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狮子 拼音:shī zi
(1).猛兽名。体大雄壮,身毛呈棕黄色,尾端生丛毛。雄狮颈部有长鬣。产于 非洲 和 亚洲 西部。捕食羚羊、斑马、长颈鹿等动物,吼声很大,有“兽王”之称。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三》:“ 乌弋国 去 长安 万五千三百里,出狮子、犀牛。” 唐 元稹 《西凉伎》诗:“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水浒传》第十五回:“拳打来,狮子心寒;脚踢处,蚖蛇丧胆。”
(2).指狮子补。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武弁僭服》:“今武弁所衣绣胸,不循钦定品级,概服狮子。”参见“ 狮子补 ”。
词语解释:狮子补 拼音:shī zi bǔ
旧时官服上缀有狮子图象的徽饰。补,又称补子,指官服的前胸及后背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图象徽饰,是官品的标志。 明 清 两代官服文官绣鸟,武官绣兽。“狮子补”为武官二品的标志。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武弁僭服》:“ 景泰 四年,锦衣指挥同知 毕旺 ,疏援 永乐 旧例,谓环卫近臣,不比他官,概许麟服……至於狮子补,又不特卑秩武人,今健儿荷刀戟者,无不以为常服,偶犯令輒和衣受缚,宛转於鞭挞之下,少顷,即供役如故。孰知一二品采章,辱褻至此。”《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这褂子上钉的可是狮子补子,这不是武二品吗?”词语解释:狮子吼 拼音:shī zi hǒu
(1).佛教语。比喻佛菩萨说法时震慑一切外道邪说的神威。见《维摩经·佛国品》。《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请饭上方香积中,化座灯王狮子吼。”
(2).泛指传经说法。 唐 刘禹锡 《送鸿举游江西》诗:“与师相见便谈空,想得高斋狮子吼。” 宋 杨万里 《都下和同舍客李元老承信赠诗之韵》:“诗流倡和秋虫鸣,僧房问答狮子吼。” 明 李贽 《说法因由》:“务狮子吼,无野狐禪。”参见“ 师子吼 ”。
(3).喻悍妻怒骂之声。 宋 苏轼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 龙丘 居士亦可怜,谈空説有夜不眠;忽闻 河东 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按, 宋 陈慥 (字 季常 )好谈佛,而其妻悍妒,故 苏轼 以佛家语赋诗戏之。亦省作“ 狮吼 ”。《再生缘》第五四回:“龙图惧内愁狮吼,难道説,朕亦低头怕尔强?” 清 赵翼 《西岩招同沉既堂王梦楼两前辈燕集》诗:“閫政严或跪请咎,君家伉儷无狮吼。”参见“ 河东狮吼 ”。
词语解释:师子吼 拼音:shī zǐ hǒu
(1).狮子吼。佛教语。谓佛祖在大众中讲决定之说而无所畏惧,如狮子大吼。《维摩经·佛国品》:“演法无畏,犹如师子吼。”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窃以释门 义林法师 明大小乘,通内外学,灵山岭岫,苦海津梁,於大众中能师子吼。” 宋 黄庭坚 《赠王环中》诗:“囊中收得劫初铃,夜静月明师子吼。”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四六:“ 龙树 马鸣 齐现身,我闻大地师子吼。”
(2). 宋 陈慥 自称 龙丘先生 ,好宾客,然其妻 柳氏 极凶妒, 苏东坡 因有诗云:“ 龙丘居士 亦可怜,谈空説有夜不眠,忽闻 河东 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事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陈季常》。后即以“师子吼”比喻悍妇的怒骂声。参见“ 河东狮吼 ”。
词语解释:河东狮吼 拼音:hé dōng shī hǒu
见“ 河东狮子吼 ”。词语解释:狮儿 拼音:shī ér
喻雄视一世的俊杰。 清 黄景仁 《满江红·题岳仲子鄂渚吟诗后》词:“但惨淡,狮儿霸气,断戈沉戟。”词语解释:狮子床 拼音:shī zi chuáng
佛菩萨的床坐。《维摩经·香积佛品》:“ 维摩詰 即化为九万狮子牀,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讫。”亦泛指说法听法时的席位。 宋 陆游 《周元吉蟠室诗》:“能容人天众,杂沓来烧香。三万二千人,各据狮子牀。”词语解释:狮子座 拼音:shī zi zuò
(1).指佛所坐之处。《大智度论》卷七:“佛为人中狮子,佛所坐处,若牀若地,皆名狮子座。”
