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末字词组
银瓶瓷瓶汤瓶净水瓶踢瓶龙瓶气瓶守口如瓶
玉瓶画瓶壶瓶药瓶井底坠银瓶保温瓶洞天瓶灰瓶
金瓶沙瓶磁瓶触瓶井底引银瓶钢瓶暖水瓶奶瓶
胆瓶山瓶泻瓶量瓶京瓶鹤嘴瓶热水瓶土定瓶
酒瓶罂瓶瑶瓶金奔巴瓶五位瓶滴瓶烧瓶 
宝瓶花瓶暖瓶冰瓶魂瓶掸瓶覆瓶 
净瓶水瓶斗瓶写瓶楞伽瓶拖油瓶纸汤瓶 
瓦瓶砂瓶一枝瓶卖酒提瓶鼻烟瓶无字儿空瓶装瓶 
挈瓶胡瓶澡瓶脂瓶麟瓶净瓶电瓶 

词语解释:银瓶  拼音:yín píng
(1).银质的瓶。常比喻男女情事。语出 唐 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絶。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宋 谢逸 《醉落魄》词:“银瓶已断丝绳汲。莫话前欢,忍对屏山泣。” 宋 郑觉斋 《谒金门》词:“情是相思深井,恩是相思修綆。别后信音浑不定,银瓶何处引?”
(2).指 岳飞 幼女 安孃 。世传 岳飞 为 秦桧 所害, 飞 女年幼,抱银瓶投井而死。后人覆井筑亭,题亭曰 孝泉亭 ,名井曰 银瓶井 ,称女曰 银瓶小姐 、 银瓶娘子 。 宋 王逢 《银瓶娘子辞》序:“娘子 宋 鄂王 女,闻王被收,负银瓶投井死。” 清 赵翼 《岳忠武墓》诗:“铁椎郎君戮都市,银瓶弱女投井湄。”
词语解释:玉瓶  拼音:yù píng
(1).瓷瓶的美称。 唐 李白 《广陵赠别》诗:“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唐 张祜 《五弦》诗:“玉瓶秋滴水,珠箔夜悬风。” 宋 杨万里 《过铅山江口》诗:“酒家便有江乡景,緑柳梢头掛玉瓶。”《群音类选·四德记·牡丹嘉赏》:“摘献金仙,玉瓶供养。”
(2).花名。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频年春色归金爵,镇日香风守玉瓶。”原注:“金爵、玉瓶皆名花之异种者。”
词语解释:金瓶  拼音:jīn píng
(1).泛称精美的瓶状容器。(1)汲器。《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牀,金瓶素綆汲寒浆。” 唐 黄滔 《景阳井赋》:“最堪惆悵,金瓶之咽处依然。”(2)酒器。 南朝 梁 沉约 《三月三日率尔成篇》:“象筵鸣宝瑟,金瓶泛羽巵。” 明 常楼居 《山坡羊·赏月》曲:“银屏,望嬋娟自在明。金瓶,儘狂夫自在倾。”
(2).花瓶的美称。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八九:“一枝插向金瓶里,捧进君王玉殿来。”
(3).即金奔巴瓶。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如此者或一二人,或三四人,驻 藏 大臣覆验,择日以金瓶掣籤。”参见“ 金奔巴瓶 ”。
词语解释:金奔巴瓶  拼音:jīn bēn bā píng
金瓶。藏语称瓶为奔巴。 清 代拈定达赖和班禅额尔德尼两喇嘛及诸活佛的化身转世者时用之。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乘用兵之后,特运神断,创颁金奔巴瓶,一供于 中藏 之 大招寺 ,遇有呼毕勒罕出世,互报差异者,纳籤瓶中,诵经降神,大臣会同达赖、班禪于 宗喀巴 前掣之。”《清史稿·高宗纪六》:“命御前侍衞 惠伦 等齎金奔巴瓶往 藏 ,贮呼毕勒罕名姓,由达赖喇嘛等对众拈定。”
词语解释:胆瓶  拼音:dǎn píng
长颈大腹的花瓶,因形如悬胆而名。 宋 陈傅良 《水仙花》诗:“掇花寘胆瓶,吾今得吾师。”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一折:“ 兴儿 ,你将这碧桃花拣那开得盛的折一枝来,胆瓶里插着,等我看咱。” 清 纳兰性德 《忆江南》词:“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 宗璞 《团聚》:“他以为这些玩意都散失了,现在居然还有胆瓶、磁罐之类堆着。”
词语解释:酒瓶  拼音:jiǔ píng
亦作“ 酒缾 ”。 指专用来盛酒的瓶子。 明 汤显祖 《南柯记·繫帅》:“那酒瓶儿似山泥头似堆,党沙场滑喇乂酬退了贼。” 清 马长海 《再赠西山隐者》诗:“问名揩眼看蓬髩,留客呼儿挈酒瓶。” 戴望舒 《我的记忆》诗:“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
