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九艳去声 [zhàn,占据][详注1][详注2][《集韵》力验切,音潋。爁焱火延。][详注3]


注1:沾 音店。亦水名。又县名,在乐平。《汉志》属上党郡。《广舆记》太原府乐平县,本汉沾县。
注2:盐 音艳。《广韵》以盐腌物也。《礼·内则》屑桂与姜以洒诸上,而盐之。
注3:胁 《广韵》许欠切《集韵》虚欠切,音搚。妨也。
末字词组
光焰吐焰蜡焰香焰热焰赫焰魔焰势焰
焰焰冷焰青焰鹤焰烘焰贵焰张焰焱焰
灯焰文焰谤焰炎焰芒焰飞蛾赴焰掀焰宠焰
气焰虐焰萤焰敌焰荣焰饿焰毒焰爱焰
烈焰宝焰霞焰逆焰豪焰飙焰炬焰熙焰
火焰兰焰电焰权焰谗焰顽焰情焰熛焰
阳焰炽焰阴焰犀焰贼焰青焰焰氛焰红焰焰
烛焰凶焰旗焰乌焰重明继焰内焰声焰外焰
烟焰寒焰威焰兽焰锋焰空花阳焰后焰复仇的火焰

词语解释:光焰  拼音:guāng yàn
亦作“ 光燄 ”。
(1).火焰;火光。《朱子语类》卷五:“譬如这火,是因得脂膏,便有许多光燄。” 清 蒋一葵 《长安客话·玉脂灯台》:“ 琉球 进玉脂鐙台,油一两,可照十夜,光燄鉴人毛髮,风雨尘埃皆不能侵。” 茅盾 《子夜》十五:“板桌上的洋油灯只有黄豆大小的一粒光焰。”
(2).光辉;光芒。 宋 梅尧臣 《喜谢师厚及第》诗:“南方朱鸟目,光焰令人惊。”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惟逆 贤 之服,奢僭更甚,及籍没皆赏给钟鼓司,凡承应则穿之,光焰耀目。” 瞿秋白 《关于高尔基的书》:“新的文学--普洛文学也在 高尔基 的周围放着万丈的光焰了。”
(3).比喻权势炽盛。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嗤鄙·脔婿》:“ 赵 幼女甫笄,才而艳……适会元 蔡茂春 室人亦亡,慕 赵 光燄,託媒为道地, 赵 喜甚, 蔡 遂委禽为赘壻。”
(4).佛像后饰有火焰图案的衬障。《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 董宗之 採珠没水底,得佛光燄, 交州 送臺,以施於像,又合焉。”
词语解释:焰焰  拼音:yàn yàn
亦作“燄燄”。
(1).火苗初起貌。《书·洛诰》:“无若火始燄燄,厥攸灼叙,弗其絶。”《孔子家语·观周》:“焰焰不灭,炎炎若何!” 宋 司马光 《上庞副枢论贝州事宜书》:“夫炎炎不絶,焰焰奈何!当事之微,治之易耳;时至不为,祸如发机。” 明 方孝孺 《过宁陵县学》诗:“滔滔未有艾,燄燄安所从?”
(2).火焰炽烈貌。 北周 庾信 《灯赋》:“辉煇朱烬,焰焰红荣。” 唐 元稹 《董逃行》:“ 董 逃 董 逃 董卓 逃,揩鏗戈甲声劳嘈。剜剜深脐脂焰焰,人皆数叹曰:尔独不忆年年取我身上膏。”《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吓杀员外,慌忙走来时,只见焰焰地烧着。”
(3).明亮貌;鲜明貌。 唐 杨炯 《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明星燄燄,不临 太丘 之前;暮雨沉沉,不散 巫山 之曲。” 唐 王毂 《苦热行》:“ 祝融 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宋 范仲淹 《览秀亭》诗:“焰焰众卉明,袞袞新泉流。” 宋 叶适 《奉赋成都新园咏归堂》之一:“沃沃葵莧畦,焰焰棠杏坞。” 宋 朱弁 《炕寝三十韵》:“飞飞涌玄云,燄燄积红玉。”
