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9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随牒沿牒移牒竹牒飞牒通关文牒麟牒敕牒
玉牒家牒投牒蒲牒韵牒条牒案牒文牒
讼牒度牒抱牒荣牒讯牒平牒钩牒春关牒
宦牒符牒军牒出牒勾牒辟牒录牒水牒
谱牒怪牒腾牒限牒通牒公牒密牒最后通牒
图牒记牒青玉牒阶牒信牒追牒牒牒木牒
史牒往牒银牒金牒雪牒选牒宗牒縢牒
官牒秘牒僧牒赤牒五花度牒儒牒摄牒簿牒
黄牒简牒诉牒转牒交牒鸳牒戒牒缃牒
瑞牒瑶牒词牒关牒关文札牒鸳鸯牒枝叶旁牒积牒

词语解释:随牒  拼音:suí dié
据以授官的委任状。《汉书·匡衡传》:“ 平原 文学 匡衡 材智有餘,经学絶伦,但以无阶朝廷,故随牒在远方。” 颜师古 注:“随牒,谓随选补之恆牒,不被超擢者。” 宋 陆游 《夜读〈岑嘉州诗集〉》诗:“晚途有奇事,随牒得补处。” 清 钱谦益 《河南按察司按察使卢维屏授通议大夫制》:“尔自筮仕以还,皆用随牒平进,可谓不汲汲矣。”
词语解释:玉牒  拼音:yù dié
(1).古代帝王封禅、郊祀的玉简文书。《史记·孝武本纪》:“封 泰山 下东方,如郊祠 泰一 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祕。”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郊禅》:“ 开元 十三年, 玄宗 既封禪,问 贺知章 曰:‘前代帝王何故秘玉牒之文?’ 知章 对曰:‘玉牒本通神明之意,前代帝王所求各异,或祷年算,或求神仙,其事微密,故外人莫知之。’” 宋 王禹偁 《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祈福不劳藏玉牒,礼天须至用金泥。”
(2).记载帝王谱系、历数及政令因革之书。至 宋 代,每十年一修。《新唐书·百官志三》:“﹝ 宗正寺 ﹞知图谱官一人,修玉牒官一人。”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玉牒修书,始於 大中 祥符 ,至於 政 宣 而极备……编年以纪帝系,而戴其历数及朝廷政令之因革者,为《玉牒》。” 明 何景明 《寄樊国宾》诗:“业绍青緗旧,名沾玉牒香。” 爱新觉罗·溥仪 《我的前半生》第九章:“我曾根据一九三七年修订的‘玉牒’和妹妹弟弟们提供的材料,做过一个统计。”
(3).泛指典册、史籍。《文选·左思〈吴都赋〉》:“鸟策篆素,玉牒石记。” 张铣 注:“玉牒、石记,皆典策类也。”《文选·张协〈七命〉》:“生必耀华名於玉牒,没则勒洪伐於金册。” 李周翰 注:“玉牒、金册,并国史也。”
(4).指佛道之书。 晋 葛洪 《抱朴子·黄白》:“《玉牒记》云:‘天下悠悠,皆可长生也;患於犹豫,故不成耳。’” 隋 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前佛后佛,谅同金口;即教当教,寧殊玉牒。”《云笈七籤》卷七:“三元布经皆刻金丹之书,盛以自然云锦之囊,封以三寳神之章,藏於九天之上大有之宫,谓之玉牒金书。”
(5).神仙名籍。 唐 韦应物 《萼绿华歌》:“有一人兮升紫霞,书名玉牒兮 萼緑华 。”
词语解释:讼牒  拼音:sòng dié
诉状。 宋 韩琦 《答孙植太博后园宴射》诗:“铃索声沉讼牒稀,优游大司养疎拙。” 元 张养浩 《牧民忠告·弭讼》:“起讼有原,书讼牒者是也。”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倪幼蓉》:“讼牒朝投,判牘夕下,署无留案,狱无滞囚。”
词语解释:宦牒  拼音:huàn dié
犹宦籍。 唐 李商隐 《为舍人绛郡公上李相公启》:“自随宦牒,遽忝恩荣,位至圭符,宠当金紫。” 宋 陆游 《将之荣州取道青城》诗:“自笑年年随宦牒,不如处处得闲行。” 明 宋濂 《陶府君墓志铭跋尾》:“ 陶 氏一门父兄子弟,其不坠书诗之业,往往知自奋如此,宦牒之蝉联,此盖其权舆哉。”
词语解释:谱牒  拼音:pǔ dié
