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灯火 拼音:dēng huǒ
(1).燃烧着的灯烛等照明物。亦指照明物的火光。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夫损之者,如灯火之消脂,莫之见也,而忽尽矣。” 宋 苏轼 《水调歌头》词:“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徐迟 《火中的凤凰》五:“灯火明而又灭,灭而又明。”
(2).指灯彩。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元夕》:“一入新正,灯火日盛。”《水浒传》第六六回:“早晚元宵节近, 北京 年例,大张灯火。”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京师﹞元宵节…… 五龙亭 看灯火,唱秧歌。”
(3).指读书,学习。 宋 叶适 《巩仲至墓志铭》:“ 仲至 学敏而早成……宿艾骇服,以为积数十年灯火勤力,聚数十家师友讲明,犹不能到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窦叔向》:“﹝ 叔向 ﹞少与 常衮 同灯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 连城 ﹞又遣媪矫父命,赠金以助灯火。”词语解释:香火 拼音:xiāng huǒ
(1).香烛;香和灯火。《晋书·艺术传·单道开》:“ 陈郡 袁宏 为 南海 太守,与弟 颖叔 及沙门 支法防 共登 罗浮山 ,至石室口,见 道开 形骸如生,香火瓦器犹存。” 五代 齐己 《怀天台华顶僧》诗:“曾从 国清寺 ,上看明月潮。好鸟亲香火,狂泉喷泬寥。” 清 龚自珍 《鹊桥仙》词:“吟诗也要,从军也要,何处宗风香火?”
(2).引申指供奉神佛之事。 唐 白居易 《五月斋戒先以长句呈谢》:“散斋香火今朝散,开素盘筵后日开。” 元 胡用和 《粉蝶儿·题金陵景》套曲:“三山香火年年盛,十庙英灵世世昌。” 清 侯方域 《任源邃传》:“少时有羣儿戏为泥龕于田间,设神像,谬以灵应相与煽惑,为香火鬨里閈间。” 峻青 《秋色赋·在干旱的日子里》:“这庙里,终年香火不断,天旱了,人们去求它普降甘霖;天涝了,人们又去求它收起云雾。”
(3).借指供奉神佛之所。《儒林外史》第二回:“这庵是十方的香火,只得一个和尚住。”
(4).指子孙祭祀祖先之事。借指后嗣。《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员外何不取房娘子,生得一男半女,也不絶了香火。”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二折:“但得一男半女,也絶不了 郭氏 门中香火。” 明 李贽 《复士龙悲二母吟书》:“见今娶妻生子,改姓 李 ,以奉 翰峰先生 香火矣。”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九:“你是兼祧了两房的, 钱 家的香火,就只在你一人身上呢!”
(5).谓燃点香。《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百日内夜常燃灯,旦常香火。”
(6).燃着的香。 唐 白居易 《戏礼经老僧》诗:“香火一炉灯一盏,白头夜礼佛名经。”《归潜志》卷八引 元 张翥 诗:“矮窗小户寒不到,一鑪香火四围书。”
(7).指主持香火的人。《金石萃编·北周颜那米等造像记》:“香火 庞敬 ,一心供养。” 宋 周密 《武林旧事·湖山胜概》:“ 浄安院 ,内侍 董宋臣 香火。”
(8).指庙祝,庙宇中照料香火及打杂的人。《水浒后传》第十七回:“ 穆春 走进前殿,转到厨房,见一香火在那里盪酒。”《黄绣球》第十四回:“这庵门暂叫香火看着,房门窗门一齐关锁好了,再把要紧的箱子也带到我家去,先安顿了娘娘为是。” 张天翼 《谭九先生的工作》:“听说这里从前有个香火老头吊死过,如今就连先生们的脸上都有点阴森森的。”
(9).指誓约结盟时燃点香火。亦用以指结盟之交。《北史·齐纪上·高祖神武帝》:“ 兆 ( 尒朱兆 )曰:‘香火重誓,何所虑邪?’ 绍宗 ( 慕容绍宗 )曰:‘亲兄弟尚难信,何论香火!’”
(10).谓信奉佛法,共结香火之缘。 前蜀 贯休 《蜀王登福感寺塔诗》之一:“天资忠孝佐金轮,香火空王有宿因。” 宋 王安石 《示耿天骘》诗:“弦歌无旧习,香火有新缘。” 宋 苏轼 《龟山辩才师》诗:“何当来世结香火,永与名山躬井磑。”参见“ 香火因缘 ”。
词语解释:香火因缘 拼音:xiāng huǒ yīn yuán
佛教语。香与灯火,为供奉佛前之物。因以“香火因缘”谓同在佛门,彼此契合。《北齐书·陆法和传》:“ 法和 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於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见主人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唐 白居易 《祭中书韦相公文》:“ 长庆 初,俱为中书舍人日,寻诣 普济寺 宗律 师所,同受八戒,各持十斋。由是香火因缘,渐相亲近。”亦省作“ 香火缘 ”。 唐 白居易 《以诗代书酬慕巢尚书见寄》:“愿为愚谷烟霞侣,思结空门香火缘。” 宋 楼钥 《适斋挂冠次韵》之一:“秖图径取衣冠挂,不愿更寻香火缘。” 清 袁枚 《新齐谐·王莽时蛇冤》:“先生辞 光武 之聘,早登仙道。与吾有香火缘,故来相救。” 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争结香火缘,远方亦麕至。”词语解释:烟火 拼音:yān huǒ
亦作“烟火”。
(1).火和烟。《庄子·徐无鬼》:“﹝豕蝨﹞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而己与豕俱焦也。”《后汉书·吴汉传》:“饗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絶。”《北史·魏陇西公崙传》:“今日大风既劲,若今推草车方轨竝进,乘风纵烟火,以精兵自后乘之,破之必矣。”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三章:“祖国的亲人们天天站在无名山上看你们的阵地,烟火腾腾地什么也看不见。”
(2).指炊烟。亦泛指人烟。《史记·律书》:“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钱,鸣鷄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宋 陆游 《詹仲信以山水二轴为寿固辞不可乃各作一绝句谢之·雪山》:“雪崦梅村一径斜,茆檐烟火两三家。”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衡山 之大堡,烟火一百八处,行盐之市井也。”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七章:“像这乱月日,我们穷人家就要断烟火了呵!”
