火驰乎?其学术不已憔顇乎?”
词语解释:火日  拼音:huǒ rì
太阳。《晋书·纪瞻传》:“是以金水之明内鉴,火日之光外辉。”
词语解释:火禁  拼音:huǒ jìn
(1).防火的禁令。《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国中。” 郑玄 注:“为季春将出火也。火禁,谓用火之处及备风燥者。”《宋史·职官志七》:“镇砦官,诸镇置於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2).指寒食禁火。 唐 储光羲 《苏十三瞻登玉泉寺峰入寺中见赠作》诗:“淹留火禁辰,愉乐絃歌宴。” 宋 欧阳修 《禁火》诗:“火禁开何晚?春芳半已凋。”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下·绵上火禁》:“ 绵上 火禁,升平时禁七日,丧乱以来犹三日。”
词语解释:火迫  拼音:huǒ pò
犹火急,急切。 宋 苏轼 《次韵赵德麟雪中惜梅且饷柑酒》之二:“飞霙欲要先桃李,散作千林火迫春。”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五:“﹝军队﹞想火迫地训练出一批宣传人员。”
词语解释:火车  拼音:huǒ chē
(1).古代有火攻装备的战车。《南齐书·高帝纪上》:“俄顷,贼马步奄至,又推火车数道,攻战相持移日。”《旧唐书·马燧传》:“ 燧 乃令推火车以焚其栅。” 明 刘若愚 《酌中志·逆贤羽翼纪略》:“ 谦 任监督时,所造火车銃礮不如法。”
(2).佛教语。运载罪人入地狱的能发烈火的车。车上有鬼卒押解罪人。《法苑珠林》卷四九:“欲因礼佛以中伤佛,欲去未到於 王舍 ,城中地自然破裂,火车来迎,生入地狱。”后用为典故,泛指神话中能发火的车。《四游记·众臣表奏捉华光》:“他不晓我这车是个火车,待他坐上,我便唸出咒来,火光大发,即将 华光 烧死。”
(3).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因铁路上最初使用蒸汽机车,以火力(指煤燃烧时的热能)产生牵引动力,故名。《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为甚么不坐火车到 天津 ,再换轮船到 上海 ,岂不快些?” 刘半农 《扬鞭集·晓》:“火车--永远是这么快--向前飞进。”
词语解释:火葬  拼音:huǒ zàng
(1).谓把尸骸投入火中焚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渤海 太守 史良 好一女子,许嫁而不果, 良 怒,杀之,断其头而归,投於灶下,曰:‘当令火葬。’”
(2).葬法之一。用火焚化死人遗体,将骨灰装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盛行于古 印度 ,后随佛教传入 中国 。 明 清 时官府禁火葬。《南史·夷貊传上·扶南》:“死者有四葬……火葬则焚为灰烬。”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送终殯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火葬》:“火葬之俗,盛行於 江 南,自 宋 时已有之。”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我死了,你就给我火葬。”
词语解释:火凤  拼音:huǒ fèng
凤凰。相传凤为火之精,故称。《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一·北齐武舞阶步辞》:“金人降泛,火凤来巢。” 唐 李商隐 《镜槛》诗:“拨絃惊火凤,交扇拂天鹅。” 冯皓 笺注引 宋均 《春秋演孔图》:“凤,火精也。”《花月痕》第十三回:“胭脂狼籍无人管,凄絶天边火凤声。”
词语解释:火作  拼音:huǒ zuò
犹火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 象林 知耕以来六百餘年,火耨耕艺,法与华同。名白田,种白穀,七月火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穀,十二月作,四月登熟。”
词语解释:火长  拼音:huǒ cháng
(1).古代军队基层组织中的小头目。《新唐书·兵志》:“士以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五十人为队,队有正;十人为火,火有长。” 宋 苏辙 《论雇河夫不便札子》:“七百里至一千里以上,每天纳钱三百文,省圑头倍之,甲头、火长之类增三分之一。”
(2).泛指兵卒。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火长》:“今人谓兵为户长,亦曰火长。”
(3).指挥船只航行的人。 宋 吴自牧 《梦粱录·江海船舰》:“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釐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繫也。”
词语解释:火箭  拼音:huǒ jiàn
(1).古代用引火物附在箭头上射到敌阵引起焚烧的一种箭矢。《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诸葛亮 围 陈仓 , 曹真 遣将军 费曜 等拒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昭 ( 郝昭 )於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二:“知州 苗继宣 ,拍泥以涂藳,积备火箭射贼。” 清 顾炎武 《汝州知州钱君行状》:“贼以火箭射城上,城上发礮应之。”
(2).现代利用反冲力推进的飞行装置。用以发射人造卫星、人造行星、宇宙飞船等,也可装上弹头制成导弹。在一般用语中,火箭也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简称。
词语解释:火性  拼音:huǒ xìng
(1).火的性能。 北齐 刘昼 《新论·从化》:“火性宜热,而有 萧丘 寒炎,犹曰火热,热者多也。”
(2).喻暴躁易怒的脾气。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四折:“恼犯 黑旋风 ,登时火性发。” 茅盾 《子夜》十七:“大家这才知道,今晚上‘三老爷’的火性不比往常!”
词语解释:火旻  拼音:huǒ mín
秋天;秋日的天空。《文选·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秋岸澄夕阴,火旻团朝露。” 李善 注:“火,大火也。《毛诗》曰:‘七月流火。’《尔雅》曰:‘秋为旻天。’” 唐 刘禹锡 《早秋送台院杨侍御归朝》诗:“鷙鸟得秋气,法星悬火旻。” 清 顾炎武 《王徵君潢具舟城西同楚二沙门小坐栅洪桥下》诗:“落日照 金陵 ,火旻生秋凉。”
词语解释:火号  拼音:huǒ hào
古代举火报警的信号。 唐 刘禹锡 《元和癸巳岁仲秋寄荆南严司空》诗:“火号休传警,机桥罢亘空。”
词语解释:火数  拼音:huǒ shù
指 汉 王朝统治的历数。因 汉 以火德王,故称。 宋 欧阳修 《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火数四百炎灵销,谁其代者当涂高。”参见“ 火刘 ”、“ 炎汉 ”。
词语解释:火功  拼音:huǒ gōng
火的功能。《法苑珠林》卷四七:“ 魏文帝 时,不信南方有火浣布。帝云:‘火功尚能鑠石销金,何为不烧其布?’”
共486,分7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