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七洽入声 [详注1][详注2][与歃同。尝也。][《集韵》直甲切,音霅。水貌。义同。]


注1:筴 音夹。针箭具。又与栅同。《庄子·达生篇》祝宗人元端以临牢筴。《注》牢,豕室。筴,木栏。同栅。
注2:哈 hā,音喢。《玉篇》以口歃饮。《淮南子·泛论训》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集韵》本作歃。又姓。《正字通》杨慎希姓有哈永森。动词
共11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甲子甲士甲癸甲衣甲妓甲图甲札甲伍
甲兵甲煎甲裳甲门甲仗甲第连云甲乙问甲克
甲第甲拆甲坼甲盾甲地甲弩坊甲乙膏甲作
甲乙甲令甲馆甲骑甲库甲床甲匠甲文
甲科甲夜甲香甲缀甲必丹甲帖甲板甲戟
甲帐甲族甲外甲部甲蔬甲弩甲杖甲紫
甲观甲乙科甲楯甲错甲等甲役甲户甲藏用
甲马甲子雨甲卒甲铠甲氏甲弩库甲榜甲胆
甲庚甲长甲乙帐甲丝甲叶甲敕甲字库甲米
甲胄甲刃甲马营甲姓甲宅甲敕甲折翁甲缕

词语解释:甲子  拼音:jiǎ zǐ
(1).甲,天干的首位;子,地支的首位。古代以天干和地支递次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之类,统称甲子。从甲子起至癸亥止,共六十,故又称为六十甲子。古人用以纪日或纪年。《吕氏春秋·勿躬》:“ 大橈 作甲子, 黔如 作虏首。”《后汉书·律历志上》:“记称 大橈 作甲子, 隶首 作数。二者既立,以比日表,以管万事。” 刘昭 注引《月令章句》:“ 大橈 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於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枝干相配,以成六旬。” 唐 韩愈 《息国夫人墓志铭》:“ 元和 七年甲子,日南至,以疾卒。” 清 黄宗羲 《历代甲子考》:“按歷代甲子,自 鲁隐公 元年己未以下,载籍皆可考据,无有异同。”
(2).泛指岁月,光阴。 唐 杜甫 《春归》诗:“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一折:“叹人间甲子须臾,眨眼间白石已烂。” 明 高启 《樵》诗:“逢仙休看弈,甲子易駸駸。”
(3).年岁;年龄。 前蜀 贯休 《赠轩辕先生》诗:“略问先生真甲子,只言弟子是 刘安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相公》:“尝问其甲子,殊不闻记忆,但言见 黄巢 反,犹如昨日。” 萧三 《祝保罗·罗伯逊六十大寿》诗:“祝福你长生不老,重添甲子。”
(4).季节;岁序。 唐 高适 《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诗:“岁时当正月,甲子入初寒。” 唐 杜甫 《重简王明府》诗:“甲子西南异,冬来只薄寒。”
(5).天干地支。借指人命八字。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黄国》:“ 华父 熟於典故,又好谈命,知人甲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九山王》:“适村中来一星者,自号‘南山翁’,言人休咎,了若目覩,名大譟。 李 召至家,求推甲子。”
(6).指日历。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夫起居注者,编次甲子之书,至於策命、章奏、封拜、薨免,莫不随事记録。言惟详审。”《西游记》第一回:“那猴在山中……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 云林 为 吴 人,尚仍 至正 甲子,其不忘所自如此。” 高旭 《癸丑元旦》诗:“新朝甲子旧神州,老子心期算略酬。”
词语解释:甲兵  拼音:jiá bīng
(1).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韩非子·十过》:“城廓不治,仓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邑无守具。”《新五代史·晋高祖纪》:“冬十月辛巳,禁造甲兵。”《清史稿·郑献亲王齐尔哈朗传》:“我国肇兴,治弓矢,缮甲兵,视将士若赤子,故人争效死,每战必克。”
(2).披甲的士兵。亦指军队。《荀子·王制》:“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南史·傅昭传》:“及 昭 至,有人夜见甲兵出。” 唐 高蟾 《宋汴道中》诗:“甲兵年正少,日久戍天涯。”《东周列国志》第七四回:“门幕中果伏有甲兵。”
(3).指战争;战乱。《左传·哀公十一年》:“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 汉 袁康 《越绝书·内传陈成恒》:“其君愚而不仁,其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有恶闻甲兵之心。” 唐 杜甫 《夜》诗之二:“甲兵年数久,赋敛夜深归。” 宋 陈与义 《夜赋》:“腐儒忧平世,况復值甲兵。” 元 萨都剌 《过居庸关》诗:“上天胡不呼六丁,驱之海外消甲兵?” 明 郑善夫 《秋夜》诗:“独客尚未送贫贱,四方况是多甲兵。”
(4). 清 代旗兵的一等兵。《清会典事例·兵部三·官制》:“又由驍骑校内,每翼派委虚衔防御一员,章京一员,并由甲兵内派委外官二名。”
词语解释:甲第  拼音:jiǎ dì
(1).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史记·孝武本纪》:“赐列侯甲第,僮千人。”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有甲乙第次,故曰第。”《文选·张衡〈西京赋〉》:“北闕甲第,当道直启。” 薛综 注:“第,馆也;甲,言第一也。” 宋 张元干 《满庭芳·寿富枢密》词:“ 韩国 殊勋, 洛都 西内,名园甲第相连。” 清 孙枝蔚 《式庐诗为石仲昭明府访方尔止处士而作》诗:“甲第云中连白日,渔簑雪裡傲朱緋。”
(2).指豪门贵族。 唐 杜甫 《醉时歌》:“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3).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新唐书·选举志上》:“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上赖祖宗之荫,下託贤妻之德,举中甲第。”
(4). 明 清 时称进士。《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他自登甲等,在京师为官,一载有餘。” 清 李渔 《奈何天·隐妒》:“自齠齔之年,出来应试,早登甲第之先。”参见“ 甲科 ”。
词语解释:甲科  拼音:jiǎ kē
(1).古代考试科目名。 汉 时课士分甲乙丙三科。《汉书·儒林传序》:“ 平帝 时 王莽 秉政……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
(2). 唐 初明经有甲乙丙丁四科。 唐 宋 进士分甲乙科。 唐 白行简 《李娃传》:“於是遂一上,登甲科,声振礼闈。” 唐 王建 《送薛蔓应举》诗:“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公始以进士甲科事 仁宗皇帝 。”
(3). 明 清 通称进士为甲科。《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这段话文乃是 四川 新建县 有一乡宦,姓 杨 ,是本朝甲科。” 清 方苞 《重订〈礼记纂言〉序》:“ 李公 早岁登甲科,五十以后始开府於畿南。”
(4).指登甲科的人。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一甲科问 于莲池 曰:‘世间何等人最作孽?’”
