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烛花 拼音:zhú huā
亦作“ 烛华 ”。
(1).蜡烛的光焰。 南朝 梁元帝 《对烛赋》:“烛烬落,烛华明。” 唐 杨衡 《将之荆州南与张伯刚马总锺陵夜别》诗:“烛花侵雾暗,瑟调寒风亮。” 宋 杨万里 《赠尚长道签判》诗:“天色恼人浑欲雪,烛花照别若为情。” 宋 无名氏 《瑞桂堂暇录》:“有士人访一妓,妓在开府侍宴,候稍久,遂赋一词寄之云……从来只向掌中看,怎忍在烛花影里。”
(2).烛芯烧焦结成的花状物。 唐 杜甫 李之芳 《夏夜李尚书筵送宇文石首赴县联句》:“雨稀云叶断,夜久烛花偏。” 宋 刘过 《贺新郎·赠邻人朱唐卿》词:“烛花细翦明於昼。” 清 魏源 《行路难》诗之二:“君不见,烛花不剪烛不然。” 巴金 《寒夜》八:“烛芯结了小小的烛花。”
(3).即烛夜花。 清 钱谦益 《元昭太史约过村庄却寄》诗之二:“我有烛花新酿酒,迟君同醉莫蹉跎。”参见“ 烛夜花 ”。
词语解释:烛夜花 拼音:zhú yè huā
传说中的花名。花能自酿美酒。《太平广记》卷五十引 唐 李玫 《纂异记·嵩岳嫁女》:“书生曰:‘某有瑞露之酒,酿於百花之中……’谓小童曰:‘折烛夜一花,倾与二君子( 田璆 、 邓韶 )尝。’其花四出而深红,圆如小瓶,径三寸餘,緑叶形类盃。”词语解释:烛影 拼音:zhú yǐng
(1).灯烛的光亮。 唐 杜甫 《夜》诗:“絶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宋史·镇王竑传》:“未几,遥见烛影中一人已在御坐。”《花月痕》第四二回:“忽听颼颼的风起,檐下一树丁香花纷纷乱落,瞥见金光一闪,烛影无焰,有个垂髫女子……空手站在炕前。”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二:“黯黯的烛影,寂寂的风声。”
(2).灯烛之光映出的人、物的影子。 唐 李峤 《银》诗:“思妇屏辉掩,游人烛影长。” 唐 卢纶 《送黎兵曹往陕府结亲》诗:“步帐歌声转,妆臺烛影重。”词语解释:烛光 拼音:zhú guāng
(1).烛炬的亮光。亦指光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餘,子可分我餘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 宋 杨万里 《烛下瓶中江蜡二梅》诗:“江梅蜡梅同日折,白昼看来两清絶;如何对立烛光中,只见江梅白於雪。” 明 高启 《姑苏台》诗:“烛光远落 太湖 波,惊起鱼龙出没多。” 巴金 《军长的心》三:“ 上海 通讯员刚刚用雨布和木板遮好了窗里、门内的烛光,军长就推开木板门进来了。”
(2).传说中 舜 女之名。《山海经·海内北经》:“ 舜 妻 登比氏 ,生 宵明 、 烛光 。” 郭璞 注:“即二女字也,以能光照,因名云。”《淮南子·墬形训》:“ 西王母 在 流沙 之濒…… 宵明 、 烛光 在 河州 。” 南朝 梁 江淹 《遂古篇》:“帝之二女游 湘沅 兮, 宵明 、 烛光 ,向焜煌兮。”
(3).俗称电灯泡的功率单位。即瓦。《人民文学》1982年第10期:“昏暗的卧房里,只有一盏五烛光的灯泡,散发着幽微的光。”词语解释:烛龙 拼音:zhú lóng
(1).古代神话中的神名。传说其张目(亦有谓其驾日、衔烛或珠)能照耀天下。《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 赤水 之北,有 章尾山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謁。是烛九阴,是谓 烛龙 。”《楚辞·天问》:“日安不到, 烛龙 何照?” 王逸 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文选·谢惠连〈雪赋〉》:“若乃积素未亏,白日朝鲜,烂兮若 爥龙 衔燿照 崑山 。” 李周翰 注:“ 爥龙 , 崑山 神也,常衔爥以照。”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九:“ 烛龙 发神曜,阴野弥焕炳。” 元 张宪 《烛龙行》:“ 烛龙 , 烛龙 ,女(汝)居 阴山 之阴,大漠之野……虵身人面髮如赭,衔珠吐光照天下。” 黄宗英 《橘》:“ 烛龙 啊, 烛龙 ,你口里含着明烛。相传北极日月照不到,你会含烛腾空去照耀。”参阅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烛龙》。
