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五微平声 [衣服][芳菲][jī,微也。如见几][穀不熟][详注1][féi]岿鬿[详注2]


注1:蜚 與飛通。《史記·周本紀》麋鹿在牧,蜚鴻滿野。《楚世家》三年不蜚,蜚將沖天。
注2:騩 音归。山名。《后汉·郡国志》河南尹密县有大騩山。《山海经》大騩之山,其阴多铁,多美垩。
末字词组
王畿近畿九畿甸畿卫畿蕃畿侯畿 
帝畿邦畿封畿外畿镇畿俟畿采畿 
京畿都畿南畿两畿赤畿麦畿方畿 
郊畿门畿江畿国畿关畿中畿夷畿 
日畿皇畿四畿华山畿蛮畿遐畿男畿 

词语解释:王畿  拼音:wáng jī
(1).古指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 孙诒让 正义:“方千里曰王畿者,谓建王国也……《大司马》云国畿,《大行人》云邦畿,义并同。”
(2).泛指帝京。 晋 潘岳 《闲居赋》:“太夫人乃御板舆升轻轩,远览王畿。”《旧唐书·李光弼传》:“贼乘 鄴 下之胜,再犯王畿。” 明 何景明 《刘德徵上陵还有赠》诗:“已向西山瞻帝寝,更从北极眺王畿。”
词语解释:帝畿  拼音:dì jī
犹京畿。指京都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 汉 班固 《西都赋》:“是故横被六合,三成帝畿; 周 以龙兴, 秦 以虎视。” 唐 杜审言 《赠苏味道》诗:“舆驾还京邑,朋游满帝畿。”《三国演义》第七一回:“献馘功勋重,开疆展帝畿。”《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扫荡残胡立帝畿,龙翔凤舞势崔嵬。”
词语解释:京畿  拼音:jīng jī
国都及其行政官署所辖地区。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遂建 许都 ,造我京畿,设官兆祀,不失旧物。”《北齐书·封述传》:“迁 世宗 大将军府从事中郎,监京畿事。” 明 沉鲸 《双珠记·京邸叙亲》:“寓京畿委巷,涤器壚旁,招商来往。”《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二十世纪之中国》:“借口 义和 ,联军麕聚,锋鋭所向,既已蹂躪 京 沽 ,喋血京畿。”
词语解释:郊畿  拼音:jiāo jī
(1).京城郊外王畿之地。 晋 袁宏 《后汉纪·和帝纪论》:“故郊畿固而九服寧,中国实而四夷宾。” 唐 李商隐 《过故府中武威公交城旧庄感事》诗:“ 信陵亭 馆接郊畿,幽象遥通 晋水祠 。” 明 谢肇淛 《秋日邀龙君御同锺伯敬林茂之赋诗》:“君今赴 河 湟 ,戎马生郊畿。”
(2).泛指郊外。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何以叙离思,携手游郊畿。” 唐 李峤 《宣州大云寺碑》:“山川磊落,郊畿枕端委之乡;岛屿凭隆,烟雾合朝宗之浦。”
词语解释:日畿  拼音:rì jī
亦称“ 日围 ”。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方。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地下》:“天子之畿方千里,象日月径围,故曰日畿,又曰日围。” 宋 汪藻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诗之一:“戎马窥天堑,边烽断日畿。百年 淮海 地,回首復成非。” 元 马祖常 《都门一百韵》:“天枢夹杓垣,日畿络雄幕。”
词语解释:近畿  拼音:jìn jī
谓京城附近地区。 南朝 梁 江淹 《萧太尉子侄为领军江州兖州豫州淮南黄门谢启》:“兄子臣 鸞 ,忝守近畿。” 宋 曾巩 《福州上执政书》:“或还之闕下,或处以闲曹,或引之近畿,属以一郡,使得谐其就养之心,慰其高年之母。”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四)》:“申饬的口气还缓和,但点了近畿北五省,及书肆最多之 江 浙 地方。”
词语解释:邦畿  拼音:bāng jī
(1).王城及其所属周围千里的地域。《诗·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毛 传:“畿,疆也。” 郑玄 笺:“王畿千里之内,其民居安,乃后兆域正天下之经界,言其为政自内及外。”《隶释·汉竹邑侯相张寿碑》:“缓薄赋,牧邦畿,棃烝殷,四荒饥。” 唐 元稹 《王沂河南府永宁县令等制》:“命汝好爵,时予加恩,勉字邦畿,无虐黎献。” 清 唐甄 《潜书·卿牧》:“近自邦畿,至于海隅,苦乐丰饥,其长不敢以闻。”
(2).借指国家。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寄子》:“侧闻 吴国 召戎衣,何日里静邦畿?” 清 俞蛟 《梦厂杂著·春明丛说序》:“邦畿地旷,薄海朝宗,不乏畸人,爰多軼事。”
词语解释:都畿  拼音:dū jī
(1).京都及其周围地区。 晋 皇甫谧 《〈三都赋〉序》:“而却为 魏 主述其都畿弘敞丰丽,奄有诸华之意。” 唐 白居易 《议罢漕运可否策》:“然都畿所理征赋不充,故岁漕 山 东穀四百万斛,用给京师。”《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 唐 室多故,东方诸镇,兵接都畿,公当归相天子,静中原以固根本。”
