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八啸去声 [diào,音调]耀[yào,重要][音少。《广韵》放火。《韵会》野火曰烧。][shào,老少][徒吊切,音调。行貌。][剑鞘]轿[渠庙切,音峤。《广韵》𨋕车也。][责备][《集韵》人要切,音蛲。挠,或作绕。][liáo liǎo liào][详注1][急也][diào][详注2][piāo piào]尿[详注3][详注4][馨叫切。不仁也。][音要。亦草盛貌。]


注1:剽 漂去声。刼也。《说文》砭刺也。从刀,票声。
注2:约 音要。《前汉·礼乐志》明德乡治本约。《注》师古曰:约,读曰要。
注3:摇 音曜。亦动也。《陈后主·关山月诗》城危接晕高,润风连影摇。寒光带岫移,冷色含山峭。
注4:超 《集韻》他弔切,音糶。趒或作超。越也。又《韻補》叶抽廟切。《陸雲·陸丞相誄》光被旣淳,逸軌爰超。宏綱包荒,景靈握耀。
末字词组
庭燎沈燎禋燎灶燎炤燎油浇火燎告燎甸燎
火燎升燎束燎熂燎炽燎油煎火燎肉燎 
烟燎高燎遗燎荧燎烟熏火燎巢焚原燎寒燎 
燔燎桂燎门燎薪燎炎燎望燎宣燎 
槱燎余燎阳燎毒燎延燎烛燎焦燎 
野燎柴燎灼燎火烧火燎心急火燎纵风止燎照燎 
焚燎郊燎原燎火急火燎心焦火燎积薪候燎燎燎 

词语解释:庭燎  拼音:tíng liáo
古代庭中照明的火炬。《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周礼·秋官·司烜氏》:“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 郑玄 注:“坟,大也。树於门外曰大烛,於门内曰庭燎,皆所以照众为明。” 明 宋濂 《孔子庙堂议》:“古者朝覲会同与凡郊庙祭饗之事皆设庭燎,司烜共之,火师监之,其数则天子百,公五十,餘三十,以为不若是则不严且敬也。”《红楼梦》第十八回:“﹝ 贾妃 ﹞于是进入行宫,只见庭燎绕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词语解释:火燎  拼音:huǒ liǎo
灯烛;火炬。《宋史·仪卫志五》:“香凳一,火燎一,小舆一。” 冰心 《往事二》三:“朵朵的火燎和生寒的铁甲,会缭乱了静冷的月光。”
词语解释:烟燎  拼音:yān liáo
祭天燔柴的烟火。 南朝 梁 沉约 《南郊恩诏》:“升烟燎於穹昊,致精诚於 太一 。” 唐 包佶 《祀雨师乐章·亚献终献》:“迎乾德,祈岁功;乘烟燎,儼从风。”
指焚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暨於暴 秦 烈火,势炎 崑冈 ,而烟燎之毒,不及诸子。”
词语解释:燔燎  拼音:fán liáo
亦作“ 燔尞 ”。
(1).烧柴祭天。《礼记·郊特牲》:“取膟膋燔燎升首,报阳也。”《汉书·郊祀志下》:“天用牲左,及黍稷燔尞南郊;墬用牲右,及黍稷瘞於北郊。”《宋史·乐志十》:“燔燎具扬,礼仪既备。” 清 方苞 《圣主躬耕耤田颂》之一:“升中燔燎,荐以萧茅。”
(2).谓酷热如焚。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大暑燔燎,螟蝗为灾。”
词语解释:槱燎  拼音:yǒu liáo
古代封禅祭天的一种仪礼。以牲体置柴堆上焚之,扬其光炎上达于天,以祀天神。《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文选·张衡〈东京赋〉》:“颺槱燎之炎煬,致高烟乎太一。” 薛综 注:“谓聚薪焚火,扬其光炎,使上达於天也。” 清 龚自珍 《辨仙行》:“享用大乐须《韶》钧,蓬蓬槱燎高荐烟。”
词语解释:野燎  拼音:yě liáo
于野外纵火烧草。 南朝 陈 徐陵 《新亭送别应令》诗:“野燎村田黑,江秋岸荻黄。” 唐 卢纶 《和金吾裴将军使往河北宣慰因访张氏昆季旧居兼寄赵侍郎赵卿拜陵未回》:“古原收野燎,寒笛怨空邻。” 明 何景明 《秋思赋》:“野燎闃以无烟兮,嗟何草之不黄。”
词语解释:焚燎  拼音:fén liáo