(2).借指太阳。 唐 李邕 《日赋》:“烛龙照灼以首事,踆乌奋迅而演成。” 明 谢谠 《四喜记·喜逢甘雨》:“望长空烛龙燄消,长驱旱魃师碧涛。”词语解释:烛泪 拼音:zhú lèi
亦作“ 烛泪 ”。 蜡烛燃烧时淌下的液态蜡。 唐 白居易 《房家夜宴喜雪戏赠主人》诗:“酒鉤送盏推莲子,烛泪粘盘垒蒲萄。”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 明 王文禄 《机警》卷一:“羣盗皆衣白,妾秉烛时,尽以烛泪污其背。” 叶圣陶 《倪焕之》一:“烛焰尽往下嚲,烛泪直淌,堆在锡烛台的底盘里。”词语解释:烛夜 拼音:zhú yè
(1).照亮黑夜。《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毓 问 輅 :‘天下常太平否?’”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管辰 《管辂别传》:“三五盈月,清耀烛夜,可以远望,及其在昼,明不如镜。” 南朝 梁 陶弘景 《华阳颂·物轨》:“荧芝可烛夜,田泉尝澣尘。” 宋 范成大 《题径山寺楼》诗:“神光来烛夜,寿木不知秋。”
(2).鸡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鷄一名烛夜。”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鷄名烛夜,又曰翰音。”
(3).神话中的花名。参见“ 烛夜花 ”。
词语解释:烛夜花 拼音:zhú yè huā
传说中的花名。花能自酿美酒。《太平广记》卷五十引 唐 李玫 《纂异记·嵩岳嫁女》:“书生曰:‘某有瑞露之酒,酿於百花之中……’谓小童曰:‘折烛夜一花,倾与二君子( 田璆 、 邓韶 )尝。’其花四出而深红,圆如小瓶,径三寸餘,緑叶形类盃。”词语解释:烛明 拼音:zhú míng
(1).照亮。《汉书·礼乐志》:“冯冯翼翼,承天之则。吾易久远,烛明四极。”
(2).烛光明亮。 唐 杜甫 《今夕行》:“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 明 高启 《奉天殿进元史》诗:“漏尽秋城催仗早,烛明春殿卷帘迟。”词语解释:烛照 拼音:zhú zhào
亦作“ 烛炤 ”。
(1).烛光照射;光亮照耀。 唐 宋之问 《寿阳王花烛图》诗:“烛照香车入,花临寳扇开。” 宋 范成大 《春来风雨无一日好晴因赋瓶花二绝》之一:“满插瓶花罢出游,莫将攀折为花愁。不知烛照香薰看,何似风吹雨打休。” 明 朱之瑜 《与奥村德辉书》之二:“果能日日读书……则性自开明,若烛炤而数计,自能得乎心,应乎手。”《人民文学》1978年第9期:“ 杨家岭 小小灯火所以烛照天地,光夺日月,只因那灯头上闪射着……民族的希望。”
(2).以喻事物灿烂美好。 北周 庾信 《谢滕王集序启》:“若夫 甘泉宫 里,玉树一丛; 玄武闕 前,明珠六寸,不得譬此光芒,方斯烛照。” 倪璠 注:“言 逌 ( 滕王 )之文章光芒烛照,虽珠玉不能比也。”
(3).明察;洞悉。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铣鋧》:“必多读史传,则此等事自能烛照源流,洞见真妄。”《天雨花》第九回:“可恨陷民罹法网,罪不容诛 郑 姓人…… 正芳 听説连称是,烛照神奸铁案成。” 茅盾 《一个女性》四:“他觉得 琼华 的锐利的眼光能够烛照到他的心。”词语解释:烛焰 拼音:zhú yàn
谓灯烛的光焰。 南朝 梁简文帝 《和湘东王古意咏烛》:“花中烛,似将人意同。忆啼流膝上,烛燄落花中。”《宋史·礼志七》:“风顿止,天宇澄霽,烛燄凝然。”《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那烛燄起的足有五寸餘长。” 叶圣陶 《倪焕之》一:“他清湛的眼睛凝视着烛焰,正在想自己的前途。”词语解释:烛天 拼音:zhú tiān