词语解释:宝瓶  拼音:bǎo píng
佛教语。尊称盛佛具法具之瓶器。有花瓶、水瓶等数种。《观佛三昧海经·观四威仪品》:“长者遣婢持满瓶金摩尼珠盖,助王家供养众僧。告言可信,汝持此物,贡上王家。婢闻是语,欢喜踊跃,持宝瓶走。”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石,宝瓶下承露金盘三十重。”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宝瓶宵注,则雨露随轩;玉柄朝撝,则风霜满席。”《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当下乐止朝散,那二十四个驮宝瓶的象,不牵自走。”
词语解释:净瓶  拼音:jìng píng
见“ 浄瓶 ”。
词语解释:瓦瓶  拼音:wǎ píng
亦作“ 瓦缾 ”。 陶制的一种容器。 唐 贾岛 《题皇甫荀蓝田厅》诗:“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 曹州 南华县 端相寺 ,时尉 李藴 至寺巡检,偶见尼房中地方丈餘独高,疑其藏物,掘之数尺,得一瓦缾,覆以木槃。” 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他﹞放下瓦瓶,抹一抹嘴。”
词语解释:挈瓶  拼音:qiè píng
亦作“ 挈瓶 ”。
(1).汲水用的小瓶。比喻才智浅小。《左传·昭公七年》:“虽有挈缾之知,守不假器,礼也。”《文选·陆机〈文赋〉》:“患挈瓶之屡空,病昌言之难属。” 吕延济 注:“挈瓶,小器也,喻小智之人才思屡空也。” 宋 李曾伯 《代蜀总升大府少卿谢丞相》:“伏念某窥管材疎,挈瓶智小。” 清 黄宗羲 《玄若高公墓志铭》:“老臣以一隅为挈瓶之守,岂知其无益於天下之大数也。”
(2).谓提瓶汲水。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四:“挈瓶者谁子?姣服当青春。”
词语解释:瓷瓶  拼音:cí píng
(1).瓷质的瓶子。
(2).瓷制的电器零件。呈椭圆体形、鼓形、圆柱形等,用来固定导体并使这个导体与其他导体绝缘。又称绝缘子。
词语解释:画瓶  拼音:huà píng
绘画精美的瓶。佛教以喻虚幻易坏的人身。 南朝 梁简文帝 《六根忏文》:“愿捨此画瓶,得彼金色,浄寳珠之法饰,煦瑠璃之慧体,长归五分,永等十身。”参见“ 画瓶盛粪 ”。
词语解释:画瓶盛粪  拼音:huà píng shèng fèn
佛教语。谓人身如盛粪的画瓶,身为幻相,乃诸苦所集。
词语解释:沙瓶  拼音:shā píng
犹沙罐。 宋 苏轼 《豆粥》诗:“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老残游记》第九回:“泉水的味,愈高愈美。又是用松花作柴,沙瓶煎的。三合其美,所以好了。”
词语解释:山瓶  拼音:shān píng
山野人家所用的酒瓶。 唐 杜甫 《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诗:“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宋 陈造 《次韵杨宰次郎裴》:“山瓶餘濩倒,僧宇謁伊蒲。”自注:“村人以野酿名濩倒。”
词语解释:罂瓶  拼音:yīng píng
亦作“ 罌瓶 ”。 泛指盛酒器。 唐 元结 《窊樽》诗:“酒堂贮酿器,户牖皆罌缾。” 宋 苏辙 《滕王阁》诗:“但当倒罌瓶,一醉付江月。”
词语解释:花瓶  拼音:huā píng
(1).盛水养花或作摆设用的瓶子。 宋 袁采 《袁氏世范·治家》:“於是卧于空舍而钥其门,酒渴索浆不得,则取花瓶水饮之。次日启关而客死矣。”《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説着,便向案上花瓶里,拈出三枝花来。” 巴金 《灭亡》第七章:“房子底中央放着一张大餐桌,桌上正中放了一个大花瓶。”
(2).旧时对女职员的蔑称。意思是专供摆设用的。 巴金 《谈〈寒夜〉》:“她在银行里其实是所谓的‘花瓶’,就是作摆设用的。”《花城》1981年第6期:“高中毕业也是给人家当花瓶啦!”
