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烘晴 拼音:hōng qíng
谓阳光映照晴空。 唐 宋璟 《梅花赋》:“爱日烘晴,明蟾照夜。” 宋 范成大 《次韵徐提举游石湖三绝》之二:“日脚烘晴已破烟,山头云气尚披绵。”词语解释:烘烘 拼音:hōng hōng
(1).火盛貌。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二折:“我嚥下去有似热油浇,烘烘的烧五臟。”《水浒传》第九二回:“少顷,草场内烘烘火起,烈焰冲天。”《红楼梦》第九七回:“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花月痕》第四回:“一阵风过,遍地的枯草,烘烘烧着。”
(2).喧闹貌。《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崔待詔 ﹞连忙推开楼窗看时,见乱烘烘道:‘ 井亭桥 有遗漏!’”《西游记》第九三回:“当夜睡还未久,即听鸡鸣。那前边行商烘烘皆起,引灯造饭。”
(3).昏迷貌。 元 杨梓 《霍光鬼谏》第三折:“只落的三魂杳杳,四体烘烘,七魄悠悠。”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二折:“空着我烘烘醉眼迷芳草。”词语解释:烘堂 拼音:hōng táng
(1).本指御史公堂会食时举座大笑。后泛指满座皆大笑。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御史故事:……凡上堂絶言笑,有不可忍,杂端大笑,则合座皆笑,谓之烘堂。烘堂不罚。”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间以滑稽嘲謔,形於风刺,更相酬酢,往往烘堂絶倒,自谓一时盛事,前此未之有也。”参见“ 烘堂大笑 ”。
(2).犹暖房。为庆贺亲友生日或入宅、迁居等设宴聚会。 宋 张纲 《凤栖梧·安人生日》词:“怪底烘堂添语笑, 姮娥 此夜来 蓬岛 。” 宋 张纲 《西江月·壬午生日》词:“为具随宜餖飣,烘堂不用笙簫。”参见“ 煖房 ”。
词语解释:烘堂大笑 拼音:hōng táng dà xiào
唐 代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之分,由台院一名年资最高者主杂事,谓之“杂端”;凡公堂会食,都不谈笑,如杂端先笑,则三院之人随之大笑,谓之“烘堂”。见 唐 赵璘 《因话录·徵》。后因以“烘堂大笑”形容满屋的人同时大笑。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冯相 、 和相 同在中书。一日, 和 问 冯 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 冯 举左足示 和 曰:‘九百。’ 和 性褊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詬责久之。 冯 徐举右足曰:‘此亦九百。’於是烘堂大笑。”
词语解释:暖房 拼音:nuǎn fáng
(1).指备礼贺皇后住进新宫。 唐 王建 《宫词》之七四:“太仪前日暖房来,嘱向 昭阳 乞药栽。”
(2).泛称备礼贺人迁入新居或新屋落成。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四:“今人有迁居或新筑室,朋儕醵金往贺曰暖房,盖自 唐 人已有之矣。”《儒林外史》第二一回:“那日搬来, 卜老 还办了几碗菜替他暖房。”
(3).指备物贺人新婚。 元 施惠 《幽闺记·招商谐偶》:“官人,娘子,请稳便罢。夜深了,明日再取一樽酒,与你暖房。”《水浒传》第一○四回:“那三个女眷……搬些酒食与 王庆 、 段三娘 暖房,嘻嘻哈哈,又喝了一回酒,方纔收拾歇息。”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暖房》4.温室。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生命之树常绿》:“我国迫切需要橡皮。但 云南 工作站仅有暖房中的几株盆栽的橡胶树。”《新民晚报》1986.9.30:“他从小像暖房里的花,荏弱多病。”
亦称“ 煖屋 ”。 1.地下设坑道烧火取暖的房子。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土炕》:“《水经注》 土垠县 有 观鷄寺 ,寺内有大堂,甚高广,可容千僧,下悉结石为之,上加涂塈。基内疏通,枝经脉散。基侧室外四出爨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此今人煖房之制,形容尽之矣。”参见“ 暖炕 ”。
(2).旧俗入新房或迁居,亲友送礼饮宴祝贺,称“煖房”。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嫁娶》:“前一日,女家先往男家铺房,掛帐幔,铺设房匳器具、珠寳首饰动用等物,以至亲压铺房,备礼前来煖房。”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煖屋》:“今之入宅与迁居者,邻里醵金治具,过主人饮,谓之曰煖屋,或曰煖房。”词语解释:烘帘 拼音:hōng lián