焚烧。《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汉 郑玄 笺:“草木燋枯,如见焚燎。”《后汉书·应劭传》:“逆臣 董卓 ,荡覆王室,典宪焚燎,靡有孑遗。”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跋》:“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
词语解释:沈燎  拼音:shěn liáo
亦作“沉燎”。 沉香火。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惠休〈别怨〉》:“膏鑪絶沉燎,綺席生浮埃。” 宋 高似孙 《纬略·沉香山火》:“ 隋主 除夜设火山数十,尽用沉香木根。火山暗,则以甲煎沃之,香闻十里。 江淹 诗:‘金炉絶沉燎,綺席生浮埃。’则‘沉燎’始於 梁 矣。 李商隐 诗:‘沉香甲煎为沉燎,玉液琼酥作寿杯。’当用前事。 李白 诗:‘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三诗皆用‘沉香火’,即所谓沉燎也。”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沉燎熏炉细,流苏宝盖香。” 靳荣藩 注引 张如哉 曰:“沉燎,沉水香也。”
词语解释:升燎  拼音:shēng liáo
谓古代郊祭时燔燎升首。 宋 苏轼 《郊祀庆成》诗:“升燎灵光答,回鑾瑞雾迎。” 王文诰 辑注引 施元之 曰:“《礼记·郊特牲》:‘凡祭取膟膋燔燎升首报阳也。’”《宋史·乐志十二》:“ 齐庄 严祗,升燎於槱。”参见“ 升首 ”。
词语解释:升首  拼音:shēng shǒu
古代郊祭时用牲首上供。《礼记·郊特牲》:“取膟膋燔燎升首,报阳也。”
词语解释:高燎  拼音:gāo liáo
祭天时烧柴薪的火焰。 南朝 宋 颜延之 《郊祀歌》:“奔精昭夜,高燎煬晨。”《宋史·乐志十六》:“漏残柝静,鸡声远到,高燎入层霄。”
词语解释:桂燎  拼音:guì liáo
桂木做成的火炬。用于庭中照明。 宋 范成大 《次韵郊祀庆成》:“桂燎灵宫晓,萧脂太室晨。”
词语解释:余燎  拼音:yú liáo
指边缘之火;未尽之火。 南朝 宋 谢惠连 《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焚玉发 崐 峯,餘燎遂见迁。” 南朝 梁 沉旋 《咏萤火》:“泊树类奔星,集草疑餘燎。”亦喻未尽的暑热。 明 周浈 《始发建邺登龙江山祠感怀有作》诗:“秋阴散微翳,炎景扇餘燎。”
词语解释:柴燎  拼音:chái liáo
(1).古代祭祀之一。烧柴祭天。《文选·潘岳〈闲居赋〉》:“天子有事于柴燎,以郊祖而展义。” 李善 注:“《尔雅》曰:‘祭天曰燔柴。’ 郭璞 曰:‘既祭,积薪烧之。’”《梁书·范云传》:“ 天监 元年, 高祖 受禪,柴燎於南郊, 云 以侍中参乘。” 宋 曾巩 《贺熙宁十年南郊礼毕大赦表》:“是以萧光之烈,奏於宗祊;柴燎之蒸,焜於郊兆。”
(2).指祭天用的柴。 明 张居正 《太狩记》:“朝诸侯,燔柴燎,享上帝。”
词语解释:郊燎  拼音:jiāo liáo
帝王烧柴祭天。《晋书·慕容垂载记》:“ 垂 定都 中山 ,羣僚劝即尊号,具典仪,修郊燎之礼。”
词语解释:禋燎  拼音:yīn liáo
犹禋柴。《宋书·礼志三》:“且郊有燔柴,堂无禋燎,则鼎俎彝簋,一依庙礼。”《宋史·乐志七》:“克昭王业,命成昊天。 泰畤 禋燎,八陛惟圆。”
词语解释:束燎  拼音:shù liáo
火把。 明 程敏政 《夜渡两关记》:“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鉦束燎以行。”
词语解释:遗燎  拼音:yí liáo
指遗漏而未被焚烧之处。《晋书·文苑传·顾恺之》:“ 桓玄 时与 愷之 同在 仲堪 ( 殷仲堪 )坐,共作了语。 愷之 先曰:‘火烧平原无遗燎。’” 清 郑燮 《真州杂诗》之四:“洗淘 赤壁 无遗燎,溶漾 金陵 有剩山。”
词语解释:门燎  拼音:mén liáo
