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扶疏 拼音:fú shū
亦作“ 扶疎 ”。亦作“ 扶踈 ”。
(1).枝叶繁茂分披貌。《吕氏春秋·任地》:“树肥无使扶疏,树墝不欲专生而族居。肥而扶疏则多粃,墝而专居则多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汰侈》:“枝柯扶疎,世罕其比。” 宋 姜夔 《虞美人·咏牡丹》词:“玉盘摇动半厓花。花树扶疏,一半白云遮。” 明 刘基 《梅颂》:“扶踈萧森清以直兮,玄冰沍寒不挠其节兮。”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一:“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
(2).回旋貌;飘散貌。《淮南子·修务训》:“龙夭矫,燕枝拘,援丰条,舞扶疏。” 高诱 注:“扶疏,槃跚貌。”《文选·嵇康〈琴赋〉》:“忽飘摇以轻迈,乍留联而扶疏。” 李善 注:“言扶疏四布也。” 元 揭傒斯 《寄题九江义门陈氏寿安堂》诗:“方瞳緑鬢红氍毹,春酒摇荡香扶踈。”词语解释:萧疏 拼音:xiāo shū
亦作“ 萧疎 ”。
(1).稀疏;稀少。 唐 唐彦谦 《秋霁夜吟寄友人》:“槐柳萧疏溽暑收,金商频伏火西流。” 元 张可久 《折桂令·读史有感》曲之一:“説到知音,自古无多,白髮萧疎,青灯寂寞,老子婆娑。” 清 黄遵宪 《人境庐杂诗》之八:“ 杨 梁 诸子好,踪跡亦萧疏。” 艾芜 《荣归》:“枯藤缠绕的篱落间,黄叶萧疏的林木下,都有二三野犬,在争扯残馀的尸体。”
(2).寂寞;凄凉。 唐 杜牧 《八六子》词:“辞恩久归 长信 ,凤帐萧疏,椒殿閒扃。” 宋 张孝祥 《鹊桥仙·戏赠吴伯承侍儿》词:“ 野堂 从此不萧疏,问何日,尊前唤客。” 元 宋方壶 《斗鹌鹑·送别》套曲:“欢笑地不堪举目,回首处景物萧疎。”《红楼梦》第八一回:“ 宝玉 走到 沁芳亭 ,但见萧疏景象,人去房空。” 毛泽东 《送瘟神》诗之一:“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3).萧条;不景气。 宋 陆游 《行在春晚有怀故隐》诗:“旧人零落北音少,市肆萧疏民力殫。” 明 吾丘瑞 《运甓记·翦发延宾》:“英雄困尘土,奈生计萧疎,功名艰阻,忠谋未吐。”
(4).洒脱;自然不拘束。 明 刘崧 《题余仲扬画山水图为余自安赋》诗:“ 金华 山人 余仲扬 ,笔墨萧疏开老苍。” 清 李渔 《凰求凤·媒间》:“仪容细观今胜初,喜风韵萧疎。” 柳亚子 《〈燕子龛遗诗〉序》:“﹝ 苏曼殊 ﹞又善画,萧疏淡远,似不食人间烟火物。”
(5).清丽。 唐 吴融 《书怀》诗:“傍巖依树结簷楹,夏物萧疎景更清。” 宋 司马光 《夏日过陈秀才园林》诗:“槿花篱落围丛竹,风日萧疎满园緑。” 清 方文 《石臼湖访邢孟贞》诗之二:“风俗既淳美,山川亦萧疎。”
(6).空虚。 元 汤式 《天香引·中秋戏题》曲:“今年旅邸中秋,囊篋萧疎,典却 吴 钩。”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九:“身为名将,手握重兵,一旦弃去之,缾鉢萧疏,野衲不若。”词语解释:疏疏 拼音:shū shū
亦作“疎疏”。
(1).犹楚楚。服装鲜明整齐貌。《韩诗外传》卷三:“ 子路 盛服以见 孔子 。 孔子 曰:‘ 由 疏疏者何也?’” 许维遹 集释:“‘疏疏’,读为‘楚楚’。《诗·曹风·蜉蝣》篇‘衣裳楚楚’; 毛 传:‘楚楚,鲜明貌。’”
(2).稀疏貌。 唐 贾岛 《光州王建使君水亭作》诗:“夕阳庭际眺,槐雨滴疏疏。” 宋 张道洽 《咏梅》:“疏疏篱落娟娟月,寂寂轩窗淡淡风。” 明 张煌言 《夏日过鼓浪屿饮程璵嘉将军署中》诗:“入林偏爱晚凉生,灌木疏疏坠月明。”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
(3).朦胧貌。 宋 李清照 《浣溪沙》词:“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疎疎。”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三折:“霎时间车尘儿隐隐,马足儿腾腾,旂影儿疎疎,依旧是清秋远树,旷野平芜。” 刘大白 《记得》诗:“淡淡的月痕,疏疏的花影。”词语解释:二疏 拼音:èr shū
亦作“ 二疎 ”。 指 汉宣帝 时名臣 疏广 与兄子 受 。 广 为太傅, 受 为少傅,同时以年老乞致仕,时人贤之。归日,送者车数百辆,设祖道,供张 东都门 外。 晋 张协 《咏史》:“蔼蔼 东都门 ,群公祖二疎。”《隋书·韦世康传》:“欲追踪二 疎 ,伏奉尊命。” 唐 护国 《归山作》诗:“四皓将拂衣,二 疏 能挂冠。” 明 何景明 《蹇赋》:“予羡夫二 疏 之鉴止兮,齐县舆而脱驾。”词语解释:迂疏 拼音:yū shū
亦作“ 迂疎 ”。亦作“迂踈”。 犹言迂远疏阔。 唐 权德舆 《自杨子归丹阳初遂闲居聊呈惠公》诗:“蹇浅逢机少,迂疏应物难。” 宋 苏舜钦 《杜公谢官表》:“臣立性褊直,有不可移之资;临事迂疎,无必能成之策。” 明 刘基 《遣兴》诗之六:“迂踈乏世用,矫情非所安。” 清 顾炎武 《春雨》诗:“年老更迂疏,制行復刚褊。” 清 厉鹗 《郑筠谷太史挽诗》之二:“平生笑语乐通怀,亦抱迂疎与俗乖。”词语解释:绮疏 拼音:qǐ shū
亦作“ 綺疎 ”。 指雕刻成空心花纹的窗户。《后汉书·梁冀传》:“窻牖皆有綺疎青琐,图以云气仙灵。” 李贤 注:“綺疎谓鏤为綺文。”《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彤云斐亹以翼櫺,皦日炯晃於綺疏。” 李善 注:“ 薛综 《西京赋》注曰:‘疎,刻穿之也。’刻为綺文,谓之綺疏也。” 五代 张泌 《南歌子》词:“綺疎飘雪北风狂。” 清 赵翼 《题岭南物产图六十二韵》:“红蕉宜綺疏,幽兰称空谷。”词语解释:亲疏 拼音:qīn shū
亦作“ 亲疎 ”。
(1).指关系或感情上的距离的远近。《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焦生见亡妻》:“﹝ 焦生 ﹞见家人至……不饮食,不知亲疎。”《红楼梦》第九八回:“并不是我忍心不来送你,只为有个亲疏。”
(2).亲近或疏远。 唐 张彪 《杂诗》:“行行任天地,无为强亲疏。” 宋 曾巩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公於众,不矫矫为异,亦不翕翕为同,以其故,人莫能亲疎。”