(2).泛指高僧说法的座席。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序》:“於是乃披如来之衣,登狮子之座。”
(3).天文学名词。黄道十二星座之一。在巨蟹座之东,室女座之西。词语解释:狮吼 拼音:shī hǒu
见“ 狮子吼 ”。
词语解释:狮子吼 拼音:shī zi hǒu
(1).佛教语。比喻佛菩萨说法时震慑一切外道邪说的神威。见《维摩经·佛国品》。《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请饭上方香积中,化座灯王狮子吼。”
(2).泛指传经说法。 唐 刘禹锡 《送鸿举游江西》诗:“与师相见便谈空,想得高斋狮子吼。” 宋 杨万里 《都下和同舍客李元老承信赠诗之韵》:“诗流倡和秋虫鸣,僧房问答狮子吼。” 明 李贽 《说法因由》:“务狮子吼,无野狐禪。”参见“ 师子吼 ”。
(3).喻悍妻怒骂之声。 宋 苏轼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 龙丘 居士亦可怜,谈空説有夜不眠;忽闻 河东 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按, 宋 陈慥 (字 季常 )好谈佛,而其妻悍妒,故 苏轼 以佛家语赋诗戏之。亦省作“ 狮吼 ”。《再生缘》第五四回:“龙图惧内愁狮吼,难道説,朕亦低头怕尔强?” 清 赵翼 《西岩招同沉既堂王梦楼两前辈燕集》诗:“閫政严或跪请咎,君家伉儷无狮吼。”参见“ 河东狮吼 ”。
词语解释:师子吼 拼音:shī zǐ hǒu
(1).狮子吼。佛教语。谓佛祖在大众中讲决定之说而无所畏惧,如狮子大吼。《维摩经·佛国品》:“演法无畏,犹如师子吼。”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窃以释门 义林法师 明大小乘,通内外学,灵山岭岫,苦海津梁,於大众中能师子吼。” 宋 黄庭坚 《赠王环中》诗:“囊中收得劫初铃,夜静月明师子吼。”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四六:“ 龙树 马鸣 齐现身,我闻大地师子吼。”
(2). 宋 陈慥 自称 龙丘先生 ,好宾客,然其妻 柳氏 极凶妒, 苏东坡 因有诗云:“ 龙丘居士 亦可怜,谈空説有夜不眠,忽闻 河东 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事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陈季常》。后即以“师子吼”比喻悍妇的怒骂声。参见“ 河东狮吼 ”。
词语解释:河东狮吼 拼音:hé dōng shī hǒu
见“ 河东狮子吼 ”。词语解释:狮子花 拼音:shī zi huā
骏马名。又名九花虬。 唐 杜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昔日 太宗 拳毛騧,近时 郭 家狮子花。” 明 何景明 《画马行》:“细看不是白鼻騧,恐是当朝狮子花。”参见“ 九花虬 ”。
词语解释:九花虬 拼音:jiǔ huā qiú
马名。 唐 苏鹗 《杜阳杂篇》卷上:“上( 唐代宗 )因命御马九花虬并紫玉鞭轡,以赐 郭子仪 。九花虬即 范阳 节度 李德山 所贡。额高九寸,毛拳如麟,头颈鬃鬣,真虬龙也。每一嘶,则群马耸耳,以身被九花文、故号为九花虬。”词语解释:狮蛮 拼音:shī mán
(1). 宋 代重阳节蒸糕上的粉制饰物。亦借指这种蒸糕。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重阳》:“﹝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麺烝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飣果实……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九月》:“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麵蒸糕……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塐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供衬进酒,以应节序。”
(2).古代武官腰带钩上饰有狮子、蛮王的形象,因以指武官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轻闪过,捽住狮蛮,恨心不捨。”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上阵处磕搭的揝住狮蛮,交马处滴溜扑摔下雕鞍。”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三折:“按狮蛮拽札起锦征袍,把龙泉扯离出沙鱼鞘。”