(4).炎热貌。 唐 杨巨源 《夏日苦热同长孙主簿过仁寿寺纳凉》诗:“爀爀沸泉壑,燄燄燋砂石。” 宋 梅尧臣 《和江邻几景德寺避暑》:“铁城何燄燄,铁牀亦彤彤。”
(5).形容气势盛貌。 金 元好问 《登封令薛侯去思颂》:“羣小焰焰,如棼丝,如沸糜,殆若不復能措手者。” 金 元好问 《赠修端卿张去华韩君杰三人》诗之六:“异时三客俱焰焰,人伦东国吾无慙。”
词语解释:灯焰  拼音:dēng yàn
亦作“ 灯燄 ”。 灯烛的火焰。 唐 白居易 《宿东林寺》诗:“经窗灯燄短,僧炉火气深。” 宋 梅尧臣 《韩玉汝遗油》诗:“君能置以清油壶,暝照文字灯焰舒。” 叶圣陶 《夜》:“灯焰似乎在化得大,化得大。”
词语解释:气焰  拼音:qì yàn
见“ 气燄 ”。
亦作“ 气焰 ”。
(1).原指开始燃烧、尚未成势的火焰。常以比喻人或其他事物的威势、声势。《左传·庄公十四年》:“人之所忌,其气燄以取之。”《新唐书·丘和传赞》:“帝王之将兴,其威灵气燄有以动物悟人者。”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 吕公 神彩气燄略无少亏。”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八:“ 许爁 者名 坤 , 杭州 人,在京师颇有气燄。”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三章:“当时宗教之气燄极盛,生计制度一切皆受其影响。”
(2).指诗文的气势和力量。 宋 朱熹 《五朝名臣言行录》卷四:“﹝ 寇準 ﹞好为诗,警策清悟,有 刘梦得 、 元微之 风格,其气燄奇拔,则又过之。”《朱子语类》卷一○六:“ 董仲舒 、 匡衡 、 刘向 诸人文字皆善弱无气燄。”
词语解释:烈焰  拼音:liè yàn
亦作“ 烈燄 ”。
(1).炽烈的火焰。 晋 傅玄 《正都赋》:“激衝风于 秦 炉,飞光天之烈燄。” 唐 杜牧 《寄杜子》诗之一:“狂风烈焰虽千尺,豁得平生俊气无?”《说岳全传》第二三回:“一霎时,烈焰腾空,烟雾乱滚,烧得那些番兵番将两目难开。” 秦牧 《艺海拾贝·鹦鹉与蝴蝶鸟》:“他们终于双双变成美丽的蝴蝶鸟,冲出烈焰腾空而去。”
(2).比喻激情。 叶圣陶 《夜》:“一阵忿恨的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 许地山 《七宝池上的乡思》:“你的声不能变为爱的喷泉,不能灭我身上一切爱痕底烈焰。”
词语解释:火焰  拼音:huǒ yàn
亦作“ 火炎 ”。亦作“ 火焰 ”。
(1).物体燃烧时所发的炽热的光华。 唐 柳宗元 《逐毕方文》:“各有攸宅兮,时闔而开;火炎为用兮,化食生财。”《元史·顺帝纪七》:“ 大名路 有星如火,从东南流,芒尾如曳篲,堕地有声,火燄蓬勃,久之乃息。” 瞿秋白 《关于俄罗斯和苏联文学的片断》:“火焰熠熠的飞涌,像火山似的。”
(2).喻红色的花苞。 唐 白居易 《题灵隐寺红辛夷花》诗:“紫粉笔含尖火焰,红燕脂染小莲花。芳情香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3).喻鲜红的光彩。 唐 鲍溶 《和淮南李相公夷简喜平淄青回军之作》:“天际兽旗摇火燄,日前鱼甲动金文。”
(4).喻激情。 叶圣陶 《倪焕之》十八:“难道恋爱的火焰在她心头逐渐熄灭了么?”