(3).指射箭射中靶心或偏离靶心的距离。《宋史·兵志九》:“﹝ 庆历 ﹞二年,诸军以射亲疎为责罚,中的者免是月诸役,仍籍其名。”词语解释:稀疏 拼音:xī shū
亦作“ 稀疎 ”。
(1).不稠密。《后汉书·庞参传》:“ 三辅 山原旷远,民庶稀疏,故县丘城,可居者多。” 五代 齐己 《寒节日寄乡友》诗:“原野稀疏雨,江天冷澹霞。” 郭沫若 《行路难》上篇一:“浅黄的沙地上长着些发一样的稀疏的青草。”
(2).犹言冷落,疏远。 元 季子安 《粉蝶儿·题情》套曲:“这些时稀疎了诗宾和这酒朋,闷来时与谁同。”词语解释:空疏 拼音:kōng shū
亦作“ 空疎 ”。
(1).竹节之间的距离长。 汉 陈琳 《武军赋》:“矢则 申 息 、 肃慎 ,箘簵空疏;焦铜毒铁,丽轂挞輈。”
(2).放纵散漫。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自古文人,多陷轻薄…… 颜延年 负气摧黜, 谢灵运 空疎乱纪。” 宋 杨亿 《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 嵇康 真懒慢, 谢客 本空疎。”
(3).空虚浅薄。 宋 苏轼 《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臣等猥以空疎,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 清 黄宗羲 《与陈介眉庶常书》:“暮逢丧乱,负母流离,退栖陋室,与百姓杂处,又焉得有奇闻异见,下逮於农琐哉!是空疎不学,未有甚於某者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一)》:“寥寥三百余字耳,却已将学生对于旧学之空疏和官师态度之浮薄写尽。”词语解释:粗疏 拼音:cū shū
亦作“ 麤疏 ”。亦作“ 麤踈 ”。亦作“麄疏”。亦作“麄踈”。
(1).粗忽疏慢。《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张昭 非 肃 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 肃 年少麤疎,未可用。” 宋 苏辙 《泝潮》诗之一:“天地尚遭人意料,乘时使气定麄踈。”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第一折:“他鹰指爪,蟒身躯,忒躁暴,太麄疎,但言语,便喧呼。”
(2).粗糙;不精密。《东观汉记·明德马皇后传》:“﹝后﹞袍极麤疏,诸主朝望见,反以为綺。”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上》:“诸主家朝请,望见后袍极麤踈,反以为侍婢之数。” 宋 杨万里 《题望韶亭》诗:“ 尧 时文物也麄踈,礼乐犹带鸿荒餘。”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一折:“则我这衣袂麄疎,都是柴草络布无绵絮。” 梁启超 《说动》:“机器不兴,工欲动,而笨拙麤疏之刀锯絏之。”
(3).谓才识疏略寡陋。《吕氏春秋·异宝》“其知弥觕” 汉 高诱 注:“觕,麤疏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然 隐 才雄而麄疏, 鄴 才清而緜緻。”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七:“盗喜曰:‘秀才乃肯自屈,何不可者!顾吾辈麤疏,恐为秀才笑耳。’”
(4).形容声音粗沉而不连续。 唐 孟郊 《秋怀》诗之九:“秋深月清苦,虫老声麤踈。”词语解释:自疏 拼音:zì shū
(1).谓自求与之疏远。《楚辞·离骚》:“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北史·李彪传》:“臣虽今非所司,然昔忝斯任,故不以草茅自疏。”
(2).犹自解。 宋 苏洵 《六经论·书论》:“ 伊尹 摄位,三年而无一言以自解, 周公 为之,纷纷乎急於自疏其非篡也。”词语解释:上疏 拼音:shàng shū
(1).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史记·武帝本纪》:“ 齐 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然无验者。” 唐 杜甫 《遣兴》诗之四:“上疏乞骸骨,黄冠归故乡。”《新五代史·明宗纪论》:“当是时,大理少卿 康澄 上疏言时事。”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七章第一节:“ 朱元璋 假托有星变,得杀大臣应灾,把 李善长 和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起杀掉,这年 善长 已经七十七岁了,一年后有人替他上疏喊冤。”
(2).指奏章。《汉书·董仲舒传》:“ 仲舒 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所著赋、颂、铭、誄、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词语解释:分疏 拼音:fēn shū
亦作“ 分疎 ”。
(1).辩白;诉说。《北齐书·祖珽传》:“ 珽 自分疏,并云与 元海 素相嫌,必是 元海 譖臣。” 唐 张鷟 《游仙窟》:“娘子莫分疎。”《朱子语类》卷六六:“信也得,不信也得,无许多气力分疎。” 鲁迅 《坟·说胡须》:“然而接着就招了改革家的反感,这也是应该的。我于是又分疏,一回,两回,以至许多回。”
(2).指一样一样讲清楚。《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来到 贾 家,把这两项银子交付与 贾婆 ,分疏得明明白白。”
(3).疏远。《北齐书·神武帝纪下》:“本望君臣一体,若合符契,不图今日分疏到此。”词语解释:生疏 拼音:shēng shū
亦作“ 生疎 ”。
(1).感情疏远,不亲近。 唐 杜荀鹤 《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诗:“便均情爱同诸弟,莫更生疎似外人。”《红楼梦》第一○八回:“我打量我隔了好此时没来,他们生疏我。” 巴金 《寒夜》五:“他跟她不过分别了一天多,怎么就显得这样生疏了?”