(3).指旧时节日赛会扮演的狮子、蛮王。《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上元佳节﹞自十三至十七,共是五夜,家家门首紥缚灯栅,张掛新奇好灯……狮蛮社火,鼓乐笙簫,通宵达旦。”词语解释:狮子口
狱门词语解释:狮子大开口 拼音:shī zi dà kāi kǒu
比喻要大价钱。《文明小史》第五回:“ 金委员 道:‘若依了外国人,是个狮子大开口,五万六万都会要。’” 胡万春 《蛙女》三五:“ 刘铁生 的脸涨红了,他怕 金宝昌 狮子大开口,要得太多。”《花城》1981年第3期:“ 王林生 自认为狮子大开口,等 刘国光 还价;想不到人家一口答应了,便一肚子高兴。”词语解释:狮子搏兔 拼音:shī zi bó tù
比喻对小事情也非常重视、用出全部力量词语解释:狮子舞 拼音:shī zi wǔ
我国民间舞蹈形式之一。通常由两人合作扮成狮子的样子,另一人持彩球,逗引狮子舞蹈。在表演上有“文狮”、“武狮”两种:“文狮”主要刻划狮子温驯的神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勇猛的性格,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二者动作技艺性都很高,深受人民喜爱。参见“ 狮子滚绣球 ”。
词语解释:狮子滚绣球 拼音:shī zi gǔn xiù qiú
亦作“狮子滚绣毬”。一种民间舞蹈。通常是两人合扮狮子,一人扮武士;武士手持彩球,逗弄狮子。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仙佛》:“《江西大志》:﹝ 明 ﹞ 嘉靖 时,烧造瓷器,所画有抢龙珠、狮子滚绣毬、八仙过海等名。” 朱剑 《青石堡》引子:“另外,还有舞龙灯,挑花担,狮子滚绣球;那场景,那气派,真不亚于城里的大戏院。” 冰心 《我的学生》:“以后的三年里,她如同狮子滚绣球一般,无一时不活动,无一时不是使出浑身解数的在活动。”词语解释:狮头鹅 拼音:shī tóu é
鹅的品种之一。体形大,羽毛灰白色,头上长着黑色带黄斑的瘤状物,略似狮头。生长快,成熟早,肉质优良。《新华日报》1979.9.27:“狮头鹅原产 广东省 饶平县 一带,是世界罕见的大型鹅种。”词语解释:狮子壶 拼音:shī zi hú
缀有狮子图象的箭壶。《水浒传》第七六回:“射虎箭、狼牙箭、柳叶箭,齐攒狮子壶中。”词语解释: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拼音:shī zi bó tù , yì yòng quán lì
见“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词语解释:狮子会 拼音:shī zi huì
宋 时重节阳 汴京 僧人举行的法会。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重阳》:“九月重阳,都下……诸禪寺各有斋会,惟 开宝寺 、 仁王寺 有狮子会。诸僧皆坐狮子上,作法事讲説,游人最盛。”参阅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九月》。词语解释:狮吼堂 拼音:shī hǒu táng
喻悍妻施威之家。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眉眼》:“但言情性之刚柔,心思之愚慧。四者非他,即异日司花执爨之分途,而狮吼堂与温柔乡接壤之地也。”参见“ 狮子吼 ”。
词语解释:狮子吼 拼音:shī zi hǒu
(1).佛教语。比喻佛菩萨说法时震慑一切外道邪说的神威。见《维摩经·佛国品》。《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请饭上方香积中,化座灯王狮子吼。”
(2).泛指传经说法。 唐 刘禹锡 《送鸿举游江西》诗:“与师相见便谈空,想得高斋狮子吼。” 宋 杨万里 《都下和同舍客李元老承信赠诗之韵》:“诗流倡和秋虫鸣,僧房问答狮子吼。” 明 李贽 《说法因由》:“务狮子吼,无野狐禪。”参见“ 师子吼 ”。
(3).喻悍妻怒骂之声。 宋 苏轼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 龙丘 居士亦可怜,谈空説有夜不眠;忽闻 河东 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按, 宋 陈慥 (字 季常 )好谈佛,而其妻悍妒,故 苏轼 以佛家语赋诗戏之。亦省作“ 狮吼 ”。《再生缘》第五四回:“龙图惧内愁狮吼,难道説,朕亦低头怕尔强?” 清 赵翼 《西岩招同沉既堂王梦楼两前辈燕集》诗:“閫政严或跪请咎,君家伉儷无狮吼。”参见“ 河东狮吼 ”。
词语解释:师子吼 拼音:shī zǐ hǒu