(5).喻剧烈的斗争环境。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二:“我们的党和军队是在群众中生了根的,是在长期革命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是有战斗力的。”
见“ 火燄 ”。
词语解释:阳焰  拼音:yáng yàn
亦作“ 阳燄 ”。亦作“ 阳焱 ”。
(1).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语本《楞伽经》卷二上:“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燄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 隋 智顗 《摩诃止观》卷一下:“集既即空,不应如彼渴鹿驰逐阳燄。” 唐 元稹 《遣春》诗之四:“阳焰波春空,平湖漫凝溢。”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膏明诱闇蛾,阳焱奔痴鹿。” 许地山 《缀网劳蛛·无法投递之邮件》:“这又是一种渴鹿趋阳焰的事,即令它有千万蹄,每蹄各具千万翅膀,飞跑到旷野尽处,也不能得点滴的水。”
(2).指炽热的阳光。 五代 齐己 《移居西湖作》诗之一:“火云阳焰欲烧空,小槛幽窗想旧峯。”
词语解释:烛焰  拼音:zhú yàn
谓灯烛的光焰。 南朝 梁简文帝 《和湘东王古意咏烛》:“花中烛,似将人意同。忆啼流膝上,烛燄落花中。”《宋史·礼志七》:“风顿止,天宇澄霽,烛燄凝然。”《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那烛燄起的足有五寸餘长。” 叶圣陶 《倪焕之》一:“他清湛的眼睛凝视着烛焰,正在想自己的前途。”
词语解释:烟焰  拼音:yān yàn
亦作“烟焰”。 烟和火焰。 唐 张谓 《长沙失火后戏题莲花寺》诗:“楼殿纵随烟焰去,火中何处出莲花?”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五:“我即其人,脱身烟焰,至于今日。” 鲁迅 《伪自由书·现代史》:“还有将纸塞在嘴巴里点上火,从嘴角鼻孔里冒出烟焰。”
烟与火焰。《北史·来护儿传》:“ 护儿 乃以轻舸数百,直登江岸,袭破其营,因纵火,烟燄张天。”《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 李昌符 焚栈道,栈道几断。 建 控 僖宗 马,冒烟燄中过,宿坂下。”
词语解释:吐焰  拼音:tǔ yàn
亦作“ 吐爓 ”。亦作“ 吐燄 ”。 吐出火焰;发出光焰。 汉 班固 《东都赋》:“焱焱炎炎,扬光飞文;吐爓生风,欱野歕山。” 唐 王勃 《九成宫颂序》:“近陵吐焰,縟奔电於长锋;灌莽生尘,陨飞霜於劲鏃。” 唐 卢仝 《月蚀诗》:“今夜吐燄长如虹,孔隙千道射户外。” 元 吴师道 《次韵柳待制直院晚归》:“庭松吐燄引凌霄,露井银牀冻不消。” 理由 《扬眉剑出鞘》:“这一连串娴熟细腻的剑法,伴随着力度、幅度、深度、精度,杀那间爆发出来,如灵蛇吐焰,银光一闪,正中对方的腹部。”
词语解释:冷焰  拼音:lěng yàn
将要熄灭的火焰。 唐 常达 《山居八咏》之六:“漏转寒更急,灯残冷焰微。”
词语解释:文焰  拼音:wén yàn
文章的光焰。 唐 孟郊 《访嵩山道士不遇》诗:“先生五兵游,文焰藏金鼎。” 宋 周紫芝 《千秋岁》词:“当年文焰, 蜀 锦词华烂。”
词语解释:虐焰  拼音:nüè yàn
亦作“ 虐燄 ”。 残暴的气焰。 明 唐顺之 《王御史毅斋诔》:“嗟吁, 瑾 之祸烈矣!然 瑾 竟不杀公于虐燄横被之日。” 明 李贽 《武臣传·李勣》:“诸公但见犯颜敢諫之为忠,杀身成仁之名美,拘守圣人名教之为贤,不知适所以增 武氏 之虐焰。” 清 方文 《述哀》诗:“问谁张虐燄,使我至此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颁行诏书二》:“妖胡虐焰燔苍穹,淫毒秽宸极。”
词语解释:宝焰  拼音:bǎo yàn
亦作“ 宝燄 ”。 珍宝射出的光辉。 唐 李商隐 《七月二十八日夜梦作》诗:“初梦龙宫宝燄然,瑞霞明丽满晴天。” 宋 朱熹 《山北纪行十二章》之五:“金波从地涌,宝燄穿林飞。” 金 元好问 《宝岩纪行》诗:“遥遥 金门寺 ,宝焰出巖竇。”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珠辉玉润,宝燄金光,自然之色,夫岂不佳?”