(2).粗鲁;粗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以其人不称才试而后惊》:“ 黎逢 气貌山野,及第年,初场后至,便於帘前设席。主司异之,誚其生疎,必谓文词称是;专令人伺之,句句来报。”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 李邕 如乍富小民,举动屈强,礼节生疏。”
(3).荒疏,不熟练。 宋 王禹偁 《贺范舍人再入西掖》诗:“红药编章应感动,紫泥封检未生疎。”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二折:“你怪我依旧拈音乐……我怎肯生疏了絃上手。”《说岳全传》第六回:“大哥,小弟们文字武艺尽生疏了,将来怎好去取功名?” 巴金 《秋》十八:“他许久不划船了,拿起桨来,觉得十分生疏。”
(4).不熟悉;不熟悉的。 唐 唐彦谦 《寄蒋二十四》诗:“禪门澹泊无心地,世事生疎欲面墙。” 宋 陆游 《闲意》诗:“学经妻问生疏字,尝酒儿斟瀲灧盃。” 清 黄景仁 《鹊踏枝·鹧鸪》词:“管甚行人行不得,谁是哥哥?慢唤生疏客。” 曹禺 《雷雨》第三幕:“外面人地生疏,在这儿 四凤 有邻居 张大婶 照应她,我自然不带她走。”词语解释:凋疏 拼音:diāo shū
凋疏。 前蜀 李珣 《临江仙》词之一:“芰荷经雨半凋疎。拂堤垂柳,蝉噪夕阳餘。”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 淮 旁之民祇是往来两岸洲夹之内,铜钱异用,风波滞留,便已盘费消折。安居虽久,仍旧凋疎。” 明 王世贞 《水石斋中小池鸳鸯忽去其雌曹生子念命余孤鸳篇》诗:“碧荇芳萍梦已虚,红颜绣羽渐凋疎。”词语解释:阔疏 拼音:kuò shū
亦作“ 阔疎 ”。
(1).粗疏;不严密。 汉 王充 《论衡·书解》:“ 周 法阔疏,不可因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主守盗赃至於千九百万贯,以捕一匹夫便得赎, 汉 网可谓阔疏矣。”《宋史·律历志十五》:“於是《太初》、《三统》之法相继改作,而推步之术愈见阔疏。”
(2).衰减,缺乏。 宋 李觏 《袁州州学记》:“ 范阳 祖君 无择 知 袁州 。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闕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疎,亡以称上意旨。”
(3).稀疏;稀少。 宋 苏轼 《与颍州运使刘昱启》:“条教阔疎,溪湖清远。”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一》:“乱离间阻,文会阔疏。”
(4).疏远。 唐 杜牧 《晚晴赋》:“倒冠落珮兮,与世阔疎。” 宋 苏轼 《答任师中家汉公》诗:“道德无贫贱,风采照乡閭。何尝疎小人,小人自阔疎。” 宋 强至 《上枢密司徒侍中书》:“如某者受性固滞,与时阔疏,曾乏器资之长,屡更事任之剧。”
(5).相距较远。 宋 苏辙 《分司南京到筠州谢表》:“况復坟墓阔疏,父子离散,若臣家之忧患,实今世之孤穷。”《清史稿·礼志八》:“顷之, 圣祖 以春、秋两讲为期阔疏,遂諭日进讲 弘德殿 。” 章炳麟 《记政闻社员大会破坏状》:“议员之数,与民数相去既甚阔疏,则必不足以知民隐。”
(6).迂阔空疏;空泛。 宋 苏轼 《湖州谢上表》:“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疎,文学浅陋。”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 章子厚 ﹞力詆 元祐 以来代言者,其略有‘二 苏 狂率,三 孔 阔疎’之语。” 章炳麟 《訄书·学变》:“然阔疏者苟务修古,亦欲以是快其佚荡。”
(7).放纵不羁。 宋 苏舜钦 《过濠梁别王原叔》诗:“余生性阔疎,逢人出胸臆。一旦触骇机,所向尽戈戟。”词语解释:谏疏 拼音:jiàn shū
条陈得失的奏章。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年少得途未要忙,时清諫疏尤宜罕。” 清 张佩纶 《论闺秀诗》诗之十二:“《骚》情諫疏到今称,娬媚何当属 魏徵 。”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附论西汉不是奴隶社会》:“把这些事例和 董仲舒 的谏疏对照起来,我们可以放心地下出一个判断。”词语解释:交疏 拼音:jiāo shū
(1).交情疏浅;交往不深。《战国策·秦策三》:“臣闻始时 吕尚 之遇 文王 也,身为渔父而钓於 渭阳 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
(2).指交往不密切的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吾亲识中,有讳 襄 、讳 友 、讳 同 、讳 清 、讳 和 、讳 禹 ,交疏造次,一座百犯。”
(3).窗上交错雕刻的花格子。《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交疏结綺牎,阿阁三重阶。”
(4).指雕有花格子的窗户。 清 钱谦益 《徐武静生日置酒高会堂赋赠八百字》诗:“藻井歌中霤,交疏断两厢。”词语解释:书疏 拼音:shū shū
奏疏;信札。《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且陛下从 代 来,每朝,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輦受其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 江 南谚云:‘尺牘书疏,千里面目也。’” 唐 杜甫 《潭州送韦员外迢牧韶州》诗:“ 洞庭 无过雁,书疏莫相忘。” 宋 叶适 《夫人徐氏墓志铭》:“自是十年, 必明 书疏不闕,然愈卑下不已。”词语解释:抗疏 拼音:kàng shū
谓向皇帝上书直言。《汉书·扬雄传下》:“独可抗疏,时道是非。” 唐 权德舆 《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恩致政归东都旧居》诗:“乞身已见抗疏频,优礼新闻詔书许。” 清 李渔 《玉搔头·极谏》:“严亲忧国太焦劳,抗疏甘将斧鉞膏。”词语解释:计疏 拼音:jì shū
计谋疏失词语解释:两疏 拼音:liǎng shū
汉 疏广 与其侄 疏受 的合称。 广 为太傅, 受 为少傅,因年老同时主动辞官,受到人们尊重。 唐 孟浩然 《送告八从军》诗:“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 疏 。” 宋 苏轼 《次韵李端叔送翟安常赴阙兼寄子由》:“白髮归心凭説与,古来谁似两 疏 贤。” 宋 范公偁 《过庭录》:“田园粗足,两 疏 那见於復来。” 明 屠隆 《綵毫记·母子虑祸》:“合则致主匡时,希 留侯 谢傅 之迹;不合则奉身而退,追两 疏 都水 之风。”词语解释:奏疏 拼音:zòu shū
(1).奏章。《宋史·朱倬传》:“每上疏,輒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奏疏》:“按奏疏者,羣臣论諫之总名也。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 清 龚自珍 《饮少宰王定九丈宅命赋诗》:“公之奏疏祕中禁,海内但见力力持朝纲。”