亦作“ 谱谍 ”。 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史记·太史公自序》:“维 三代 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谱谍独记世謚,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谱牒之作,盛於中古。 汉 有 赵岐 《三辅决録》, 晋 有 挚虞 《族姓记》。 江 左有两 王 《百家谱》, 中原 有《方司殿格》。盖氏族之事,尽在是矣。” 夏衍 《方志学与家谱学》:“谱牒是记载一家一族的历史。这种著作形式始于 汉 代,到 魏 、 晋 、 南北朝 时期非常流行, 隋 唐 以后更有所发展。”
词语解释:图牒  拼音:tú dié
亦作“ 图谍 ”。
(1).图籍表册。 汉 蔡邕 《上汉书十志疏》:“道至深微,不可独议。郎中 刘洪 密於用筭,故臣表上 洪 ,与共参思图牒。” 唐 白居易 《许昌县令新厅壁记》:“若其官邑之省置,风物之有亡,田赋之上下,盖存乎图谍。”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 温州 雁荡山 ,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2).犹谱牒。 明 宋濂 《张氏谱图序》:“其迁 江阴 者,则不知始于何世,图谍丧漫,不可钩考。”
(3).指图谶。《北齐书·文宣帝纪》:“图谍潜藴,千祀彰明,嘉禎幽秘,一朝纷委,以表代德之期,用启兴邦之迹。”《旧唐书·唐俭传》:“明公日角龙庭, 李 氏又在图牒,天下属望,非在今朝。”
词语解释:史牒  拼音:shǐ dié
亦作“ 史谍 ”。 犹史册。《晋书·隐逸传·辛谧》:“ 伯夷 去国, 子推 逃赏,皆显史牒,传之无穷。”《陈书·高祖纪上》:“既景焕於图书,方葳蕤於史谍。” 宋 王安石 《送江宁彭给事赴阙》诗:“壮志异时开史牒,妙龄终日对书龕。” 清 唐孙华 《读柳诗》诗:“流传入史牒,后人争詆諆。”
词语解释:官牒  拼音:guān dié
(1).记载官吏姓名、爵禄的簿籍。《后汉书·李固传》:“至於表举荐达,例皆门徒;及所辟召,靡非先旧。或富室财赂,或子壻婚属,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 南朝 宋 鲍照 《谢秣陵令表》:“臣负鍤下农,执羈末皂,情有局涂,志无远立,遘命逢天,得污官牒。”
(2).授官的文书。 唐 李商隐 《为张周封上杨相公启》:“况许之高选,光彼宦情,以曲臺之任用犹轻,宪署之发挥方盛。仍期官牒,不越岁时。”
词语解释:黄牒  拼音:huáng dié
宋 时委任下级官吏的文书。《宋史·职官志三》:“ 绍圣 元年吏部言, 元丰 法,凡入品者给告身,无品者给黄牒。” 宋 岳珂 《愧郯录·皇祐差牒》:“今世中臺给黄牒之制,前必曰尚书省牒某官,而右语则曰差充某职替某官成资闕。”
词语解释:瑞牒  拼音:ruì dié
犹玉牒。指吉祥或珍贵的文书。 南朝 梁简文帝 《菩提树颂》:“现彼法身,图兹瑞牒。” 宋 赵彦端 《瑞鹤仙》词:“看景星朝覩,洗空霜洁。珍图瑞牒。”《宋史·乐志九》:“名符瑞牒,色应金方。”
词语解释:沿牒  拼音:yán dié
谓官员随选补之文牒而调迁。《文选·江淹〈杂体诗·效颜延年“侍宴”〉》:“测恩躋踰逸,沿牒懵浮浅。” 李善 注:“《汉书》: 长安令 杨兴 説将军 史高 曰: 匡衡 无阶朝廷,随牒在远方。” 明 文徵明 《送处州刘学谕》诗:“诸孙沿牒下 吴 船,到此忍不相流连。”
词语解释:家牒  拼音:jiā dié
亦作“ 家谍 ”。 旧时家族世系的谱牒。 北周 宇文逌 《〈庾子山集〉序》:“舄奕氤氲,布在方策;国史家牒,世竝详焉。”一本作“ 谍 ”。 唐 刘知几 《史通·书事》:“其失之者,则有父官令长,子秩丞郎,声不著於一乡,行无闻於十室,而乃叙其名位,一二无遗。此实家谍,非关国史。” 唐 元结 《自释》诗:“世业载家史,世系在家牒。” 明 宋濂 《故民匠提举司知事许府君墓志铭》:“家牒燬于兵,咸无所徵。”亦泛指家世。 宋 王禹偁 《一品孙郑昱》诗:“有客忽投刺,自称一品孙。……坐久问家谍,其族大且繁。”
词语解释:度牒  拼音:dù dié