暖帘。冬天挂的棉门帘。 宋 周邦彦 《早梅芳·牵情》词:“微呈纤履,故隐烘帘自嬉笑。”词语解释:烘炉 拼音:hōng lú
火炉。 宋 司马光 《送邵兴宗之丹阳》诗:“赤日裂后土,万家如烘炉。” 许地山 《危巢坠简·东野先生五》:“墙下两三个大小不等、欲裂不裂的破烘炉,落在地下一掬烧了半截的杂柴。”词语解释:烘火 拼音:hōng huǒ
烤火,向火取暖。 郭希仁 《从戎纪略》:“过一庙一店舍,即检柴烘火。” 洪深 《申屠氏》第七本:“丐女烧了个火盆,让老丈烘火。”词语解释:烘眼
角膜炎之类的眼病,俗称“红眼”词语解释:烘染 拼音:hōng rǎn
(1).指国画设色的技法。用水墨或色彩涂抹画面,使阴阳相衬,浓淡得宜。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遣·列朝·宣宗御笔》:“烘染设色,直追 宋 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御画牛》:“意态生动,笔墨烘染所不能到。” 王颂余 《中国画技法述要·染法》:“烘染是一支蘸有墨或色的笔,涂在需要浓重的部分,随以另一支含着清水的笔,向需要浅的部分润开,使这块墨或色随笔的走向由深而浅,逐渐消失,或与另外颜色相融接。”
(2).衬托渲染;装点,点缀。《红楼梦》第三八回:“ 探春 又道:‘到底要算 蘅芜君 沉着:秋无跡,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八章:“私请 滇 军……助长公口,其初不过为请兵烘染。” 杨朔 《秋风萧瑟》:“那块写着‘天下第一关’著名的横匾就挂在箭楼高头,每个字都比笸箩还大,把这座关塞烘染得越发雄壮。”词语解释:烘明 拼音:hōng míng
通明。 唐 孙頠 《幻异志·胡媚儿》:“怀中出一琉璃瓶子,可受半升,表里烘明,如不隔物。” 唐 吴融 《红叶》诗:“露染霜乾片片轻,斜阳照处转烘明。”词语解释:烘煁 拼音:hōng chén
炽热的炉灶。 唐 息夫牧 《冬夜宴萧十丈因饯殷郭二子西上》诗:“烘煁有煒,酒醴惟旨。” 宋 文天祥 《咏怀》:“方如坐蒸甑,又似立烘煁。”词语解释:烘焙 拼音:hōng bèi
用火烘干。 五代 齐己 《谢人惠纸》诗:“烘焙几工成晓雪,轻明百幅叠春冰。”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银花》:“缝补、浆洗、烘焙替换衣服,时其寒暖之节,夜亦如之。”《三国演义》第二八回:“ 郭常 陪 关公 、 孙乾 於草堂饮酒。一边烘焙行李,一边餵养马匹。”词语解释:烘焰 拼音:hōng yàn
(1).光焰。 唐 孙思邈 《四言诗》:“洪鑪烈火,烘燄翕赫。”
(2).焕发光华。 宋 蔡襄 《季秋牡丹赋》:“丽或中人,香可专国。刻红炬以烘燄,缀彤霞而荐色。”词语解释:烘霁 拼音:hōng jì
霁光映照。 元 冯子振 《十八公赋》:“或簪烘霽之罌粟,或戴凝霜之菊英。”词语解释:烘影 拼音:hōng yǐng
映照成影。 唐 温庭筠 《春愁曲》:“远翠愁山入卧屏,两重云母空烘影。”词语解释:烘笼 拼音:hōng lóng
(1).罩在火炉或火盆上的笼子。用以烘干衣物。多用竹或柳条编成。《水浒传》第五六回:“另用一箇小黄帕儿,包着一条双獭尾荔枝金带,也放在包袱内,把来安在烘笼上。”
(2).即烘篮。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三:“ 蔡大嫂 的烘笼放在脚下。” 克非 《春潮急》二七:“老太婆连忙把自己方才踏脚的烘笼提起来,顺手捡个篾片拨一拨。”参见“ 烘篮 ”。
词语解释:烘篮 拼音:hōng lán
中间放小火盆的竹篮。用以取暖或烘干衣物。词语解释:烘烔 拼音:hōng tóng
火盛貌。 前蜀 韦庄 《秦妇吟》:“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烟烘烔。”词语解释:烘干 拼音:hōng gān
藉火烤干词语解释:烘托 拼音:hōng tuō
(1).中国画技法名。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运用此法。
(2).通过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邹韬奋 《萍踪寄语》九五:“在一个墙上镶着很大的玻璃框,里面陈列的是一幕用电灯烘托着的全景。” 秦牧 《艺海拾贝·变形》:“它们简直完全不合于实际人体的比例,但是它们的确把主要想表达的事物烘托出来了。”词语解释:烘云托月 拼音:hōng yún tuō yuè
见“ 烘云托月 ”。词语解释:烘堂大笑 拼音:hōng táng dà xiào
