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224,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点点点漆点墨点苔点瑟点名点书点鼠
点缀点鬓点勘点素点数点砌点发点菜
点检点额点水点地点翰点睛点缺点辱
点头点污点易点妆点心点黛点璧点集
点滴点翠点铁点窜点首点校点累点留
点破点苍点金点翳点火点药点鬟点差
点化点笔点涴点就点眼点取点酥娘点戏
点染点明点石点注点对点指点拍点存
点青点白点酥点兵点看点的点划点触
点画点茶点行点中点唇点绛唇点鬼簿点鬼

词语解释:点点  拼音:diǎn diǎn
(1).小而多。 北周 庾信 《晚秋》诗:“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 唐 皮日休 《种鱼》诗:“池中得春雨,点点活如蚁。” 明 唐寅 《步步娇·冬景》曲:“落木哀风江城晓,点点寒鸦小。” 陈毅 《元夜抵胡家坪》诗:“点点花灯当户照,齐占胜利在今年。”
(2).一点点,形容小或少。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心香》:“郡主点点年纪,説这般话,真是 蕊珠 仙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修理这点点屋角,不过几十吊钱的事,怎么要派起我们一百两来?” 张天翼 《谭九先生的工作》:“我试问你,搅了这一阵,只有这点点子工作啊?”
词语解释:点缀  拼音:diǎn zhuì
(1).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司马太傅 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浄,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 谢景重 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 宋 李清照 《渔家傲》词:“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十一章:“三五株晚熟的高粱,摇曳着火红的穗子,点缀着平原的秋色。”
(2).绘画的布局和着色。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若能沾湿绢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 宋 范成大 《题范道士〈二牛图〉》诗:“目光炯炯狞而驯,点缀毫末俱逼真。” 清 戴名世 《跋赵孟頫画》:“右 赵孟頫 画一卷,泉石蹊径,花鸟云霞,歷歷然点缀诚工妙矣。”
(3).应景;凑数。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市卖食物,乾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四章:“ 唐淑贞 对于夜饭,和对于早饭一样,只算是到时候的一种点缀,不吃也可以。”
(4).打点。《糊涂世界》卷十:“就是本道、本府,也得十分尽情,无论家丁、厨子、亲兵、小队,都要点缀。” 尚钺 《预谋》九:“同时再拿一百元或五六十元到会计主任、庶务处长几位家中去点缀点缀。”
词语解释:点检  拼音:diǎn jiǎn
(1).考核,查察。 唐 杜甫 《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诗:“晓漏追趋青琐闥,晴窗点检白云篇。”《宋史·职官志三》:“ 绍兴 二年,詔於行在别置作院造器甲,令工部长贰提点,郎官逐旬点检。”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法微三》:“古人诗有误用重韵、重字者,皆是失点检处,必不可借以自文。”
(2).反省;检点。 唐 韩愈 《赠刘师服诗》:“丈夫命存百无害,谁能点检形骸外。”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一》:“昔有人自言一日三点检。”《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三年》:“且 青 本武人,不知法律,纵有使过公用钱,必非故意偷谩,不过失於点检,乞特与免勘。”
(3).查核,清点。 宋 晏殊 《木兰花》词:“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乱了多时,方才收脚,点检人数都在,单不见了 张委 、 张霸 二人。” 清 盛锦 《别家人》诗:“点检篋中裘葛具,预知别后寄衣难。”
(4).校点;差发。《旧唐书·懿宗纪》:“ 魏博 、 何弘敬 奏当道点检兵马一万三千赴行营。”
(5).官名。即都点检。《宋史·太祖纪》:“拜 太祖 检校太傅前殿都点检,以代 永德 ……夜五鼓,军士集驛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 明 吕坤 《呻吟语·治道》:“一世业官,苟且只於虚套搪塞,竟不嚼真味,竟不见成功,虽位至三公点检,真足媿汗学者思之。”
(6).评论,指摘。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五:“从来士夫以小疵累大德者多矣。若使日慎一日,岂怕有人来点检耶!”
词语解释:点头  拼音:diǎn tóu
(1).头微微向下一动。表示允许、赞成或领会等。 五代 齐己 《寄松江陆龟蒙处士》诗:“道在谁开口,诗成自点头。”《红楼梦》第三五回:“ 黛玉 看了,不觉点头。”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七:“四大爷!四大爷!没有你,简直什么也办不通!你说一句,大家必点头,别人说破了嘴也没有用!”