(5).泛指科举考试。 唐 高适 《送桂阳孝廉》诗:“ 桂阳 少年西入 秦 ,数经甲科犹白身。”
词语解释:甲乙  拼音:jiǎ yǐ
(1).指春季。《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 孔颖达 疏:“其当孟春、仲春、季春之时,日之生养之功,谓为甲乙。”《管子·四时》:“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 尹知章 注:“甲乙统春之三时也。”《史记·天官书》:“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曰东方木,主春,日甲乙。” 唐 武则天 《唐明堂乐章·角音》:“扇条风,乘甲乙。”
(2).次第;等级。《关尹子·四符》:“有死立者,有死坐者,有死卧者,有死病者,有死药者,等死,无甲乙之殊。”《后汉书·马融传》:“校队案部,前后有屯,甲乙相伍,戊己为坚。” 李贤 注:“甲乙谓相次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恰好这回遇了官课,照例当堂缴卷之后,汇送到衙门里,凭官用评定甲乙的。”
(3).评定优劣。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八:“或言高下定於考试官,编排第受成而甲乙之,无预与夺。”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专愚》:“公读书未识字,每附会知文,见制义,輒胡乱甲乙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三:“﹝ 浣青 等五人﹞各呈诗请政,公欣然为甲乙之。”
(4).比并;相属。 宋 陆游 《跋〈中兴间气集〉》:“议论凡鄙,与近世《宋百家诗》中小序可相甲乙。”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一:“ 帝乙 归妹者,言人君之德与帝者相甲乙,故能正人伦也。”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笔墨研冠天下》:“ 韩伟升 所製,久藏胶力皆不乏精采,与新製敌,可与 李氏 父子甲乙者。”
(5).犹言数一数二。 唐 韩愈 《苗氏墓志铭》:“夫人年若干,嫁 河南 法曹 卢府君 ,讳 貽 ,有文章德行,其族世所谓甲乙者。”
(6).引申为称誉,赞扬。 宋 叶适 《奉议郎郑公墓志铭》:“君见弟益自力,乡论多甲乙。”
(7).谓一一列举。《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事事甚多,不復甲乙。”
(8).甲科、乙科的并称。 唐 萧颖士 《江有归舟》诗序:“今兹春连茹甲乙,淑问休阐,为时之冠。” 清 方苞 《祭张母吴夫人文》:“呜呼!世俗之人,愿望子举甲乙,歷科第,而死不恨者众矣。” 清 魏源 《〈明代食兵二政录〉叙》:“无论甲乙一第,未有终身不沾一禄者。”
(9).甲帐、乙帐的并称。 汉 张衡 《西京赋》:“大驾幸乎 平乐 ,张甲乙而袭翠被。” 唐 长孙佐辅 《古宫怨》诗:“草染文章衣下履,花黏甲乙床前帐。”详“ 甲乙帐 ”。
(10).指初更、二更。 明 唐寅 《唐长民圹志》:“读书夜必踰甲乙,其兴亦未尝至漏尽也。”
(11).代词。犹某某。《宋书·礼志二》:“某曹关太常甲乙启辞。押。”
词语解释:甲乙帐  拼音:jiǎ yǐ zhàng
(1). 汉武帝 所造帐幕。饰琉璃珠、夜光珠等珍宝者为甲帐,以居神;其次为乙帐,以自居。见《汉武故事》《汉书·西域传赞》:“於是广开 上林 ,穿 昆明池 ,营千门万户之宫,立神明通天之臺,兴造甲乙之帐,落以 随 珠、 和 璧。” 颜师古 注:“其数非一,以甲乙次第名之也。”参见“ 甲帐 ”。
(2).财物收支帐册。 清 赵翼 《余既答稚存黄金之嘲再作长句报之》:“我将请司甲乙帐,朱出墨入烦记註。”
词语解释:甲科  拼音:jiǎ kē
(1).古代考试科目名。 汉 时课士分甲乙丙三科。《汉书·儒林传序》:“ 平帝 时 王莽 秉政……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
(2). 唐 初明经有甲乙丙丁四科。 唐 宋 进士分甲乙科。 唐 白行简 《李娃传》:“於是遂一上,登甲科,声振礼闈。” 唐 王建 《送薛蔓应举》诗:“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公始以进士甲科事 仁宗皇帝 。”
(3). 明 清 通称进士为甲科。《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这段话文乃是 四川 新建县 有一乡宦,姓 杨 ,是本朝甲科。” 清 方苞 《重订〈礼记纂言〉序》:“ 李公 早岁登甲科,五十以后始开府於畿南。”
(4).指登甲科的人。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一甲科问 于莲池 曰:‘世间何等人最作孽?’”