词语解释:兰焰  拼音:lán yàn
指烛花。 唐 刘禹锡 《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斐然继声》:“兰燄凝芳泽,芝泥莹玉膏。” 前蜀 薛昭蕴 《浣溪沙》词之六:“故人相送夜开筵,麝烟兰燄簇花鈿。” 清 纳兰性德 《清平乐》词之三:“贪话零星兰燄坠,閒了半床红被。”参见“ 兰烬 ”。
词语解释:兰烬  拼音:lán jìn
烛之馀烬。因状似兰心,故称。 唐 李贺 《恼公》诗:“蜡泪垂兰烬,秋芜扫綺櫳。” 王琦 汇解:“兰烬,谓烛之餘烬状似兰心也。” 唐 皇甫松 《梦江南》词:“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清 纳兰性德 《满宫花》词:“麝烟销,兰烬灭,多少怨眉愁睫。”
词语解释:炽焰  拼音:chì yàn
(1).烈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室罗伐悉底国》:“炽焰飈发,焚轻舟,坠王身,入 无间狱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炽焰中忽生两树, 无忧王 因懺悔,号灰菩提树。” 明 马愈 《马氏日抄·水火称毒》:“懦弱之人,不堪炙炽者,令捧未开花,散之向炽焰,虚则花发,实则花焦。”
(2).亦作“ 炽炎 ”。火势猛烈。《水浒传》第一○八回:“那贼将见 乔道清 迎上来,再把剑望南砍去,那火比前番更是炽焰。” 梁启超 《呵旁观者文》:“如见火之起,不务扑灭,而太息火势之炽炎。”
(3).比喻权势和气焰很盛。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方祸之剡,权璫炽焰,人宜无敢近者。”
词语解释:凶焰  拼音:xiōng yàn
亦作“ 凶燄 ”。 凶恶的气焰。《新唐书·李抱玉传》:“ 史思明 已破 东都 ,凶焰勃然,鼓而行,自谓无前。” 宋 苏舜钦 《瓦亭联句》:“阴霜策策风呼虓,羌贼胆开凶燄豪。” 清 侯方域 《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今凶焰復张,堕坏名城,不下十数。”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馀》:“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 满洲 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
凶恶的气焰。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宗室积习》:“每有淫佚干上之事,有司以其天潢,故为屈法,市井之善良者又多畏其威势,不敢与抗,适足以长其兇焰。” 郑振铎 《桂公塘》十一:“白灿灿的银光收敛了那老妇人的凶焰。”
词语解释:寒焰  拼音:hán yàn
古人称似火而不能引起燃烧的光焰。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 萧丘 有寒燄, 洱海 有阴火。又 江寧县 寺有 晋 时长明灯,火色青而不热。天地间有温泉必有寒火,未可以夏虫之见论也。”
词语解释:蜡焰  拼音:là yàn
蜡烛的火苗。 唐 李群玉 《王内人琵琶引》:“翠幕横云蜡燄光,银龙吐酒菊花香。”
词语解释:青焰  拼音:qīng yàn
亦作“ 青焰 ”。 青蓝色的火焰。常用以指灯光、磷火等。 唐 元稹 《和友封题开善寺十韵》:“灯笼青燄短,香印白灰销。”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下:“ 柳仲涂 开 因曰:‘余顷守 维扬 ,郡堂后菜圃纔阴雨则青燄夕起,触近则散,何耶?’ 寧 曰:‘此燐火也。兵战血或牛马血著土,则凝结为此气,虽千载不散。’” 元 刘清叟 《书灯》诗:“煖分青燄藜烟细,喜动红光花意深。” 瞿秋白 《文艺杂著·那个城》:“他是必须的,人人所渴望的,就是青焰赤苗的火也都等着他。”
见“ 青燄 ”。
词语解释:谤焰  拼音:bàng yàn
指纷乱的议论、诽谤。 清 唐孙华 《再哭姜西溟》诗:“谤燄今已熄,刮磨自生光。”
词语解释:萤焰  拼音:yíng yàn
犹萤光。 唐 许浑 《秋夕宴李侍御宅》诗:“蛩声闻鼓歇,萤燄触帘回。”参见“ 萤光 ”。
词语解释:萤光  拼音:yíng guāng
(1).萤火虫发出的光。 唐 韦承庆 《直中书省》诗:“萤光向日尽,蚊力负山疲。” 宋 徐照 《宿翁灵舒幽居期赵紫芝不至》诗:“蛩响移砧石,萤光出瓦松。”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余﹞但见隔岸萤光明灭万点,梳织於柳堤蓼渚间。”