(2). 唐 道名。辖今 河南省 西部。《新唐书·地理志一》:“ 开元 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 山南 、 江南 为东西道,增置 黔中道 及 京畿 、 都畿 ,置十五採访使。”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唐》:“ 明皇 增饰旧章,分十五道,曰 京畿 ,曰 都畿 ……曰 岭南 。”原注:“ 都畿 ,治 东都 , 河南 陕 、 汝 、 郑 、 怀 等州属焉,分 河南 道置。”
词语解释:门畿  拼音:mén jī
门槛。 唐 韩愈 《谴疟鬼》诗:“清波为裳衣,白石为门畿。”
词语解释:皇畿  拼音:huáng jī
旧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镇抚皇畿,翼亮帝室。”
词语解释:九畿  拼音:jiǔ jī
相传古时王城以外五千里之内,自内而外,每五百里为一畿,共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等九畿,为各级诸侯之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周礼·夏官·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 郑玄 注:“畿,犹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里为界,有分限者九。”《周礼·地官·小司徒》“其畿疆之封” 汉 郑玄 注:“畿,九畿。” 贾公彦 疏:“除王畿以外,仍有九畿,谓侯、甸、男、采、卫、要,以内六服为中国,其外更言夷、镇、藩三服为夷狄,王畿四面皆有九畿。”参见“ 九服 ”。
词语解释:九服  拼音:jiǔ fù
(1).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三国志·魏志·何夔传》:“先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乱。”
(2).指全国各地区。 南朝 梁 沉约 《法王寺碑》:“济横流而臣九服,握乾纲而子万姓。”《周书·文帝纪下》:“俾九服寧謐,诚赖翊赞之功。”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人见其令雷行于九服,而不知其令未至阶闥也。”
(3).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周礼·天官·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屨” 汉 郑玄 注:“王吉服有九。”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九服》:“九服:冕服六(大裘至玄冕),弁服三(韦弁、文弁、冠弁)。”
词语解释:封畿  拼音:fēng jī
古指王都周围地区。《史记·孝文本纪》:“封畿之内,勤劳不处。” 汉 班固 《西都赋》:“封畿之内,厥土千里。” 唐 元结 《管仲论》:“然后定天子封畿,诸侯疆域。”
词语解释:南畿  拼音:nán jī
(1).南方边远地区。 三国 魏 曹丕 《述征赋》:“遵往初之旧迹,顺归风以长迈。镇 江 、 汉 之遗民,静南畿之遐裔。”
(2).京城的南郊。 晋 潘尼 《答杨士安》诗:“逝将辞储宫,栖迟集南畿。”
(3).犹南都。 唐 肃宗 时指 江陵 , 明 代指 南京 。 唐 杜甫 《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将适江陵漂泊四十韵》:“县郭南畿好, 津亭 北望孤。” 仇兆鳌 注:“ 肃宗 以 江陵府 为南都,故曰南畿。” 明 李东阳 《送邵国贤还治许州》诗:“入门长揖向座主,元是南畿选擢之英才。”《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你道这县主是谁?姓 吴 ,名 杰 ,南畿进士,正是 三巧儿 的晚老公。” 清 王韬 《送八户宏光游金陵序》:“ 江寧 旧号 金陵 ,为 六朝 建都胜地, 明代 列于陪京,称为南畿。”
词语解释:江畿  拼音:jiāng jī
指 长江 附近之地。 南朝 宋 颜延之 《归鸿》诗:“相鸣去涧汜,长引发 江 畿。” 南朝 梁 何逊 《行经孙氏陵》诗:“呼噏开伯道,叱咤掩 江 畿。” 清 顾炎武 《桃花溪歌赠陈处士梅》:“老人尚记为儿时,烟火万里连 江 畿。”
词语解释:四畿  拼音:sì jī
古代指离王城五百里的周围地方,是天子直接管辖的范围。《周礼·秋官·野庐氏》:“野庐氏,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 郑玄 注:“去王城五百里曰畿。” 孙诒让 正义:“云去王城五百里曰畿者,大司马云方千里曰国畿是也。王城居中,面各五百里,其边界为四畿。”
词语解释:甸畿  拼音:diàn jī
古九畿之一。《周礼·夏官·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 郑玄 注:“畿犹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里为界,有分限者九。” 贾公彦 疏:“云甸者,为天子治田,以出贡赋。” 晋 潘岳 《藉田赋》:“思乐甸畿,薄采其茅。”参见“ 九畿 ”。