(2).向帝王上书言事。 宋 欧阳修 《上范司谏书》:“当时之事,岂无急於沮 延龄 论 陆贄 两事也。谓宜朝拜官而夕奏疏也。”《宋史·虞策传》:“入为吏部尚书,奏疏 徽宗 ,请均节财用。”词语解释:拜疏 拼音:bài shū
上奏章。 唐 韩愈 《施先生墓铭》:“秩满当去,诸生輙拜疏乞留。” 唐 陆龟蒙 《和袭美腊后送内大德从勖游天台》:“若恋吾君先拜疏,为论台岳未封公。” 清 黄遵宪 《冯将军歌》:“北门管钥赖将军,虎节重臣亲拜疏。”词语解释:狂疏 拼音:kuáng shū
亦作“ 狂疎 ”。 放荡不检;狂放不羁。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监察御史 李嵩 、 李全交 ,殿中 王旭 ,京师号为‘三豹’……皆狠戾不轨,鴆毒无仪。体性狂疎,精神惨刻。”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凡事壅隔,很忤贵近,狂疎繆戾,蹈不测之辜。”《旧唐书·韩愈传》:“ 愈 终太狂疏,且可量移一郡。” 宋 陆游 《别曾学士》诗:“公不谓狂疏,屈体与周旋。”词语解释:密疏 拼音:mì shū
(1).秘密的奏疏。 宋 苏轼 《论隐公里克李斯郑小同王允之》:“ 郑小同 为 高贵乡公 侍中,常诣 司马师 。 师 有密疏,未屏也。如厠,还问 小同 :‘见吾疏乎?’”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密疏》:“近见实録,多载密疏,言不彰於朝听,事不显於当时。”
(2).秘密开列。《宋史·王旦传》:“每有差除,先密疏四三人姓名以请,所用者帝以笔点之。”词语解释:顽疏 拼音:wán shū
亦作“ 顽疎 ”。
(1).愚钝而懒散。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咨予不淑,婴累多虞。匪降自天,实由顽疎。”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谬荷灵启,垂授真法,但肉人顽疎,修行多替。” 唐 刘长卿 《酬包谏议佶见寄之什》诗:“佐郡愧顽疏,殊方亲里閭。” 宋 王安石 《答林中舍启》之二:“敢图风谊,远损书辞,仰衔存爱之隆,实重顽疏之过。”
(2).愚钝而懒散者。多用作自谦之辞。 唐 白居易 《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词语解释:森疏 拼音:sēn shū
亦作“ 森疎 ”。 树木繁茂扶疏。 晋 陶潜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之一:“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猗蔚溪涧,森疎崖巘。”词语解释:拙疏 拼音:zhuō shū
亦作“ 拙疎 ”。 钝拙粗疏。 宋 王安石 《谢提转启》:“窃念某鄙陋之质,拙疏於时。” 宋 苏辙 《谢翰林学士宣召状》之一:“臣草野微陋,章句拙疎。” 宋 范成大 《乾道己丑守括被召再过钓台》诗:“拙疎何计补涓埃,惭愧双旌去復来。”词语解释:草疏 拼音:cǎo shū
拟写奏章。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奏效各有机会》:“一日午后偶暇,为草疏,适书人又皆具,既成,视日尚未暮,遂封进。”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丁籤·李梦阳》:“﹝ 梦阳 ﹞代 韩文 草疏劾 刘瑾 ,謫 山西 布政司经歷,復摭他事下狱。”词语解释:恢疏 拼音:huī shū
亦作“ 恢疎 ”。 宽宏;开朗。 宋 陆游 《跋傅正议〈至乐庵记〉》:“自道其胸中恢疏磊落,所以乐而忘忧者。” 宋 叶适 《题张声之友于丛居记》:“为人恢疎谈笑,放旷江湖间。”词语解释:乖疏 拼音:guāi shū
亦作“ 乖疎 ”。
(1).疏远。 唐 白居易 《喜照密闲实四上人见过》诗:“紫衫朝士白髯翁,与俗乖疎与道通。”
(2).孤僻。 唐 司空图 《争名》诗:“穷辱未甘英气阻,乖疎还有正人知。”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一折:“出来的越顽愚,忒乖疎。”
(3).差错疏漏。《旧唐书·杜佑传》:“图籍实多,事目非少,将事功毕,罔愧乖疏。”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八:“ 泳 乃自陈乖疎,公亦逊谢,恕其不相识也。” 郭沫若 《〈管子集校〉引用校释书目提要》:“ 张佩纶 《管子学》……喜谈古韵而乖疏,好立异説而滋蔓。”词语解释:闲疏 拼音:xián shū
亦作“间疏”。 离间。《史记·高祖本纪》:“ 汉王 患之,乃用 陈平 之计,予 陈平 金四万斤,以閒疏 楚 君臣。”《汉书·高帝纪》作“以间疏 楚 君臣”。 宋 苏轼 《论项羽范增》:“ 汉 用 陈平 计,间疎 楚 君臣。”
亦作“间疏”。 闲散疏放。 五代 齐己 《金江寓居》诗:“考槃应未永,聊此养閒疏。”词语解释:戚疏 拼音:qī shū
犹亲疏。 唐 韩愈 《示儿》诗:“主妇治北堂,膳服适戚疎。” 宋 司马光 《送昌言舍人得告还蜀》诗之三:“外物有荣悴,中心无戚疎。”词语解释:慵疏 拼音:yōng shū
懒散。 唐 柳宗元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直以慵疎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词语解释:章疏 拼音:zhāng shū
旧时臣下向君上进呈的言事文书。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苏轼以吟诗下吏》:“ 苏軾 以吟诗有讥訕,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臺差官追取。”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一:“﹝内夫人﹞次见御怀中有文字,问曰:‘官家,是何文字?’帝曰:‘乃臺諫章疏也。’”词语解释:年疏 拼音:nián shū
旧俗年节时僧尼道士送给施主为其祈福的祝告文。《红楼梦》第五十回:“我正疑惑,忽然又来了两个姑子,我心里才明白了:那姑子必是来送年疏或要年例香例银子。”又称“交年疏”。 李家瑞 《北平风俗类徵·岁时》引《京都风俗志》:“僧道作交年疏,异品素食,以送施主。医家制益人药物,以送常所往来者。”词语解释:清疏 拼音:qīng shū
亦作“ 清疎 ”。
(1).清朗;疏朗。《南史·孔珪传》:“ 珪 风韵清疏,好文咏,饮酒七八斗。” 清 宋大樽 《茗香诗论》:“ 王僧佑 不交当世,风韵清疎如 孔稚珪 。”《孽海花》第三回:“只见他还是胖胖的身干,阔阔儿的脸盘,肤色红润,眉目清疏。”
(2).稀疏。 鲁迅 《彷徨·伤逝》:“我遍看各处,寻觅 子君 ;只见几件破旧而黯淡的家具,都显得极其清疏,在证明着它们毫无隐匿一人一物的能力。”词语解释:消疏 拼音:xiāo shū
亦作“ 消疏 ”。
(1).寂寞;冷落。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二折:“更那堪天寒日短,旷野消疏,关山寂寞。” 元 王修甫 《斗鹌鹑》套曲:“景消疎,人凄楚,心上离愁,腮边泪珠。” 元 曾瑞 《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四时闺怨·冬》曲:“掩空堂,锁餘香,消疎景物助凄凉。”《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虽园圃消疎,不足以当君之盛作,若得一诗,可以永为壮观。”