(2).借指磷光。 李瑛 《钻石》诗:“钻石的河,钻石的山,月光下,到处闪着萤光的幽蓝。”
词语解释:霞焰  拼音:xiá yàn
亦作“ 霞焰 ”。 如火的彩霞。亦以形容景物。 唐 刘言史 《山寺看海榴花》诗:“夜久月明人去尽,火光霞燄递相燃。” 唐 姚鹄 《奉和秘监从翁夏日陕州河亭晚望》:“霞焰侵旌旆,滩声杂管絃。” 唐 无可 《寄题庐山二林寺》诗:“嵐光生叠砌,霞焰发高墉。”
见“ 霞燄 ”。
词语解释:电焰  拼音:diàn yàn
闪电。喻指鞭子。 北周 庾信 《侍从徐国公殿下军行》:“电燄驱龙马,山精鏤宝刀。”参见“ 电策 ”。
词语解释:电策  拼音:diàn cè
闪电。闪电之光如鞭形,故名。 汉 王逸 《九思·守志》:“扬慧光兮为旗,秉电策兮为鞭。” 晋 傅玄 《云中白子高行》:“童女掣电策,童男挽雷车。” 唐 白居易 《酬郑侍御多雨春空过诗》:“鬼转雷车响,蛇腾电策光。”
词语解释:阴焰  拼音:yīn yàn
海中生物所发之光。 唐 李敬方 《题黄山汤院》诗:“阴燄潜生海,阳光暗烛坤。”参见“ 阴火 ”。
词语解释:阴火  拼音:yīn huǒ
(1).海中生物所发之光。 晋 王嘉 《拾遗记·唐尧》:“ 西海 之西,有 浮玉山 。山下有巨穴,穴中有水,其色若火,昼则通曨不明,夜则照耀穴外,虽波涛瀼荡,其光不灭,是谓‘阴火’。” 唐 法振 《送褚先生海上寻封炼师》诗:“明珠漂断岸,阴火映中流。” 清 钱谦益 《丁亥夏题海钓鳌图》诗之三:“阴火初销黑浪迟,投竿错饵自逶迤。”
(2).燐火。俗称鬼火。 唐 窦庠 《夜行古战场》诗:“泉冰声更咽,阴火燄偏青。” 元 韩性 《题龚翠岩中山出游图》诗:“空山无人日昏黄,回风阴火随幽篁。”
(3).地火;地热。 唐 杜甫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诗:“阴火煮玉泉,喷薄涨巖幽。” 仇兆鳌 注:“《博物志》:凡水源有硫磺,其泉则温,故云阴火若煮。” 唐 顾况 《送从兄使新罗》诗:“颶风晴汩起,阴火暝潜烧。”
(4).喻两物相撞击时溅出的物体碎屑。因其状如迸射之火花而实际上无火,故称。 宋 范成大 《爱雪歌》:“长篙斲冰阴火迸,玉版破碎凝不流。”
(5).中医学名词。指肝肾的虚火。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主治·火热》:“黄芪,泻阴火,补元气,去虚热。”
词语解释:旗焰  拼音:qí yàn
旗帜飘扬闪耀。 前蜀 贯休 《古塞下曲》之一:“地使人心恶,风吹旗燄荒。” 唐 温庭筠 《过华清宫二十二韵》:“剑锋挥 太皥 ,旗燄拂 蚩尤 。”
词语解释:威焰  拼音:wēi yàn
亦作“ 威燄 ”。 指显赫的威势气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考察留用》:“是时 严 ( 严嵩 )仅为大宗伯,而威焰已能钳结上下如此。”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南渡诸臣传不备》:“ 史弥远 握权卅餘年,威燄甚於 京檜 。” 茅盾 《子夜》四:“如果他还是往日那样的威焰,在此时一怒之下,大概那位耽误了他们 曾 吴 两府要电的本地电报局长总该倒楣的了。”
词语解释:香焰  拼音:xiāng yàn
亦作“ 香燄 ”。 焚香时出现的烟火。 唐 窦叔向 《春日早朝应制》诗:“御炉香焰暖,驰道玉声寒。” 元 叶颙 《元宵雪感怀次韵》:“寒英忽舞颠狂絮,香燄俄开烂熳莲。”
词语解释:鹤焰  拼音:hè yàn
亦作“ 鹤燄 ”。 烛火。因烛台竦立如鹤,故称。 南朝 梁元帝 《咏池中烛影》:“鱼灯且灭烬,鹤焰暂停辉。” 宋 夏竦 《上元应制》诗:“宝坊月皎龙灯淡,紫馆风微鹤燄平。”
词语解释:炎焰  拼音:yán yàn
(1).火焰。 唐 张说 《安乐郡主花烛行》:“丹炉飞铁驰炎焰,炎霞烁电吐明光。” 明 杨慎 《恶氛行》:“城西放火银汉红,炎焰尘头高十里。”
(2).比喻热烈的情绪。 白平 《凤凰山前的红旗》:“以 凤凰山 前 北店头 为中心的抗 日 红旗,激励着 唐县 广大群众的抗 日 热情,烧起了猛烈的抗 日 的炎焰。”
词语解释:敌焰  拼音:dí yàn
敌人的气焰。 毛泽东 《镇压反革命必须打得稳,打得准,打得狠》:“在 湘 西二十一个县中杀了一批匪首、恶霸、特务,准备在今年由地方再杀一批……只有如此,才能使敌焰下降,民气大伸。”
词语解释:逆焰  拼音:nì yàn
