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语上声 [yǔ,语言][chǔ chú,居住、处理,动形词]屿[详注1][yǔ,给予][yǔ,赐予][详注2][jǔ][详注3][zhù][duō]峿[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諿[详注4]汿


注1:去 墟上声。《集韵》彻也。又藏也。《前汉·苏武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注》去,收藏也。又《集韵》或作弆。《前汉·陈遵传》遵善书,与人尺牍,皆藏弆以为荣。《注》弆,亦藏也。
注2:御 《类篇》偶举切,驭上声。止也。《左传·襄四年》季孙不御。《注》御,止也。《释文》御,鱼吕反。 又鲁邑名。《左传·襄二十二年》雨过御叔,御叔在其邑。《注》御叔,鲁御邑大夫。《释文》御,鱼吕反。
注3:作 zuò,音阻。《韩愈·处州孔子庙碑》惟此庙学,邺侯所作。厥初庳下,神不以宇。
注4:鐻 音巨。与簴同。钟鼓之柎也。《史记·秦始皇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
末字词组
蜡炬金莲炬慧炬青炬付之一炬束火,束炬晚炬目光如炬
列炬金炬烈炬庭炬金莲花炬楚人一炬割炬 
蜜炬松炬然炬灯炬金莲华炬松明炬电炬 
莲炬楚炬烛炬智炬脂炬法炬燎炬 
宝炬花炬飞炬猛炬雉尾炬火箭雉尾炬秦炬 
火炬束炬凤炬膏炬麻炬焊炬祖龙一炬 

词语解释:蜡炬  拼音:là jù
即蜡烛。 唐 杜甫 《宿府》诗:“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宋 刘敞 《踏莎行》词:“蜡炬高高,龙烟细细,玉楼十二门初闭。” 清 仲振奎 《红楼梦·补裘》:“费针工,听铜龙玉漏沉花底,徙倚空房蜡炬红。” 高天梅 《只怜》诗:“蜡炬成堆把泪浇,何堪落木听萧萧。”参见“ 蜡烛 ”。
词语解释:蜡烛  拼音:là zhú
蜡制的照明用品。通常做成圆柱形,中有棉纱芯,燃点纱芯以发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周仲智 饮酒醉……举蜡烛火掷 伯仁 。 伯仁 笑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宋 汤恢 《倦寻芳》词:“餳簫吹暖,蜡烛分烟,春思无限。” 茅盾 《陀螺》五:“从早晨就供在客堂内长桌上的一对红而且粗的蜡烛已经明晃晃地点着了。”
词语解释:列炬  拼音:liè jù
(1).排列火炬。 唐 皮日休 《叉鱼》诗:“列炬春溪口,平潭如不流。”
(2).古代朝觐会同、郊庙祭飨等大礼时列于门内的火炬。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年谱》谓 天寳 十载时 林甫 在相位,盍簪列炬之盛。”
词语解释:蜜炬  拼音:mì jù
蜡烛。 宋 周邦彦 《荔枝香近·歇指》词:“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鸚鵡,共翦西窗蜜炬。” 清 曹寅 《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恭纪》诗之四:“放仗几家笼蜜炬,缓归骑马月中村。”
词语解释:莲炬  拼音:lián jù
莲花形的蜡烛。 前蜀 杜光庭 《中元众修金箓斋词》:“焰九光之莲炬,下照冥津;飘三素之檀烟,上闻真域。” 明 沉鲸 《双珠记·元宵灯宴》:“新正圆月夜,是处莲炬,星球衝莹。”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有称海上仙翁者,首唱曰:莲炬今宵献瑞芝。”
词语解释:宝炬  拼音:bǎo jù
蜡烛的美称。《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宝地普现妙光云,宝炬燄明如电发。” 唐 罗隐 《台城》诗:“宴罢明堂烂,诚成宝炬残。” 宋 张元干 《感皇恩·寿》词:“宝炬密香,玉卮波灩,醉拥笙歌夜深院。”《再生缘》第十七回:“但见那,洞房铺设似仙乡,宝炬高烧近緑窗。”
词语解释:火炬  拼音:huǒ jù