(3).指熟食。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三:“此诗出尘絶俗,信非食烟火人语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一·啖石》:“予家佣人 王嘉禄 者,少居 劳山 中,独坐数年,遂絶烟火,惟啖石为饭。”
(4).指引火的材料。《孙子·火攻》:“行人必有因,烟火必素具。” 曹操 注:“烟火,烧具也。” 杜牧 注:“艾蒿、荻苇、薪蒭、膏油之属,先须修事以备用。”
(5).烽火;战火。《汉书·匈奴传下》:“北边自 宣帝 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羊布野。” 金 元好问 《杂著》诗之八:“昨日 东周 今日 秦 , 咸阳 烟火 洛阳 尘。”
(6).火灾;火警。 宋 吴自牧 《梦粱录·禁城九厢坊巷》:“在城九厢界,各厢一员小使臣注授,任其烟火、盗贼,收解所属。”《宋史·职官志七》:“有逐路兵马都监、兵马监,押掌烟火公事,捉捕盗贼。”
(7).指供佛、敬神、祭祖的香火。 唐 李绅 《忆登栖霞寺峰》诗:“香印烟火息,法堂鐘磬餘。” 王统照 《银龙集·银龙的翻身》:“只有那快要变成殉道者的道士与聋子伙夫,死守着轻易连烟火不见的偶象。”
(8).指后嗣。《金石萃编·汉严道君曾孙孟广宗残碑》:“四时祭祀,烟火连延。” 艾芜 《手》:“若不是作母亲的哭着拖着,哀求不要断了 杨 家后代的烟火,他真会把儿子打死。”
(9).焰火;烟花。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今正腊旦门前作烟火、桃神、绞索……逐疫礼也。”《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前面是我那旧主人 张员外 宅里,每年到元宵夜,歇浪綫舖,添许多烟火。”《老残游记》第二回:“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 东洋 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巴金 《家》十七:“烟火的确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像彩虹一样,点缀了这年长的一代人的生活。”
(10).指烟草制品。 萧红 《生死场》十七:“他感到满意,离开 青山 家,在小道不断的抽他的烟火。” 李广田 《银狐集·老渡船》:“他不一定是睡,他只是躺着,反正有人为他满茶、点烟火。”词语解释:烽火 拼音:fēng huǒ
(1).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史记·周本纪》:“有寇至,则举烽火。”《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日击数牛饗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閒谍,厚遇战士。”《三国志·魏志·陈泰传》:“遂进军 高城岭 ,潜行,夜至 狄道 东南高山上,多举烽火,鸣鼓角。”《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因要取 褒姒 一笑,向 驪山 之上,把与诸侯为号的烽火烧起来。”
(2).指战争、战乱。 唐 杜甫 《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清史稿·张煌言传》:“十一年,又自 吴淞 入 江 ,逼 镇江 ,登 金山 望祭 明太祖 陵。烽火达 江寧 ,俄,退次 崇明 。” 杨朔 《蓬莱仙境》:“再往后,我离开家乡,一连多少年烽火遍地,又接不到家乡的音信,不知道 婀娜 姐姐的命运究竟怎样了。”词语解释:水火 拼音:shuǐ huǒ
(1).水与火。《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东观汉记·郑众传》:“单于大怒,围守闭之不与水火,欲胁服众。”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积薪》:“寓宿于山中孤姥之家。但有妇姑,止给水火。”《西游记》第二回:“就如那窰头上,造成砖瓦之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煅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
(2).借指烹饪。《周礼·天官·亨人》:“掌共鼎鑊,以给水火之齐。”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肴馔》:“海椒、鲁鼓、盐、蜀薑,剂水火而和调。”
(3).互不相容。喻势不两立。《魏书·山伟传》:“﹝ 山伟 ﹞与 綦儁 少甚相得,晚以名位之间,遂若水火。”《明史·朱天麟传》:“王知羣臣水火甚,令盟於太庙。” 赵振 《说败》:“盖各私其私,絶无国民同体之概念,不至互相残杀,互相水火,岂可得哉!”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弟对 王举人 深为不满,当面责备他两次,遂成水火,不相往来。”
(4).谓水深火热。比喻艰险的境地。《管子·法法》:“蹈白刃,受矢石,入水火,以听上令。”《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宋 苏轼 《学士院孔子从先进论》:“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徐兴安论将》:“无如 英国公 ,屡典大兵,且威严胜,将佐无敢犯,可赴水火。”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八章:“倘若你不仁不义,不能救民水火,别人凭什么要拥戴你?”
(5).旧时用为大小便的隐语。《水浒传》第八四回:“ 石秀 説道:‘我教他去宝藏顶上躲着,每日饭食,我自对付来与他吃。如要水火,直待夜间爬下来浄手。’”《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众牢子到次早放众囚水火。”
(6).中医学指心与肾。《针灸甲乙经·五藏六府官》:“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心气通於舌。”
(7).指马鼻两孔间的部位。《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 汉 马援 《铜马相法》:“水火欲明。”原注:“水火在鼻两孔间。”词语解释:劫火 拼音:jié huǒ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
(1).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唐 张乔 《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 宋 李纲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 清 龚自珍 《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 康 昭 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清 纳兰性德 《南歌子·古戍》词:“何年劫火賸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 龙堆 。”词语解释:野火 拼音:yě huǒ
(1).野外焚烧草木所放的火。《战国策·楚策一》:“於是 楚王 游於 云梦 ,结駟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若云蜺,兕虎之嗥若雷霆。” 三国 魏 曹植 《吁嗟篇》:“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唐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刘半农 《教我如何不想她》诗:“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
(2).指磷火。俗称“鬼火”。《列子·天瑞》:“羊肝化为地皋,马血之为转邻也,人血之为野火也。” 清 许缵曾 《睢阳行》:“ 禹 鼎销沉老魅骄,野火游光兆形魄。”
(3).犹言外快;便宜。《水浒传》第二九回:“﹝ 武松 ﹞问道:‘过卖,你那主人家姓甚么?’酒保答道:‘姓 蒋 。’ 武松 道:‘却如何不姓 李 ?’那妇人听了道:‘这廝那里吃醉了,来这里讨野火么?’”《说岳全传》第三八回:“﹝ 郑怀 ﹞大喝道:‘何处野贼,敢来这里讨野火吃?’”词语解释:萤火 拼音:yíng huǒ
(1).萤火虫。《诗·豳风·东山》“熠燿宵行” 毛 传:“熠燿,燐也,燐,萤火也。”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萤火,一名耀夜,一名夜光,一名宵烛,一名景天,一名熠耀,一名燐,一名良鸟,腐草为之,食蚊蚋。” 唐 杜甫 《见萤火》诗:“ 巫山 秋夜萤火飞,疎帘巧入坐人衣。”《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白氏 恐怕罚酒,又只得和泪而歌。歌云:萤火穿白杨,中风入荒草;疑是梦中游,愁迷故园道。” 许杰 《放田水》:“至于有些田里,却不过是偶然从隔丘的田里,被微风吹来几只萤火而已。”
(2).比喻微弱的灯火或亮光。 清 孙枝蔚 《喜张穉恭南还因有赠》诗:“案头萤火乾虽久,瓮裡葡萄满自如。” 萧红 《桥·初冬》:“也许要熄灭的萤火在我心中复燃起来,热力和光明鼓荡着我。”词语解释:石火 拼音:shí huǒ
以石敲击,迸发出的火花。其闪现极为短暂。《关尹子·五鉴》:“来干我者,如石火顷,以性受之,则心不生,物浮浮然。” 北齐 刘昼 《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以过,唯立德貽爱为不朽也。” 唐 裴铏 《传奇·封陟》:“莫种槿花,使朝晨而骋艷;休敲石火,尚昏黑而流光。” 清 赵翼 《衰态》诗:“灯前敲石火,饭后问朝餐。” 鲁迅 《彷徨·幸福的家庭》:“那作品,像太阳的光一样,从无量的光源中涌出来,不像石火,用铁和石敲出来,这才是真艺术。”词语解释:渔火 拼音:yú huǒ
渔船上的灯火。 唐 钱起 《送元评事归山居》诗:“水宿随渔火,山行到竹扉。” 宋 汪元量 《满江红》词:“但满目银光万顷,凄其风露,渔火已归鸿雁汊,櫂歌更在鸳鸯浦。” 清 孙枝蔚 《夜入真州》诗:“但见船头渔火明,忽闻黄帽报初更。” 严辰 《夜航船》诗:“渔火在远处河边闪烁,船底从蟹簖上轻轻擦过。”词语解释:兵火 拼音:bīng huǒ
(1).战争造成的灾火。《汉书·王莽传下》:“ 衍功侯喜 素善卦, 莽 使筮之,曰:‘忧兵火。’” 唐 钱起 《江行无题》诗之四三:“兵火有餘烬,贫村纔数家。”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但我想,这些译稿,也许去年已被兵火烧掉了。”
(2).指战争,战乱。《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兵火之际,东逃西躲,不知拆散了几多骨肉!” 清 洪昇 《长生殿·弹词》:“ 长安 兵火之后,不知光景如何?” 茅盾 《子夜》十:“现在大局就愈弄愈复杂了。大江的南北都是兵火。”词语解释:星火 拼音:xīng huǒ
(1).我国古代星名。即二十八宿中的心宿。《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孔 传:“火,苍龙之中星,举中则七星见。” 晋 陶潜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穫》诗:“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頽。” 逯钦立 校注:“星火,火星。”《文选·陆倕〈新刻漏铭〉序》:“以为星火谬中,金水违用。” 李善 注引 郑玄 《毛诗笺》:“火星中,寒暑退。”
(2).灯光;小火点。 唐 张祜 《题金陵渡》诗:“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 瓜洲 。”
(3).犹星斗,繁星。 萧红 《生死场》十四:“满天星火,但那都疏远了!”