亦作“ 逆燄 ”。 叛逆的气焰。 明 瞿式耜 《任人宜责实效疏》:“当逆焰薰灼之日,正跧伏草土之年,请剑有心,倾葵无路。”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以奴才所闻,各省练军防勇熏其逆燄者,已不乏人,而皆深自祕藏。”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庚申换约之役》:“ 粤 事决裂,而后 天津 畿辅,鼓其狂澜,煽其逆燄,以致禁城渫血。”
词语解释:权焰  拼音:quán yàn
犹权势,气焰。《明史·宦官传一·汪直》:“ 直 每出,随从甚众,公卿皆避道。兵部尚书 项忠 不避,迫辱之,权焰出东厰上。”
词语解释:犀焰  拼音:xī yàn
犀角燃烧的火焰。 唐 刘禹锡 《历阳书事七十韵》:“茧纶牵拨剌,犀焰照澄泓。”参见“ 犀照牛渚 ”。
词语解释:犀照牛渚  拼音:xī zhào niú zhǔ
《晋书·温峤传》:“﹝ 温嶠 ﹞至 牛渚磯 ,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 嶠 遂燬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嶠 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 嶠 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后多用“犀照牛渚”喻洞察幽微。 明 高启 《青丘子歌》:“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 牛渚 万怪呈。”亦省作“ 犀照 ”。 清 袁枚 《黄河秋决闻陕督尹公移节清江寄呈》诗之二:“麈谈立止 黄河 蜀,犀照应愁水府寒。”《世无匹》第六回:“幸各大人犀照高悬,寃情洞见,乞赐超豁。”
词语解释:乌焰  拼音:wū yàn
红日。 唐 罗邺 《冬日旅怀》诗:“乌燄纔沉桂魄生,霜阶拥褐暂吟行。”
词语解释:兽焰  拼音:shòu yàn
亦作“ 兽炎 ”。
(1).指兽形香炉中燃香而生的火焰。 唐 李商隐 《烧香曲》:“入蚕茧绵分小炷,兽燄微红隔云母。” 冯浩 笺注:“《洞天香録》云:‘银钱云母片……可为隔火。隔火者,用以承香,使隔而烧之也。’句即此意,盖如今所云煎香。”
(2).兽炭燃烧发生的火焰。 唐 元稹 《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弊居见赠二十四韵》:“兽炎餘炭在,蜡泪短光衰。”参见“ 兽炭 ”。
词语解释:兽炭  拼音:shòu tàn
做成兽形的炭。亦泛指炭或炭火。《晋书·外戚传·羊琇》:“ 琇 性豪侈,费用无復齐限,而屑炭和作兽形以温酒, 洛 下豪贵咸竞效之。” 唐 张南史 《雪》诗:“千门万户皆静,兽炭皮裘自热。”《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王孙綺席倒金尊,美女红炉添兽炭。” 郁达夫 《寂感》诗之一:“朔风凛冽夜沉沉,兽炭书灯识此心。”
词语解释:热焰  拼音:rè yàn
(1).火焰。 唐 独孤及 《梦远游赋序》:“然后知一生之患假合,岂直芻狗、土梗、热焰、聚沫而已。”
(2).以指炎热的气流。 宋 蔡襄 《庭前小栏花木》诗:“闰夏天气热焰烘,崇朝快雨随清风。”
词语解释:烘焰  拼音:hōng yàn
(1).光焰。 唐 孙思邈 《四言诗》:“洪鑪烈火,烘燄翕赫。”
(2).焕发光华。 宋 蔡襄 《季秋牡丹赋》:“丽或中人,香可专国。刻红炬以烘燄,缀彤霞而荐色。”
词语解释:芒焰  拼音:máng yàn
亦作“ 芒炎 ”。亦作“ 芒燄 ”。 指星的光芒。《汉书·五行志下之下》:“ 元延 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东井……察其驰骋骤步,芒炎或长或短。” 唐 司空图 《〈绝麟集〉述》:“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二·星变奇验》:“﹝ 咸丰 ﹞十一年五月,彗星復出西北,长数十丈……余见其芒燄熊熊,几及帝座一星。”
词语解释:荣焰  拼音:róng yàn
光焰。 唐 张说 《为建安王谢赐衣及药表》:“宜肆典刑,翻加有喜之药。毁车夷马,重振鑾和。穷炭枯茎,重敷荣燄。”
词语解释:豪焰  拼音:háo yàn
指权势者的威风气派。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诗案》:“要官做的,依违豪焰,在所不辞。”
词语解释:谗焰  拼音:chán yàn
指谗毁他人的气焰。《新唐书·李德裕传》:“ 璠 入为尚书左丞,而 漳王 以罪废死,因与户部侍郎 李汉 共譖 德裕 尝赂 仲阳 导王为不轨……独 隋 言:‘ 德裕 大臣,不宜有此。’谗焰少衰。”
词语解释:贼焰  拼音:zéi yàn