(5).泛指科举考试。 唐 高适 《送桂阳孝廉》诗:“ 桂阳 少年西入 秦 ,数经甲科犹白身。”
词语解释:甲帐  拼音:jiǎ zhàng
汉武帝 所造的帐幕。《北堂书钞》卷一三二引《汉武帝故事》:“上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杂错天下珍寳为甲帐,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南朝 齐 谢朓 《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之八:“高悬甲帐,周褰黼帷。” 元 萨都剌 《蕊珠曲》:“锦屏甲帐蕊珠新,云房火鼎丹芽嫩。” 清 吴伟业 《读史有感》诗之三:“ 昭阳 甲帐影嬋娟,慙愧恩深未敢前。”参见“ 甲乙帐 ”。
词语解释:甲乙帐  拼音:jiǎ yǐ zhàng
(1). 汉武帝 所造帐幕。饰琉璃珠、夜光珠等珍宝者为甲帐,以居神;其次为乙帐,以自居。见《汉武故事》《汉书·西域传赞》:“於是广开 上林 ,穿 昆明池 ,营千门万户之宫,立神明通天之臺,兴造甲乙之帐,落以 随 珠、 和 璧。” 颜师古 注:“其数非一,以甲乙次第名之也。”参见“ 甲帐 ”。
(2).财物收支帐册。 清 赵翼 《余既答稚存黄金之嘲再作长句报之》:“我将请司甲乙帐,朱出墨入烦记註。”
词语解释:甲观  拼音:jiǎ guàn
(1). 汉 代楼观名。犹言第一观。为皇太子所居。后泛指太子宫。《汉书·成帝纪》:“ 元帝 在太子宫生 甲观 画堂 ,为世嫡皇孙。” 颜师古 注:“ 如淳 曰:‘ 甲观 ,观名……《三辅黄图》云太子宫有 甲观 。’甲者,甲乙丙丁之次也。”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文词高於 甲观 ,楷模盛於 漳 滨。” 唐 卢照邻 《中和乐·歌储宫》:“高禖诞圣, 甲观 昇灵。” 宋 苏轼 《春贴子词·皇太妃阁之二》:“ 甲观 开千柱,飞楼擢九层。”
(2).借指藏书之馆。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小李将军画卷》:“ 仪轩 富於收藏,实自以此为甲观也。”
词语解释:甲马  拼音:jiǎ mǎ
(1).铠甲和战马。泛指军备或战事。 唐 杜甫 《严氏溪放歌行》:“天下甲马未尽销,岂免沟壑常漂漂。”《宋史·兵志四》:“臣窃谓 陕西 、 河东 弓箭手,官给良田,以备甲马。”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每值驾出,甲马拥塞驰道。”《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甲马丛中立命,刀鎗队里为家。”
(2).迷信者所画的神符。《水浒传》第三八回:“原来这 戴院长 ……把两个甲马拴在两隻腿上,作起神行法来,一日能行五百里。” 清 虞兆漋 《天香楼偶得·马字寓用》:“俗於纸上画神佛像,涂以红黄采色,而祭赛之。毕即焚化,谓之甲马。以此纸为神佛之所凭依,似乎马也。” 清 袁枚 《续新齐谐·天后》:“有甲马三:一画冕旒秉圭,一画常服,一画披髮跣足仗剑而立。每遇危急,焚冕旒者輒应。”
(3).披甲的战马。《水浒传》第五五回:“除是得这般军器,和我一个哥哥,可以破得连环甲马。”
词语解释:甲庚  拼音:jiǎ gēng
科第与年龄。 元 杨弘道 《哭刘叔京》诗:“甲庚俱旧识,类聚不同方。”
词语解释:甲胄  拼音:jiǎ zhòu
(1).铠甲和头盔。《易·说卦》:“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书·说命中》:“唯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孔 传:“甲,鎧;胄,兜鍪也。”《汉书·王莽传上》:“甲胄一具,秬鬯二卣。”《西游记》第二回:“那魔王穿了甲胄,绰刀在手。”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字的两旁,上下排列一些泥塑的历史上的名人,文戴纱帽,武披甲胄。”
(2).泛指兵器。 宋 范仲淹 《铸剑戟为农器赋》:“任甲胄於忠信,施干櫓於礼义。去彼取此,息南征北伐之劳;小往大来,变东作西成之器。”
(3).披甲戴盔。《礼记·表记》:“是故君子衰絰则有哀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国语·晋语三》:“甲胄而效死,戎之政也。”《旧唐书·刘玄佐传》:“明晨,衙兵皆甲胄,拥 士寧 登重榻。”
(4).指战争。 清 赵翼 《偶书所见》诗:“小则兴讼狱,大则兴甲胄。”
词语解释:甲士  拼音:jiá shì
披甲的战士。泛指士兵。《左传·闵公二年》:“ 齐侯 使 公子无亏 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 曹 。”《后汉书·皇甫规传》:“郡将知 规 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 羌 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三国演义》第三回:“公必欲去,我等引甲士护从,以防不测。”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一面是走上四个甲士来,恭敬的向 伯夷 和 叔齐 立正、举手,之后就两个挟一个,开正步向路旁走过去。”
词语解释:甲煎  拼音:jiǎ jiān
香料名。以甲香和沉麝诸药花物制成,可作口脂及焚爇,也可入药。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汰侈》:“ 石崇 厕常有十餘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属,无不毕备。” 北周 庾信 《镜赋》:“朱开锦蹹,黛蘸油檀,脂和甲煎,泽渍香兰。” 倪璠 注引 陈藏器 曰:“甲煎,以诸药及美果花烧灰和蜡治成,可作口脂。” 唐 李商隐 《隋宫守岁》诗:“沉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甲煎》:“甲煎,以甲香同沉麝诸药花物治成,可作口脂及焚爇也。”
词语解释:甲拆  拼音:jiǎ chāi
亦作“ 甲坼 ”。 前蜀 贯休 《寿春节进大蜀皇帝》诗之四:“春力遍时皆甲拆,王言闻者尽光辉。”
词语解释:甲令  拼音:jiǎ lìng
第一道法令;朝廷颁发的重要的法令。《汉书·韩信彭越等传赞》:“唯 吴芮 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絶。庆流支庶,有以矣夫,著于甲令而称忠也。” 颜师古 注:“甲者,令篇之次也。”《宋书·庐江王祎传》:“朕应天命,光宅四海……永垂画一,著于甲令。”《易·蛊》“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唐 孔颖达 疏:“甲者创制之令者,甲为十日之首,创造之令,为在后诸令之首,故以创造之令谓之甲。故 汉 时谓令之重者,谓之甲令,则此义也。” 清 钱谦益 《吴中名贤表扬续议》:“国家崇奬名节,风励流俗,著之甲令。”
