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金焦 拼音:jīn jiāo
金山 与 焦山 的合称。两山都在今 江苏省 镇江市 。 金山 原名 浮玉 ,因 裴头陀 江际获金, 唐 贞元 间 李骑 奏改。 焦山 因 汉 焦光 隐居此山得名。 元 萨都剌 《题喜寿里客厅雪山壁图》诗:“ 大江 东去流无声, 金 焦 二山如水晶。” 明 张煌言 《和定西侯张侯服留题金山原韵》之三:“天入 金 焦 锁钥旧,地过 丰 镐 鼓鐘新。” 陆曾沂 《杂题社刻十五集诗录后》诗:“别有云天知己泪, 金 焦 两点倚残阳。”词语解释:沃焦 拼音:wò jiāo
(1).亦作“ 沃燋 ”。古代传说中东海南部的大石山。《文选·郭璞〈江赋〉》:“出 信阳 而长迈,淙 大壑 与 沃焦 。” 李善 注引《玄中记》:“天下之大者,东海之 沃焦 焉,水灌之而不已。 沃焦 ,山名也,在东海南方三万里。”《文选·嵇康〈养生论〉》“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 尾閭 ” 李善 注引 晋 司马彪 曰:“一名 沃燋 ……在 扶桑 之东,有一石,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海水注者无不燋尽,故名 沃燋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 沃焦 之石,何气所然。” 清 邓旭 《钱塘看潮》诗:“伊昔惟闻东流之水无尽期, 沃焦 澒洞为漏巵。”
(2).古代传说中的异人。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二:“东方有 螗螂 、 沃焦 。”词语解释:婆饼焦 拼音:pó bǐng jiāo
鸟名。其鸣声如婆饼焦,故名。 宋 王质 《林泉结契》卷一:“婆饼焦,身褐,声焦急,微清,无调。作三语:初如云婆饼焦;次云不与吃;末云归家无消息。后两声若微于初声。” 宋 梅尧臣 《寄送吴公明屯田通判泰州》诗:“一闻春禽婆饼焦,竹林山木生萧条。” 宋 楼钥 《泉口净明院昼寝》诗:“林间婆饼焦,悠悠时一鸣。” 清 陈维崧 《满江红·江村夏咏》词:“婆饼焦啼秧马活,社公雨过繅车响。”参见“ 婆饼 ”。
词语解释:婆饼 拼音:pó bǐng
即婆饼焦。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虫鱼禽兽·婆饼》:“昔人有远戍,其妇山头望之,化为石。其母为饼,将以为餉,使其子侦之,恐其焦不可食也,往已无及矣。因化此物,但呼婆饼焦也。今 江 淮 所在有之。” 清 孙枝蔚 《禽言》诗:“儿勿恼,婆饼虽焦婆心好。”参见“ 婆饼焦 ”。词语解释:枯焦 拼音:kū jiāo
(1).干枯。多用以形容旱天中的植物。《后汉书·鲁恭传》:“ 三辅 、 并 、 凉 少雨,麦根枯焦。”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天地否隔,万物枯焦。百姓喁喁,无所控诉。” 唐 白居易 《月夜登阁避暑》诗:“迴看归路旁,禾黍尽枯焦。”《水浒传》第十六回:“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陈毅 《赣南游击词》:“满山抄,草木变枯焦。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
(2).指旱焦的禾苗。 宋 陆游 《急雨》诗:“弹压旱气苏枯焦, 祝融 退听不敢骄。”词语解释:心焦 拼音:xīn jiāo
心中着急烦躁。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三:“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唐 张鷟 《游仙窟》:“千里千肠热,一念一心焦。”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楔子:“试期尚远莫心焦,且在寒家过几朝。” 茅盾 《动摇》十一:“ 罗兰 ,你怎么出去了半天!我们等得心焦极了。”词语解释:下焦 拼音:xià jiāo