火把。《晋书·王濬传》:“又作火炬,长十餘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燃炬烧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礮声大震,火炬尽爇。” 郭沫若 《洪波曲》第五章一:“当中的一天晚上要举行火炬游行,临后一天白天要举行大示威游行。”
词语解释:金莲炬  拼音:jīn lián jù
见“ 金莲华炬 ”。
词语解释:金莲华炬  拼音:jīn lián huá jù
金饰莲花形灯炬。《新唐书·令狐綯传》:“﹝ 綯 ﹞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院吏望见,以为天子来。”后用以形容天子对臣子的特殊礼遇。亦作“ 金莲花炬 ”。 清 杨潮观 《换扇巧逢春梦婆》:“做翰林,则归院的金莲花炬,受尽了北闕恩光。”亦省称“ 金莲炬 ”、“ 金莲 ”。 宋 张元干 《喜迁莺令·送何晋之大著兄趋朝歌以侑酒》词:“看君稳步过花甎。归院引金莲。” 金 陈庾 《吊麻信之》诗之二:“君恩未赐金莲炬,天闕俄成白玉楼。” 明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便催归玉简侍宸旒,他日归来金莲送。”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邹太和 学士云:‘……才子扫眉宜赤管,洞房停烛有金莲。’”
词语解释:金炬  拼音:jīn jù
以金粉作饰的蜡烛。 元 袁桷 袁裒 《远游联句》:“摛文剪金炬,展采簇天仗。” 清 姚莹 《论诗绝句》之三四:“衣冠南渡依 江 左,文献中州灭没间;谁与诗场鬭金炬, 剑南 身后有 遗山 。”
词语解释:松炬  拼音:sōng jù
指松明炬。 唐 皮日休 《入林屋洞》诗:“忽然白蝙蝠,来扑松炬明。”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七:“盗之穴塚也,烟雾不可近,及有黄气氤氲而出,乃下石秉松炬而入。”参见“ 松明火把 ”。
词语解释:松明火把  拼音:sōng míng huǒ bǎ
用松明做成的火把。《新华月报》1979年第4期:“两只泪眼一晃,在松明火把下发出光亮。”《花城》1981年第6期:“两个壮小伙举着松明火把,从齐腰深的水里走了过来。”
词语解释:楚炬  拼音:chǔ jù
泛指火。 清 沉起凤 《谐铎·能诗贼》:“自遭家难,所作尽投 楚 炬。”参见“ 楚人一炬 ”。
词语解释:楚人一炬  拼音:chǔ rén yī jù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 引兵西屠 咸阳 ,杀 秦 降王 子婴 ,烧 秦 宫室,火三月不灭。”后因以“楚人一炬”概指此事。 唐 杜牧 《阿房宫赋》:“戍卒叫, 函谷 举, 楚 人一炬,可怜焦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论秦蜀》:“则是天下之书虽焚,而博士官犹有存者,惜乎入 关 收图籍而不及此,竟为 楚 人一炬耳。”《冷眼观》第二一回:“﹝ 秦 ﹞横暴达於极点,卒演成 楚 人一炬之惨剧。”
词语解释:花炬  拼音:huā jù
即花灯。 明 高明 《琵琶记·书馆悲逢》:“醉后人扶马上,金莲花炬照回廊,正院宇梅梢月上。”参见“ 花灯 ”。
词语解释:花灯  拼音:huā dēng
用花彩装饰的灯。常特指元宵节供观赏的灯。《红楼梦》第五三回:“至十五这一晚上, 贾母 便在大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掛各色花灯。”《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吱嘍嘍两扇大门开放,前面花灯鼓乐一队队进去。” 陈毅 《元夜抵胡家坪》诗:“点点花灯当户照,齐占胜利在今年。”
词语解释:束炬  拼音:shù jù
(1).扎火把。亦指举火把。 宋 刘克庄 《戴秀岩》诗:“外狭中乃宽,始闇俄忽明。縻腰尚恐堕,束炬方可行。”
(2).犹言一把火。 清 吕留良 《〈赖古堂集〉序》:“先子於丧乱颠躓之后,举平生所作,畀之束炬。”
词语解释:慧炬  拼音:huì jù
佛教语。谓无幽不照的智慧。《涅槃经》卷二一:“汝於佛性犹未明了,我有慧矩,能为照障。” 南朝 梁 萧子良 《与南郡太守刘景蕤书》:“逝将烛昏霾於慧炬,拯沦溺於法桥。”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奏鸣凤於天歌,下清羣籟;腾烛龙於慧炬,俯镜重昏。”