词语解释:甲夜  拼音:jiǎ yè
初更时分。《东观汉记·明帝纪》:“甲夜读众书,乙更尽乃寐。”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汉 魏 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元年》:“自甲夜至五鼓, 爽 乃投刀於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 胡三省 注:“甲夜,初夜也。”参见“ 五夜 ”。
词语解释:五夜  拼音:wǔ yè
(1).即五更。《文选·陆倕〈新刻漏铭〉》:“六日不辨,五夜不分。” 李善 注引 卫宏 《汉旧仪》:“昼夜漏起,省中用火,中黄门持五夜。五夜者,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也。” 唐 王建 《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之五:“仰头五夜风中立,从未圆时直到圆。”《花月痕》第四一回:“五夜迢迢睡不成,灯昏被冷若为情。”
(2).指戊夜,即第五更。 唐 崔琮 《长至日上公献寿》诗:“五夜鐘初动,千门日正融。” 清 姚鼐 《景阳钟歌》:“万钧猛虡悬云陛,五夜蒲牢惊翠幬。”
词语解释:甲族  拼音:jiǎ zú
(1).指世家大族。《三国志·魏志·裴潜传》“ 秀 , 咸熙 中为尚书僕射”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冯翊 甲族 桓 、 田 、 吉 、 郭 及故侍中 郑文信 等,颇以其各有器实,共纪识之。”《南齐书·王僧虔传》:“甲族向来多不居宪臺, 王氏 以分枝居 乌衣 者,位官微减。”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伊慎 每求甲族以嫁子, 李长荣 则求时名以嫁子。” 金 元好问 《赞皇郡太君墓铭》:“故 梁氏 世为 閭山 甲族。” 清 王晫 《今世说·雅量》:“ 邹程邨 为 晋陵 甲族,会有蜚语中之者,一日散万金立尽。”
(2).指甲壳动物。参见“ 甲殻动物 ”。
词语解释:甲壳动物  拼音:jiǎ qiào dòng wù
节肢动物的一类,全身有硬的甲壳,头部和胸部结合成头胸部,后面是腹部。头胸部前端有大小两对触角,足的数目不等。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虾和蟹是最常见的甲壳动物。
词语解释:甲乙科  拼音:jiǎ yǐ kē
科举考试甲乙二科的合称。泛指科第。 唐 萧颖士 《送张翚下第归江东》诗:“地尽东南美,朝遗甲乙科。” 宋 王谠 《唐语林·企羡》:“ 崔起居 雍 ……兄 明 、 序 、 福 ,兄弟八人皆进士,列甲乙科。” 清 方苞 《陈依宣墓志铭》:“﹝ 依宣 ﹞教授数十年,生徒半庠序,多登甲乙科,而君卒不第。”
词语解释:甲子雨  拼音:jiǎ zǐ yǔ
甲子日所下的雨。俗谓可兆天时并人事。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船入市。秋雨甲子,禾头生耳。冬雨甲子,鹊巢下地,其年大水。” 唐 杜甫 《雨》诗:“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时。” 宋 范成大 《梅雨》诗之四:“千山云深甲子雨,十日地湿东南风。”
词语解释:甲长  拼音:jiá cháng
宋 以来地方户籍编制。十户为甲,其头目称甲长。 明 汤显祖 《邯郸记·凿郏》:“我做甲长管十家。” 清 吴嘉宾 《海疆善后疏》:“甲长属保长,不必拘定五家十家数目。” 茅盾 《水藻行》五:“上回劳动服务,怎么 陈甲长 的儿子人也没去,钱也没花?”
词语解释:甲刃  拼音:jiǎ rèn
铠甲和刀刃。喻指竹叶及枝干。 唐 杜牧 《晚晴赋》:“竹林外裹兮,十万丈夫,甲刃摐摐,密阵而环侍。” 宋 苏轼 《竹》诗:“今日南风来,吹断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词语解释:甲癸  拼音:jiǎ guǐ
(1).天干从“甲”起至“癸”止,为数凡十,因以“甲癸”指一旬。 唐 元稹 《告畬竹山神文》:“自十月季旬周甲癸而功半就。”
(2).引申为次第,逐一。 宋 梅尧臣 《读永叔〈集古录目〉》诗:“随田证讹甲癸推,青编是非皆究知。”
词语解释:甲裳  拼音:jiǎ cháng
皮革制的战袍。腰以上谓之甲衣,腰以下谓之甲裳。《左传·宣公十二年》:“ 赵旃 弃车而走林, 屈荡 搏之,得其甲裳。” 杜预 注:“下曰裳。” 杨伯峻 注:“此甲裳即《函人》之下旅,《汉书》 苏林 注所谓髀褌也。”《周书·耿豪传》:“ 沙苑 之战, 豪 杀伤甚多,血染甲裳尽赤。”《宋史·岳云传》:“ 潁昌 大战,无虑十数,出入行阵,体被百餘创,甲裳为赤。”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下:“念当蟣蝨於甲裳,虑且羯夷乎 关陇 。”
词语解释:甲坼  拼音:jiá chè
谓草木发芽时种子外皮裂开。《易·解》:“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孔颖达 疏:“雷雨既作,百果草木皆孚甲开坼,莫不解散也。” 唐 杜甫 《种莴苣》诗:“两旬不甲坼,空惜埋泥滓。” 宋 苏轼 《谢雪文》:“四山暮散,万瓦晨白,驱攘疫癘,甲坼麰麦。” 公权 《社会主义讲习会第一次开会记事》:“况植物甲坼之初,若瓦石障其上,则其根必避瓦石之障碍,转向他方以遂其茁生,足证物类有避障碍之天性。”
词语解释:甲馆  拼音:jiǎ guǎn
亦作“ 甲舘 ”。
(1). 汉 代楼观名。《汉书·元后传》:“ 甘露 三年,生 成帝 於 甲馆 画堂 ,为世适皇孙。” 南朝 梁简文帝 《叙南康简王薨上东宫启》:“常愿陪承 甲馆 ,同奉 画堂 。”
(2). 南北朝 宫廷藏书之馆。 南朝 梁元帝 《上东宫古迹启》:“ 施宜 八分之巧, 元常 三体之妙; 史籀 、 李斯 之篆, 梁鸿 、 曹喜 之书,莫不总萃 桂宫 ,盈满甲馆。”《北齐书·文苑传·樊逊》:“今所讎校,供拟极重,出自 兰臺 ,御诸甲馆。”
(3).上等宅第。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筑甲馆於 铜駞 ,并高门於北闕。” 宋 叶适 《朝奉大夫知惠州姜公墓志铭》:“方家 长山 时,甲舘上腴,几半一县。”
词语解释:甲香  拼音:jiǎ xiāng