僧道出家,由官府发给凭证,称之为“度牒”。 唐 宋 时,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用。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度牒》:“《僧史略》曰:‘度牒自 南北朝 有之。’见《高僧传》‘名籍限局,必有凭由。’凭由,即今祠部牒也。《唐会要》曰:‘ 天寳 六年五月制:僧尼令祠部给牒。’则僧尼之给牒自 唐明皇 始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 绍兴 中,军旅之兴,急於用度,度牒之出无节。上户和糴所得,减价至二、三十千。时有‘无路不逢僧’之语。”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 顺治 六年五月,户部奏言师旅烦兴,岁入不给,议开监生、吏典、承差等援纳,并给僧、道度牒,准徒,杖折赎。”
词语解释:符牒  拼音:fú dié
(1).符移关牒等公文的统称。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择官》:“比闻公等,听受辞讼,日有数百,此则读符牒不暇,安能助朕求贤哉?” 宋 叶适 《宋邹卿墓志铭》:“翁一生姓名不悬符牒,足趾不履官府。”
(2).官符和度牒。官府给予僧道的证明文件。 宋 苏轼 《赵清献公神道碑》:“ 剑州 民 李孝忠 集众二百餘人,私造符牒,度人为僧。” 清 顾炎武 《五台山记》:“ 縉 为宰相,给中书符牒,令 臺山 僧数十人分行郡县,聚徒讲説以求货利,於是此山名闻外夷。”
词语解释:怪牒  拼音:guài dié
亦作“ 怪谍 ”。 古代专门记载怪异的书简。《后汉书·方术传序》:“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於明灵之府,封縢於瑶坛之上者,靡得而闚也。”《旧唐书·经籍志上》:“自古之粹籍灵符,絶域之神经怪谍,尽载於此二书矣。”
词语解释:记牒  拼音:jì dié
亦作“ 记谍 ”。 史册;文字记录。《三国志·蜀志·宗预传》“我六十何为不受邪”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臣 松之 以为 芝 以年啁 预 ,是不自顾。然 预 之此答,触人所忌,载之记牒,近为烦文。” 南朝 梁 沉约 《〈佛记〉序》:“含灵万品,既非记谍所穷;物物禀生,岂伊积尘能计。” 唐 岑文本 《拟〈剧秦美新〉》:“摛记牒於无穷,播歌诵而盈耳。” 明 汤显祖 《太学同游记叙》:“维时人士波涌,然无记牒,久而遗忘,固人情也。”
词语解释:往牒  拼音:wǎng dié
往昔的典籍。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访国美於旧史,考方载於往牒。” 明 宋濂 《进〈元史〉表》:“况往牒舛讹之已甚,而它书参考之无凭,虽竭忠勤,难逃疎漏。”
词语解释:秘牒  拼音:mì dié
秘要的册籍。 唐 李峤 《攀龙台碑》:“凡三十卷,名曰《古今兵要》,制高 秦 肆,事軼 鲁 门,可以刻祕牒而升庙堂,可以藏名山而悬日月。”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藏书》:“ 司马 家书目尤多祕牒,有 东坡先生 《论语解》钞本四卷。”
词语解释:简牒  拼音:jiǎn dié
(1).简牍。《云笈七籤》卷七:“ 蔡伦 始造纸,尔前唯书简牒。”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七:“ 师古 曰,刀所以削书也,古用简牒,皆以刀笔。”
(2).文书;公文。 唐 白居易 《唐赠尚书工部侍郎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序:“及除书简牒到门,即公捐馆舍之明日也。”
词语解释:瑶牒  拼音:yáo dié
(1).珍贵的典册。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迹暎乎瑶牒,事传乎金册。”