词语解释:九畿  拼音:jiǔ jī
相传古时王城以外五千里之内,自内而外,每五百里为一畿,共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等九畿,为各级诸侯之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周礼·夏官·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 郑玄 注:“畿,犹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里为界,有分限者九。”《周礼·地官·小司徒》“其畿疆之封” 汉 郑玄 注:“畿,九畿。” 贾公彦 疏:“除王畿以外,仍有九畿,谓侯、甸、男、采、卫、要,以内六服为中国,其外更言夷、镇、藩三服为夷狄,王畿四面皆有九畿。”参见“ 九服 ”。
词语解释:九服  拼音:jiǔ fù
(1).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三国志·魏志·何夔传》:“先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乱。”
(2).指全国各地区。 南朝 梁 沉约 《法王寺碑》:“济横流而臣九服,握乾纲而子万姓。”《周书·文帝纪下》:“俾九服寧謐,诚赖翊赞之功。”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人见其令雷行于九服,而不知其令未至阶闥也。”
(3).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周礼·天官·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屨” 汉 郑玄 注:“王吉服有九。”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九服》:“九服:冕服六(大裘至玄冕),弁服三(韦弁、文弁、冠弁)。”
词语解释:外畿  拼音:wài jī
京畿以外的地方。 南朝 齐 谢朓 《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凝居中县,神动外畿。”
词语解释:两畿  拼音:liǎng jī
犹两京。《宋史·窦俨传》:“请改两畿诸县令及外州府五千户以上县令为县大夫,升为从五品下。”《宋史·选举志四》:“两府判、司、两畿令,掌书记,支使,防御、团练判官,二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两中乡试》:“若近日 王国昌 ,亦两登两畿贤书,然先名 胡正道 ,又老于公车以殁,未为异也。”
词语解释:国畿  拼音:guó jī
即王畿。我国古代天子都城附近的地方。《周礼·夏官·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 贾公彦 疏:“云方千里曰国畿者,此据王畿内千里而言,非九畿之畿,但九畿以此国畿为本,向外每五百里加为一畿也。” 清 方苞 《读二南》:“ 殷商 国畿而外,皆 周 之宇下,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也。”
词语解释:华山畿  拼音:huà shān jī
乐府 吴 声歌曲名。相传 南朝 宋少帝 时, 南徐 一士子,从 华山畿 往 云阳 。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而死。及葬日,车过 华山 ,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乃妆点沐浴而出,歌曰:“ 华山畿 ,君既为儂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儂开。”棺应声开,女纵身入棺而死,乃合葬,名为“神女冢”。参阅《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华山畿》《古今乐录》
词语解释:卫畿  拼音:wèi jī
古代九畿之一。《周礼·夏官·大司马》:“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参见“ 九畿 ”。
词语解释:九畿  拼音:jiǔ jī
相传古时王城以外五千里之内,自内而外,每五百里为一畿,共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等九畿,为各级诸侯之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周礼·夏官·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 郑玄 注:“畿,犹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里为界,有分限者九。”《周礼·地官·小司徒》“其畿疆之封” 汉 郑玄 注:“畿,九畿。” 贾公彦 疏:“除王畿以外,仍有九畿,谓侯、甸、男、采、卫、要,以内六服为中国,其外更言夷、镇、藩三服为夷狄,王畿四面皆有九畿。”参见“ 九服 ”。
词语解释:九服  拼音:jiǔ fù