唐 代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之分,由台院一名年资最高者主杂事,谓之“杂端”;凡公堂会食,都不谈笑,如杂端先笑,则三院之人随之大笑,谓之“烘堂”。见 唐 赵璘 《因话录·徵》。后因以“烘堂大笑”形容满屋的人同时大笑。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冯相 、 和相 同在中书。一日, 和 问 冯 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 冯 举左足示 和 曰:‘九百。’ 和 性褊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詬责久之。 冯 徐举右足曰:‘此亦九百。’於是烘堂大笑。”词语解释:烘然 拼音:hōng rán
(1).火热貌。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东进五六丈后,忽烘然中暄,殆无霜旦。”
(2).哄然。喧闹貌。《再生缘》第四一回:“这本是,爷娘陷我作无情;烘然迎娶仇家女,怎不教,岳母心中忿怒生。”词语解释:烘烤 拼音:hōng kǎo
用火燥物。如:我们在帐篷旁边烧起一个火堆,一面烘烤着湿透了的衣裳,一面海阔天空地闲扯。词语解释:烘腾腾 拼音:hōng téng téng
火旺盛貌。《花月痕》第四四回:“此时天燥,一引就著。夏布帐顶槅纸门,烘腾腾的烧起来。”词语解释:烘箱 拼音:hōng xiāng
以加热的方法使物品干燥的箱形装置。多用于工业。词语解释:烘的 拼音:hōng de
忽然,一下子。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一折:“和他笑一笑,敢忽的软了四肢。将他靠一靠,管烘的走了三魂。” 朱居易 《元剧俗语方言例释》:“烘的,忽然地哄、烘都是轰的一音之转。”词语解释:烘柿 拼音:hōng shì
亦作“ 烘柹 ”。 闭藏未熟的青柿于容器中,使其自然红熟,谓之“烘杮”。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今 唐邓 间多大柿,其初生涩,坚实如石。凡百十柿以一榠樝置其中,则红熟烂如泥而可食。土人谓之烘柿者,非用火,乃用此尔。”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柹》:“烘柹,非谓火烘也。即青緑之柹,收置器中,自然红熟如烘成,涩味尽去,其甘如蜜。”词语解释:烘柹 拼音:hōng shì
见"烘杮"。词语解释:烘腾 拼音:hōng téng
喧腾。 郭沫若 《学生时代·今津纪游六》:“午后的海水,又是一般气象了。好像圆熟了的艺术家的作品,激越的动摇,烘腾的气势虽然没有,但总有一种沉静的诗情荡漾在上面。”词语解释:烘篮 拼音:hōng lán
中间放小火盆的竹篮。用以取暖或烘干衣物。词语解释:烘衬 拼音:hōng chèn
犹烘托。 杨朔 《画山绣水》:“自从 唐 人写了一句‘ 桂林 山水甲天下’的诗,多有人把它当做品评山水的论断。殊不知原诗只是出力烘衬 桂林 山水的妙处,并非要褒贬天下山水。”参见“ 烘托 ”。
词语解释:烘托 拼音:hōng tuō
(1).中国画技法名。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运用此法。
(2).通过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邹韬奋 《萍踪寄语》九五:“在一个墙上镶着很大的玻璃框,里面陈列的是一幕用电灯烘托着的全景。” 秦牧 《艺海拾贝·变形》:“它们简直完全不合于实际人体的比例,但是它们的确把主要想表达的事物烘托出来了。”词语解释:烘晕 拼音:hōng yùn
即烘托。 沉叔羊 《谈中国画》第六章第四节:“所谓烘晕,也叫烘托,好比是烘云托月的意思。例如画白色的花朵,须用淡青色烘晕在白花的周围,把白花衬托出来。”参见“ 烘托 ”。
词语解释:烘托 拼音:hōng tuō
(1).中国画技法名。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运用此法。
(2).通过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邹韬奋 《萍踪寄语》九五:“在一个墙上镶着很大的玻璃框,里面陈列的是一幕用电灯烘托着的全景。” 秦牧 《艺海拾贝·变形》:“它们简直完全不合于实际人体的比例,但是它们的确把主要想表达的事物烘托出来了。”词语解释:烘云托月 拼音:hōng yún tuō yuè
渲染云彩以衬托月亮。本指画月亮的一种方法。后用以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来衬托所描绘的事物,使其更加突出。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诗家烘托法》:“《咏方镜》诗云:‘秋水一泓明见底,照来谁有面如田?’不言方而方字自见,此所谓烘云托月法也。”《花月痕》第三回书评:“此回传 红卿 ,实传 娟娘 也。善读者可悟烘云托月,对镜取影之法也。”亦作“ 烘云託月 ”。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烘云託月画家诀,吟风弄月诗家情。”词语解释:烘烘 拼音:hōng hōng
1.火势猛烈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