(2).表示招呼。 宋 刘过 《送刘从周教授》诗:“还乡若有过从便,会尽人间只点头。”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二折:“从今后,不干己事休开口;我则索会尽人间只点头,倒大来优游。”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会尽人情,点头亦属多事耳。”
(3). 唐 时科举中选者,主考于其姓名上用红笔点一下,谓之“点头”。《新唐书·苏晋传》:“及 裴光庭 知尚书,有过官被却者,就籍以朱点头而已。 晋 因榜选院曰:‘门下点头者更拟。’”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 雍 与兄 朗 、 序 、 福 昆仲八人,皆昇籍进士,列甲乙科,尝号为‘点头 崔 家’。”
词语解释:点滴
1.指雨点滴注或雨点滴注声。 唐 杜牧 《夜雨》诗:“点滴侵寒梦,萧骚著淡愁。” 宋 蒋捷 《虞美人·听雨》词:“一任堦前、点滴到天明。” 金 元好问 《中秋雨夕呈君美》诗:“桂树婆娑辜胜赏,桐枝点滴厌残更。” 清 纳兰性德 《临江仙》词:“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2.一点一滴。形容零星微小。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摇之,中有水声,斟之无点滴。” 陈毅 《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诗:“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词语解释:点破  拼音:diǎn pò
(1).玷污;损毁。 宋 范成大 《骖鸾录》:“余不佞,题五十六字於溪上……诗既出, 零陵 人大以为妄,谓余不合点破渠乡曲古蹟。”
(2).道破,点穿。 元 耶律楚材 《和贾抟霄韵》之一:“祖师点破新关捩,且指人心教外传。”《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若説你不是谎话,等我一桩桩的点破了给你听。” 杨朔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不用我点破,谁都猜着这是 昆明 了。”
(3).改窜损坏。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三折:“妾身 王昭君 ,自从选入宫中,被 毛延寿 将美人图点破,送入冷宫。”
(4).改变原来的状况。 宋 石孝友 《减字木兰花·赠何藻》词:“小小新荷,点破清光景趣多。”
词语解释:点化  拼音:diǎn huà
(1).玷污风化。《宋书·颜竣传》:“今皇明开耀,品物咸亨,伤俗点化,实唯害焉。”
(2).道教指点物成金。 唐 刘得仁 《送祖山人归山》诗:“不説金丹能点化,空教弟子学长生。” 金 元好问 《汴禅师自斫普照瓦为研以诗以饷为和》之二:“点化铅仍见,坚凝铁易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桓侯》:“香草久枯,恰得七茎,遵方点化,家以暴富。”
(3).泛指用法术使物变化。《西游记》第五十回:“西方路上多有妖怪邪魔,善能点化庄宅。” 包蕾 《猪八戒学本领》:“ 八戒 不知是点化出来的幻境,只道是神仙居处的宅第。”
(4).谓加以点染而使之美化。 宋 周必大 《己未二月十七日会同甲次旧韵》:“红紫丁寧容老圃,丹青点化属诗仙。” 宋 叶适 《王简卿侍郎以诗赠王孟同王成叟之侄也辄亦继作》诗:“点化谢琱刻,涵濡透晶荧。”
(5).指点。《朱子语类》卷七:“古人於小学存养已熟,根基已深厚,到大学只就上面点化出些精彩。”
(6).据前人诗句加以改造。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二:“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中:“ 山谷 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絶而无横放,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 郭沫若 《雄鸡集·一唱雄鸡天下白》:“做旧诗词每每讲究字句要有来历,要从旧文献里脱胎换骨地点化出来。”
(7).指僧道用言语方术启发人悟道,化凡人为仙人。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待他两个偿了宿愿,贫道然后点化他,还归正道。”《英烈传》第四二回:“方才路上遇着的道人,戴着铁冠,想就是题诗点化我来。”《红楼梦》第一一七回:“ 宝玉 本来颖悟,又经点化,早把红尘看破。”
词语解释:点染  拼音:diǎn rǎn
(1).点笔染翰。指绘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 武烈太子 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子,皆知姓名矣。” 元 赵孟頫 《桃源春晓图》诗:“ 瀛洲 仙客知仙路,点染丹青寄轻素。”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美人一去,庭院寂寥,正好点染,应酬画债。”
(2).写作;修饰文字。 宋 陆游 《掩门》诗:“点染聊成字,呻吟仅似诗。” 明 《杀狗记·家门大意》:“点染新词别样锦,推敲旧谱无瑕玉。” 鲁迅 《〈故事新编〉序言》:“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
(3).染色;着色。《元典章·礼部五·阴阳学》:“﹝鞭子﹞用粉五色点染。” 曹靖华 《飞花集·点苍山下金花娇》:“ 大理 花艳,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