词语解释:烈炬  拼音:liè jù
火把。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姚乾父杂文》:“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跡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羣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
词语解释:然炬  拼音:rán jù
(1).点燃火炬。《晋书·王濬传》:“又作火炬,长十餘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
(2).指已点燃的火炬。《宋史·礼志七》:“将行礼,然炬相属。”
词语解释:烛炬  拼音:zhú jù
指火炬或蜡烛。 唐 韩偓 《边上看猎赠元戎》诗:“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 宋 郑文宝 《南唐近事》:“公( 韩渥 )为学士日,常视草金鑾内殿,深夜方还翰院,当时皆宫妓秉烛炬以送,公悉藏之。”
词语解释:飞炬  拼音:fēi jù
投掷火炬。
词语解释:凤炬  拼音:fèng jù
(1).对烛火的美称。 明 薛蕙 《元夕篇》:“龙膏凤炬列千行,蕙火兰烟百和香。”
(2).《新唐书·令狐綯传》:“﹝ 令狐綯 ﹞还为翰林承旨。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院吏望见,以为天子来。及 綯 至,皆惊。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辅政十年。”后即以“凤炬”代称皇宫的金莲华炬。借指帝王的恩宠。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慈训》:“你父亲恩降凤炬,金仗鼠鬚。”
词语解释:青炬  拼音:qīng jù
指磷火。磷火色绿,故称。 宋 范成大 《午夜登嶓山》诗:“猿依黑林号,鬼闪青炬啸。”
词语解释:庭炬  拼音:tíng jù
庭燎。 唐 韩愈 《奉和杜相公太清宫纪事十六韵》:“殿阶铺水碧,庭炬坼金葩。”参见“ 庭燎 ”。
词语解释:庭燎  拼音:tíng liáo
古代庭中照明的火炬。《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周礼·秋官·司烜氏》:“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 郑玄 注:“坟,大也。树於门外曰大烛,於门内曰庭燎,皆所以照众为明。” 明 宋濂 《孔子庙堂议》:“古者朝覲会同与凡郊庙祭饗之事皆设庭燎,司烜共之,火师监之,其数则天子百,公五十,餘三十,以为不若是则不严且敬也。”《红楼梦》第十八回:“﹝ 贾妃 ﹞于是进入行宫,只见庭燎绕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词语解释:灯炬  拼音:dēng jù
灯烛等照明物。亦比喻给人指明前途的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拘尸那揭罗国》:“生死大海,谁作舟檝?无明长夜,谁为灯炬?”
词语解释:智炬  拼音:zhì jù
佛教语。指能破除迷暗的智慧。 南朝 梁简文帝 《菩提树颂》序:“法雨法水之润,等世界于无边;智灯智炬之光,同虚空于莫限。” 唐 刘禹锡 《谒枉山会禅师》诗:“曈曈揭智炬,照使出昬昧。” 唐 于頔 《释皎然〈杼山集〉序》:“妙言説於文字,了心境於定惠,又释门之慈航智炬也。”
词语解释:猛炬  拼音:měng jù
光度强烈的火炬。《艺文类聚》卷七四引 晋 庾阐 《藏钩赋》:“督猛炬而增明,从因朗而心隔。”《太平御览》卷八七○引《宋书》:“﹝ 王懿 ﹞与 慕容垂 战,败……退走至 滑臺 ,復为 翟辽 所留,使为将帅。 懿 志欲南归,乃弃 辽 奔 泰山 , 辽 追骑甚急,夜行,忽见前有猛炬导之,乘火夜行百里许,得以免难。”参见“ 猛烛 ”。
词语解释:猛烛  拼音:měng zhú
大蜡烛。《太平御览》卷八七○引 三国 魏明帝 《乐府诗》:“昼作不輟手,猛烛继望舒。” 明 杨慎 《谭苑醍醐·猛烛猛炬》:“猛炬、猛烛,盖大烛、大炬也。《周礼》所谓‘坟烛’,《楚辞》所谓‘悬火’也。 杜 诗‘铜盘烧蜡光吐日’,其猛烛乎?”