古代竖立于宫门、庙门外的火炬。《周礼·天官·阍人》:“大祭祀丧纪之事,设门燎。” 郑玄 注:“燎,地烛也。” 贾公彦 疏:“大丧以下,朝庙及出葬之时,宫中及庙门皆设门燎。” 孙诒让 正义:“注云‘燎,地烛也’者,谓树地之大烛,非人所执者也。”
词语解释:阳燎  拼音:yáng liáo
犹明火。《拾遗记·周》附 南朝 梁 萧绮 录:“阳燎出於冰木,阴虫生於炎山。”
词语解释:灼燎  拼音:zhuó liáo
谓钻木取火。 唐 谢观 《清明日恩赐百官新火赋》:“木鐸罢循,乃灼燎於榆柳;桐花始发,赐新火於公卿。”参见“ 改火 ”。
词语解释:改火  拼音:gǎi huǒ
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又称改木。亦用以比喻时节改易。《论语·阳货》:“旧穀既没,新穀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刘宝楠 正义引 徐颋 《改火解》:“改火之典,昉於上古,行於三代,迄於 汉 ,废於 魏 晋 以后,復於 隋 而仍废……盖四时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须改火以去兹毒,即是以救疾也。” 唐 史延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九天初改火,万井属良辰。” 宋 司马光 《晋阳三月未有春色》诗:“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觴。”
词语解释:原燎  拼音:yuán liáo
(1).原野上大火延烧。 三国 魏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云散原燎,罔有孑遗。” 晋 左思 《魏都赋》:“巢焚原燎,变为煨烬。”
(2).指大火。 唐 欧阳詹 《怀忠赋》:“彼炎炎之原燎,信扑之而不灭。”
词语解释:灶燎  拼音:zào liáo
上灶头烧火。指做饭烧菜。
词语解释:熂燎  拼音:xì liáo
纵火焚烧野草。《诗·大雅·旱麓》“瑟彼柞棫,民所燎矣” 汉 郑玄 笺:“柞棫之所以茂盛者,乃人熂燎,除其旁草,养治之使无害也。” 宋 苏辙 《次迟韵示陈天倪秀才侄孙元老主簿》:“条枚失熂燎,中林化薪蒸。”
词语解释:荧燎  拼音:yíng liáo
微光。《魏书·术艺传·张渊》:“盖象外之妙,不可以粗理寻;重玄之内,难以荧燎覩。”
词语解释:薪燎  拼音:xīn liáo
(1).烹饪和照明。《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乃命四监收秩薪柴,以共郊庙及百祀之薪燎。” 郑玄 注:“薪施炊爨,柴以给燎。” 孙希旦 集解:“愚谓薪以给烹餁,燎以助明,若庭燎及田烛之类是也。薪燎所共非一,独曰‘郊庙及百祀’,举其重者言之尔。”
(2).柴木。《文子·上德》:“譬若积薪燎,后者处上。” 晋 干宝 《晋纪总论》:“如火斯畜,而离其薪燎也。”
词语解释:毒燎  拼音:dú liáo
烈火。 唐 柳宗元 《贞符》:“积大乱至于 隋氏 ,环四海以为鼎,跨九垠以为鑪,爨以毒燎,煽以虐焰,其人沸涌灼烂,号呼腾蹈,莫有救止。”
词语解释:火烧火燎  拼音:huǒ shāo huǒ liǎo
比喻心急如焚。 魏巍 《山雨》:“ 小嘎子 火烧火燎地再也忍耐不住,就钻出磨房来。” 王愿坚 《党费·粮食的故事》:“可是红军一开拔,弄得我心里火烧火燎的,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词语解释:火急火燎  拼音:huǒ jí huǒ liǎo
犹火烧火燎。《人民文学》1977年第4期:“整个发电厂都火急火燎地动员起来。”参见“ 火烧火燎 ”。
词语解释:火烧火燎  拼音:huǒ shāo huǒ liǎo
比喻心急如焚。 魏巍 《山雨》:“ 小嘎子 火烧火燎地再也忍耐不住,就钻出磨房来。” 王愿坚 《党费·粮食的故事》:“可是红军一开拔,弄得我心里火烧火燎的,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词语解释:炤燎  拼音:zhāo liáo