海螺介壳口圆片状的盖。可入药,也可作合香原料。《新唐书·地理志七上》:“ 广州 南海郡 ,中都督府。土贡:银、藤簟、竹席、荔皮……沉香、甲香、詹糖香。”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海螺》﹝集解﹞引 苏颂 曰:“《南州异物志》云:甲香大者如甌,面前一边直搀长数寸,围壳岨峿有刺。其厴,杂众香烧之益芳,独烧则臭。今医家稀用,惟合香者用之。”
词语解释:甲外  拼音:jiǎ wài
军阵之外。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马鞍悬将首,甲外控鸣鏑。” 仇兆鳌 注引 鲜于 曰:“甲外,军阵之外,即游骑掠军、离什伍者。”
词语解释:甲楯  拼音:jiǎ dùn
亦作“ 甲盾 ”。
(1).盔甲和盾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墨子·非攻中》:“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居无何, 条侯 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宋史·外戚传中·李昭亮》:“ 昭亮 从轻骑数十人,不持甲盾弓矢。”
(2).泛指武器。 清 唐甄 《潜书·卿牧》:“无征伐转输之劳,以造舟车,增甲楯。”
(3).指披甲持盾的士兵。《左传·哀公元年》:“ 越子 以甲楯五千,保于 会稽 。” 宋 李纲 《议国是》:“夫 吴 伐 越 , 勾践 以甲楯三百,栖於 会稽 。”
(4).披甲持盾。 明 刘基 《次韵追和音上人》:“他年甲楯孤臣泣,此日斋鐘老衲闲。”
(5).指仪仗卫从。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仪卫具五兵,今不言他兵,独以甲楯为名者,行道之时,甲楯居外,餘在内。”
词语解释:甲卒  拼音:jiǎ zú
(1).披甲的士卒。泛指士兵。《淮南子·览冥训》:“是故质壮轻足者,为甲卒。” 高诱 注:“甲,鎧也。在车曰士,步曰卒。” 晋 潘岳 《西征赋》:“ 超 遂遁而奔 狄 ,甲卒化为京观。” 唐 杜甫 《白帝城放船四十韵》:“甲卒身虽贵,书生道固殊。”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二节:“ 王莽 在 始建国 二年(公元10年)从各地征发囚徒、丁男、甲卒三十万人,并搜刮了大量军粮。”
(2).执刑的役卒。 宋 洪迈 《夷坚丙志·九圣奇鬼》:“甲卒以木驴、石砭、火印、木丸之属列廷下,吏具成案,律书盈几,呼军正案法。”
词语解释:甲乙帐  拼音:jiǎ yǐ zhàng
(1). 汉武帝 所造帐幕。饰琉璃珠、夜光珠等珍宝者为甲帐,以居神;其次为乙帐,以自居。见《汉武故事》《汉书·西域传赞》:“於是广开 上林 ,穿 昆明池 ,营千门万户之宫,立神明通天之臺,兴造甲乙之帐,落以 随 珠、 和 璧。” 颜师古 注:“其数非一,以甲乙次第名之也。”参见“ 甲帐 ”。
(2).财物收支帐册。 清 赵翼 《余既答稚存黄金之嘲再作长句报之》:“我将请司甲乙帐,朱出墨入烦记註。”
词语解释:甲帐  拼音:jiǎ zhàng
汉武帝 所造的帐幕。《北堂书钞》卷一三二引《汉武帝故事》:“上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杂错天下珍寳为甲帐,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南朝 齐 谢朓 《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之八:“高悬甲帐,周褰黼帷。” 元 萨都剌 《蕊珠曲》:“锦屏甲帐蕊珠新,云房火鼎丹芽嫩。” 清 吴伟业 《读史有感》诗之三:“ 昭阳 甲帐影嬋娟,慙愧恩深未敢前。”参见“ 甲乙帐 ”。
词语解释:甲乙帐  拼音:jiǎ yǐ zhàng
(1). 汉武帝 所造帐幕。饰琉璃珠、夜光珠等珍宝者为甲帐,以居神;其次为乙帐,以自居。见《汉武故事》《汉书·西域传赞》:“於是广开 上林 ,穿 昆明池 ,营千门万户之宫,立神明通天之臺,兴造甲乙之帐,落以 随 珠、 和 璧。” 颜师古 注:“其数非一,以甲乙次第名之也。”参见“ 甲帐 ”。
(2).财物收支帐册。 清 赵翼 《余既答稚存黄金之嘲再作长句报之》:“我将请司甲乙帐,朱出墨入烦记註。”
词语解释:甲马营  拼音:jiǎ mǎ yíng
古军营名。在今 河南 洛阳 城外。 宋太祖 赵匡胤 出生于此。后用以指其微时所处之环境。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三:“本朝自祖宗以俭德垂世,故 艺祖 之训,曰:‘当思在 甲马营 时可也。’”按,《宋史·太祖纪一》作“夹马营”。
词语解释:甲衣  拼音:jiǎ yī
(1).盛铠甲的袋。《礼记·檀弓下》“赴车不载櫜韔” 汉 郑玄 注:“櫜,甲衣;韔,引衣。”《礼记·少仪》“无以前之,则袒櫜奉胄” 唐 陆德明 释文:“櫜音羔,甲衣也。”
(2).皮革制的上身战袍。《左传·宣公十二年》“ 屈荡 搏之,得其甲裳” 杨伯峻 注:“古人制甲衣与甲裳,必使其轻重相同,故曰‘重若一’。”
词语解释:甲门  拼音:jiǎ mén
豪富权贵之家。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张燕公 好求 山 东婚姻,当时皆恶之。及后与 张氏 为亲者,乃为甲门。” 唐 白行简 《李娃传》:“弟兄姻媾皆甲门,内外隆盛,莫之与京。”《旧唐书·文苑传上·袁谊》:“此州得一长史,是 陇西 李亶 ,天下甲门。”
词语解释:甲盾  拼音:jiǎ dùn
见“ 甲楯 ”。
词语解释:甲楯  拼音:jiǎ dùn
亦作“ 甲盾 ”。
(1).盔甲和盾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墨子·非攻中》:“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居无何, 条侯 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宋史·外戚传中·李昭亮》:“ 昭亮 从轻骑数十人,不持甲盾弓矢。”
(2).泛指武器。 清 唐甄 《潜书·卿牧》:“无征伐转输之劳,以造舟车,增甲楯。”
(3).指披甲持盾的士兵。《左传·哀公元年》:“ 越子 以甲楯五千,保于 会稽 。” 宋 李纲 《议国是》:“夫 吴 伐 越 , 勾践 以甲楯三百,栖於 会稽 。”
(4).披甲持盾。 明 刘基 《次韵追和音上人》:“他年甲楯孤臣泣,此日斋鐘老衲闲。”
(5).指仪仗卫从。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仪卫具五兵,今不言他兵,独以甲楯为名者,行道之时,甲楯居外,餘在内。”
词语解释:甲骑  拼音:jiǎ qí