词语解释:膏炬  拼音:gāo jù
泛指火炬。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一:“﹝江枫﹞其实为膏炬之用者,又不可以数计。”
词语解释:付之一炬  拼音:fù zhī yī jù
点它一把火,意即烧掉。语本 唐 杜牧 《阿房宫赋》:“戍卒叫, 函谷 举, 楚 人一炬,可怜焦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艺能·著棋》:“人生数十年,光阴迅速,则又何必做此废事弃业、忘寝与食之勾当耶……《桃花泉棋谱》《弈理指归》诸书,直可付之一炬。”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江西袁州乡民暴动馀闻》:“呜呼,以开通民智豫备立宪之学校,忽以一纸诬妄,付之一炬,敝邑固堕入黑暗矣!”
词语解释:金莲花炬  拼音:jīn lián huā jù
见“ 金莲华炬 ”。
词语解释:金莲华炬  拼音:jīn lián huá jù
金饰莲花形灯炬。《新唐书·令狐綯传》:“﹝ 綯 ﹞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院吏望见,以为天子来。”后用以形容天子对臣子的特殊礼遇。亦作“ 金莲花炬 ”。 清 杨潮观 《换扇巧逢春梦婆》:“做翰林,则归院的金莲花炬,受尽了北闕恩光。”亦省称“ 金莲炬 ”、“ 金莲 ”。 宋 张元干 《喜迁莺令·送何晋之大著兄趋朝歌以侑酒》词:“看君稳步过花甎。归院引金莲。” 金 陈庾 《吊麻信之》诗之二:“君恩未赐金莲炬,天闕俄成白玉楼。” 明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便催归玉简侍宸旒,他日归来金莲送。”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邹太和 学士云:‘……才子扫眉宜赤管,洞房停烛有金莲。’”
词语解释:金莲华炬  拼音:jīn lián huá jù
金饰莲花形灯炬。《新唐书·令狐綯传》:“﹝ 綯 ﹞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院吏望见,以为天子来。”后用以形容天子对臣子的特殊礼遇。亦作“ 金莲花炬 ”。 清 杨潮观 《换扇巧逢春梦婆》:“做翰林,则归院的金莲花炬,受尽了北闕恩光。”亦省称“ 金莲炬 ”、“ 金莲 ”。 宋 张元干 《喜迁莺令·送何晋之大著兄趋朝歌以侑酒》词:“看君稳步过花甎。归院引金莲。” 金 陈庾 《吊麻信之》诗之二:“君恩未赐金莲炬,天闕俄成白玉楼。” 明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便催归玉简侍宸旒,他日归来金莲送。”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邹太和 学士云:‘……才子扫眉宜赤管,洞房停烛有金莲。’”
词语解释:脂炬  拼音:zhī jù
即脂烛。《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王禹玉》《复斋漫录》:“《杜阳杂编》言:‘ 舒元舆 举进士,既试,脂炬人皆自将。’”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事物异名》:“脂炬,烛也。”参见“ 脂烛 ”。
词语解释:脂烛  拼音:zhī zhú
古人用麻蕡灌以油脂,燃之照明,是为脂烛。 汉 王充 《论衡·幸偶》:“俱之火也,或烁脂烛,或燔枯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补编·杨真伯》:“ 弘农 杨真伯 ,幼有文,性耽翫书史,以至忘寝食,父母不能禁止。时或夺其脂烛,匿其诗书。”
词语解释:雉尾炬  拼音:zhì wěi jù
古时火攻用的一种兵器。《梁书·羊侃传》:“贼为尖顶木驴攻城,矢石所不能制, 侃 作雉尾炬,施铁鏃,以油灌之,掷驴上焚之,俄尽。”《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七年》:“掷雉尾炬焚其舰。” 胡三省 注:“雉尾炬,束草之一头,施铁鏃,草尾则散开如雉尾然,爇火以投敌。”