(1).照耀天空。 晋 葛洪 《神仙传·孙博》:“於是 博 以一赤丸子掷军门,须臾火起烛天。” 宋 范成大 《鄂州南楼》诗:“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 元 张宪 《黄金台》诗:“ 黄金臺 ,高且坚……黄金万斤光烛天。” 冰心 《再寄小读者》八:“今夜正是灯月交辉,焰火烛天。”
(2).犹冲天。比喻气势极为高涨。 明 张四维 《双烈记·忠陷》:“ 秦老丞相 势焰烛天,炙手可热……必当顺其意旨,不可违逆。”词语解释:烛尽 拼音:zhú jìn
烛已点完。多表示到了深夜。《礼记·曲礼上》“烛不见跋” 汉 郑玄 注:“跋,本也,烛尽则去之,嫌若烬多有厌倦。” 南朝 梁 徐君蒨 《共内人夜坐守岁》诗:“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新唐书·令狐綯传》:“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女》:“ 柴 益喜,烛尽见跋,遂止宿焉。”词语解释:烛烬 拼音:zhú jìn
(1).烛燃后的余烬;烛泪。《北史·吕思礼传》:“﹝ 思礼 ﹞昼理政事,夜即读书,令苍头执烛,烛烬夜有数升。” 宋 秦观 《宿参寥房》诗:“鉤箔簷花动,抄书烛烬零。” 明 高启 《娄江寓舍喜王七隅见过却送还郭》诗:“远愁忽与鐘声至,残醉微兼烛烬销。”
(2).烛化为烬。 吴梅 《莫更二首和小洲》:“烛烬香消共一舟,綺窗如墨恕春愁。”词语解释:烛红 拼音:zhú hóng
指蜡烛亮光。 唐 杜甫 《酬孟云卿》诗:“乐极伤头白,更深爱烛红。” 仇兆鳌 注:“烛红,烛光也。”词语解释:烛幽 拼音:zhú yōu
(1).照亮昏暗。 晋 道安 《〈十二门经〉序》:“陵云轻举,浄光烛幽,移海飞岳,风出电入。” 唐 赵蕃 《隙尘赋》:“洎夫託彼耀灵,起兹虚室,恒纷空而色碎,每烛幽而景密。”
(2).明察事物隐微之处。 晋 荀勗 《燕射歌辞·食举乐东西厢歌之六》:“修己济治,民用寧殷。怀远烛幽,玄教氛氲。”《南齐书·王融传》:“皇鉴烛幽,天高听下,赏片言之或善,矜一物之失时。” 唐 柳宗元 《为文武百官请复尊号表》之二:“伏惟皇帝陛下有广运之德,弘照微之仁,烛幽以明,威远以武。”词语解释:烛笼 拼音:zhú lóng
即灯笼。 唐 张籍 《楚宫行》:“千门万户开相当,烛笼左右列成行。”《朱子语类》卷六七:“譬之此烛笼,添得一条骨子,则障了一路明。” 清 陈维崧 《厌金杯·戏咏萤灯》词:“频吹难灭,不剔长鲜。耿耿处无情有思,楼昏月黑,嫌煞烛笼明。”词语解释:烛烛 拼音:zhú zhú
形容月光明亮。《文选·苏武〈杂诗〉之四》:“烛烛晨明月,馥馥我兰芳。” 吕向 注:“烛烛,月光也。” 前蜀 韦庄 《捣练篇》:“月华吐艷明烛烛,青楼妇唱擣衣曲。” 明 何景明 《中秋十七夜留康德涵饮》诗之二:“嗟尔晨明月,烛烛安所求。”词语解释:烛灺 拼音:zhú xiè
烛将尽。亦指烛的馀烬。《花月痕》第十四回:“正香销烛灺,月斜人定。” 章炳麟 《訄书·公言》:“烛灺钧冶之上,七色而外,有幻火变火,可以鎔金铁,而人目不能见。”词语解释:烛房 拼音:zhú fáng
打烛明亮的厅房。多指行乐之所。 南朝 宋 谢庄 《月赋》:“君王迺厌晨懽,乐宵宴,收妙舞,弛清县,去烛房,即月殿。” 唐 李商隐 《昨夜》诗:“不辞鶗鴂妬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 宋 张先 《夜厌厌》词:“昨夜小筵欢纵,烛房深,舞鸞歌凤。”词语解释:烛蛾 拼音:zhú é
谓扑灯之蛾。 唐 白居易 《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烛蛾谁救活,蚕茧自缠縈。” 唐 元稹 《景申秋》诗之二:“蚊幌雨来卷,烛蛾灯上稀。”词语解释:烛微 拼音:zhú wēi
谓观察入微。 宋 洪适 《辞免除右仆射兼枢密使第三表》:“臣器非任重,识不烛微。” 宋 陆游 《德勋庙碑》:“沉机独智,烛微察远。”词语解释:烛台 拼音:zhú tái
(1).插蜡烛的器具。 宋 无名氏 《道山清话》:“ 温公 在 永兴 ,一日行国忌香,幕次中客将有事欲白公,误触烛臺,倒在公身上,公不动,亦不问。”《老残游记》第八回:“里面出来一个老者,鬚髮苍然,手中持了一枝烛臺,燃了一枝白蜡烛。” 巴金 《家》三五:“灵前一对蜡烛上结了大烛花,烛油继续流下来,堆满了烛台。”