(4).流星。形容急速。 晋 李密 《陈情表》:“州司临门,急於星火。” 宋 叶适 《朝请大夫陈公墓志铭》:“急州县若星火,视其敝壤如髦蛮。”词语解释:大火 拼音:dà huǒ
(1).星宿名。即心宿。《尔雅·释天》:“大火谓之大辰。” 郭璞 注:“大火,心也,在中最明,故时候主焉。” 宋 司马光 《八月五日夜省直》诗:“大火已西落,温风犹袭人。”《西游记》第二二回:“光阴迅速,歷夏经秋,见了些寒蝉鸣败柳,大火向西流。”
(2).十二星次之一。与十二辰相配为卯,与二十八宿相配为氐、房、心三宿。词语解释:新火 拼音:xīn huǒ
(1).古代钻木取火,四季各用不同的木材,易季时新取之火称新火。《北史·王劭传》:“新火旧火,理应有异。”参见“ 改火 ”。
(2). 唐 宋 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赐百官,称为“新火”。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一:“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浄客船。” 宋 苏轼 《徐使君分新火》诗:“ 临皐亭 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国朝之制,待制、中书舍人以上皆坐狨。杂学士以上,遇禁烟节至清明日,则赐新火。” 元 白珽 《湛渊静语》卷一:“寒食禁火,以出新火。”
词语解释:改火 拼音:gǎi huǒ
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又称改木。亦用以比喻时节改易。《论语·阳货》:“旧穀既没,新穀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刘宝楠 正义引 徐颋 《改火解》:“改火之典,昉於上古,行於三代,迄於 汉 ,废於 魏 晋 以后,復於 隋 而仍废……盖四时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须改火以去兹毒,即是以救疾也。” 唐 史延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九天初改火,万井属良辰。” 宋 司马光 《晋阳三月未有春色》诗:“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觴。”词语解释:膏火 拼音:gāo huǒ
(1).照明用的油火。 南朝 梁 何逊 《为衡山侯与妇书》:“心如膏火,独夜自煎。” 宋 苏轼 《上元夜》诗:“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復举膏火,松间见层层。”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重贬》:“相逢顷刻时,离情又催,心如膏火有谁知。” 清 方文 《穷冬六咏·无油》:“坐不惜膏火,愁随更漏长。”
(2).特指夜间读书用的灯火。因亦借指勤学苦读。 唐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诗:“不是无膏火,劝郎勤六经。” 宋 苏轼 《送蜀僧去尘》诗:“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念秧》:“三年膏火,冀博一第,不图竟落孙山。”
(3).指供学习用的津贴。《明史·杨爵传》:“兄为吏,忤知县繫狱。 爵 投牒直之,并繫。会代者至, 爵 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红楼梦》第九回:“凡族中为官者,皆有帮助银两,以为学中膏火之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他在局里,却还是当一个学生的名目,一个月才四吊钱的膏火,你叫他怎么够用啊!” 梁启超 《辛亥革命的意义》:“前 清 末年办学堂,学费膳费书籍费,学堂一揽干包,还倒贴学生膏火。”词语解释:炉火 拼音:lú huǒ
(1).生了火的炉子。《南齐书·褚澄传》:“有一傖父冷病积年,重茵累褥,牀下设炉火,犹不差。” 唐 舒元舆 《上论贡士书》:“廊廡之下,特设茵榻,陈炉火脂烛。”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明日但各出杖头钱,我自担炉火来。”
(2).谓道士炼制丹药。 晋 葛洪 《神仙传·李少君》:“ 少君 於 安期先生 得神丹炉火之方。” 唐 冯翊 《桂苑丛谈·张绰有道术》:“﹝ 张绰 ﹞颇有道术,常养气絶粒,嗜酒耽碁,又以炉火药术为事。”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倪幼蓉》:“女少长,喜閲道藏书,且多妙解,於炉火铅汞之事,独不深信。”
(3).炉中之火。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唐 柳宗元 《童区寄传》:“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絶之。”
鑪火:1.炉中之火。《墨子·备穴》:“战且北,以须鑪火之然也。” 宋 曾巩 《雪咏》:“鑪火殆可谢,衣絮谁復言。”
(2).生了火的炉子。《南齐书·褚澄传》:“有一傖父冷病积年,重茵累褥,牀下设鑪火,犹不差。”
(3).谓道士炼制丹药。 唐 冯翊 《桂苑丛谈·李将军为左道所误》:“一旦有小校绍介一道人,云能鑪火之事。”词语解释:烈火 拼音:liè huǒ
(1).引火;纵火。 汉 扬雄 《羽猎赋》:“举熢烈火,轡者施技。”《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秉鉞鹰扬,顺风烈火。” 吕延济 注:“如顺风纵其盛火。” 唐 柳宗元 《钴鉧潭西小丘记》:“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2).猛烈的火。《韩诗外传》卷三:“抱羽毛而赴烈火,入则燋也。” 唐 杜甫 《入衡州》诗:“烈火发中夜,高烟焦上苍。” 峻青 《秋色赋·女英雄孙玉敏一》:“海风猛卷着烈火,村庄在燃烧。”
(3).比喻鲜红色。 唐 唐彦谦 《绯桃》诗:“短墙荒圃四无邻,烈火緋桃照地春。”
(4).比喻声势大而情绪激烈的群众性行动或运动。《新华月报》1965年第6期:“人民革命的烈火是扑灭不了的。”《人民日报》1967.11.6:“十月革命的熊熊烈火已经在整个地球上燃烧起来了。”词语解释:禁火 拼音:jìn huǒ
(1).谓管制燃火以防灾。《后汉书·廉范传》:“ 成都 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 范 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
(2).旧俗寒食停炊称“禁火”。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唐 郭郧 《寒食寄李补阙》诗:“万井閭阎皆禁火,九原松柏自生烟。”《东周列国志》第三回:“至今 太原 、 上党 、 西河 、 雁门 各处,每岁冬至后一百五日,预作乾糒,以冷水食之,谓之‘禁火’。”
(3).皇宫中的烟火。 唐 曹唐 《三年冬大礼》诗之四:“禁火曙然烟焰褭,宫衣寒拂雪花轻。”词语解释:鬼火 拼音:guǐ huǒ
磷火。迷信者以为是幽灵之火,故称。 汉 王逸 《九思·哀岁》:“神光兮熲熲,鬼火兮荧荧。” 前蜀 贯休 《行路难》诗:“君不见烧金炼丹古帝王,鬼火荧荧白杨里。”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予年十餘岁时,见郊野间鬼火至多。” 王任叔 《捉鬼篇·那里的一群》:“鬼火闪进野祠里去了!野祠里全是鬼火了!”词语解释:宿火 拼音:sù huǒ
