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二文平声 [fēn,分离][yún][【廣韻】【集韻】音文。黏唾也。][详注1][详注2][详注3][音煴。瘟瘟,小痛貌。][xūn]


注1:贲 《集韵》符分切,音焚。《书·盘庚》用宏兹贲。《传》宏、贲,皆大也。《诗·大雅》贲鼓维镛。《传》贲,大鼓也。 又《尔雅·释鱼》龟三足,贲。《疏》龟之三足者名贲。
注2:堇 音勤。《说文》黏土也。《徐曰》黄土乃黏。《五代史》刘守光围沧州,城中杂食堇块。 又时也。《管子·五行篇》修槩水土,以待乎天堇。亦作墐。
注3:蕲 《韵会》渠斤切,音芹。《尔雅·释草》薜,山蕲。《注》《广雅》云:山蕲,当归。
首字词组
熏炉熏熏熏炙熏草熏鬻熏粥熏烤熏莸不同器
熏风熏灼熏渍熏腐熏轑熏赫熏掘熏蒸剂
熏笼熏染熏陆熏习熏胥熏制熏烝熏莸
熏香熏穴熏目熏天赫地熏育熏劳熏夕熏裳
熏天熏篝熏烧熏燧熏脩熏剔熏戒熏血
熏蒸熏然熏烘熏豁熏禅熏戗熏服熏炽
熏人熏修熏膏熏辛熏虫熏椓熏晦熏火
熏心熏弦熏腾熏蒿熏祓熏子熏凿熏土
熏沐熏陶熏裛熏黄熏耳熏池熏莸异器熏浸

词语解释:熏炉  拼音:xūn lú
亦作“燻炉”。 用以熏香或取暖的炉子。 唐 卢照邻 《释疾文·悲夫》:“御燻炉兮长不暖,对巵酒兮忧恒满。” 唐 张曙 《浣溪沙》词:“枕障熏炉隔绣帷,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尔应知。”《新唐书·仪卫志上》:“朝日,殿上设黼扆、躡席、熏炉、香案。” 宋 李清照 《浣溪沙》词:“玉鸭熏炉閒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遗犀还解辟寒无?” 宋 范成大 《卜算子》词:“半夜清香入梦来,从此燻炉冷。”
词语解释:熏风  拼音:xūn fēng
东南风;和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熏风。” 高诱 注:“巽气所生,一曰清明风。” 明 徐渭 《忆潘公》诗之一:“记得当时官舍里,熏风已过荔枝红。” 郭沫若 《十年建国增徽识·博物馆》诗:“旭日东方红似火,熏风南国暖於绵。”
词语解释:熏笼  拼音:xūn lóng
亦作“燻笼”。 一种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和取暖用的器物。《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东宫旧事》:“太子纳妃,有漆画手巾熏笼二,条被熏笼三。” 唐 王昌龄 《长信秋词》之一:“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前蜀 薛昭蕴 《醉公子》词:“床上小燻笼, 韶州 新退红。”《红楼梦》第五一回:“ 晴雯 只在熏笼上围坐。” 郁达夫 《日本竹枝词》之七:“紈扇秋来惹恨多,熏笼斜倚奈愁何?”