中医学名词。三焦之一。指胃的下口到盆腔的部分,包括肾、小肠、大肠、膀胱等脏器。《灵枢经·营卫生会》:“下焦者,别迴肠,注於膀胱,而渗入焉。故水穀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以藏府而论,参惟至上焦、中焦,而下焦不至焉。”参,人参。参见“ 三焦 ”。
词语解释:三焦 拼音:sān jiāo
中医学名词。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别下於三焦、膀胱。” 张守节 正义引《八十一难》:“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也;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也。下焦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也。”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二折:“烘烘的烧五臟,火火的燎三焦。”词语解释:茅焦 拼音:máo jiāo
战国 齐 人,以敢谏见称。 秦始皇 母后私通 嫪毐 , 毐 以假父之尊专国事,骄纵为乱, 始皇 取而车裂之,迁太后于 萯阳宫 ,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戮。死者已二十七人,而 茅焦 犹冒死上谒,解衣伏质,喻以利害, 始皇 悟而赦之,迎太后归 咸阳 ,尊 焦 为上卿。见 汉 刘向 《说苑·正谏》。《史记·秦始皇本纪》:“ 齐 人 茅焦 説 秦王 曰:‘ 秦 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 秦 也。’ 秦王 乃迎太后於 雍 而入 咸阳 ,復居 甘泉宫 。” 唐 元稹 《四皓庙》诗:“ 茅焦 脱衣諫,先生无一言。”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邵经邦讥议礼》:“议礼诸臣自比 茅焦 之諫,訕上无礼,逮下詔狱讯治。”词语解释:爨下焦 拼音:cuàn xià jiāo
即焦尾琴。借指高雅之古曲。 宋 刘克庄 《鹧鸪天·戏题周登乐府》词:“纷纷竞奏 桑间 曲,寂寂谁知爨下焦。”参见“ 爨下餘 ”。
词语解释:爨下余 拼音:cuàn xià yú
谓灶下烧残的良木。典出《后汉书·蔡邕传》:“ 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 邕 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后以“爨下餘”比喻幸免于难的良材。 唐 韩愈 《题木居士》诗:“为神詎比沟中断?遇赏还同爨下餘。”词语解释:苦焦 拼音:kǔ jiāo
言土地贫瘠。 杜鹏程 《平常的女人》一:“你知道 老郑 没了……何必在天寒地冻时候来这苦焦的地方?” 李若冰 《在柴达木盆地》:“现在,咱的国家,就是要把苦焦的地方变成人民的乐园!”词语解释:中焦 拼音:zhōng jiāo
(1).中医学名词。三焦之一。指腹腔的上部。《难经·荣卫三焦》:“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 虞庶 注:“中焦,乃脾胃也。”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摄生》:“以藏府而论,参惟至上焦、中焦,而下焦不至焉。” 鲁迅 《呐喊·明天》:“他中焦塞着。”参见“ 三焦 ”。
(2).中医学名词。温病辨证。指持续高热阶段,邪在胃肠或脾经。
词语解释:三焦 拼音:sān jiāo
中医学名词。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别下於三焦、膀胱。” 张守节 正义引《八十一难》:“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也;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也。下焦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也。”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二折:“烘烘的烧五臟,火火的燎三焦。”词语解释:忧焦 拼音:yōu jiāo