隔夜未熄的火;预先留下的火种。《百喻经·水火喻》:“昔有一人,事须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盥盛水,置於火上。后欲取火,而火都灭;欲取冷水,而水復热。火及冷水二事俱失。” 唐 郑綮 《老僧》诗:“日照四山雪,老僧门未开。冻瓶黏柱础,宿火陷炉灰。”《歧路灯》第五二回:“﹝ 谭绍闻 ﹞一直起来,剔了灯内灯草,拨开炉中宿火,坐在一条凳上,寻思梦中情景。”词语解释:篝火 拼音:gōu huǒ
(1).用竹笼罩着的火。 宋 王安石 《寄张先郎中》诗:“篝火尚能书细字,邮筩还肯寄新诗。” 宋 陈恕可 《桂枝香·天柱山房拟赋蟹》词:“草汀篝火,芦洲纬箔,早寒渔屋。”
(2).现借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柴燃烧的火堆。 端木蕻良 《浑河的急流》:“爸爸已经升好了篝火,在一旁吸烟。”如:营火会上燃起熊熊的篝火。词语解释:无火 拼音:wú huǒ
(1).没有火光。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前秦·苻坚》:“初 坚 之未乱, 关中 土燃,无火,而烟气大起,方数十里中,月餘不灭。”
(2).指古寒食节禁烟火。 唐 王建 《寒食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3).无烽火。谓边境安靖。 唐 赵伯励 《出师赋》:“盖使烽埤无火,亭障息肩。”词语解释:老火 拼音:lǎo huǒ
(1).指烈日。 宋 杨万里 《立秋日闻蝉》诗:“老火薰人欲破头,唤秋不到得人愁。”
(2).肝火。 刘真 《春大姐》:“惹得 玉春 娘动了老火,谁的话也说不进她耳朵里去了。”
(3).方言。严重;厉害;事情费力难办。如:这件事真老火。词语解释:真火 拼音:zhēn huǒ
(1).谓心中的火。比喻旺盛的生命力。 宋 苏辙 《送杨腾山人》诗:“窻前雪花落,真火中自然。”
(2).犹言怒气。 郭沫若 《归去来·在轰炸中来去十三》:“司机尽管鼓动着发动机,汽车本身也好象在冒真火,满焦躁地象狂牛一样吐着气。”词语解释:炬火 拼音:jù huǒ
(1).点燃的火把。《仪礼·士昏礼》“执烛前马” 汉 郑玄 注:“使徒役持炬火居前炤道。” 宋 陆游 《小江》诗:“小市人声散,长桥炬火过。” 清 唐甄 《潜书·善任》:“大明不同於炬火,崇冈不等於土垣。”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2).指点燃火把。 汉 牟融 《理惑论》:“吾自闻道以来,如开云见白日,炬火入冥室焉。”
(3).喻光焰四射、引导来者的杰出作品。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三闲书屋校印书籍》:“不但所写的农民、矿工以及知识阶级,皆栩栩如生,且多格言,汲之不尽,实在是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词语解释:秦火 拼音:qín huǒ
指 秦始皇 焚书事。 唐 孟郊 《秋怀》诗之十五:“ 秦 火不爇舌, 秦 火空爇文。” 宋 陆游 《鼠败书》诗:“坐令 汉 篋亡,不减 秦 火厄。” 明 方孝孺 《有子》:“不幸重之以 秦 火, 孔子 之微言几不復存。”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五:“心与智不调,请寻一 桃源 ,避此 秦 火。”词语解释:活火 拼音:huó huǒ
有焰的火;烈火。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焰者也。” 宋 陆游 《夏初湖村杂题》诗之三:“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欖茶。” 梁启超 《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四节:“屏居於斗室暗澹之中,一灯凄凉之下,日夜慷慨淋漓,伸纸吮笔,然胸臆中炎炎千丈之活火,著书草论,指天画地,策方略散诸各地。”词语解释:猛火 拼音:měng huǒ
猛烈燃烧的火。《书·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 孔 传:“猛火烈矣,又烈於火。”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此丹置猛火上,须臾成黄金。” 清 朱彝尊 《杭州水利悉浚治之凡二十四韵》:“猛火一燎原,悲燄百室迷。” 夏衍 《秋瑾传》第二幕:“一定要打一个响雷,放一把猛火,才能吓醒他。”词语解释:山火 拼音:shān huǒ
(1).山中草木焚烧而燃起的火。包括撂荒、行猎等人为燃起的山火,以及雷电等自然原因引起的山火。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山火已燎,野霜初白。” 唐 沉佺期 《咸阳览古》诗:“野桥疑望日,山火类焚书。” 唐 李白 《观猎》诗:“江沙横猎骑,山火绕行围。” 瞿蜕园 朱金城 校注:“山火,猎者烧草以驱逼禽兽之火也。” 前蜀 贯休 《夏日晚望》诗:“汀沙生旱雾,山火照平川。”《新民晚报》1987.5.11:“燃烧了四天的 大兴安岭 特大山火已经局部得到控制。”
(2).指《易》六十四卦中的《贲》卦。因其外卦为艮,内卦为离,卦象为山、火,故名。《易·贲》:“象曰:山下有火,賁。”《魏书·崔光传》:“是以《书》始‘稽古’,《易》本‘山火’。观於天文,以察时变;观於人文,以化成天下。”词语解释:吹火 拼音:chuī huǒ
(1).对火吹气。《淮南子·说山训》:“或吹火而然,或吹火而灭,所以吹者异也。” 唐 郑谷 《淮上渔者》诗:“一尺鱸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杂录》:“邻夫见其妇吹火,赠诗云:‘吹火朱脣动,添薪玉腕斜。’”
(2).指点灯照明。《北史·孙搴传》:“ 神武 乃引 搴 入帐,自为吹火,催促之。 搴 神色安然,援笔立就,其文甚美。”词语解释:爝火 拼音:jué huǒ
炬火,小火。《庄子·逍遥游》:“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难乎!” 成玄英 疏:“爝火,犹炬火也,亦小火也。” 唐 杜牧 《又谢赐告身鞍马状》:“萤光爝火,何裨日月之明;弱质孤根,但荷乾坤之德。” 宋 梅尧臣 《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诗:“我言亦爝火,岂使万木灰?” 瞿秋白 《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文学》十四:“无论怎样歌颂,始终一天一天的消灭,只剩得爝火微光了。”词语解释:进火 拼音:jìn huǒ
(1).生火煮饭的意思。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夙惠》:“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饭落釜中。”
(2).谓厨灶落成首次生火为“进火”。《廿载繁华梦》第十七回:“况今儿正是进火,不如一发请几名师傅和几位禪师,开坛念经,超幽作福,是不消説了。”词语解释:拨火 拼音:bō huǒ
拨旺炉火。引申为挑拨,煽动。《红楼梦》第六五回:“或有不好的,或他自己错了,他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他还在旁边拨火儿。”词语解释:炎火 拼音:yán huǒ
(1).烈火。《诗·小雅·大田》:“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雷霆虎步,并集虏庭,若举炎火以焫飞蓬,覆沧海以沃熛炭,有何不灭者哉?”《北齐书·魏收传》:“射千金之产,邀万钟之秩,投烈风之门,趣炎火之室。”
