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不犯 拼音:bù fàn
(1).不犯法。《汉书·邹阳传》:“臣闻 秦 倚 曲臺 之宫,悬衡天下,画地而不犯,兵加 胡 越 。” 颜师古 注:“画地不犯者,法制之行也。”
(2).不必;用不着。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二折:“我看他今日不犯,明日送来。”《红楼梦》第二十回:“就算你比世人好,也不犯见一个打趣一个。”词语解释:过犯 拼音:guò fàn
犹过错。 唐 韩愈 《曹成王碑》:“观察使噎媢不能出气,诬以过犯,御史助之,贬 潮州 刺史。” 明 冯梦龙 《酒家佣·梁翼愎谏》:“大将军,俺家累世椒房之亲,宾客纵横,多有过犯。” 郭沫若 《虎符》第四幕:“大王,大王,请你饶恕我!我是没有过犯。”词语解释:故犯 拼音:gù fàn
(1).故意犯罪。《书·大禹谟》“刑故无小” 孔 传:“故犯,虽小必刑。”
(2).故意违犯。《五灯会元·保宁勇禅师法嗣·上方日益禅师》:“问:‘一切含灵具有佛性。既有佛性,为甚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镜花缘》第六一回:“此物既与人无益,为何令尊伯伯却又栽这许多?岂非明知故犯么?”词语解释:罪犯 拼音:zuì fàn
(1).罪愆。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臣少多病,年纔五十,髮白齿落,理不久长,加以罪犯至重,所处又极远恶,忧惶慙悸,死亡无日。”《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 王招宣 赎免 张士廉 罪犯,将家私给还。” 元 无名氏 《飞刀对箭》第二折:“兀那小的,你得何罪犯,元帅要杀坏你。”《水浒传》第八十回:“ 高太尉 见了,使人在城上叫道:‘如今朝廷赦你们罪犯,特来招安。’”
(2).犯罪的人。 明 唐顺之 《公移·牌》:“况近来 镇江 拿使雕刻本司关防罪犯,係是 苏 常 之人。”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四:“罪犯们都有一双血手,但在这双血手上时时又带上一双白手套。”词语解释:蒙犯 拼音:méng fàn
冲冒,冒犯。指不顾危险、恶劣环境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蒙犯霜露,以逞君心。”《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蒙犯霜雪,天时寒,面皆破裂。” 李贤 注:“蒙,冒也。” 宋 苏轼 《与佛印禅老书》:“今僕蒙犯尘埃,垂三十年,困而后知返。”词语解释:触犯 拼音:chù fàn
冒犯;冲撞。 汉 王充 《论衡·难岁》:“岂独抱器载物,去宅徙居触犯之者而乃责之哉!” 唐 韩愈 《贺册尊号表》:“微臣幸生圣代,触犯刑章,假息海隅,死亡无日。” 明 高启 《四臣论》:“正言不廻,触犯忌讳。” 徐迟 《牡丹》三:“那个宴会上的主人很生气,他被触犯了。”词语解释:凌犯 拼音:líng fàn
(1).侵犯;侵扰。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夫占天文之玄道,步七政之盈缩,论凌犯于既往,审崇替于将来。”《旧唐书·郑畋传》:“朕以狂寇凌犯,且驻蹕 兴元 ,卿宜坚扼贼衝,勿令滋蔓。”《明史·天文志二》:“纬星出入黄道之内行,凡恒星之近黄道者,皆其必由之道,凌犯皆由于此。” 清 戴名世 《小学论选序》:“盖其法律极严以密,一毫髮之有差,则遂至于猖狂凌犯,断筋絶臏,而其去题也远矣。”
(2).迎着;面对。 宋 苏辙 《自黄州还江州》诗:“身浮一叶返 湓城 ,凌犯风涛日夜行。”
淩犯:侵犯,欺压。 铁郎 《二十世纪之湖南》:“ 欧洲 百年前,以教皇凌犯各国, 梅特涅 之侵害同盟也, 法兰西 、 意大利 遂为全 欧 之敌。”词语解释:冒犯 拼音:mào fàn