(2).谓困乏,衰微,不景气。 元 白朴 《东墙记》楔子:“父丧父贫不似初,囊篋尽消疎。”《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原来是年景消疏,买卖不济。”
(3).稀少;减少。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三折:“问行人踪跡消疎。”《三国演义》第七六回:“左边 丁奉 ,右边 徐盛 --并合 蒋钦 等三路军马……将 关公 困在垓心,手下将士,渐渐消疏。”词语解释:雕疏 拼音:diāo shū
亦作“ 彫疎 ”。凋零,零落。 唐 韦应物 《张彭州前与缑氏冯少府各惠寄一篇多故未答张已云殁因追哀叙事兼远简冯生》诗:“髮鬢已云白,交友日彫疏。” 宋 苏辙 《和毛君州宅八咏·翠樾亭》:“簷间翠樾彫疎尽,却放墙东好月来。” 词语解释:槐疏 拼音:huái shū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黜免》:“ 桓玄 败后, 殷仲文 还为大司马咨议,意似二三,非復往日。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 殷 因月朔,与众在听,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无復生意!’……忽作 东阳 太守,意甚不平。” 刘孝标 注引《晋安帝纪》:“ 仲文 后为 东阳 ,愈愤怨,乃与 桓胤 谋反,遂伏诛。”后因以“槐疎”为典,谓人应不以迟暮而变节。疎,同“ 疏 ”。 唐 骆宾王 《咏怀》:“槐疎非尽意,松晚故凌寒。” 陈熙晋 笺注:“槐疎、松晚,言不以迟暮而变其节……槐疎,用 殷仲文 事。”词语解释:潇疏 拼音:xiāo shū
犹寥落,凄凉。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一折:“怎熬的程途迢递,更和那风雨瀟疎。” 明 张景 《飞丸记·客途感慨》:“瀟疎晚景,物衰时变,端的动人悲嘆。”词语解释:连疏 拼音:lián shū
连名上疏。《明史·宦官传一·刘瑾》:“ 健迁 等復连疏请诛 瑾 ,户部尚书 韩文 率诸大臣继之。”词语解释:条疏 拼音:tiáo shū
犹条奏。 唐 柳珵 《上清传》:“会 宣武 节度使 刘士寧 通好於 郴州 ,廉使条疏上闻。”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奉宣旨,不欲令及第进士呼有司为座主,趋附其门。兼题名、局席等条疏进来者。”词语解释:碧疏 拼音:bì shū
绿窗。 晋 袁宏 《拟古》诗:“文幌曜琼扇,碧疏映綺櫺。” 唐 韦应物 《酒肆行》:“碧疏玲瓏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词语解释:通疏 拼音:tōng shū
亦作“ 通疎 ”。亦作“ 通踈 ”。 通情达理,洒脱爽朗。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事事不通疏,没些灵变。”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三折:“你这廝外相儿通疎就里村,你今日结婚姻,喒就肯罢论。” 明 汤显祖 《紫钗记·仆马临门》:“须剔透,要通疏;那人家,多礼教。”词语解释:手疏 拼音:shǒu shū
(1).亲手书写奏章。 唐 王维 《送缙云苗太守》诗:“手疏谢明王,腰章为长吏。”《宋史·赵普传》:“ 普 手疏諫曰:‘伏覩今春出师,将以收復 关 外,屡闻克捷,深快舆情。’”
(2).亲笔陈奏。
(3).亲笔书写。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书启二字》:“帝自手疏与 突厥 书。”词语解释:文疏 拼音:wén shū
(1).文件疏奏。 晋 王珉 《答徐邈书》:“中舍人典文疏,位如中书郎。”
(2).祝告上苍之文。 唐 寒山 《诗》之二三四:“供僧读文疏,空是鬼神禄。”《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内中有箇道士,叫做 黄妙修 ……是日正在观中,与人家书写文疏。”词语解释:暗疏 拼音:àn shū
犹默写。 北周 庾信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五:“託情忻六学,游目爱三餘。覆局能悬记,看碑解暗疏。”《新唐书·虞世南传》:“尝命写《列女传》於屏风,於时无本, 世南 暗疏之,无一字谬。”词语解释:故疏 拼音:gù shū
故旧亲疏。泛指亲戚朋友。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一折:“你穿着些布背子,排门儿告些故疏。”词语解释:传疏 拼音:chuán shū
指诠释经义的文字。传以释经,疏以推演传义。 宋 曾巩 《筠州学记》:“不乱於百家,不蔽於传疏。” 宋 苏辙 《河南进士策问》:“至 唐 而传疏之学具,由是学者始会于一。” 清 陈奂 著有《诗毛氏传疏》。词语解释:支离疏 拼音:zhī lí shū
亦省作“ 支离 ”。 《庄子》寓言人物。肢体畸形,于世无补,而坐受赈济。《庄子·人间世》:“ 支离疏者 ,颐隐於脐,肩高於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脇。挫鍼治繲,足以餬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徵武士,则 支离 攘臂而游於其间;上有大役,则 支离 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 唐 权德舆 《古人名诗》:“从此 直不疑 , 支离疏 世事。” 宋 黄庭坚 《次韵师厚病间》之三:“古来 支离疏 ,粟帛王所仁。”词语解释:封疏 拼音:fēng shū
封章。《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六年》:“ 锡 ( 田锡 )耿介寡言,慕 魏徵 、 李絳 之为人,及居諫署,连上八疏,皆直言时政得失。将卒,悉取平时封疏五十二奏焚之。”词语解释:调疏 拼音:diào shū
亦作“ 调疎 ”。
(1).谓阴阳调和,鱼水和谐。指男女交欢。 唐 卢纶 《王评事驸马花烛诗》之二:“一人女壻万人怜,一夜调疏抵百年。”一本作“稠疏”。
(2).凋零稀疏。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二:“及朔风凛冽,寒云闇幕,万物调疎,禽鸟缩凓,层冰峨峨,飞雪飘舞。”词语解释:村疏 拼音:cūn shū
犹粗疏。《西游记》第六八回:“众官都嗔怪 行者 道:‘这和尚怎么这等粗鲁村疏,怎敢就擅揭榜。’”词语解释:尺疏 拼音:chǐ shū
指奏章。 明 吴宽 《送王汝英南归》诗:“尺疏陈情入 舜 宫,御批真喜彻重瞳。”词语解释:题疏 拼音:tí shū
(1).指古代药局配药后,在药物外囊标注药名、服法、用量以及禁忌等事项。《唐律疏议·杂律·医合药不如方》:“诸医为人合药,及题疏、针刺,误不如本方,杀人者,徒二年半。”
(2).署名于寺院疏头,多为资助香火费用。疏,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借指化缘簿。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末]枉了教人题疏。[旦]你衣裳敢是借来?”
