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首字词组
燥湿燥笔燥脾胃燥脾燥涸燥不搭燥烈 
燥吻燥子燥裂燥火燥急燥灼燥坚 
燥发燥气燥莽燥暴燥屎燥劲燥战 
燥刚燥叶燥涩燥皮燥渴燥热燥坼 

词语解释:燥湿  拼音:zào shī
(1).干燥和潮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寧菑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吕氏春秋·重己》:“昔先圣王……其为宫室臺榭也,足以辟燥溼而已矣。” 高诱 注:“燥谓阳炎,溼谓雨露。”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律比 崑崙 竹,音知燥溼絃。” 清 谭嗣同 《与沉小沂书》之二:“凡物春夏则涨,秋冬则缩,寒暑燥湿使然也。”
(2).指日常生活起居。《汉书·丙吉传》:“ 吉 即时病,輒使臣 尊 朝夕请问皇孙,视省席蓐燥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常劝 权 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饗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溼,加以密意,诱諭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人之居处,避湿就燥。问其燥湿者,问其居处何如也。” 清 梅曾亮 《朱孺人墓志铭》:“吾妇幼失母,专其事母者事父,及后母遗腹弟。调燥湿,御侵侮,皆与其劳。”
(3).指世态炎凉。 汉 蔡邕 《辞郡辟让申屠蟠书》:“﹝ 申屠蟠 ﹞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溼轻重,不为穷达易节。” 唐 陆龟蒙 《幽居赋》:“颂厥土之三壤,託高风之四邻,纔祛燥湿,稍远嚣尘。” 宋 司马光 《昔别赠宋复古张景淳》诗:“皎如百鍊精,不为燥湿易。”
(4).中医指燥热或寒湿的症侯。《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医者意也……看害病的是那地方人,或近山或近水,就与他分个燥湿。”
词语解释:燥吻  拼音:zào wěn
干燥的嘴唇。《文选·陆机〈文赋〉》:“始躑躅於燥吻,终流离於濡翰。” 李周翰 注:“燥,乾也;吻,脣也。谓神思驰逐皆得乾脣也。” 宋 苏轼 《次韵袁公济谢芎椒》:“燥吻时时著酒濡,要令卧疾致 文殊 。” 金 元好问 《此日不足惜》诗:“一酌舌本疆,二酌燥吻濡。”
词语解释:燥发  拼音:zào fā
谓胎毛始干。指年少。 明 袁宗道 《明吏部尚书汪公墓志铭》:“夫太宰公者,即 宗道 燥髮时所稔闻 少泉先生 者也。” 清 黄蛟起 《西神丛语·华叔阳》:“ 锦华 为媵时尚燥髮,稍长,玉质天秀。” 王闿运 《祭常都尉文》:“六十无儿,女未燥髮;人穷天穷,奄然遂没。”
词语解释:燥刚  拼音:zào gāng
(1).干燥刚劲。《尔雅·释地》“ 汉 南曰 荆州 ” 邢昺 疏引 汉 李巡 曰:“ 汉 南,其气燥刚,禀性彊梁,故曰 荆 。” 宋 李觏 《袁州学记》:“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
(2).指燥烈干热的药。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燥刚以发舒,酸苦以涌洩;杵臼无停鸣,鐺鼎不暇涤。”
词语解释:燥笔  拼音:zào bǐ
中国 书画术语。谓用笔含墨量甚少。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州县牌额》:“ 绍熙 元年,添差通判 卢瑢 ,悉以所作隶字,换郡下扁牓……郡人以为字多燥笔,而於州牌尤为不严重,私切忧之。”
词语解释:燥子  拼音:sào zǐ
即臊子。方言。细切的肉。亦指烹调好加在别的食物中的肉末或肉丁。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肉铺》:“且如猪肉名件,或细抹落索儿精、钝刀丁头肉、条攛精、窜燥子肉、烧猪煎肝肉。”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分茶酒店》:“食次名件甚多……燥子沙鱼丝儿、清供沙鱼拂儿、清汁鰻鰾、假团圆燥子、衬肠血筒燥子、麻菇丝笋燥子。”
词语解释:燥气  拼音:zào qì
干燥之气。《管子·幼官》:“八举时节,君服青色,味酸味,听角声,治燥气用八数。” 尹知章 注:“春多风而旱,故治燥气。”《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
词语解释:燥叶  拼音:zào yè
枯叶。 南朝 陈后主 《陇头水》诗之一:“塞外飞蓬征,陇头流水鸣。漠处扬沙暗,波中燥叶轻。”
词语解释:燥脾胃  拼音:zào pí wèi
见“ 燥脾 ”。
词语解释:燥脾  拼音:zào pí
痛快;快意。《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早知今日来忍辱,却悔当初大燥脾。”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札》:“俺 柳麻子 ,信口胡谈,却也燥脾。” 清 李渔 《慎鸾交·目许》:“可笑 老侯 不达时务,硬扯个外路朋友,要走来搭席,未免碍手碍脚,不便燥脾,如何是好。”亦作“ 燥脾胃 ”。《石点头·莽书生强图鸳侣》:“在下如今且放下哀怒悲离之处不讲,只把极快活燥脾胃的事试説几件。”《说岳全传》第二七回:“你看下边有许多番兵来了,我等……下去杀他一个快活,燥燥脾胃,何如?”