披甲的骑兵。《史记·匈奴列传》:“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魏书·姚兴传》:“ 太祖 詔 毗陵王 顺 以精骑衝击,获 兴 甲骑数百,斩首千餘级。”《宋史·岳飞传》:“ 兀朮 、 刘豫 合兵围 庐州 ,帝手札命 飞 解围,提兵趋 庐 ,伪 齐 已驱甲骑五千逼城。” 明 高启 《长洲苑》诗:“甲骑从舆后,蛾眉侍幄中。”
词语解释:甲缀  拼音:jiǎ zhuì
用皮革缝合的战袍。 唐 陆龟蒙 《战秋辞》:“弓弮不刓,甲缀不离,兇渠歌笑,裂地无疑。”
词语解释:甲部  拼音:jiǎ bù
古代书籍四部分类法之一。 晋 荀勗 以六艺、小学为甲部, 李充 略加调整,以五经为甲部, 隋 唐 以来沿用不改。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下》:“ 任彦升 甲部闕如,才长笔翰,善缉流略,遂有龙门之名。”《南史·到洽传》:“迁司徒主簿,直待詔省,勅使抄甲部书为十二卷。”《新唐书·艺文志一》:“甲部经録,其类十一:一曰易类,二曰书类,三曰诗类,四曰礼类,五曰乐类,六曰春秋类,七曰孝经类,八曰论语类,九曰讖纬类,十曰经解类,十一曰小学类。”参见“ 四部书 ”。
词语解释:四部书  拼音:sì bù shū
中国 古代书籍统分为四大类,故称。 晋 荀勗 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著为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为丁部。 东晋 李充 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 隋 唐 以后沿用此种分法,称为经、史、子、集。后亦用以泛指群书。 宋 刘敞 《六月二十六日雨阁昼寝》诗:“食有万钱膳,架多四部书。”参阅《隋书·经籍志一》
词语解释:甲错  拼音:jiǎ cuò
(1).甲壳交错混杂。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四·禹馀粮》﹝集解﹞引 陶弘景 曰:“今多出 东阳 ,形如鹅鸭卵,外有殻重迭……近年 茅山 凿地大得之,极精好,状如牛黄,重重甲错。”
(2).借指表皮干枯皱缩或粗糙不平。《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注:“痈生於内,则气血为痈所夺,不能外营肌肤,故枯皱如甲错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陆判》:“ 朱 妻醒,觉颈间微麻,面颊甲错;搓之,得血片。” 何垠 注:“甲错,谓血蹟乾涩,不细不平也。”
词语解释:甲铠  拼音:jiǎ kǎi
铠甲。《礼记·曲礼上》“介者不拜” 唐 孔颖达 疏:“介者,甲鎧也。”《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大朝会行从,则受黄质甲鎧、弓矢於卫尉。”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兵器》:“国工署有南北作坊,岁造甲鎧、贝装、鎗、剑、刀……凡三万二千。”
词语解释:甲丝  拼音:jiǎ sī
指穿结甲叶之绳。 唐 李贺 《摩多楼子》诗:“天白水如练,甲丝双串断。行行莫苦辛,城月犹残半。”
词语解释:甲姓  拼音:jiǎ xìng
贵族世家。 唐 白居易 《唐河南元府君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序:“天下有五甲姓, 滎阳 郑氏 居其一。”《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閲为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僕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参见“ 四姓 ”。
词语解释:四姓  拼音:sì xìng
(1).指四个姓氏。自 汉 以来,历代多有以四个名门贵族的姓氏合称为四姓的。如: 东汉 明帝 时外戚有 樊 、 郭 、 阴 、 马 四姓(见《后汉书·明帝纪》 李贤 注); 三国 蜀 有 焦 、 娄 、 孟 、 毛 四姓(见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 吴 有 朱 、 张 、 顾 、 陆 四姓(见《文选·陆机〈吴趋行〉》 李善 注); 晋 广陵郡 有 雷 、 蒋 、 谷 、 鲁 四姓(见《晋书·刘颂传》); 唐 有 崔 、 卢 、 李 、 郑 四姓(见《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等。
(2). 南北朝 世族,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谓之四姓。《梁书·张绾传》:“ 綰 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閲为之制……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3).泛指名门贵族。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五陵豪族,充选掖庭;四姓良家,驰名 永巷 。”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赋》:“贮四姓之良家,延诸姑与伯姊。”
词语解释:甲妓  拼音:jiǎ jì
色艺冠群的妓女。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香奁艳语》:“甲妓 朱观奴 者,居 盐桥 ,颇通文义。”
词语解释:甲仗  拼音:jiǎ zhàng
亦作“ 甲杖 ”。
(1).披甲执兵的卫士。《晋书·桓冲传》:“又詔 冲 及 谢安 并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宋书·武帝纪上》:“十月, 高祖 领 青州 刺史。甲仗百人入殿。”《南史·陆子隆传》:“ 文帝 嗣位, 子隆 领甲仗宿卫。”
(2).泛指武器。《周书·武帝纪下》:“ 齐 众大溃,军资甲仗,数百里间,委弃山积。”《辽史·礼志六》:“腊辰日,天子率北南臣僚并戎服,戊夜坐朝,作乐饮酒,等第赐甲仗、羊马。”《明史·孙承宗传》:“ 沉棨 、 杜应芳 缮甲仗,司务 孙元化 筑礮臺。”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先后降者数十万,委弃甲仗如山。”
(3).指兵器库。《新唐书·五行志一》:“ 显庆 元年九月戊辰, 恩州 、 吉州 火,焚仓廪、甲仗、民居二百餘家。”
词语解释:甲地  拼音:jiǎ dì
(1).上等的地位。 唐 白居易 《酬卢秘书二十韵》:“闻有蓬壶客,知怀杞梓材。世家标甲地,官职滞麟臺。”
(2).上等的田地。 杨朔 《“阅微草堂”的真面目》:“深宅大院,甲地连云,地亩遍地都是,直到今天也数不清有多少顷。”