(2).指烛台上的蜡烛。《花月痕》第十二回:“剔起灯亮,点着烛臺。”《老残游记》第十回:“ 璵姑 到得洞里,将烛臺吹息。”词语解释:烛盘 拼音:zhú pán
带底盘的烛台。可兼盛烛泪。《宋书·庾炳之传》:“﹝ 炳之 ﹞闻 刘遵考 有材,便乞材,见好烛盘,便復乞之。” 北周 庾信 《对烛赋》:“刺取灯花持桂烛,还却灯檠下烛盘。” 唐 岑参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诗:“红泪金烛盘,娇歌艳新妆。” 宋 范成大 《晓起》诗:“帘额绣波荡漾,烛盘红泪阑干。”词语解释:烛跋 拼音:zhú bá
(1).《礼记·曲礼上》:“烛不见跋。” 孔颖达 疏:“《小尔雅》云:‘跋,本也。’本,把处也。”烛跋,指竖立火炬或蜡烛的底坐。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烛奴》:“﹝ 申王 ﹞每夜宫中与诸王贵戚聚宴,以龙檀木雕成烛跋童子。”《聊斋志异·邵女》“烛尽见跋” 清 何垠 注:“烛跋,烛本可把握处。”
(2).谓烛将燃尽。 宋 陆游 《十月一日浮桥成以故事宴客凌云》诗:“众宾共醉忘烛跋,一径却下缘云根。”词语解释:烛物 拼音:zhú wù
明察事物。《魏书·李彪传》:“赖遇陛下体明叡之真,应保合之量,恢大明以烛物,履静恭以安邦。” 宋 叶适 《瑞安县重修县学记》:“彼虽知以学为吏,烛物之智浅,察己之功不深。”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至当》:“以理烛物,则顺逆、美恶皆容光必照。”词语解释:烛理 拼音:zhú lǐ
(1).英明治理。《汉书·元帝纪》:“朕承至尊之重,不能烛理百姓,娄遭凶咎。”
(2).考察事理。《旧唐书·代宗纪》:“朕涉道未弘,烛理多昧。”《朱子语类》卷五二:“若非烛理洞彻,胸次坦然,即酬酢应对,蹉失多矣。”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下》:“一涉瞻徇,即为负国溺职……无如烛理不明者,比比皆然。”词语解释:烛银 拼音:zhú yín
精光闪耀的银子。《穆天子传》卷一:“天子之珤,玉果、璿珠、烛银、黄金之膏。” 郭璞 注:“银有精光如烛。” 南朝 梁 刘孝威 《谢赍熊白启》:“光踰厚璧,殆惑 朱公 之价;色丽烛银,将堪 穆王 之寳。” 唐 杨炯 《和刘长史答十九兄》:“宫徵谐鸣石,光辉掩烛银。” 元 陈樵 《月庭赋》:“ 鸡林 失帘箔之珍, 玄圃 隐烛银之燎。”词语解释:烛武 拼音:zhú wǔ
指 春秋 时 郑 臣 烛之武 。 秦 晋 围 郑 , 武 年老出而说退 秦 兵,卒解 郑 围。事见《左传·僖公三十年》。后人用为少不见用、老能报国之典。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及 烛武 行而紓 郑 。” 阳兆鲲 《辛亥生日感赋》诗:“潦倒天涯 烛武 身,臣之壮也不如人。”词语解释:烛耀 拼音:zhú yào
燭耀:见“ 烛燿 ”。
燭燿:亦作“ 烛耀 ”。亦作“ 烛曜 ”。 1.照耀。《汉书·宣帝纪》:“神光并见,或兴于谷,烛燿齐宫,十有餘刻。” 颜师古 注:“烛,亦照也。” 晋 成公绥 《天地赋》:“三辰烛燿,五纬重光。”《法苑珠林》卷二三引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云日鲜彩,五色烛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其窣堵波中有佛舍利升餘,每月十五,其夜便放圆光,烛曜灵盘,联辉达曙。”一本作“ 烛燿 ”。
(2).显耀,显扬。 唐 李商隐 《太尉卫公〈会昌一品制集〉序》:“烛耀家声,粉饰国史。”一本作“ 烛燿 ”。词语解释:烛剪 拼音:zhú jiǎn
剪除烛花的剪刀。《红楼梦》第二九回:“﹝小道士﹞照管各处剪蜡花儿,正欲得便藏出去,不想一头撞在 凤姐儿 怀里……那小道士也不顾拾烛剪,爬起来往外还要跑。”词语解释:烛知 拼音:zhú zhī
明察洞悉。《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三年》:“自非上智之主,烛知物情……则近者日亲,远者日疏。” 明 李贽 《孔融有自然之性》:“使明天子、贤宰相烛知其奸……则道学之术穷矣。”词语解释:烛炬 拼音:zhú jù