(1).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三国志·魏志·何夔传》:“先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乱。”
(2).指全国各地区。 南朝 梁 沉约 《法王寺碑》:“济横流而臣九服,握乾纲而子万姓。”《周书·文帝纪下》:“俾九服寧謐,诚赖翊赞之功。”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人见其令雷行于九服,而不知其令未至阶闥也。”
(3).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周礼·天官·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屨” 汉 郑玄 注:“王吉服有九。”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九服》:“九服:冕服六(大裘至玄冕),弁服三(韦弁、文弁、冠弁)。”
词语解释:镇畿  拼音:zhèn jī
周 代九畿之一。以王畿为中心,自内而外,每五百里为一畿。镇畿为第八畿。《周礼·夏官·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又其(夷畿)外五百里曰镇畿。” 贾公彦 疏:“云镇者,盖中国稍远,理须镇守。”
词语解释:赤畿  拼音:chì jī
即畿县,也称次赤县。 唐 代县分七等,畿县比京都所治的赤县次一等。《旧唐书·德宗纪上》:“癸丑,詔以 梁州 为 兴元府 , 南郑县 为赤畿。”按, 宋 王溥 《唐会要·州县分望道》:“新升次赤县: 江陵府 江陵县 , 贞元 元年九月升为畿县。 兴元府 南郑县 , 兴元 元年六月升。”参见“ 赤县 ”。
词语解释:赤县  拼音:chì xiàn
(1).“ 赤县神州 ”的省称。 南朝 梁 沉约 《答陶华阳》:“故 邹子 以为赤县,於宇内止是九州中之一耳。” 唐 杨巨源 《寄昭应王丞》诗:“瑞靄朝朝犹望幸,天教赤县有诗人。” 清 朱彝尊 《岳忠武王墓》诗:“赤县期全復, 黄河 渡几湾。”参见“ 赤县神州 ”。
(2). 唐 、 宋 、 元 各代京都所治的县。 唐 李白 《赠宣城赵太守悦》诗:“赤县扬雷声,强项闻至尊。” 王琦 注:“《通典》:大 唐 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餘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为差。” 宋 陆游 《仁和县重修先圣庙记》:“学校之设,方自两赤县始。”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两赤县市镇》:“ 杭州 有县者九,独 钱塘 、 仁和 附郭名曰赤县。”
词语解释:关畿  拼音:guān jī
犹京畿。《魏书·任城王澄传》:“脱暴勃忽起,振动关畿,四府羸卒,何以防拟。” 唐 白居易 《复府兵置屯田策》:“况今关畿之内,镇垒相望,皆仰给於县官,且无用於战伐。”《新唐书·路嗣恭传》:“时关畿用兵,使人係道, 嗣恭 储具有素,而民不扰。”
词语解释:蛮畿  拼音:mán jī
亦作“ 蛮圻 ”。 古代九畿之一。又称蛮服。《周礼·夏官·大司马》:“方千里曰国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 郑玄 注:“畿犹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里为界,有分限者九。” 贾公彦 疏:“蛮者,縻也。以近夷狄,縻繫之政教……自此以外,是夷狄之诸侯。”《国语·周语上》“蛮夷要服” 三国 吴 韦昭 注:“蛮,蛮圻。夷,夷圻也。《周礼》卫圻之外曰蛮圻,去王城三千五百里,九州之界也。”参见“ 九畿 ”、“ 蛮服 ”。
词语解释:蕃畿  拼音:fān jī
古代指最远的地方。蕃,通“ 藩 ”。《周礼·夏官·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参见“ 九畿 ”、“ 九服 ”。
词语解释:俟畿  拼音:sì jī
见“ 俟几 ”。
词语解释:俟几  拼音:sì jǐ
亦作“ 俟畿 ”。 复姓。《魏书·官氏志》:“ 俟几氏 ,后改为 几氏 。”《通志·氏族五》:“ 俟畿氏 ,改为 畿氏 。”参阅 宋 邓名世 《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二。一说“俟”当作“侯”。参阅 唐 林宝 《元和姓纂》卷二、 姚薇元 《北朝胡姓考·内入诸姓》
词语解释:麦畿  拼音:mài jī
一望无际的麦地。方千里叫畿。 南朝 梁简文帝 《雉朝飞操》:“晨光照麦畿,平野度春翬。”
词语解释:中畿  拼音:zhōng jī
(1).王畿,京都管辖的地区。《晋书·桓温传》:“廓清中畿,光復旧业。”《资治通鉴·晋哀帝隆和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中畿,王畿也。《周礼》九畿,王畿方千里,其外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蕃,皆以五百里言之。王畿在九畿之中,故曰中畿。” 南朝 宋 何承天 《君马篇》:“愿为范氏驱,雍容步中畿。”
(2).泛指中原地区。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后贤志·文立》:“ 诸葛亮 、 蒋琬 、 费禕 等子孙流徙中畿,宜见敍用,一则以慰 巴 、 蜀 民之心,其次倾 东吴 士人之望。”