词语解释:熏香  拼音:xūn xiāng
(1).焚香以沾染香气。 南朝 陈 徐陵 《乌栖曲》之一:“风流 荀令 好儿郎,偏能傅粉復熏香。” 宋 欧阳修 《荷花赋》:“覆翠被以熏香,然犀灯而照浦。” 元 马祖常 《湖北驿中偶成》诗:“十幅蒲帆上 洞庭 ,罗衣熏香钱满篋。”
(2).一种闻之能致人昏睡的香。《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南牀上的 华嬷嬷 合 柳条儿 已是受了那屋里些熏香气息,酣睡沉沉。”
(3).芬芳。 徐迟 《三峡记·芬芳颂》:“我们整个国家……时刻发散出品德的熏香来。”
词语解释:熏天  拼音:xūn tiān
(1).形容气势极盛。《吕氏春秋·离谓》:“毁誉成党,众口熏天。”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八:“臣闻虐暑熏天,不减坚冰之寒;涸阴凝地,无累陵火之热。” 宋 王明清 《挥麈馀话》卷二:“ 勔 恃恩自恣,遣人讽之,且席以熏天之势。”
(2).形容气味浓重。 鲁迅 《坟·写在〈坟〉后面》:“ 刘伶 喝得酒气熏天。”
词语解释:熏蒸  拼音:xūn zhēng
见“ 熏烝 ”。
词语解释:熏烝  拼音:xūn zhēng
亦作“ 熏蒸 ”。 气、味升腾或散发。《墨子·节用中》:“逮夏,下润湿,上熏烝,恐伤民之气,于是作为宫室而利。”《汉书·王莽传中》:“或光自上復於下,流为乌,或黄气熏烝,昭耀章明,以著 黄 虞 之烈焉。” 宋 秦观 《汝水涨溢说》:“ 汝水 涨溢,城堞危险,湿气熏蒸,殆与 吴 越 间不异。” 王统照 《号声·沉船》:“在酒味与烟气的熏蒸中,老主人问了:‘你去了这几天是过海送他们去吧?’”
词语解释:熏人  拼音:xūn rén
拒绝别人。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熏》:“凡熏人者,亦曰吓人也。《诗·桑柔》云:‘反予来赫。’传云:‘炙也。’笺云:‘口拒人为赫。言汝反来赫我,出言悖怒。’”按,《诗·大雅·桑柔》 郑玄 笺:“口距人谓之‘吓’。我恐女见弋获,既往覆阴女,谓啟告之以患难也。女反赫我,出言悖怒,不受忠告。”
词语解释:熏心  拼音:xūn xīn
(1).谓心中焦灼如焚。 唐 韩愈 《祭郑夫人文》:“感伤怀归,陨涕熏心。”
(2).迷住心窍。 宋 王安石 《和王乐道烘虱》:“熏心得祸尔莫悔,烂额收功吾可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言事·一人先忠后佞》:“二人富贵熏心,改口逢世,又諉其责於父师,真悖逆之尤。”
词语解释:熏沐  拼音:xūn mù
(1).熏香沐浴。引申指梳妆打扮。 金 元好问 《答郭仲通》诗之一:“向时诸老供熏沐,此日孤生足駡讥。” 刘半农 《两盗》:“且世女子,多半无情,今日见甲死而恸哭,明日即熏沐以为乙客。”
(2).恩泽。 明 徐渭 《奉徐公书》:“迨於北上,谓得更沾熏沐,庶几桑榆,而臺下遂远承明,失所依庇。”
(3).犹熏陶。 饶宗颐 《清词与东南亚诸国》:“可见其熏沐于 汉 文学者至深。”
词语解释:熏熏  拼音:xūn xūn
亦作“燻燻”。
(1).和悦貌。《诗·大雅·凫翳》:“鳬翳在亹,公尸来止熏熏。” 毛 传:“熏熏,和説也,欣欣然乐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君臣欢康,具醉熏熏。” 薛综 注:“熏熏,和悦貌。”
(2).众多貌。 汉 扬雄 《太玄·交》:“往来熏熏,得亡之门。” 司马光 集注引 王涯 曰:“熏熏,众多之皃。”
(3).温暖貌。《云笈七籤》卷六二:“阳气以至,徧体燻燻如春月也。”
词语解释:熏灼  拼音:xūn zhuó
亦作“燻灼”。
(1).烧炙。 明 杨仪 《高坡异纂》卷中:“明旦,忽书中烟起,发视之,惟纸灰一幅宛然,书无纤毫熏灼痕也。”
(2).指如火烧炙。 明 刘基 《郁离子·虞孚》:“昔者 玄石 好酒,为酒困,五臟熏灼,肌骨蒸煮如裂。” 清 唐孙华 《摇扇》诗:“炎歊熏灼苦连旬,赖有蒲葵巧製新。”
