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诗牌 拼音:shī pái
(1).用以题诗的木板。 宋 王安石 《董伯懿示裴晋公平淮右题名碑诗用其韵和酬》:“褒贤乐善自为美,当挂庙壁为诗牌。”《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酒保道:‘解元借笔砚,莫不是要题诗赋?却不可污了粉壁。本店自有诗牌。若是污了粉壁,小人今日当直,便折了这一日日事钱。’”
(2).指题上诗的木板。 清 厉鹗 《王蒻林司勋邀游惠山访愚公谷》诗之一:“ 二泉亭 下看诗牌,转入萧森秀嶂街。”
(3).韵牌。刻诗韵上下二平声为纸牌式,每韵一叶,总三十叶,山游分韵,人取一叶,吟以用韵。见 明 屠隆 《考槃馀事·韵牌》。 清 秋瑾 《东风第一枝·雪珠》词:“儘围炉闲理诗牌,瘦了梅花人面。”
(4).文人游戏,各以牌分取杂字,缀成韵语,是牌亦曰诗牌。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近士大夫竞以诗牌集字,牵凑无理,或至刻之集中,尤可笑。”词语解释:金牌 拼音:jīn pái
(1).即金字牌。古代凡赦免、军机以及紧急之事用之。《西游记》第二九回:“国王道:‘你既这等样説了一遍,寡人怕他怎的?宣进来。’随即着金牌至馆驛相请。”《说岳全传》第五九回:“ 岳爷 挥泪对着众百姓道:‘尔等不可如此!圣上连发十二道金牌召我,我怎敢抗违君命!’”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秋风 五丈 ,悲 蜀相 之陨星,十二金牌,痛 岳王 之流血。”
(2). 元 代及其建国前授予臣属所佩的金虎符、金符、镀金符等,通称金牌,以明地位和职权。 宋 孟珙 《蒙鞑备录·官制》:“ 韃 人袭 金 虏之俗,亦置领禄尚书令、左右相、左右平章等官,亦置大元帅等职,所佩金牌,第一等贵臣带两虎相向曰鬭虎金牌……其次素金牌。” 元 锺嗣成 《骂玉郎过感皇恩採茶歌·四福·贵》曲:“日转千阶,位至三台。判南衙,开北省,任西臺。綉衣持节,寳剑金牌。”《元史·百官志七》:“中万户府,管军五千之上。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俱从三品,虎符;副万户一员,正四品,金牌。”
(3).旧时指赌场外悬挂的写有“内进金牌”四字的木牌。凡有此标志者,赌注规定以银币五元或十元为起点。 徐珂 《清稗类钞·赌博·广州有番摊馆》:“门外无商标,仅一木牌,长约一尺,牌上书‘内进银牌’四字。其胜负极鉅者,则书为‘内进金牌’。盖所谓金牌者,每注必以银币五元十元为起点。”
(4).金质奖牌。 许地山 《缀网劳蛛·慕》:“那是他生平最得意的画,曾在什么会里得过什么金牌的。”《人民日报》1990年8月10日:“获得闪亮的金牌,诚是国家之光,而全民体质的增强,尤为民族之幸。”词语解释:牙牌 拼音:yá pái
(1).象牙或骨角制的记事签牌。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忠志》:“ 睿宗 尝閲内库,见一鞭,金色,长四尺,数节有虫啮处,状如盘龙,靶上悬牙牌。” 宋 杨万里 《甲寅二月十八牡丹初发》诗:“排日上牙牌,记花先后开。”
(2).象牙腰牌。 宋 元 以后为官员身份证。 宋 欧阳修 《早朝感事》诗:“玉勒争门随仗入,牙牌当殿报班齐。”《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回:“ 朱太尉 头戴乌纱,身穿猩红斗牛绒袍,腰横四指 荆山 白玉玲瓏带,脚靭皂靴,腰悬太保牙牌。”《明史·金铉传》:“﹝ 金鉉 ﹞知帝已崩,解牙牌拜授家人,即投 金水河 。”参阅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
(3).即骨牌。一种赌具。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恶俗·赌》:“掷状元牙牌之戏,曰打天九鬭狮虎,以及压宝摇摊诸名色,皆赌也。” 张天翼 《清明时节》七:“﹝太太﹞赶紧就拖 端妹子 逃到里面房里,还叫她卜个牙牌数看看怎样。”
(4).行酒令用的筹签。 凌力 《星星草》第二四章:“签筒上用篆体绿漆漆了几个小字:‘牙牌二十四景’。筒里有二十四支象牙薄片,上有 扬州 二十四景,是专行酒令之具。”词语解释:玉牌 拼音:yù pái
(1).牌匾的美称。 唐 王建 《元日早朝》诗:“举头看玉牌,不识宫殿名。”
(2).仙家名籍。 唐 刘得仁 《送祖山人归山》诗:“料得仙家玉牌上,已鐫白日上昇名。”
(3).犹玉简。 元 伊世珍 《嫏嬛记》卷上:“ 舜 渔于泽,闻水中有声若雷,见一玉牌浮出水面。取视之,其文曰:‘受而禪,惟汝彦。’因名其泽曰雷。”
(4).玉片,玉制的带饰。 明 沉仕 《大石调催拍·偶见》曲:“金锁带玲瓏玉牌,翠珠摇芙蓉寳釵。”词语解释:粉牌 拼音:fěn pái
(1).涂有白漆的木牌,用以记事。《清史稿·食货志一》:“至内河船隻,於船尾设立粉牌,责令埠头查察。”