词语解释:燥裂  拼音:zào liè
干燥而开裂。例如:口唇燥裂。
词语解释:燥莽  拼音:zào mǎng
谓因焦躁而鲁莽行事。 明 徐元 《八义记·孤儿耀武》:“他卖弄百步穿杨,自逞强,使 屠程 燥莽、燥莽,攀弓箭搭上丝韁,连射去三矢齐响。”
词语解释:燥涩  拼音:zào sè
干燥滞涩。《法苑珠林》卷十二:“脣口乾枯,喉舌燥涩,身体屈弱,气力绵微,喘息出声,犹如挽锯。” 茅盾 《一个女性》七:“她觉得眼睛里像塞进一块炽炭那样的燥涩,舌尖僵硬的像一块木片。”
词语解释:燥脾  拼音:zào pí
痛快;快意。《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早知今日来忍辱,却悔当初大燥脾。”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札》:“俺 柳麻子 ,信口胡谈,却也燥脾。” 清 李渔 《慎鸾交·目许》:“可笑 老侯 不达时务,硬扯个外路朋友,要走来搭席,未免碍手碍脚,不便燥脾,如何是好。”亦作“ 燥脾胃 ”。《石点头·莽书生强图鸳侣》:“在下如今且放下哀怒悲离之处不讲,只把极快活燥脾胃的事试説几件。”《说岳全传》第二七回:“你看下边有许多番兵来了,我等……下去杀他一个快活,燥燥脾胃,何如?”
词语解释:燥火  拼音:zào huǒ
(1).烈火。《西游记》第六二回:“单道 唐三藏 师徒四众……借得纯阴宝扇,搧熄燥火遥山。”
(2).比喻焦急烦躁的心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方将下山,而归路已迷,心中燥火如烧。”
词语解释:燥暴  拼音:zào bào
(1).犹勇猛。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二折:“宽展那猿猱臂,侧坐着虎熊腰,雄纠纠施呈那燥暴。”
(2).犹粗野。 元 无名氏 《符金锭》第四折:“情理这 韩松 使燥暴,脑背后都来到,俺这里 郑恩 暗暗的藏,他那里不住声高高的闹。”
(3).暴躁。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况且我叔父的心性,最是燥暴,当初洪水九年,皆他一怒所激。”
词语解释:燥皮  拼音:zào pí
痛快;快意。《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再过几时,就连这两个粉头,也都走了……只得把这院子卖去,燥皮几日。”《说唐》第二四回:“那 咬金 久不骑马,在路上好不燥皮,把马加鞭,上前跑去。”
词语解释:燥涸  拼音:zào hé
干涸。《晋书·庾翼传》:“又山南诸城,每至秋冬,水多燥涸,运漕用功,实为艰阻。”
词语解释:燥急  拼音:zào jí
(1).干渴得利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医术》:“见一妇漉野菜,菜多水寡,盎中浓浊如涎。 张 燥急难堪,便乞餘瀋饮之。”
(2).焦躁不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湘裙》:“一日,双媒来为 阿小 议姻,中馈无人,心甚燥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任秀》:“ 张 在侧,又促逼令归。三客燥急。”一本作“ 躁急 ”。
词语解释:燥屎  拼音:zào shǐ
(1).指胃中燥结的宿食。《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阳明病〉》:“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集注引 程知 曰:“燥屎者,胃中宿食。因胃热而结为燥丸之屎也。”
(2).歇后语。干搁着。谓事情搁置未办。《红楼梦》第十六回:“我还再四的求了你几遍,你答应的倒好,到如今还是燥屎。”
