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獐牙稻 拼音:zhāng yá dào
形似麞牙的稻米。 唐 白居易 《官舍闲题》诗:“禄米麞牙稻,园蔬鸭脚葵。”词语解释:獐猫
貌似猫头的獐子词语解释:獐麇马鹿 拼音:zhāng jūn mǎ lù
方言。比喻举止仓皇。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五》:“﹝ 杭 人﹞言人举止仓皇者曰麞麕马鹿,盖四物善骇,见人则跳趯自窜,故以为喻。”词语解释:獐兔 拼音:zhāng tù
兔的一种。 宋 苏轼 《记南兔毫》:“余在北方食麞兔,极美,及来 两浙 、 江 淮 ,此物稀少,宜其益珍。每得食,率少味,及微腥,有鱼虾气。聚其皮数十,以易笔於都下。皆云此南兔,不经霜雪,毫漫不可用。乃知此物本不产陂泽间也。”词语解释:獐皇 拼音:zhāng huáng
同“ 獐徨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张五》:“二役慌遽,復极力推挤之,獐皇间,已在房中。” 清 和邦额 《噶雄》:“花烛之夜,忽见 西寧 之女先已在室, 雄 獐皇不知所出。”词语解释:獐子 拼音:zhāng zǐ
(1).哺乳动物。状似鹿而小,无角;毛粗长,背部黄褐色,腹部白色;行动灵敏,善跳,能游泳。产于我国 长江 中下游及东南沿海一带, 朝鲜 也有分布。肉可食,皮可制革。《水浒传》第八六回:“不多时,只见门外两个人,扛着一个獐子入来。”
(2).麝的俗名。《人民日报》1956.8.19:“麝的主要产地在号称‘世界屋脊’的 康藏高原 上……麝在产地都通称叫‘獐子’。”词语解释:獐耳细辛 拼音:zhāng ěr xì xīn
药草名。即及己。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及己》:“及己名义未详。二月生苗,先开白花,后生叶三片,状如獐耳,根如细辛,故名獐耳细辛。”参见“ 及己 ”。
词语解释:及己 拼音:jí jǐ
植物名。二月生苗,先开白花,后方生叶三片,状如獐耳,根如细辛,故又名獐耳细辛。喜生山谷阴湿之地。根入药,外用治诸恶疮及皮肤虫痒等。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词语解释:獐狂 拼音:zhāng kuáng
张皇,慌张。《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女子泊(拍)纱於水,举头忽见一人,行步獐狂,精神愰惚,面带飢色,腰剑而行,知是 子胥 。” 元 李致远 《还牢末》第三折:“我这里头瞑眩,眼獐狂,七魄俱亡,剗的醒囬来怎承望。”词语解释:獐头鼠目 拼音:zhāng tóu shǔ mù
獐头小而尖,鼠目小而圆,本形容人的寒贱相,后多用以形容人的面目猥琐、心术不正。 宋 陆游 《梦入禅林有老宿方升座》诗:“尘埃车马何憧憧,獐头鼠目厌妄庸;乐哉梦见德人容,巍巍堂堂人中龙。”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要看世上公侯相,先取獐头鼠目人。” 茅盾 《清明前后》第一幕:“他确是一表堂堂,并非獐头鼠目。”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二:“此人獐头鼠目,秃顶黄胡,名叫 马铁德 。”词语解释:獐麇马鹿 拼音:zhāng jūn mǎ lù
方言。比喻举止仓皇。词语解释:獐智 拼音:zhāng zhì
模样,神态。《西游记》第三二回:“ 行者 在旁,忍不住嘻嘻冷笑。长老駡道:‘……你做出这样獐智,巧言令色,撮弄他去甚么巡山,却又在这里笑他!’”《西游记》第六八回:“ 八戒 道:‘你才不曾看见獐智?在这门前扯出嘴来,把人唬倒了十来个;若到闹市丛中,也不知唬杀多少人是!’”参见“ 张智 ”、“ 张致 ”。词语解释:獐徨 拼音:zhāng huáng
慌张。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吴刎》:“ 公孙圣 所谓不得火食,走獐徨者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