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xià,上下,名词][jiǎ,真假][qiě][详注1][xià,华夏][rě][爹上声。鱼口张貌,唇下垂貌。][chà][jiǎ][rě][yǎ]粿


注1:苴 【集韻】側下切,音鮓。【莊子·讓王篇】其土苴以治天下。【註】土苴,和糞草。又【正韻】才野切,音灺。幔也。又伺也。
卦(半)[详注1][详注2][详注3][bà]


注1:画 音话。《尔雅·释言》画形也。《注》画者为形像。《释名》画,挂也。以五色挂物象也。《周礼·天官·典丝》凡祭祀共黼画组就之物。《疏》凡祭服皆画衣绣裳。《仪礼·乡射礼》大夫布侯,画以虎豹。士布侯,画以鹿豕。 又官名。《后汉·百官志》画室署长一人,四百石,黄绶。
注2:杀 《广韵》《集韵》《韵会》所界切,音铩。降也,减削也。《周礼·秋官·象胥》国新杀礼,凶荒杀礼。《礼·大传》五世而缌杀同姓也。又《礼器》礼不同,不丰不杀。又《正韵》所卖切,音晒。义同。
注3:嗄 shà,音隘。《广韵》声败。《集韵》气逆也。楚人谓啼极无声为嗄。又《集韵》乙界切,噫去声。亦气逆也。或作噎。
[xià,降也,动词][shě shè,庐舍][huà,姓华][bà][jiè][xià,春夏][详注1][jiǎ jià,姓贾,或通价][jià,休假][详注2][chà,短缺][详注3][shà][zhà][duō][xià][详注4]


注1:泻 《广韵》《正韵》司夜切《集韵》《韵会》四夜切,音卸。卤也。《王充·论衡·书解篇》地无毛,则为泻土。
注2:帕 《集韵》普驾切,音怕。《释名》帕腹,横帕其腹也。
注3:籍 音谢。《前汉·义纵传》治敢往少温籍。《注》言无所含容也。 又地名。《史记·秦本纪》灵公十年城籍姑。《括地志》籍姑,在同州韩城县北三十五里。
注4:嗻 zhè,音蔗。《说文》遮也。又《广韵》多语之貌。
现代汉语字典本字分属于多个韵部:
 韵 入声 动词
 韵 去声

拼音:zhì 祃韵,另见

炙 zhì
〈动〉
  • (会意。从肉从火。小篆字形,肉在火上烤。本义: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
  • 同本义
  • 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说文》。按,炮当作灼。
  • 火傍作庶为炙字,凡傅于火曰燔,母之而加于火曰炙,裹而烧者曰炮。柔者炙之,乾者燔之。——《颜氏家训》
  • 毋嘬炙。——《礼记·曲礼》。疏:“火灼曰炙。”
  • 以烹以炙。——《礼记·礼运》
  • 置匕首鱼炙之腹中。——《史记·刺客传》
  •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诗·小雅·瓠叶》
  • 饮醇酒,炙肥牛。——《乐府诗集·西门行》
  • 又如:炙煿(烤爆。比喻受折磨);炙肉(烤肉);炙羊(烤羊肉);炙鼠(烤鼠);炙鱼(烧鱼)
  • 烧灼人体
  • 翼侯炙。——《韩非子·难言》
  • 炙胡巫上林中。——《汉书·戾太子传》。注:“烧也。”
  • 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孟子》
  • 又如:炙面(烧灼面孔);炙灼(烧灼)
  • 曝晒
  •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与山巨源绝交书》
  • 又如:炙灼(曝晒);炙浪(烤人的热浪);炙阳(让太阳曝晒)
  • 受熏陶
  • 久仰芳名,无由亲炙。——《红楼梦》
  • 中药炮制法之一。把药材与液汁辅料同炒,使辅料渗入药材之内
  • 炙甘草八分。——《红楼梦》
〈名〉
  • 烤熟的肉食
  • 把吃剩的残羹冷炙,翻的各处都是。——《官场现形记》
康熙字典

  •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之石切,音隻。 (陌韵)
  • 《說文》炮肉也。从肉,在火上。《詩·小雅·瓠葉傳》炕火曰炙。《書·泰誓》焚炙忠良。《疏》焚,炙,俱燒也。
  • 又《詩·大雅》旣之隂女,反予來赫。《傳》赫,炙也。《疏》王肅云:我隂知汝行矣。乃反來赫炙我,欲有以退止我言者也。
  • 又親近也。《孟子》况於親炙之者乎。《註》親近而薰炙之也。
  • 又《玉篇》熱也。
  •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之夜切,音蔗。 (祃韵)
  • 義同。
  • 又《唐韻正》古音之恕反。《枚乗·兔園賦》於是從容安步,鬭雞走兔,俛仰釣射,煎熬炮炙,極樂到暮。射音樹。
  • 又叶陟略切。 (药韵)
  • 《詩·小雅》執爨踖踖,爲俎孔碩,或燔或炙。《朱傳》踖,叶七略反,碩,叶常約反,俱與末句萬壽攸酢酢字叶。又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又《大雅》醓醢以薦,或燔或炙。嘉殽𦜉臄,或歌或咢。《朱註》薦,叶卽略反。
  • 《說文》籀文作𤒗。枚乘《菟園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