忧愁焦急。 唐 孟郊 《晚雪吟》:“天念岂厚薄,宸衰多忧焦。”词语解释:三焦 拼音:sān jiāo
中医学名词。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别下於三焦、膀胱。” 张守节 正义引《八十一难》:“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也;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也。下焦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也。”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二折:“烘烘的烧五臟,火火的燎三焦。”词语解释:发焦 拼音:fā jiāo
(1).感到着急。《三侠五义》第一回:“ 刘后 心内发焦,説:‘我何不以毒攻毒,叫 陈林 掌刑追问。’” 梁斌 《播火记》二三:“ 朱老星 唔唔哝哝地说:‘到底不如早来之好,叫别人心上发焦。’”
(2).烧焦并散发出焦味。如:火太猛,锅里的鱼发焦了。词语解释:调焦 拼音:tiáo jiāo
调整焦距使物像清楚词语解释:焦焦 拼音:jiāo jiāo
(1).象声词。啼声之细微者。《韩诗外传》卷十:“焦焦如有啼者声。” 汉 刘向 《说苑·辨物》:“耳中焦焦,如有啸者声。”
(2).忧急貌。 唐 杜牧 《罪言》:“未尝五年间不战,生人日顿委,四夷日猖炽,天子因之幸 陕 、幸 汉中 ,焦焦然七十餘年矣。” 唐 孟郊 《送李翱习之》诗:“壮年俱悠悠,逮兹各焦焦。”词语解释:烧焦 拼音:shāo jiāo
由于过度烧、烤而炭化变色。例如:烤肉的底部被厨师烧焦了。词语解释:上焦 拼音:shàng jiāo
中医谓六腑中的三焦之一。一般指胃的上口到舌下这一部位,包括心肺。主要功能是呼吸和血液循环等。《灵枢经·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夫虚证种种不同,而参之性则专有所主,不通治各证。以藏府而论,参惟至上焦、中焦,而下焦不至焉。”参见“ 三焦 ”。
词语解释:三焦 拼音:sān jiāo
中医学名词。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别下於三焦、膀胱。” 张守节 正义引《八十一难》:“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也;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也。下焦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也。”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二折:“烘烘的烧五臟,火火的燎三焦。”词语解释:龟焦 拼音:guī jiāo
见“ 龟燋 ”。
词语解释:龟燋 拼音:guī jiāo
(1).龟甲和灼龟的引火柴。《仪礼·士丧礼》:“卜人抱龟燋,先奠龟西,首燋在北。” 贾公彦 疏:“卜人抱龟燋者,谓从塾上抱乡閾外待也……乡时先奠龟次奠燋。” 宋 陈造 《凌晨张司户惠诗次韵》之二:“雉翳龟燋缘有用,未闻金弹中沙鸥。” 清 曹寅 《松茨四兄过西池成诗》之八:“茫茫红尘中,末路炳龟燋。”
(2).偏指引火柴。
(3).龟甲灼焦。谓卜不成兆。《左传·定公九年》:“ 晋 车千乘在 中牟 。 衞侯 将如 王氏 ,卜过之,龟焦。” 杜预 注:“龟焦,兆不成。”《宋书·符瑞志上》:“乃召史卜之,龟燋。” 明 张思鼎 《瑯邪代醉编·龟卜》:“传称 武王 伐 紂 ,卜而龟焦。”词语解释:乾焦
干燥枯焦。《法苑珠林》卷九:“头髮蓬乱,脣口乾焦。”《西游记》第七五回:“人筋缠在树上,乾焦晃亮如银。”词语解释:舌敝唇焦 拼音:shé bì chún jiāo
谓说话过多,致使舌疲唇干。形容费尽口舌。 清 李渔 《奈何天·筹饷》:“趲军粮,我这里力尽筋疲,舌敝唇焦。竝不见些儿餉。” 鲁迅 《彷徨·孤独者》:“亲戚本家都说到舌敝唇焦,也终于阻当不住。”亦作“ 舌敝唇枯 ”。 孙中山 《〈民报〉发刊词》:“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 中国 以比 欧 美 。”词语解释:锅焦 拼音:guō jiāo
