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迎猫 拼音:yíng māo
亦作“ 迎猫 ”。 古八蜡之一。于腊月农事完毕后,迎猫神而祭之,以祈消灭田鼠,保护庄稼。《礼记·郊特牲》:“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而祭之也。” 唐 李端 《长安感事呈卢纶》诗:“捫虱欣时泰,迎猫达岁丰。” 清 蒋士铨 《临川梦·宦成》:“田畴自耕,閭阎不惊,迎猫祭虎丰年应。”词语解释:斑猫 拼音:bān māo
斑蝥的别名。参见“ 斑蝥 ”。
词语解释:斑蝥 拼音:bān máo
昆虫名,有黑色硬壳,腿细长,鞘翅上有黄黑色斑纹,能飞,可入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斑蝥》:“斑,言其色,蝥,刺,言其毒如矛刺也。亦作螌蝥,俗讹为斑猫,又讹斑蚝为斑尾也。 吴普 《本草》又名斑菌,曰腃髮,曰晏青。”词语解释:李猫 拼音:lǐ māo
(1). 唐 李义府 的外号。《旧唐书·李义府传》:“ 义府 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故时人言 义府 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 明 王世贞 《鸣凤记·世蕃奸计》:“笑里藏刀胜 李猫 ,偏宜相府为爪牙。”
(2). 唐 李林甫 的外号。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荒唐·章惇为猫》:“ 林甫 口蜜腹剑,谓之‘李猫’。”
(3). 南唐 李德来 的外号。 清 褚人穫 《坚瓠二集·咏戏具》“二 李 当年应媿尔”原注:“ 唐 李义府 、 南唐 李德来 俱号‘李猫’。”词语解释:儿猫
公猫词语解释:三脚猫 拼音:sān jiǎo māo
(1).比喻对各种技艺略知皮毛的人。 元 张鸣善 《水仙子·讥时》套曲:“説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鷄 岐山 鸣凤;两头蛇 南阳 卧龙;三脚猫 渭水 非(飞)熊。”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四·三脚猫》:“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 嘉靖 间, 南京 神乐观 道士 袁素居 果有一枚,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 清 钱谦益 《瞿元立传》:“无论学儒、学佛、学道,苟得其真,不妨唤作一家货,否则为三脚猫,终无用处。”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但医生须得人,不可大意,随便令三脚猫郎中为之。”
(2).比喻新奇罕见的事物。 沉从文 《边城》十:“ 翠翠 自言自语说:‘人那么多,有什么三脚猫好看?’”词语解释:狸猫 拼音:lí māo
兽名。《三侠五义》第一回:“你道此盒内是什么东西?原来就是二人定的奸计,将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认不出是何妖物,好生难看。”参见“ 狸 ”。
貍貓:1.豹猫。
(2).指家猫。 宋 洪迈 《夷坚支志景·阳台虎精》:“﹝妇人﹞著褐衫,繫青裙,曳革履,抱小貍猫,乍后乍前,相随逐不置。”《三侠五义》第一回:“ 刘妃 、 郭槐 、 尤氏 做就活局,趁着忙乱之际,将貍猫换出太子。” 词语解释:称猫 拼音:chēng māo
宋 苏轼 《〈郭忠恕画赞〉叙》:“﹝ 忠恕 ﹞国初与监察御史 符昭文 争忿朝堂,贬 乾州 司户,秩满,遂不仕。放旷 岐 、 雍 、 陕 、 洛 间,逢人无贵贱,口称猫。”《宋史·郭忠恕传》记此事,“猫”作“苗”。后因以“称猫”谓不谈政事。 宋 陆游 《初归杂咏》之二:“偶尔作官羞问马,頽然对客但称猫。”词语解释:花脚猫 拼音:huā jiǎo māo