(1).狮子吼。佛教语。谓佛祖在大众中讲决定之说而无所畏惧,如狮子大吼。《维摩经·佛国品》:“演法无畏,犹如师子吼。”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窃以释门 义林法师 明大小乘,通内外学,灵山岭岫,苦海津梁,於大众中能师子吼。” 宋 黄庭坚 《赠王环中》诗:“囊中收得劫初铃,夜静月明师子吼。”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四六:“ 龙树 马鸣 齐现身,我闻大地师子吼。”
(2). 宋 陈慥 自称 龙丘先生 ,好宾客,然其妻 柳氏 极凶妒, 苏东坡 因有诗云:“ 龙丘居士 亦可怜,谈空説有夜不眠,忽闻 河东 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事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陈季常》。后即以“师子吼”比喻悍妇的怒骂声。参见“ 河东狮吼 ”。
词语解释:河东狮吼 拼音:hé dōng shī hǒu
见“ 河东狮子吼 ”。词语解释:狮子头 拼音:shī zi tóu
菜肴名。做法是把肥瘦适中的猪肉切为细末,配以佐料,制成较大的肉圆,油煎、焖烧或蒸煮。成菜嫩而不腻,内多鲜美的汤汁,有独特风味,是 江苏 淮 扬 一带的名菜。 邹韬奋 《经历》四三:“ 公朴 做事务部主任……他尤其要注意的是今天吃午饭以前有没有什么红烧肉要热一下,明天吃晚饭以前有什么狮子头要热一下。”《文汇报》1982.6.26:“这次逢端午节, 周恩来 同志就下厨亲手做‘狮子头’给大家添菜。”词语解释:狮子骢 拼音:shī zi cōng
骏马名。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 隋文皇帝 时, 大宛国 献千里马,騣曳地,号曰‘狮子驄’……朝发 西京 ,暮至东 洛 。”词语解释:狮子身中虫 拼音:shī zi shēn zhōng chóng
佛教语。比喻从内部破坏佛法的僧团中的败类。语出《莲华面经》卷上:“ 阿难 ,譬如师子命絶身死,若空、若地、若水、若陆所有众生,不噉食彼师子身肉,唯师子身自生诸虫,还自噉食师子之肉。 阿难 ,我之佛法非餘能坏,是我法中诸恶比丘,犹如毒刺,破我三阿僧祇劫积行勤苦所积佛法。”后亦指混入革命阵营的投机分子。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十二)》:“﹝ 高尔基 ﹞早年所作的《鹰之歌》有 韦素园 先生的翻译……这里的信(指 高尔基 一九二八年十月七日发表于 苏联 《真理报》的《给苏联的“机械的市民们”》)却是近作,可以看见他的坦白和天真,也还很盛气。‘机械的市民’其实也是坦白的人们,会照他心里所想的说出,并不涂改招牌,来做‘狮子身中虫’。”亦省作“ 狮虫 ”。 陈毅 《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记沿途所见》词之四:“靠人民打碎旧河山,狮虫灭。”词语解释:狮虎当道 拼音:shī hǔ dāng dào
危险的阻障;尤指作为不采取行动的借口而捏造的或夸大了的危险。例如:狮虎当道,艰险重重。词语解释:狮舞 拼音:shī wǔ
也叫“狮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一般由两人蒙上布制的狮皮表演,有“文狮”、“武狮”之分,文狮以表现狮子的生活神态为主,武狮主要表现翻滚跌扑等技巧词语解释:狮子狗 拼音:shī zi gǒu
毛较长而蓬松的哈巴狗。 曹禺 《日出》第一幕:“他的眼睛眯得小小的,鼻子像个狮子狗。”词语解释:狮子灯 拼音:shī zi dēng
狮子状的花灯。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走马灯》:“是物(走马灯)之外,又有车灯、羊灯、狮子灯、绣球灯之类。”词语解释: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拼音:shī xiàng bó tù , jiē yòng quán lì
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清 黄宗羲 《〈称心寺志〉序》:“沾沾卷石之菁华,一花之开落,与 桑 经 酈 注争长 黄池 ,则是狮象搏兔,皆用全力尔。”亦作“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 茅盾 《谨严第一》:“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这一句成语,最足以说明艺术巨匠们之无往而不谨严,丝毫不肯随便。”词语解释:狮威 拼音:shī wēi
喻悍妇的声威。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逢舟》:“谁知 田仰 嫡妻,十分悍妒。狮威胜虎,蛇毒如刃。”参见“ 狮子吼 ”。
词语解释:狮子吼 拼音:shī zi hǒu