(2).传说中的火焰山。《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大山名曰 昆仑之丘 ……其下有 弱水之渊 环之,其外有 炎火之山 ,投物輒然。” 汉 司马相如 《大人赋》:“经营 炎火 而浮 弱水 兮,杭絶浮渚而涉流沙。” 唐 玄奘 《进〈西域记〉表》:“遂苑 弱水 而池 濛汜 ,圃 炎火 而照积冰。”词语解释:中火 拼音:zhōng huǒ
(1).途中午休用饭。《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日光将午,到一村镇。 江居 下了驴,走上一步,稟道:‘相公,该打中火了。’”《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老爷优待他忒过分了,与他同坐同食;舟中还可混帐,到陆路中火歇宿,老爷也要存个体面。”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再东盘北岭之南,三里,始见路旁餘薪爨灰,知为中火之地。”
(2).中官。古官名。《左传·昭公十七年》“ 大曍氏 以龙纪” 孔颖达 疏引 汉 服虔 曰:“ 炎帝 以火名官……中官为中火。”词语解释:把火 拼音:bǎ huǒ
手持炬火。 唐 温庭筠 《夜看牡丹》诗:“高低深浅一栏红,把火殷勤遶露丛。”词语解释:流火 拼音:liú huǒ
(1).《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孔颖达 疏:“於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火指大火星(即心宿)。夏历五月的黄昏,火星在中天,七月的黄昏,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后多借指农历七月暑渐退而秋将至之时。 晋 潘岳 《秋兴赋》:“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餘景。” 唐 刘言史 《立秋》诗:“兹晨戒流火,商飈早已惊。” 清 周亮工 《同张林宗先生秋郊坐月》诗:“流火初惊序,閒园报早秋。”
(2).相传 周武王 伐 纣 ,渡 孟津 ,有白鱼入王舟,有火覆盖 武王 帷幕,变为赤乌飞去。见《史记·周本纪》。后用“流火”指为王朝勃兴之典。《南齐书·祥瑞志》:“夫流火赤雀,实纪 周 祚,雕云素灵,发祥 汉 氏, 光武 中兴,皇符为盛, 魏 膺 当涂 之讖, 晋 有石瑞之文,史笔所详,亦唯旧矣。” 唐 柳宗元 《为王京兆皇帝即位礼毕贺表》:“ 周王 谢流火之符,《鲁史》愧书云之典,食毛含齿,欢抃无穷。”《宋史·礼志十一》:“昔者流火开祥, 周发 荐 文王 之号;黄星应运, 曹丕 扬 魏祖 之功。”
(3).丹毒的俗称。《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痹病总括》“风胜行痹痛”注:“其风邪胜者,其痛流走,故曰行痹……近世曰痛风,曰流火,曰歷节风,皆行痹之俗名也。” 阿英 《敌后日记·一九四二年八月五日》:“晨 厚康 来告, 毅儿 ‘流火’又发。”词语解释:榆火 拼音:yú huǒ
《周礼·夏官·司爟》“四时变国火” 汉 郑玄 注:“ 郑司农 説以 鄹子 曰:‘春取榆柳之火。’”本谓春天钻榆、柳之木以取火种,后因以“榆火”为典,表示春景。 唐 李峤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诗:“槐烟乘晓散,榆火应开春。” 宋 周邦彦 《兰陵王·柳》词:“又酒趁哀絃,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清 金农 《忆茶》诗:“草铺緑罽地无尘,朝日熹微榆火新。”词语解释:乞火 拼音:qǐ huǒ
(1).求取火种。《淮南子·览冥训》:“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 唐 王维 《游悟真寺》诗:“买香燃緑桂,乞火踏红莲。” 清 吴伟业 《堇山儿》诗:“父言急去牵儿衣,母言乞火为儿炊作糜。”
(2).《汉书·蒯通传》:“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緼请火於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鬭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故里母非谈説之士也,束緼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於 曹相国 。”后因用“乞火”为向人说情、推荐的典故。 唐 杜牧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荐 衡 昔日知 文举 ,乞火无人作 蒯通 。” 宋 徐铉 《吴王陇西公墓志铭》:“投杼致慈亲之惑,乞火无里妇之辞。” 清 谈迁 《北游录·纪闻上》:“侧足含吝,乞火絶望於邻姬;曳尾怀安,热中久冷於渔父。”词语解释:出火 拼音:chū huǒ
(1).生火。《周礼·夏官·司爟》:“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 唐 王建 《寒食》诗:“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
(2).发火。《廿载繁华梦》第九回:“ 春桂 已听得出火,便对 马氏 着实説道:‘去不去由得你,这会是初次到来搅扰,妾还饶让三分……若别时再復这样,管教你不好看!’”
(3).发泄性欲。《红楼梦》第二一回:“﹝ 贾璉 ﹞独寝了两夜,十分难熬,只得暂将小厮内清俊的选来出火。”词语解释:残火 拼音:cán huǒ
馀火。 唐 韩偓 《地垆》诗:“两星残火地壚畔,梦断背灯重拥衾。” 宋 陆游 《村夜》诗:“但得平安以为幸,孤灯残火过三更。”词语解释:生火 拼音:shēng huǒ
(1).产生焦躁的情绪。《庄子·外物》:“利害相摩,生火甚多。” 成玄英 疏:“缨缠於利害之间,内心恒热,故生火多矣。”
(2).产生火气、热气。《淮南子·天文训》:“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宋史·范纯礼传》:“草湿则生火,何足怪!” 元 杨维桢 《饮马图》诗:“佛郎新来双象龙,鼻端生火耳生风。”
(3).取火;使柴、炭等燃烧起来。 宋 陆游 《幽居遣怀》诗之三:“呼童不应自生火,待饭未来还读书。”《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那火链片代‘金燧’用,取灯儿代‘木燧’用,为生火用的。” 杨朔 《征尘》:“一会儿就生火啦。你先烤烤火,暖和暖和。”
(4).指锅炉工。《花城》1981年第6期:“在这前,我是挖泥船上的生火,他是拖轮上的水手。”词语解释:阴火 拼音:yīn huǒ
(1).海中生物所发之光。 晋 王嘉 《拾遗记·唐尧》:“ 西海 之西,有 浮玉山 。山下有巨穴,穴中有水,其色若火,昼则通曨不明,夜则照耀穴外,虽波涛瀼荡,其光不灭,是谓‘阴火’。” 唐 法振 《送褚先生海上寻封炼师》诗:“明珠漂断岸,阴火映中流。” 清 钱谦益 《丁亥夏题海钓鳌图》诗之三:“阴火初销黑浪迟,投竿错饵自逶迤。”
(2).燐火。俗称鬼火。 唐 窦庠 《夜行古战场》诗:“泉冰声更咽,阴火燄偏青。” 元 韩性 《题龚翠岩中山出游图》诗:“空山无人日昏黄,回风阴火随幽篁。”
(3).地火;地热。 唐 杜甫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诗:“阴火煮玉泉,喷薄涨巖幽。” 仇兆鳌 注:“《博物志》:凡水源有硫磺,其泉则温,故云阴火若煮。” 唐 顾况 《送从兄使新罗》诗:“颶风晴汩起,阴火暝潜烧。”
(4).喻两物相撞击时溅出的物体碎屑。因其状如迸射之火花而实际上无火,故称。 宋 范成大 《爱雪歌》:“长篙斲冰阴火迸,玉版破碎凝不流。”
(5).中医学名词。指肝肾的虚火。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主治·火热》:“黄芪,泻阴火,补元气,去虚热。”词语解释:骑火 拼音:qí huǒ