(1).顶着;不顾。《东观汉记·鲍永传》:“君晨夜冒犯霜露,精神亦劳矣。”《后汉书·郭镇传》:“ 镇 冒犯白刃,手劒贼臣。” 宋 王安石 《汝瘿和王仲仪》:“挟带岁月深,冒犯风霜冷。” 郭沫若 《沸羹集·人类的前卫》:“ 苏联 的最有名的飞行员 契加洛夫 ,冒犯着自己生命的危险,抢救了他所驾驶的飞机。”
(2).触犯;冲撞。《北史·王晞传》:“窃谓天时人事,同无异揆,是以冒犯雷霆,不惮斧鉞。”《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昨日语言冒犯,自知死罪,伏惟相公海涵。” 清 李渔 《风筝误·诧美》:“是下官认错了人,冒犯小姐,告罪了!”《十月》1981年第3期:“ 伯老 ,得罪得罪!冒犯了你。我们 湖南 人讲话粗鲁,不知忌讳惯的。”
(3).侵犯;侵害。《西游记》第六五回:“那妖王道:‘这猴儿是也不知我的姓名,故来冒犯仙山。’” 梁启超 《医学善会叙》:“卒有不幸,阴阳寒暑之冒犯,则已舍身为釜中鱼。”词语解释:正犯 拼音:zhèng fàn
法律名词。共同犯罪的人中直接实施犯罪行为者。旧律则以首谋者为正犯。《元典章·刑部五·检验》:“今省部定到尸形格式於内,於是开写正犯、干犯名色。”《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权发监中,待提到正犯就放。”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比差》:“凡抗拘不到,已改差拿,而牌上正犯,仍有不到,必该差明知必责,定受重贿,希图破调。必重责,严限补拘,自无不到。”词语解释:侵犯 拼音:qīn fàn
(1).侵凌触犯。《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亦言 灌夫 通姦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 潁川 ,凌轢宗室,侵犯骨肉。”《南史·傅昭传》:“及 昭 至,有人夜见甲兵出,曰:‘ 傅公 善人,不可侵犯。’乃腾虚而去。”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在有些地方,他们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错误,例如:一方面排斥贫农入社,不照顾贫农的困难;另一方面又强迫富裕中农入社,侵犯他们的利益。”
(2).进犯。《汉书·王莽传中》:“ 莽 曰:‘ 降奴服于知 威侮五行,背畔四条,侵犯 西域 ,延及边垂,为元元害,辠当夷灭。’” 宋 岳飞 《奏郾城县并绛州垣曲县捷状》:“有番贼马军一千餘骑径来侵犯 郾城县 北 五里店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解易占》:“ 噶尔丹 叛时,侵犯 乌阑布通 ,其势甚急。” 袁静 《伏虎记》第七回:“ 美国 财阀们的贪欲和侵略野心是无止境的,这次又发动侵犯 朝鲜 的战争。”
(3).抵触。《朱子语类》卷九四:“只是那一箇定理在此中截然不相侵犯。”词语解释:重犯 拼音:chóng fàn
犯严重罪行的人。《六部成语注解·刑部》:“重犯,身犯重罪之人也。” 鲁迅 《〈伪自由书〉后记》:“它在‘叔’上添一‘干’字,于是‘女’就化为‘侄女’, 杨江生 也因此成了‘逆伦’或准‘逆伦’的重犯了。”词语解释:首犯 拼音:shǒu fàn
(1).首先进攻。《旧五代史·晋书·白奉进传》:“ 庄宗 之破夹寨也, 奉进 挺身首犯贼锋。”
(2).组织、带领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首要分子。词语解释:贼犯 拼音:zéi fàn
盗窃犯。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圆驾》:“[生]老黄门,俺是箇贼犯!” 清 张集馨 《道咸宦海见闻录·己亥四十岁》:“奉委查办 寧远 贼犯 姚武 抢劫一案,亦係言官参奏。”《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我老爷把重要贼犯交你看管,你胆敢将他凌虐至死!”词语解释:凄凉犯 拼音:qī liáng fàn