指火炬或蜡烛。 唐 韩偓 《边上看猎赠元戎》诗:“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 宋 郑文宝 《南唐近事》:“公( 韩渥 )为学士日,常视草金鑾内殿,深夜方还翰院,当时皆宫妓秉烛炬以送,公悉藏之。”词语解释:烛火 拼音:zhú huǒ
(1).火炬,火把。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臣游北极,至种火之山,日月所不照,有青龙衔烛火,以照山之四极。”《南史·戴僧静传》:“ 粲 登城西南门,列烛火坐,臺军至射之,火乃灭。”《旧唐书·张弘靖传》:“﹝ 韦雍 等﹞常夜饮醉归,烛火满街,前后呵叱。”
(2).焟烛火。《南史·陆云公传》:“ 云公 善弈碁,尝夜侍坐,武冠触烛火。”《花月痕》第二四回:“ 牛氏 忙将烛火,来瞧 秋痕 。”词语解释:烛星 拼音:zhú xīng
星名。《史记·天官书》:“烛星,状如太白,其出也不行。见则灭。所烛者,城邑乱。”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星上有三彗上出,亦填星之精。”《汉书·天文志》:“﹝ 元凤 ﹞五年四月,烛星见奎娄间。”词语解释:烛穗 拼音:zhú suì
结成穗状的烛泪。 宋 范成大 《晚步宣华旧苑》诗:“归来更了程书债,目眚昏花烛穗垂。”词语解释:烛奴 拼音:zhú nú
原为雕刻成人形的烛台。后泛指烛台。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烛奴》:“﹝ 申王 ﹞每夜宫中与诸王贵戚聚宴,以龙檀木雕成烛跋童子,衣以緑衣袍,繫之束带,使执画烛列立於宴席之侧,目为烛奴。” 清 黄景仁 《夜起》诗:“深夜烛奴相对语,不知流泪是谁多?”《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一声説罢,十几个管家小厮,每人手里执着一个烛奴,明晃晃点着蜡烛,摆列天井两边。”词语解释:烛远 拼音:zhú yuǎn
(1).光照远方。《尸子》卷上:“日之能烛远,势高也;使日在井中,则不能烛十步矣。” 唐 李程 《日五色赋》:“彰烛远於皇明,乃备彩於方色。故曰,‘惟天为大’,吾君是则。” 清 李心衡 《金川琐记·雷斌》:“灯光不能烛远,黑暗中无所见。”
(2).比喻泽及远方。 唐 任瑗 《瑞麦赋》:“於是闢离宫,通禁苑,覩兹瑞之所应,实皇恩之烛远。”词语解释:烛阴 拼音:zhú yīn
传说中的神名。即 烛龙 。《山海经·海外北经》:“ 钟山 之神,名曰 烛阴 ,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郭璞 注:“ 烛龙 也。是烛九阴,因名云。”参见“ 烛龙 ”。
词语解释:烛龙 拼音:zhú lóng
(1).古代神话中的神名。传说其张目(亦有谓其驾日、衔烛或珠)能照耀天下。《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 赤水 之北,有 章尾山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謁。是烛九阴,是谓 烛龙 。”《楚辞·天问》:“日安不到, 烛龙 何照?” 王逸 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文选·谢惠连〈雪赋〉》:“若乃积素未亏,白日朝鲜,烂兮若 爥龙 衔燿照 崑山 。” 李周翰 注:“ 爥龙 , 崑山 神也,常衔爥以照。”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九:“ 烛龙 发神曜,阴野弥焕炳。” 元 张宪 《烛龙行》:“ 烛龙 , 烛龙 ,女(汝)居 阴山 之阴,大漠之野……虵身人面髮如赭,衔珠吐光照天下。” 黄宗英 《橘》:“ 烛龙 啊, 烛龙 ,你口里含着明烛。相传北极日月照不到,你会含烛腾空去照耀。”参阅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烛龙》。
(2).借指太阳。 唐 李邕 《日赋》:“烛龙照灼以首事,踆乌奋迅而演成。” 明 谢谠 《四喜记·喜逢甘雨》:“望长空烛龙燄消,长驱旱魃师碧涛。”词语解释:烛华 拼音:zhú huá