(4).沾染;沾附。 唐 郑损 《星精石》诗:“苍苔点染云生靨,老雨淋漓铁溃痕。” 宋 方夔 《感兴》诗之十四:“秋夜不肯明,霜露畏点染。”
(5).玷污;污染。 唐 杜甫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反復归圣朝,点染无涤盪。” 仇兆鳌 注:“ 虔 本心归王室,但一受伪命,无从洗涤。”
(6).点缀;装点。 杨朔 《泰山极顶》:“万山丛中,时而点染着极其工细的人物。” 庐隐 《海滨故人》:“寂寞的松林和无言的海流,被这五个女孩子点染得十分热闹。”
(7).打点。《负曝闲谈》第三回:“另外还有营官那边,号房里、门房里、厨房里,都得点染点染,把这位 柳老爷 弄了个家产尽絶。”
词语解释:点青
指在皮肤上刺字或刺各种图形,填以青色。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黥》:“上都街肆恶少,率髠而肤札,备众物形状……今京兆 薛公 元赏 ,上三日,令里长潜捕,约三十餘人,悉杖杀,尸于市。市人有点青者,皆灸灭之。”
词语解释:点画  拼音:diǎn huà
(1).文字之点与横竖等笔画。 隋 王度 《古镜记》:“文体似隶,点画无缺,而非字书所有也。”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凡飞白以点画象物形,而点最难工。” 清 刘毓崧 《〈古谣谚〉序》:“语言在文字之先,故点画不先於声音,简札不先於应对。”
(2).画家作画的一种技法。 宋 黄休复 《益州名画录·滕昌祐》:“其画蝉蝶草虫,谓之点画,盖 唐 时 陆果 、 刘襃 之类也。”
词语解释:点漆
乌黑光亮貌。《晋书·杜乂传》:“美姿容,有盛名於 江 左, 王羲之 见而目之,曰:‘肤若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人也。’”《宋书·谢晦传》:“ 晦 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鬢髮如点漆。” 宋 辛弃疾 《鹊桥仙·为人庆八十席上戏作》词:“朱颜晕酒,方瞳点漆,闲傍松边倚杖。” 清 吴趼人 《侠妓》:“席间见一妓,星眸点漆,樱唇绽红,丽人也。”
词语解释:点鬓
点染两鬓。 宋 刘克庄 《鹊桥仙·戊戌生朝》词:“玄花生眼,新霜点鬢。”也指花白的鬓发。 清圣祖 《杨家庄新开中河得顺风观民居漫咏》之一:“光阴犹似当年景,自觉频催点鬢疏。”
词语解释:点额
1.谓跳龙门的鲤鱼头额触撞石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鱣,鮪也。出 巩穴 ,三月则上渡 龙门 ,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后因以“点额”指仕途失意或应试落第。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鱣,鮪也。出 巩穴 ,三月则上渡 龙门 ,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 唐 李白 《赠崔侍御》诗:“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宋 梅尧臣 《送刘定贤良下第赴广陵令》诗:“怊悵以送君,致龙翻点额。” 明 梅鼎祚 《玉合记·逢世》:“乘流妨点额,一跃可成龙。”
2.以笔点头额,吉祥之兆。事本《北齐书·文宣帝纪》:“既为王,梦人以笔点己额。旦以告馆客 王曇哲 曰:‘吾其退乎?’ 曇哲 再拜贺曰:‘王上加点,便成主字,乃当进也。’”
词语解释:点污  拼音:diǎn wū
亦作“ 点污 ”。
(1).污损;弄脏。《三国志·吴志·韦曜传》:“惧有误谬,数数省读,不觉点污。”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或有狼籍几案,分散部帙,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 唐 杜甫 《绝句漫兴》之三:“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2).玷辱;污辱。 唐 刘禹锡 《怀妓》诗之二:“情知点污投泥玉,犹自经营买笑金。” 宋 范仲淹 《与朱氏书》:“居官临满,直须小心廉洁,稍有点污,则晚年饥寒可忧也。”《西游记》第九三回:“那女子也聪明,即解吾意,恐为众僧点污,就装风作怪,尿里眠,屎里卧。”
(3).污点。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四折:“我自离了鶯花市,无半星儿点污,一抹儿瑕疵。”
(4).腐败。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近者 梁启超 辈日扇虚言,犹知吏治点污,不可姑息,欲求立宪。”
词语解释:点翠  拼音:diǎn cuì
(1).点染翠色。 南朝 梁简文帝 《东飞博劳歌》:“谁家总角岐路阴,裁红点翠愁人心。” 前蜀 牛峤 《女冠子》词:“緑云高髻,点翠匀红时世。”
(2).首饰类贴以翡翠羽者。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十一:“今世妇人喜以翠羽涂於金银首饰上,谓之点翠。”《红楼梦》第二九回:“ 贾母 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起来。”《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説着,把自己头上带的一隻累丝点翠嵌宝衔珠的雁釵摘下来给 张姑娘 插在鬢儿上。”
词语解释:点苍
山名。在 云南省 大理市 西北、 洱海 及 漾濞江 间。《元史·地理志四》:“有 点苍山 在 大理 城西,周广四百里。” 清 赵翼 《瓯北诗抄·龙尾关》:“ 点苍 千仞高, 洱海 万顷沛。”
词语解释:点笔
犹染翰。 唐 杜甫 《重过何氏》诗之三:“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宋 苏轼 《次前韵送程六表弟》:“忆昔江湖一钓舟,无数云山供点笔。” 清 钮琇 《觚賸·汤素畹》:“画軫文楸,藉以永日,偶尔点笔,輒亦悲艳。”