比喻闲游浪荡、爱串门子的女人。 王西彦 《寻常事》:“她自己和一些男人疯疯笑笑的,是只村子里有名的‘花脚猫’。”词语解释:豹猫 拼音:bào māo
兽名。也称山猫、狸猫、狸子。猫科。体大如猫。全体浅棕色,有许多褐色斑点,从头顶至肩部有四条棕褐色纵纹,两眼内缘向上各有一白纹。广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栖息于森林、丛草间,常出没于城郊。性凶猛,常吃鸟类,也吃鼠、蛇、蛙等小动物及昆虫和果实。毛皮可制裘。词语解释:野猫 拼音:yě māo
亦作“ 野猫 ”。
(1).猫狸的俗称。 明 陆采 《怀香记·鞠询香情》:“墙上痕跡,野猫黄鼠狐狸出没,年久所致。” 徐珂 《清稗类钞·动物·猫狸》:“猫貍,亦省称貍,猫属,头圆尾大,毛黄黑相杂,有斑纹,颇类猫,故俗又称野猫。性残暴,食鱼鼠等,且能窃取鸡鶩。”
(2).喻举动粗野的人。《水浒传》第四回:“这野猫今日醉得不好。把半山亭子,山门下金刚,都打坏了。”《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莫妈 听得哭着亲爹,又见这般打扮,不觉怒从心上起,恶向瞻边生,嚷道:‘那里来这个野猫?哭得如此异样!’”
(3).方言。野兔。《红楼梦》第五三回:“野鸡野猫各二百对。”
(4).指无主的猫。词语解释:阿狗阿猫 拼音:ā gǒu ā māo
喻平庸之辈。含轻蔑或诙谐意。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上海 的《申报》上,至于称社会科学的翻译者为‘阿狗阿猫’其愤愤有如此。” 鲁迅 《二心集·我们要批评家》:“然而新的批评家不开口,类似批评家之流便趁势一笔抹杀:‘阿狗阿猫。’”词语解释:人猫 拼音:rén māo
唐 代 李义府 的绰号。谓其外表柔顺而内心阴险。《新唐书·李义府传》:“时号 义府 ‘笑中刀’,又以柔而害物,号曰‘人猫’。”词语解释:藏猫猫 拼音:cáng māo māo
见“ 藏猫儿 ”。
词语解释:藏猫儿 拼音:cáng māo ér
捉迷藏。《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原来 安公子 还方寸不离坐在那个地方,两个大拇指堵住了耳门,那八个指头握着眼睛,在那里藏猫儿呢。”亦作“ 藏猫猫 ”。《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 武团长 带着一个营,在大山里同敌人藏猫猫一般,忽而转到敌人屁股后头,打他个屁滚尿流。”词语解释:香猫 拼音:xiāng māo
灵猫。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二节:“适于当时 周口店 比较温暖的气候的香猫,现在只生存在 江 南地区。”词语解释:叮叮猫 拼音:dīng dīng māo
蜻蜓的别称。《中国谚语资料·一般谚语》:“虾子还翻得过平梁,叮叮猫还飞得过大江。”原注:“叮叮猫,即蜻蜓。”词语解释:躲猫猫 拼音:duǒ māo māo
捉迷藏。 沉从文 《丈夫》:“我们的床下、门枋上、仓角里,什么不找到?它简直躲了。躲猫猫一样,不见了。”词语解释:虥猫 拼音:zhàn māo
亦作“虦猫”。 浅毛虎。《尔雅·释兽》:“虎窃毛谓之虦猫。”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尔雅〉下》:“ 郭 曰:‘窃,浅也。《诗》曰:有猫有虎。’家大人曰:‘窃浅声之转,浅虦声相近,窃与虦皆浅也。《尔雅》言窃毛,《诗》传言浅毛,其义一也。’”词语解释:郎猫 拼音:láng māo
方言。雄猫。词语解释:獐猫
貌似猫头的獐子词语解释:铁猫 拼音:tiě māo
亦作“ 铁猫 ”。
(1).古代的一种攻城器具。
(2).古时救火的一种器具。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防火》:“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