(3).犹上奏。 清 李渔 《风筝误·请兵》:“如今求老爷题疏,请朝廷另选精壮的来代职,将官们情愿降级调用。”参见“ 题本 ”。
词语解释:题本 拼音:tí běn
(1). 明 清 时的一种奏章。 明 制:凡兵刑钱粮、地方民务等大小公事皆用题本,由官员用印具题,送通政司转交内阁入奏。私事则用奏本,不准用印。 清 初行题本与奏折制,科道及在京 满 汉 官员奏折均可直达宫门陈奏;军机处设立后,内外官员有紧急事务悉具奏折,即送军机处,而送通政司转达内阁的题本却成例行公事。 光绪 二十八年(公元1902),遂废题本,专用奏折,通政司亦一并裁撤。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京职·章奏异名》:“今本章名色:为公事则曰题本;为他事则曰奏本。收本之处,在内则曰会极门,在外则为通政司。”《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恰巧那个当儿,正出了个内阁学士缺,祭酒的名次,题本里应得开列在前,他自己心里的红算计,下次御门这个缺八成儿可望。”参阅《明史·职官志二》。
(2).谓上奏章。 明 唐顺之 《与胡梅林总督书》之四:“公书中云欲题本,可且缓之,更看消息如何。”《红楼梦》第九七回:“哥哥的事,上司已经准了误杀,一过堂就要题本了,叫咱们预备赎罪的银子。”词语解释:高疏 拼音:gāo shū
亦作“ 高疎 ”。
(1).高旷貌。 唐 元稹 《见人咏韩舍人新律诗因有戏赠》:“高疏明月下,细腻早春前。”
(2).犹高简。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马异》:“赋性高疎,词调怪涩。虽风骨棱棱,不免枯瘠。”参见“ 高简 ”。
词语解释:高简 拼音:gāo jiǎn
(1).清高简约。《后汉书·符融传》:“ 膺 风性高简,每见 融 ,輒絶它宾客,听其言论。”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士有行己高简,风格峻峭……而立朝正色,知无不为。”《南史·殷淳传》:“高简寡言,早有清尚,爱好文义,未尝违捨。”
(2).深奥而简要。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而其叙述高简,词又淳质。”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记苏联版画展览会》:“我们的绘画,从 宋 以来就盛行‘写意’,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画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竞尚高简,变成空虚,这弊病还常见于现在的青年木刻家的作品里。”词语解释:比疏 拼音:bǐ shū
即比余。《汉书·匈奴传上》:“服绣袷綺衣、长襦、锦袍各一,比疏一……使中大夫 意 、謁者令 肩 遗单于。” 颜师古 注:“辫髮之飭也,以金为之。比音频寐反。疏字或作余。”疏,一本作“ 疎 ”。参见“ 比余 ”。
词语解释:比余 拼音:bǐ yú
古人辫发上的一种金属饰物。《史记·匈奴列传》:“服绣袷綺衣、绣袷长襦、锦袷袍各一,比余一……使中大夫 意 、謁者令 肩 遗单于。” 司马贞 索隐:“比音鼻。 小颜 云‘辫髮之饰也,以金为之’……按 苏林 説,今亦谓之‘梳比’,或亦带饰者也。”词语解释:直疏 拼音:zhí shū
谓直接记录。《梁书·武帝纪下》:“天情睿敏,下笔成章,千赋百诗,直疏便就,皆文质彬彬,超迈今古。”词语解释:笺疏 拼音:jiān shū
犹笺注。 宋 曾巩 《南轩记》:“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罔不毕载。” 清 戴名世 《己卯行书小题序》:“今夫道具载于四子之书,幽远閎深,无所不具,乃自 汉 唐 诸儒相继,训詁笺疏,卒无当于大道之要。” 郭沫若 《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他把德文逐字译成英文,把英文逐字译成华字,依华文文例整顿一遍之后,再来插说几句以当笺疏。”
牋疏:章奏;书信。《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蒙 少不脩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牋疏。”《北史·萧大圜传》:“ 大圜 恐谗愬生,乃屏絶人事,门客左右,不过三两人,不妄游狎,兄姊间,止牋疏而已。”《宋史·杨克让传》:“ 赵普 守 西洛 ,府中牋疏,皆 希閔 所为。” 词语解释:轻疏 拼音:qīng shū
亦作“ 轻疎 ”。
(1).卑贱者和疏远者。《吕氏春秋·孝行》:“今有人於此,行於亲重,而不简慢於轻疏,则是篤谨孝道。”
(2).轻忽;马虎。 元 郑光祖 《智勇定齐》第二折:“[ 晏婴 云]农忙时候,索是勤苦也。[正旦唱]看承禾黍不轻疎。”词语解释:霞疏 拼音:xiá shū
雕画精美的窗户。 前蜀 韦庄 《抚盈歌》:“凤縠兮鸳綃,霞疏兮綺寮。玉庭兮春昼,金屋兮秋宵。”词语解释:别疏 拼音:bié shū
(1).分离疏远。《汉书·张汤传》:“ 汤 之治 淮南 、 江都 ,以深文痛詆诸侯,别疏骨肉,使藩臣不自安。”
(2).另写。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一:“家大人与 严丈 铁桥 共造《説文长编》,《羣书引説文类》先成,命 衡 书之。当时每有所得,輒以小纸别疏其副,置之篋衍。”词语解释:注疏 拼音:zhù shū
(1).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宋 人将十三经之 汉 注 唐 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唐 韩愈 《冬荐官殷侑状》:“前件官兼通三传,傍习诸经,注疏之外,自有所得……以臣所见,堪任御史、太常博士。”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国史云:‘ 庆历 以前,学者尚文辞,多守章句注疏之学。’”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舍注疏立异论》:“若舍注疏而立异论,不可輒许。”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儒家的精神、 孔子 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是已经歪变了的。”
