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七洽入声 [详注1][详注2][与歃同。尝也。][《集韵》直甲切,音霅。水貌。义同。]


注1:筴 音夹。针箭具。又与栅同。《庄子·达生篇》祝宗人元端以临牢筴。《注》牢,豕室。筴,木栏。同栅。
注2:哈 hā,音喢。《玉篇》以口歃饮。《淮南子·泛论训》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集韵》本作歃。又姓。《正字通》杨慎希姓有哈永森。动词
共283,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末字词组
鳞甲蘸甲三甲芽甲年甲某甲颜甲车甲
金甲黄甲雌甲鼎甲蜩甲中甲伏甲轻甲
戈甲六甲科甲龙甲保甲霜甲旌甲坐甲
菜甲花甲擐甲遁甲庚甲丁甲登科甲披甲
兵甲解甲衷甲玄甲开甲小甲下甲负甲
蔬甲同甲锁甲铠甲黄金甲按甲脱甲鞍甲
洗甲犀甲指甲卷甲令甲束甲组甲入甲
铁甲龟甲爪甲马甲太甲出甲玉甲鍪甲
银甲带甲徐甲生甲介甲偃甲秀甲排甲
赤甲弃甲一甲金锁甲精甲萌甲楚甲卧甲

词语解释:鳞甲  拼音:lín jiá
(1).鳞介类的鳞片和甲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二》:“ 沔水 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鳞甲如鯪鲤,射之不可入。”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 常熟 有白龙一,黑龙二,目光如炬,吐火燄燄,鳞甲头角皆现。” 沙汀 《闯关》三:“当他才从故乡来到 河北 的时候,他把鱼的鳞甲叫毛。”
(2).有鳞或甲壳的水生物的统称。 汉 蔡邕 《汉津赋》:“鳞甲育其万类兮,蛟螭集以嬉游。”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沉鳞甲於玄渊,以违钻灼之灾。”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古镜》:‘出波鳞甲飞如活,透骨玻璃冷放光。’”
(3).比喻鳞甲状之物。喻雪片。 宋 范成大 《次韵姜尧章雪中见赠》:“鳞甲塞天飞,战逐三百万。”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二折:“琼姬素衣,纷纷巧剪鹅毛细,战八百万玉龙退败,鳞甲纵横上下飞。”
(4).喻松树皮。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地语·永安县》:“松或被斫伐横卧,鳞甲四散,磴道多为所碍。”
(5).喻人机心深峻,不可逆犯。《三国志·蜀志·陈震传》:“ 诸葛亮 与长史 蒋琬 、侍中 董允 书曰:‘ 孝起 前临至 吴 ,为吾説 正方 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復有 苏 张 之事出於不意,可使 孝起 知之。’”《太平御览》卷四九六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诸葛亮 表都护 李严 。 严 少为郡职吏,用性深尅,苟利其身。乡里为 严 谚曰:‘难可狎, 李 鳞甲。’” 清 王晫 《今世说·言语》:“﹝ 涂子山 ﹞好为诗古文辞,有名於时,为人短小,胸无鳞甲。”
词语解释:金甲  拼音:jīn jiǎ
(1).金饰的铠甲。 汉 蔡琰 《悲愤诗》:“ 卓 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唐 李白 《胡无人》诗:“天兵照雪下 玉关 ,虏箭如沙射金甲。”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金甲撞钟梦》:“ 建安 徐国华 , 宣和 间,将入太学,梦高楼中悬大金鐘,有金甲人立鐘傍。”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天门三将军》:“其天门有三人守卫之,皆金甲。”
(2).借指兵事。 宋 秦观 《郭子仪单骑见虏赋》:“谓令公尚临於金甲,想可汗未厌於寰瀛。”
词语解释:戈甲  拼音:gē jiǎ
(1).戈和铠甲。亦泛指武器装备。《尉缭子·兵令下》:“内卒出戍,令将吏授旗鼓戈甲。”《南史·刘之亨传》:“总督众军,杖节而西,楼船戈甲甚盛。”
(2).指战争或军队。 前蜀 杜光庭 《马尚书本命醮词》:“况封畿戈甲之餘,壠亩榛芜之后,疲羸未復,疮痏未平。”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阴风恶,戈甲遍荒郊,杀气黯青霄。” 清 顾炎武 《表哀诗》:“欲求 防 墓处,戈甲满江潯。”
词语解释:菜甲  拼音:cài jiǎ
菜初生的叶芽。 唐 杜甫 《有客》诗:“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 明 冯延年 《秋月庵春暮作》诗:“ 秋月庵 居春也豪,药苗菜甲满西皋。” 胡蕴 《杂诗》之十八:“菜甲怒生见英挺,梅花古致在萧疎。”
词语解释:兵甲  拼音:bīng jiǎ
(1).兵器和铠甲。泛指武器、军备。《国语·吴语》:“唯是车马、兵甲、卒伍既具,无以行之。”《孟子·离娄上》:“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 明 方孝孺 《艤航轩记》:“斧鉞兵甲恃之以为威。”
(2).指士兵,军队。《左传·哀公十五年》:“ 公孙宿 以其兵甲入于 嬴 。”《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大兴西苑,两至 辽东 ……兵甲常役百万,士民穷乎山谷。”
(3).战事;战争。《战国策·秦策一》:“明言章理,兵甲愈起。”《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蠡 ( 范蠡 )对曰:‘兵甲之事, 种 不如 蠡 。’” 明 高启 《萧山尹明府吴越两山亭》诗:“邇来此地有兵甲,风景颇似当年愁。”
词语解释:蔬甲  拼音:shū jiǎ
蔬菜的萌芽。 宋 梅尧臣 《晴》诗:“苑花犹带湿,蔬甲已微青。” 清 唐孙华 《寿郭雉先生七十》诗之二:“小圃雨滋蔬甲长,平田水满稻花秋。”
词语解释:洗甲  拼音:xǐ jiǎ
洗净甲兵,以便收藏。谓停止战事。《宋史·乐志十六》:“覆盂连瀚海,洗甲挽天河。”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疏表杰作》:“波澄海国,看王师洗甲而还。”《花月痕》第四八回:“ 剑秋 、 小岑 原是鋭意洗甲 长江 ,无奈 金陵 气数未尽,却钻出五个妖妇来。”参见“ 洗兵 ”。
词语解释:洗兵  拼音:xǐ bīng
(1).传说 周武王 出师遇雨,认为是老天洗刷兵器,后擒 纣 灭 商 ,战争停息。事见 汉 刘向 《说苑·权谋》。后遂以“洗兵”表示胜利结束战争。 唐 刘长卿 《平蕃曲》之一:“吹角报蕃营,迴军欲洗兵。” 清 侯方域 《拟上遣官致祭先师孔子阙里群臣谢表》:“隔朝之旷典,洗兵於此重逢;一代之休风,振鐸自兹勿替。”
(2).谓出师遇雨。 南朝 梁简文帝 《陇西行》之二:“洗兵逢骤雨,送阵出黄云。” 唐 戴叔伦 《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作》诗:“洗兵救 卫 郡,诱敌讨 幽 都。”
词语解释:铁甲  拼音:tiě jiǎ
(1).古代用铁片连缀成的战衣。 唐 高适 《睢阳酬别畅大判官》诗:“兜鍪衝矢石,铁甲生风飈。” 明 宋濂 《元故奉训大夫杨君墓志铭》:“铁甲琱戈,百万宵征些。” 冰心 《往事二》三:“今夜的林中,决不宜于将军夜猎……朵朵的火燎,和生寒的铁甲,会缭乱了静冷的月光。”
