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六谏去声 [jiàn,间开][详注1][《广韵》乌患切,音畹。钩系也。亦作綄。][màn,动词][详注2][shān]


注1:栈 《广韵》《集韵》《韵会》士谏切《正韵》助谏切,輚去声。木栈道也。
注2:刬 又《韵会》初谏切,铲去声。攻也,平治也。《韩愈诗》活计以锄刬。
末字词组
膈疝牡疝狐疝寒疝癃疝瘕疝  

词语解释:膈疝  拼音:gé shàn
病名。由于横膈膜先天性的缺损或外伤,腹腔内的脏器进入胸腔内而引起。有饭后胸窝部疼痛,呕吐等症状。
词语解释:牡疝  拼音:mǔ shàn
疝气病的一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牡疝在鬲下,上连肺……慎毋为劳力事,为劳力事则必呕血死。”
词语解释:狐疝  拼音:hú shàn
即疝气。《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疝证总括》“经云任脉结七疝”注:“卧则入腹,立则出腹入囊,似狐之昼则出穴而溺,夜则入穴而不溺者,为狐疝也。”参见“ 疝气 ”。
词语解释:疝气  拼音:shàn qì
通常指腹股沟部的疝。因小肠通过腹股沟区的腹壁肌肉弱点坠入阴囊内而引起,症状是腹股沟凸起或阴囊肿大,时有剧痛。也称小肠串气。《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脉来难者,疝气之客於膀胱也。”《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这位县官因早起着了些凉,忽然犯了疝气,要找个地方歇歇,弄口薑汤喝。”
词语解释:寒疝  拼音:hán shàn
(1).中医病名。症见腹中拘挛,绕脐疼痛,恶寒肢冷而汗出。多为寒邪凝滞腹内所致。《东观汉记·邓训传》:“太医 皮巡 从猎 上林 还,暮宿殿门下,寒疝病发。时 训 直事,闻 巡 声,起往问之。 巡 曰:‘冀得火熨背。’ 训 身至 太宫门 ,为求火不得,乃以口嘘其背,復呼同庐郎共更嘘,至朝遂愈。”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遶脐痛苦,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
(2).中医指疝气的一种。症见阴囊肿硬而冷,睾丸痛,喜暖畏寒或形寒足冷等。
词语解释:癃疝  拼音:lóng shàn
阴囊肿大、小便不通的病。《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疝证同名异辨》:“水疝胞痹皆癃疝。”注:“水疝小便不通,胞痹即膀胱气,皆癃疝也。”
词语解释:瘕疝  拼音:jiǎ shàn
腹中气郁结块的病。《太平御览》卷七四三引《易说》:“白露气当至不至,太阴脉盛,人多瘕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