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边烽 拼音:biān fēng
亦作“邉烽”。
(1).边疆报警的烽火。 唐 沉佺期 《塞北》诗之一:“海气如秋雨,边烽似夏云。” 明 梵琦 《居庸关》诗:“渠答自今收战马,兜铃无復置边烽。”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其有边烽传警, 潢池 弄兵,敌国外患之来,羣盗满山之变。”
(2).指代边境上的战事。 南朝 梁 徐悱 《白马篇》:“闻有边烽急,飞候至 长安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戎昱》:“ 宪宗 时,边烽累急,大臣议和亲。” 明 冯梦龙 《女丈夫·红拂投主》:“金戈纷逐,铁马争驰,眼观邉烽四起,指日 西京 累卵危。” 清 顾炎武 《二月十日有事于欑宫》诗:“贼马与边烽,相将溃 中夏 。”
(3).借指边疆。《隋书·房陵王勇传》:“虽北夷猖獗,尝犯边烽,今城镇峻峙,所在严固,何待迁配,以致劳扰。”参见“ 边疆 ”。
词语解释:边疆 拼音:biān jiāng
亦作“ 边壃 ”。亦作“邉疆”。
(1).靠近国界的领土。《左传·昭公十四年》:“好於边疆,息民五年,而后用师,礼也。”《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从 孝文皇帝 亡来,免得塞庭无事, 汉 家将作,你的的专知抄畧边壃,今日捉降,若生是?” 唐 杜甫 《夏夜叹》:“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明 何景明 《漠将篇》:“飞符插羽募精强,连营列阵扫邉疆。” 丁玲 《杜晚香》:“保卫边疆,建设边疆。”
(2).边际。 宋 司马光 《和范景仁西圻野老》:“蚕收百箔桑蔽野,麻麦极望无边疆。”词语解释:夕烽 拼音:xī fēng
边塞烽烟,在傍晚点燃,以报平安。 唐 杜甫 《夕烽》诗:“夕烽来不近,每日报平安。” 朱鹤龄 注:“按 唐 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宋 苏轼 《送岢岚军通判叶朝奉》诗:“夕烽过后人初醉,春雁来时雪未滋。” 清 顾炎武 《江上》诗:“江上传夕烽,直彻 燕 南陲。”词语解释:传烽 拼音:chuán fēng
点燃烽火,逐站相传,以报敌情。 宋 苏轼 《登州召还议水军状》:“自国朝以来常屯重兵,教习水战,旦暮传烽以通警急。” 明 陈子龙 《出自蓟州门行》:“传烽始北塞,列戍望南楼。” 清 鲍鉁 《范文贞公祠》诗:“当年 闽 海见传烽,犀兕空多弃甲重。” 康有为 《登万里长城》诗:“清时堡堠传烽静,出塞山川作势雄。” 王国维 《观堂集林·敦煌汉简跋十三》:“古者传烽以多少为识,如《墨子·号令》、《杂守》二篇所言,皆以烽之多少示敌之远近者也。”词语解释:狼烽 拼音:láng fēng
古时边防燃狼粪以报警的烽火。 宋 苏辙 《落叶满长安分题》诗:“衣信催烦杵,狼烽报极边。” 宋 陆游 《谢池春》词之一:“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 清 贝青乔 《哀甬东》诗:“狼烽一夕红过江,血染连村成战垒。”参见“ 狼烟 ”。
词语解释:狼烟 拼音:láng yān
亦作“ 狼烟 ”。
(1).燃狼粪升起的烟。古时边防用作军事上的报警信号。 唐 杜牧 《边上闻笳》诗之一:“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契丹 焚其市邑,一日狼烟百餘举。” 胡三省 注:“ 陆佃 《埤雅》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说岳全传》第二二回:“日有羽书之报,夜有狼烟之警。”《文汇报》1983.3.7:“低沉、悠长的螺号声……像古代烽火台报警的狼烟,一处升起,四处冒烟,霎时唤起了四面八方的螺号声。”
(2).比喻战火或战争。《古尊宿语录·东林和尚云门庵主颂古》:“四海狼烟静,中原信息通,罢拈三尺剑,休弄一张弓。”《三国演义》第二一回:“既把孤身离虎穴,还将妙计息狼烟。”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 白莉苹 虽然老练些,可是说着说着,想起了自己处在狼烟下的父母和故乡,她也不禁同 小崔 一样趴在床栏上哭了。”
(3).借指妖氛。《四游记·唐三藏被妖捉获》:“老者道:‘经非难取,只是那途中狼烟难行。我们闻得前去,有三十里路远,有一座山,叫做 八里黄风山 ,那山中多有妖怪,故言难取。’”词语解释:举烽 拼音:jǔ fēng