词语解释:甲库  拼音:jiá kù
(1).古代储藏兵器的仓库。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 长沙楚 铁,更入兵栏, 洞浦 藏犀,还输甲库。” 宋 曾巩 《英宗实录院申请札子》:“乞下两省及司封、兵部、吏部、甲库、学士、舍人院,据实録院所闕宣勑及詔书除目告词,如移牒暂借,使画时检寻报应,不得稽缓。”
(2).收藏奏钞的库房。《旧唐书·关播传》:“旧例,诸司甲库,皆是胥吏掌知,为弊颇久, 播 始建议并以士人知之,至今称当。”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甲库》:“ 太和 九年,勅令后应六品已下,凡自称旧尝有官,皆下甲库,检勘有无……则甲库也者,正收藏奏钞之地,非甲乙之甲也。”
词语解释:甲必丹  拼音:jiǎ bì dān
英语captain音译。犹首领。用以称呼将校级军官及商船船长。 荷兰 之殖民地内, 华 人为官吏,专司诉讼租税等 华 侨事务而无预政实权者,亦称“ 甲必丹 ”。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六月三十日》:“ 荷 择其贤能者为马腰甲必丹等官,专理 华 人事务,而审断权仍操自 荷 人。”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五章:“内地还有甲必丹,收赋治狱荣巍巍, 满 奴作了作洋奴,奴性相传入脑胚。” 龚翼星 《光复军志·党会》:“ 榜甲 全岛八港,港一甲必丹,皆 华 人为之,以领 华 民。”
词语解释:甲蔬  拼音:jiǎ shū
指幼嫩的蔬菜。 唐 李贺 《南园》诗之四:“三十未有二十餘,白日长飢小甲蔬。”
词语解释:甲等  拼音:jiǎ děng
第一等。《旧唐书·崔球传》:“ 崔氏 咸通 乾符 间,昆仲子弟紆组拖绅,歷臺阁,践藩岳者二十餘人。 大中 以来盛族,时推甲等。”
词语解释:甲氏  拼音:jiǎ shì
春秋 时 赤狄 族的一支。居地在今 河北省 曲周县 一带,后为 晋 所并。《春秋·宣公十六年》:“十有六年春王正月。 晋 人灭 赤狄甲氏 及 留吁 。” 杜预 注:“ 甲氏 留吁 , 赤狄 别种。”
词语解释:甲叶  拼音:jiǎ yè
即甲札。《宋史·兵志十一》:“若甲叶一一依元领分两,如重轻差殊,即弃不用,虚费工材。”《辽史·二国外纪·西夏》:“喜报仇,有丧则不伐人,负甲叶於背识之。”《金史·孛术鲁阿鲁罕传》:“军人有以甲叶贸易诸物……皆一切禁絶之。”参见“ 甲札 ”。
词语解释:甲札  拼音:jiǎ zhá
亦作“ 甲扎 ”。 铠甲上的叶片。《战国策·燕策一》:“今臣闻王居处不安,食饮不甘,思念报 齐 ,身自削甲扎,曰有大数矣……有之乎?” 鲍彪 注:“札,牒也。甲之革缘如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器用》:“今人多於甲札之背隐起伪为瘊子,虽置瘊子,但元非精钢。”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发掘中所见的周代殉葬情形》:“钟鼎彝器玉佩甲札,埋藏甚丰,但未发见殉葬人。”
词语解释:甲宅  拼音:jiá zhái
谓草木发芽时种子的外壳裂开。宅,同“ 坼 ”。《文选·左思〈蜀都赋〉》:“百果甲宅,异色同荣。” 李善 注:“《易》曰:百果草木皆甲坼。”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字音假借》:“甲坼可作甲宅。”
豪华的宅第。《魏书·阉官传·张祐》:“太后嘉其忠诚,为造甲宅。” 唐 李白 《古风》之二四:“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词语解释:甲图  拼音:jiǎ tú
古代传说中的天授图书。《宋书·符瑞志上》:“有龙马衔甲,赤文緑色,临坛而止,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字,泥以黄金,约以青绳。”
词语解释:甲第连云
形容达官显贵住宅高耸入云 的样子
词语解释:甲弩坊  拼音:jiǎ nǔ fāng
掌管武器的官署。《新唐书·百官志三》:“ 开元 以前,军器皆出右尚署,三年置军器监,十一年復废为甲弩坊,隶少府,十六年復为监。”
词语解释:甲床  拼音:jiǎ chuáng
放置铠甲的架子。《新唐书·兵志》:“十人为火,火有长。火备六驮马。凡火具乌布幕、铁马盂、布槽、鍤、钁、凿、碓、筐、斧、钳、锯皆一,甲牀二、镰二。”
词语解释:甲帖  拼音:jiǎ tiē
宋 时政府发至地方基层户籍单位“甲”的田契之类的文据。 宋 胡太初 《昼帘绪论·催科》:“甲帖之设,本以优役户,今乃以困官户。”《宋史·食货志上二》:“凡田方之角,立土为埄,植其野之所宜木以封表之,有方帐,有庄帐,有甲帖,有户帖;其分烟析产,典卖割移,官给契,县置簿,皆以今所方之田为正。”
词语解释:甲弩  拼音:jiǎ nǔ
甲冑和弓弩。亦泛指武器。《宋书·礼志五》:“建牙麾,邪注之,载金鼓羽幢,置甲弩於軾上。”《新唐书·百官志三》:“﹝军器监﹞掌缮甲弩,以时输武库。”
词语解释:甲役  拼音:jiǎ yì
军务。 清 何琇 《樵香小记·翚帅师》:“古者兵出于农,有事则聚而授甲役,竣则散而归田。”
词语解释:甲弩库  拼音:jiǎ nǔ kù
贮藏武器的仓库。《新唐书·五行志一》:“﹝ 贞观 ﹞二十三年三月,甲弩库火。”
词语解释:甲敕  拼音:jiǎ lài
亦作“ 甲勅 ”。 指重要的诏令、公文等。 唐 李翱 《右仆射杨公墓志》:“宰相 裴垍 素未知公,及 遂振 之譖,遂以公为吏部侍郎,重修甲勑,用备姦源。”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 唐 大和 二年勅尚书省二十四司制勅及勅甲等,近日检报,多称断裂,宜各委本司郎中甲库官,并重粘背及同书名印所断裂缝,跋尾后云,某甲勅卷若干缝断裂。乃知甲者、勅甲之谓也。”
词语解释:甲敕  拼音:jiǎ chì
见“ 甲勑 ”。
词语解释:甲札  拼音:jiǎ zhá
亦作“ 甲扎 ”。 铠甲上的叶片。《战国策·燕策一》:“今臣闻王居处不安,食饮不甘,思念报 齐 ,身自削甲扎,曰有大数矣……有之乎?” 鲍彪 注:“札,牒也。甲之革缘如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器用》:“今人多於甲札之背隐起伪为瘊子,虽置瘊子,但元非精钢。”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发掘中所见的周代殉葬情形》:“钟鼎彝器玉佩甲札,埋藏甚丰,但未发见殉葬人。”
词语解释:甲乙问  拼音:jiǎ yǐ wèn
故设甲乙双方,互为答问,以辩明疑难。《晋书·礼志中》:“ 安丰 太守 程谅 先已有妻,后又娶,遂立二嫡。前妻亡,后妻子 勋 疑所服。中书令 张华 造甲乙之问曰:‘甲娶乙为妻,后又娶丙,匿不説有乙,居家如二嫡,无有贵贱之差。乙亡,丙之子当何服?’”