(2). 清 代某些官员在授官时由有关大臣引导进见时所用的绿头签。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下·通籍》:“今制内外官引见,部院各堂官带领者,先以粉牌,俗呼緑头籤,进御。籤书某官、某姓名;背书年若干岁,某省、某县人,由某出身,歷某官,一一开列。盖即古竹牒之遗。”参阅《清会典事例·吏部三五·翰詹衙门升转》。词语解释:签牌 拼音:qiān pái
(1).标签。用作书卷、画轴帙签的标记,垂于书画旁。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风吹籤牌声,满室鏗鏘然。” 唐 陆龟蒙 《村夜》诗:“盘飡蔬粟粗,史籍籤牌盛。”
(2).一种竹制的凭证。 清 余怀 《板桥杂记》卷上:“司(教坊司)有一官以主之,有衙署,有公座,有人役、刑仗、籤牌之类。” 吴组缃 《山洪》三三:“各队队员先在县政府里领签牌,到了 南陵 那边,凭签发米,一签两袋,怎么发,怎么挑。”词语解释:界牌 拼音:jiè pái
在交界地方树立的牌子,用做分界的标志。 清 马建忠 《上李伯相论朝鲜商约界务禀》:“又 朝鲜 通文舘记丁卯年 咸镜道 观察使 金有源 称:‘有异样人至 庆兴府 东门外,声称为 俄罗斯 人,该国都统遣其在对岸界牌近处筑室。’”词语解释:银牌 拼音:yín pái
(1).银字牌。古代凡发兵、出使、乘驿用之。 宋 苏舜钦 《乞发兵用银牌状》:“ 汉 世发兵,皆以虎符,所以严国命而絶姦端,厥后给银牌以为信。” 宋 周煇 《北辕录》:“接伴戎服陪立,各带银牌……虏法出使皆带牌,有金银木之别。”《宋史·舆服志六》:“符券。 唐 有银牌,发驛遣使,则门下省给之。”《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戊辰,詔:‘自今乘驛者皆给银牌。’”
(2).银质名牌。 唐 官妓所佩。 唐 李贺 《河阳歌》:“今日见银牌,今夜鸣玉讌。” 王琦 汇解:“ 曾益 注:‘ 唐 官妓佩银牌,刻名其上。’”
(3).银质奖牌。词语解释:路牌 拼音:lù pái
标明交通路线或地名的牌子。词语解释:招牌 拼音:zhāo pái
(1).店家、医家与艺人等挂在门前标明名号与经营内容等的牌子。 宋 张任国 《柳梢青》词:“掛招牌,一声喝采,旧店新开。”《水浒传》第五一回:“今日 秀英 招牌上明写着这场话本,是一段风流藴藉的格范,唤做‘ 豫章城 双渐 赶 苏卿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张文贵传上》:“前边行到 竹竿巷 ,见一招牌写得真,白粉壁上书大字:有房安歇往来人。”《儒林外史》第三一回:“将来掛招牌,就可以称儒医。”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二:“这地方的门口挂着职业介绍所的招牌,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碰了进去。”
(2).比喻骗人的幌子。 清 李渔 《意中缘·奸囮》:“我借他做个招牌,结识起士大夫来。” 闻一多 《五四运动的历史法则》:“时髦的招牌和近代化的技术,并不能掩饰这些事实。”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十章:“这个浪荡子到外面也不是念书,想混个招牌回来欺压人罢啦。”词语解释:庚牌 拼音:gēng pái
庚符。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二:“及握兵之日,受庚牌不即出师者凡十三次。” 明 杨慎 《交河令行赠袁子变》:“九重侧席思儒将,丙夜庚牌下天上。”词语解释:斗牌 拼音:dòu pái
亦作“鬭牌”。 玩纸牌、骨牌等比赛输赢。 宋 刘子翚 《怀旧歌》:“鬭牌击鼓多伎俩,我独旁观惟大噱。” 胡祖德 《沪谚》卷上:“四个人斗牌,五个人要钱。” 欧阳予倩 《黑奴恨》第一场:“我老劝你少到具(俱)乐部去斗牌,你老是不听。”词语解释:标牌 拼音:biāo pái
见“ 标枪旁牌 ”。
词语解释:标枪旁牌 拼音:biāo qiāng páng pái
亦作“ 标枪旁排 ”。省称“标牌”。 标枪与盾牌。古代作战中同时并用的攻防武器。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戎容兵械·旁排》:“《宋朝会要》曰: 太宗 闻南方以标枪旁排为兵,令 萧延皓 取 广德 军习之。军士之用标牌,此其始也。” 宋 曾巩 《杂识》二:“ 公亮 又问:‘贼之标牌殆不可当,如何?’ 青 ( 狄青 )曰:‘此易耳。标牌,步兵也,当骑兵,则不能施矣。’” 宋 王应麟 《玉海·兵制四·咸平广捷兵》:“先是帝闻南方以标枪旁牌为兵器,命有司製之。”词语解释:旗牌 拼音:qí pái
亦作“旂牌”。
(1).写有“令”的旗和牌,封建朝廷颁给封疆大吏或钦差大臣作为准其便宜行事的凭据。 元 白朴 《梧桐雨》楔子:“须知生杀有旗牌,只为军中惜将才,不然斩一胡儿首,何用亲烦圣断来。” 明 唐顺之 《祭刀文》:“某钦承朝命,给有旗牌。” 清 秦朝釪 《消寒诗话》:“国家设旂牌,原使封疆得便宜从事,则既服吾以旂牌斩之而后奏;有不合,吾任之。”
(2).旗牌官的简称。《清史稿·兵志二》:“﹝ 乾隆 ﹞五十三年諭提、镇不得私立旗牌、伴当等名,致侵兵额。” 郭孝成 《议和始末》:“ 刘承恩 、 蔡廷干 请见 民国 鄂 军都督 黎元洪 。先由旗牌通知, 黎元洪 即行许可。”