词语解释:麻炬  拼音:má jù
用麻秆作的火把。《梁书·文学传下·刘峻》:“ 峻 好学,家贫,寄人廡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
词语解释:束火,束炬
扎火把
词语解释:楚人一炬  拼音:chǔ rén yī jù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 引兵西屠 咸阳 ,杀 秦 降王 子婴 ,烧 秦 宫室,火三月不灭。”后因以“楚人一炬”概指此事。 唐 杜牧 《阿房宫赋》:“戍卒叫, 函谷 举, 楚 人一炬,可怜焦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论秦蜀》:“则是天下之书虽焚,而博士官犹有存者,惜乎入 关 收图籍而不及此,竟为 楚 人一炬耳。”《冷眼观》第二一回:“﹝ 秦 ﹞横暴达於极点,卒演成 楚 人一炬之惨剧。”
词语解释:松明炬  拼音:sōng míng jù
即松明火把。 唐 李筌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四:“松明炬以松木烧之,铁索坠下,巡城点照,恐敌人乘城而上。”参见“ 松明火把 ”。
词语解释:松明火把  拼音:sōng míng huǒ bǎ
用松明做成的火把。《新华月报》1979年第4期:“两只泪眼一晃,在松明火把下发出光亮。”《花城》1981年第6期:“两个壮小伙举着松明火把,从齐腰深的水里走了过来。”
词语解释:法炬  拼音:fǎ jù
佛教语。喻佛法。谓佛法如火炬,能照明黑暗的世间。 南朝 梁简文帝 《重请御讲启》:“智林法炬,人人竝持。四忍五明,家家可望。” 南朝 梁 王僧孺 《慧印三昧及济方等学二经序赞》:“沐此宝池,照兹法炬。”
词语解释:火箭雉尾炬  拼音:huǒ jiàn zhì wěi jù
古时一种能发火燃烧的箭。射出后因磨擦作用而使燃料燃烧,形成火炬,状如雉尾,故称。《宋书·良吏传·杜慧度》:“ 慧度 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 循 ( 卢循 )众舰俱然,一时散溃, 循 中箭赴水死。”
词语解释:焊炬  拼音:hàn jù
见焊枪
词语解释:晚炬  拼音:wǎn jù
夜间的火炬。 唐 张籍 《拜丰陵》诗:“寒更报点来山殿,晚炬分行照柏城。”
词语解释:割炬  拼音:gē jù
切割吹管,用火焰预热金属,然后借从预热火焰中心喷射出的氧气流将金属迅速氧化和切开
词语解释:电炬  拼音:diàn jù
电灯。 柯灵 《踯躅》:“年红灯织成的云彩从紫色烟霭中透出,电炬苍黄如寒星。” 碧野 《闪光的浪花》:“使激流变成平湖,使电炬照耀千里。”
词语解释:燎炬  拼音:liáo jù
火把。《隋书·柳彧传》:“鸣鼓聒天,燎炬照地。”
词语解释:秦炬  拼音:qín jù
犹 秦 火。 明 刘基 《巫山高》诗:“猛风吹雨洗不尽,假手 秦 炬歊飞灰。” 清 沙张白 《再来诗谶记》:“一世苦心,难付 秦 炬。”
词语解释:祖龙一炬  拼音:zǔ lóng yī jù
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例如:欲望老太师奏闻皇上,废去制科,将坊间一切刻板,世上一切时文,俱付之祖龙一炬。——《野叟曝言》
词语解释:目光如炬  拼音:mù guāng rú jù
眼光亮得像火炬。形容发怒时的神色。亦形容眼光明亮有神。后亦比喻见识高明。《南史·檀道济传》:“ 道济 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二刻拍案惊奇》卷五:“中间坐着一位神道,面阔尺餘,鬚髯满頦,目光如炬,肩臂摇动,像个活的一般。”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不葬之咎》:“忽见床下有一怪物趋出,长尺餘,扑灯皆灭,月色中视之,身皆紫毛,目光如炬,射出丈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