(3).铁锚。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上·栅沙武口》:“俟彼船出口子,即以铁猫儿罥定,復回棹拽其船以归。” 宋 刘克庄 《西江月·腰痛旧传陈复斋名方岁久失之》词:“ 思邈 方书去失, 休文 老病来攻。新年筋力太龙钟,腰似铁猫儿重。”《元典章新集·刑部·偷盗》:“ 蒋阿三 等偷盗不知名舡主铁猫四箇。”词语解释:公猫 拼音:gōng māo
雄猫词语解释:骟猫 拼音:shàn māo
阉割过的猫。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监·内廷豢畜》:“又尝见内臣家所畜騸猫,其高大者踰於寻常家犬。”词语解释:醉猫 拼音:zuì māo
(1).薄荷的别名。旧说猫食薄荷则醉,故名。 宋 陶穀 《清异录·炼鹤一羹醉猫三饼》:“居士 李巍 求道 雪竇山 中,畦蔬自供。有问 巍 曰:‘日进何味?’答曰:‘以鍊鹤一羹,醉猫三饼。’”注:“ 巍 以蒔萝薄荷捣饭为饼。”
(2).谑称醉后举动失常的人。词语解释:小熊猫 拼音:xiǎo xióng māo
即小猫熊。词语解释:灵猫 拼音:líng māo
属于灵猫科的任何一种食肉类哺乳动物,尤指非洲产的棕灰色带黑斑的动物,二至三英尺长,商业上售卖的灵猫香大部分得自此种动物词语解释:波斯猫 拼音:bō sī māo
一种毛色纯白,瞳孔一个蓝色、一个黄色的猫词语解释:枣猫 拼音:zǎo māo
生于枣树上的一种虫子。可入药。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二·枣猫》。词语解释:捉藏猫 拼音:zhuō cáng māo
同“ 捉迷藏 ”。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三:“大道的北头,一帮孩子正在捉藏猫。”词语解释:山猫 拼音:shān māo
即豹猫。哺乳动物。外形与家猫相似。尾巴较粗。毛棕黄、灰黄或橙黄。背上有暗色虎斑。常栖森林岩穴间,性凶猛,食小鸟、野鼠等,有时也食家禽。毛皮可制衣物。词语解释:木猫 拼音:mù māo
木制的捕鼠器。 元 陈栎 《木猫赋》:“惟木猫之为器兮,非有取於象形;设机械以得鼠兮,配猫功而借名。” 清 翟灏 《通俗编·兽畜》:“今仍呼木作鼠弶为木猫。”词语解释:大熊猫 拼音:dà xióng māo
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也叫大猫熊、熊猫、猫熊。哺乳类,体长四尺到五尺,形状象熊,尾短,头、胸、腹、背、臀白色,四肢、两耳、眼圈黑褐色,毛粗而厚,性耐寒。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高山中,吃竹叶、竹笋。词语解释:狮猫 拼音:shī māo
猫的一种。长毛巨尾,俗称狮子猫。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秦檜 ﹞孙女封 崇国夫人 者……爱一狮猫,忽亡之,立限令 临安府 访求。”词语解释:女猫 拼音:nǚ māo
亦作“ 女猫 ”。 雌猫。《太平广记》卷三八五引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崔绍》:“ 彧 之家畜一女猫,常往来 绍 家捕鼠。”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草驴女猫》:“ 山东 河北 人谓牝猫为女猫。《隋书·外戚独孤陁传》:‘猫女可来,无住宫中。’是 隋 时已有此语。”词语解释:熊猫 拼音:xióng māo
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体肥胖,似熊而较小。毛密,有光泽。眼圈、耳朵、四肢和肩部黑色,馀皆白色。生活于高山竹丛中,喜食竹类植物,善爬树。产于 四川 、 甘肃 、 陕西 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