(2).帝王的族谱。《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复封摄政睿亲王册文》:“祚以世封,聿準懿藩之旧;列之瑶牒,仍延似续之常。”
词语解释:移牒  拼音:yí dié
以正式公文通知平行机关或人。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公式姓讳·移》:“ 孔稚圭 因有《北山移文》,今有移牒之名,疑始此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杭学士聚散》:“乃移牒俾游士限日出境。”《金史·仆散忠义传》:“使左副元帅 志寧 移牒 宋 枢密使 张浚 。”
词语解释:投牒  拼音:tóu dié
(1).呈递诉状。《北齐书·魏收传》:“众口諠然,号为‘秽史’,投牒者相次, 收 无以抗之。”《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以 彦泽 之罪宣示百官,问应死否,皆言应死。百姓亦投牒争疏 彦泽 罪。”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董伯念》:“ 彭 为令负清劲名,在西臺亦錚錚者,巡方入 苕 ,诸仇 董 者,争先投牒,填塞途巷。”
(2).呈递文辞。《旧唐书·杨绾传》:“自古哲后,皆侧席待贤;今之取人,令投牒自举,非经国之体也。”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典礼·宾兴考试》:“至于 隋 ,置进士科,专试文词,皆投牒自进。”
(3).投弃授官的簿录。借指弃官;辞职。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投牒归隐,未尝岩栖谷饮;而盘桓斗室,竟岁不履城市。” 清 龚自珍 《与吴虹生书》:“哲兄公祖竟未得一见,昨在 杭 ,知其已投牒欲归,不知还都下乎,抑竟归山也?”
词语解释:抱牒  拼音:bào dié
犹抱牍。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幕议》:“[末]莲花幕下寄閒身。[外]抱牒曾陪史院人。”
词语解释:军牒  拼音:jūn dié
军中的文书。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夜半军牒来,屯兵万五千。”
词语解释:腾牒  拼音:téng dié
传送文书。《明史·余应桂传》:“初, 应桂 貽书 文灿 ,言 献忠 必反,可先未发图之。其书为 献忠 逻者所得, 献忠 腾牒 郧阳 巡抚 戴东旻 ,言:‘抚军欲杀我’。”
词语解释:青玉牒  拼音:qīng yù dié
神仙名籍。 唐 张籍 《送徐先生归蜀》诗:“日暮远归处,云间仙观鐘。唯持青玉牒,独立 碧鸡峰 。”
词语解释:银牒  拼音:yín dié
指佛、道经典。 唐 王勃 《秋日仙游观赠道士》诗:“石图分帝宇,银牒洞灵宫。”
词语解释:僧牒  拼音:sēng dié
僧尼出家,由官府发给的作为凭证的度牒。有牒者得免地税、徭役。《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大观四年》:“五月,壬寅,停僧牒三年。”
词语解释:诉牒  拼音:sù dié
诉状。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张德远 以元枢輒受三省枢密院诉牒,虽是勋德重望,亦岂当如此!”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附录:“ 茅鹿门 云:‘吾作文时,屋瓦皆为动摇。’説得任鬙鬡可畏,想讼魁代人作诉牒时,当如此下笔。”
词语解释:词牒  拼音:cí dié
诉状。 宋 司马光 《齐山诗呈王学士》:“君来踵其迹,词牒日清简。” 宋 叶适 《朝请大夫陈公墓志铭》:“及 思诚 ,所至则延问穷民;遮道词牒,皆灼见廋隐,予夺中情。”
词语解释:竹牒  拼音:zhú dié