亦作“ 凄凉调 ”。 词牌名。又名《瑞鹤仙影》。双调九十三字,仄韵。 宋 姜夔 《凄凉犯》词序:“ 合肥 巷陌皆种柳,秋风夕起,骚骚然;予客居闔户,时闻马嘶,出城四顾,则荒烟野草,不胜凄黯,乃著此解;琴有《凄凉调》,假以为名。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词语解释:奸犯 拼音:jiān fàn
侵犯。《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察其驰骋骤步,芒炎或长或短,所歷奸犯,内为后宫女妾之害,外为诸夏叛逆之祸。” 颜师古 注:“奸音干。”词语解释:人犯 拼音:rén fàn
旧时泛指诉讼案件中的被告和有牵连的人。《水浒传》第二七回:“当下县吏领了公文,抱着文卷并 何九叔 的银子、骨殖、招词、刀杖,带了一干人犯,上路望 东平府 来。”京剧《串龙珠》第十二场:“ 老王 有谕,晓谕各人犯,带至王府审问。”闽剧《炼印》第四场:“命你将案件、人犯一起送到本院台前定夺。”词语解释:冲犯 拼音:chōng fàn
旧时占卜星相术认为日辰、五行、生肖等不合而致凶灾。《初刻拍案惊奇》卷五:“ 张尚书 闻得 李老 许多神奇灵应,便叫人接他过来,把女儿八字与婚期,教他合一合,看怕有什么冲犯不宜。”
(1).冲冒,触犯。 宋 苏轼 《策别十六》:“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衝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2).犹进犯。《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倭寇生发,沿海抢劫,各州县地方,须用心巡警,以防衝犯。”参见“ 衝冒 ”。
(3).犹冒犯,冲撞。 吴祖光 《闯江湖》:“冲犯了这几位爷,招灾惹祸,可了不得!”
(4).旧时一种迷信说法,谓五行相冲克。 沉从文 《贵生》:“大家都知道花轿已进营盘大门,一些人虽怕冲犯,也顾不及了,都赶过去看热闹。”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九:“又叫三老爷查一查,有无冲犯?三老爷经大小姐嘱咐过,只好把子丑寅卯随便推算了一下了事。”
词语解释:冲冒 拼音:chōng mào
(1).顶着,冒着。谓不顾危险、恶劣环境。 唐 柳宗元 《愚溪对》:“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衝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一》:“ 太祖 欲亲征,召羣臣议其事。宰臣 冯道 奏以方当盛夏,车驾不宜衝冒。” 宋 范仲淹 《让观察使第二表》:“兼鈐辖都监等出入暴露,衝冒矢石,比臣处任,尤更重难。” 明 王守仁 《瘞旅文》:“夫衝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飢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癘侵其外,忧鬱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剪灯馀话·鸾鸾传》:“衝冒白刃中,求而未得。”
(2).冲击。《新唐书·马燧传》:“﹝ 燧 ﹞为战车,冒以狻猊象,列戟於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衝冒。”词语解释:惯犯 拼音:guàn fàn
经常犯罪;屡教不改的刑事犯。 柯岩 《奇异的书简·追赶太阳的人六》:“ 任固 三街有个投机倒把惯犯,非法倒卖统购物资,偷税牟利。”词语解释:干犯 拼音:gān fàn