(3).犹旗号。 铁郎 《二十世纪之湖南》:“为招摇、为无赖,假冒文明面目,装作维新旗牌。”词语解释:题牌 拼音:tí pái
匾额;招牌。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六:“一日驾出,见一饮阁,题牌作‘者者居’三字。”词语解释:山牌 拼音:shān pái
准予开矿的牌照。 清 林则徐 《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折》:“或以红单而报苗引,或以僉呈而请山牌。”词语解释:单牌
标志五里数的路牌词语解释:洗牌 拼音:xǐ pái
把牌搀和整理,以便继续玩。《红楼梦》第四七回:“铺下红氊,洗牌告么,五人起牌。”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不要叫他洗牌,他会把好牌间花插在对家拿得到手的地方。”词语解释:摊牌 拼音:tān pái
(1).牌戏时,有的把手里所有的牌摆出来,以示成功;有的用以跟对方比较大小,决定胜负。打桥牌时则在定约后主方对手的牌先摊开明示。
(2).比喻把事情的有关情况都向对方公开。 毛泽东 《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争得不得开交了,一派突然摊牌,将自己用过的许多法宝搬出来。”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七:“先摸摸对方的态度,不要一下子就摊牌。”
(3).比喻把最后决定公开。 翁澜前 《国脚容志行》:“教练员在摊牌时逐一衡量了新手的斤两以后,决定换上 容志行 一试头角。”词语解释:凤字牌 拼音:fèng zì pái
古代殡葬时的器仗。犹招魂牌。因牌上书有凤文,故称。 唐 王炎 《葬西施挽歌》:“西望 吴王 国,云书凤字牌。连江起珠帐,择地葬金釵。”词语解释:时牌 拼音:shí pái
揭报时辰的牙牌。以象牙为质,刻字填金。其牌有七,自卯至酉七时用之。《宋史·律历志三》:“国朝復挈壶之职,专司辰刻……其制有铜壶、水称、渴乌、漏箭、时牌、契之属。”词语解释:金字牌 拼音:jīn zì pái
宋 代驿传中以最快的速度发送文件的“急脚递”所悬的木牌。因其为朱漆黄金字,故名。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驛传旧有三等…… 熙寧 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餘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宋史·舆服志六》:“又有檄牌,其制有金字牌、青字牌、红字牌。金字牌者,日行四百里,邮置之最速递也。” 明 李东阳 《金字牌》诗:“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慟哭班师迴。”词语解释:号牌 拼音:hào pái
上面有号码的牌子。如:车辆号牌。词语解释:辰牌 拼音:chén pái
(1).古代一种计时器中标志时刻的牌子。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 太平兴国 中, 蜀 人 张思训 ,製上浑仪,其製与旧仪不同,最为巧捷。起为楼阁数层,高丈餘,以木偶为七直人,以直七政,自能撞鐘击皷;又为十二神,各直一时,至其时,即自执辰牌,循环而出。”《宣和遗事》前集:“一盃未尽笙歌送,堦下辰牌又报时。”
(2).辰刻。上午七时至九时。《水浒传》第三九回:“次日早膳罢,辰牌前后,揣了些银子,锁了房门,离了营里,信步出街来。”词语解释:小牌 拼音:xiǎo pái
一种输赢不大的牌赌。 茅盾 《子夜》十七:“男当差和女仆们挤在那门房里偷打小牌,嘈杂地笑着。”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四:“你们成天喝大酒,看小牌,只当老百姓眼都瞎了?”词语解释:名牌 拼音:míng pái
(1).写有人或事物名称的牌子。 宋 周密 《南宋市肆记》:“饮客登楼,则以名牌点唤。”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必要令其各衙设立一名牌,将其衙中精兵多寡,次第开列牌上。”
(2).出名的牌子。《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名牌大学毕业,门门得的五分。”《人民日报》1981.1.2:“发挥 上海 自行车行业的技术优势,增加更多的名牌产品。”词语解释:打牌 拼音:dǎ pái
玩纸牌,用纸牌消遣或赌博
同打麻将
用纸牌玩的游戏或赌博。例如:打牌输掉了一大笔财产。词语解释:头牌 拼音:tóu pái
(1).黑话。谓长条形假金子。《冷眼观》第十二回:“索性把我们平时做老贵用的头牌(内质铅片,外裹真金,为各种条叶式,翻戏党谓之头牌)拿了去把他。”
(2).旧时演戏时,演员的姓名写在牌子上,悬挂在剧院门口,挂在最前面的牌子叫“头牌”。因用以借指主要演员。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二部二九:“虽然不是躺着的头牌,也不是站着的戏抹布,不大不小,是个蹲着的二三流角色。”