见“ 烛花 ”。
词语解释:烛花 拼音:zhú huā
亦作“ 烛华 ”。
(1).蜡烛的光焰。 南朝 梁元帝 《对烛赋》:“烛烬落,烛华明。” 唐 杨衡 《将之荆州南与张伯刚马总锺陵夜别》诗:“烛花侵雾暗,瑟调寒风亮。” 宋 杨万里 《赠尚长道签判》诗:“天色恼人浑欲雪,烛花照别若为情。” 宋 无名氏 《瑞桂堂暇录》:“有士人访一妓,妓在开府侍宴,候稍久,遂赋一词寄之云……从来只向掌中看,怎忍在烛花影里。”
(2).烛芯烧焦结成的花状物。 唐 杜甫 李之芳 《夏夜李尚书筵送宇文石首赴县联句》:“雨稀云叶断,夜久烛花偏。” 宋 刘过 《贺新郎·赠邻人朱唐卿》词:“烛花细翦明於昼。” 清 魏源 《行路难》诗之二:“君不见,烛花不剪烛不然。” 巴金 《寒夜》八:“烛芯结了小小的烛花。”
(3).即烛夜花。 清 钱谦益 《元昭太史约过村庄却寄》诗之二:“我有烛花新酿酒,迟君同醉莫蹉跎。”参见“ 烛夜花 ”。
词语解释:烛夜花 拼音:zhú yè huā
传说中的花名。花能自酿美酒。《太平广记》卷五十引 唐 李玫 《纂异记·嵩岳嫁女》:“书生曰:‘某有瑞露之酒,酿於百花之中……’谓小童曰:‘折烛夜一花,倾与二君子( 田璆 、 邓韶 )尝。’其花四出而深红,圆如小瓶,径三寸餘,緑叶形类盃。”词语解释:烛临 拼音:zhú lín
(1).谓由上向下照射。《尸子》卷上:“天高明,然后能烛临万物;地广大,然后能载任羣体。”《汉书·五行志下之下》:“日月星辰,烛临下土。”
(2).比喻教化广施。《管子·版法解》:“凡人君者,覆载万民而兼有之,烛临万族而事使之。是故以天地日月四时,为主为质以治天下。”《汉书·翼奉传》:“今陛下明圣,深怀要道,烛临万方,布德流惠,靡有闕遗。”
(3).犹明鉴。 唐 黄滔 《翰林薛舍人启》:“伏以学士舍人,轩铜照胆,蜀秤悬心,仰惟烛临,当极幽奥。”词语解释:烛力 拼音:zhú lì
俗称电灯泡的功率单位,即瓦。 老舍 《赵子曰》第一:“﹝他﹞觉得眼前还有一百二十烛力的西门子电灯,光明,希望!”词语解释:烛心 拼音:zhú xīn
亦作“ 烛芯 ”。 蜡烛中心用以点火的灯草、纱线等。 宋 苏轼 《物类相感志·器用》:“烛心散,以綫缚之。” 元 张宪 《良宵》诗:“铁拨忽敲壶口破,金刀顿翦烛心齐。”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艾》:“其茎乾之……亦可代蓍策,及作烛心。” 巴金 《寒夜》八:“烛芯结了小小的烛花,她也不把它剪去。”词语解释:烛煤 拼音:zhú méi
一种具有细纹理而缺少光泽的烟煤,含大量挥发物,燃烧时发出明亮火焰词语解释:烛乘 拼音:zhú chéng
烛车。 唐 韦嗣立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 魏 珠能烛乘, 秦 璧许连城。”参见“ 烛车 ”。
词语解释:烛车 拼音:zhú chē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若寡人小国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柰何以万乘之国无寳乎?”后因以“烛车”比喻珍贵之物。《宋书·谢庄传》:“臣闻功照千里,非特烛车之珍;德柔邻国,岂徒祕璧之贵。”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酌衢敬宾,钦贤爱老。变正是珍,烛车非寳。如海之深,如日之杲。”词语解释:烛信
插蜡烛用的签子词语解释:烛影斧声 拼音:zhú yǐng fǔ shēng
宋太祖 去世之前, 太宗 入宫的一段传说。 宋 文莹 《续湘山野录》:“急传宫钥开端门,召 开封王 ,即 太宗 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女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 太宗 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顾 太宗 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 太宗 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及 明 柯维骐 《宋史新编》等亦均有类似记述。后人因有以“烛影斧声”指 太宗 杀兄夺位;但亦有称其诬者, 明 程敏政 《宋纪终受考》辨驳尤详。 明 张燧 《千百年眼·烛影斧声》:“ 艺祖 舍子立弟,亙古所无……烛影斧声之疑,恐难置喙於后世也。”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宋纪·太祖皇帝》:“若烛影斧声之疑,又俗儒之见也, 丘琼山 辨之是矣。”词语解释:烛影摇红 拼音:zhú yǐng yáo hóng