(3).喻声威气势逼人。亦喻指逼人的声威气势。《汉书·叙传上》:“ 建始 、 河平 之际, 许班 之贵,倾动前朝,熏灼四方。”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九域耸其风尘,四海叠其燻灼。” 唐 元稹 《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昔我 宪宗章武皇帝 ,熏灼威名,兵定八极。” 宋 王禹偁 《〈谏议大夫臧公墓志铭〉序》:“故 真定王 再入中书,权贵德望燻灼天下。朝臣得一见与语者,自以为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当 和珅 声势熏灼,举朝无一人敢於纠劾。” 鲁迅 《华盖集·“公理”的把戏》:“‘投虎’、‘割席’、‘名流’的熏灼之状,竟至于斯,则虽报以恶声,亦不为过。”
词语解释:熏染  拼音:xūn rǎn
熏陶与沾染。 宋 叶适 《〈谢景思集〉序》:“﹝ 谢公 ﹞俊笔涌出,排迮老苍,而不能受俗学熏染。”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粤诗》:“君乡东 粤 ,人才最盛,正以僻在 岭 海,不为中原 江 左习气熏染,故尚存古风耳。” 欧阳予倩 《泼妇》:“要知道让一个清洁无瑕的儿童,去受罪恶的熏染,是作母亲的罪恶。”
词语解释:熏穴  拼音:xūn xué
亦作“燻穴”。 烟熏洞穴。 汉 王充 《论衡·命禄》:“ 越王 翳 逃山中,至诚不愿,自冀得代。 越 人熏其穴,遂不得免,彊立为君。”熏,一本作“ 燻 ”。后因以“熏穴”指被拥立为君王。 北周 庾信 《周太子少保步陆碑》:“虽復季末,大成之心守节。既遭燻穴,翻从压纽。 太祖 初封 函谷 ,始合诸侯。”
词语解释:熏篝  拼音:xūn gōu
即熏笼。《广雅·释器》:“熏篝谓之墙居。” 王念孙 疏证:“《方言》:‘篝, 陈 、 楚 、 宋 、 魏 之间谓之墙居。’ 郭 注云:‘今薰笼也。’薰与熏同。” 清 厉鹗 《悼亡姬》诗之八:“消渴频烦供茗椀,怕寒重与理熏篝。” 郑文焯 《鹤道人论词书》:“ 美成 词所云‘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盖记某天以熏篝除湿。”
词语解释:熏然  拼音:xūn rán
同“薰然”。
温和貌;和顺貌。
词语解释:薰然  拼音:xūn rán
温和貌;和顺貌。《庄子·天下》:“薰然慈仁,谓之君子。” 陆德明 释文:“薰然,温和貌。” 唐 李逢吉 《享惠昭太子庙乐章》:“展矣礼典,薰然德馨。” 宋 司马光 《陪始平公燕柳溪》诗:“桃李归时应盛发,薰然和气满春城。” 明 方孝孺 《宋处士碑阴铭》:“见公四子二孙……皆恭敬乐易,薰然有君子之行。”
词语解释:熏修  拼音:xūn xiū
亦作“ 熏脩 ”。佛教语。谓净心修行。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既而四空妙定,熏脩已成;八解明心,庄严斯满。”《法苑珠林》卷九:“光荣佛法,拥护世间,卫像防经,长申供养,疏善记恶,永得熏修也。” 傅尃 《馆夜》诗:“空王肯示皈心法,且办熏修习止观。”
薰修:佛教语。谓焚香礼佛,修养身心。《观无量寿经》:“戒香薰修。”《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隋 江总 《香赞》:“还符戒品,薰修福田。” 明 屠隆 《昙花记·夫人内修》:“皈依三宝,薰修六时。”
词语解释:熏弦  拼音:xūn xián
同“薰弦”。
《孔子家语。辩乐》:"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后以"熏弦"指《南风歌》。
词语解释:薰弦  拼音:xūn xián
《孔子家语·辩乐》:“昔者 舜 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后以“薰弦”指《南风歌》。 唐 许浑 《登尉佗楼》诗:“ 越 人未必知 虞舜 ,一奏薰弦万古风。” 五代 齐己 《贺行军太傅得白氏东林集》诗:“仰贺斯文归朗鉴,永资声政入薰弦。”
词语解释:熏陶  拼音:xūn táo