(3).指主演。《锺山》1983年第4期:“我当时刚满十岁,头一回跟班子到 上海 演出,在丹桂第一台唱头牌须生。”词语解释:挂牌 拼音:guà pái
亦作“掛牌”。
(1).悬挂告示牌子。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挂牌延客》:“ 江 右 胡存斋 参政,能折节下士……苟不出日,即於门首掛一牌云:‘ 胡存斋 在家’”《儒林外史》第七回:“次日,行香挂牌。先考两场生员,第三场是 南海 、 番禺 两县童生。”
(2).特指 明 清 时知府以下地方官的任免,由布政使在官署前悬牌公布。《官场现形记》第三回:“好在姓 钱 的是实缺,就是闲空一年半载也不打紧:上司存了这个意见,所以竟不挂牌叫他赴任。”《老残游记》第七回:“我自从掛牌委署斯缺,未尝一夜安眠。”
(3).悬挂招牌。《文汇报》1987.1.2:“有九十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厂,日前正式恢复原有厂名,并举行挂牌仪式。”
(4).旧时特指医生、律师等正式开业。如:这位老中医在 上海 挂牌多年。
(5).指演出团体由名角领衔演出,因演出时通常都把写有名角姓名的牌子悬挂在剧院门首,故称。《人民文学》1978年第9期:“《明星大会串》的影片,乃由某女星挂牌。”
(6).“文化大革命”中的一种侮辱性斗争形式。把一块写有姓名和所谓罪名的牌子挂在挨斗者的脖子上示众。 巴金 《随想录·怀念萧珊四》:“她不是作协分会或者刊物的正式工作人员,可是仍然被勒令靠边劳动,站队挂牌。”词语解释:虎头牌 拼音:hǔ tóu pái
(1).犹虎符。刻有虎头形的牌子。 王国维 《元铜虎符跋》:“ 元 之虎符俗云虎头牌。 汪元量 《水云集·湖州歌》云:‘文武官僚多二品,还乡尽带虎头牌。’ 关汉卿 《闺怨佳人拜月亭》杂剧云:‘虎头儿金牌腰内悬。’则当时本谓之牌,不谓之符。雅言谓之虎符,名虽古,制则非矣。”
(2). 清 代衙门前所挂绘有虎头形的木牌。用以表示官府的威严。亦指一般绘有虎头形的牌子。 孙犁 《澹定集·与友人论学习古文》:“学校的门口,还是左右挂了两面虎头牌:‘学校重地’及‘闲人免进’。”
(3).旧时官府捉拿罪犯的凭证。 清 李渔 《玉搔头·收奸》:“乌鸦先作虎头牌,啣音去报人来。”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地响,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词语解释:象牌 拼音:xiàng pái
饰以象牙的榜牌。 唐 于鹄 《早上凌霄第六峰入紫溪礼白鹤观祠》诗:“阴苔无人踪,时得白鹤翎。忽然见朱楼,象牌题玉京。”词语解释:铜牌 拼音:tóng pái
(1).铜制的牌子。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餘干县 有白鹿,土人皆传千年矣, 晋成帝 遣捕,得铜牌在角后。”
(2).与官印配合使用的铜铸符契。《宋史·舆服志六》:“诸王、节度、观察使、州、府、军、监、县印,皆有铜牌,长七寸五分,诸王广一寸九分,餘广一寸八分。诸王、节度、观察使牌涂以金,刻文云‘牌出印入,印出牌入’。”
(3).铜质奖牌。多作奖品。次于金牌、银牌。如:他在这次长跑比赛中获铜牌。词语解释:宣牌 拼音:xuān pái
(1). 宋 代,诸王、节度、观察使、州府、军、监、县印,皆有铜牌,谓之“宣牌”。由朝廷授给,以证明官职身份。 元 代略同。 元 王实甫 《破窑记》第四折:“俺男儿的受了宣牌,媳妇儿的有些人才。”《元史·选举志二》:“凡一百户之管匠官资品,受上司札付者,依已拟充院长。已受宣牌充局使者,比附一百户之上局使资品递降,量作正九资品。”
(2).即檄牌。 宋 代用于速递文书,以为凭证。《水浒传》第三八回:“面阔唇方神眼突,瘦长清秀身材,皂纱巾畔翠花开。黄旗书令字,红串映宣牌。”参阅《宋史·舆服志六》。词语解释:神牌 拼音:shén pái
为祭奠死者所立的牌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闲话》:“下官也没等工完,亲手题了神牌,写了墓碑,连夜走来,报与 南京 臣民知道。”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内务府定制》:“前殿后殿均九间,中为穿堂以联前后,繚以周垣,供奉列圣、列后神牌。”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而这位 关羽 ,则身居中间最下,守护着那刻着一行大字的神牌。”词语解释:旁牌 拼音:páng pái
见“ 旁排 ”。
词语解释:旁排 拼音:páng pái
亦作“ 旁牌 ”。 古代的防御武器。性质同盾。木质,以皮革裹束。有长、圆二种,步兵用长形,骑兵用圆形。《后汉书·袁绍传》“皆蒙楯而行” 唐 李贤 注:“楯,今之旁排也。”《宋史·仪卫志六》:“盾,旁排也。”《宋史·兵志十一》:“﹝ 康定 元年﹞八月,詔 陕西 製柳木旁牌。”词语解释:赌牌 拼音:dǔ pái
(1).打牌赌博。《歧路灯》第二四回:“ 张绳祖 説道:‘再不赌牌了,只是输,要弄色子哩。’” 许地山 《换巢鸾凤》:“ 启祯 镇日里只会蹴毽、弄鸟、赌牌、喝酒以及等等虚华的事。”