亦作“ 贼燄 ”。 贼人的气焰。 明 宋濂 《东丘郡侯花公墓碑》:“贼焰炽若烈火焚,大战三日势愈殷。” 清 钱谦益 《三良诗·高侍郎平仲》:“累卵我势急,中目贼焰摧。” 清 吴家桢 《金陵纪事杂咏》“将星耿耿烛天南,一月居然奏捷三”自注:“ 向 星使剿贼连获大胜,贼燄顿衰。”
词语解释:重明继焰  拼音:zhòng míng jì yàn
谓光焰相继,长明不息。 明 李贽 《五宗说》:“因其支分派别,源流不絶,则名之曰宗;因其重明继燄,明明无尽,则称之曰灯:其实一也。”
词语解释:锋焰  拼音:fēng yàn
见“ 锋燄 ”。
亦作“ 锋焰 ”。 锋颖光焰;锋芒气焰。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四:“甘为弃物於一时,使平日所学眇不见锋燄,亦鄙陋之甚也。”《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遐迩贯珍》:“继而邑令復擒其党十七人置狱,锋焰稍戢。”
词语解释:赫焰  拼音:hè yàn
犹显赫。《五灯会元·雪峰存禅师法嗣·玄沙师备禅师》:“若到这里,体寂寂,常的的,日赫燄,无边表。”
词语解释:贵焰  拼音:guì yàn
高门大族的势焰。 元 袁桷 《隐仙记》:“独 王君 服道士服几七十年,往来 袁氏 门且五世,贵燄侈盛,尝亲见之。”
词语解释:飞蛾赴焰  拼音:fēi é fù yàn
见“ 飞蛾赴火 ”。
词语解释:飞蛾赴火  拼音:fēi é fù huǒ
比喻不惜牺牲而有所作为,或自寻死路,自取灭亡。《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亦作“ 飞蛾赴焰 ”、“ 飞蛾赴烛 ”。《旧唐书·僖宗纪》:“既知四隅断絶,百计奔衝,如穷鸟触笼,似飞蛾赴焰。” 宋 黄庭坚 《演雅》诗:“蛣蜣转丸贱苏合,飞蛾赴烛甘死祸。”参见“ 飞蛾投火 ”。
词语解释:饿焰  拼音:è yàn
饿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湖主》:“日已投暮,凶祥不能自必;而饿燄中烧,忧煎欲死。”
词语解释:飙焰  拼音:biāo yàn
亦作“飈燄”。 指雄壮的气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 陈思 《魏德》,假论客主,问答迂缓,且已千言,劳深勣寡,飈燄缺焉。”
词语解释:顽焰  拼音:wán yàn
指桀骜不驯的气势。 林纾 《〈慎宜轩文集〉序》:“余则以为其才不能过 伯玉 ( 汪伯玉 ),而其顽燄所张,又未能先 枝山 ( 祝枝山 )也。”
词语解释:青焰焰
青蓝色
词语解释:内焰  拼音:nèi yàn
火焰的中间部分,这部分光辉最强,气体在这里分解,氢已完全燃烧,游离碳有很强的还原作用。也叫还原焰。
词语解释:空花阳焰
比喻不切实际的想法。空花:虚幻之花。阳焰:日光中浮动的烟尘
词语解释:魔焰  拼音:mó yàn
妖魔的气焰。 清 丘逢甲 《次韵和马总戎都竜纪胜四绝句》之四:“立马东南望天象,狼星魔燄眼中无。”
词语解释:张焰  拼音:zhāng yàn
(张zhāng)张大其气焰。《明史·厉汝进传》:“ 世蕃 窃弄父权,嗜贿张燄。”
词语解释:掀焰  拼音:xiān yàn
掀起火焰。谓显赫。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四出:“千里外豹变,一时掀焰,归来贺喜。”
词语解释:毒焰  拼音:dú yàn
亦作“ 毒焰 ”。
(1).比喻凶恶的气势。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守尸押葬者,畏 贤 毒燄,不敢主持。”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初贼震公威名,咸胆裂,思解散。猝闻溘逝,毒燄益张。”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家室索隐》:“当时东西二京都陷没了,正是 安禄山 的毒焰不可一世的时候。”
(2).比喻邪恶势力。 鲁迅 《彷徨·伤逝》:“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 子君 ,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
见“ 毒燄 ”。
词语解释:炬焰  拼音:jù yàn
火把燃烧的光芒。 元 马祖常 《陪可用中议祠星于天宝宫》诗:“炬焰天无夜,薰焚树有烟。”
词语解释:情焰  拼音:qíng yàn
爱情的火焰。《当代》1981年第3期:“他已被情焰烧炙的太久了,‘对!这次回去就可以结婚嘛!’”