(1).佛教语。比喻佛菩萨说法时震慑一切外道邪说的神威。见《维摩经·佛国品》。《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请饭上方香积中,化座灯王狮子吼。”
(2).泛指传经说法。 唐 刘禹锡 《送鸿举游江西》诗:“与师相见便谈空,想得高斋狮子吼。” 宋 杨万里 《都下和同舍客李元老承信赠诗之韵》:“诗流倡和秋虫鸣,僧房问答狮子吼。” 明 李贽 《说法因由》:“务狮子吼,无野狐禪。”参见“ 师子吼 ”。
(3).喻悍妻怒骂之声。 宋 苏轼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 龙丘 居士亦可怜,谈空説有夜不眠;忽闻 河东 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按, 宋 陈慥 (字 季常 )好谈佛,而其妻悍妒,故 苏轼 以佛家语赋诗戏之。亦省作“ 狮吼 ”。《再生缘》第五四回:“龙图惧内愁狮吼,难道説,朕亦低头怕尔强?” 清 赵翼 《西岩招同沉既堂王梦楼两前辈燕集》诗:“閫政严或跪请咎,君家伉儷无狮吼。”参见“ 河东狮吼 ”。
词语解释:师子吼 拼音:shī zǐ hǒu
(1).狮子吼。佛教语。谓佛祖在大众中讲决定之说而无所畏惧,如狮子大吼。《维摩经·佛国品》:“演法无畏,犹如师子吼。”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窃以释门 义林法师 明大小乘,通内外学,灵山岭岫,苦海津梁,於大众中能师子吼。” 宋 黄庭坚 《赠王环中》诗:“囊中收得劫初铃,夜静月明师子吼。”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四六:“ 龙树 马鸣 齐现身,我闻大地师子吼。”
(2). 宋 陈慥 自称 龙丘先生 ,好宾客,然其妻 柳氏 极凶妒, 苏东坡 因有诗云:“ 龙丘居士 亦可怜,谈空説有夜不眠,忽闻 河东 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事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陈季常》。后即以“师子吼”比喻悍妇的怒骂声。参见“ 河东狮吼 ”。
词语解释:河东狮吼 拼音:hé dōng shī hǒu
见“ 河东狮子吼 ”。词语解释:狮猫 拼音:shī māo
猫的一种。长毛巨尾,俗称狮子猫。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秦檜 ﹞孙女封 崇国夫人 者……爱一狮猫,忽亡之,立限令 临安府 访求。”词语解释:狮子术 拼音:shī zi shù
中药名。 宋 陶穀 《清异录·药品》:“ 潜山 产善术,以其盘结丑怪有兽之形,因号为狮子术。”狮,一本作“ 师 ”。词语解释:狮蛮宝带 拼音:shī mán bǎo dài
古代高级武官用的腰带。《三国演义》第三回:“只见 吕布 ……繫狮蛮宝带,纵马挺戟,随 丁建阳 出到阵前。”参见“ 狮蛮 ”。
词语解释:狮蛮 拼音:shī mán
(1). 宋 代重阳节蒸糕上的粉制饰物。亦借指这种蒸糕。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重阳》:“﹝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麺烝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飣果实……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九月》:“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麵蒸糕……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塐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供衬进酒,以应节序。”
(2).古代武官腰带钩上饰有狮子、蛮王的形象,因以指武官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轻闪过,捽住狮蛮,恨心不捨。”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上阵处磕搭的揝住狮蛮,交马处滴溜扑摔下雕鞍。”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三折:“按狮蛮拽札起锦征袍,把龙泉扯离出沙鱼鞘。”
(3).指旧时节日赛会扮演的狮子、蛮王。《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上元佳节﹞自十三至十七,共是五夜,家家门首紥缚灯栅,张掛新奇好灯……狮蛮社火,鼓乐笙簫,通宵达旦。”词语解释:狮虫 拼音:shī chóng