(2).记述,记载。《三国志·蜀志·杨戏传》:“其 戏 之所赞而今不作传者,余皆注疏本末於其辞下,可以觕知其髣髴云尔。” 晋 袁宏 《〈后汉纪〉序》:“末吏区区,注疏而已,其所称美,止於事义。”
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一:“盖举子专诵 王氏 章句,而不解义,正如学究诵註疏尔。” 明 庄元臣 《叔苴子》卷六:“註疏非不能解经也,习於成解而废夫研寻,则人之得之也不深。”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陆中丞》:“公所著《切问斋丛书》,皆选本朝诸名臣奏疏见诸施行者,各分门类,其註疏尤详备。”词语解释:讼疏 拼音:sòng shū
上奏章控告他人。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然 冯 ( 冯拯 )一生常追悔,不合讼疏於 寇 。” 清 宋徵舆 《参军行》:“朝廷颇轻死事功,翻疑讼疏多雷同。”词语解释:贵疏 拼音:guì shū
谓珍贵而不实用。 宋 晁补之 《治通小序》:“黄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谓之贵疎。”词语解释:浮疏 拼音:fú shū
亦作“ 浮疎 ”。
(1).浮华不实。《梁书·庾肩吾传》:“比见京师文体,懦钝殊常,竞学浮疎,争为阐缓。”
(2).肤浅,粗疏。《北史·魏彭城王勰传》:“每欲令我一解《丧服》,自审义解浮疏,抑而不许。”词语解释:廷疏 拼音:tíng shū
在朝廷上向皇帝面奏。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梅尧臣》:“《倦游杂録》载, 唐介 为臺官,廷疏宰相之失, 仁庙 怒,謫 英州 别驾。”词语解释:胥疏 拼音:xū shū
(1).谓与人相远,流转各地。《庄子·山木》:“虽飢渴隐约,犹旦胥疏於江湖之上,而求食焉。” 郭庆藩 集释:“胥疏,疏也,言足跡之所未经也。” 王夫之 解:“胥疏,与人相远也。”
(2).常有闲散、流浪等义。 宋 叶适 《除吏部侍郎谢表》:“胥疏退惰之中,功名絶纪;蹇产病昏之后,意乐全销。” 清 冯桂芬 《费树臣饮马长城图小影序》:“茂才怀抱利器,鬱鬱无所试,遭际时艰,胥疏侘傺,盖不胜其投笔请缨之孤愤。” 清 冯桂芬 《跋林文忠公河壖雪辔图》:“即以都转之才,亦胥疏湖江,落落无所嚮,可慨也。”词语解释:决疏 拼音:jué shū
犹流动。词语解释:虚疏 拼音:xū shū
犹粗疏。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三:“ 侨 宿本俗民,性气虚疎,不能隐秘。告其一法,迴而力增,逢人不问愚贤,輒敢便説之。”词语解释:道疏 拼音:dào shū
道士拜忏时焚化的祝告文,上写主人姓名及拜忏缘由等。《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原来员外但遇初一月半本命生辰,须有道疏。”词语解释:列疏 拼音:liè shū
排列分布。《文选·左思〈魏都赋〉》:“綺井列疏以悬蔕,华莲重葩而倒披。” 李周翰 注:“列,行。疏,布也。綺井向下行布如花蔕之悬。”词语解释:辨疏 拼音:biàn shū
辩白的奏疏。辨,通“ 辩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 海 之再出也,年力已惫,渐不及抚南畿时,诸辨疏亦稍馁荏,次年遂卒於位。”词语解释:简疏 拼音:jiǎn shū
疏略,不谨慎。《新唐书·张嘉贞传》:“性简疏,与人不疑,内旷如也,或时以此失。”词语解释:笔疏 拼音:bǐ shū
指章疏奏议。 汉 王充 《论衡·超奇》:“ 长生 死后,州郡遭忧,无举奏之吏,以故事结不解,徵诣相属,文轨不尊,笔疏不续也。”词语解释:进疏 拼音:jìn shū
谓向皇帝进呈奏议。 明 郑晓 《今言》卷一:“ 宣德 元年八月壬戌朔,﹝ 朱高煦 ﹞反,丁卯,令其百户 陈刚 进疏指斥朝廷。” 明 郑晓 《今言》卷二:“中朝大臣知 进 进疏,至輒允下。”词语解释:青龙疏 拼音:qīng lóng shū
指佛教经疏。 唐 张籍 《题僧院》诗:“闻师行讲青龙疏,本寺往来多少年。”参见“ 青龙 ”。
词语解释:青龙 拼音:qīng lóng
(1).即苍龙。四灵之一。古时以为祥瑞之物。《淮南子·览冥训》:“凤皇翔於庭,麒麟游於郊。青龙进驾,飞黄伏皁。”《宋书·符瑞志上》:“ 武王 没, 成王 少, 周公 旦 摄政七年……乃与 成王 观于 河 洛 ,沉璧,礼毕,王退俟,至于日昧,荣光并出幕 河 ,青云浮至,青龙临坛,衔玄甲之图,坐之而去。礼于 洛 ,亦如之。”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五五:“青龙举步行千里,休道 蓬莱 归路长。”
(2).喻指长而虬曲的青色物。 唐 杜甫 《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诗:“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仇兆鳌 注:“青龙,用 费长房 竹杖事,切竹桥也。《楚辞》:‘麾蛟龙以津梁。’知桥可称龙。” 唐 李贺 《官不来题皇甫湜先辈厅》诗:“官不来,官庭秋,老桐错干青龙愁。” 王琦 汇解:“桐老故有错节,其势夭矫翔舞,有若青龙之状。”
(3).指骏马。《吕氏春秋·本味》:“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 高诱 注:“匹,乘,皆马名。《周礼》:七尺以上为龙,行迅谓之遗风。”《陈书·程灵洗传》:“ 王琳 前军东下, 灵洗 於 南陵 破之,虏其兵士,并获青龙十餘乘。”
(4).东方七宿(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的总称。《淮南子·兵略训》:“所谓天数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高诱 注:“角、亢为青龙。”《太平御览》卷五三九引《古艳诗》:“青龙前铺席,白虎持榼壶。南斗工鼓琴(瑟),北斗吹笙竿(竽)。”
(5).太岁的别名。《淮南子·天文训》:“天神之贵者,莫贵於青龙,或曰天一,或曰太阴。”《后汉书·律历志下》:“日周于天,一寒一暑,四时备成,万物毕改,摄提迁次,青龙移辰,谓之岁。” 唐 姚合 《赠终南山傅山人》诗:“白马时何晚,青龙岁欲终。”原注:“星纪躔次之义。” 清 龚自珍 《伪鼎行》:“皇帝七载,青龙丽於丁。”