竹简。 晋 崔豹 《古今注·问答释义》:“籍者尺二竹牒,记人之年名字物色,县之宫门,案省相应,乃得入也。”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急就篇》曰:以竹为书牋,谓之简。《释名》云:简者,编也,可编録记事而已。又曰:简者,略也,言竹牒之单者,将以简略其事,盖平板之类耳。”
词语解释:蒲牒  拼音:pú dié
谓以蒲草作牒。《汉书·路温舒传》:“ 路温舒 ,字 长君 , 鉅鹿东里 人也,父为里监门,使 温 舒 牧羊, 温舒 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词语解释:荣牒  拼音:róng dié
谓授官的簿录。 南朝 宋 颜延之 《自陈表》:“臣 延之 人薄宠厚,宿尘国言,而雪效无从,荣牒增广,歷尽身彫,日叨官次。”
词语解释:出牒  拼音:chū dié
犹出牌。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女家讼於官,官即出牒拘摄。媪已携女先逃,不知踪跡。”
词语解释:限牒  拼音:xiàn dié
限期完成任务的文书。
词语解释:阶牒  拼音:jiē dié
升授官阶的公文。《宋书·殷景仁传》:“臣志干短弱,歷著出处。值皇涂隆泰,身荷恩荣,阶牒推迁,日月频积,失在饕餮,患不自量。”
词语解释:金牒  拼音:jīn dié
指佛道经典。 南朝 梁武帝 《金刚般若忏文》:“得金刚之妙宝,见金牒之深经。” 北周 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铭》:“银钩永固,金牒长存。”
词语解释:赤牒  拼音:chì dié
唐 代临时授官的一种文书。《新唐书·刘仁轨传》:“ 武德 初, 河南道 安抚大使 任瓌 上疏有所论奏。 仁轨 见其稿,为窜定数言。 瓌 惊异,赤牒补 息州 参军。”《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 唐 初,士大夫以乱离之后,不乐仕进,官员不充。省符下诸州差人赴选,州府及詔使多以赤牒补官。”
词语解释:转牒  拼音:zhuǎn dié
转递书札。 宋 曾巩 《上齐工部书》:“然不得执事一言,转牒而明之,有司或有所疑,学者或有所缘以相嫉,私心未敢安也。”
词语解释:关牒  拼音:guān dié
《旧唐书·职官志二》:“凡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下诸州者,必由於都省以遣之。”关与牒皆旧时公文书名,后以“关牒”指行文通知。 宋 苏轼 《相度准备赈济第一状》:“右谨件如前。本司已具上项事件,关牒本路转运、提刑司,照会相度施行去讫。”
词语解释:飞牒  拼音:fēi dié
快件文书。《新唐书·杨慎矜传》:“ 鉷 乃与 林甫 作飞牒,告 慎矜 本 隋 后,蓄讖纬妖言,与妄人交,规復 隋 室。” 清 唐甄 《潜书·匪更》:“恶政令之不行,飞牒文示,徧于天下,制为斩流之刑以惧之。”
词语解释:韵牒  拼音:yùn dié
指写有联句的竹简。《类说》卷六引 唐 段成式 《庐陵官下记》:“予以坐客联句互送为烦,乃取斑竹以白金络首如茶荚,以递送联句……好韵不僻者,书於竹简,谓之韵牒。”
词语解释:讯牒  拼音:xùn dié
审问的笔录。《南齐书·崔祖思传》:“廷尉诚非 释之 ,寧容都无讯牒。”《南史·谢晦传》:“ 晦 车中一览讯牒,随问,酬对无失。”
词语解释:勾牒  拼音:gōu dié
拘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田七郎》:“勾牒虽出,而隶不捕,官亦不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赵城虎》:“宰叱之,亦不畏惧。又怜其老,不忍加以威怒,遂詒之,诺捉虎。嫗伏不去,必待勾牒出,乃肯行。”
词语解释:通牒  拼音:tōng dié
(1).书面通知。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小仓山房文集》:“ 王 深然之,缮稿数千言,通牒大府。”