词语解释:点明  拼音:diǎn míng
(1).启示;说破。《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所以 唐解元 有这首诗,也是点明世人的意思。”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十:“不点明,可能她真的以为开玩笑哩。”
(2).查点明白。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承事上司》:“发行时,命该吏对面点明,入封粘实,以防夹带改写。”
词语解释:点白  拼音:diǎn bái
(1).玷污清白。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头吟》:“食苗实硕鼠,点白信苍蝇。”
(2).一种泡茶方法。 清 黄遵宪 《游箱根》诗:“点白茶始尝,堆红果初熟。” 钱仲联 注引《日本国志·物产志注》:“点茶之法,始於 陆羽 ……法以抄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迴环击拂,汤上盏可四分而止,眎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者为絶佳。”
词语解释:点茶  拼音:diǎn chá
(1).犹泡茶。 宋 蔡襄 《茶录·熁盏》:“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水浒传》第二四回:“ 王婆 一边自点茶来吃了。” 清 卓尔堪 《题昝抱雪塞游图》:“塞上点茶酥酪香,沙中祖帐列红妆。”
(2).指备办茶饭。《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酒自酒,汤自汤,醃鸡不要混腊獐。日下天色且是凉,便放五日也不妨。待我留些整齐的,三朝点茶请姨娘。”
(3).点抹茶食。 明 王錡 《寓圃杂记·脂麻通鉴》:“盖 吴 人爱以脂麻点茶,鬻者必以纸裹而授。”
词语解释:点墨  拼音:diǎn mò
(1).比喻极少的文化。《古尊宿语录》卷十二:“眼里有瞳人,肚中无点墨。”
(2).以笔濡墨圈点文章。《花月痕》第十一回:“ 謖如 又赠了一辆高鞍车,一匹青骡,这日正在研朱点墨,忽节度衙门送到自京递来家信,好不欢喜。”
词语解释:点勘  拼音:diǎn kān
(1).校对勘正文字。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七:“不如覷文字,丹铅事点勘。” 宋 刘克庄 《汉宫春》词:“夜窗犹坐书案,点勘偏旁。” 清 李调元 《别检讨李琪园铎》诗:“他时不朽业,点勘烦乘间。”
(2).检点查看。《前汉书平话》卷上:“﹝ 刘邦 ﹞宣 周勃 排甲马,点勘军兵。” 明 单本 《蕉帕记·闹婚》:“朦朧,点勘春光,又早漏洩东风一种。”
词语解释:点水  拼音:diǎn shuǐ
(1).一触着水面即起。 唐 杜甫 《曲江》诗之二:“穿花蛺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2).点滴之水,少量之水。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四折:“常闻得蒙点水尚且仰泉思报。”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三折:“便好道蒙人点水之恩,尚有仰泉之报,知恩不报,非为人也。”
(3).汉字偏旁名,形状为“氵”。俗称三点水。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二折:“我是金字边着个高……他是点水边着个告,因此上一般名号。”
(4).方言。做引线,指点。 艾芜 《还乡记》:“是有一次,翻过一个垭口,有坏人点水,拿跟国民党兵士看见了。”
词语解释:点易  拼音:diǎn yì
涂改。《南史·梁昭明太子统传》:“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作剧韵,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 王闿运 《〈湘雨楼词〉序》:“﹝ 朱竹垞 ﹞其词稿率多点易,再三斟酌,自以为尽善。”
词语解释:点铁  拼音:diǎn tiě
见“ 点铁成金 ”。
词语解释:点铁成金  拼音:diǎn tiě chéng jīn
(1).旧谓仙道点铁石而成黄金。《景德传灯录·灵照禅师》:“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点凡成圣。” 宋 杨万里 《荷池小立》诗:“点铁成金未是灵,若教无铁也难成。” 茅盾 《子夜》三:“只有一个月的期,除非到那时他会点铁成金,不然,干茧就不会再姓 朱 了。”
(2).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为神奇。 宋 黄庭坚 《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於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一:“《唐国史补》谓‘漠漠水田飞白鷺,阴阴夏木囀黄鸝’,乃 右丞 窃取 李嘉祐 语。论者或为 王 讳,以为增‘漠漠’四字,便是点铁成金手段。此亦囈语,然此事往往有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真是点铁成金,会者不难,只改得二三十个字,便通篇改观了。”亦省作“ 点铁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八:“附以涂鸦,敢求点铁。” 苏曼殊 《与刘三书》:“思维畴昔,随公左右,教我为诗,於今东涂西抹,得稿盈寸,相去万里,反不得公为我点铁,如何如何?”