照射。 南朝 梁 江淹 《空青赋》:“赤琼以炤燎为光,碧石以萎蕤为色。” 南朝 梁 江淹 《赤虹赋》:“赤蜺电出,蚴蚪神驤……赩赫山顶,炤燎水阳。”
词语解释:炽燎  拼音:chì liáo
烈火。 三国 魏 刘桢 《大暑赋》:“赫赫炎炎,烈烈暉暉,若炽燎之附体,又温泉而沉肌。”
词语解释:烟熏火燎  拼音:yān xūn huǒ liǎo
烟和火熏烤,比喻酷热或干燥。例如:嗓子烟熏火燎地难受。
词语解释:炎燎  拼音:yán liáo
烈火。《魏书·崔光传》:“ 伯姬 待姆,安就炎燎; 樊姜 俟命,忍赴洪流。”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三:“谁言甲戌乱,煨烬入炎燎。” 明 刘基 《旱天多雨意》诗之四:“旱天多雨意,炎燎发洪炉。”
词语解释:延燎  拼音:yán liáo
(1).蔓延的大火。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如 洞真寿寧 之宫,以延燎之灾,一夕逮尽。”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杨府水渠》:“﹝ 杨和王 殿閤﹞竟燬延燎。”
(2).蔓延燃烧。 宋 鲁应龙 《闲窗括异志》:“市楼失火,烟焰烛天,众力扑救,仅免延燎。”
词语解释:心急火燎  拼音:xīn jí huǒ liǎo
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心情十分焦急。 管桦 《上学》二:“ 铁头 心急火燎,忽噜忽噜喝碗菜粥,撂下筷子,跳到地上……跺脚连声,催着妈妈走。”
词语解释:心焦火燎  拼音:xīn jiāo huǒ liǎo
心里急得像火烧着一样。形容十分焦急。 柯岩 《追赶太阳的人》三:“她摸黑坐着,心焦火燎地等着邻家的闺女从夜校回来帮她收拾。”
词语解释:油浇火燎  拼音:yóu jiāo huǒ liǎo
形容焦急。 向春 《煤城怒火》第二一章二:“ 齐标 虽认为有理,却油浇火燎地问:‘依你说该咋办?’”
词语解释:油煎火燎  拼音:yóu jiān huǒ liǎo
形容痛苦或焦灼。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章:“他觉着,像有个什么东西,在胸口上剧烈地涌动,闹得血管里的血,也加快了流速。继而,心里又油煎火燎,阵阵剧疼。” 马烽 《太阳刚刚出山》:“当时我心里急得油煎火燎,只怕他说个不成。”
词语解释:巢焚原燎  拼音:cháo fén yuán liáo
极言战祸惨烈。《文选·左思〈魏都赋〉》:“姦回内贔,兵缠紫微,翼翼京室,眈眈帝宇,巢焚原燎,变为煨烬,故荆棘旅庭。” 张载 注:“ 董卓 迁都 长安 ,其夜烧 洛阳 南北宫。《易》曰:‘鸟焚其巢。’《尚书》曰:‘若火之燎于原。’” 清 侯方域 《定鼎说》:“自 英皇 北狩, 河套 沦没,巢焚原燎,麋鹿为墟。”
词语解释:望燎  拼音:wàng liáo
望祭与燎祭。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大礼》:“上诣饮福位,受爵,饮福酒。礼直官喝‘赐胙’,次‘送神’,次‘望燎’,讫,礼仪使奏礼毕。上还大次,更衣,乘輦还斋宫,百僚追班,贺礼成于 端诚殿 。”
词语解释:烛燎  拼音:zhú liáo
燃炬照耀。《吕氏春秋·精谕》:“今 管子 乃以容貌音声,夫人乃以行步气志, 桓公 虽不言,若暗夜而烛燎也。”
指火炬,或指灯烛与火炬。《宋史·礼志二六》:“昨朝拜 安陵 、 永昌陵 ,有司止设酒、脯、香,以未明行事,不设烛燎。” 宋 程俱 《元夕写怀》诗:“何人劝之照,烛燎皆争明。”
词语解释:纵风止燎  拼音:zòng fēng zhǐ liáo
用鼓风的方法灭火。比喻本欲消弭其事,却反而助长其声势。 隋 王通 《中说·问易》:“ 真君 、 建德 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宋 欧阳修 《王国风解》:“ 幽平 而后,有如 宣王 者出,则礼乐征伐不自诸侯,而《雅》《颂》未可知也。奈何推波助澜,纵风止燎乎!”