(2).用钢板制成的车船的外壳。如铁甲车、铁甲船。亦用指铁甲车、铁甲船。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一铁甲之费,可以支学堂十餘年;一快船之费,可以译西书百餘卷。”
词语解释:银甲  拼音:yín jiǎ
(1).银制的假指甲,套于指上,用以弹筝或琵琶等弦乐器。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五:“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 元 乔吉 《扬州梦》第一折:“银甲轻搊,《金缕》低謳。” 清 赵翼 《同北墅潄田观西洋乐器》诗:“琵琶铁拨弹,秦筝银甲画。”
(2).银饰的铠甲。
词语解释:赤甲  拼音:chì jiǎ
(1).红色的甲。古代谶纬家谓为帝王受命的祥瑞。语本《尚书中候》:“龙马衔甲,赤文緑色,甲似龟背,袤广九尺,上有列宿斗正之度,帝王録纪兴亡之数。”见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凤鸟不至, 河 不出图” 唐 孔颖达 疏引。 唐 陈子昂 《为陈御史上奉和秋景观竞渡诗表》:“青云出 洛 ,爰开受命之符;赤甲荣 河 ,终御兴王之宝。”
(2).亦作“ 赤岬 ”。山名。在 四川 奉节 东。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江水 又东逕 赤岬城 西,是 公孙述 所造,因山据势,周迴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千丈,南连基 白帝山 ,甚高大,不生树木,其石悉赤。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谓之 赤岬山 。” 唐 杜甫 《赤甲》诗:“卜居 赤甲 迁居新,西见 巫山 楚 水春。” 清 王士禛 《登白帝城》诗:“ 赤甲 白盐 相向生,丹青絶壁鬭峥嶸。”
词语解释:蘸甲  拼音:zhàn jiǎ
酒斟满,捧觞蘸指甲。表示畅饮。 唐 杜牧 《后池泛舟送王十》诗:“为君蘸甲十分饮,应见离心一倍多。” 前蜀 韦庄 《中酒》诗:“南邻酒熟爱相招,蘸甲倾来緑满瓢。” 宋 辛弃疾 《临江仙》词:“垂肩金缕窄,蘸甲宝杯浓。”参阅 宋 朱翌 《猗觉寮杂志》卷上。
词语解释:黄甲  拼音:huáng jiǎ
(1).科举甲科进士及第者的名单。因用黄纸书写,故名。《旧五代史·选举志》:“其判成诸色选人,黄甲下后,将歷任文书告赤连粘。”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正奏名五甲也,吏部谓之黄甲闕榜,第五甲旧多贵显,故或称为相甲。”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科第·登第》:“黄甲由省中降下,唱名毕,以此升甲之人,附于卷末,用黄纸书之,故曰黄甲。是日贡院设香案于庭下,状元引五甲内士人拜香案,礼部亦遣官来赞导,置黄甲于案中,而望闕引拜。”
(2).指进士及第者。 清 蒋士铨 《空谷香·劝讼》:“君以堂堂黄甲,不能庇以青衣。”
(3).一种大蟹。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明寺》:“寺有三池……或黄甲紫鳞出没於繁藻。” 宋 陆游 《偶得海错侑酒戏作》诗:“满贮醇醪渍黄甲,密封小瓮餉红丁。”
词语解释:六甲  拼音:liù jiǎ
(1).用天干地支相配计算时日,其中有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故称。《汉书·食货志上》:“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 王先谦 补注引 顾炎武 曰:“六甲者,四时六十甲子之类。”又引 周寿昌 曰:“犹言学数干支也。”《汉书·律历志上》:“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復始。”《南史·隐逸传上·顾欢》:“年六七岁,知推六甲。” 宋 曾巩 《代皇子延安郡王谢皇太后表》:“未闚六甲之书,甫在两髦之岁。”
(2).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华盖杠旁六星曰六甲,可以分阴阳而配节候。” 唐 沉佺期 《则天门赦改年》诗:“六甲迎黄气,三元降紫泥。”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一》:“《望气经》云:黄云四出,主赦。黄气,黄云也。华盖象云,六甲乃华盖杠傍星名,故用之。”
(3).五行方术之一,即所谓遁甲之术。《后汉书·方术传序》“其流又有风角遁甲” 唐 李贤 注:“遁甲,推六甲之阴而隐遁也。” 晋 葛洪 《神仙传·左慈》:“乃学道,尤明六甲,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 南朝 陈 徐陵 《在吏部尚书答诸求官人书》:“五行有驛马之言,六甲有官鬼之説。” 唐 锺离权 《赠吕洞宾》诗:“三尸神,须打彻,进退天机明六甲。”
(4).道教神名,供天帝驱使的阳神;道士可用符箓召请以祈禳驱鬼。 唐 张说 《大唐祀封禅颂》:“天老练日,雨师洒道,六甲按队,八阵警蹕。”《宋史·律历志四》:“六甲,天之使,行风雹,筴鬼神。” 白炎 《游仙》诗之一:“六甲灵飞驱虎豹,五辛珍脯擘麒麟。”参阅《无上九霄雷霆玉经》《上清六甲祈祷秘法》等。
(5).道教符箓名。《云笈七籤》卷十四:“若辟除恶神鬼者,书六甲、六乙符持行,并呼甲寅,神鬼皆散走。” 唐玄宗 《赐道士邓紫阳》诗:“太乙三门诀,元君六甲符。” 清 沉起凤 《谐铎·奇婚》:“姊所以登牀即遁者,因褥底压六甲符一通。”
(6).诗体名。 南朝 陈 沉炯 有《六甲诗》,凡二十句,每二句前冠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又有六甲、十属之类,及藏头、歇后等体,今皆削之。”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 沉炯 六府体、八音体、六甲体、十二属体, 魏 晋 以降,多务纤巧,此变之变也。”
(7).妇女有孕称为身怀六甲。《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成婚未久,果然身怀六甲,方及周年,生下一子。”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可喜这位孙媳‘新娘子’,现下已身怀六甲,不久又好添丁了。”
(8).指龟之四肢首尾。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卷五:“龟长祇可寸餘,洁白,亦体瘦,颈微长,如寻常龟,眼目光明,不藏六甲,不畏人。”
词语解释:花甲  拼音:huā jiá
(1).亦称“ 花甲子 ”。指六十甲子。古代用干支纪年,以天干与地支依次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花甲”。后亦以指六十岁。 唐 赵牧 《对酒》诗:“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宋 范成大 《丙午新正书怀》诗之一:“祝我賸周花甲子,谢人深劝玉东西。”《西游记》第二十回:“﹝老者﹞道:‘痴长六十一岁。’ 行者 道:‘好!好!好!花甲重逢矣。’” 李準 《大年初一》:“今年是‘鸡年’, 阮辛酉 是属鸡的,六十年花甲子,到正月初一, 阮辛酉 算是整整六十岁了。”
(2).泛指年月、时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年时此日,问苍天,遭的甚么花甲。”
(3).指年纪,年岁。《说岳全传》第六四回:“凡有人祭奠的,必是叛臣一党,即要拏去问罪。况且行文画影,有你面貌花甲,如何去得?”