(2).指正在进行赌博的牌底。 许杰 《吉顺》下:“比在赌场中人家把他的赌牌看了还要发火。”词语解释:象牙牌 拼音:xiàng yá pái
南宋 初,置节度使以下金字牙符,亦称象牙牌,以赐立战功的将帅。 宋 俞文豹 《吹剑三录》:“ 巨源 白 丙 以象牙牌授 王喜 节度使。”《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十一月,庚午朔,初置节度使已下象牙牌。其法,自节鉞正任至横行遥郡,第其官资,书之於牌,御书押字,刻金填之,仍合用製造,一留禁中,一降付都统(督)府,相臣主其事。缓急临敌,果有建立奇勋之人,量其功劳,先次给赐,以为执守。”词语解释:豹字牌 拼音:bào zì pái
明 武宗 正德 间豹房守卫军士所佩的豹字铜牌。 邓之诚 《骨董续记·豹字牌》:“ 吴騫客 藏豹字铜牌,上有穿,两面有文,正面隐起作豹像,横刻豹字陆伯拾号凡六字,背面文六行,云:‘随驾养豹,官军勇士,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论罪,借者及借与者罪同。’凡二十七字。盖 正德 间剏立豹房,守卫军士所配也。”词语解释:膳牌 拼音:shàn pái
清 代皇帝预备召见人员时所递的职名牌。因于皇帝用膳时呈递,故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 奇公 於路上吟一絶见寄云:‘中侍传宣递膳牌,平明待詔立金阶。’” 清 李赓芸 《炳烛编·独对同对》:“犹今时递膳牌召见,则一人独对;军机大臣每日入见,则同对也。”词语解释:芦牌 拼音:lú pái
见“ 芦簰 ”。
词语解释:芦箄 拼音:lú pái
用芦苇平排地连在一起做成的水上交通工具。 南朝 陈 徐陵 《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城主书》:“且芦簰荻筏,竟浦浮江。”一本作“ 芦牌 ”。词语解释:印牌 拼音:yìn pái
(1).将印和令牌。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赚将》:“若不依时,俺便夺他印牌,另委别将。”
(2). 清 初颁发的一种户口登记牌。《清史稿·食货志一》:“ 世祖 入关,有编置户口牌甲之令……户给印牌,书其姓名丁口。出则注所往,入则稽所来。”词语解释:发牌 拼音:fā pái
旧谓官吏向下属发送公文。《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陈濂 御史﹞蒞任三日,便发牌按临 赣州 ,吓得那一府官吏尿流屁滚。”《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公子﹞次日领了勑印,辞朝,连夜起马,往 山西 省城上任讫。即时发牌,先出巡 平阳府 。”词语解释:出牌 拼音:chū pái
(1).发出捕人或提人的牌照。《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五:“ 四儿 到官,把首尾一五一十説了,事情干连着二女,免不得出牌行提。”
(2).玩雀牌或扑克牌游戏时将牌打出。如: 老李 ,该你出牌了。词语解释:访牌 拼音:fǎng pái
旧时官府发出的粘贴有缉捕罪犯的公文的牌子。用作缉捕的凭证。《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刑房拿出款单来,这单就黏在访牌上。那访牌上写道:访得 潘自业 (即 潘三 )本市井姦棍……如此恶棍,岂可一刻容留於光天化日之下!为此,牌仰该县,即将本犯拿获,严审究报,以便按律治罪。”《九尾龟》第五十回:“当下不露风声,密密的下了一个密札,给那马路工程局的委员 李兰生 ,札内还附了一个访牌,话头説得十分厉害。”词语解释:出恭牌 拼音:chū gōng pái
入厕前领取的牌子。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闺塾》:“先生,学生领出恭牌。”此谓请假去厕所。参见“ 出恭 ”。
词语解释:出恭 拼音:chū gōng
从 元 代起,科举考场中设有“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离座位。士子入厕须先领此牌。因俗称入厕为出恭。并谓大便为出大恭,小便为出小恭。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三折:“俺这里茶迎三岛客,汤送五湖宾,喝上七八盏,管情去出恭。”《西游记》第二九回:“ 沙僧 ,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 老猪 出恭来。”《文明小史》第三五回:“可巧那天店中伙计约会了出去喫馆子,只賸了 王 李 二人在店中。 毓生 急急的要去出恭,託 悔生 暂时照应店面。” 张天翼 《儿女们》:“他们还把人家的祖宗牌位扔到茅房里,拿《论语》、《孟子》撕碎了去出恭。”词语解释:节目牌 拼音:jié mù pái
指演出场所门口告示上演节目的木板。《人民日报》1984.7.10:“我先跑到书场和茶社门口,看了看当晚排出的节目牌。”词语解释:词牌 拼音:cí pái