见“ 狮子身中虫 ”。
词语解释:狮子身中虫 拼音:shī zi shēn zhōng chóng
佛教语。比喻从内部破坏佛法的僧团中的败类。语出《莲华面经》卷上:“ 阿难 ,譬如师子命絶身死,若空、若地、若水、若陆所有众生,不噉食彼师子身肉,唯师子身自生诸虫,还自噉食师子之肉。 阿难 ,我之佛法非餘能坏,是我法中诸恶比丘,犹如毒刺,破我三阿僧祇劫积行勤苦所积佛法。”后亦指混入革命阵营的投机分子。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十二)》:“﹝ 高尔基 ﹞早年所作的《鹰之歌》有 韦素园 先生的翻译……这里的信(指 高尔基 一九二八年十月七日发表于 苏联 《真理报》的《给苏联的“机械的市民们”》)却是近作,可以看见他的坦白和天真,也还很盛气。‘机械的市民’其实也是坦白的人们,会照他心里所想的说出,并不涂改招牌,来做‘狮子身中虫’。”亦省作“ 狮虫 ”。 陈毅 《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记沿途所见》词之四:“靠人民打碎旧河山,狮虫灭。”词语解释:狮负 拼音:shī fù
宝石名。即猫睛石,俗称猫儿眼。《嫏嬛记》卷下引《志奇》:“南番 白胡山 出猫睛,多极且佳,他处不及也。古传山有胡人,徧身俱白,素无生业,惟畜一猫,猫死埋于山中。久之,猫忽见梦焉,曰:‘我已活矣,不信者可掘观之。’及掘,猫身已化,惟得二睛,坚滑如珠,中间一道白横搭,转侧分明,验十二时无误,与生不异。胡人怪之。夜又梦云,埋此于山之阴,可以受化无穷;中一颗赤色最有光者,吞之得仙。胡掘得,遂集山人置酒食为别。及吞,即有一猫如狮子,负之腾空而去。至今此山最多猫睛,一名狮负。”参见“ 猫睛 ”。
词语解释:猫睛 拼音:māo jīng
亦称“ 猫睛石 ”。 具幻光性的金绿宝石亚种,表面具有猫儿眼睛中所见的垂直闪光亮带。是著名的装饰宝石。 明 曹昭 《格古要论·猫睛》:“猫睛石出南番,性坚,黄如酒色。睛活者中间有一道白横搭,转折分明。与猫儿眼睛一般者为佳。”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北山胜迹四》:“南渡时,捨施珍寳,有日月珠、鬼谷珠、猫睛等,虽大内亦以为罕见。” 清 方以智 《通雅·金石》:“靺鞨、木难、鸦鶻、猫睛,皆寳石也。”
见“ 猫睛石 ”。词语解释:狮泉河镇 拼音:shī quán hé zhèn
在西藏自治区噶尔县北部、狮泉河(森格藏布)南岸,新藏、那(曲)阿(里)公路交点。阿里地区政治、经济中心。为西藏西部地区的新兴城镇。人口2000(1993年)。建有汽车修配、皮革、地毯、农具等工厂。词语解释:狮子滚绣球 拼音:shī zi gǔn xiù qiú
亦作“狮子滚绣毬”。一种民间舞蹈。通常是两人合扮狮子,一人扮武士;武士手持彩球,逗弄狮子。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仙佛》:“《江西大志》:﹝ 明 ﹞ 嘉靖 时,烧造瓷器,所画有抢龙珠、狮子滚绣毬、八仙过海等名。” 朱剑 《青石堡》引子:“另外,还有舞龙灯,挑花担,狮子滚绣球;那场景,那气派,真不亚于城里的大戏院。” 冰心 《我的学生》:“以后的三年里,她如同狮子滚绣球一般,无一时不活动,无一时不是使出浑身解数的在活动。”词语解释:狮子滚绣毬 拼音:shī zi gǔn xiù qiú
见“ 狮子滚绣球 ”。 一种民间舞蹈。通常是两人合扮狮子,一人扮武士;武士手持彩球,逗弄狮子。词语解释:狮子林 拼音:shī zi lín
(1). 江苏省 苏州市 四大名园之一。原为 元 代 天如 禅师讲道之所, 清 乾隆 间重修扩建。园内布以假山,洞壑幽邃,盘曲迂回,奇峰怪石或如形态各异的狮子,故名。 清 赵翼 《同蓉溪芷堂游狮子林题壁》诗:“人间乃有 狮子林 ,一亩中藏百里阔。”参阅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园林·狮子林》。
(2).古寺名。在 安徽省 黄山 狮子峰 。今寺毁而名其地,风景殊绝。 叶圣陶 《黄山三天》:“住 狮子林 便于游 黄山 的北部和西部,住 文殊院 便于游中部,主要是 天都峰 和 莲花峰 。”词语解释:狮子鼻 拼音:shī zi bí
鼻梁稍凹、鼻孔扁平的鼻子词语解释:狮弦 拼音:shī xián
犹法音。演说佛法之音。 明 徐复祚 《一文钱》第四出:“欲渡苦无舟,彼岸堪登否?谁把毒龙收,共听狮弦奏。”参见“ 狮子吼 ”。
词语解释:狮子吼 拼音:shī zi hǒu
(1).佛教语。比喻佛菩萨说法时震慑一切外道邪说的神威。见《维摩经·佛国品》。《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请饭上方香积中,化座灯王狮子吼。”
(2).泛指传经说法。 唐 刘禹锡 《送鸿举游江西》诗:“与师相见便谈空,想得高斋狮子吼。” 宋 杨万里 《都下和同舍客李元老承信赠诗之韵》:“诗流倡和秋虫鸣,僧房问答狮子吼。” 明 李贽 《说法因由》:“务狮子吼,无野狐禪。”参见“ 师子吼 ”。