词语解释:解甲  拼音:jiě jiǎ
(1).脱下战衣。指军事行动间歇期间的休息。《吴子·料敌》:“道远日暮,士众劳惧,倦而未食,解甲而息。”《南史·宋纪上·武帝》:“帝驰还 石头 ,斩 徐赤特 。解甲久之,乃出阵於 高塘 。”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 郭晞 ﹞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譁者死。’”《水浒传》第八六回:“ 宋江 、 卢俊义 同 吴用 、 公孙胜 并马回寨,将息三军,解甲暂歇。” 明 申时行 《题清秋出塞图》诗:“荷戈不解甲,挽粟仍飞芻。”
(2).指武将辞免官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厘国》:“於是解甲归宗,释兵返族。”
(3).放下武器,投降。 前蜀 花蕊夫人 《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寧无一箇是男儿?” 清 钱谦益 《太祖实录辨证一》:“ 胡公 ( 胡深 )受 石抹公 国士之遇,既解甲内附,而又献谋以取 处州 。”
(4).指草木种籽开裂生芽。语出《易·解》:“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汉 扬雄 《太玄·释》:“阳气和震,圜煦释物,咸税其枯,而解其甲。” 范望 注:“阳气温暖,万物咸税枯解甲,而生於太阳之中也。”
词语解释:同甲  拼音:tóng jiǎ
(1).谓同等坚固的铠甲。《管子·大匡》:“四年,修兵,同甲十万,车五千乘。” 尹知章 注:“同甲,谓完坚齐等。”
(2).同龄。同龄者其出生之年的甲子必同,故称。 宋 欧阳修 《与王懿敏公书》:“ 成都 风物,非老者所宜。 仲仪 虽为同甲,然心意壮鋭,谅可为乐,难以病夫忖度也。” 宋 苏轼 《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旧游到处皆苍蘚,同甲惟君尚黑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 江城 ,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
词语解释:犀甲  拼音:xī jiǎ
(1).犀牛皮制的铠甲。犀皮不常有,或用牛皮,亦称犀甲。《楚辞·九歌·国殇》:“操 吴 戈兮被犀甲,车错轂兮短兵接。” 唐 杜牧 《郡斋独酌》诗:“犀甲 吴 兵鬭弓弩,蛇矛 燕 骑驰锋鋩。” 郑泽 《王寅春日谒屈子祠》诗:“犀甲 吴 戈悲 战国 ,女萝山鬼怨灵修。”
(2).借指军队。 清 唐孙华 《文信国祠》诗:“犀甲逃荒谷,龙舆落海湾。”参阅 宋 程大昌 《演繁露·铁甲皮甲水犀鲛鱼》
词语解释:龟甲  拼音:guī jiá
龟壳。古代用以占卜或作货币,中医可入药。《史记·龟策列传褚少孙论》:“其卜必北向,龟甲必尺二寸。”《南史·柳世隆传》:“ 世隆 善卜,别龟甲,价至一万。”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自负》:“ 袁州 出举人,亦由 沅江 出龟甲,九肋者盖稀矣。”
词语解释:带甲  拼音:dài jiǎ
(1).披甲的将士。《国语·越语上》:“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唐 杜甫 《送远》诗:“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明 何景明 《大梁行》:“带甲连营杀气寒,君王推轂将登坛。”
(2).谓身着甲冑。《北史·齐纪下·后主》:“ 斛律孝卿 居中受委,带甲以处分。”《新唐书·张巡传》:“士带甲食,裹疮鬭。”
词语解释:弃甲  拼音:qì jiǎ
丢掉铠甲。表示战败。《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復。” 杜预 注:“弃甲,谓亡师。”《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边将其殆有弃甲之变乎?”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不虞,是岂负大丈夫平生之志愿哉!” 清 独逸窝退士 《笑笑录·张元一诗》:“ 契丹 贼 孙万荣 寇 幽州 , 武懿宗 弃甲南走。” 陈毅 《过汾河平原》诗:“丘貉古今同一慨,曳兵弃甲暗投降。”
词语解释:三甲  拼音:sān jiǎ
(1).术数家用语。三甲为寿相之征。《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背无三甲,腹无三壬,此皆不寿之验。” 宋 王安石 《追伤河中使君修撰陆公》诗之三:“主张寿禄无三甲,收拾文章有六丁。”参见“ 三壬 ”。
(2).自 宋 太平兴国 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见《宋史·选举志一》。也指殿试的第三等。《续通典·选举三》:“ 明 代取士规制与 元 略同……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为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若干人,赐进士、同进士出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初选方面》:“ 顺治 己丑会试后,以两 广 初定需人,遂用新进士候銓者,二甲授参议,三甲授知府。”
(3).甲午、甲辰、甲寅的合称。甲午(公元1894年) 中 日 之战, 清廷 与 日本 签订辱国的《马关条约》;甲辰(公元1904年) 日 俄 之战, 日本 夺取 沙俄 在东三省南部的控制权;甲寅(公元1914年) 日 德 之战, 日本 夺取 德国 在 山东 的控制权。 李大钊 《国民之薪胆》:“此三甲纪念,实吾民没齿不忘者也。”
词语解释:三壬  拼音:sān rén