词语解释:水瓶  拼音:shuǐ píng
一种盛水的容器。一般口较小,颈细肚大。《宋史·外国传七·日本国》:“又金银蒔绘砚一筥一合,纳金砚一、鹿毛笔、松烟墨、金铜水瓶、铁刀。” 叶圣陶 《线下·金耳环》:“乌黑的枪管在阳光中发亮;腰间的水瓶同珐琅杯击触有声,响应着错落不齐的步调。” 冰心 《往事·悟》:“他觉得脑热如焚,反身取了床边几上的水瓶,满满的饮了一瓶水,才又卧下。”
词语解释:砂瓶  拼音:shā píng
陶罐。 唐 唐彦谦 《梅亭》诗:“丁寧速赊酒,煮栗试砂瓶。” 宋 杨万里 《豌豆》诗:“砂瓶新熟 西湖 水,漆櫑分尝晓露腴。”
词语解释:胡瓶  拼音:hú píng
胡地产制的瓶。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六:“胡瓶落膊紫薄汗, 碎叶 城西秋月团。” 唐 卢纶 《送张郎中还蜀歌》:“垂杨不动雨纷纷,锦帐胡瓶争送君。须臾醉起簫笳发,空见红旌入白云。”《新唐书·李大亮传》:“ 太宗 报书曰:‘有臣如此,朕何忧!古人以一言之重订千金,今赐胡瓶一,虽亡千鎰,乃朕所自御。’”
词语解释:汤瓶  拼音:tāng píng
一种煮茶水用的瓶。用铁、瓷或金、银制成。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三折:“今日清早晨起来,烧的汤瓶儿热,开开这茶铺儿,看有甚么人来。” 明 朱有燉 《柳摇金·诫风情》套曲:“想汤瓶是纸,如何煮茶?”《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 迎春 抱着银汤瓶, 绣春 拿着茶盒,走来上房,与 月娘 众人递茶。”
词语解释:壶瓶  拼音:hú píng
盛酒器。 元 张宪 《大都即事》诗之二:“衣襆分香裹,壶瓶借火温。” 明 郑瑗 《井观琐言》:“今人呼酌酒器为壶瓶。”
词语解释:磁瓶  拼音:cí píng
核聚变实验中用的约束等离子体的磁场,是一种磁笼,其磁力线位形呈现为瓶颈型的束。常把有两个对称的瓶颈位于一个共同轴上的一类磁镜位形称为磁瓶
词语解释:泻瓶  拼音:xiè píng
原为佛教语。谓传法无遗漏,如以此瓶之水倾泻入他瓶。《艺文类聚》卷七八引 南朝 梁 陶弘景 《许长史旧馆坛碑》:“胜殿密响,泻瓶杨芬。” 唐 玄奘 《谢〈圣教序〉表》:“才异 马鸣 ,深愧泻瓶之敏。”
词语解释:瑶瓶  拼音:yáo píng
玉瓶。 元 马祖常 《送文著作往鄂州谕南使》诗:“赐衣裁锦段,宫醖应瑶缾。”
词语解释:暖瓶  拼音:nuǎn píng
即暖水瓶。《花城》1981年第6期:“这屋里的东西,包括暖瓶茶杯,全是我自己买的。”《人民文学》1981年第7期:“想倒口水喝的时候,抖索的手竟打碎了一个暖瓶。”参见“ 暖水瓶 ”。
词语解释:暖水瓶  拼音:nuǎn shuǐ píng
保温瓶的一种。瓶口较小,通常用来保存热水。也叫热水瓶。参见“ 保温瓶 ”。
词语解释:斗瓶  拼音:dòu píng
酒器。
词语解释:一枝瓶  拼音:yī zhī píng
花瓶的一种。 明 张丑 《瓶花谱》:“瓷器以各式古壶、胆瓶、尊觚、一枝瓶为书室中妙品。”
词语解释:澡瓶  拼音:zǎo píng
僧人用以贮水的容器。《翻译名义集·犍椎道具》:“军迟:此云瓶。《寄归传》云:‘军持有二:若甆瓦者是浄用,若铜铁者是触用。’《西域记》云‘捃稚迦’,即澡瓶者。旧云军持,讹略也。”
词语解释:净水瓶  拼音:jìng shuǐ píng
道教和佛教贮清水洗手或作法用的瓶。《四游记·秦王请祷玄女》:“﹝妖怪﹞喷一口法水,化成火轮火箭。正待要烧 秦 兵,忽一女手持浄水瓶,从空散下,其火尽灭。” 巴金 《第二个母亲》:“靠窗的书桌上有一尊白磁 观音 ……白的衣服,红的净水瓶,绿的柳枝,我都记得很清楚。”参见“ 浄瓶 ”。