词语解释:燥渴  拼音:zào kě
(1).口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水莽草》:“有 祝生 造其同年某,中途燥渴思饮。”
(2).干燥,迫切需要水分。 茅盾 《三人行》十:“站在水车边看清冷的水汩汩地灌到燥渴的田里去。”
词语解释:燥不搭  拼音:zào bù dā
怪难为情。《醒世姻缘传》第十一回:“那伙婆娘……连那睡鞋合那‘陈妈妈’都翻将出来,只没有甚么牌夹。自己也甚没颜面,燥不搭的,大家都去了。”
词语解释:燥灼  拼音:zào zhuó
焦急如焚。 唐 符载 《上襄阳楚大夫书》:“上无以供养尊长,下无以抚字孤稚,彷徨燥灼,内热如疾。”
词语解释:燥劲  拼音:zào jìn
干燥强劲。《尔雅·释地》“ 江 南曰 扬州 ” 邢昺 疏引 汉 李巡 曰:“ 江 南,其气燥劲,厥性轻扬。”
词语解释:燥热  拼音:zào rè
(1).犹炎热。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太阳燥热。柳树有些发黄了。” 康濯 《东方红》第一章:“春末夏初,天气多变。忽然一阵燥热,忽然一阵阴凉。” 姜树茂 《小会计》:“太阳渐渐往西方转去,但闷人的燥热仍未减轻。”
(2).形容热得难受。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矛盾”的继续》:“那对过的屋顶上,似乎是点点滴滴的雪珠在那里跳罢。可是,身上的确是觉得燥热。” 孟左恭 《草原的儿子》:“他两眼开始冒金星,头也发胀,浑身像酷暑在沙漠里行走那样燥热。” 黄裳 《新婚夫妇》:“行车的时刻全打乱了,每过十分钟就有一部车子开出,旅客晒着依旧使人燥热的秋天的太阳都有些不耐了。”
(3).形容心情烦躁。 熊正国 《高炉边的彝家》:“他一路往前走去,心里越发燥热起来。”
(4).指燥气。中医谓燥乃乾金之气,热是太阳之火。《素问·五运行大论》:“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溼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王冰 注:“地体之中,凡有六入:一曰燥,二曰暑,三曰风,四曰湿,五曰寒,六曰火。”
(5).指热症。 清 计六奇 《明季北略·马懋才〈备陈大饥疏〉》:“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
(6).指药性燥烈干热。 宋 朱熹 《答周纯仁书》之一:“又如多服燥热药,亦使人血气偏胜,不得和平。”
词语解释:燥烈  拼音:zào liè
(1).燥热猛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夫燥烈之药,加以煅炼,其力既猛,其毒亦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碰了个不知起倒的医生,还给他服点燥烈之品,正是泼油救火,恐怕他死得不快罢了。”
(2).犹强烈。 沙汀 《记贺龙》四:“由于燥烈的寒冻,又刚才骑过马,他跺脚搓手地嚷道:‘哎呀,这不冷死人吗!’”
词语解释:燥坚  拼音:zào jiān
干燥坚固。 元 袁桷 《献州交河县先圣庙碑》:“礼殿弗虔,墉栋庳穿,我究我环,筑营燥坚。”
词语解释:燥战  拼音:zào zhàn
激战。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官一》:“奔救以皮傅,燥战以错行。”
词语解释:燥坼  拼音:zào chè
干燥坼裂。《法苑珠林》卷七:“云何春热?时水界长起减已尽,草木乾萎,地已燥坼,水气向下,火气上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