(1).冒犯;触犯;干扰。《后汉书·史弼传》:“干犯至戚,罪不容诛。”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先是京城恶少及屠沽商贩,多繫名诸军干犯府县法令,有罪即逃入军中。”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刘中丞书》:“不轨之民,干犯国法。” 郭沫若 《一只手》:“这在形式上已经把工人团结了起来,假使他们再有一种精神结合,就给一堆石块砌成了一座保垒,那是不可干犯的。”
(2).旧时刑律用语。指与罪案有牵连的人。《元典章·刑部五·检验》:“今省部定到尸形格式於内,於是开写正犯、干犯名色。”词语解释:再犯 拼音:zài fàn
再次犯罪、也指再次犯罪的人。《元史·太宗纪》:“诸公事非当言而言者,拳其耳;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论死。”《明史·刑法志一》:“律载窃盗初犯刺右臂,再犯刺左臂,三犯绞。”词语解释:负犯 拼音:fù fàn
谓违犯法纪。 唐 韩愈 《泷吏》诗:“ 潮州 底处所,有罪乃窜流;儂幸无负犯,何由到而知。” 前蜀 杜光庭 《宣胜军使王谠为亡男昭胤明真斋词》:“臣积生衅咎,往世寃讎,及主务以来,公私负犯,或赏刑不当,或裁断失宜,俗有怨嗟,过书阴隲。”《宋史·道学传三·朱熹》:“又虑其势有所偏,而因重以壅己也,则时听外廷之论,将以阴察此辈之负犯而操切之。”词语解释:三犯 拼音:sān fàn
(1).三度触犯。《南齐书·天文志下》:“﹝ 永明 五年五月﹞庚子,太白三犯毕左股第一星西南一尺。”
(2).三度犯法。《新唐书·食货志四》:“ 大中 初,盐铁转运使 裴休 著条约:私鬻三犯皆三百斤,乃论死。”《元史·太宗纪》:“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论死。”
(3).词曲中犯调的一种。一首词曲中宫调或句法犯三调者谓之三犯,如《三犯渡江云》。 宋 张炎 《词源·原序》:“ 美成 诸人又復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参见“ 犯调 ”。
词语解释:犯调 拼音:fàn diào
(1).词中犯调有两种。一是宫调相犯。即取各宫调的声律合成一曲,使宫商相犯以增加乐曲的变化,有三犯、四犯、八犯之称。但限于“住字”(全曲末一字,或称“杀声”)相同的调子方可互犯。二是句法相犯。集合各调中的句法而另成一调,有似南曲中的“集曲”。 宋 陈旸 《乐书·八音·手笛》:“昔 宗同 善吹以为新引; 唐 云朝霞 善吹以为新声; 孙处秀 善吹而作犯调。”
(2).曲中犯调一般指南曲中的“集曲”。一说兼指北曲中的“借宫”,即在某宫调套曲内借用另一宫调曲牌的联套方法。参阅 吴梅 《顾曲麈谈》。词语解释:诗犯 拼音:shī fàn
犹诗囚。喻指苦吟的诗人。 许地山 《缀网劳蛛·无法投递之邮件》:“做个大监牢--野兽当逻卒,古树作栅栏,烟云拟桎梏,茑萝为索炼,--闲散地囚尽你这流动人愁怀的诗犯?”词语解释:访犯 拼音:fǎng fàn
密令侦查缉捕的罪犯。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疑犯》:“上司衙门密访,行牌坐名擒拿者,谓之访犯。” 清 姚廷遴 《记事拾遗》:“ 明 朝人命强盗及万恶访犯,新犯死罪,皆三推六问,情真罪当,始上长枷监候。”词语解释:调犯 拼音:diào fàn
讥刺,作弄。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怕人家调犯,早共晚夫人见些破绽,你我何安。” 王季思 校注:“调犯,讥刺之意。”词语解释:刑事犯 拼音:xíng shì fàn
触犯刑法,负有刑事责任的罪犯。 阿英 《灰色之家》七:“××租界的西牢……最大的一个,就是 提篮桥 的,专门收容 中国 人的刑事犯,约五千人。”词语解释:凶犯 拼音:xiōng fàn