(6).东方之神。 晋 葛洪 《抱朴子·感应》:“﹝ 老君 ﹞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元武。”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朱雀、元武、青龙、白虎为四方之神。”《云笈七籤》卷二五:“尊神千千万万,在吾左右;左有青龙名 孟章 ,右有白虎名 监兵 ,前有朱雀名 陵光 ,后有玄武名 执明 。” 洪深 《赵阎王》第八幕:“左青龙,右白虎,云凉佛前心,玄火神后心,先请天王将,后请黑煞神。”
(7).指左方。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象》:“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水浒传》第五一回:“﹝ 雷横 ﹞入到里面,便去青龙头上第一位坐了。”
(8).赌局名目。玩押牌宝(赌博的一种)时,赌徒围在四方,做庄的人叫“庄家”,庄家对面称天门;右面称人,亦称白虎;左面是“地”,亦称青龙。 鲁迅 《呐喊·阿Q正传》:“假使有钱,他便去押牌宝,一堆人蹲在地面上, 阿Q 即汗流满面的夹在这中间,声音他最响:‘青龙四百!’”参阅 鲁迅 《书信集·致山上正义》。
(9).古代谶纬家附会为以木德王者的瑞兆。《史记·封禅书》:“ 夏 得木德,青龙止於郊,草木畅茂。”《宋书·符瑞志上》:“ 夏 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
(10).常与“白虎”对举,用以表示一对相生相克的事物或概念。 明 王玉峰 《焚香记·折证》:“正是青龙共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料。”
(11).指吉地。《天雨花》第十八回:“摆齐仪仗出门行,青龙吉地来转过。”
(12).传说 伏羲氏 时春官的名号。《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宓羲 龙师名官”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师者长也,以龙纪其官长,故为龙师。春官为青龙,夏官为赤龙,秋官为白龙,冬官为黑龙,中官为黄龙。”
(13).即青龙车。《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青龙蚴蟉於东厢,象舆婉蝉於西清。” 吕向 注:“青龙、象舆,皆车也。” 唐 李白 《早望海霞边》诗:“举手何所待,青龙白虎车。”参见“ 青龙车 ”。
(14).指舰船。(1)战舰名。即青龙舰。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排青龙之战舰,鬭飞燕之船楼。”《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 樊猛 与左卫将军 蒋元逊 将青龙八十艘於 白下 游弈,以御 六合 兵。”参见“ 青龙舰 ”。(2)用青色髹漆的龙舟。 唐 沉佺期 《三日梨园侍宴》诗:“画鷁中流动,青龙上苑来。”《花月痕》第九回:“却好亭外一条青龙,一条白龙,轰天振地的抢标。”
(15).饰青龙图像的军旗。《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 陈澔 集说:“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以为旗章。”《吴子·治兵》:“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於下。”
(16).道教指炼丹之物丹砂汞之属。 唐 吕岩 《五言》之十四:“青龙精是汞,白虎水为铅。”《云笈七籤》卷六九:“丹砂者,是万灵之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而居清玄,緫御万灵,动之则离体,定之则乾成,能变化者,故号曰青龙。” 宋 苏轼 《赠陈守道》诗:“白虎化坎青龙离,锁禁姹女关婴儿。” 查慎行 注:“本集《寄子由龙虎坎离之説》:‘龙者,汞也,精也,血也。出於肾而肝藏之,坎之物也。虎者,铅也,气也,力也。出於心而肺生之,离之物也。’青龙属东,白虎属西,此其正也。”
(17).即龙章。指佛教经典。因梵文字形如龙之蟠曲,故称。 唐 章孝标 《蜀中赠广上人》诗:“疏讲青龙归禁苑,歌抄白雪乞梨园。”
(18). 唐 时所置九宫神坛的西北神坛名。《旧唐书·礼仪志四》:“请於京东朝日坛东,置九宫贵神坛……东南曰 招摇 ,正东曰 轩辕 ,东北曰 太阴 ,正南曰 天一 ,中央曰 天符 ,正北曰 太一 ,西南曰 摄提 ,正西曰 咸池 ,西北曰 青龙 。”
(19).剑名。 清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六·刀剑录缺》:“ 孙权 之六剑:白蛇、紫电、辟邪、流星、青龙、玄蛟。”
20.青菜的别名。 清 赵翼 《儒餐》诗:“儒餐自我穷奢处,白虎青龙一口吞。”自注:“俗以豆腐青菜为青龙白虎汤。”
21.山名。在今 南京市 东南。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 白鷺 映春洲, 青龙 见朝暾。” 仇兆鳌 注:“《江南通志》: 青龙山 ,在 江寧府 上元县 东三十里,山产石甚良,土人取为碑础。”
22.水名。在今 上海市 青浦县 北。 三国 吴 孙权 于此造青龙战舰,因名。近江有 青龙镇 , 宋 韩世宗 尝驻军于此,以御 金 兵。见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六·松江府》。
词语解释:青龙车 拼音:qīng lóng chē
传说中神仙所乘之车。因以青龙为驾,故称。 晋 葛洪 《神仙传·沉羲》:“ 黄老 今遣仙官来下迎之。侍郎 薄延之 ,乘白鹿车是也;度世君 司马生 ,青龙车是也;迎使者 徐福 ,白虎车是也。”词语解释:纰疏 拼音:pī shū
谓布帛经纬松散。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 单州 成武县 织薄縑,修广合於官度,而重才百銖,望之如雾著,故浣之亦不紕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