词语解释:甲乙膏  拼音:jiǎ yǐ gāo
唐 时 四川 的一种珍贵食品名。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甲乙膏》:“ 蜀 人二月好以豉杂黄牛肉为甲乙膏,非尊亲厚知不得而预,其家小儿三年一享。”
词语解释:甲匠  拼音:jiǎ jiàng
制造铠甲的工匠。《元史·工艺传·孙威》:“ 拱 ( 孙拱 )董 顺天河间 甲匠,先期毕工,且象虎豹异兽之形,各殊其制,皆称旨。”
词语解释:甲板  拼音:jiǎ bǎn
轮船上分隔上下各层的板(多指最上面即船面的一层)。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七月十六日》:“轮机锅炉等舱口周围,可不用直甲板矣。” 沙汀 《航线》:“在甲板上,那些四等舱的客人,都开始谈起来。”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一:“她一进来整个甲板上像是忽然撒了香水,满是扑鼻的浓郁的香味。”
词语解释:甲杖  拼音:jiǎ zhàng
见“ 甲仗 ”。
词语解释:甲仗  拼音:jiǎ zhàng
亦作“ 甲杖 ”。
(1).披甲执兵的卫士。《晋书·桓冲传》:“又詔 冲 及 谢安 并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宋书·武帝纪上》:“十月, 高祖 领 青州 刺史。甲仗百人入殿。”《南史·陆子隆传》:“ 文帝 嗣位, 子隆 领甲仗宿卫。”
(2).泛指武器。《周书·武帝纪下》:“ 齐 众大溃,军资甲仗,数百里间,委弃山积。”《辽史·礼志六》:“腊辰日,天子率北南臣僚并戎服,戊夜坐朝,作乐饮酒,等第赐甲仗、羊马。”《明史·孙承宗传》:“ 沉棨 、 杜应芳 缮甲仗,司务 孙元化 筑礮臺。”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先后降者数十万,委弃甲仗如山。”
(3).指兵器库。《新唐书·五行志一》:“ 显庆 元年九月戊辰, 恩州 、 吉州 火,焚仓廪、甲仗、民居二百餘家。”
词语解释:甲户  拼音:jiǎ hù
旧时户口编制以十户为一甲,因称户为甲户。 宋 陈襄 《州县提纲·户长拈号给册》:“甲户力厚,则嘱吏以乐输。”
词语解释:甲榜  拼音:jiǎ bǎng
(1). 元 明 以来称进士为甲榜。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一折:“甲榜争先,独占文场选。” 明 魏万 《三报恩·嘱女》:“家乘阀閲,世业诗书,曾捷乡闈,未登甲榜。”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甲榜乙榜》:“今世谓进士为甲榜,以其曾经殿试,列名于一二三甲也。”
(2).指中进士的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安》:“此等明决,皆是甲榜所为,他途不能也。”
词语解释:甲字库  拼音:jiǎ zì kù
明 代内府仓库。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甲字库职掌银硃、乌梅靛,花黄、丹緑矾、紫草、黑铅……皆 浙江 等处岁供之,以备御用监奏取。”
词语解释:甲折翁  拼音:jiǎ shé wēng
鳖的别名。 宋 陶穀 《清异录·鱼门》:“鳖名甲折翁。”
词语解释:甲伍  拼音:jiǎ wǔ
披甲执兵的队伍。《东周列国志》第四八回:“ 秦 人屡次侵 晋 ,宜令 河 东诸邑宰,各各团练甲伍,结寨於 黄河 岸口,轮番戍守。”
词语解释:甲克  拼音:jiǎ kè
英语jacker的音译。一种长度只到腰部,下口束紧的短外套。又称加克衣。
词语解释:甲作  拼音:jiǎ zuò
古代传说中吃鬼的神。
词语解释:甲文  拼音:jiǎ wén
战衣上的花纹。《宋史·仪卫志六》:“甲以布为里,黄絁表之,青緑画为甲文。”
词语解释:甲戟  拼音:jiǎ jǐ
甲冑和戈戟。泛指武备。 清 魏源 《寰海》诗之十:“早用《秦风》修甲戟, 条支 海上哭鲸鮞。”
词语解释:甲紫  拼音:jiǎ zǐ
即龙胆紫。溶液为紫色,通称紫药水。有机染料的一种,也可作药用。
词语解释:甲藏用  拼音:jiǎ cáng yòng
蝤蛑的别名。俗称梭子蟹。 宋 陶穀 《清异录·水族加恩簿》:“甲藏用乃蝤蛑。”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水族·蟹》:“《水族加恩簿》:‘专盘处士甲藏用宜授爽国公圆形巨美功臣。’按谓蝤蛑也。”
词语解释:甲胆  拼音:jiá dǎn
中医以五行配五脏。肝、胆均属木,甲木为胆,乙木为肝,故称胆为甲胆。《红楼梦》第八三回:“岂知用鳖血拌炒,非柴胡不足宣少阳甲胆之气。”
词语解释:甲米  拼音:jiǎ mǐ
清 代发给八旗兵丁的禄米。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臣又闻京仓支用,以甲米为大宗,八旗兵丁不惯米食,往往由牛录章京领米易钱,折给兵丁。”《清史稿·食货志二》:“大抵京、 通 两仓所放米,曰官俸,曰官粮,亦名甲米,二者去全漕十之六。”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彼 满 人而欲有代议士之资格邪?宜俟革命以后,尽裁甲米,退就农耕,乃始为与 汉 人同化,然后得与 中国 之政治耳。”
词语解释:甲缕  拼音:jiǎ lǚ
穿结甲叶之绳。《宋史·范廷召传》:“ 廷召 復与贼战,中流矢,血渍甲缕,神色自若,督战益急,詔褒之。”
共11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