(2).一个政权通知另一个政权并要求对方答复的文书。 瞿秋白 《乱弹·新英雄》:“所谓‘战略上的退却’就等于 日本 最后通牒所要求的退却,而且还要倍一倍。” 管桦 《将军河》第一部第三章:“这一段话很像最后通牒,又像宣战之前的口头通知,也有点叫阵的意味。”
词语解释:信牒  拼音:xìn dié
唐 代授官皆给告身,未有告身之前,先给文书以为凭证,称信牒。《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二载》:“是时府库无蓄积,朝廷专以官爵赏功……其后又听以信牒授人官爵,有至异姓王者。” 胡三省 注:“信牒者,未有告身,先给牒以为信也。”参见“ 告身 ”。
词语解释:告身  拼音:gào shēn
古代授官的文凭。《北齐书·傅伏传》:“ 周 克 并州 ,遣 韦孝宽 与其子 世宽 来招 伏 ……授上大将军、武乡郡开国公,即给告身。” 唐 元稹 《为萧相谢告身状》:“右,中使某乙至,奉宣进止,赐臣某官告身一通。”《朱子语类》卷一二七:“方围闭时,降空名告身千餘道,令其便宜补授。”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十:“乃如告身非誥勅,即今文凭类也。”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二:“ 康熙 年间命翰林按官职所掌撰拟告身文字,无须临事猝办。”
词语解释:雪牒  拼音:xuě dié
平反的公文。《宋史·刘温叟传》:“若在任停官及在司停职者,经恩后於刑部出给雪牒,却勒归司,如无闕员,即令守闕,餘依敕格处分。”
词语解释:五花度牒  拼音:wǔ huā dù dié
官府签署有多种花押的度牒。旧时僧道出家的书面凭证。《水浒传》第四回:“ 赵员外 道:‘我曾许下剃度一僧在寺裡,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只不曾有个心腹之人,了这条愿心。’”
词语解释:交牒  拼音:jiāo dié
交相呈递公文。 唐 韩愈 《集贤院校理石君墓志铭》:“ 宣 、 歙 、 池 之使与 浙东 使交牒署君从事。”
词语解释:关文札牒
古时官府颁行的文书或通行证件
词语解释:通关文牒
通行证
词语解释:条牒  拼音:tiáo dié
(1).通令;通告。《三国志·吴志·陆凯传》:“今宫女旷积,而黄门復走州郡,条牒民女,有钱则舍,无钱则取,怨呼道路,母子死诀。”
(2).条例;文书。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拜伏揖让之节,升降盘旋之容,使足叙事,无令小碎,条牒各别,令易案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桓宣武 与 郗超 议芟夷朝臣,条牒既定,其夜同宿。”
词语解释:平牒  拼音:píng dié
古代职衔相等的方镇平等地互通文牒,谓之“平牒”。《新唐书·永王璘传》:“会 吴郡 採访使 李希言 平牒 璘 , 璘 因发怒曰:‘寡人上皇子,皇帝弟,地尊礼絶。今 希言 乃平牒抗威,落笔署字,何邪?’”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 璘 虽有窥 江 左之心,而未露其事, 吴郡 采访 李希言 乃平牒 璘 ,大署其名, 璘 遂激怒。”
词语解释:辟牒  拼音:pì dié
征召的公文。 唐 李翱 《祭故东川卢大夫文》:“唯公见念,復召为賔,自修辟牒,以復前好,承命而行,不惮远道。”
词语解释:公牒  拼音:gōng dié
官方文书。 唐 韩愈 《袁州申使状》:“每奉公牒,牒尾故牒字,皆为谨牒字,有异於常。” 宋 曾慥 《高斋漫录》:“一日在厅事,忽睹黄衣人若今之健步者,持公牒立庭下,公命左右皂隶承接。”《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 广州 守将差指使 贺承信 ,捧了公牒到 封州 将领司投递。” 清 袁枚 《随园随笔·金石》:“ 唐 法琬 法师碑,书者为左卫翊壹府翊卫 刘钦旦 。翊一府者,五府之一也。以壹代一, 唐 时公牒亦多用之。”
词语解释:追牒  拼音:zhuī dié