锅巴词语解释:闲焦 拼音:xián jiāo
无故争吵。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二折:“今日个散钱呵您不合閒焦,看我面也合道是躭饶。他主着意和人硬挺,便睁着眼大呼小叫。”词语解释:口干舌焦 拼音:kǒu gān shé jiāo
见“ 口燥唇乾 ”。
词语解释:口燥唇乾
亦作“ 口乾舌燥 ”。亦作“ 口乾舌焦 ”。 形容口渴、焦灼或说话过多。《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乾。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叶圣陶 《未厌集·小病》:“差不多一切的焦躁和乱想都会集中到这上头去。于是口干舌燥,头里岑岑地作响。” 柯岩 《东方的明珠》:“那时,是她和她一起制定计划,一起讲课,真是讲得口干舌燥,磨破了嘴皮。” 袁静 《伏虎记》第二回:“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口干舌焦。”词语解释:聚焦 拼音:jù jiāo
使光或电子束等聚集于一点。如:聚焦成像。词语解释:聒聒焦焦 拼音:guō guō jiāo jiāo
犹言哇哇乱叫。形容吵嚷声。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四折:“只见那孩儿每闹闹嚷嚷,聒聒焦焦,簇捧着法场前去。”词语解释:口乾舌焦
见“ 口燥唇乾 ”。
词语解释:口燥唇乾
亦作“ 口乾舌燥 ”。亦作“ 口乾舌焦 ”。 形容口渴、焦灼或说话过多。《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乾。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叶圣陶 《未厌集·小病》:“差不多一切的焦躁和乱想都会集中到这上头去。于是口干舌燥,头里岑岑地作响。” 柯岩 《东方的明珠》:“那时,是她和她一起制定计划,一起讲课,真是讲得口干舌燥,磨破了嘴皮。” 袁静 《伏虎记》第二回:“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口干舌焦。”词语解释:跋焦 拼音:bá jiāo
古时西北少数民族用羊占卜的方法。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 西戎 用羊卜,谓之‘跋焦’;卜师谓之‘廝乩’。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又有先呪粟以食羊,羊食其粟,则自摇其首,乃杀羊视其五藏,谓之‘生跋焦’。”词语解释:遗焦 拼音:yí jiāo
《后汉书·蔡邕传》:“ 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 邕 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后以“遗焦”谓遗弃表面烧焦的良木。引申为遗弃人才而不用。 明 文徵明 《九日游双塔院次渊明己酉九日韵》:“古来明哲士,取材不遗焦。”词语解释:舌干唇焦
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反复申说、劝道。也作舌敝唇焦词语解释:近火先焦
比喻无辜的人因最接近祸源而首先遭殃词语解释:鬼烂神焦 拼音:guǐ làn shén jiāo
形容火灾惨烈,众多的人被烧死。语出 唐 韩愈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截然高周烧四垣,神焦鬼烂无逃门。” 清 钱谦益 《狱中杂诗》之十二:“天荒地老餘圜土,鬼烂神焦见积尸。”词语解释:干焦 拼音:gàn jiāo
干燥枯焦。《法苑珠林》卷九:“头髮蓬乱,脣口乾焦。”《西游记》第七五回:“人筋缠在树上,乾焦晃亮如银。” 词语解释:铜焦 拼音:tóng jiāo
见“ 铜鐎 ”。
词语解释:铜鐎 拼音:tóng jiāo