指夜骑时照明的灯火。 唐 窦牟 《早入朝书事》诗:“列星沉骑火,残月暗车尘。” 宋 辛弃疾 《破阵子·硖石道中有怀子似》词:“骑火须防花月暗,玉唾长携綵笔行。”词语解释:候火 拼音:hòu huǒ
(1).烽火。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十九:“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乾。” 唐 范成大 《太师陈文恭公挽词》之二:“候火朝连夕,筹帷决纵擒。” 明 王世贞 《书庚戌秋事》诗:“传闻胡马塞回中,候火 甘泉 极望同。”
(2).候馆迎客之灯火。 唐 李郢 《送刘谷》诗:“邮亭已送轻车发,山馆谁将候火迎。”词语解释:心火 拼音:xīn huǒ
(1).指内心的激动或忿怒等情绪。 唐 白居易 《感春》诗:“忧喜皆心火,荣枯是眼尘。”《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 长姐儿 ﹞登时心火上攻,急了个红头涨脸。” 叶紫 《丰收》八:“他举着血红的眼睛,望了这一群人,心火一把一把地往上冒。”
(2).中医学指人体的内热。常表现为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口舌生疮等症。中医有心在地为火之说,故称。 南朝 齐 褚澄 《褚氏遗书·平脉》:“女子尺脉常强,心火盛也。” 宋 苏辙 《龙川略志》卷二:“三焦分布人体中,有上中下之异,方人心湛寂,慾念不起,则精气散在三焦,荣华百骸;及其慾念一起,心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入命门之府,输写而去,故号此府为三焦耳。”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思虑多则心火上炎,火炎则肾水下涸,心肾不交,人理絶矣。”
(3).星名。即心宿。《晋书·孙惠传》:“夫心火倾移,丧乱可必。”词语解释:松火 拼音:sōng huǒ
(1).燃松柴的火。 唐 戴叔伦 《南野》诗:“茶烹松火红,酒吸荷杯緑。” 明 谢宗可 《茶烟》诗:“蚓窍声微松火暗,凤团香暖竹窗阴。” 清 恽寿平 《画芋》诗:“地炉松火同煨芋,自起推窗看雪时。”
(2).照明用的松明。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寒夜访寂人次韵》:“数叶贝书松火暗,一声金磬檜烟深。” 清 吴伟业 《赠家园次湖州守五十韵》:“鹿皮朝拥卷,松火夜挑灯。”词语解释:附火 拼音:fù huǒ
谓向火取暖。 唐 韩愈 《画记》:“坐而脱足者一人,寒附火者一人。” 宋 邵伯温 《邵氏闻见录》卷十八:“一日大雪…… 乐道 同母冻坐,日已过高,未饭。 子发 惻然,亟出买酒肉薪炭,往復同 乐道 母子附火饮食。” 明 瞿佑 《归田诗话》卷中:“ 曹组 元庞 《题村学堂图》云:‘此老方捫蝨,众雏争附火。’”词语解释:芋火 拼音:yù huǒ
煨芋之火。相传 唐 代 衡岳寺 僧 明瓒 性懒食残,号 懒残 。 李泌 尝读书寺中,异其所为,深夜往谒, 懒残 拨火取芋以啗之,曰:“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后 泌 显达,封为 邺侯 。事见《宋高僧传》卷十九。 宋 苏轼 《次韵毛滂法曹感雨》:“他年记此味,芋火对 嬾残 。” 宋 张元干 《留寄黄檗山妙湛禅师》诗:“他年芋火谈空夜,雪屋松窻约过冬。” 元 周权 《卜隐次韵》:“蒲团延客话,芋火就僧分。”词语解释:风火 拼音:fēng huǒ
(1).风与火。《后汉书·皇甫嵩传》:“今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大惊乱。” 唐 韩愈 《潮州祭神文》之五:“今兹无有水旱雷雨风火疾疫为灾,各寧厥宇,以供上役。”《西游补》第九回:“ 行者 道:‘我且问你,你要图成和议,急如风火,却如何等得这三日过呢?’”
(2).形容急;紧急。 元 成廷珪 《从军曲》:“徘徊相顾奈尔何,丞相令严风火速。”
(3).火一样的热风。 明 何景明 《苦热行》之二:“日午放朝车马频,中天风火促飈轮。” 词语解释:泼火 拼音:pō huǒ
(1).见“ 泼火雨 ”。
(2).指暑气。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移镇》:“看初收泼火,嫩凉生,微雨沾裾。” 徐朔方 等校注:“泼火,暑气。”
词语解释:泼火雨 拼音:pō huǒ yǔ
旧俗寒食节禁火,其时所下的雨叫“泼火雨”,也叫“清明雨”。 唐 唐彦谦 《上巳》诗:“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 宋 梅尧臣 《依韵和长文紫微春雨》之一:“年年泼火雨,苦作清明寒。”《说郛》卷四八引 宋 侯延庆 《退斋雅闻录》:“ 河朔 人谓清明雨为泼火雨,立夏为隔辙雨。”亦省作“ 泼火 ”。 宋 毛幵 《满江红》词:“泼火初收,鞦韆外,轻烟漠漠。”词语解释:绩火 拼音:jì huǒ
夜间纺织时照明的灯火。 宋 陆游 《意行至神祠酒坊而归》诗:“兴尽还家殊不远,渔灯绩火闹黄昏。” 宋 陆游 《秋社》诗之二:“浦溆渔歌远,茆茨绩火明。”词语解释:汤火 拼音:tāng huǒ
(1).滚水与烈火。《素问·逆调论》:“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慄,是为何病?” 宋 王安石 《车螯》诗之二:“往往汤火间,身尽殻空存。”
(2).比喻极端危险的事物或处境。《尹文子·大道上》:“民之长幼临敌,虽汤火不避。”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用能免羣生於汤火,纳百姓於休和。”《晋书·荀晞传》:“虽陷汤火,大义所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生自独居,若离汤火,但觉凄寂。”
(3).比喻极端焦虑、急迫的心情。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三:“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上》:“今輦轂下,民食不造岁,汤火之忧也。”《陈书·沉炯传》:“一者以年将六十,汤火居心,每跪读家书,前惧后喜,温枕扇席,无復成童。”
谓烫伤和烧伤。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黄栌》:“洗赤眼及汤火、漆疮。”词语解释:放火 拼音:fàng huǒ
(1).引火焚烧。《周礼·夏官·罗氏》“蜡则作罗襦” 汉 郑玄 注:“《王制》曰:‘昆虫已蛰,可以火田。’今俗放火张罗,其遗教。”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将至 吴 ,密勑左右,令入 閶门 放火以示威。”《西游记》第十六回:“只见那众僧们搬柴运草,已围住禪堂放火哩。”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章:“那晚火烧山,有人看见他从山上跑下来,不知是不是他放火的。”
(2).放灯。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田登 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参见“ 放灯 ”。
(3).比喻煽动或发动骚乱事件。 毛泽东 《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反共是 日 汪 的主要目的……这样,他们就利用国民党内部的顽固派,到处放火。”
词语解释:放灯 拼音:fàng dēng