(1).免除官职的文书。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十:“ 陆经 、 庆历 中为馆职。一日,饮於 相国寺 僧 秘演 房,语笑方洽,有一人箕踞於旁,睥睨 经 曰:‘祸作矣,近在顷刻,能復饮乎?’……薄暮,饮罢上马,而追牒已俟於门, 陆 惶惧不知所为。”
(2).收缴度牒。 清 褚人穫 《坚瓠十集·僧奸判》:“爱卿着另配良人,姦僧宜追牒问罪。”
词语解释:选牒  拼音:xuǎn dié
(1).推荐官吏的公文。《宋书·王景文传》:“去五月中,吾病始差,未堪劳役,使卿等看选牒,署竟,请敕施行。”《南史·王繢传》:“ 齐武帝 为抚军,吏部尚书 张岱 选 繢 为长史,呈选牒, 高帝 笑曰:‘此可谓素望。’”
(2).委任。《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二年》:“及罢 軾 湖州 ,差职员追摄。既而帝批令御史臺,选牒朝臣一员乘驛马追摄。”
词语解释:儒牒  拼音:rú dié
委任学官的公文。 明 文徵明 《送彭赴嘉兴训导》诗之二:“东望 嘉禾 近百程,漫随儒牒去亲庭。”
词语解释:鸳牒  拼音:yuān dié
见"駌鸯牃"。
词语解释:鸳鸯牒  拼音:yuān yāng dié
旧谓夙缘冥数注定作夫妻的册籍。 宋 陶穀 《清异录》卷上:“ 青巾 笑曰:‘世人阴阳之契,有繾綣司总统,其长官号 氤氲大使 ,诸夙缘冥数当合者,须鸳鸯牒下乃成。’” 清 洪昇 《长生殿·重圆》:“添註个鸳鸯牒,紫霄边,千秋万古证奇缘。”《花月痕》第十七回:“ 荷生 説道:‘听我飞觴,双飞若注鸳鸯牒。’”亦省作“ 鸳牒 ”。 清 蒲松龄 《六月为沉德甫与王圣俞启》:“冰斧固自人操,鸳牒实由天註。”
词语解释:麟牒  拼音:lín dié
皇室宗族的谱牒。 宋 戴埴 《鼠璞·麟趾》:“今称宗寺曰麟寺,玉牒曰麟牒。”
词语解释:案牒  拼音:àn dié
(1).查阅宗室谱牒。《后汉书·卢植传》:“寻《春秋》之义,王后无嗣,择立亲长,年均以德,德均则决之卜筮。今同宗相后,披图案牒,以次建之,何勋之有?” 王先谦 集解:“牒,宗室名牒也,披图则知诸王分国,案牒则知宗室远近也。”
(2).官署的文书簿册。《新唐书·陆贽传》:“旧制,吏部选以岁集。 乾元 后,天下兵兴,率三年一调,吏员稽壅,则案牒丛淆,伪冒蒙真,吏缘以为姦。”
词语解释:钩牒  拼音:gōu dié
亦作“钩牒”。 指衣带、手板等上朝衣物。 陈炜谟 《狼筅将军》:“他是世代冠缨,满室钩牒。”
词语解释:录牒  拼音:lù dié
名册。《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时侍御史 蜀郡 景毅 子 顾 为 膺 门徒,而未有録牒,故不及於谴。” 清 唐孙华 《闻毁明逆阉魏忠贤墓》诗:“鉤党悉名贤,録牒纷刊章。”
词语解释:密牒  拼音:mì dié
机密文书。《新唐书·苏珦传》:“ 武后 杀 韩 鲁 诸王,付 珦 密牒按讯, 珦 推之无状。”
词语解释:牒牒  拼音:dié dié
迭迭,频频。 宋 洪迈 《容斋随笔·汉封禅记》:“初止此道,行十餘步一休,稍疲,咽唇燋;五六步一休,牒牒据顿地,不避暗溼。”
词语解释:宗牒  拼音:zōng dié
宗族的谱牒。 清 龚自珍 《壬癸之际胎观第二》:“又书所生之生,是之谓姓,是谱牒世繫之始。一人生二子,则有长幼,则宗之始。有宗牒已,恐其乱,故部男女,是禁男女之始。”
词语解释:摄牒  拼音:shè dié
委任文书。《宋史·赵普传》:“ 雷有邻 击登闻鼓,讼堂后官 胡赞 、 李可度 受賕骫法及 刘伟 伪作摄牒得官。”
词语解释:戒牒  拼音:jiè dié
即度牒。僧尼受大戒的凭证。 宋 王溥 《唐会要·僧尼所隶》:“﹝ 会昌 ﹞六年五月制……所度僧尼,令祠部给牒。”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二:“今之僧尼戒牒云,知月黑白大小及结、解夏之制,皆五 印度 之法也。”按,月生至满为白月,月亏至晦为黑月。
词语解释:枝叶旁牒  拼音:zhī yè páng dié