被一种思想、品行、习惯所濡染而渐趋同化。 梁启超 《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略传》:“﹝ 达尔文 ﹞为教师 亨士罗 所器重,受其熏陶,慨然有立伟功于学界之志。” 茅盾 《追求》八:“现在有他自己在那里日夕熏陶,改变也是容易的。”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曾思懿 是一个自小便在士大夫家庭里熏陶出来的女人。”
词语解释:熏炙  拼音:xūn zhì
同“薰炙”。
(1).犹熏陶。 2.比喻以气势凌人。
词语解释:薰炙  拼音:xūn zhì
(1).犹熏陶。《韩诗外传》卷六:“名声足以薰炙之,威强足以一齐之。” 明 高启 《审游赠陆彦达》:“僻居田里,无相与薰炙以成其道。”
(2).比喻以气势凌人。 宋 陈亮 《与王季海丞相书》:“ 亮 独有所甚忧者, 秦丞相 主和,薰炙天地,身享不过十五年,又六年而和败,通止二十一年耳。”
词语解释:熏渍  拼音:xūn zì
熏染浸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押,熏渍陶染……潜移默化,自然似之。”
词语解释:熏陆  拼音:xūn lù
即薰陆香。 南朝 梁 陶弘景 《授陆敬游十赉文》:“今故賚尔香炉一枚,熏陆副之,可以腾烟紫阁,昭感上司。”
词语解释:熏目  拼音:xūn mù
亦作“燻目”。 用火烟熏炙眼睛。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灵王》:“﹝ 师旷 ﹞燻目为瞽人,以絶塞众虑,专心於星算音律之中。”《新唐书·酷吏传序》:“推劾之吏,以嶮责痛詆为功,凿空投隙,相矜以残……拉胁籤爪,县髮熏目,号曰‘狱持’。”
词语解释:熏烧  拼音:xūn shāo
亦作“燻烧”。
(1).烟熏火烧,以驱狐鼠。比喻惩处坏人。《后汉书·虞延传》:“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
(2).一种烹调方法。指用木柴、木屑等的烟火灼炙食物。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城南录》:“宰夫 杨氏 工宰肉,得炙肉之法,谓之燻烧。”
词语解释:熏烘  拼音:xūn hōng
用烟火烘逼。 宋 司马光 《和王安石〈烘虱诗〉》:“我归彼出疲奔命,备北惊南厌搜逻;所擒至少所失多,捨置熏烘无术那。”
词语解释:熏膏  拼音:xūn gāo
点燃灯烛。谓夜以继日。 清 姚鼐 《闻河决张瑞书以陕汝道督工殁焉怆悼作诗》:“袞罢愧乏当时用,焉敢熏膏议 楚龚 。”
词语解释:熏腾  拼音:xūn téng
炽盛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僧》:“歷 火燄山 ,山重重,气熏腾若炉灶。” 康濯 《东方红》第五章:“ 齐占富 一伙竟又更显得格外声高势壮,气焰熏腾。”
词语解释:熏裛  拼音:xūn yì
用香气熏染。 唐 吴融 《薛舍人见徵恩赐香并二十八字同寄》诗:“往岁知君侍 武皇 ,今来何用紫罗囊;都缘有意重熏裛,更洒 江 毫上玉堂。”
词语解释:熏草  拼音:xūn cǎo
见“薰草”。
香草名。即蕙草,俗名佩兰,又名零陵香。
词语解释:薰草  拼音:xūn cǎo
香草名。即蕙草,俗名佩兰,又名零陵香。《山海经·西山经》:“﹝ 浮山 ﹞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癘。”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薰草》﹝集解﹞引 苏颂 曰:“零陵香今 湖 广 诸州皆有之,多生下湿地,叶如麻,两两相对,茎方,常以七月中旬开花,至香,古云薰草是也。”
词语解释:熏腐  拼音:xūn fǔ
腐刑。古代酷刑之一。腐刑,必熏合之,故称。《旧五代史·晋书·李顷传》:“ 顷 走归 梁 朝, 武皇 怒,下蚕室,加熏腐之刑。”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奴僕熏腐之餘,何能为?”