(1).刻有诗词的牌。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 义州 李文石 ( 葆恂 )《旧学盦笔记》,记所见金石书画,有 宋 製 贾文元 玉词牌。”参见“ 诗牌 ”。
(2).指填词用的曲调。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曲调的名称即词牌,一般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后来主要是依调填词,曲调和词的内容就不一定有联系,而且大多数词都已不再配乐歌唱,所以各个调名只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定式。
词语解释:诗牌 拼音:shī pái
(1).用以题诗的木板。 宋 王安石 《董伯懿示裴晋公平淮右题名碑诗用其韵和酬》:“褒贤乐善自为美,当挂庙壁为诗牌。”《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酒保道:‘解元借笔砚,莫不是要题诗赋?却不可污了粉壁。本店自有诗牌。若是污了粉壁,小人今日当直,便折了这一日日事钱。’”
(2).指题上诗的木板。 清 厉鹗 《王蒻林司勋邀游惠山访愚公谷》诗之一:“ 二泉亭 下看诗牌,转入萧森秀嶂街。”
(3).韵牌。刻诗韵上下二平声为纸牌式,每韵一叶,总三十叶,山游分韵,人取一叶,吟以用韵。见 明 屠隆 《考槃馀事·韵牌》。 清 秋瑾 《东风第一枝·雪珠》词:“儘围炉闲理诗牌,瘦了梅花人面。”
(4).文人游戏,各以牌分取杂字,缀成韵语,是牌亦曰诗牌。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近士大夫竞以诗牌集字,牵凑无理,或至刻之集中,尤可笑。”词语解释:腰牌 拼音:yāo pái
(1).旧时系在腰间证明身分的牌子。常用作出入备查的通行证。 明 沉榜 《宛署杂记·乡试》:“乡场杂办钱粮,除 大兴县 分办数外,本县该办:……腰牌七百五十面。”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癸酉之变》:“ 林清 尝步行街衢,风开其袂,露悬坎卦腰牌,为市人所窥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钦订士阶条例》:“至当差牌尾各给腰牌,试毕缴牌出院,仍回原军各衙理事。”
(2).装在公共汽车、电车等车侧中部标明路号或开往地点的牌子。词语解释:传信牌 拼音:chuán xìn pái
古代军中传递文件所用的牌,简称信牌。《宋史·兵志十》:“传信牌,中为池槽,藏笔墨纸,令主将掌之。每临阵传命,书纸内牌中,持报兵官,復书事宜内牌中而还。主将密以字为号验,毋得漏泄军中事。”词语解释:金字招牌 拼音:jīn zì zhāo pái
(1).指商店用金粉涂字的招牌。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就有另一个人指着万盛的半新不旧的金字招牌说:‘近在眼前,就是替他们种的。’”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房角上高高地悬着一块金字招牌‘当’。”
(2).比喻在公众中信誉卓著者。 草明 《乘风破浪》第四章:“你们 老宋 是金字招牌,说到哪做到哪,做不到的就不说。”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三:“‘沪江’是金字招牌,只要你答应担保,其馀的事我去办,在哪家银行开户头都行。”
(3).比喻冠冕堂皇的名义或称号。《孽海花》第二五回:“﹝ 珏斋 ﹞总算一帆风顺,文武全才的金字招牌,还高高挂着。” 鲁迅 《且介亭杂文·以眼还眼》:“他们就将‘民治’的金字招牌踏得粉碎,何况其他?”词语解释:金宝牌 拼音:jīn bǎo pái
宋 代帝王为宣扬道教而发给各地的神牌。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金宝牌》:“ 宋 朝《会要》曰: 天禧 元年四月,詔内出圣祖神化金宝牌,分给在京宫观及外州名山圣迹之处,面文曰‘玉清昭应宫成天尊万寿’,背文曰‘永镇福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 天禧 中,以 王捷 所作金宝牌赐天下。”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金宝牌》:“ 宣 政 间,方士能化泥为金,名金宝牌,长三寸半,阔二寸半,文曰‘永镇福地’, 代州 天庆 、 寿寧 二处有之。”词语解释:长牌 拼音:cháng pái
明 代表明身份的一种腰牌。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七:“ 洪武 八年,定祭祀陪祀官员给牙牌,供事人等给长牌,各令悬带,无者不许入祭所。”词语解释:长生牌 拼音:cháng shēng pái
见“ 长生牌位 ”。
词语解释:长生牌位 拼音:cháng shēng pái wèi