(1).灯烛光亮晃动貌。 宋 王詵 《忆故人》词:“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一折:“花遮翠拥,香靄飘霞,烛影摇红,月梁云栋上,金钩十二帘櫳。”《宋宫十八朝演义》第十九回:“只遥见烛影摇红, 晋王 在烛光影里时或离席,像逊让退避的形状。”
(2).词牌名。双调九十六字,仄韵。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乐府二》:“ 王都尉 ( 王詵 )有《忆故人》词云:‘烛影摇红向夜阑’…… 徽宗 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遂令大晟府别撰腔, 周美成 增损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
(3).曲牌名。属南曲大石调。字数与词牌前半阕同,亦有与全阕同的,用为引子。词语解释:烛曜 拼音:zhú yào
见“ 烛燿 ”。
词语解释:烛耀 拼音:zhú yào
燭耀:见“ 烛燿 ”。
燭燿:亦作“ 烛耀 ”。亦作“ 烛曜 ”。 1.照耀。《汉书·宣帝纪》:“神光并见,或兴于谷,烛燿齐宫,十有餘刻。” 颜师古 注:“烛,亦照也。” 晋 成公绥 《天地赋》:“三辰烛燿,五纬重光。”《法苑珠林》卷二三引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云日鲜彩,五色烛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其窣堵波中有佛舍利升餘,每月十五,其夜便放圆光,烛曜灵盘,联辉达曙。”一本作“ 烛燿 ”。
(2).显耀,显扬。 唐 李商隐 《太尉卫公〈会昌一品制集〉序》:“烛耀家声,粉饰国史。”一本作“ 烛燿 ”。词语解释:烛油 拼音:zhú yóu
俗称蜡烛燃点时,受热而溶化成的液态的蜡。 巴金 《家》三五:“灵前一对蜡烛上结了大烛花,烛油继续流下来,堆满了烛台。” 巴金 《团圆》:“燃剩了的蜡烛芯偏垂下来,烛油开始往下流。”词语解释:烛签 拼音:zhú qiān
插蜡烛的签子。 明 沉榜 《宛署杂记·会试》:“铁烛签二千五百个。”词语解释:烛竹 拼音:zhú zhú
竹名。可代烛用,故名。又名丞相竹。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草语·烛竹》:“烛竹多产 永安 天子嶂 ,土人採以代烛。昔 宋 丞相 文天祥 屯军 南岭 ,每生燃此竹,火光照人,今名丞相竹。”词语解释:烛炤 拼音:zhú zhāo
见“ 烛照 ”。
词语解释:烛照 拼音:zhú zhào
亦作“ 烛炤 ”。
(1).烛光照射;光亮照耀。 唐 宋之问 《寿阳王花烛图》诗:“烛照香车入,花临寳扇开。” 宋 范成大 《春来风雨无一日好晴因赋瓶花二绝》之一:“满插瓶花罢出游,莫将攀折为花愁。不知烛照香薰看,何似风吹雨打休。” 明 朱之瑜 《与奥村德辉书》之二:“果能日日读书……则性自开明,若烛炤而数计,自能得乎心,应乎手。”《人民文学》1978年第9期:“ 杨家岭 小小灯火所以烛照天地,光夺日月,只因那灯头上闪射着……民族的希望。”
(2).以喻事物灿烂美好。 北周 庾信 《谢滕王集序启》:“若夫 甘泉宫 里,玉树一丛; 玄武闕 前,明珠六寸,不得譬此光芒,方斯烛照。” 倪璠 注:“言 逌 ( 滕王 )之文章光芒烛照,虽珠玉不能比也。”