词语解释:净瓶  拼音:jìng píng
(1).亦作“ 浄缾 ”。即浄水瓶。《释氏要览》卷中:“浄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浄手。” 唐 李华 《东都圣善寺无畏三藏碑》:“ 观音大圣 在日轮中,手执浄瓶,注水於地中。” 宋 刘克庄 《清平乐·居厚弟生日》词:“乞取浄缾一滴,普教大地清凉。”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迎面採臺雕凹面汉文、夔龙,荷叶浄瓶;栏杆挖鱼门;洞中雕如意香草牙子二。”
(2).指花瓶。 宋 黄昇 《鹧鸪天·暮春》词:“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浄瓶。”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梅花过尽桃花恶,乞取山矾入浄瓶。”
词语解释:药瓶  拼音:yào píng
盛装药水或药丸的容器
词语解释:触瓶  拼音:chù píng
佛教用具。佛家有净触二瓶。净瓶之水洗净手,触瓶之水洗污手。 唐 皎然 《酬秦山人赠别》诗之一:“来观新月依清室,欲漱香泉护触瓶。”
词语解释:量瓶  拼音:liáng píng
能容1夸脱水的瓶子,上有刻线,使各部分的水量都可准确地测定
词语解释:金奔巴瓶  拼音:jīn bēn bā píng
金瓶。藏语称瓶为奔巴。 清 代拈定达赖和班禅额尔德尼两喇嘛及诸活佛的化身转世者时用之。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乘用兵之后,特运神断,创颁金奔巴瓶,一供于 中藏 之 大招寺 ,遇有呼毕勒罕出世,互报差异者,纳籤瓶中,诵经降神,大臣会同达赖、班禪于 宗喀巴 前掣之。”《清史稿·高宗纪六》:“命御前侍衞 惠伦 等齎金奔巴瓶往 藏 ,贮呼毕勒罕名姓,由达赖喇嘛等对众拈定。”
词语解释:冰瓶  拼音:bīng píng
大口的保温瓶,通常用来盛冰糕一类的冷食。性能和暖水瓶一样。
词语解释:写瓶  拼音:xiě píng
佛教语。谓传法无遗漏,如水之从此瓶泻于他瓶。语出《大般涅槃经》卷四十:“我所説十一部经,一经於耳,曾不再问,如写瓶水,置之一瓶。” 唐 李俨 《道因法师碑》:“写瓶均美,传灯在照。”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憍萨罗国》:“后学冠世,妙辩光前,我惟衰耄,遇斯俊彦,诚乃写瓶有寄,传灯不絶,法教弘扬,伊人是赖。”
词语解释:卖酒提瓶  拼音:mài jiǔ tí píng
意谓暴露整个家底。 明 陈汝元 《红莲债》第一折:“我是个卖酒提瓶,他必然见财起意。”
词语解释:脂瓶  拼音:zhī píng
鸟类尾上的脂腺。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脯腊》:“﹝五味脯法﹞乃净治去腥窍及翠上脂瓶。留脂瓶则臊也。” 石声汉 注:“脂瓶,即尾上的脂腺,也就是‘臊气’的集中点。” 清 高士奇 《天禄识馀》卷上:“旧説,鸟雀尾上,有肉高有穴者,名脂瓶。每引嘴取脂,以涂翅毛,则悦泽,雨露不能濡。”
词语解释:踢瓶  拼音:tī píng
杂技的一种。演员仰卧,双脚上举摆弄瓶罐作表演。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杂手艺皆有巧名:踢瓶、弄椀、踢磬、弄花鼓槌。”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百戏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怨注、踢瓶、筋斗、擎戴之类。”