词语解释:熏习  拼音:xūn xí
熏陶染习。 南朝 陈 慧思 《大乘止观法门》卷二:“随对者,即喻浄心体具一切法性,故能受一切熏习,随其熏别,现报不同也。” 宋 叶适 《黄子耕墓志铭》:“﹝ 子耕 ﹞悍顽易节,嚚险改行,而郡称平治,自顷吏道熏习,所师用往往暴民之事也。” 清 赵翼 《静观》诗之十四:“惟人则不然,熏习有不定,或先贤后奸,或始邪终正。” 蔡元培 《文明之消化》:“如普通社会,为宗教臭味所熏习,迷信滋彰,至今为梗。”
词语解释:熏天赫地
形容气焰炽盛,威势逼人
词语解释:熏燧  拼音:xūn suì
同“薰燧”。
焚熏草以取香。
词语解释:薰燧  拼音:xūn suì
焚薰草以取香。《淮南子·说山训》:“以洁白为污辱,譬犹沐浴而抒溷,薰燧而负彘。” 高诱 注:“烧薰自香也。 楚 人谓之薰燧。”
词语解释:熏豁  拼音:xūn huō
同“薰豁”。
夸耀。
词语解释:薰豁  拼音:xūn huō
夸耀。 元 无名氏 《独角牛》第一折:“你则是满口里薰豁独角牛,则今番我直着抹了那廝芒头。”
词语解释:熏辛  拼音:xūn xīn
指带刺激性的食物。《法苑珠林》卷三十:“熏辛酒肉,随求所得,爱染情深,无时暂捨,恶缘同住,岂得免之?”
词语解释:熏蒿  拼音:xūn hāo
同“薰蒿”。
气蒸腾貌。
词语解释:薰蒿  拼音:xūn hāo
气蒸腾貌。 汉 董仲舒 《雨雹对》:“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则薰蒿歊蒸,而风雨云雾电雷雪雹生焉。”
词语解释:熏黄  拼音:xūn huáng
雄黄的一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一·雄黄》﹝释名﹞:“ 苏恭 曰:‘出 石门 者名石黄,亦是雄黄,而通名黄金石, 石门 者为劣尔。恶者名熏黄,止用熏疮疥,故名之。’ 陈藏器 曰:‘今人敲取石黄中精明者为雄黄,外黑者为熏黄。雄黄烧之不臭,熏黄烧之则臭。’”
词语解释:熏鬻  拼音:xūn yù
匈奴 的别名。《汉书·礼乐志》:“爰五止,显黄德,图匈虐, 熏鬻 殛。”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 熏鬻 , 匈奴 本号也。”《文选·扬雄〈长杨赋〉》:“其后 熏鬻 作虐,东夷横畔。” 李善 注引 服虔 曰:“ 熏鬻 , 尧 时 匈奴 也。”
词语解释:熏轑  拼音:xūn lǎo
喻威逼。《汉书·杜业传》:“﹝ 翟方进 ﹞横厉无所畏忌,欲以熏轑天下。” 颜师古 注:“熏言熏灼之,轑读曰燎,假借用字。”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缅甸东北两路地形考》:“ 莽孟白 以之熏轑其大臣,以舟送 由榔 出。”
词语解释:熏胥  拼音:xūn xū
谓株连坐罪。《后汉书·蔡邕传》:“荣显未副,从而颠踣,下获熏胥之辜,高受灭家之诛。” 李贤 注:“《前书》曰:‘ 史迁 薰胥以刑。’《音义》云:‘谓相薰蒸得罪也。’”
词语解释:熏育  拼音:xūn yù
见"熏鬻"。
词语解释:熏脩  拼音:xūn xiū
见“ 熏修 ”。
词语解释:熏修  拼音:xūn xiū
亦作“ 熏脩 ”。佛教语。谓净心修行。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既而四空妙定,熏脩已成;八解明心,庄严斯满。”《法苑珠林》卷九:“光荣佛法,拥护世间,卫像防经,长申供养,疏善记恶,永得熏修也。” 傅尃 《馆夜》诗:“空王肯示皈心法,且办熏修习止观。”
薰修:佛教语。谓焚香礼佛,修养身心。《观无量寿经》:“戒香薰修。”《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隋 江总 《香赞》:“还符戒品,薰修福田。” 明 屠隆 《昙花记·夫人内修》:“皈依三宝,薰修六时。”
