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瘴疠 拼音:zhàng lì
亦作“ 瘴厉 ”。
(1).感受瘴气而生的疾病。亦泛指恶性疟疾等病。《北史·柳述传》:“ 述 在 龙川 数年,復徙 寧越 ,遇瘴癘死。”《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未几,瘴癘疾作,帝命尚医诊视,遣近臣临议用药。” 清 钱谦益 《继妻江氏》:“哀矣流人……六年瘴癘,初何意于生还。” 苏曼殊 《绛纱记》:“相传山神下降,祭之终年可免瘴癘。”
(2).指瘴气。 唐 杜甫 《闷》诗:“瘴癘浮三 蜀 ,风云暗百蛮。”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二折:“他到任月餘,躭着疾病,多应是少年的人,不禁瘴厉侵染之故。” 明 徐渭 《梅赋》:“风颷撼之而不动,瘴癘攻之而罔颠。” 吴组缃 《一千八百担》:“久旱的泥土上从垃圾堆里、野草丛里发出一种令人窒息的闷热的瘴疠气味,不住地向 柏堂 的鼻子管里吹扑。”词语解释:疫疠 拼音:yì lì
瘟疫。 汉 蔡邕 《月令问答》:“著《月令》者,豫设水旱、疫癘,当祷祈也。”《晋书·李矩传》:“时饥饉相仍,又多疫癘, 矩 垂心抚恤,百姓赖焉。” 梁启超 《新民说》十一:“近十年来, 广东 人死于疫癘者,每岁以数十万计。”词语解释:疵疠 拼音:cī lì
亦作“ 疵厉 ”。
(1).灾害疫病;灾变。《庄子·逍遥游》:“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成玄英 疏:“疵癘,疾病也。” 陆德明 释文:“‘癘’音厉, 李 音赖,恶病也。本或作‘厉’。” 晋 《〈春秋穀梁传〉序》:“川岳为之崩竭,鬼神为之疵厉。” 杨士勋 疏:“厉音例,又作癘。” 陆德明 释文:“疵厉,谓灾变也。” 唐 元稹 《祈雨九龙神文》:“凡天降疵厉,必因於人。” 宋 曾巩 《诸寺观谢雪文》:“人无疵癘之患,物有丰成之祥。” 清 姚鼐 《〈医方捷诀〉序》:“夫医虽小道,然其本出於圣帝所为……其极至於使人无疵癘夭札之伤。”
(2).比喻邪恶。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向令战胜 日本 ,於 中国 全局初无裨益,转恐因以骄贪,而人心之疵癘永远於深痛。”词语解释:疾疠 拼音:jí lì
瘟疫。流行性急性传染病。《吕氏春秋·仲冬》:“﹝仲冬之月﹞行春令,则虫螟为败,水泉减竭,民多疾癘。”《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靖 寻循渚岸五千餘里,復遇疾癘,伯母陨命,并及羣从,自诸妻子,一时略尽。” 宋 张孝祥 《祈雪文》:“嗣岁将兴,嘉雪未应,既闕丰穰之兆,且虞疾癘之多。” 梁启超 《新民说》十:“过其野,有鬨於墟者而莫之或解;适其邑,有溲於途者而莫之或禁;若是者,虽未见其干戈疾癘,吾知其国之必不治。”词语解释:驱疠 拼音:qū lì
亦作“ 驱厉 ”。 驱除疫病。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爆竹行》:“却拾焦头迭牀底,犹有餘威可驱癘。” 清 张云锦 《赛神行》:“薰风吹柳春已酣,家家卧病同 吴 蚕。市魁好事欲驱厉,神道设教威灵覃。”词语解释:疟疠 拼音:nüè lì
疟疾;疟疫。 唐 杜甫 《病后遇王倚饮赠歌》:“疟癘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 清 孙枝蔚 《忆十三弟议诸商助饷闻已入城》诗:“八月湖风大,飢儿疟癘加。”词语解释:札疠 拼音:zhá lì
见“ 札厉 ”。
词语解释:札厉 拼音:zhá lì
亦作“ 札癘 ”。 因瘟疫而死亡。《列子·汤问》:“土气和,亡札厉。” 殷敬顺 释文:“札厉,疫死也。” 宋 苏轼 《睡乡记》:“睡乡之境……其土平夷广大,无东西南北;其人安恬舒适,无疾痛札癘。” 宋 秦观 《越州请立程给事祠堂状》:“吾州更饥歉札癘之后, 程公 实抚养而教诲之。”词语解释:瘥疠 拼音:chài lì
瘟疫。 唐 杜牧 《黄州准赦祭神文》:“寒暑风雨,其期必至,瘥癘水旱,永永止弭。”《宋史·乐志十二》:“物之流形,甚畏瘥癘。八风平矣,嘉生以遂。” 明 刘基 《天说下》:“是故瘥癘夭札,人之病也。”词语解释:炎疠 拼音:yán lì