行凶的罪犯。 明 王之垣 《历仕录》:“这有名兇犯,原应正法,不必行勘。”《红楼梦》第四回:“ 雨村 听説,便笑问门子道:‘这样説来,却怎么了结此案?--你大约也深知这兇犯躲的方向了?’” 丁玲 《法网》六:“第三天衙门里把 于阿小 、 王婆婆 、 张宗荣 传审了一次,又从土里把棺木掀开验了一次,但是凶犯没有到,没有结果。” 张天翼 《清明时节》六:“ 李营长 赶回镇上来了:他要彻查一下,那几个凶犯到底是不是他部下。”词语解释:误犯 拼音:wù fàn
(1).无意中触犯。《三国志·吴志·韦曜传》:“﹝ 曜 ﹞时有愆过,或误犯 晧 讳,輒见收缚。”
(2).无意中犯罪。《晋书·刑法志》:“不意误犯谓之过失。”词语解释:初犯 拼音:chū fàn
(1).法律上指第一次犯罪,对累犯、再犯而言。《明律·刑律·穷盗》:“初犯并於右小臂膊上刺窃盗二字。再犯刺左小臂膊。”
(2).指第一次犯(错误)。《说岳全传》第二四回:“也罢,今日初犯,恕你一次。日后倘再有误事,王法无亲,决不容情。”词语解释:赃犯 拼音:zāng fàn
贪污犯法。 唐 元稹 《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臣昨奉三月一日敕,令往 剑南 东川 详覆 瀘川 监官 任敬仲 赃犯,於彼访闻 严礪 在任日,擅籍没前件庄宅奴婢等。” 宋 王安石 《看详杂议》:“议者以为近世县令最卑,有出身三考,无出身四考,不问其人材如何,但非赃犯,则以次而授焉。”词语解释:词犯 拼音:cí fàn
谓措词激切有所冒犯。 唐 白居易 《和答诗序》:“在科试间,常与足下同笔砚;每下笔时,輒相顾,共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则辞繁,意太切则言激。然与足下为文,所长在於此,所病亦在於此。足下来序,果有词犯文繁之説。”词语解释:锋犯 拼音:fēng fàn
指近体诗中有些警句难作对仗。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 逊轩子 曰:‘凡作诗贵识锋犯,而最忌偏执。偏执不惟有焦劳之患,且失诗人优柔之旨。如 贾岛 “独行潭底影”……积思三年,局於声律,卒以“数息树边身”为对,不知反为前句之累。’”词语解释:伙犯 拼音:huǒ fàn
同伙的罪犯词语解释:众怒难犯 拼音:zhòng nù nán fàn
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左传·襄公十年》:“ 子产 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晋书·赵王伦传》:“ 秀 ( 孙秀 )知众怒难犯,不敢出省。”《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宁元年》:“弱而不可轻者民也,今趣之不以理,众怒难犯,恐为祸不浅。” 清 毛祥麟 《对山馀墨·黑白传》:“郡守以众怒难犯,姑受其词。”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七章:“狗腿子到了知道众怒难犯的时候,就是再怎么胆大的也变成胆小了。”词语解释:从犯 拼音:cóng fàn
法律用语。与“主犯”对称,即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罪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词语解释:军犯 拼音:jūn fàn
充军的罪犯。《隋唐演义》第十三回:“老爷坐后堂审事,叫 潞州 解子带军犯 秦琼 听审。”词语解释:风流罪犯 拼音:fēng liú zuì fàn
细小的过失。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三折:“把孩儿风流罪犯寻些箇,吊着脚腕又不敢将脚尖那。” 词语解释:卖犯 拼音:mài fàn
谓受贿而宽纵犯人。《醒世姻缘传》第十三回:“ 鼂源 听艷妾之唆使,逼元妇以投繯; 伍圣道 倚役诈财,卖犯漏网;均配非诬。”词语解释:胁从犯 拼音:xié cóng fàn