术数家语。言人腹部有三壬,乃长寿之征。《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吾额上无生骨,眼中无守精,鼻无梁柱,脚无天根,背无三甲,腹无三壬,此皆不寿之验。” 唐 刘禹锡 《乐天是月长斋遂为联句》诗:“鉴容称 四皓 ,捫腹有三壬。” 宋 陆游 《冬日感兴十韵》:“梦魂来二竪,相法欠三壬。”
词语解释:雌甲  拼音:cí jiǎ
年逾花甲之同庚者二人,其幼者之甲子为雌甲子。 宋 刘克庄 《挽蔡遵府阁学》诗之二:“雌甲何其厄,同庚只么休。” 元 方回 《寄寿牟提刑献之巘诗序》:“前 浙东 宪使大卿 陵阳 牟公 献之先生 宝庆 三年丁亥年正月十一日生,其贤子孙以丙申正旦奉觴为亲庭庆七十。 紫阳 方回 亦以丁亥年前五月十一日生,为雌甲子。”又诗:“我亦七旬乃雌甲,林慙磵愧负山灵。”一说甲子逢双日者。 清 高士奇 《天禄馀识·雌甲》:“《説楛》:甲子逢单日为雄,双日为雌。雌甲子虽雨不害。诗云:‘老尚夸雌甲,狂寧作散仙。’”
词语解释:科甲  拼音:kē jiǎ
(1). 汉 唐 取士设甲乙丙等科,后因通称科举为“科甲”。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五:“ 忠宪 既薨, 仲文 、 子华 、 玉汝 相继再中科甲。”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平日春闈较才艺,策名屡获科甲。”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戴监生》:“即如馆中 戴监生 ,本非科甲中人,尚瞶瞶忧思,自如戕贼。”
(2).指科甲出身。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 曹冠 ﹞ 婺 之 东阳 人,登甲科。为 秦 闲客,不一岁躐进奉常簿、中书检正。 秦 既薨,追其科甲,復回上舍,后再登第,难於入差遣。”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明宰相必用翰林而不尽然》:“ 永乐 时 杨士奇 以儒士由举府审理, 天顺 时 李贤 由吏部主事, 正德 时 杨一清 以荐辟起家,并非科甲。”
词语解释:擐甲  拼音:huàn jiá
穿上甲冑,贯甲。《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宋书·建平王宏传》:“至於边城举燧,羽驛交驰,而望其擐甲推锋,立功閫外,譬缘木求鱼,不可得矣。” 清 姚鼐 《出塞》诗:“连营鼓角夜星环,擐甲弓刀晓露閒。”
词语解释:衷甲  拼音:zhōng jiǎ
(1).在衣服里面穿铠甲。《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辛巳,将盟於 宋 西门之外, 楚 人衷甲。” 杜预 注:“甲在衣中。”《后汉书·董卓传》:“ 肃 以戟刺之, 卓 衷甲,不入,伤臂,墯车。”《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衷甲者,披甲於内,而加衣甲上。” 宋 李清照 《上韩公枢密胡尚书》诗:“衷甲昔时闻 楚 幕,乘城前日记 平凉 。” 清 许旭 《闽中纪略》:“ 靖南 疑有密切处分,旁皇中夜,每每衷甲而寝。”
(2).指穿上盔甲登台演戏。 姚华 《曲海一勺·原乐》:“际兹新运,犹踵前非,人乐棼丝,心争衷甲。”
词语解释:锁甲  拼音:suǒ jiǎ
亦作“鏁甲”。 即锁子甲。 唐 杜甫 《虎牙行》:“ 渔阳 突骑猎青丘, 犬戎 鏁甲围丹极。” 明 阮大鋮 《燕子笺·迁官》:“沉枪卧,锁甲抛,将军还有旧时桥。” 清 吴伟业 《海狮》诗:“迴肠縈锁甲,髕脚怨刀钱。”参见“ 锁子甲 ”。
词语解释:锁子甲  拼音:suǒ zǐ jiǎ
一种铠甲。其甲五环相衔,一环受镞,诸环拱护,故箭不能入。泛指制作精细的铠甲。 前蜀 贯休 《战城南》诗:“黄金锁子甲,风吹色如铁。” 宋 周必大 《二老堂诗话·金锁甲》:“至今谓甲之精细者为锁子甲,言其相衔之密也。”《红楼梦》第五二回:“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
词语解释:指甲  拼音:zhǐ jiá
(1).指端背面扁平的表皮角质层。亦泛指指爪。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雀鳅蛇蟹之异》:“一日,觉头痒不可堪忍,爬搔之极,至指甲流血。” 元 仇远 《北窗》诗:“留取 长安 遮日手,养成指甲理朱絃。” 张天翼 《包氏父子》一:“他用指甲一行行划着又念第二遍。”
(2).凤仙花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凤仙》:“女人採其花及叶包染指甲……故有指甲、急性、小桃诸名。”参见“ 指甲草 ”。
词语解释:指甲草  拼音:zhǐ jiá cǎo
凤仙花的别名。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染指甲》:“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一:“她可以在门口买两朵晚香玉,插在头上,给她自己放着香味;或找一点指甲草,用白矾捣烂,拉着妞子的小手,给她染红指甲。”
词语解释:爪甲  拼音:zhǎo jiǎ
手指或脚趾前端的角质硬壳。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隐居山泽,辟蛇蝮之道……或以猪耳中垢及麝香丸著足爪甲中,皆有效也。”《隋书·薛孺传》:“太常丞 胡仲操 曾在朝堂,就 孺 借刀子割爪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全》:“见内塑 刘全 献瓜像,被鸟雀遗粪,糊蔽目睛……因以爪甲为除去之。”
词语解释:徐甲  拼音:xú jiǎ
(1).传说有 徐甲 者,自幼为 老子 佣工,至 老子 出关时,计欠 徐甲 佣资七百二十万钱。 甲 乃诉之关令 尹喜 , 喜 大惊,以告 老子 。 老子 谓 甲 曰:汝久应死,是吾以《太玄清生符》与汝,始能至今日。原计至 安息国 以黄金还汝,何以不能忍?乃使 甲 张口向地,其《太玄符》立出于地,而 甲 亦死。 喜 知 老子 神人,乃为 甲 叩头请命,并乞为 老子 出钱还之。 老子 复以《太玄符》投之, 甲 立更生。 喜 即以钱二百万与 甲 ,遗之而去。事见《太平广记》卷一引 晋 葛洪 《神仙传·老子》。后用为助人还魂之典。 唐 卢照邻 《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凤交开景,返 徐甲 之营魂;龙光照天,杜 宣尼 之神气。”