写有恩人姓名,为恩人祈求福寿的牌位。《红楼梦》第七二回:“我的病要好了,把你立箇长生牌位,我天天烧香磕头,保佑你一辈子福寿双全的。”亦省作“ 长生牌 ”。《儒林外史》第七回:“这里不是 周大老爷 的长生牌?”词语解释:令牌 拼音:lìng pái
旧指道士进行迷信活动时发令的木牌。《西游记》第六七回:“老者道:‘那道士头戴金冠,身穿法衣,令牌敲响,符水施为,驱神使将,拘到妖魑。’”词语解释:防牌 拼音:fáng pái
(1).即盾牌。古兵器的一种。《水浒传》第十三回:“ 周谨 撇了弓箭,拿了防牌在手,拍马望南而走。”
(2).指手拿盾牌的兵卒。《英烈传》第十四回:“ 遇春 乘快舡后至,便领防牌、神枪手,奋力冲至磯下。”词语解释:食牌 拼音:shí pái
食店中写有酒菜、点心等食品名目价格,便于顾客点供的牌子。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酒肆》:“酒家亦自有食牌,从便点供。”词语解释:千顷牌 拼音:qiān qǐng pái
封建时代为奖励巨富,地过千顷者,官府赐牌,以示褒荣。 姚雪垠 《长夜》三一:“咱又不想挂千顷牌,只要马马虎虎地能够包缠住也就罢了。” 韩贵松 《参军记·长大要当兵》:“前 清 时他一家出过不少大官,什么翰林学士、巡按知府,光门前的旗杆夹子、上马石,就有六十多座,千顷牌不知挂过几面。”《中国民间故事选·托塔李天王》:“这两家大财主,皇上给挂过‘千顷牌’,县官给挂过匾。”词语解释:藤牌 拼音:téng pái
藤制的盾牌。古代作战时用以遮挡敌方兵刃矢石等的护身武器。圆形,中心突向外,内有上下两藤环,可容手臂挽入,并有横木,便于执持。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兴珠 今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万夫,前跃八尺,后退一丈,不可敌也。” 沉从文 《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们学的是翻斤斗,打藤牌。”词语解释:午牌 拼音:wǔ pái
揭报正午的时牌。借指正午。《三国演义》第四十回:“是日午牌时分,来到 鹊尾坡 。” 明 沉鲸 《义侠记·秘计》:“岁暮天寒难早起,午牌方始披衣。”《官场现形记》第一回:“那时候已有午牌过后,家里人摆上饭来。”词语解释:香位牌 拼音:xiāng wèi pái
指题有文字以供祭拜的牌位。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四:“ 中国 社会是尊师重道的,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亲师’的香位牌。”词语解释:吊牌 拼音:diào pái
旧时官厅捕人的拘票。《西游补》第八回:“行者又出弔牌一起:‘ 秦檜 。’”词语解释:叫牌 拼音:jiào pái
合约桥牌中叫牌人请求搭挡提供一定情况的一种人为的叫牌
在特定情况下(例如桥牌中的确定王牌和要赢得多少墩牌)声称要取得什么结果词语解释:肩牌 拼音:jiān pái
即肩章。 张麟 《一位抗联将军的故事》:“姓 白 的营长,是个老行伍出身,佩着少校肩牌,坐在椅子上,像个县太爷。”参见“ 肩章 ”。
词语解释:肩章 拼音:jiān zhāng
佩带在制服两肩上用以表示级别的标志。 郭希仁 《从戎纪略》:“ 彦彪 令各营於肩章均添四标字样,官长进謁皆称 邱大帅 ,儼然以兵马都督自居。”词语解释:联牌 拼音:lián pái
上面刻写着对联的木牌。《红楼梦》第三回:“又有一副对联,乃是乌木联牌镶着鏨金字跡。”词语解释:蛮牌 拼音:mán pái
用南方产的粗藤做的盾牌。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有花粧轻健军士百餘,前列旗帜,各执雉尾、蛮牌、木刀。”《水浒传》第九二回:“寨内 李逵 等六将,领蛮牌步兵,滚杀出寨来。”词语解释:主牌 拼音:zhǔ pái
扑克牌游戏中的王牌。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 盛清明 亮出梅花七,把梅花当作主牌。”词语解释:韵牌 拼音:yùn pái
标有诗韵的牌子。供作诗限韵之用。《红楼梦》第三七回:“又要了韵牌匣子过来,抽出‘十三元’一屉。”词语解释:兵牌 拼音:bīng pái
(1).传令的士兵。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出抚》:“禀老爷,兵牌驛马,俱到门外。”
(2). 清 代由官府发给、差兵执持的一种凭证。 清 蒋士铨 《临川梦·哱叛》:“当下把衙门烧燬,夺了兵牌印信。”《清会典事例·刑部十一·徒流迁徙地方一》:“起解省分,将解发军流人犯,於起解之先,豫行咨明该抚,先期定地,飭知入境首站州县,随到随发。其解犯兵牌内,填明解赴某省,入境首站某州县,遵照定地,转解配所,投收申缴字样。”词语解释:赶头牌 拼音:gǎn tóu pái
犹言赶头水。《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那夜 安公子 早已完卷,那班合他有些世谊的,如 梅问羹 、 托诚村 这几个人也都已写作妥当,準备第二日赶头牌出场。”词语解释:冒牌 拼音:mào pái
