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猿狙 拼音:yuán jū
亦作“猨狙”。
(1).泛指猿猴。《庄子·天运》:“今取猨狙而衣以 周公 之服,彼必齕啮挽裂,尽去而后慊。”《庄子·天地》:“执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 成玄英 疏:“猿狙,獼猴也。” 宋 刘筠 《大酺赋》:“俊軼鹰隼,巧过猿狙。” 清 方苞 《壬子七月示道希》:“夫索横於空,猿狙之所不能履也。”
(2).喻未受教化者。词语解释:众狙 拼音:zhòng jū
群猿。《列子·黄帝》:“﹝ 狙公 ﹞先誑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庄子·齐物论》:“‘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 明 刘基 《郁离子·瞽聩》:“﹝小狙﹞言未既,众狙皆寤。”词语解释:狙狙 拼音:jū jū
伺察貌。 唐 韩愈 《别赵子》诗:“又尝疑龙虾,果谁雄牙鬚?蚌蠃鱼鳖虫,瞿瞿以狙狙。”词语解释:山狙 拼音:shān jū
猿猴。 北齐 刘昼 《刘子·韬光》:“ 周 鸡断尾,获免於牺牲,山狙见巧,终必招害。”词语解释:阴狙 拼音:yīn jū
阴险诡诈。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四:“﹝ 阿睦尔撒纳 ﹞长而狠戾阴狙。”词语解释:从狙 拼音:cóng jū
跟踪伺察。《管子·七臣七主》:“从狙而好小察。” 尹知章 注:“狙,伺也。谓既任臣有所为,必从而伺之。”词语解释:貜狙 拼音:jué jū
即猿猴。 章炳麟 《訄书·原人》:“果然貜狙攀援乎大陵之麓,求明昭苏而渐为生人。”参见“ 猿猴 ”。
词语解释:猿猴 拼音:yuán hóu
亦作“猨猴”。 猿和猴。《庄子·齐物论》:“木处则惴慄恂惧,猨猴然乎哉?” 汉 刘向 《说苑·丛谈》:“猿猴失木,禽於狐貉者,非其处也。” 晋 刘琨 《扶风歌》:“麋鹿游我前,猨猴戏我侧。” 清 刘献廷 《游洞庭西山归湎云以诗见询赋此答之》:“临深蹈险不復顾,攀援上下同猿猴。”词语解释:潜狙 拼音:qián jū
暗中窥伺。 唐 柳宗元 《宥蝮蛇文》:“志蘄害物,阴妬潜狙。”集注:“潜狙,谓密伺之。”词语解释:市狙 拼音:shì jū
指市井恶徒。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倖·士人无赖》:“此皆市狙庭隶所为,且亦有不屑为者,縉绅辈反恬然不以为耻,真可骇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里士社士》:“而市狙衙蠧则傅以羽翼,令其恣吞良善,不知於圣祖法当何如?”词语解释:恣狙 拼音:zì jū
放肆奸猾。 清 邹容 《革命军》:“野蛮之革命,有破坏,无建设,横暴恣狙,适足以造成恐怖之时代。”词语解释:狡狙 拼音:jiǎo jū
狡猾奸诈。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后序》:“自时厥后,畺吏闒茸,朘削其篚筐;奸商狡狙,拆閲其賨布。”词语解释:猲狙 拼音:hè jū
传说中的兽名。《山海经·东山经》:“﹝ 北号之山 ﹞有兽焉,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是食人。” 郝懿行 笺疏:“经文猲狙当为獦狚,《玉篇》《广韵》并作獦狚。”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猲狙兽鬿雀》:“猲狙狡兽,鬿雀恶鸟,或狼其体,或虎其爪,安用甲兵,扰之以道。”词语解释:猵狙 拼音:biān jū
兽名。《庄子·齐物论》:“猨,猵狙以为雌。”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猵狙,一名獦牂,似猨而狗头,憙与雌猨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