(2).借指雇工。 宋 刘克庄 《水龙吟·徐仲晦方蒙仲各和余去岁笛字韵为寿戏答二君》词:“仰飞仙,犹龙无迹。谁与同去,挑包 徐甲 ,负辕 班特 。”
词语解释:一甲  拼音:yī jiǎ
(1).一副铠甲。出土 秦 简中常言“赀一甲”,即罚缴一副铠甲,详见《睡虎地秦墓竹简》
(2).借指一兵一卒。《战国策·秦策三》:“为 秦 战胜攻取者七十餘城,南亡 鄢郢 、 汉中 ,禽 马服 之军,不亡一甲。”《新五代史·唐臣传·周德威》:“其一甲直数十千,擒之适足为吾资,无徒望而爱之,当勉以往取之。”《元史·余阙传》:“羣盗四面蚁集,外无一甲之援。”
(3).科举制度殿试的第一等。 唐 时进士不分甲。 宋 太平兴国 八年始分甲,当时一甲有数人。至 元 明 一甲仅限三人,即所谓状元、榜眼、探花。参阅《续通典·选举三》《宋史·选举志二》
(4). 宋 代 卢秉 提举盐事时所定的一个编组单位。《宋史·食货志下四》:“﹝ 卢秉 ﹞因定伏火盘数以絶私鬻,自三灶至十灶为一甲。”
词语解释:芽甲  拼音:yá jiǎ
(1).草木初生而未放的嫩叶。 宋 梅尧臣 《和新晴》:“吏散庭除少公事,畦挑芽甲足春盘。”
(2).引申为萌发、萌生。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公未三十,心思挺出,陈编宿説,披剥溃败,奇意芽甲,新语懋长。”
词语解释:鼎甲  拼音:dǐng jiǎ
(1).指豪族大姓。 唐 薛廷珪 《授韦韬光禄卿等制》:“鼎甲华宗,松筠茂行。”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四姓唯 郑 氏不离 滎阳 ,有冈头 卢 ,泽底 李 ,士门 崔 ,家为鼎甲。”
(2).科举制度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以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听响卜》:“ 韦甄 及第年,事势固万全矣;然未知名第高下,志在鼎甲,未免挠怀。” 宋 苏轼 《答李方叔书》之二:“秋试时,不审已从吉未?若可以下文字,须望鼎甲之捷也。”《儒林外史》第八回:“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一章:“博士犹今之鼎甲也。”
词语解释:龙甲  拼音:lóng jiǎ
(1).指龙马所衔之甲,上面有图谶。 唐 王维 《谢集贤学士表》:“龟图不能比其词,龙甲不足究其义。” 赵殿成 笺注:“《尚书中候》: 尧 时龙马衔甲,赤文緑色。临坛上,甲似龟,广袤九尺,圆理平上,五色文。有列星之分,斗政之度,帝王録记之数。”
(2).甲胄。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霜戈雪戟,无非武库之兵;龙甲犀渠,皆是 云臺 之仗。” 前蜀 张蠙 《赠李司徒》诗:“金库夜开龙甲冷,玉堂秋闭凤笙低。”
(3). 宋 张元 《雪》诗:“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后因以“龙甲”喻指雪。 元 徐再思 《柳营曲·和听雪》曲:“蚕叶纵横,龙甲琮琤,寒粟玉楼生。”
(4).指红色的蜻蜓。《说郛》卷三一引《戊辰杂抄》:“有大龙蜕于 太湖 之湄,其鳞甲中出虫,顷刻化为蜻蜓,朱色,人取之者病疟。今人见蜻蜓朱色者谓之龙甲,又谓之龙孙。”
词语解释:遁甲  拼音:dùn jiǎ
古代方士术数之一。起于《易纬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盛于 南北朝 。神其说者,以为出自 黄帝 、 风后 及 九天玄女 ,皆妄诞。其法以十干的乙、丙、丁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为六仪。三奇六仪,分置九宫,而以甲统之,视其加临吉凶,以为趋避,故称“遁甲”。《后汉书·方术传序》:“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及望云省气、推处祥妖,时亦有以效於事也。” 李贤 注:“遁甲,推六甲之阴而隐遁也。今书《七志》《遁甲经》。” 前蜀 贯休 《古塞下曲》之一:“下营依遁甲,分帅把 河 隍。”《中国近代文论选·论科学之发达可以辟旧小说之荒谬思想》:“而俗夸遁甲术者,谓人能入地奔驰。”一说,“遁甲”当云“循甲”,以六甲循环推数,遁即“循”字。参阅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
词语解释:玄甲  拼音:xuán jiǎ
(1).铁甲。铁色玄黑,故称。《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霍去病 ﹞ 元狩 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 长安 至 茂陵 。” 张守节 正义:“玄甲,铁甲也。” 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玄甲耀日,朱旗絳天。”
(2).指军队。 宋 陈师道 《和黄预久雨》诗:“黑云玄甲驻,铁骑冷官驰。”
(3).指动物的黑色甲壳或鳞片。《宋书·符瑞志上》:“﹝ 周公旦 ﹞与 成王 观于 河 洛 ,沉璧……青龙临坛,衔玄甲之图,坐之而去。” 唐 白居易 《黑龙饮渭赋》:“玄甲黯以凝黛,文章斐兮摛锦。”
词语解释:铠甲  拼音:kǎi jiǎ
(1).古代作战时的护身服装,用金属片或皮革制成。《韩非子·五蠹》:“ 共工 之战,铁銛短者及乎敌,鎧甲不坚者伤乎体。” 唐 柳宗元 《禡牙文》:“鏃刃锋鍔,毕集于兇躬,鎧甲干盾,咸完於义驱。”《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器仗鎧甲,任意取办。” 冰心 《姑姑·分》:“我的身上,是我的铠甲,我要到社会的战场上,同人家争饭吃呀!”