词语解释:点金
道教所谓的点铁成金。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详文赘说》:“见今逼索马价,接踵盈门,又安能有点金之术而清偿之。” 清 赵翼 《六十自述》诗之六:“颇思随俗一称觥,俭岁家家食藿羹。安得点金施小惠,自嫌画饼剩虚名。”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怀念既尔,所学遂妄,科学隐,幻术兴,天学不昌,占星代起,所谓点金通幽之术,皆以昉也。”
词语解释:点涴
犹点污。 宋 苏轼 《与佛印书》:“今僕蒙犯尘埃,垂三十年,困而后知返,岂敢便点涴名山。”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三折:“一把低微骨,置君掌握中,料应嫌点涴,抛掷任东风。”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肃苑》:“怕燕泥香点涴在琴书上。”
词语解释:点石  拼音:diǎn shí
(1).指点石为金。 明 陈济生 《怀友》诗之七:“真相烟霞凭点石,空明日月待传灯。”
(2).用石板印刷。即石印。 梁启超 《匈加利爱国者噶苏士传》第四节:“政府所禁者印板也,若点石则未尝禁也。乃将议会事情,日为点石一纸,以布於国民。”
词语解释:点酥
点抹凝酥。 宋 文同 《惜杏》诗:“北园山杏皆高株,新枝放花如点酥。” 宋 苏轼 《蜡梅赠赵景贶》诗:“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禪老家。” 宋 陆游 《月上海棠·成都城南有蜀王旧苑尤多梅皆二百馀年古木》词:“淡淡宫梅,也依然点酥剪水。”
词语解释:点行
谓按名册强征服役。 唐 杜甫 《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少壮尽点行,疲老守空村。” 清 吴伟业 《马草行》:“府帖传呼点行速,买草先差人打束。”
词语解释:点苔  拼音:diǎn tái
(1).飞落苔上。 明 高启 《夜斋见萤火》诗:“拂竹緑莎復点苔,夜窗无月见飞来。”
(2).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清 钱杜 《松壶画忆》卷上:“点苔一法,古人於山石交互处,界限未清,用苔以醒之。”《老残游记》第八回“又有许多松柏是緑的,一丛一丛,如画上点的苔一样” 戴鸿森 注:“‘点苔’是中国画的术语。‘苔’係画笔点上的错杂墨点,多用於山水画,近处表示丛草,远处表示树木。”
词语解释:点素  拼音:diǎn sù
(1).点染绢素。《后汉书·杨震传》:“帝感 震 之枉,乃下詔策曰:‘故太尉 震 ,正直是与,俾匡时政,而青蝇点素,同兹在藩。’” 唐太宗 《咏雪》:“入扇縈离匣,点素皎残机。”
(2).指在绢素上作画。 唐 钱起 《画鹤篇》:“点素凝姿任画工,霜毛玉羽照帘櫳。”
词语解释:点地
犹着地。 宋 吴坰 《五总志》:“於众中求脚根点地者,百无二三焉。”《水浒传》第五三回:“ 李逵 怕将起来,几遍待要住脚,两条腿那里收拾得住,却似有人在下面推的相似,脚不点地,只管的走去了。”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百合花》:“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
词语解释:点妆
点额,梳妆。 唐 白居易 《简简吟》:“十一把镜学点粧,十二抽针能绣裳。”
词语解释:点窜
删改;修改。《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他日,公又与 遂 书,多所点窜。” 唐 李商隐 《韩碑》诗:“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杂觚·幕府拟稿》:“ 曾文正公 大事章奏,必令幕府诸贤,各创一稿,然后审择点窜。”
词语解释:点翳
污浊;阴影障蔽。 宋 方夔 《续感兴》诗之五:“浮云絶点翳,宝此光明王。”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四出:“奴似水彻底澄清,没纤毫点翳。” 清 龚自珍 《题鹭津上人书册》诗:“由於虚和絶点翳,所以高秀干青冥。”
词语解释:点就  拼音:diǎn jiù
指派妥当。《水浒传》第七九回:“随即点就本部军兵,出城迎敌。”
词语解释:点注
1.点染注色。《艺文类聚》卷九一引 三国 魏 锺会 《孔雀赋》:“五色点注,华羽参差。” 唐 杜甫 《江雨有怀郑典设》诗:“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 宋 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之十七:“点注桃花舒小红,与儿洗面作华容。”
2.注入。 明 文震亨 《长物志·香茗》:“汤瓶,铅者为上,锡者次之,铜者亦可用,形如竹筒者,既不漏火,又易点注。”
词语解释:点兵  拼音:diǎn bīng
(1).征调丁壮。《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之一》:“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唐 杜甫 《新安吏》诗:“客行 新安 道,喧呼闻点兵。”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又籍 陕西 河东 民为乡兵弓手,时天下久承平,忽闻点兵,民情惊扰。”
(2).检点兵马。《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三年》:“丞相 欢 欲收兵更战,使 张华原 以簿歷营点兵。”《秦併六国平话》卷下:“ 王賁 点兵,折了万餘人。” 清 李渔 《奈何天·攒羊》:“难胡应,又不曾亲到沙场看点兵。”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余数定理是 中国 首创。据说大军事家 韩信 曾经用它来点兵。”
(3).比喻点名分派任务。《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潞安县中苏友好集体农庄的成长》:“这就克服了‘派工乱点兵,做活一窝蜂’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庄员的劳动积极性。”
词语解释:点中  拼音:diǎn zhōng
点名选中。《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 甄希贤 ﹞叫将出来看时,头一名就点中了 春花 。”
词语解释:点瑟  拼音:diǎn sè
瑟。因 曾点 善鼓瑟,故称。 徐嘉 《书归玄恭万古愁后》诗:“盆花浮红篆烟清, 点 瑟不鼓 牙 琴停。”
词语解释:点数  拼音:diǎn shù
数出席的数目(如人的数目)
词语解释:点翰
染翰,挥笔书写。《晋书·王羲之传》:“末代去朴归华,舒牋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谢惠连“赠别”》:“点翰咏新赏,开袠莹所疑。” 唐 钱起 《送严士良侍奉詹事南游》诗:“点翰遥相忆,含情向白苹。”
词语解释:点心  拼音:diǎn xīn
(1).正餐之前小食以充饥。 唐 孙頠 《幻异志·板桥三娘子》:“有顷,鸡鸣,诸客欲发, 三娘子 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於食牀上,与诸客点心。”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上觉微馁, 孙 见之,即出怀中蒸饼云:‘可以点心’。”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补骗子》:“ 徐 曰:‘我尚未餐,腹中馁甚,官人肯同一点心否?’”