词语解释:熏禅  拼音:xūn chán
谓修习禅业。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大士熏禪所憩,独在高巖。”熏,一本作“ 薰 ”。
词语解释:熏虫  拼音:xūn chóng
见“薰虫”。
食品名。旧时于农历二月初二所制的一种油煎饼。
词语解释:薰虫  拼音:xūn chóng
食品名。旧时于农历二月初二所制的一种油煎饼。 明 刘若愚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二月初二日,各宫门撤出所安彩粧,各家用黍麪枣糕,以油煎之,或曰麪和稀摊为煎饼,名曰薰虫。”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薰虫》:“二日为龙抬头日……都人用黍麪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薰虫。”
词语解释:熏祓  拼音:xūn fú
谓以烟、气等祛除邪秽。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民皆束艾蒿於门,燃之发烟,意者熏祓秽气,以为候迎之礼。”
词语解释:熏耳  拼音:xūn ěr
亦作“燻耳”。 用火灼耳。古代酷刑之一。《新唐书·刑法志》:“推劾之吏,以深刻为功,凿空争能,相矜以虐,泥耳囊头,摺胁籤爪,县髮燻耳,卧邻秽溺,刻害支体,麋烂狱中。”
词语解释:熏粥  拼音:xūn zhōu
见"熏鬻"。
词语解释:熏赫  拼音:xūn hè
亦作“燻赫”。 形容气势显盛。 晋 傅咸 《与汝南王亮书》:“此之熏赫,震动天地,自古以来,封赏未有若此者也。” 晋 夏侯湛 《雷赋》:“伊朱明之季节兮,暑燻赫以盛兴。”
词语解释:熏制  拼音:xūn zhì
用烟火或香花熏食品,使带有某种气味并宜于保藏。
词语解释:熏劳  拼音:xūn láo
辛苦劳累。《淮南子·精神训》:“人之耳目曷能久熏劳而不息乎?”
词语解释:熏剔  拼音:xūn tī
用烟火驱除。比喻彻底铲除。 唐 元稹 《授崔倰尚书户部侍郎制》:“惟朕宪考,亟征不庭,熏剔幽妖,擒灭罪戾,用力滋广,理财是切。”
词语解释:熏戗  拼音:xūn qiāng
谓受某种气体刺激而感到难受。《醒世姻缘传》第二八回:“那些普面的妖魔鬼怪,酿得那毒气直触天门,熏戧得 玉皇大帝 也几乎坐不稳九霄 凌虚寳殿 。”
词语解释:熏椓  拼音:xūn zhuó
同“薰椓”。
指宦官,太监。
词语解释:薰椓  拼音:xūn zhuó
指宦官,太监。 章炳麟 《訄书·通法》:“ 梁太祖 龚行其罚,践位以后,切齿于薰椓,改枢密院曰崇政院,以 敬翔 为院使,不任中人,虽趋走禁掖者亦絶。”
词语解释:熏子  拼音:xūn zǐ
阉割,去势。《后汉书·宦者传序》:“其有更相援引,希附权彊者,皆腐身熏子,以自衒达。” 李贤 注引 韦昭 曰:“古者腐刑必熏合之。”
词语解释:熏池  拼音:xūn chí
传说中的神名。
词语解释:熏烤  拼音:xūn kǎo
把烟叶在无遮闭的火上熏烤,使与烟直接接触
词语解释:熏掘  拼音:xūn jué
古代掘地熏穴以除狐鼠之害。引申为诛灭。《宋书·谢晦传》:“ 弘 既蒙宠任,得侍左右,自谓势擅狐鼠,理隔熏掘。”
词语解释:熏烝  拼音:xūn zhēng
亦作“ 熏蒸 ”。 气、味升腾或散发。《墨子·节用中》:“逮夏,下润湿,上熏烝,恐伤民之气,于是作为宫室而利。”《汉书·王莽传中》:“或光自上復於下,流为乌,或黄气熏烝,昭耀章明,以著 黄 虞 之烈焉。” 宋 秦观 《汝水涨溢说》:“ 汝水 涨溢,城堞危险,湿气熏蒸,殆与 吴 越 间不异。” 王统照 《号声·沉船》:“在酒味与烟气的熏蒸中,老主人问了:‘你去了这几天是过海送他们去吧?’”