词语解释:遐畿  拼音:xiá jī
远离王畿的地方。 汉 刘向 《列仙传·桂父》:“伟哉 桂父 ,挺直遐畿。” 晋 陆云 《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威和咸振,泽被遐畿。”《宋书·夷蛮传·倭国》:“王道融泰,廓土遐畿,累叶朝宗,不愆于岁。”
词语解释:侯畿  拼音:hòu jī
九畿之一。王畿之外,方五百里的区域为侯畿。《周礼·夏官·大司马》:“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 郑玄 注:“畿犹限也。”参见“ 九畿 ”。
词语解释:九畿  拼音:jiǔ jī
相传古时王城以外五千里之内,自内而外,每五百里为一畿,共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等九畿,为各级诸侯之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周礼·夏官·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 郑玄 注:“畿,犹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里为界,有分限者九。”《周礼·地官·小司徒》“其畿疆之封” 汉 郑玄 注:“畿,九畿。” 贾公彦 疏:“除王畿以外,仍有九畿,谓侯、甸、男、采、卫、要,以内六服为中国,其外更言夷、镇、藩三服为夷狄,王畿四面皆有九畿。”参见“ 九服 ”。
词语解释:九服  拼音:jiǔ fù
(1).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三国志·魏志·何夔传》:“先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乱。”
(2).指全国各地区。 南朝 梁 沉约 《法王寺碑》:“济横流而臣九服,握乾纲而子万姓。”《周书·文帝纪下》:“俾九服寧謐,诚赖翊赞之功。”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人见其令雷行于九服,而不知其令未至阶闥也。”
(3).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周礼·天官·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屨” 汉 郑玄 注:“王吉服有九。”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九服》:“九服:冕服六(大裘至玄冕),弁服三(韦弁、文弁、冠弁)。”
词语解释:采畿  拼音:cǎi jī
亦作“ 采圻 ”。 古代“九畿”之一。《周礼·夏官·大司马》:“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 郑玄 注:“畿,犹限也。” 贾公彦 疏:“采者,采取美物以共天子。”《国语·周语上》“侯衞宾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自侯圻至衞圻,其间凡五圻(侯、甸、男、采、衞)……男圻之外曰采圻。”参见“ 九畿 ”。
词语解释:九畿  拼音:jiǔ jī
相传古时王城以外五千里之内,自内而外,每五百里为一畿,共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等九畿,为各级诸侯之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周礼·夏官·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 郑玄 注:“畿,犹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里为界,有分限者九。”《周礼·地官·小司徒》“其畿疆之封” 汉 郑玄 注:“畿,九畿。” 贾公彦 疏:“除王畿以外,仍有九畿,谓侯、甸、男、采、卫、要,以内六服为中国,其外更言夷、镇、藩三服为夷狄,王畿四面皆有九畿。”参见“ 九服 ”。
词语解释:九服  拼音:jiǔ fù
(1).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三国志·魏志·何夔传》:“先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乱。”
(2).指全国各地区。 南朝 梁 沉约 《法王寺碑》:“济横流而臣九服,握乾纲而子万姓。”《周书·文帝纪下》:“俾九服寧謐,诚赖翊赞之功。”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人见其令雷行于九服,而不知其令未至阶闥也。”
(3).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周礼·天官·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屨” 汉 郑玄 注:“王吉服有九。”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九服》:“九服:冕服六(大裘至玄冕),弁服三(韦弁、文弁、冠弁)。”