词语解释:积薪候燎  拼音:jī xīn hòu liáo
喻自取灭亡。燎,火炬。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尒朱荣 马邑 小 胡 ,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闕,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参见“ 积薪 ”。
词语解释:积薪  拼音:jī xīn
(1).积聚木柴。《墨子·备城门》:“城下州道内,百步一积薪,毋下三千石以上,善涂之。”《国语·周语中》:“虞人入材,甸人积薪。”《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回:“夫人自闻 晋君 见获,便携太子服丧服,徒步出宫,至於后园崇臺之上,立草舍而居。臺下俱积薪数十层,送饔飱者履薪上下。”
(2).指积聚的木柴。《汉书·西域传下·车师后国》:“﹝ 陈良 等﹞即将数千骑至校尉府,胁诸亭令燔积薪,分告诸壁。” 元 袁桷 《愍誓·哀谢先生》:“燃积薪以逞安兮,羣豢食而自戏。”
(3).《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后以“积薪”喻隐伏危机。《后汉书·黄琼传》:“前 白马 令 李云 ,指言宦官罪秽宜诛,皆因众人之心,以救积薪之敝。”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於戏!邦势若此,念积薪之已然;民力几何,惧奔駟之将败。” 清 谭莹 《寄怀徐铁生大令》诗之四:“幕府谈兵大有人,东南重镇太平民;督师郤令同孤注,所主原期似积薪。”
(4).《汉书·汲黯传》:“ 黯 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言曰:‘陛下用羣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后以“积薪”喻选用人才后来居上。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儻使士有澹雅若 严君平 ,清廉如 段干木 ,与僕易地而处,亦将弹鋏告劳,积薪为恨。” 宋 苏轼 《辞免翰林学士第二状》:“如前所陈,实以劳旧尚多,必有积薪之誚,兄弟并进,岂无连茹之嫌。” 清 钱谦益 《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张振秀授奉直大夫制》:“大破累年之留滞,用昭新政之清夷,积薪之流,半登于啟事。”《花月痕》第十四回:“人材有积薪之嘆,捷径多窘步之忧。”
(5).喻后来居上。 黄人 《〈清文汇〉序》:“夫以吾国文学之雄奇奥衍……一入今朝,则又兼收并畜,大会细入,两京、三 唐 ,不免积薪之愧, 姬 孔 之际,於斯为盛。”
词语解释:告燎  拼音:gào liáo
焚柴以祭告天帝。《三国志·蜀志·陈震传》:“应保圣祚,告燎受符。”
词语解释:肉燎  拼音:ròu liáo
犹心焦。谓焦急难过。《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你説,这娘儿四位这一分手,大爷大奶奶心里该怎么难受!太太心里该怎么难受!叫咱们这作奴才的旁边瞅着肉燎不肉燎。”
词语解释:寒燎  拼音:hán liáo
寒夜微弱的野火。 唐 李子卿 《水萤赋》:“近而察之,若海底之阴火;远而望也,辟山边之寒燎。”
词语解释:宣燎  拼音:xuān liáo
明亮的火炬。 宋 范仲淹 《明堂赋》:“若夫元朔会同,群后对越,穆穆乎 舜 门之闢,晣晣乎宣燎之发。”参见“ 庭燎 ”。
词语解释:庭燎  拼音:tíng liáo
古代庭中照明的火炬。《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周礼·秋官·司烜氏》:“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 郑玄 注:“坟,大也。树於门外曰大烛,於门内曰庭燎,皆所以照众为明。” 明 宋濂 《孔子庙堂议》:“古者朝覲会同与凡郊庙祭饗之事皆设庭燎,司烜共之,火师监之,其数则天子百,公五十,餘三十,以为不若是则不严且敬也。”《红楼梦》第十八回:“﹝ 贾妃 ﹞于是进入行宫,只见庭燎绕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词语解释:焦燎  拼音:jiāo liáo
谓受烧烤。《文选·成公绥〈啸赋〉》“济洪灾於炎旱,反亢阳於重阴” 唐 李善 注引《灵宝经》:“国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过半,穿地取水,百丈无泉。王悕惧,女显其真,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
词语解释:照燎  拼音:zhào liáo
犹明察。 宋 苏轼 《赠杜介》诗:“何人识此志?佛眼自照燎。”
词语解释:燎燎  拼音:liáo liáo
明显貌。《墨子·亲士》:“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韩诗外传》卷二:“昭昭乎若日月之光明,燎燎乎如星辰之错行。”
词语解释:甸燎  拼音:diàn liáo
古代国有大事时,甸人设于庭中以供照明的火炬。甸,甸人;燎,庭燎。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诸侯宾至,甸设庭燎。” 唐 王起 《庭燎赋》:“功殊甸燎,事美兰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