词语解释:熏夕  拼音:xūn xī
黄昏。熏,通“ 曛 ”。《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 陟 遂与言谈,至熏夕,极欢而去。”
词语解释:熏戒  拼音:xūn jiè
同“薰戒”。
焚香斋戒。
词语解释:薰戒  拼音:xūn jiè
焚香斋戒。《新唐书·高宗三女传》:“ 仪凤 中, 吐蕃 请主下嫁,后不欲弃之夷,乃真筑宫,如方士薰戒,以拒和亲事。”
词语解释:熏服  拼音:xūn fú
见“薰服”。
香熏的衣服。指乐妓。
词语解释:薰服  拼音:xūn fú
香熏的衣服。指乐妓。 汉 贾谊 《新书·官人》:“故君乐雅乐,则友、大臣可以侍;君乐燕乐,则左右、侍御者可以侍;君开北房,从薰服之乐,则廝役从。”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倡》:“薰服,谓妓女也。”
词语解释:熏晦  拼音:xūn huì
发黄变暗。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三:“乡人 上官极 ……游 相国寺 ,买诗一册,纸已熏晦。”
词语解释:熏凿  拼音:xūn záo
烟熏挖掘。《庄子·应帝王》:“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
词语解释:熏莸异器  拼音:xūn yóu yì qì
见"熏莸不同器"。
词语解释:熏莸不同器  拼音:xūn yóu bù tóng qì
喻善恶好坏不能共处。
词语解释:熏蒸剂  拼音:xūn zhēng jì
指在常温下容易挥发成毒气的液体、固体,或利用化学反应能产生毒气的固体药剂。用以熏杀害虫、螨类和病菌,或作土壤消毒。
词语解释:熏莸  拼音:xūn yóu
同“薰莸”。
香草和臭草。喻善恶、贤愚、好坏等。语本《左传。僖公四年》:"一熏一莸,十年尚犹有臭。"杜预注:"熏,香草;莸,臭草。十年有臭,言善易消,恶难除。"
词语解释:薰莸  拼音:xūn yóu
香草和臭草。喻善恶、贤愚、好坏等。语本《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杜预 注:“薰,香草;蕕,臭草。十年有臭,言善易消,恶难除。”《魏书·辛雄传》:“今君子小人薰蕕不别,岂所谓赏善罚恶,殷勤隐恤者也。” 清 李渔 《奈何天·形变》:“人中魔怪,竟做了云中仙客,一般的桃柳三春,不枉我薰蕕半载。”
词语解释:熏裳  拼音:xūn cháng
浅绛色的下衣。熏,通“ 纁 ”。《穀梁传·僖公三十一年》:“免牲者,为之緇衣熏裳。” 范宁 注:“玄熏者,天地之色也。”
词语解释:熏血  拼音:xūn xuè
荤腥。 宋 苏辙 《全禅师塔铭》:“﹝ 黄蘖 ﹞生而不食熏血,父母异之。”
词语解释:熏炽  拼音:xūn chì
(1).犹威逼。《新唐书·李宗闵传》:“ 宗閔 崇私党,熏炽中外,卒以是败。”
(2).炽热。 郭沫若 《历史人物·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权势的欲望也很熏炽。”
词语解释:熏火  拼音:xūn huǒ
熏香之火。 北周 庾信 《对烛赋》:“莲帐寒檠窗拂曙,筠笼熏火香盈絮。”
词语解释:熏土  拼音:xūn tǔ
用杂草、落叶、稻秆等熏烧泥土。亦指熏烧过的泥土。泥土经熏烧后,有效态氮、磷、钾等养分有所增加,但有机质和氮素的总量减少。山区和冷湿粘性土壤地区多用以作肥料。
词语解释:熏浸  拼音:xūn jìn
熏陶浸染。 梁启超 《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熏浸之力,在使感受者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