(2).泛指武器装备。《后汉书·袁谭传》:“我鎧甲不精,故前为 曹操 所败。”
词语解释:卷甲  拼音:juǎn jiá
收起武装。谓撤退或休兵。 明 李东阳 《古乐府·马嵬曲》:“上皇捲甲三川外,父老含悲 兴庆 前。” 清 陆次云 《圆圆传》:“闻 吴将军 捲甲来归矣,徒以妾故,又復兴兵。”
(1).卷起铠甲。形容轻装疾进。《孙子·军争》:“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新唐书·王晙传》:“书未报而虏已叛,乃敕 晙 将 并州 兵济 河 以讨。 晙 间行,卷甲捨幕趋山谷。”
(2).卷起铠甲。形容败北投降。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
词语解释:马甲  拼音:mǎ jiǎ
(1).马的护身甲。《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上》:“ 明宗 与 梁 人对栅於 德胜 ,时 晋高祖 为 梁 人所袭,马甲连革断,帝輟骑以授之,取断革者自跨之。”《水浒传》第五五回:“ 呼延灼 领了钧旨,带人往甲仗库关支, 呼延灼 选讫铁甲三千副,熟皮马甲五千副。”
(2).干贝。江珧肉柱。 宋 朱熹 《次秀野杂诗韵又五绝》:“向来试吏著南冠,马甲蠔山得飫餐。” 宋 周必大 《周愚卿江西美刘棠仲同赋江珧诗牵强奉答》:“珠剖蚌胎那畏鷸,柱呈马甲更名珧。”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蜜丁马甲》:“蜜丁曾共品,马甲亦同名。”
(3).方言。背心。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罩甲》:“国朝 王应奎 《柳南续笔》云:‘今人称外套曰罩甲。’……按,今 吴 中犹有马甲之称,当即由罩甲而得。” 张天翼 《夏夜梦》:“那件密密扣着的马甲--把她显得更加瘦小。”
(4). 清 八旗制的兵丁。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然惟驍骑营之马甲、领催、匠役隶之。”原注:“ 满洲 、 蒙古 每佐领下马甲二十人…… 汉 军每佐领下马甲四十二人。” 章炳麟 《訄书前录·客帝匡谬》:“圈地之 满 蒙 ,驻防之八旗,无置马甲,而除其名粮,一切受治於郡县。”
词语解释:生甲  拼音:shēng jiǎ
生辰。 元 沉禧 《一枝花·寿人八十》套曲:“正生甲却值元宵景,欢声涌沸。”
词语解释:金锁甲  拼音:jīn suǒ jiǎ
以金线连缀甲片而成的精细锁子甲。 唐 杜甫 《重游何氏》诗之四:“雨抛金锁甲,苔卧緑沉枪。”《三国演义》第八三回:“重披金锁甲,双挽铁胎弓。” 明 王世贞 《戚大将军入帅禁旅》诗:“ 细柳 尚虚金锁甲,前茅时缓碧油幢。”
词语解释:年甲  拼音:nián jiǎ
年龄。 宋 刘克庄 《木兰花慢·己未生日》词:“思量减些年甲,怎奈何,鬚与鬢难瞒。”《水浒全传》第四一回:“右边一带,论年甲次序,互相推让, 花荣 、 秦明 、 黄信 ……共是四十位头领坐下。”
词语解释:蜩甲  拼音:tiáo jiǎ
蝉脱落的外壳。《庄子·寓言》:“予蜩甲也,蛇蜕也。” 成玄英 疏:“蜩甲,蝉壳也。” 唐 黄滔 《谢试官启》:“ 滔 蜩甲薄姿,蚁封微状;学虽勤於刻汁,艺则愧於鏤氷。” 明 郑若庸 《玉玦记·博弈》:“落子声迟瑶砌,看身如蜩甲,兀化难移。”
词语解释:保甲  拼音:bǎo jiá
(1). 宋 代的一种乡兵制度。 熙宁 初, 王安石 变募兵而为保甲。其法是:十家为一保,有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有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有正副都保正。家有两丁以上者,选一人做保丁,组成保甲,授以弓弩,教之战阵。参阅《宋史·兵志六》《文献通考·兵考五·兵制》
(2).旧时统治人民的户籍编制。 清 代保甲之法,十户为牌,设一牌头,十牌为甲,设一甲头;十甲为保,设一保长。户给印牌,书其姓名丁口,出则注其所往,入则稽其所来。解放前,保甲之编组以户为单位,户设户长;十户为甲,甲设甲长;十甲为保,保设保长;实行各户互相监视和互相告发的连坐法,以及各项强迫劳役办法。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七日,国民党政府宣布在它统治的各省市一律推行这种户籍制度。参阅《清朝文献通考·户口考一》《职役考一》《毛泽东选集·论联合政府》注释。
词语解释:庚甲  拼音:gēng jiǎ
(1).旧时星命术士把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用干支配合成八字来表示,据以推算命运,谓之庚甲。又称年庚。 宋 岳珂 《桯史·大小寒》:“又为日者,弊帽持扇过其旁,遂邀使谈庚甲,问以得禄之期。”
(2).借指年岁。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实年官年》:“至公卿任子,欲其早列仕籍,或正在童孺,故率增抬庚甲有至数岁者。” 元 杨弘道 《齿摇》诗:“齿摇眼始暗,庚甲到知非。”
词语解释:开甲  拼音:kāi jiǎ
种子破壳萌发。《西京杂记》卷五:“太平之世,则风不鸣条,开甲散萌而已。”《诗·小雅·大田》“既方既皁” 唐 孔颖达 疏:“甲者,以在米外,若鎧甲之在人表,其种於地,则开甲始生。”
词语解释:黄金甲  拼音:huáng jīn jiǎ
(1).金黄色的铠甲;亦指身披金黄色铠甲的人。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清 秋瑾 《秋风曲》:“塞外秋高马正肥,将军怒索黄金甲。”
(2).比喻菊花。 唐 黄巢 《不第后赋菊》诗:“衝天香阵透 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词语解释:令甲  拼音:lìng jiǎ
第一道诏令;法令的第一篇。后用为法令的通称。《汉书·宣帝纪》:“令甲,死者不可生,刑者不可息。” 颜师古 注:“ 文颖 曰:‘……天子詔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令。令甲者,前帝第一令也。’ 如淳 曰:‘令有先后,故有令甲、令乙、令丙。’ 如 説是也。甲、乙者,若今之第一、第二篇耳。”《晋书·刑法志》:“又 汉 时决事,集为《令甲》以下三百餘篇,及司徒 鲍公 撰嫁娶辞讼决为《法比都目》,凡九百六卷。” 宋 俞文豹 《吹剑录》:“ 文豹 谓以一时雋功,赏之可也。以矫制斩单于,著之令甲,非所以示大训也。”《元史·王约传》:“ 约 又建议行封赠、禁服色、兴科举。皆著为令甲。”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三:“凡涉捐务,竟能不置一词,不画一诺,亦可见国初令甲之宽。公卿中力持请议者,居然得行其志也。”
词语解释:太甲  拼音:tài jiǎ
星名。即太乙。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庙碑》:“华盖西临,藏五云於太甲。” 唐 杜甫 《大历三年春将适江陵漂泊》诗:“五云高太甲,六月旷摶扶。” 仇兆鳌 注引 严羽 《沧浪诗话》:“太甲,即太乙。甲乙相近而误用也。”一说,“华盖在旁六星曰六甲,分阴阳而配节候。太甲,恐是六甲一星之名。”见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明 梅鼎祚 《玉合记·奏凯》:“平鼠寝易如翻掌,云高太甲映明堂。”
词语解释:介甲  拼音:jiè jiǎ
披甲。《宋史·文苑传三·路振》:“冰霜凄凄,介甲而驰。”
词语解释:精甲  拼音:jīng jiá
(1).精良的铠甲。指最好的装备。《晋书·成都王颖传》:“精甲耀日,铁骑前驱。”《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晋 兵自桑林驰出,人马精甲,光明烛日,虏骑愕然,稍却, 晋 军乘之。”
(2).指精锐的军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豫州 军虽败於 长阪 ,今战士还者及 关羽 水军精甲万人, 刘琦 合 江夏 战士亦不下万人。”《新唐书·裴均传》:“ 均 发精甲三千,逆击之,贼望风奔却。”
词语解释:某甲  拼音:mǒu jiá
(1).称人的代词。多用于避讳、设言或失名等。 三国 魏 嵇康 《家诫》:“一旦事败,便言某甲昔知吾事,以宜备之深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南阳 许攸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许攸 ﹞至呼 太祖 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 冀州 也。’”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令》:“今遣某位某甲等,率兹百辟,人致其诚。”
(2).自称之代词。《五灯会元·曹洞宗·佛日本空禅师》:“ 杭州 佛日本空 禪师,初游 天台山 ……参 夹山 ,纔入门,见维那。那曰:‘此间不著后生。’师曰:‘某甲不求挂搭,暂来礼謁和尚。’”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悟百丈不昧因果》:“ 百丈 凡参次,有一老人常随众听法。众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 百丈 遂问:‘而前立者復是何人?’老人曰:‘某甲非人也。’”
词语解释:中甲  拼音:zhōng jiǎ
金 代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成绩属中等者。参阅《金史·选举志二》
中甲科。谓考中进士。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渴睡汉及第》:“ 吕 ( 吕蒙正 )明年中甲,寄声 胡 ( 胡旦 )曰:‘渴睡汉状元及第矣!’”