被胁迫、被诱骗参加犯罪的,称为胁从犯。胁从犯进行犯罪并非完全出于自愿,只是在被别人威胁、诱骗的情况下,才参加了犯罪集团或参加了某些犯罪活动。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比照从犯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词语解释:主犯 拼音:zhǔ fàn
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在共同进行犯罪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罪犯。词语解释:轶犯 拼音:yì fàn
侵犯。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太山府君》:“是岁七月,叛将 杨勍 自 江 西軼犯郡境。”《明史·周弘祖传》:“万一奸宄潜生,寇戎軼犯,其何以待之。”词语解释:共犯 拼音:gòng fàn
①共同犯罪。②共同犯罪中的罪犯。词语解释:内犯 拼音:nèi fàn
指外敌入侵词语解释:蹇犯 拼音:jiǎn fàn
谓直言干犯。蹇,通“ 謇 ”。《新唐书·元稹传》:“喜顺从,怒蹇犯,亦古今情一也,岂独 文皇 甘逆耳、怒从心哉?”词语解释:傍犯 拼音:bàng fàn
诗赋在同一篇章中重复应用意义有别而字面相同的语词,称“傍犯”。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如 徐陵 云:‘陪游 馺娑 ,骋纤腰於结风;长乐 鸳鸯 ,奏新声於度曲。’又云:‘厌 长乐 之疏钟,劳中宫之缓箭。’虽两‘长乐’,意义不同,不为重复,此类为‘傍犯’。”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史籍·文有傍犯》:“又 刘禹锡 律诗,前联云:‘雪里高山头早白。’后联云:‘於公必有高门庆。’自注:‘高山本高;高门使之高也。’亦傍犯之例。”词语解释:偶犯 拼音:ǒu fàn
偶然冒犯
偶然犯罪者词语解释:逸犯 拼音:yì fàn
犹逃犯。 清 林则徐 《杨长淋等谋杀三命案审明定拟折》:“逸犯 杨溃 等飭缉,获日究办。”《六部成语注解·刑部》:“逸犯,犯人之逃逸者也。”词语解释:遣犯 拼音:qiǎn fàn
指放逐在边地服刑的囚犯。 清 林则徐 《丁灿庭等两次京控案审明定拟折》:“其遣犯除已故之 张杰 、 万重 外,现所改发者 沉聚成 、 董俊 、 段之有 三名。”词语解释:进犯 拼音:jìn fàn
指敌军向某处侵犯。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闰六月, 吴志葵 率海上军由 泖湖 进犯 苏州 。” 吴组缃 《山洪》三十:“目前 芜湖 、 南陵 那面他们也正在结集骑炮兵准备进犯,战事早晚要爆发。”《解放军文艺》1975年第12期:“大雪飞,洗征尘,敌进犯,送礼品。”词语解释:入犯 拼音:rù fàn
(1).入侵;进犯。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列朝·陪臣飞鱼服》:“至 嘉靖 间,遂啟 倭 贼入犯之祸。”
(2).侵入。《宋史·天文志三》:“流星犯之,外国使来;入犯左角,兵起。”词语解释:陵犯 拼音:líng fàn
冒犯;侵犯。《周礼·地官·司虣》:“掌宪市之禁令,禁其鬭嚻者,与其虣乱者,出入相陵犯者。”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四:“又京师去 岐 咫尺,人心易以危惧,设有陵犯,损威愈甚。”词语解释:非犯 拼音:fēi fàn
非礼冒犯。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张氏夜奔吕星哥》:“ 星哥 方在惊忧中,亦不以此相强。遂买舟西趋,直抵 成都 ,略无非犯。”词语解释:麻犯 拼音:má fàn
(1).犹麻烦。《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你这贼天杀的,单管弄死了人,紧着他恁麻犯人。”《醒世姻缘传》第六八回:“我説的好话,倒麻犯我起来!”