(1).指农历正月元宵节燃点花灯供民游赏的风俗。放灯之期,代有不同,约在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之间。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京师上元,放灯三夕, 钱氏 纳土进钱买两夜,今十七,十八两夜灯,因 钱氏 而添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畿辅·元夕放灯》:“礼部上疏,援引前例请旨,许来年新正民间放灯凡十昼夜,盖比之 宋 初 钱俶 买宴增三日之外,又展二日。”
(2).指放河灯。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七月﹞十五日,诸寺建盂兰盆会,夜於水次放灯,曰放河灯。”《儒林外史》第四回:“众和尚喫完了斋,洗了脸和手,吹打拜懺,行香放灯,施食散花,跑五方,整整闹了三昼夜,方纔散了。”词语解释:伏火 拼音:fú huǒ
(1).农历六月黄昏大火(古星名,即心宿二)的位置在中天,大暑后逐渐向西退伏,古谓“伏火”。 北周 庾信 《奉和初秋》诗:“落星初伏火,秋霜正动钟。”
(2).道家炼丹,调低炉火的温度谓“伏火”。 唐 朱庆馀 《赠道者》诗:“药成休伏火,符验不传人。”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居四郎伏硃锻丹砂》:“其法取辰锦颗块砂,不计多少,以一药铺盖煅之,朱已伏火,即日用炭火二两空养。”词语解释:改火 拼音:gǎi huǒ
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又称改木。亦用以比喻时节改易。《论语·阳货》:“旧穀既没,新穀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刘宝楠 正义引 徐颋 《改火解》:“改火之典,昉於上古,行於三代,迄於 汉 ,废於 魏 晋 以后,復於 隋 而仍废……盖四时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须改火以去兹毒,即是以救疾也。” 唐 史延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九天初改火,万井属良辰。” 宋 司马光 《晋阳三月未有春色》诗:“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觴。”词语解释:饥火 拼音:jī huǒ
难忍的飢饿感。 唐 白居易 《旱热》诗之二:“壮者不耐飢,飢火烧其肠。” 郭沫若 《前茅·哀时古调》:“ 嵇康 对日抚鸣琴,腹中飢火正熊熊。”
难忍的飢饿感。饥,通“ 飢 ”。《剪灯新话·三山福地志》:“予应为饥火所恼,不暇记前事耳。”词语解释:明火 拼音:míng huǒ
(1).古代占卜和祭祀时,用铜镜映日聚光所点燃的火。《周礼·春官·菙氏》:“凡卜,以明火爇燋。” 郑玄 注:“明火,以阳燧取火於日。”《旧唐书·礼仪志四》:“欲为祭饌,将阳燧望日取火,谓之明火。”
(2).明亮的火光。《荀子·致士》:“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3).谓公开抢劫。 老舍 《四世同堂》四六:“他们有枪!他们既肯无故的捉人,怎么知道不肯再见财起意,作明火呢?” 高德明 《醋点灯》:“人都在那儿瞧着,你捡?你刚一毛腰,人家过来了……不给人家,报你明火。”参见“ 明火执仗 ”。
词语解释:明火执仗 拼音:míng huǒ zhí zhàng
打着火把,拿着武器,公开活动。多指抢劫或肆无忌惮地做坏事。 元 无名氏 《盆儿鬼》第二折:“我在这瓦窰居住,做些本分生涯,何曾明火执仗,无非赤手求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九回:“有一夜,无端被强盗明火执仗的抢了进来。一个个都是涂了面的,抢了好几千银子的东西;临走还放了一把火,亏得救得快,没有烧着。” 柯岩 《我的爷爷》诗:“爷爷说:‘嗯,明火执仗,来势汹汹,这哪里是什么派性,这是要颠覆无产阶级专政!’”词语解释:向火 拼音:xiàng huǒ
烤火。 唐 拾得 《诗》之二:“鑪子边向火,鑊子里澡浴。” 元 刘唐卿 《降桑椹》第二折:“我灶窝里向火去也。”《警世通言·乔彦杰一妾破家》:“当日雪下得越大, 周氏 在房中向火。” 田汉 《洪水》第一幕第二场:“老伯伯,这么早就向火吗?”词语解释:一火 拼音:yī huǒ
(1).一点灯光或火光。 唐 项斯 《江村夜泊》诗:“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 元 揭徯斯 《小孤山次韵》:“天昏一火明山半,石底犹疑有雷电。”
(2).一把火。 唐 吴融 《废宅》诗:“不独凄凉眼前事, 咸阳 一火便成原。” 郭沫若 《虎符》第四幕:“把这叛徒家里的人斩尽杀绝,把这叛徒的住宅一火而焚!”
(3).古时兵制,十人为一火。《新唐书·兵志》:“十人为火,火有长。”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诣青城斋宫》:“诸军有紫巾緋衣素队约千餘人罗布郊野,每队军乐一火。”
(4).同“ 一伙 ”。指若干人结合成的一群。《旧唐书·僖宗纪》:“若诸军全捕得一火草贼,数至三百人已上者,超授将军。”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二折:“他矁一矁漫天尘土桥先断,喝一声拍岸惊涛水逆流,那一火怎肯干休!”词语解释:添火 拼音:tiān huǒ
(1).增设火炉,用于取暖。据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添火》记载, 北京 居民照例于十月初一添设煤火,次年二月初一撤火。
(2).向炉子里加燃料。谓烧饭。 老舍 《离婚》第六:“老太太,您添火哪?”词语解释:磷火 拼音:lín huǒ
磷化氢燃烧时的火焰。人或动物尸体腐烂分解出磷化氢,能自燃。夜间野地里有时出现白色带蓝绿色的火焰,就是磷火。俗称鬼火。 殷夫 《孩儿塔》诗:“幽灵哟,把黝绿的磷火聚合。” 艾青 《光的赞歌》七:“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杨朔 《潼关之夜》:“灯光从闸板的隙缝泄露出来,仿佛一星一点的磷火。”
燐火:俗称鬼火。旧传为人畜死后血所化,实为动物尸骨中分解出的磷化氢的自燃现象。其焰淡蓝绿色,光弱,浮游空中,唯暗中可见。 北周 庾信 《拟连珠》之十:“营魂不反,燐火宵飞。”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下:“ 柳仲涂开 因曰:‘余顷守 维扬郡 ,堂后菜圃,纔阴雨,则青燄夕起,触近则散,何邪?’ 寧 曰:‘此燐火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龙飞相公》:“既见燐火浮游,荧荧满洞,因而祝之。” 杨尚武 《追匪记》:“到了深夜,四处闪着燐火,有的牧民称它为‘鬼火区’。” 词语解释:敲火 拼音:qiāo huǒ
敲击火石以取火。 唐 韩愈 《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礪角,谁復著手为摩挲。” 元 倪瓒 《绝句》:“敲火煮茶歌《白苧》,怒涛翻雪小停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门扉隐隐有白粉大书字,敲火视之,则‘此寺多鬼,行人勿住’二语也。”词语解释:灶火 拼音:zào huō
炊烟。 唐 骆宾王 《晚泊蒲类》诗:“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词语解释:镫火 拼音:dèng huǒ
灯火。古代油灯的火头。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佛前鐙火荧荧,老僧正在定中,令人肃然畏仰。”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邹县谒孟庙晚宿孟博士第中诗》:“今夜断机堂外住,主人鐙火照松关。”词语解释:雷火 拼音:léi huǒ