词语解释:霜甲  拼音:shuāng jiǎ
(1).闪耀着寒光的铠甲。 唐 薛奇童 《塞下曲》:“霜甲卧不暖,夜半闻边风。”
(2).借指军队。 明 梅鼎祚 《玉合记·拒间》:“腾驤,兵彊马壮,要亲提霜甲,一扫天狼。”
词语解释:丁甲  拼音:dīng jiǎ
即六丁六甲。本为道教神名。后亦泛指天兵天将。《西游记》十五回:“众揭諦道:‘丁甲、功曹、伽蓝轮次。’”
词语解释:小甲  拼音:xiǎo jiǎ
(1).植物初成长时的嫩叶。 唐 李贺 《南园》诗之四:“三十未有二十餘,白日长饥小甲蔬。”
(2).封建时代承办乡里事务的甲长。《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四:“ 于良 走去报知老人 邵强 与地方牌头小甲等,都来看了。”
词语解释:按甲  拼音:àn jiǎ
按兵;屯兵。《后汉书·朱儁传》:“既到州界,按甲不前,先遣使诣郡,观贼虚实,宣扬威德,以震动其心。”《三国志·魏志·诸葛诞传》:“六军按甲,深沟高垒,而 诞 自困,竟不烦攻而克。”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曹景宗》:“方復按甲盘桓,缓救资敌。” 唐 司空图 《纪恩门王公宣城遗事》:“将军按甲稔威,以伺其隟,慎勿与之骤战也。”
词语解释:束甲  拼音:shù jiǎ
(1).卷起甲衣。表示轻装疾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秦 赵 战於 长平 , 赵 不胜,亡一都尉。 赵 王 召 楼昌 与 虞卿 曰:‘军战不胜,尉復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二》:“於是三将同谋,衔枚束甲,寻涧谷而行,直抵 幽州 。”《三国演义》第六二回:“ 魏延 暗喜,分付众军士……马摘铃,人衔枚,卷旗束甲,暗地去刼寨。”
(2).收起甲衣。表示归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若能以 吴 越 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絶。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梁书·武帝纪上》:“﹝ 陈伯之 ﹞乃收兵退保 湖口 ,留其子 虎牙 守 盆城 。及 高祖 至,乃束甲请罪。”
词语解释:出甲  拼音:chū jiǎ
(1).出兵。《史记·张仪列传》:“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明以严,将智以武,虽无出甲,席卷 常山 之险,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后服者先亡。” 宋 陆游 《蒸暑思梁州述怀》诗:“最思出甲成 秦 陇 ,戈戟彻夜相摩声。”
(2).指逃兵。 宋 文天祥 《与曾县尉先之书》:“ 赣 只有出甲一项,未易杜絶。今春此辈在 广 ,闻某新上,皆急於归就保五。” 宋 文天祥 《与广东曹提刑书》:“郡中旧例,以八九月间,申严编氓出甲之禁。”
(3).指种子出芽。《汉书·律历志上》:“出甲於甲,奋轧於乙。”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公曰:‘ 诸葛 所止,令兵士独种蔓菁者何?’ 绚 曰:‘莫不是取其纔出甲者生啗。’”
词语解释:偃甲  拼音:yǎn jiǎ
(1).藏甲衣不用,谓停止战争。《晋书·苻坚载记》:“开山泽之利,公私共之,偃甲息兵,与境内休息。”
(2).指埋伏兵士。《陈书·陆子隆传》:“ 子隆 设伏於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 行师 至,腹背击之, 行师 大败,因乞降。”
词语解释:萌甲  拼音:méng jiǎ
植物初生的芽。 唐 韦应物 《至酉峰兰若受田妇馈》诗:“鸟鸣泉谷暖,土起萌甲舒。”
词语解释:颜甲  拼音:yán jiǎ
脸厚如甲。谓不知羞耻。语出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惭颜厚如甲》:“进士 杨光远 ,性多矫饰,不识忌讳,游謁王公之门,干索权豪之族,未尝自足;稍有不从,便多诽谤,常遭有势挞辱,畧无改悔。时人多鄙之,皆云 杨光远 惭颜厚如十重铁甲也。” 清 王夫之 《六十初度答徐蔚子启》:“拜登不言颜甲,念雉坛之存者几人;晋祝将俟先庚,记鹤羽之归来隔岁。”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章泌》:“二女入, 章 亦尾之入,婢回首睨之而哂曰:‘此小郎亦太颜甲,夤夜入人家,欲何为耶?’”