(3).明察;洞悉。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铣鋧》:“必多读史传,则此等事自能烛照源流,洞见真妄。”《天雨花》第九回:“可恨陷民罹法网,罪不容诛 郑 姓人…… 正芳 听説连称是,烛照神奸铁案成。” 茅盾 《一个女性》四:“他觉得 琼华 的锐利的眼光能够烛照到他的心。”词语解释:烛车 拼音:zhú chē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若寡人小国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柰何以万乘之国无寳乎?”后因以“烛车”比喻珍贵之物。《宋书·谢庄传》:“臣闻功照千里,非特烛车之珍;德柔邻国,岂徒祕璧之贵。”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酌衢敬宾,钦贤爱老。变正是珍,烛车非寳。如海之深,如日之杲。”词语解释:烛睆 拼音:zhú huǎn
指眼病。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引《淮南子·俶真训》 汉 许慎 注:“烛睆,目内白翳病也。”今本作“蠃瘉蜗睆”。 高诱 注:“蜗睆,目疾也。”词语解释:烛照数计 拼音:zhú zhào shù jì
以烛光照明,用数计算。比喻预料事情正确无误。 唐 韩愈 《送石处士序》:“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 河 决下流而东注;若駟马驾轻车就熟路,而 王良 造父 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词语解释:烛燎 拼音:zhú liáo
燃炬照耀。《吕氏春秋·精谕》:“今 管子 乃以容貌音声,夫人乃以行步气志, 桓公 虽不言,若暗夜而烛燎也。”
指火炬,或指灯烛与火炬。《宋史·礼志二六》:“昨朝拜 安陵 、 永昌陵 ,有司止设酒、脯、香,以未明行事,不设烛燎。” 宋 程俱 《元夕写怀》诗:“何人劝之照,烛燎皆争明。”词语解释:烛鉴 拼音:zhú jiàn
犹明鉴,明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大破贼》:“‘大破贼’大字,是 晋 唐 口语……熟於《世説》者,自当烛鑑。”词语解释:烛营 拼音:zhú yíng
肛门。词语解释:烛刀 拼音:zhú dāo
即烛剪。《宋史·舆服志六》:“有香炉、寳子、香匙、灰匙、火箸、烛臺、烛刀,皆以金为之。”参见“ 烛剪 ”。
词语解释:烛剪 拼音:zhú jiǎn
剪除烛花的剪刀。《红楼梦》第二九回:“﹝小道士﹞照管各处剪蜡花儿,正欲得便藏出去,不想一头撞在 凤姐儿 怀里……那小道士也不顾拾烛剪,爬起来往外还要跑。”词语解释:烛芯 拼音:zhú xīn
见“ 烛心 ”。
词语解释:烛心 拼音:zhú xīn
亦作“ 烛芯 ”。 蜡烛中心用以点火的灯草、纱线等。 宋 苏轼 《物类相感志·器用》:“烛心散,以綫缚之。” 元 张宪 《良宵》诗:“铁拨忽敲壶口破,金刀顿翦烛心齐。”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艾》:“其茎乾之……亦可代蓍策,及作烛心。” 巴金 《寒夜》八:“烛芯结了小小的烛花,她也不把它剪去。”词语解释:烛罩 拼音:zhú zhào
帝王仪仗队中的灯具,亦指执掌灯具的人。《宋史·仪卫志二》:“行幸,则禁卫所差行门、禁卫诸班值、天武亲从官及繖扇、鸣鞭、烛罩等合五百人,随行扈从。”《宋史·仪卫志五》:“驾前诸班值:驾头、鸣鞭、诞马、烛罩三百三十人。”词语解释:烛察 拼音:zhú chá
明察,洞察。《韩非子·孤愤》:“重人不能忠主而进其仇,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烛察其臣,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词语解释:烛夜花 拼音:zhú yè huā
传说中的花名。花能自酿美酒。《太平广记》卷五十引 唐 李玫 《纂异记·嵩岳嫁女》:“书生曰:‘某有瑞露之酒,酿於百花之中……’谓小童曰:‘折烛夜一花,倾与二君子( 田璆 、 邓韶 )尝。’其花四出而深红,圆如小瓶,径三寸餘,緑叶形类盃。”词语解释:烛架 拼音:zhú jià
与烛台装配在一起的铁三脚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