(1).雷鸣和电闪。《京氏易传·丰》:“雷火交动,刚柔散气。” 元 杨奂 《游嵩山·龙潭》诗:“不言动鬼神,翻疑触雷火。”《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霎时之间,风雨大作,雷火交加。”《诗刊》1977年第10期:“呼唤着天上的雷火,地下的岩浆。”
(2).雷鸣电闪之火。 元 张翥 《蟠松引》:“垂胡磥碨髯怒磔,雷火不敢烧其瘤。”《三国演义》第十回:“ 李傕 候晴再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为雷火消灭。”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白面狐》:“俄雷火从袖出,霹靂震响。”
(3).雷管中的起爆药。 刘厥兰 《爆破》:“把拉火和雷火之间的异火索换成长的,包在炸药里,那不就像手榴弹的拉火一样了吗?”词语解释:猎火 拼音:liè huǒ
(1).打猎时焚山驱兽之火。 唐 李白 《大猎赋》:“羽毛扬兮九天絳,猎火燃兮千山红。” 明 陈束 《咸宁山中雪霁晚行》诗:“田空猎火还,林冻栖乌警。”
(2).指古代游牧民族出兵打仗的战火。 唐 高适 《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 狼山 。” 蒋士超 《出关至沉阳作》诗之二:“不关猎火 狼山 照,丛木如燐夜放光。”词语解释:榴火 拼音:liú huǒ
石榴花。因其红艳似火,故称。 宋 周邦彦 《浣溪沙慢》词:“嫩英翠幄,红杏交榴火。” 元 曹伯启 《谢朱鹤皋招饮》诗:“满院竹风吹酒面,两株榴火发诗愁。” 清 陈维崧 《宛城五日追次旧游漫成》词:“庙市花盆笼蟋蟀,门摊锦袋养鵪鶉,榴火帝城春。” 刘半农 《耻辱的门》诗:“榴火般红的脂,粉壁般白的粉,从此做了我谋生的工具了。”词语解释:软火 拼音:ruǎn huǒ
文火。 唐 白居易 《葺池上旧亭》诗:“软火深土炉,香醪小瓷榼。” 唐 寒山 《诗》之一六八:“寒到烧软火,饥来煮菜喫。”词语解释:燎火 拼音:liǎo huǒ
(1).延烧着的火。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燎火及室,不奔走灌注,而揖让盘旋,吾未见其焚之自息也。” 南朝 陈 徐陵 《陈公九锡文》:“拯横浦於 碣石 ,扑燎火於 崑岑 。” 唐 杜牧 《赖师贞除怀州长史等制》:“湖外饥人相聚为寇,荡覆乡县,势如燎火。”
(2).篝火。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远望湖边上一片大大小小炙肉的燎火。”
火炬。《汉书·叙传下》:“炎炎燎火,亦允不阳。” 唐 元稹 《祭礼部庾侍郎太夫人文》:“燎火宵烬,铭旌晓翻。” 宋 陆游 《壬子除夕》诗:“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词语解释:槐火 拼音:huái huǒ
用槐木取火。相传古时往往随季节变换燃烧不同的木柴以防时疫,冬取槐火。《周礼·夏官·司爟》“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疫” 汉 郑玄 注:“ 郑司农 説以 鄹子 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唐 王勃 《守岁序》:“槐火灭而寒气消,芦灰用而春风起。” 宋 苏轼 《〈参寥泉铭〉序》:“梦相与赋诗,有寒食清明石泉槐火之句,语甚美,而不知其所谓。” 元 宋无 《谢僧遗石枪》诗:“崖瀑松风添瑟缩,地鑪槐火共青荧。”词语解释:朱火 拼音:zhū huǒ
(1).红色的火焰。 晋 傅玄 《天郊飨神歌》:“藴朱火,燎芳薪。紫烟游,冠青云。” 元 钱惟善 《题广微天师升龙图》诗:“朱火腾空超碧落,翠鳞垂水捲沧溟。”
(2).特指烛火,灯火。《文选·傅毅〈舞赋〉》:“朱火曄其延起兮,燿华屋而熺洞房。” 吕向 注:“朱火,烛也。”《文选·王微〈杂诗〉》:“孟冬寒风起,东壁正中昏。朱火独照人,抱景自愁怨。” 吕延济 注:“朱火,灯也。” 宋 钱惟演 《南朝》诗:“舴艋凌波朱火度,觚稜拂汉紫烟微。”
(3).指夏天;暑气。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十三:“闲卧观物化,悠悠念群生。青春始萌达,朱火已满盈。” 唐 元稹 《有鸟》诗之十五:“五月炎光朱火盛,阳焰烧阴幽响絶。”
(4).传说神仙居住的地方。《汉武帝内传》:“后造 朱火 丹陵 ,食灵瓜,味甚好。”词语解释:救火 拼音:jiù huǒ
(1).灭火。《左传·昭公十八年》:“ 陈 不救火, 许 不弔灾,君子是以知 陈 许 之先亡也。”《韩诗外传》卷十:“ 晋平公 之时,藏宝之臺烧,士大夫闻者,皆趋车驰马救火。” 洪深 《青龙潭》第一幕:“几十个人,拿了扁担水桶,奔到庙里来救火。”
(2).萤火虫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萤火》。词语解释:佛火 拼音:fó huǒ
指供佛的油灯香烛之火。 唐 孟郊 《溧阳唐兴寺观蔷薇花》诗:“忽惊红琉璃,千艳万艳开。佛火不烧物,浄香空徘徊。” 清 陈维崧 《多丽·初夏游南岳小憇枫隐寺》词:“画廊欹,半龕佛火。雕栏换一抹寒田。” 清 黄景仁 《僧斋夜咏》:“经鱼敲落月,佛火引深宵。”词语解释:纵火 拼音:zòng huǒ
放火。《史记·五帝本纪》:“ 瞽叟 尚復欲杀之,使 舜 上涂廪, 瞽叟 从下纵火焚廪。” 唐 元稹 《代谕淮西书》:“ 子良 朝倒戈以攻於外,而 行立 夕纵火以应於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此宅自当是日焚耳,如数不当焚,狐安敢纵火。”如:不过几个小时,这伙纵火行凶的犯罪分子就被公安干警捉拿归案。词语解释:慢火 拼音:màn huǒ
文火,微火。 唐 王建 《隐者居》诗:“何物中长食,胡麻慢火熬。”《朱子语类》卷五九:“今初求须猛勇作力,如煎药,初用猛火,既沸之后,方用慢火养之,久之须自熟也。” 续范亭 《学习二十二文件有感》诗之一:“今日先用紧火煮,今后常须慢火炙。”词语解释:武火 拼音:wǔ huǒ
指烧菜煮饭等时所用的猛烈的火。与“文火”相对而言。 宋 沉与求 《钱塘赋水母》诗:“絳矾收涎体紆縈,飞刀鏤切武火烹。” 周立波 《湘江一夜》:“﹝ 董千 ﹞亲自往灶口添了一块干柴,说道:‘烧鱼要武火。’”词语解释:烧火 拼音:shāo huǒ
(1).使燃料燃烧。 宋 文天祥 《〈至扬州〉诗之十八》序:“有未冠者一夕於庭中烧火照明,诸樵亦不睡。” 鲁迅 《彷徨·祝福》:“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午饭;他们的儿子 阿牛 烧火。”
(2).指担负做饭、做菜等炊事工作。《西游补》第七回:“我帐下少个烧火军士,便把这个职分赏了 章邯 罢。”《西游补》第十五回:“伏望将军救小人,收在营中烧火罢!”
猎火;野火。 南朝 陈 张正见 《和诸葛览从军游猎》:“云根飞烧火,鸟道絶禽踪。” 唐太宗 《出猎》诗:“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词语解释:运火 拼音:yùn huǒ
谓炼丹士用火冶炼。《太平广记》卷四一引 前蜀 杜光庭 《仙传拾遗·刘无名》:“復运火二年,日周六百,再经四时,重履长至,初则十月离其胞胎,已成初品。”词语解释:然火 拼音:rán huǒ
(1).点火。 汉 焦赣 《易林·乾之谦》:“方船备水,旁河然火,终身无祸。”《法苑珠林》卷五四:“便取樵以然火作炙,往白道人。” 宋 范成大 《烧火盆行》:“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然火如晴昼。”
(2).指点燃的火。《三国志·吴志·孙静传》:“﹝ 孙静 ﹞至昏暮,罗以然火誑 朗 ( 王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