亦作“ 铜焦 ”。 铜制的盆形炊器,下有三足,附长柄,多用于温羹。或说即刁斗。古代军中用以炊饭、巡更。盛行于 汉 晋 。 唐 骆宾王 《荡子从军赋》:“铁骑朝常警,铜焦夜不鸣。” 陈熙晋 注引 孟康 曰:“以铜作鐎器,受一斗,昼炊饭食,夜击持行,名曰刁斗。” 明 冯时可 《月赋》:“秋入铜鐎,寒侵犀札。”词语解释:辣焦焦 拼音:là jiāo jiāo
方言。形容火辣辣的感觉。《革命民歌集·红军来了就翻梢》:“太阳出来辣焦焦,青山不怕没柴烧。”词语解释:黄焦焦 拼音:huáng jiāo jiāo
形容黄而干枯。 鲁迅 《彷徨·离婚》:“七大人随即用那一只手的一个指头蘸着掌心,向自己的鼻孔里塞了两塞,鼻孔和人中立刻黄焦焦了,他皱着鼻子,似乎要打喷嚏。”词语解释:憋憋焦焦 拼音:biē biē jiāo jiāo
烦躁,气恼。词语解释:巴焦 拼音:bā jiāo
芭蕉。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异名》:“巴焦曰巴且。”参见“ 巴且 ”。
词语解释:巴且 拼音:bā qiě
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很大,花白色,果实与香蕉相似,可以吃。《汉书·司马相如传上》:“诸柘巴且。” 颜师古 注引 文颖 云:“巴且,草,一名巴蕉。”按,《文选》 李善 注作“巴苴”。词语解释:宽焦 拼音:kuān jiāo
亦称“ 宽焦薄脆 ”。 一种又薄又脆的油炸食物。犹今之薄脆。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饼店》:“胡饼店即卖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碢、髓饼、新样满麻。” 明 胡侍 《真珠船·侧厚》:“宽焦,即《武林旧事》所谓宽焦薄脆者,今京师但名薄脆。”词语解释:炼焦 拼音:liàn jiāo
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经高温加热,使煤发生分解,得到焦炭。词语解释:炙勃焦 拼音:zhì bó jiāo
古代占卜法之一种。《宋史·外国传二·夏国下》:“每出兵则先卜。卜有四:一、以艾灼羊脾骨以求兆,名‘炙勃焦’。”词语解释:对焦 拼音:duì jiāo
指使用照相机时调整好焦点距离词语解释:怨怨焦焦 拼音:yuàn yuàn jiāo jiāo
哀伤焦急貌。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三折:“呀,见孩儿卧血泊,那一个哭哭号号,这一个怨怨焦焦,连我也战战摇摇,直恁般歹做作,只除是没天道。”词语解释:团焦 拼音:tuán jiāo
圆形草屋。《北齐书·神武帝纪上》:“后从 荣 ( 尒朱荣 )徙据 并州 ,抵 扬州 邑人 庞苍鹰 ,止团焦中。”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农夫 陈四 ,夏夜在团焦守瓜田。”《通雅·宫室》:“团焦,团标也……标音瓢,今人曰团瓢,谓为一瓢之地也。”词语解释:管秃唇焦 拼音:guǎn tū chún jiāo
笔写秃了,嘴唇说干了。比喻交涉过程中费了很大的气力。 清 薛福成 《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官保护华民疏》:“外部以咨商藩部为辞,藩部以官民不便为説,虽管秃唇焦,而终无如彼何。”词语解释:老实巴焦 拼音:lǎo shí bā jiāo
忠厚纯朴,循规蹈矩。 老舍 《骆驼祥子》七:“火气壮当不了吃饭。像你这么老实巴焦的,安安顿顿的在这儿混些日子,总比满天打油飞去强。”词语解释:老实八焦 拼音:lǎo shí bā jiāo
同“ 老实巴焦 ”。 老舍 《赵子曰》第十一:“喝!咱们平常日子看着 莫先生 老实八焦的,敢情他真生气的时候更不好惹!”词语解释:灼焦 拼音:zhuó jiāo
燃烧已经枯焦之物。 宋 欧阳修 《病暑赋》:“惟衰病之不堪兮,譬燎枯而灼焦。”词语解释:熨斗焦 拼音:yùn dǒu jiāo
砚石纹理名。因石纹如熨斗焦物状而得名。 宋 王明清 《挥麈馀话》卷二:“ 陈公 密縝 未达时,尝知 端州 ,闻部内有富民蓄一研奇甚,至破其家得之。研面世所谓熨斗焦者成一黑龙奋迅之状,可畏二鸜鵒眼以为目,每遇阴晦则云雾輒兴。”参阅 清 余怀 《砚林》。词语解释:婆焦 拼音:pó jiāo
古代 蒙古 发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