指宗族旁支的谱牒。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阻奸》:“圣上果殉社稷,尚有太子监国,为何明弃储君,翻寻枝叶旁牒。”
词语解释:敕牒  拼音:chì dié
(1).诏书的一种。《新唐书·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立皇后、皇太子,封诸王,临轩册命则用之……七曰敕牒,随事承制,不易於旧则用之。”
(2).授官的文书,委任状。《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旧制,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输朱胶綾轴钱。丧乱以来,贫者但受敕牒,多不取告身。” 胡三省 注:“受敕牒以照验供职,苟得一时之禄利;告身,无其钱则不及取矣。”
词语解释:文牒  拼音:wén dié
案卷;文书。 唐 韩愈 《上留守郑相公启》:“盗相公文牒,窃注名姓於军籍中,以陵驾府县。”《旧唐书·崔器传》:“ 器 惧,所受贼文牒符敕,一时焚之。”《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候至日中,还不见发下文牒。”
词语解释:春关牒  拼音:chūn guān dié
唐 宋 举进士,登记入选后所发给的凭证。 宋 洪迈 《容斋续笔·贻子录》:“及吏部给春关牒,便称前乡贡进士。”参见“ 春关 ”。
词语解释:春关  拼音:chūn guān
唐 宋 时举进士,登记入选,谓之春关。发给的凭证,亦称春关。 唐 姚合 《酬卢汀谏议》诗:“遥贺来年二三月,綵衣先辈过春关。”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述进士下篇》:“籍而入选,谓之‘春关’。” 宋 范成大 《送陈天予大监同年使闽》诗:“春关十载记英游,蚤喜时才近采旒。”参阅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宋史·选举志一》
词语解释:水牒  拼音:shuǐ dié
指记述河道水系的文献。 南朝 宋 谢庄 《自浔阳至都集道里名为诗》:“山经亟旋览,水牒勌敷寻。稽榭诚淹留,烟臺信遐临。”
词语解释:最后通牒  拼音:zuì hòu tōng dié
一国对另一国提出的必须接受其要求,否则将使用武力或采取其他强制措施的外交文书,这种文书限在一定时间内答复。又称“哀的美敦书”。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择吉》:“一九一五年五月七日, 日本 对 中国 提出了‘二十一条’的最后通牒,限四十八小时内答复。”
词语解释:木牒  拼音:mù dié
古代木质的书板。 叶德辉 《书林清话·书之称叶》:“又知本牒之牒,其制甚薄,故风可吹亦可转。”
词语解释:縢牒  拼音:téng dié
犹言金缄玉牒。指帝王族谱。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太妃周氏行状》:“世擅 淮 汝 ,族冠畴代。故以载曜声书,式炳縢牒矣。”
词语解释:簿牒  拼音:bù dié
簿籍文书。《新唐书·裴遵庆传》:“ 遵庆 性强敏,视簿牒详而不苛,世称吏事第一。”《明史·杨鹤传》:“自是簿牒始明,奸弊易核。” 清 曹寅 《雨夕偶怀桐皋僧走笔得二十韵却寄》:“晚衙鼓鼕鼕,簿牒清扰扰。”
词语解释:缃牒  拼音:xiāng dié
指书册。 南朝 梁 沉约 《瑞石像铭》序:“至於事符緗牒,既表禎图,无不云霏雾委,盈简被策。” 唐 王勃 《平台秘略论·孝行》:“至于孝思可称,仁风茂著,存乎緗牒,十一而已。”
词语解释:积牒  拼音:jī dié
累积重迭。牒,通“ 迭 ”。《淮南子·本经训》:“来谿谷之流,饰曲岸之际,积牒旋石,以纯脩碕。” 高诱 注:“牒,累。”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包涵所》:“南园在 雪峯塔 下,北园在 飞来峯 下,两地皆石藪,积牒磥砢,无非奇峭。”
共9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