(1).燃点报警烽火。《墨子·号令》:“昼则举烽,夜则举火。”《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与 魏王 博,而北境传举烽,言‘ 赵 寇至,且入界。’” 宋 苏轼 《骊山三绝句》之二:“几变雕墙几变灰,举烽指鹿事悠哉。”
(2).见“ 举燧 ”。
词语解释:举燧 拼音:jǔ suì
(1).燃起火把。《文选·张衡〈西京赋〉》:“升觴举燧,既釂鸣鐘。” 薛综 注:“燧,火也。谓行酒举烽火以告众也。”《后汉书·班固传上》:“割鲜野食,举燧命爵。”按,《文选·班固〈西都赋〉》作“举烽”。
(2).燃起告警烽烟。《宋史·种世衡传》:“有急,则举燧介马以待。”词语解释:连烽 拼音:lián fēng
(1).连延的烽燧。 北周 庾信 《同卢记室从军》诗:“连烽对岭度,嘶马隔河闻。”
(2).喻战事。 清 徐旭丹 《兵船行》:“一朝连烽迷海道,帆檣如山倏然倒。”词语解释:惊烽 拼音:jīng fēng
报警的烽火。惊,通“ 警 ”。《墨子·杂守》:“亭一鼓,寇烽、惊烽、乱烽、传火,以次应之,至主国止。” 唐 沉亚之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如此,则王畿之内,安有惊烽之虞哉!”词语解释:烟烽 拼音:yān fēng
烽烟。指战火。 前蜀 杜光庭 《贺稚川进白鹊表》:“荡疆埸之烟烽,永归北极;静寰区之榛梗,自我西方。”词语解释:宵烽 拼音:xiāo fēng
夜间的烽火。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至於鐺鐺晓漏,的的宵烽,隔 溆浦 而相闻,临高臺而可望。”词语解释:贼烽 拼音:zéi fēng
贼寇进犯的战火。 明 张凤翼 《红拂记·奇逢旧侣》:“竟相从,他出门投主我无人共,谁料 咸阳 起贼烽。” 明 边大绶 《虎口馀生记》:“余十一月自 泽 归里,捻指逾岁,贼烽已逼 晋 而东。” 清 吴大澂 《愙斋日记·咸丰十一年》:“连日贼烽甚紧, 青浦 一股,窜扰 泗涇 ,蔓延至于 真如 、 大场 。”词语解释:军烽 拼音:jūn fēng
军事报警的烽火。 唐 李商隐 《有感》诗之一:“鬼籙分朝部,军烽照上都。”词语解释:乱烽 拼音:luàn fēng
古时用烽火报警的三种信号之一。《墨子·杂守》:“寇烽、惊烽、乱烽,传火以次应之,至主国至。” 孙诒让 间诂:“言举烽有此三等,以为缓急之辨。”词语解释:马烽 拼音:mǎ fēng
(1922- )作家。山西孝义人。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晋绥出版社总编辑、山西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山西分会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与西戎合作),短篇小说集《我的第一个上级》,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及《刘胡兰传》等。词语解释:桔槔烽 拼音:jié gāo fēng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与 魏王 博,而北境传举烽。” 裴駰 集解引 文颖 曰:“作高木櫓,櫓上作桔槔,桔槔头兜零,以薪置其中,谓之烽。常低之,有寇即火然举之以相告。”后因称烽火台为“桔槔烽”。 唐 张仲素 《塞下曲》之五:“阴磧茫茫塞草腓,桔槔烽上暮云飞。”词语解释:海烽 拼音:hǎi fēng
指海上警报。古时边境有敌入侵时,即举火烟报警。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国初防海规画至为精密,百年以来海烽久熄,人情怠玩,因而隳废。”词语解释:寇烽 拼音:kòu fēng
古时报警烽火之一。《墨子·杂守》:“寇烽、惊烽、乱烽,传火以次应之,至主国止,其事急者引而上下之。”词语解释:放烽 拼音:fàng fēng
燃放烽火。《唐六典·兵部·职方郎中》:“其放烽有一炬、二炬、三炬、四炬者。”词语解释:爟烽 拼音:guàn fēng
报警的烽火。亦指战事。 南朝 陈 徐陵 《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朝披羽檄,夜照爟烽。”《陈书·宣帝纪》:“爟烽未息,役赋兼劳。” 北周 庾信 《陕西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爟烽并照,象马单奔。”词语解释:燋烽 拼音:jiāo fēng
烽火。 宋 洪适 《隶续·晋右军将军郑烈碑》:“鄗方有戎马之尘,边邑覩燋烽之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