词语解释:氛焰  拼音:fēn yàn
犹气焰。喻指人的威势、意气。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其氛燄所及,视 乾隆 时,何啻十倍。”
词语解释:声焰  拼音:shēng yàn
亦作“ 声燄 ”。 声威气焰。《新唐书·郑注传》:“﹝ 注 ﹞聚京师轻薄子、方镇将吏,以煽声焰。”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君畴》:“一时声燄,真足动摇山岳,回天而驻日也。”《宋史·佞幸传·朱勔》:“然寇平, 勔 復得志,声焰熏灼。”
词语解释:后焰  拼音:hòu yàn
亦作“ 后燄 ”。 后燃的火焰;后面的火焰。 北齐 刘昼 《新论·惜时》:“夫停灯於缸,先焰非后焰,而明者不能见。” 南朝 梁 萧统 《讲席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后燄难坚明,初心易惊缩。” 唐 无名氏 《纵火牛攻围赋》:“风敲后焰,血洒前锋。”
词语解释:势焰  拼音:shì yàn
势力和气焰。《新唐书·韦渠牟传》:“帝既偏於任听,士之浮竞甘进者争出其门,赫然势焰可炙。”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时 秦会之 当国,数以言罪人,势焰可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此时 万氏 又富又贵,又与皇亲国戚联姻,豪华无比,势焰非常。” 孙犁 《秀露集·戏的梦》:“虽然在这些年,样板戏以独霸 中夏 的势焰,充斥在文、音、美、剧各个方面,直到目前,我还没有正式看过一出、一次。”
词语解释:焱焰  拼音:yàn yàn
火焰。 宋 无名氏 《灌畦暇语》:“五木之火,皆寄传於木。焱燄既合,五者如一。火木之极,然后积而成灰。”
词语解释:宠焰  拼音:chǒng yàn
谓得宠而显赫。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八:“ 宋 王岐公 珪 为学士,尝月夜上召入禁中……翌日,都下盛传天子请客。 宣 政 以还, 京 、 攸 、 王 、 李 ,谐謔唱和,宠燄一时。”
词语解释:爱焰  拼音:ài yàn
犹爱火。佛教以喻情欲。 南朝 梁简文帝 《八关斋制序》:“业动心风,情漂爱燄。”
词语解释:熙焰  拼音:xī yàn
犹烈焰。 南朝 宋 鲍照 《飞蛾赋》:“凌燋烟之浮景,赴熙焰之明光。”
词语解释:熛焰  拼音:biāo yàn
亦作“ 熛爓 ”。 火焰;光芒。 唐 陆羽 《茶经·煮》:“凡炙茶慎勿於风烬间炙,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 清 黄景仁 《登衡山看日出用韩韵》:“吐吞熛爓屏幽魅,亿千万纪功无穷。”
词语解释:红焰焰  拼音:hóng yàn yàn
亦作“ 红燄燄 ”。 形容红如火焰。《初刻拍案惊奇》卷一:“﹝红橘﹞摆得满船红燄燄的,远远望来,就是万点火光,一天星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寄儿 ﹞身子在地上眠着,东方大明,日轮红燄燄钻将出来了。”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阿Q 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词语解释:外焰  拼音:wài yàn
火焰的外层。无色。因供氧充足,燃烧完全,温度最高。具有氧化作用。
词语解释:复仇的火焰  拼音:fù chóu de huǒ yàn
诗歌。闻捷作。1959-1962年发表。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解放新疆为背景,通过人民解放军平定忽斯满叛乱的事件,反映出聚居在巴里坤草原的哈萨克民族从怀疑而转到拥护共产党的曲折过程,记载了帝国主义者和民族反动派从捣乱到失败的历史命运。规模宏伟,结构严谨,充满浓郁的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