(2).糕饼之类的食品。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健啖》:“闻卿( 赵温叔 )健啖,朕欲作小点心相请,如何?”《水浒传》第十四回:“我们且押这厮去 晁保正 庄上讨些点心吃了,却解去县里取问。” 老舍 《四世同堂》三九:“他想应当给老人们买回一点应节的点心去,讨他们一点喜欢。”
词语解释:点首
点头。表示默许。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一:“主大悟,点首久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谭九》:“媪视之,点首曰:‘老身在世六十餘年,不识此味,诚不解嗜痂者何故好之如此?’”《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只见他老夫妻,一个拈鬚含笑,一个点首堆欢。”
词语解释:点火  拼音:diǎn huǒ
(1).燃火;引火。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一折:“我如今不免点火去,在这房后边,放起火来。” 清 蒲松龄 《翻魇殃》第十二回:“以后又是家人媳妇子来磕头,丫环在旁点火斟茶。” 李国文 《冬天里的春天》第五章:“他摸出了一支雪茄, 叶珊 生气地把火柴递过来,也不主动点火了。”
(2).形容色红。 宋 辛弃疾 《满江红》词:“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3).比喻挑起事端。 鲁迅 《坟·杂忆》:“可是我根据上述的理由,更进一步而希望于点火的青年的,是对于群众,在引起他们的公愤之馀,还须设法注入深沉的勇气。”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七:“不断增加的积极分子们,像 明子 一样,到处去点火。”
词语解释:点眼  拼音:diǎn yǎn
(1).围棋术语。当对方的棋块已被包围,如眼形未整,或未及时做眼,即在其中心要害处投子,使之做眼不成或仅成独眼,称做“点眼”。 明 张凤翼 《红拂记·棋决雌雄》:“运奇点眼争国手,看指尖谁强谁怯。”
(2).点眼药。《西游记》第二一回:“你莫怪他,昨日也亏他与你点眼。”
(3).哭;落泪。《红楼梦》第六九回:“ 平儿 又是伤心,又是好笑,忙将二百两一包的碎银子偷了出来,到厢房拉住 贾璉 ,悄递与他説:‘你只别作声才好,你要哭,外头多少哭不得,又跑了这里来点眼。’”
词语解释:点对  拼音:diǎn duì
检点对照。《朱子全书》卷十四:“盖一时失於点对,然非大义所繫,不能易也。”
词语解释:点看
查点察看。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一折:“既然叔叔要,把这房子东廊西舍,前堂后阁,门窻户闥,上下也点看一看,纔好定价。”《水浒传》第三七回:“ 宋江 对公人道:‘这太公和我父亲一般,件件都要自来照管,这早晚也未曾去睡,一地里亲自点看。’”
词语解释:点唇
亦作“ 点脣 ”。 女子用胭脂等化妆品点抹嘴唇。 唐 温庭筠 《靓妆录》:“点唇有石榴娇、嫩吴香。” 宋 张先 《燕归梁》词:“点脣机动秀眉顰,清影外,见微尘。”
词语解释:点名  拼音:diǎn míng
(1).查点人员数目时依次叫名字。 宋 汪元量 《湖州歌》之七七:“诸行百戏都呈艺,乐局伶官叫点名。”《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学道出来点名,点到童生 金跃 , 匡超人 递个眼色与他。” 吴组缃 《山洪》三一:“各队集合,先由队长点名。”
(2).指名。 巴金 《怀念萧珊》一:“从外地到作协分会来串连的人可以随意点名叫我出去示众,还要自报罪行。” 柯岩 《船长》:“那个老船长从来没正眼看过 贝汉廷 一眼,但在挑选二副时,他却点名要 贝汉廷 。”
(3).指装点门面。《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止生得他一个,甚是娇养溺爱,从小不教他出外边来的,只在家中读些点名的书籍。” 王古鲁 注:“ 吴 俗语中,至今称人名不符实的做‘叫名头’……此处的点名是説‘敷衍门面’的意思。”
词语解释:点砌
耍笑的表演或动作。 元 睢玄明 《耍孩儿·咏鼓》套曲:“若有闲些儿箇了,除是扑煞点砌。”《全元散曲·斗鹌鹑·元宵》:“寨儿里相知是有,一见咱望风举手。若论着点砌排科惯熟,敢教那罢剪嘴姨夫闭口。”
词语解释:点睛
谓画眼睛。 晋 王嘉 《拾遗记·秦始皇》:“ 始皇 元年, 騫霄国 献刻玉善画工名 裔 …又画为龙凤,騫翥若飞。皆不可点睛,或点之,必飞走也。” 明 睡乡居士 《〈二刻拍案惊奇〉原序》:“甚而 僧繇 点睛,雷电破壁。” 清 李渔 《闲情偶记·词曲下·格局》:“犹塑佛者不即开光,画龙者点睛有待。”
词语解释:点黛  拼音:diǎn dài
(1).指用毛笔书写。《初学记》卷二一引 三国 魏 繁钦 《砚赞》:“方如地象,圆似天常,班彩散色,沤染毫芒,点黛文字,曜明典章。”
(2).古时妇女用黑青色颜料画眉,称“点黛”。 南朝 梁 王叔英 妇《赠答》诗:“妆铅点黛拂轻红,鸣环动珮出房櫳。”
(3).指用黑青色颜色画的眉毛。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青崖翠发,望同点黛。”
词语解释:点校
犹点勘。 清 吴敏树 《与杨性农书》:“前承委点校大文,负恃爱好,輒竭愚虑。”
词语解释:点药
施用少量的药于患处。 唐 白居易 《自叹》诗:“二毛晓落梳头懒,两眼春昏点药频。”