指南方炎热地区的流行病。 唐 宋之问 《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诗:“何辞御魑魅,自可乘炎癘。”词语解释:饥疠 拼音:jī lì
谓发生灾荒与瘟疫。《旧唐书·杨炎传》:“迨 至德 之后,天下兵起,始以兵役,因之饥癘。”词语解释:群疠 拼音:qún lì
见“ 羣厉 ”。
词语解释:群厉 拼音:qún lì
亦作“群癘”。众疫鬼。 汉 张衡 《东京赋》:“尔乃卒岁大儺,殴除羣厉。” 唐 刘禹锡 《为杜相公谢锺馗历日表》:“伏以图写威神,驱除羣癘。” 词语解释:鄣疠 拼音:zhāng lì
旧指南方山间能致人疾疫的毒气。鄣,通“ 瘴 ”。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流离大海之南,寄命鄣癘之地。”一本作“ 嶂癘 ”。词语解释:障疠 拼音:zhàng lì
瘴气。障,通“ 瘴 ”。《文选·左思〈魏都赋〉》:“宅土熇暑,封疆障癘。” 张载 注:“ 吴 蜀 皆暑湿,其南皆有瘴气。”词语解释:毒疠 拼音:dú lì
导致疫病之毒气。疠,指疫气。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明 唐顺之 《南征歌》:“莫怕炎洲饶毒癘,一冬飞雪似胡天。” 清 俞正燮 《缅甸东北两路地形考》:“又百餘年教养将士,不忍以之尝试毒癘也。”词语解释:疮疠 拼音:chuāng lì
疮痈等体表疾患。《神异经·南荒经》:“南方荒中有涕竹……其笋甚美。食之,可以止疮癘。”词语解释:夭疠 拼音:yāo lì
见“ 夭厉 ”。
词语解释:夭厉 拼音:yāo lì
亦作“ 夭癘 ”。 因遭疾疫而早死。《管子·侈靡》:“人君寿以政年,百姓不夭厉。” 尹知章 注:“厉,发疾也。”《汉书·严安传》:“草木畅茂,五穀蕃孰,六畜遂字,民不夭厉,和之至也。” 颜师古 注:“厉,病也。” 晋 挚虞 《贤良对策》:“日月失行,夭癘不戒,此则阴阳之事,非吉凶所在也。”词语解释:嶂疠 拼音:zhàng lì
即瘴疠,南方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藐尔诸孤,朝不谋夕,流离大海之南,寄命嶂癘之地。”词语解释:沴疠 拼音:lì lì
瘟疫。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狂寇所噬,刈人如菅;沴厉乘之,积骴若山。”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三:“一父有数子,数传之后,将成巨族。西人因详稽夫家之丰耗,每一岁中,生死相抵,百人可多一人,使无水患沴癘兵戈及诸灾眚,不数十年,本国之物产必不能支。”词语解释:疥疠 拼音:jiè lì
恶疮。《礼记·月令》:“﹝仲冬之月﹞行春令,则蝗虫为败,水泉咸竭,民多疥癘。” 唐 柳宗元 《时令论上》:“反时令则有……大疫风欬鼽嚏疟寒疥癘之疾。”词语解释:疢疠 拼音:chèn lì
瘟疫。喻灾难。 郭孝成 《民国各团体之组织》:“分赴战地,尽心救济,拯此日之疮痍,即以弭他年之疢癘。”词语解释:温疠 拼音:wēn lì
即温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獏》:“﹝皮﹞寝之可驱温癘,辟湿气邪气。”参见“ 温病 ”。
词语解释:温病 拼音:wēn bìng
中医学病名。感受风寒而引起的热病的总称。《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於寒,春必温病。” 汉 张仲景 《伤寒论·伤寒例》:“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汉 应劭 《风俗通·穷通·司徒中山祝恬》:“司徒 中山 祝恬 ,字 伯林 ,公车徵,道得温病。”词语解释:寒疠 拼音:hán lì
指寒地的疫病。《新唐书·吐蕃传上》:“盛夏如中国春时,山谷常冰。地有寒癘,中人輒痞促而不害。”词语解释:灾疠 拼音:zāi lì
亦作“ 灾厉 ”。 病疫;病灾。 汉 徐干 《中论·历数》:“阴阳调和,灾厉不作。”《法苑珠林》卷一一六:“亢阳如久,必思甘雨之泽;灾癘若多,剋待良医之药。” 宋 苏辙 《陈述古舍人辞庙文》:“雨暘时若,灾癘不起,岂某之能,繄神之功。”词语解释:病疠 拼音:bìng lì
(1).患恶疮之疾。《史记·曹相国世家》:“ 时 病癘归国。立二十三年卒,謚 夷侯 。”
(2).瘟疫。《新唐书·刘蕡传》:“即不幸因之以病癘,继之以凶荒,臣恐 陈胜 、 吴广 不独起於 秦 。”