(2).犹肉麻。《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你这个令(酒令)收起来罢!把我麻犯的一身鸡皮疙疸了!”词语解释:彗孛干犯
彗星侵犯词语解释:东窗事犯 拼音:dōng chuāng shì fàn
见“ 东窗事发 ”。
词语解释:东窗事发 拼音:dōng chuāng shì fā
据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佞倖盘荒》载, 宋 元 间传说, 秦桧 欲杀 岳飞 时,曾与妻子 王氏 在东窗下密谋。后 桧 游 西湖 ,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 桧 死后,在地狱备受诸苦。 王氏 给他做道场,并派道士去探望他,他对道士说:“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后因以“东窗事发”或“东窗事犯”概指此事。亦用以喻阴谋败露,自食恶果。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五·东窗事犯》:“ 岳武穆 戏文《何立闹酆都》,世皆以为假设之事,乃为 武穆 泄寃也。予尝见 元 之 平阳 孔文仲 有《东窗事犯》乐府, 杭 之 金人杰 有《东窗事犯》小説。”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圆驾》:“[旦]若説 秦夫人 的受用,一到了阴司,撏去了凤冠霞帔,赤体精光……听的是东窗事发。”词语解释:杂犯 拼音:zá fàn
古代指各专类罪名以外的其他罪名。《唐律疏议·杂律上》:“ 李悝 首制经法,而有杂法之目……然至 后周 ,更名杂犯律。 隋 又去‘犯’,还为杂律。诸篇罪名,各有条例,此篇拾遗补闕,错综成文,班杂不同,故次诈伪之下。”《宋史·刑法志》:“杂犯死罪条目至多,官吏儻不尽心,岂无枉滥?”《西游记》第十九回:“与你有甚相干,你把我大门打破?你且去看看律条,打进大门而入,该个杂犯死罪哩!”词语解释:杀人犯 拼音:shā rén fàn
杀了人的人词语解释:伤犯 拼音:shāng fàn
冒犯,触犯。《朱子语类》卷七十:“那人也无十分伤犯底事。”《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其中便有难於严禁之处,恐怕伤犯客人面子。” 郭沫若 《〈孔雀胆〉二三事》:“ 中国 成为‘民国’已经三十三年了,‘皇帝陛下’这些名称似乎已经是博物馆里面的东西,然而 秦始皇 还是伤犯不得。”词语解释:未决犯 拼音:wèi jué fàn
还没有经法院判决定罪的人犯。词语解释:迕犯 拼音:wǔ fàn
冒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谐》:“狐笑曰:‘寄宿无妨,倘有小迕犯,幸勿介怀。’”词语解释:欺犯 拼音:qī fàn
欺骗凌犯。《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天下莫敢欺犯其主。”词语解释:违犯 拼音:wéi fàn
违背和触犯。《后汉书·乌桓传》:“﹝ 乌桓 ﹞大人有所召呼,则刻木为信,虽无文字,而部众不敢违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吏民祈祷,无不如应,若有违犯,亦立能为祟。” 元 无名氏 《博望烧屯》第二折:“你若违犯了不轻恕。” 欧阳予倩 《黑奴恨》第四场:“你背叛你的主人逃走,就是违犯了我们国家的法律。”词语解释:逆犯 拼音:nì fàn
(1).犹违犯。《三国志·吴志·陆凯传》:“而陛下不諮之公辅,便盛意驱驰,六军流离悲惧,逆犯天地,天地以灾。”
(2).犯有叛逆罪的人。《金瓶梅词话》第九二回:“你当初为娶这个妇人来家,今是他家女婿,因这妇人带了许多装奩,金银箱笼,口口声声称是当朝逆犯 杨戩 寄放应没官之物,来问你要。”《娱目醒心编》卷五第二回:“因诸臣欲害 郭勋 ,故诬 张寅 为逆犯。”词语解释:逃犯 拼音:táo fàn
(1).逃亡的罪犯。《六部成语注解·刑部》:“获贼过半:逃犯多人,拿获已过其半也。”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 张班长 ,派战士跟 郭 、 白 、 李 分头出东、南、西门,追捕逃犯 韩凤岐 。” 巴人 《莽秀才造反记》第十三章:“逃犯出狱以后,奔往何处,都得一一弄清。”