词语解释:点取
选择留取。 宋 张先 《天仙子·别渝州》词:“主人今日是行人,红袖舞,清歌女,凭仗东风教点取。”
词语解释:点指  拼音:diǎn zhǐ
按手印。《水浒传》第二六回:“叫他两个都点指画了字,就叫四家邻舍书了名,也画了字。”
词语解释:点的  拼音:diǎn de
(1).谓白色小点。 宋 徐铉 《赋得秋江晚照》:“落日照平流,晴空万里秋。轻明动枫叶,点的乱沙鸥。”
(2).指使。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三折:“ 周舍 ,你好道儿。你这里坐着,点的你媳妇来駡我这一场。”
词语解释:点绛唇
亦作“ 点絳脣 ”。
1.词调名。 南朝 梁 江淹 《咏美人春游》:“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絳唇。”后词名取此。又名《点樱桃》。双调,有四十一字、四十二字、四十三字诸体。参阅《词谱》卷四。
2.曲牌名。《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仙吕调隻曲》:“按《点絳脣》原出於词体,南调引内,用词之全闕,即《琵琶记》‘月淡星稀’可証。 元 人将词之前半闕通章叶韵,为北调体,即首闕通行之格也。第三闕, 董解元 《西厢》係北调,亦用南体,仅见於此。”
词语解释:点书
圈点书籍。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上:“ 稷下 有谚曰:‘学识何如观点书。’点书之难,不惟句度义理,兼在知字之正音借音。”
词语解释:点发
1.一字有数音,其音义异时,于字旁用点或圈以示其变化。平声左下,上声左上,去声右上,入声右下。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副》:“副贰之字,副字本为福字……后之学者,不知有福字,翻以副贰为正体,副坼为假借,读《诗》‘不坼不副’,乃以朱点发副字已乖本音。” 唐 张守节 《史记正义·发字例》:“古书字少,假借盖多。字或数音,观义点发,皆依平上去入……如字初音者皆为正字,不须点发。”
2.犹点射。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五章:“ 马长胜 把机枪交给弹药手,说:‘瞄准,他一露头你就打。点发!’” 刘波泳 《秦川儿女》第四八章:“﹝ 秦玉刚 ﹞就照着 斜眼狼 的光脑袋,补了两个点发。”
词语解释:点缺
缺点;过失。 汉 班固 《白虎通·灾变》:“行有点缺,气逆干天,情感变出,以戒人也。” 唐 程长文 《书情上使君》诗:“但看洗雪出圆扉,始信白圭无点缺。” 宋 王令 《寄满子权》诗:“平生未始有点缺,玉日拂拭金烧磨。”
词语解释:点璧
白璧的斑点。比喻美中不足。 明 徐渭 《缇芝赋》:“恐盛德之点璧,惟傴步以循墻。”
词语解释:点累  拼音:diǎn lèi
玷污伤害。《隋书·裴政传》:“又察 元愷 受制於 荣 ,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
词语解释:点鬟
指着头上的双鬟。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舞歌》:“ 上元 点鬟招 萼緑 , 王母 挥袂别 飞琼 。”
词语解释:点酥娘
谓肤如凝脂般光洁细腻的美女。 宋 苏轼 《定风波·海南归赠王定国侍儿寓娘》词:“长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词语解释:点拍
音乐的节拍。 唐 南卓 《羯鼓录》:“若製作诸曲,随意即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应指散声,皆中点拍。”
词语解释:点划
1.指字的笔画结构。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三折:“妾身略识些撇竖点划。”《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你的字虽然不丑,那点划偏旁也还欠些讲究。”
2.用手指点比划。 杨朔 《北线》十四:“﹝ 龙起云 ﹞单腿跪到 贾团长 旁边,远远点划着村沿说:‘我才爬到尽前边看地形,看见敌人正修工事,大小道口都堵死了,地堡也不在少数。’” 郭澄清 《大刀记》第九章:“所以她在点划伪军的同时,还插着空地叱咤 二愣 几句。”
词语解释:点鬼簿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时 杨 ( 杨炯 )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 张平子 之略谈, 陆士衡 之所记’,‘ 潘安仁 宜其陋矣, 仲长统 何足知之’。号为点鬼簿。”后用“点鬼簿”讥刺诗文的滥用古人姓名或堆砌故实。 明 杨慎 《升庵诗话·晚唐两诗派》:“又忌用事,谓之点鬼簿,惟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 清 王夫之 等《师友诗传录》:“若无性情而侈言学问,则昔人有讥点鬼簿、獭祭鱼者矣。”亦省作“ 点鬼 ”。 清 钱谦益 《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绝句》之十:“石言雁字并纷如,点鬼穷时又祭鱼。”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否则才夸八斗,胸号五车,为文仅称点鬼之谈,著书惟供覆瓿之用,虽多亦奚以为!”