词语解释:井底坠银瓶  拼音:jǐng dǐ zhuì yín píng
见“ 井底引银瓶 ”。
词语解释:井底引银瓶  拼音:jǐng dǐ yǐn yín píng
唐 白居易 有《井底引银瓶》诗。叙述一女子自由恋爱而终被迫离弃。后用以比喻情人或夫妻被迫分离。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也不是 崔韜 逢雌虎,也不是 郑子 遇妖狐,也不是井底引银瓶。”亦作“ 井底坠银瓶 ”。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吉丁丁璫精砖上摔破菱花镜,扑通通冬井底坠银瓶。”
词语解释:井底引银瓶  拼音:jǐng dǐ yǐn yín píng
唐 白居易 有《井底引银瓶》诗。叙述一女子自由恋爱而终被迫离弃。后用以比喻情人或夫妻被迫分离。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也不是 崔韜 逢雌虎,也不是 郑子 遇妖狐,也不是井底引银瓶。”亦作“ 井底坠银瓶 ”。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吉丁丁璫精砖上摔破菱花镜,扑通通冬井底坠银瓶。”
词语解释:京瓶  拼音:jīng píng
经瓶。盛酒的大瓶。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六:“今人盛酒大瓶谓之京瓶,乃用京师京字,意谓此瓶出自京师,误也。京字当用经籍之经字。 普安 人以瓦壶小颈环口脩腹、受一斗、可以盛酒者,名曰经,则知经瓶者当用此经字也。”
词语解释:五位瓶  拼音:wǔ wèi píng
五代 时流行的铜制酒器。 宋 陶穀 《清异录·器具》:“五位缾,自 同光 至 开运 盛行。以银铜为之,高三尺,围八九寸,上下直如筒样,安嵌盖,其口有微洼处,可以倾酒。春日郊行,家家用之。”
词语解释:魂瓶  拼音:hún píng
古代明器。也叫魂魄瓶、谷仓。多系青瓷器,器形作平口罐或五孔罐状,并堆塑楼阙、人物、佛像、鸟兽等,有的还有纪年文字,是一种与宗教迷信有关的随葬器物。均在我国南方的 六朝 古墓中发现。
词语解释:楞伽瓶  拼音:léng jiā píng
僧人用的盛水器。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四:“例物之外,别赐宫锦五十段,楞伽瓶及唾盂各一枚,以赏词翰之端也。”
词语解释:鼻烟瓶  拼音:bí yān píng
即鼻烟壶。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桌上有一盆佛手,几只绿绢包好的鼻烟瓶,两三本古书。”参见“ 鼻烟壶 ”。
词语解释:鼻烟壶  拼音:bí yān hú
亦作“ 鼻烟壶 ”。 装鼻烟的小瓶。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沉文恪公对语》:“ 高庙 持套红鼻烟壶,一面鐫 兰亭 景,一面刻‘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十一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买了几件鼻烟壶手鐲之类。” 茅盾 《第一个半天的工作》:“主任坐了,一手搁在那饱涨的文书皮包上,一手就掏出个鼻烟壶来。”
词语解释:麟瓶  拼音:lín píng
汉 代的瓶名。 宋 王黼 等《宣和博古图·麟瓶》:“此( 汉 麟瓶)古提携供给之器也。走趋虽遽,满而不溢,口兼流用,坐无繁饰,周身甲错,若麒麟然。”
词语解释:龙瓶  拼音:lóng píng