冒充名牌。多指商品等。比喻以假充真。 瞿秋白 《文艺杂著·荒漠里》:“廉价的旧小说,冒牌的新小说--他们的思想虽旧,他们的话却是 中国 话。” 张锲 《热流·在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历史是一面无情的镜子,它公正地照出各种各样乔装打扮的冒牌英雄的原形。”词语解释:起马牌 拼音:qǐ mǎ pái
旧时高级官吏出巡或上任时向沿途地方官府先行发下的通知牌。《初刻拍案惊奇》卷十:“ 子文 又到馆中,静坐了一月有餘,宗师起马牌已到。” 王古鲁 注:“旧制,高级官吏到一地方,一定先发下‘起马牌’通知地方官吏到达日时,以便迎候。” 清 李慈铭 《蓬莱驿》:“今日新观察到任,起马牌早已过去,闔地文武官员俱往 西兴江 口迎接。”词语解释:十二金牌 拼音:shí èr jīn pái
《宋史·岳飞传》:“﹝ 秦檜 ﹞言 飞 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 飞 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於一旦!’ 宋 代凡传递赦书及军事上最紧急的命令,皆用金字牌。”后因以“十二金牌”作为紧急命令的代称。 明 茅维 《闹门神》:“他的喉咙忒嘬,舌尖忒鋭。是人呵,怕他气概。只当得亲捧出十二金牌。”亦作“ 十二道金牌 ”。《孽海花》三十回:“巧了, 景王 府里堂会戏, 贞贝子 贞大爷 一定要叫他和 敷二爷 合串《四杰村》,十二道金牌似的把他调了去。”《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昨天从 北京 传来了十二道金牌,勒令她火速回去揭发交代问题。”词语解释:十二道金牌 拼音:shí èr dào jīn pái
见“ 十二金牌 ”。
词语解释:十二金牌 拼音:shí èr jīn pái
《宋史·岳飞传》:“﹝ 秦檜 ﹞言 飞 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 飞 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於一旦!’ 宋 代凡传递赦书及军事上最紧急的命令,皆用金字牌。”后因以“十二金牌”作为紧急命令的代称。 明 茅维 《闹门神》:“他的喉咙忒嘬,舌尖忒鋭。是人呵,怕他气概。只当得亲捧出十二金牌。”亦作“ 十二道金牌 ”。《孽海花》三十回:“巧了, 景王 府里堂会戏, 贞贝子 贞大爷 一定要叫他和 敷二爷 合串《四杰村》,十二道金牌似的把他调了去。”《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昨天从 北京 传来了十二道金牌,勒令她火速回去揭发交代问题。”词语解释:起牌 拼音:qǐ pái
斗牌时将牌从桌面上拈起来。《红楼梦》第四七回:“铺下红氊,洗牌告么,五人起牌,斗了一回。”《镜花缘》第七四回:“第三次下家还未起牌,他又多起一张。” 张恨水 《啼笑因缘》第十一回:“到了他起牌的时候,起了一张一万,他毫不考虑的把手上四五六三张筒子,拆了一张四筒打出去。”词语解释:勾牌 拼音:gōu pái
迷信传说中地府勾捉生人的拘票。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冥判》:“脱了狱省的勾牌,接着活免的投胎。”《儒林外史》第二二回:“话説 卜老爹 睡在床上,亲自看见地府勾牌,知道要去世了。”词语解释:傍牌 拼音:bàng pái
(1).盾牌。 宋 丘光庭 《兼明书·血流漂杵》:“扞,一名楯,一名櫓。《汉书》云‘血流漂櫓’,櫓即扞,俗呼为傍牌。”
(2).以喻推托或掩饰的借口。
(3).古代兵营周围扎以木桩,以障敌骑,称傍牌。《六部成语·兵部·鹿角傍牌》:“傍牌,紥木为之,每用护於营阵两傍,以防敌骑之横衝。”词语解释:通行马牌 拼音:tōng xíng mǎ pái
一种可以动用地方夫马的凭证。《金瓶梅词话》第五五回:“次日,把二十扛行李先打发出门,又发了一张通行马牌,仰经过驛递,起夫马迎送。”词语解释:酉字牌 拼音:yǒu zì pái
古代官府到酉时不再办公而挂出的上写“酉”字的牌子。《三国志平话》卷中:“至来日, 关公 去辞 曹丞相 ,至相府门前,掛着酉字牌, 关公 却归本宅。”词语解释:信牌 拼音:xìn pái
即传信牌。 宋 仁宗 康定 元年五月,制军中传信牌,传递军中文件时,以为凭信。《宋史·舆服志六》:“传信木牌:先朝旧制,合用坚木朱漆为之,长六寸,阔三寸,腹背刻字而中分之,字云某路传信牌。却置池槽,牙缝相合。又凿二窍,置笔墨,上帖纸,书所传达事。用印印号上,以皮繫往来军吏之项。临阵传言,应有取索,并以此牌为言,写其上。” 元 代民事亦用信牌,凡诸管官以公事摄所部,并用信牌。参阅 清 薛允升 《唐明律合编·信牌》。词语解释:遮箭牌 拼音:zhē jiàn pái
挡箭牌。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弓弩如何近傍,铁棒浑如遮箭牌。”《三国演义》第七回:“从辰时擂鼓,直至巳时, 绍 军不进。 麴义 令弓手皆伏於遮箭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