词语解释:方畿  拼音:fāng jī
古指天子领属的方千里之地。后泛称境内。《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方畿之内,简练之臣,皆垂头搨翼,莫所凭恃。” 张铣 注:“天子境内千里曰畿内。”《宋书·文帝纪》:“郡守赋政方畿,县宰亲民之主,宜思奬训,导以良规。”
词语解释:夷畿  拼音:yí jī
古九畿之一。国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区划,共有九,第七为夷畿。《周礼·夏官·大司马》:“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参见“ 九畿 ”。
词语解释:九畿  拼音:jiǔ jī
相传古时王城以外五千里之内,自内而外,每五百里为一畿,共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等九畿,为各级诸侯之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周礼·夏官·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 郑玄 注:“畿,犹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里为界,有分限者九。”《周礼·地官·小司徒》“其畿疆之封” 汉 郑玄 注:“畿,九畿。” 贾公彦 疏:“除王畿以外,仍有九畿,谓侯、甸、男、采、卫、要,以内六服为中国,其外更言夷、镇、藩三服为夷狄,王畿四面皆有九畿。”参见“ 九服 ”。
词语解释:九服  拼音:jiǔ fù
(1).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三国志·魏志·何夔传》:“先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乱。”
(2).指全国各地区。 南朝 梁 沉约 《法王寺碑》:“济横流而臣九服,握乾纲而子万姓。”《周书·文帝纪下》:“俾九服寧謐,诚赖翊赞之功。”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人见其令雷行于九服,而不知其令未至阶闥也。”
(3).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周礼·天官·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屨” 汉 郑玄 注:“王吉服有九。”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九服》:“九服:冕服六(大裘至玄冕),弁服三(韦弁、文弁、冠弁)。”
词语解释:男畿  拼音:nán jī
古时“九畿”之一。《周礼·夏官·大司马》:“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 郑玄 注:“畿,犹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里为界,有分限者九。”参见“ 九畿 ”。
词语解释:九畿  拼音:jiǔ jī
相传古时王城以外五千里之内,自内而外,每五百里为一畿,共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等九畿,为各级诸侯之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周礼·夏官·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 郑玄 注:“畿,犹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里为界,有分限者九。”《周礼·地官·小司徒》“其畿疆之封” 汉 郑玄 注:“畿,九畿。” 贾公彦 疏:“除王畿以外,仍有九畿,谓侯、甸、男、采、卫、要,以内六服为中国,其外更言夷、镇、藩三服为夷狄,王畿四面皆有九畿。”参见“ 九服 ”。
词语解释:九服  拼音:jiǔ fù
(1).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三国志·魏志·何夔传》:“先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乱。”
(2).指全国各地区。 南朝 梁 沉约 《法王寺碑》:“济横流而臣九服,握乾纲而子万姓。”《周书·文帝纪下》:“俾九服寧謐,诚赖翊赞之功。”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人见其令雷行于九服,而不知其令未至阶闥也。”
(3).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周礼·天官·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屨” 汉 郑玄 注:“王吉服有九。”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九服》:“九服:冕服六(大裘至玄冕),弁服三(韦弁、文弁、冠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