词语解释:伏甲  拼音:fú jiǎ
谓埋伏武士或军队。《左传·昭公十一年》:“ 楚子 伏甲而饗 蔡侯 於 申 ,醉而执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谋伏甲 梁氏 之宫,须其入以杀之。” 金 萧贡 《悲长平》诗:“ 秦 兵伏甲 武安 西, 赵 将非材战士携。”
词语解释:旌甲  拼音:jīng jiǎ
旌旗与铠甲。 南朝 宋 鲍照 《代出自蓟北门行》:“簫鼓流 汉 思,旌甲被 胡 霜。”《晋书·庾翼传》:“﹝ 庾翼 ﹞师次 襄阳 ,大会僚佐,陈旌甲,亲授弧矢。”《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若 元龙 文武胆志,当求之於古耳” 裴松之 注引《先贤行状》:“贼初到,旌甲覆水。”
词语解释:登科甲  拼音:dēng kē jiǎ
犹登科。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二折:“你看我登科甲便及第,若是我金榜无名誓不回。”
词语解释:下甲  拼音:xià jiǎ
金 代, 女直 进士考试,殿试成绩的第三等。《金史·选举志二》:“ 女直 进士。 大定 十三年,皆除教授。二十二年,上甲第二第三人初除上簿,中甲则除中簿,下甲则除下簿。”
词语解释:脱甲  拼音:tuō jiǎ
脱掉铠甲。喻停止战斗。《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使边境未得脱甲,谋士未得高枕。”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诸军未有归者,乃脱甲诣政事堂。”《宋史·李宝传》:“餘所谓签军,尽中原旧民,皆登岛垠,脱甲归命,以故不杀。”
词语解释:组甲  拼音:zǔ jiǎ
(1).甲衣。用丝绳带联缀皮革或金属的甲片。《管子·五行》:“天子出令,命左右司马衍组甲厉兵,合什为伍,以修於四境之内。” 尹知章 注:“组甲,谓以组贯甲也。”一说,组甲为漆甲成组文。见《左传·襄公三年》“组甲三百” 晋 杜预 注。 宋 欧阳修 《送郓州李留后》诗:“组甲光寒围夜帐,綵旗风暖看春耕。”
(2).借指士兵、军队。《陈书·陈宝应传》:“﹝ 昭达 ﹞率緹骑五千,组甲二万,直渡 邵武 ,仍顿 晋安 。” 明 恽日初 《燕京杂感》诗:“月明组甲三千里,风动琱弓十六州。”
词语解释:玉甲  拼音:yù jiǎ
(1).美丽的指甲。 宋 黄庭坚 《更漏子》词:“体妖嬈,鬟婀娜,玉甲银筝照座。”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一折:“你看那指纤长铺玉甲,髻嵯峨堆紺髮。”
(2).鳞甲的美称。 明 罗汝敬 《龙马赋》:“肉騣碨礧兮,玉甲精荧。”
词语解释:秀甲  拼音:xiù jiǎ
娇嫩的新芽。 宋 秦观 《怀乐安蒋公唱和诗》序:“植松千餘章於 卧龙山 之上,狂枝恶蔓斩薙以时,秀甲珍芽无得輒取。”
词语解释:楚甲  拼音:chǔ jiǎ
《左传·襄公三年》:“ 楚 子重 伐 吴 ,为简之师……使 邓廖 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 吴 。”后常用为典,以“楚甲”借指精兵、劲旅。 唐 杜牧 《东兵长句十韵》:“羽林东下雷霆怒, 楚 甲南来组练明。”
词语解释:车甲  拼音:chē jiǎ
兵车和铠甲。《礼记·王制》:“有发则命大司徒教士以车甲。” 郑玄 注:“乘兵车衣甲之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车甲全而归 燕 , 燕王 必喜。” 宋 司马光 《交趾献奇兽赋》:“皮不足以备车甲,肉不足以登俎豆。”《隋唐演义》第三回:“﹝ 李靖 ﹞寻路回寓,将所赠之书展看,却都是些行兵要诀,及造作兵器车甲的式样与方法。”
词语解释:轻甲  拼音:qīng jiǎ
古代用藤或兽皮制成的铠甲。《新唐书·姜宝谊传》:“贼轻甲挑师,战接而三遁,逐之,伏发, 宝谊 为贼执,俄亡归。”
词语解释:坐甲  拼音:zuò jiǎ
(1).谓披甲待敌。《左传·文公十二年》:“ 秦 军掩 晋 上军, 赵穿 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焉。’” 惠栋 补注:“ 昭 廿七年传云:‘ 吴王 使甲坐于道。’《荀子》云:‘庶士介而坐道。’故云坐甲。”《北史·周纪上》:“幕府折衝宇宙,亲当受脉,鋭师百万,彀骑千羣,裹粮坐甲,唯敌是俟,义之所在,糜躯匪吝。” 清 钱谦益 《次刘渔仲留别韵》:“坐甲裹粮师日老,拂衣掷砚计全疎。”
(2).置设警卫。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马粪钱》:“ 章献 上僊,内官请坐甲, 王 独以谓不须。”
词语解释:披甲  拼音:pī jiǎ
(1).穿上铠甲。《汉书·陈汤传》:“望见单于立五采幡织,数百人披甲乘城。”《北史·张定和传》:“ 定和 不披甲,挺身登山,中流矢而毙。”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致满清政府电》:“然所以如此披甲厉兵,枕戈饮血者……实以祖仇所在,人心所趋,事势有不得不然耳。”
(2).借指从军。 清 袁枚 《新齐谐·雷诛营卒》:“二十年前,披甲时曾有一事,我因同为班卒,稔知之。”
(3). 清 代八旗兵的别称。 清 王逋 《蚓庵琐语》:“贝勒在 杭 发披甲三千,廿五晚抵 嘉兴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畏公〈论女子劳动问题〉》:“ 满洲 入 关 ……劫掠男女,数达巨万,皆分给旗民,而良家妇女,其有从男子坐罪者,亦发给披甲为奴。”
词语解释:负甲  拼音:fù jiǎ
(1).背着皮甲。《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六月, 荀吴 略 东阳 ,使师伪糴者负甲以息於 昔阳 之门外。”
(2).身披铠甲。 宋 孔平仲 《南卒》诗:“坐食者南卒,骄与子弟俱。负甲则俯僂,荷戈不能趋。”
(3).带壳。 晋 傅玄 《瓜赋》:“调土下种,播之有经,应运候时,负甲徐生。”
词语解释:鞍甲  拼音:ān jiǎ
马鞍和铠甲。借指征战生涯。 南朝 宋 鲍照 《代东武吟》:“肌力尽鞍甲,心思歷凉温。” 南朝 陈 徐陵 《梁贞阳侯与陈司空书》:“近岁 彭都 之役,得备戎行,鞍甲之劳,庶酬天宠。” 唐 杨炯 《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崔献行状》:“鞍甲成劳,晦明为疾。”
词语解释:入甲  拼音:rù jiǎ
谓科举考试进入甲第。 唐 黄滔 《二月二日宴中贻同年封先辈渭》诗:“垂名入甲成龙去,列姓如 丁 作鹤来。”
词语解释:鍪甲  拼音:móu jiǎ
盔甲。《隋书·长孙平传》:“会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画衣裳为鍪甲之象。”《花月痕》第五十回:“这日又是两下酣战,都脱了鍪甲,去了兵器,下马较起拳来。”
词语解释:排甲  拼音:pái jiǎ
旧时居民基层组织。亦指其长官。 明 刘基 《陈太初充兵应点作诗戏之》:“忽闻巷长呼排甲,急换戎装出荷殳。” 明 沉榜 《宛署杂记·铺行》:“国初悉城内外居民,因其里巷多少,编为排甲,而以其所业所货註之籍。”《六部成语注解·户部·总甲》:“各大村镇,每村地分数甲数十百家,每甲之中又分某乡某排,一排之中有排甲,稽察一乡之中,设乡约约束。”《清史稿·食货志一》:“盐塲井灶,另编排甲。”
词语解释:卧甲  拼音:wò jiǎ
不解甲而卧。有枕戈待敌之意。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受任以来,剿贼是务,捐资竭产,卧甲枕戈,凡数月不寝处。” 清 张际亮 《传闻》诗:“地险将军仍卧甲,天高使相但衔杯。”
共283,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