饰龙形的花瓶。 南朝 梁简文帝 《下僧正教》:“羡龙瓶之始晨,追鹤林之餘慕。”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龙瓶中插九品红莲,开浄土春秋不老;凤蜡吐千枝絳蕊,照佛天昼夜常明。”
词语解释:保温瓶  拼音:bǎo wēn píng
由隔热瓶胆与外壳组装成的一种日常用品,有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瓶内温度的作用。盛热水的通常叫暖水瓶,盛冷饮的则叫冰瓶或冰筒。
词语解释:钢瓶  拼音:gāng píng
贮存高压氧气、煤气、石油液化气等的钢制瓶。
词语解释:鹤嘴瓶  拼音:hè zuǐ píng
长嘴瓶。 唐 冯贽 《云仙杂记·过门钱》:“ 龙山 康甫 慷慨不覊,每日置酒於门,邀留宾客。不住者赠过门钱。日费酒者鹤嘴缾二十。”
词语解释:滴瓶  拼音:dī píng
一种滴水液体的小水壶状瓶,颈弯曲或呈圆锥形,用于供应少量液体(如向试管中添加液体)
词语解释:掸瓶  拼音:dǎn píng
用来插掸子的瓶,形制高,颈小腹大
词语解释:拖油瓶  拼音:tuō yóu píng
指再嫁妇女带到夫家的儿女。《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 天祥 没有儿女, 杨氏 是个二婚头,初嫁时带个女儿来,俗名叫做‘拖油瓶’。”《新华文摘》1983年第4期:“我早知道……有了后爹就会出后娘!你们早就想把这些拖油瓶撵出门去了!”《花城》1981年第6期:“我从小失去父亲,母亲嫁给后父,我做了‘拖油瓶’。”
词语解释:无字儿空瓶  拼音:wú zì ér kōng píng
没标签的空药瓶。比喻废物。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二折:“你是那无字儿的空瓶。”
词语解释:净瓶  拼音:jìng píng
(1).亦作“ 浄缾 ”。即浄水瓶。《释氏要览》卷中:“浄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浄手。” 唐 李华 《东都圣善寺无畏三藏碑》:“ 观音大圣 在日轮中,手执浄瓶,注水於地中。” 宋 刘克庄 《清平乐·居厚弟生日》词:“乞取浄缾一滴,普教大地清凉。”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迎面採臺雕凹面汉文、夔龙,荷叶浄瓶;栏杆挖鱼门;洞中雕如意香草牙子二。”
(2).指花瓶。 宋 黄昇 《鹧鸪天·暮春》词:“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浄瓶。”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梅花过尽桃花恶,乞取山矾入浄瓶。”
词语解释:气瓶  拼音:qì píng
储存气体的金属容器
词语解释:洞天瓶  拼音:dòng tiān píng
指一种注酒之物。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六:“ 虢国夫人 就屋梁上悬鹿肠於半空,筵宴则使人从屋上注酒於肠中,结其端,欲饮则解开,注於盃中,号洞天圣酒将军,又曰:洞天缾。”
词语解释:暖水瓶  拼音:nuǎn shuǐ píng
保温瓶的一种。瓶口较小,通常用来保存热水。也叫热水瓶。参见“ 保温瓶 ”。
词语解释:保温瓶  拼音:bǎo wēn píng
由隔热瓶胆与外壳组装成的一种日常用品,有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瓶内温度的作用。盛热水的通常叫暖水瓶,盛冷饮的则叫冰瓶或冰筒。