词语解释:点鼠
小黑鼠。 清 孙诵芬 《秋夜》诗:“人静莎虫悲砌月,烛残点鼠嚙瓶花。”
词语解释:点菜
指食客据菜谱点名购菜。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捃馀》:“选芬剔腻,味以意需,谓之点菜。” 钱锺书 《围城》六:“叫化子只能讨到什么吃什么,点菜是轮他不着的。”
词语解释:点辱
点污;辱没。 晋 束晳 《补亡诗·白华》:“鲜侔晨葩,莫之点辱。” 宋 苏辙 《辞起居郎状》:“ 杜紘 虽才性鄙妄,点辱华要,而罪恶未著。”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况摭无影之事,形於奏牘之间,媟褻至尊,点辱士类,此小辈餂刃,祇自伤耳。”
词语解释:点集
按名册征集。 宋 司马光 《论屈野河西修堡状》:“若乘此际急于州西二十里左右增置二堡,每堡不过十日可成,比至虏中再行点集,此堡已皆有备,不能为害。”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优伶并 开封府 点集。”
词语解释:点留
指名留下。 唐 王建 《宫词》之三一:“十三初学擘箜篌,弟子名中被点留。” 清 吴伟业 《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碧玉班中怕点留,乐营门外 卢家 泣。”
词语解释:点差
点派差遣。 宋 司马光 《乞罢保甲招置长名弓手札子》:“勇健之士,前有仕进之望,争讨贼立功,不待教閲,而弓手武艺自然不敢衰退;不须点差,而乡兵自足兼有所用。”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一折:“ 山儿 这桩事,我还不曾点差,你可是要去。”《水浒传》第二十回:“ 济州 府尹点差团练使 黄安 并本府捕盗官一员,带领一千餘人,拘集本处船隻,就 石碣村 湖荡调拨,分开船隻,作两路来取泊子。”
词语解释:点戏
唐 崔令钦 《教坊记》:“凡欲出戏,所司先进曲名,上以墨点者,即舞,不点者,即否,谓之进点。”后以在戏目单上指定所演的剧目为“点戏”。 清 李渔 《比目鱼·偕亡》:“不许点戏,要随我自做。”《红楼梦》第二二回:“吃了饭,点戏时, 贾母 一面先叫 宝釵 点。”
词语解释:点存
评点收藏。 清 吴敏树 《与篠岑论文派书》:“ 研生 老兄所点存,实皆足以问之当世。就以此本付刊,良可。”
词语解释:点触  拼音:diǎn chù
触动。 郭沫若 《文艺论集·神话的世界》:“但它偶尔一点触到诗人的心机,便成就了一幅绮丽的织锦。”
词语解释:点鬼  拼音:diǎn guǐ
见“ 点鬼簿 ”。
词语解释:点鬼簿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时 杨 ( 杨炯 )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 张平子 之略谈, 陆士衡 之所记’,‘ 潘安仁 宜其陋矣, 仲长统 何足知之’。号为点鬼簿。”后用“点鬼簿”讥刺诗文的滥用古人姓名或堆砌故实。 明 杨慎 《升庵诗话·晚唐两诗派》:“又忌用事,谓之点鬼簿,惟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 清 王夫之 等《师友诗传录》:“若无性情而侈言学问,则昔人有讥点鬼簿、獭祭鱼者矣。”亦省作“ 点鬼 ”。 清 钱谦益 《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绝句》之十:“石言雁字并纷如,点鬼穷时又祭鱼。”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否则才夸八斗,胸号五车,为文仅称点鬼之谈,著书惟供覆瓿之用,虽多亦奚以为!”
共224,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