(3).喻悍妻怒骂之声。 宋 苏轼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 龙丘 居士亦可怜,谈空説有夜不眠;忽闻 河东 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按, 宋 陈慥 (字 季常 )好谈佛,而其妻悍妒,故 苏轼 以佛家语赋诗戏之。亦省作“ 狮吼 ”。《再生缘》第五四回:“龙图惧内愁狮吼,难道説,朕亦低头怕尔强?” 清 赵翼 《西岩招同沉既堂王梦楼两前辈燕集》诗:“閫政严或跪请咎,君家伉儷无狮吼。”参见“ 河东狮吼 ”。
词语解释:师子吼 拼音:shī zǐ hǒu
(1).狮子吼。佛教语。谓佛祖在大众中讲决定之说而无所畏惧,如狮子大吼。《维摩经·佛国品》:“演法无畏,犹如师子吼。”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窃以释门 义林法师 明大小乘,通内外学,灵山岭岫,苦海津梁,於大众中能师子吼。” 宋 黄庭坚 《赠王环中》诗:“囊中收得劫初铃,夜静月明师子吼。”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四六:“ 龙树 马鸣 齐现身,我闻大地师子吼。”
(2). 宋 陈慥 自称 龙丘先生 ,好宾客,然其妻 柳氏 极凶妒, 苏东坡 因有诗云:“ 龙丘居士 亦可怜,谈空説有夜不眠,忽闻 河东 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事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陈季常》。后即以“师子吼”比喻悍妇的怒骂声。参见“ 河东狮吼 ”。
词语解释:河东狮吼 拼音:hé dōng shī hǒu
见“ 河东狮子吼 ”。词语解释:狮带 拼音:shī dài
古代高级武官用的狮蛮腰带。 明 屠隆 《綵毫记·为国荐贤》:“未赐铁券的王侯,儘着蟒衣狮带。”参见“ 狮蛮 ”。
词语解释:狮蛮 拼音:shī mán
(1). 宋 代重阳节蒸糕上的粉制饰物。亦借指这种蒸糕。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重阳》:“﹝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麺烝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飣果实……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九月》:“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麵蒸糕……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塐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供衬进酒,以应节序。”
(2).古代武官腰带钩上饰有狮子、蛮王的形象,因以指武官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轻闪过,捽住狮蛮,恨心不捨。”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上阵处磕搭的揝住狮蛮,交马处滴溜扑摔下雕鞍。”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三折:“按狮蛮拽札起锦征袍,把龙泉扯离出沙鱼鞘。”
(3).指旧时节日赛会扮演的狮子、蛮王。《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上元佳节﹞自十三至十七,共是五夜,家家门首紥缚灯栅,张掛新奇好灯……狮蛮社火,鼓乐笙簫,通宵达旦。”词语解释:狮子补 拼音:shī zi bǔ
旧时官服上缀有狮子图象的徽饰。补,又称补子,指官服的前胸及后背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图象徽饰,是官品的标志。 明 清 两代官服文官绣鸟,武官绣兽。“狮子补”为武官二品的标志。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武弁僭服》:“ 景泰 四年,锦衣指挥同知 毕旺 ,疏援 永乐 旧例,谓环卫近臣,不比他官,概许麟服……至於狮子补,又不特卑秩武人,今健儿荷刀戟者,无不以为常服,偶犯令輒和衣受缚,宛转於鞭挞之下,少顷,即供役如故。孰知一二品采章,辱褻至此。”《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这褂子上钉的可是狮子补子,这不是武二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