(2).谓罪犯逃亡。 清 蒲松龄 《二月念四日上布政司书》:“甚且一日之间,逃犯至於数起,一忽略则疏失遗咎。”词语解释:侧犯 拼音:cè fàn
(1).犹冒犯。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诘病》:“怕腰身触污了柳灵精,虚嚣侧犯了花神圣。”
(2).词牌名。 唐 人以宫犯羽为侧犯。 宋 周邦彦 创为此调。双调,七十七字,仄韵。亦有七十六字者。词语解释:案犯 拼音:àn fàn
作案后未被抓获或在审的人词语解释:余犯 拼音:yú fàn
首犯、主犯以外的犯人。 清 李渔 《凰求凤·堕计》:“首犯既然要去,还有几名餘犯,一定也是漏不下的。”词语解释:钞犯 拼音:chāo fàn
抢掠,侵犯。《新唐书·突厥传上·思摩》:“各守而境,无相钞犯,有负约,我自以兵诛之。”词语解释:钦犯 拼音:qīn fàn
封建时代指奉旨缉捕的犯人。《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王太爷 降了 寧王 ,又逃走了,是个钦犯。”词语解释:抗犯 拼音:kàng fàn
(1).抵抗与进犯。《后汉书·公孙瓒传》:“职统戎马,连接边寇……虏识 瓚 声,惮其勇,莫敢抗犯。”
(2).犯颜抗论。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夫上媚天子,下媚庶人,不以抗犯为能,而以顺悦为得,此岂有諂曲之意存乎其间哉?”词语解释:战犯 拼音:zhàn fàn
发动非正义战争或在战争中犯严重罪行的人。词语解释:抢劫犯 拼音:qiǎng jié fàn
见“抢劫者”词语解释:抵犯 拼音:dǐ fàn
触犯。 汉 王充 《论衡·辩祟》:“故世人无愚智贤不肖,人君布衣皆畏惧信向,不敢抵犯。”《旧唐书·代宗纪》:“迺者刑政不修,惠化未洽,既尽财力,良多抵犯。”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政绩无闻,抵犯贪暴者,放归田里。”词语解释:少年犯 拼音:shào nián fàn
犯了罪并被判了刑的少年。在我国,少年犯的年龄为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岁。少年在生理和智力上尚未完全成熟,辨别是非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容易接受外界的不良影响和引诱,因此我国刑法规定,对少年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我国专设未成年犯管教所,对他们执行刑罚。词语解释:来犯 拼音:lái fàn
以征服或虏掠为目的的侵犯。例如:坚决消灭敢于来犯之敌。词语解释:淩犯
侵犯,欺压。 铁郎 《二十世纪之湖南》:“ 欧洲 百年前,以教皇凌犯各国, 梅特涅 之侵害同盟也, 法兰西 、 意大利 遂为全 欧 之敌。”词语解释:渎犯 拼音:dú fàn
冒犯。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臣近者不度愚贱,輒上封章言买灯事,自知瀆犯天威,罪在不赦。”词语解释:烟犯 拼音:yān fàn
谓栽种、贩售和吸食鸦片烟的罪犯。《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九年十月初二日》:“亲提烟犯讯供。”《林则徐日记·严办烟案栽赃人犯片》:“获到烟犯一名,即令获犯之人,将如何查拏情形,当堂详细供指,使烟犯闻知,无可置喙。”词语解释:政治犯 拼音:zhèng zhì fàn
由于从事某种政治活动被政府认为犯罪的人。 巴金 《利娜·第十二封信》:“ 利娜 ,你要知道第三厅就是密探部,专门对付政治犯的。”词语解释:激犯 拼音:jī fàn
急剧发作。《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这 春梅 还是年壮,一冲性了,不由激犯,一阵风走来 李瓶儿 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