词语解释:热水瓶  拼音:rè shuǐ píng
一种由保温瓶胆和外壳构成的保温用具。多用来贮存热水,能在较长时间保持温度。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在这样的心境之下,有些人甚至想买一个热水瓶。”参见“ 保温瓶 ”。
词语解释:保温瓶  拼音:bǎo wēn píng
由隔热瓶胆与外壳组装成的一种日常用品,有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瓶内温度的作用。盛热水的通常叫暖水瓶,盛冷饮的则叫冰瓶或冰筒。
词语解释:烧瓶  拼音:shāo píng
实验室中用以给试剂加热的玻璃瓶。常见的有圆形和圆锥形的。
词语解释:覆瓶  拼音:fù píng
喻著作毫无价值,不被重视。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绪言:“编中往往多载法律、章程、演説、论文等,连编累牘,毫无趣味……其有不喜政谈者乎,则以兹覆瓶焉可也。”参见“ 覆酱瓿 ”。
词语解释:覆酱瓿  拼音:fù jiàng bù
《汉书·扬雄传下》:“ 鉅鹿 侯芭 常从 雄 居,受其《太玄》《法言》焉, 刘歆 亦尝观之,谓 雄 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 雄 笑而不应。”覆酱瓿,盖酱坛。后用以比喻著作毫无价值,或无人理解,不被重视。 清 恽敬 《答伊扬州书》:“知在 粤东 见 敬 文槀,过蒙奬借……恐文质无所底,愧见诸君子,则今日之詅痴符,亦终归於覆酱瓿,贮敝筐而已。”亦省作“ 覆酱 ”。 北周 庾信 《谢滕王集序启》:“至於凋零之后,残缺所餘,又已杂用补袍,随时覆酱。” 唐 陆龟蒙 《记事诗》:“骏骨正牵盐,《玄》文终覆酱。”
词语解释:纸汤瓶  拼音:zhǐ tāng píng
纸做的暖水瓶。旧时用以嘲讽妓女轻易和别人亲昵。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一折:“这纸汤瓶再不向红炉顿,铁煎盘再不使清油混。” 元 无名氏 《云窗梦》第一折:“[卜儿白:]老身姓 郑 ,是这 汴梁 乐籍,止生得一箇女儿……纸汤瓶煨著便热,如今伴着一箇 张均卿 秀才。”
词语解释:装瓶  拼音:zhuāng píng
装入大口玻璃瓶,以便保存(如水果)
词语解释:电瓶  拼音:diàn píng
蓄电池的通称。 赵大年 《公主的女儿》五:“﹝ 黄允中 ﹞在 东四牌楼 附近独立经营着一个修理电瓶的小铺面。”
词语解释:守口如瓶  拼音:shǒu kǒu rú píng
形容说话谨慎,不轻易出言。后多形容严守秘密。 唐 道世 《诸经要集·择交部·惩过》《维摩经》:“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清 顾炎武 《与归庄手札》:“吾辈不能多读书,未宜轻作诗文,如盆盎中水何裨於沧海之大,祇供人覆瓿而已。予将守口如瓶,不作雷鸣之瓦釜矣。” 郑振铎 《桂公塘》:“北虏防御得那末周密,他们的军士们是那末守口如瓶。”
词语解释:灰瓶  拼音:huī píng
古代战具。一种装有石灰的瓶,用以临阵击敌,使敌不能张目。《水浒传》第十七回:“看那关时,都摆着强弩硬弓、灰瓶砲石。”
词语解释:奶瓶  拼音:nǎi píng
瓶口带胶皮嘴、喂婴儿奶、水用的瓶子
盛奶用的瓶子
词语解释:土定瓶  拼音:tǔ dìng píng
宋 代 定窑 (在今 河北 曲阳 )烧制的一种瓶子。“土定”为定窑瓷的品种之一,质地较粗。《红楼梦》第四十回:“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